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故事
家训家规家风小故事

家训家规家风小故事好家规造就好家风,好家风造就好家庭。
家规是指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是教育规范后代的准则,也叫家法。
家训家规家风小故事,欢迎阅读。
家训家规家风小故事一:从我懂事起,妈妈就告诉我做人的道理,首先要勤学,意思就是要好学,奋发学习;其次是上进,要不断地上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我能行;然后是诚实,不诚实的人,哪会让别人信任你,依赖你呢;最后是善良,没有一颗善良的心,只有一颗狭隘的心,怎么为别人着想?怎么会在别人有困难时去帮助他呢?五岁时,我就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了。
但是吃饭很挑食,不是挑肉就是挑菜,而且还常常剩饭。
并且我洗手时,每次洗一次,就要浪费半盆水,洗完后水龙头也不关,白白浪费了很多水。
妈妈知道了我这两个不好的习惯以后,对我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以后就不要再挑食了,而且也不要再剩饭了,并且要节约水资源。
”从那一刻起,我知道了要“勤俭节约”。
过年时,我到爷爷家去拜年。
向爷爷说了声“新年快乐”。
爷爷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红包,放在我手上,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孙女啊!你已经六岁了,明年你就要上一年级了。
我要告诉你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尊敬长辈,无论你将来走到了哪儿,你看到长辈都要有礼貌,尊敬长辈;第二句话是孝顺父母,父母将你带到了世上,并养育了你。
长大你一定要报答他们,孝顺他们;第三句话是自强自立,将来你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不要依赖别人,靠着自己的实力工作,还要安于现状,勤奋进取。
这就是我对你的期望,希望你时时刻刻地记住。
”又过了一年,我要上小学了。
我们坐下来打算开个家庭会议。
爸爸说:“今天的内容就是讨论家风、家规、家训。
目的就是想让你上学后能约束自己管好自己。
”我们讨论了很久,才确定下来。
家风就是勤学、上进、诚实、善良。
家规是勤俭节约家训则是尊敬长辈、孝顺父母、自强自立。
上学以后,我感觉自从有了家风、家规、家训,无时无刻不在谨记着,约束自己。
家训家规家风小故事二:每次爸爸妈妈带我去亲戚家玩,亲戚见了我都会说我瘦。
古代家风家训故事

古代家风家训故事在古代,家风家训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代祖先的智慧和家族的传统。
家风家训故事不仅是对古人生活智慧的一种传承,更是对后人道德品质的熏陶和教育。
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些古代家风家训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家族的传统。
故事一,孝道故事《孝顺父母》。
在古代,有一个叫做张三的孝顺儿子。
他的父母年纪渐长,行动不便,但张三每天都会亲自为父母梳洗、煮饭、照顾生活起居。
有一天,张三的父亲生病了,病情非常严重,医生说必须要吃一种珍贵的药材才能治愈。
张三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多年来攒下的积蓄,买下了这种药材。
父亲吃下药后,病情逐渐好转。
张三的孝顺行为感动了天地,也感动了父母,他成为了家族中备受尊敬的人物。
故事二,诚信故事《守信用》。
在古代,有一个叫李四的商人,他经营着一家小店,生意一直都很兴隆。
有一天,有位顾客来到他的店里购买一件贵重的商品,但顾客却没有带够钱。
李四看在顾客一脸诚挚的样子,便答应了先让他带走商品,等他有钱了再来结账。
没想到这位顾客竟然失踪了,李四虽然很着急,但他一直都相信这位顾客会履行诺言。
果然,过了几天,这位顾客又带着足够的钱来到了李四的店里,把之前的账款一分不少地还清了。
李四因为守信用而声名大噪,生意更是红火。
故事三,勤俭故事《节约用水》。
在古代,有一个叫王五的农民,他家境贫困,但他却非常勤俭节约。
每当下雨的时候,他都会用盆接雨水,然后再用来浇灌自己的庄稼。
他家的饮水也是非常节约,每一滴水都是用来煮饭、洗菜和喝的。
因为他的勤俭节约,他的庄稼长得非常好,也因此家里的生活变得富裕起来。
这些古代家风家训故事,都是对古人智慧和家族传统的一种传承,也是对后人道德品质的一种熏陶和教育。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古人的智慧,传承家族的传统,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愿我们能够从这些古代家风家训故事中汲取智慧,让家风家训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古代家风家训故事

古代家风家训故事在古代,家风家训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传承着家族的优良传统和智慧,为家庭成员树立了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古代家风家训的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故事一,孝顺敬老。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孟子的孝子,他非常孝顺父母。
有一天,他的母亲生病了,孟子日夜守在母亲的床前,亲自照料母亲,不离不弃。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顺敬老”的家风家训,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故事二,诚实守信。
在古代,有一位商人,他做生意非常诚实守信,从不欺骗顾客。
有一次,他收到了一笔多余的货款,他毫不犹豫地归还给了顾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守信是古代家风家训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现代社会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故事三,勤俭节约。
在古代,有一位农民,他勤劳节俭,精打细算,过着简朴的生活。
他告诉自己的儿子,要懂得节俭,不要浪费粮食和物资。
这位农民的勤俭节约精神影响了他的儿子,也成为了家族中的一种家风家训。
故事四,尊师重教。
在古代,有一位学生,他对师长非常尊敬,时刻恪守“尊师重教”的家训。
他勤奋好学,虚心向师长请教,最终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尊师重教是古代家风家训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应该传承的美德。
这些古代家风家训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家风家训是家族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家族的智慧和精神财富。
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传承和发扬古代的家风家训,让这种优良传统延续下去,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够传承和弘扬这些美德,让家风家训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坚强支撑,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关于家风家训的典故

关于家风家训的典故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
家风对一个孩子的行为举止,个人修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后天影响。
好的家风形成,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无论大家、小家都要有一定的家风家训,“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家有家风”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句话。
关于家风家训的典故1、后母慈心黄垓镇黄垓村,是孔子着名弟子“三冉”(冉耕、冉雍、冉求)故里。
冉家以放牧牛羊为生。
“三冉”的父亲冉离先娶颜氏,生下冉耕、冉雍,不幸难产去世。
冉离又娶妻公西氏。
公西氏将冉耕、冉雍视为己出,从进冉家门就教他们诵读《诗经》。
到冉耕12岁和冉雍8岁的时候,就建议送两个孩子入学馆。
而冉离想让孩子协助自己放牧牛羊。
公西氏就力劝丈夫。
公西氏生下亲子冉求后,依然关心前两个孩子的学业,听说曲阜孔子设教讲学,声誉日隆,又跟丈夫冉离商量,送他们到曲阜拜孔子为师。
后来小儿子冉求也去曲阜上学。
兄弟三人同拜孔子为师,都学习刻苦,颇有成就。
(《冉氏族谱》)2、杀猪示信曾子的妻子去赶集,她的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
她哄儿子说:“你回家去,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
”妻子刚从集市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准备杀掉。
妻子制止他说:“那只是哄骗小孩子的。
”曾子说:“对小孩子是不能哄骗的。
小孩子没有识别能力,依靠父母进行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
现在你欺骗儿子,就是教儿子欺骗。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就无法进行诚实的教育了。
”于是就把猪杀掉烧肉吃了。
正是由于曾子教子有方,有良好的家风,才培育出了曾申、曾元、曾西等优秀的子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3、孟母三迁说起中华经典家风故事,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家风家训故事(精选40篇)

家风家训故事(精选40篇)家风家训故事家风家训故事(精选40篇)“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
家风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
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风家训故事(精选40篇),欢迎鉴赏!家风家训故事1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
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
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可以说,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记得小时候,每到节日,特别是春节,年三十,一家人在一起看春节晚会,吃年夜饭,我父亲就开始给我们讲他小时候的事:他爸爸(她的爷爷)是一个大家庭20多人,吃饭的时候,我爷爷先给我太爷盛饭,太爷动筷了,他们才敢吃饭,我太爷就把好吃的给我爸吃一口,这就体现了我们“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家风。
每到节日,农闲时节,村里的有些人就聚在一起赌博,父亲就告诫我禁止参与赌博,赌博能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准吸烟:烟有百害,无一利,酒少喝怡情,喝多伤身,我就养成了不吸烟不赌博,少饮酒的习惯。
母亲每天都讲: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吃饭时不能说不吃或不想吃什么什么菜,不剩饭,不浪费;尊老爱幼,不能顶撞父母,从小养成懂礼貌的好孩子; 不说谎话、不爱占小便宜,做一个诚实的孩子父母身传言教的教导我们,“和为贵、孝为先、勤为宝、俭为德”“知足常乐,待人以善”这些至理名言今天正以“家训”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古今名人家风家训故事

古今名人家风家训故事家风家训是指家庭中代代相传的家族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一位家族的家风家训,往往体现了这个家族的文化传承和优良品德的积淀。
古今名人中,许多人的家风家训都成为后世引以为戒或者学习的榜样。
以下是一些古今名人的家风家训故事。
1. 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非常重视家庭的教育和家风的传承。
据说孟子有一次讲学时,听到有人说:“没有儿子的人,怎么这么关心后代?” 孟子听后回答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孟子的这一家风家训告诫我们,好好尽孝养儿女,为家族留下后代,是最重要的。
2. 杨家将:“精忠报国,不忘封疆。
” 杨家将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家族,以抗金护国有功,被封为“忠义门”。
家族的家风家训是“精忠报国,不忘封疆”,以忠诚和奉献为核心。
在抵御外族侵略、保卫家国的历史时刻,杨家将们以壮烈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展现了家族的家风家训。
3. 孝感郭家:“读书熬夜,痴心不悔。
” 孝感郭家是中国湖北省孝感市的一个家族,出了许多有声望和才华的子弟。
这个家族的家风家训是“读书熬夜,痴心不悔”,强调努力学习和毅力的重要性。
这个训诫来自于一个故事,家族中的一位先辈在夜晚继续翻阅书籍,他的儿子问他:“你已经老了,还需要读书吗?” 先辈回答:“读书过程艰辛,但痴心不悔,才能有所成就。
” 这个故事告诫家族中的后代,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就。
4. 王阳明:“知行合一,心想事成。
” 王阳明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和军事家,他的家风家训是“知行合一,心想事成”。
他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和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这个家风家训源于王阳明自己的人生经历,他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并将自己的心愿化为现实。
5. 爱迪生:“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 爱迪生是美国发明家和企业家,他的家风家训是“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这个家训告诫后人,只有通过刻苦努力和不断实践,才能变得出类拔萃。
家风家训的优秀小故事(精选45篇)

家风家训的优秀小故事(精选45篇)家风家训的优秀小故事1说起家训,我也不知道我们家的家训是什么,但我总听妈妈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话,或许它就是我们家的家训吧!有一次,学校在每个班里选择几名美术作业画的好的人去画一副主题是“防止环境污染”的画,还让用4k的素描纸画,我当时就傻了眼,心里默念着:没有我,没有我,没有我。
可是老师偏偏把我选上了,当时我真是又傲慢又发愁,心里想着:哎呀,这幅画该怎么画呀?多会儿才能画完呢?我中午回到家,脸上露出不兴奋的表情,妈妈似乎一眼就可以看穿我的心思,就问:“怎么啦?谁又惹我们家珍宝生气了呀?”我把这件事情告知了妈妈,妈妈就说:“没事儿!一点一点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嘛!”幸亏离交稿的时间还有一个星期,我就先起了一个稿子,后来我每天画一点,休息日多画一点,不知不觉就到了交稿的日期,我一鼓作气把画儿画完了。
原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只要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就肯定会取得胜利的。
在我刚上三年级的时候,英语我学的一塌糊涂,那些单词我都不会念,怎么背都不会,直到把二十六个字母都学完,我却只背会几个单词,直到考试,模模糊糊的进了考场,结果考试成果一塌糊涂,分数让我特别失落。
心想这成果回家肯定会被重重的责骂,但却只听到妈妈这样一句话:“我们给你报一个英语班吧!这样,你就可以多学英语语法,提高英语成果。
”之后我每天回到家里听录音,课间背单词,一点一点,课文里的单词我都认得了,后来我的英语成果就一点一点的提高了,最终我不仅驾驭了课上的内容,还学了不少课外的单词短语。
后来我考得很好,真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呀!我特别感谢我们家的家训,是它让我在前进的道路上克服困难;是它让我在失落的时候振作起来;是它让我的学习成果名列前茅。
我特别感谢我们家的家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家风家训的优秀小故事2从小就听爸爸妈妈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则不成方圆,每个家庭都有家风、家训。
有关家训家规家风的名篇小故事(精选13篇)

有关家训家规家风的名篇小故事有关家训家规家风的名篇小故事有关家训家规家风的名篇小故事(精选13篇)文学体裁的一种,属于口头文学,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训家规家风的名篇小故事(精选13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家训家规家风的名篇小故事1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基博乃是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的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
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悲伤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
此时的钱钟书正在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
等到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
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文学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
”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权重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家训家规家风的名篇小故事2胡适倡导“独立、合群、重学”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夭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社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共舞,无暇顾及。
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的如何爱孩子的嫌疑。
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上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上一校最高一排。
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
“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风家训故事”演讲比赛主持词男女: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男:在这个春意盎然,草色嫩绿的季节里,我们即将要在这里举行关于家风、家训的演讲。
女: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
男:家训是一种无声的嘱托,是一个家庭的行为准则和传统风尚。
女:有的家庭注重以德立家、以德治家。
男:有的家庭主张文化兴家,以学树家。
男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演讲比赛。
女:首先有请一号选手说说家风给他带来的影响。
二号选手做好准备。
男: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好的家风能推动学风和校风的传递,二号选手家风又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听一听。
三号选手做好准备。
女:同学们,良好家风是一座崇高的道德灯塔,道德光芒,将长久地指引着后辈们踏上成人成才的正道。
有请三号选手,四号选手正准备。
男:家风是一种情怀,感染着后代人才辈出。
有请四号选手。
五号选手做好准备。
女:一个家庭或家族,其家风的好与坏、正与邪,那是有长远影响力的,那是有强大渗透力的,它会长远地影响到许多代后人的成长。
请五号选手谈谈他的家风是什么。
六号选手做好准备。
男:家风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体现和缩影,家风是家教家规的最好践行,让我们有请六号选手。
七号选手做好准备。
女:交流文明家风、展示和谐风貌、评议家训家规。
让我们请七号选手上场。
八号选手做好准备。
男:家风是一座山,值得我们永远的仰视。
有请八号选手。
九号选手做好准备。
女:家风是一条河,流过广阔的时间考验,却依旧清澈。
有请九号选手。
十号选手做好准备。
男:家风是一段记忆,融入我们的骨髓,伴随我们的一生。
有请十号选手。
十一号选手做好准备。
女:家风是妈妈做给我们的一道菜,一直在吃,却从没细细品味。
有请十一号选手。
十二号选手做好准备。
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缩影。
有请十二号选手。
十三号选手做好准备。
女:让我们牢记家风家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有请十三号选手。
十四号选手做好准备。
男:传播社会的正能量,让我国永远成为礼仪之邦!有请十四号选手。
十五号选手做好准备。
女:中国自古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良好家风的构建与传承不是一家一户的私事,而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大事。
有请十五号选手。
男:紧张激励的角逐让我们大开眼界,谢谢以上选手为我们带来的精彩演讲。
女:同学们,家风清则社风清,家风浊则社风浊。
让我们牢记家风家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实际行动做优良家风的继承者和实践者。
男女:传播社会的正能量,让祖国永远成为礼仪之邦!“家风家训故事”演讲比赛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