最新(三字经)三字经《孔融让梨》的故事

合集下载

三字经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

三字经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

《三字经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讲《三字经》里孔融让梨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孔融的小朋友。

他家有好多兄弟姐妹。

有一天,家里人买了一堆梨回来。

这些梨呀,有的大大的,黄澄澄的,看起来就特别甜;有的呢,稍微小一点,但是也很不错。

孔融的哥哥姐姐们都争着去拿大梨,可孔融却没有。

他挑了一个最小的梨。

爸爸看到了,就问孔融:“你为啥挑个最小的呀?”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姐姐们。

”爸爸听了,可高兴啦,直夸孔融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小朋友们,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不能只想着自己。

就像在学校里,发新的作业本,如果我们只想着拿最漂亮的,那其他小朋友就没有啦。

我们要像孔融一样,把好的东西让给别人。

还有在公交车上,如果有老人或者小朋友没有座位,我们也要主动让座,这也是一种谦让。

小朋友们,记住孔融让梨的故事,做个懂谦让的好孩子哟!《三字经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小朋友们,咱们再来讲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有一天,孔融一家围坐在一起吃梨。

那梨一个个又大又香,可诱人啦!哥哥姐姐们一下子就冲上去,抢着拿大梨。

可是孔融呢,他慢慢地走过去,拿了一个最小的梨。

爸爸觉得很奇怪,就问:“融儿,你为啥不拿大的呀?”孔融眨眨眼睛,认真地说:“爸爸,我是弟弟,应该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姐姐们。

”爸爸听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小朋友们,想象一下,如果大家都抢着要大梨,那是不是会吵起来呀?就像我们在做游戏的时候,如果都抢着当第一名,谁也不让谁,那游戏还能开心地玩下去吗?但是如果我们像孔融一样懂得谦让,大家就能友好地一起玩啦。

在和小伙伴分享玩具的时候,也不要只想着自己玩最好的,要学会让一让,这样大家的友谊会更深厚哟!《三字经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小朋友们,我们又来讲孔融让梨啦!那次吃梨呀,场面可热闹啦。

大梨散发着甜甜的香气,好像在说:“快来选我呀!”哥哥姐姐们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大梨,只有孔融站在一旁不着急。

他最后挑了一个小小的梨。

古诗孔融让梨的故事翻译赏析

古诗孔融让梨的故事翻译赏析

古诗孔融让梨的故事翻译赏析【前言】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原文】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

高祖父尚,钜鹿太守。

父宙,泰山都尉。

”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

人问其故。

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

’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由是宗族奇之。

”【翻译】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

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

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

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

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

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

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但是大多数人们却不知,让梨orG另有蹊跷,如果只把大的梨给了哥哥,那便不足为奇,但是他又把大梨让给了弟弟,这就要引人深思,让给哥哥理所当然,让给弟弟便说不通了,这时就有人指出年纪轻轻城府便如此之深,大了还如何是了。

(三字经)三字经《孔融让梨》的故事

(三字经)三字经《孔融让梨》的故事

(本文档仅供参考用途,所载资料皆来自整理,欢迎大家分享交流)三字经《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

高祖父尚,钜鹿太守。

父宙,泰山都尉。

”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

人问其故。

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

’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由是宗族奇之。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

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

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

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

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

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

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

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1。

三字经小故事(精选20个)

三字经小故事(精选20个)

三字经小故事(精选20个)三字经小故事三字经小故事精选(一):【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十分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就应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就应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向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三字经小故事精选(二):【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之后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的去教育孩子。

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得人。

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但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的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

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得人见了他,总是躲的远远的。

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

周处听说了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之后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灭了蛟龙。

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向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

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从此下决心改过自新,不在做个让人家厌恶的人。

三字经小故事精选(三):【黄香温席】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关于三字经的故事

关于三字经的故事

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 顿生好感.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 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习,隋朝末年,杨玄起 兵反隋,他做军师.后来为推翻隋炀帝做出了卓越 的贡献.
18、祖萤咏诗
北朝后魏时期的祖萤,父亲当过太守,家里又 很多藏书.他从小爱读书,小小年纪就出了名,8岁时 就能写诗,12岁当了中书舍人的官,被称为世圣小 儿.他说写诗要出自内心,要有自己
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 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长大后凭 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15、车胤囊萤
车胤是晋朝人,非常喜欢读书,但家里
穷得连灯油也买不起,他十分苦恼.有一天晚上, 他在野外散步,看到许多飞舞的萤火虫,顿时有 了好主意.他用纱绢作成一个袋子,抓了一些萤 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的微弱的光来读书.后 来他做了大官,仍坚持勤苦学习.
10
、大禹治水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 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 鲧因此被杀.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 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其
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 称赞.
11、孙敬悬发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嗜好读书.读书时间长了,免不了 会瞌睡.为了不影响读书,孙敬想了个办法他在梁上系
27、道韫咏诗
谢道韫是东晋女文学家,自幼好学,聪明而有才辨.一 年冬天下大
雪,伯父谢安与人在后院赏雪,谢安一时高兴,出 了一句大雪纷纷何所似来考晚辈们,大家抢着 回答都不如意,此时道韫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听了非常高兴.因此,后人称之为柳絮才,后 来嫁给了大书法家王
羲之子,被当时人们称为气质高雅超凡脱俗的女子.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东汉末年,孔融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家里非常富有。

有一天,孔融听说了一个叫做“让梨”的故事。

故事说,有一天,一个小孩拿着一块大梨跑到路边,看见孔融来了,就对他说,“先生,您好,我这块梨太大了,您能不能让一下?”孔融听了,很高兴地说,“好啊,你想要我怎么让呢?”小孩说,“您把梨的一半给我吧。

”孔融笑着说,“好,我把梨的一半给你。

”小孩却说,“先生,您能不能再让一下?”孔融说,“好,你想要我怎么让呢?”小孩说,“您把梨的一半给我,再把剩下的一半也给我。

”孔融听了,觉得这个小孩很有趣,就把梨整个给了他。

孔融听完这个故事后,觉得这个小孩很有趣,就对家人说,“我也要学习让梨的精神。

”从此以后,孔融每天都会在家里准备一些水果,等待有人来让梨。

有人来让梨时,孔融总是笑着说,“好,我把水果都给你。

”孔融的家人看到这种情况,都觉得很奇怪。

后来,有人告诉孔融,“让梨”并不是真的要让梨,而是要让出一些利益给别人。

孔融听了以后,才明白了这个道理。

他觉得自己之前理解错了,“让梨”的真正含义是要学会让出一些东西给别人,而不是简单地把东西给别人。

孔融听了这个道理以后,决定改变自己的做法。

他开始在学问上更加谦虚,乐于助人,不再把自己的学问和财富独占,而是愿意与他人分享。

他的名声因此更加显赫,人们也更加尊敬他。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融最初对“让梨”的理解是片面的,但后来通过他的努力和改变,他明白了“让梨”的真正含义,并且付诸行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谦虚、宽容,愿意与他人分享,这样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喜爱。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要学会“让梨”,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让出,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让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人,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尊重。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融最初对“让梨”的理解是片面的,但后来通过他的努力和改变,他明白了“让梨”的真正含义,并且付诸行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谦虚、宽容,愿意与他人分享,这样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喜爱。

孔融让梨故事内容

孔融让梨故事内容

孔融让梨故事内容
孔融让梨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故事,讲述了孔融对尊老爱幼的美德和谦让精神的推崇。

以下是该故事的内容:
孔融是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孔融从小就非常懂事,对待家人和朋友们都非常友善和谦让。

有一天,孔融的家里来了客人,他的父亲让人把一盘梨子端到桌子上。

孔融看见梨子后,立刻挑选了一个最小的梨子,然后递给了父亲。

父亲非常惊讶,问他为什么不去拿大一点的梨子。

孔融回答说:“因为我最小,应该吃最小的梨子。


父亲听了非常感动,把孔融拉到身边,对他说:“好孩子,你做得对。

尊老爱幼是中国传统的美德,你要牢记这个道理。


孔融让梨的故事传遍了整个中国,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谦让精神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这个道理,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关于三字经的故事大全

关于三字经的故事大全

三字经的故事1、《孔融让梨》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

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

”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三字经的故事2、《母子同刑》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

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

”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

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

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

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

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三字经的故事3、《孟母断机》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

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

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

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着名思想家。

三字经的故事4、《五子登科》窦禹钧是五代后晋人,年轻时人品极差,家里本来已经很有钱,还贪得无厌,盘剥穷人。

他妻妾成群却没有儿子。

一次他做梦,梦见父亲对他说,如果再心术不正,上天会惩罚他。

醒后他十分害怕,再也不敢作坏事了,并开始帮助穷人。

后来有梦见父亲对他说,他将会有五个儿子,还能长寿。

果然他生了五个儿子。

他记住自己的教训,对儿子严加管教,后来五个儿子,都当了大官,这就是五子登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

高祖父尚,钜鹿太守。

父宙,泰山都尉。

”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

人问其故。

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

’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由是宗族奇之。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

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

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

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

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

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

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
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

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

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

这两个人谈的事,都与“孔融让梨”有关。

一封来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

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

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

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

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

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

这是一名犯人写来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约翰的成功人士写来的,信中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

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那咱们做个比,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


结果我干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这与其说是美国版的“孔融让梨”,不如说是“约翰争梨”。

要说一个故事就能决定一种人生,显然是极而言之;但要说母亲的观念和做法对孩子的一生没有影响,也不实际。

事故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给我们的启示。

在“约翰争梨”的故事里,约翰和他们的兄弟无论年龄多小,都是他们妈妈眼中拥有独立人格和意志的“人”,而不是可以任由成人意志驱使安排的“屁孩儿”。

“约翰争梨”,正视人的天性和权利,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实现了人的权利和义务之间、个人利益诉求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统一。

当然,这种“争”,是“明争”,不是“暗斗”,更不同于抢、夺。

它必须在两个条件下进行,一是有一套大家认同的规则,二是有“裁判”监督规则的执行。

《孔融让梨》孔融简介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

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

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

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
中国传统故事孔融让梨
2.
三字经典故之孔融让梨
3.
三字经中孔融让梨的故事
4.
弟子规中孔融让梨的故事
5.
三字经故事:孔融让梨
6.
三字经:孔融让梨故事深度解析
7.
孔融让梨的故事
【本文档仅供学习,欢迎大家分享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