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故事

合集下载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三字经里的故事_励志故事

三字经里的故事_励志故事

三字经里的故事三字经里的故事1、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这是一个小故事。

孟子小时候家里很穷,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父亲激公宜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以后就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仉氏纺线织布生活。

孟子家是今天山东省邹县乡下的一个小村庄,村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

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

孟母非常担忧,小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怎么得了呢?于是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了个环境。

孟家迁到了庙户营,这里是个大镇店,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

但这里十天赶丙个集市,喧闹异常。

孟子倒是兴高采烈,看了回来不是用棍子挑两块石头学卖菜,就是用木头作刀子比比划划地学杀猪。

孟母觉得不对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这一次孟家搬到了因利渠畔,隔壁是个学堂,周围都是读书人。

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学着读书演礼,孟母这才放下心来。

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十分聪明,上学以后什么东西都一学就会,慢慢就觉得学堂的课实在没有意思。

有一次,孟子一墨守成规三天没有上学,早上出门说去上学,下午还准时回家,孟母以为他是放学了,三天不去学堂老师不放心,派人到孟子家里探问,看孟子是不是病例了。

这下子孟母才知道独生子逃学了。

下午孟子又回来了,母亲问他到哪去了?孟子回答说上学去。

孟母大怒,拿起剪子就把织布机上的经线齐着机杼给剪断了。

这一下孟子害怕了,因为他们维持家计的唯一来源就是母亲织的布。

孟母让他将断了的线头全部接上,几百根经线全剪断了,哪里还接得上。

孟母于是将道理廛出来,读书与织布一样不能截断,截断了就接续不上了。

即使能接续上,但织出的布满是疙瘩,还有人要买吗?你贪玩逃学,荒废时光,怎么能学到安邦定国的本领呢?千万不要走你远祖孟僖子的老路,给祖宗丢脸,抹黑。

孟子的远祖孟僖子曾任鲁国的司空,有一次陪鲁昭公出访楚国。

楚王在郊野举生盛大的欢迎仪式,孟僖子不学无术,不知如何演礼,急得满头大汗,自己丢丑不算还给鲁国也打开了黑。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三字经小故事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三字经全部故事

三字经全部故事

三字经全部故事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故事、道德教诲和人生哲理。

以下是部分三字经里的故事:
1.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曾经三次搬家。

2. 窦燕山教子:窦燕山是五子登科故事中的角色,他教育出五个出色的儿子。

3.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为了让孩子上学,多次搬家。

当孟子逃学时,孟母甚至剪断了织布机以教育他。

4. 子不学,断机杼: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教育他“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

5. 香九龄,能温席:黄香在九岁时就能为父母温席,是知恩图报的典范。

6.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出有名的五个儿子。

7.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晋代的车胤和孙康为了学习而不怕贫困,车胤用萤火虫照明读书,孙康则在雪地反光来读书。

以上只是部分三字经里的故事,如果想了解全部内容建议查阅三字经原文。

早教三字经故事6篇_早教启蒙三字经

早教三字经故事6篇_早教启蒙三字经

早教三字经故事6篇_早教启蒙三字经读幼⼉三字经故事,可以帮助⼩朋友了解⼀些历史⼩知识,对于宝宝的早教启蒙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早教三字经故事6篇,供⼤家参考。

早教三字经故事1【原⽂】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学终 ⾄四书【注释】训:教育指导。

蒙:⼩孩刚开始读书识字叫蒙。

训诂:研究字的意义。

句读:⼀句为句,半句为读。

为学者:做学问的⼈。

⼩学:指研究字形、字⾳、字义的学问。

四书:《论语》、《孟⼦》、《⼤学》、《中庸》合称四书。

【语译】凡是教导刚读书识字的学童,必须正确的讲解义理,考究实事,不可以马虎从事。

⾸先必须让他们了解每个字的意义,接着再教他们了解句读,使他们懂得如何断点及朗诵。

研究学问,⼀定有起头的地⽅,把⼩学读完了,便可以开始念《⼤学》、《中庸》、《论语》、《孟⼦》等四书了。

【故事】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开始,求学问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础,才能追求其他更⾼深的知识。

研究字形及句读可以说是研究学问的基础。

就句读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深的学问,但是如果不认真学习,把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可能会造成许多⿇烦呢!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天,他请了⼀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的伙⾷如下:“⽆鸡鸭也可以,⽆鱼⾁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但是员外⽴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

⼀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费。

员外理直⽓壮的把当年⽴的条约拿出来,⽽这个管家⽴即拿笔将他改为:“⽆鸡,鸭也可以;⽆鱼,⾁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这下⼦,员外⽆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早教三字经故事2【原⽂】论语者 ⼆⼗篇 群弟⼦ 记善⾔ 孟⼦者 七篇⽌ 讲道德 说仁义【注释】论语:由孔⼦的弟⼦和再传弟⼦所编的书。

记:记载。

善⾔:善⾔善语。

孟⼦:孟轲所写的书名。

⽌:与“只”相同。

【语译】《论语》这本书,共有⼆⼗篇,是空⼦的弟⼦和再传的弟⼦,把孔⼦或是孔⼦弟⼦曾说过的善⾔善语,记载编辑⽽成。

三字经故事(通用20篇)

三字经故事(通用20篇)

三字经故事(通用20篇)三字经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扩大孩子的视野,最重要的是,它朗朗上口的音韵还可以帮助孩子爱上诵读!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三字经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三字经故事篇1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注释]教:这里有两个“教”字,第一个是父之较,第二个是师之教。

惰:偷懒怠惰,没有尽到责任。

子:这里指为人子女。

不学:不肯读书学习。

非所宜:是说不应该如此。

为:作为、成就。

[语译]做父亲的生了子女后,只顾着去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是父母的过错;做老师的教育学生不够严格,不能使学生有所成就,这就是老师的怠惰。

做人子女者如果不肯好好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幼小时不肯及时学习,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故事]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

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

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

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三字经故事篇2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这是一个小故事。

孟子小时候家里很穷,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父亲激公宜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以后就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仉氏纺线织布生活。

孟子家是今天山东省邹县乡下的一个小村庄,村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

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

三字经的历史故事

三字经的历史故事

三字经的历史故事(30篇)1、《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2、《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

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

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3、《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4、《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优秀三字经小故事大全]经典童话故事100篇

[优秀三字经小故事大全]经典童话故事100篇

[优秀三字经小故事大全]经典童话故事100篇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故事
孟母三迁
在孟子小时侯,他家附近是个坟场,他经常,模仿上坟人的样子做丧事。

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天,他们搬到镇上,可邻居是一位屠夫,于是孟子学着屠夫卖猪肉。

最后,孟母搬到学校附近,孟子才跟着学生们读起书来。

有一天,孟子逃回学校,孟母正在织布,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的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像我剪段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最终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窦燕山五子登科
五代末年,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年轻时心术不正,靠明瞒暗骗发家聚财,到了三十岁还没有孩子,有一天,他的父亲托梦,速要悔过改善`“改过呈祥”?他谨记于心,从此,痛改前非,周济贫寒,广兴方便,大积阴德,后来他有了五个儿子,他严格教育孩子,最终他五个儿子都中了进士,成了国家的栋梁。

名扬天下。

少小立志老弥坚
元朝时,有个叫刘岷忠的人,13岁时,他就都了不少书,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连他的老师对他的文章都十分佩服,经常夸他年纪虽小,志向远大。

成年后,他担任了监察御史。

经常惩治贪官污吏,为民除害,他时常为百姓的贫穷而落泪,为朝政的昏暗而失眠。

他的美名一直流传四方,广为传送。

少年立志老弥坚
元朝时,有个叫刘明忠的人,13岁时,他就读了不少书,并且有了独到的见解。

连他的老师对他的文章都十分佩服。

经常夸他年纪虽小,志向远大。

成年后,
他担任了监察御史,经常惩治贪官污吏,为民除害。

他时常为百姓的贫穷而落泪。

为朝政的昏暗而失眠。

他的美名一直流传四方,广为传颂。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和氏璧的来历
从前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有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雕琢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块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听,火冒三丈,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将这块玉石献给武王,但依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

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玉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

于是便将他命名为“和氏璧”。

并且赦免了卞和。

师文拜师
春秋时期的郑国有一位乐师,名叫师文,他听说鲁国出了一位才华超众的音乐家师襄,钦佩极了,于是就离开郑国去鲁国拜师襄为师。

师襄待人严厉,从不轻易收徒弟。

师文苦苦哀求道:“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吧,我绝不半途而废,”师襄终于被师文的诚意和决心感动,收下了这个徒弟。

管家明句读
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的每日伙食如下:“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文中并没有标点符号。

一年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

员外理直气壮的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他改为:“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这下子,员外无话
可说,只好赔钱了。

孔子和他的弟子
有一次,孔子和学生颜渊?子路坐在一起谈各自的志向。

子路说:“我愿意把我的马车和皮衣拿出来和朋友共享用,就算用坏了也不生气。

”颜渊说:“我愿不夸大自己的才能,不张扬自己的功劳。


孔子对颜渊的志向表示赞许。

子路说:“想听一听老师的志向。


孔子说:“我希望年老的人能得到奉养而生活无忧,朋友之间能互相信任,年轻人能受到关怀。

” 三
字经
穿透灵魂的微笑
非洲的一座火山爆发了,水之而来的泥石流狂泻而下,迅速扑向坐落在山脚下不远处的一个小农庄。

农舍、良田、树木,一切的一切都没有躲过冲毁的劫难。

滚滚而来的泥石流惊醒了睡梦中的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

流进屋内的泥石流已上升到她的颈部,小女孩只露出眞好, 40岁觉得当官真好, 50岁觉得有钱真好, 60岁觉得悠闲真好, 70岁觉得没病真好, 80岁觉得活着真好。

人生不必过于计较——钱多钱少常有就好,人丑人俊顺眼就好,人老人少健康就好,家贫家富和气就好,谁对谁错理解就好,人这一生平安就好。

有一天佛說:我可以让你许一个愿。

我对佛说:让我群里所有朋友永远健康~佛说:只能四天~我说:行,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佛说:不行,三天。

我说:行,昨天、今天、明天。

佛说:不行,两天。

我说:行,白天、黑天。

佛说:不行,就一天~我说:行~佛茫然问到:哪一天, 我说:每一天~~佛哭了……说:以后你群里所有朋友将天天健康!!!看到此信息的人,有群的发给自己群,祝所有的朋友永远幸福 ! 祝大家天天快乐!中秋快乐~
周卫星(519029523) 14:50:00双臂,颈、和头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