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原因和预防策略.
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控制措施

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控制措施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中,由于呼吸机使用而引起的肺部感染。
VAP是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最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为了降低VAP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以下是的详细内容。
一、加强患者管理1. 严格掌握机械通气指征:避免不必要的机械通气,对可能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符合机械通气指征。
2. 优化通气策略:根据患者病情调整通气模式、参数及呼吸机类型,减少人机对抗,降低VAP发生率。
3. 尽早拔管: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一旦具备拔管条件,立即拔除气管插管,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
4. 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营养摄入,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5. 控制感染源:对ICU内的感染源进行有效控制,包括隔离感染患者、限制人员流动、加强环境消毒等。
二、提高呼吸机管理质量1. 呼吸机管路管理: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避免污染;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减少交叉感染。
2. 呼吸机湿化:使用加温湿化器,保持呼吸机管道内湿度,防止痰液干燥结痂。
3. 呼吸机清洁与消毒:定期对呼吸机进行清洁和消毒,避免细菌滋生。
4. 气道管理:加强气道护理,定期吸痰,保持气道通畅。
5.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预防:合理设置呼吸机参数,避免过度通气和高平台压。
三、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1.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操作呼吸机等设备前后,均应进行手卫生。
2. 提高手卫生意识: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培训,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3. 提供便捷的手卫生设施:在ICU内设置充足的手卫生设施,如洗手池、速干手消毒剂等。
四、加强环境监测与消毒1. 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对ICU内的空气、物体表面进行定期监测,了解细菌负荷情况。
2. 加强环境消毒:对ICU内的物体表面、空气等进行定期消毒,降低细菌滋生。
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情况和危险因素

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情况和危险因素1. 引言1.1 社区获得性肺炎概述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社区环境中获得的肺炎,通常由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
这种肺炎通常不需要住院治疗,而是在家中或社区卫生机构进行治疗。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主要影响老年人、儿童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
社区获得性肺炎具有突发性和多样性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等。
区分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致病菌种类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在预防社区获得性肺炎方面,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预防疫苗接种、避免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等措施十分重要。
及时就医、合理使用抗生素也是防控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关键措施。
通过加强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认识和预防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病率和减少疾病的传播。
【字数:232】2. 正文2.1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情况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社区环境中感染的肺部疾病,通常由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
这种疾病常见于季节变换时期,尤其是冬季。
据统计,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尤其影响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情况与年龄、健康状况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老年人和婴幼儿是易受感染的高危人群,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
长期接触空气污染、吸烟、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肺部疾病)的人群也容易罹患社区获得性肺炎。
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急促、胸痛、疲劳等,严重病例可能会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及时发现和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至关重要。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避免接触病原体等。
了解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情况对预防和治疗该疾病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加强健康意识、改善生活方式和遵医嘱进行治疗,才能有效防止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生和传播。
2.2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1. 年龄因素:年龄是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老年人和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功能较弱,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增加了患肺炎的风险。
对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如何预防医院获得性肺炎?

对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如何预防医院获得性肺炎?
老年患者由于肺脏形态及生理功能呈退行性变,加上免疫功
能低下、自身调节能力下降、合并基础疾病众多,是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高危人群,长期住院更易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而且预后较差。
防止长期住院老年患者发生HAP,应做好以下几点:①防止误吸。
老年患者长期住院卧床,失去了食物因重力运动的正常规律,如遇食物反流,很容易进入气道,导致吸入性肺炎。
如病情允许应适当抬高床头,特别是吃饭的时候宜坐起,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
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如患者有感染性疾病,应按照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如患者无感染性疾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有适应证,并合理控制疗程,避免耐药性的产生和二重感染。
③加强陪护人员的宣传教育。
如条件允许,可选择专业的照料者。
陪护人员应了解手卫生、清洁消毒、排痰等基础知识。
④进行各种医疗护理操作和擦浴时避免着凉,以免诱发上呼吸道感染。
⑤手卫生。
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陪护家属,都应认真执行手卫生,手卫生被认为是感染控制的重要方法。
⑥适度活动。
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适度活动,深呼吸。
⑦重视床单元的清洁消毒,切断患者之间致病菌的传播链。
⑧对于意识障碍或昏迷患者,应加强呼吸道管理和口腔护理,减少口
咽分泌物误吸,降低医院获
得性肺炎的风险。
⑨加强病室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国内外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分析和反思

国内外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分析和反思1. 国内外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概述即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一类感染性疾病。
全球范围内医院感染暴发事件频发,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这些事件不仅暴露出医院在感染控制方面的不足,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医疗质量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也发生了多起影响较大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某医院发生了一起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导致多名患者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
这起事件暴露出医院在抗生素使用不当、环境消毒不彻底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同样面临着医院感染带来的严峻挑战,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医疗资源紧张、管理不善等原因,医院感染事件屡有发生。
美国曾发生过多起大规模的医院感染事件,造成数百人死亡。
这些事件不仅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推动了各国对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重视和改进。
国内外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也给医疗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反思。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健康,已成为当务之急。
2. 国内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分析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国内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时有发生。
这些事件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还可能导致医疗机构的声誉受损,甚至引发社会恐慌。
对国内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具有重要意义。
从感染原因来看,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是病原微生物在医疗操作过程中的传播。
手术器械、注射器等医疗器械未经严格消毒灭菌或消毒不彻底,容易成为病原微生物的携带者和传播途径。
医务人员的操作不当、无菌观念淡薄、手卫生不规范等也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
从感染类型来看,国内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涉及多个科室和病种。
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等较为常见。
这些感染疾病的发生与医疗机构的环境卫生、医疗设备的质量、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从感染后果来看,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死亡率上升等不良后果。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作为医疗机构中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医院感染是指在患者在诊断、治疗或照护过程中,在医疗机构内获得的新的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对患者的恢复和治疗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
因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医院感染的预防需要患者与医务人员共同努力。
在入院之前,患者需要提供详细的疾病史、过敏史和其他相关的健康信息,以便医务人员在制定治疗计划时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状态。
同时,患者还需要充分了解和遵守医院内的感染控制措施,如勤洗手、正确佩戴口罩和遵循红底绿字等医院的标识规定。
其次,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需要医务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
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感染控制和预防培训,提高其对感染病原体的认识,并学习正确的操作技巧。
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手卫生的要求,包括洗手、使用酒精洗手液或佩戴手套等。
同时,在手术、创伤和无菌操作等高风险操作时,医务人员应该合理使用抗生素,并严格遵守消毒和无菌操作的规程。
此外,医院感染的预防还需要医疗机构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完善感染控制委员会,并制定明确的感染防控计划。
在医院内,需要做好定期巡视和检查,以确保各部门、设施和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得到有效执行。
此外,医院还应加强对病区和手术室等易感染区域的监测和管理,并定期对医院内环境进行空气和水质的检测。
除了以上的措施,医院感染的预防还需要支付机构、保险商和政府的支持和监督。
这不仅包括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撑,如酒精洗手液、消毒液、口罩等,也包括对医疗机构的评估和监测,以确保其达到或超过感染控制的标准。
同时,建立医院感染的统计数据库,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和报告,既有助于评估和改进现有的感染控制措施,也有助于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以便于制定更科学、更有效的预防策略。
总之,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需要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和相关机构共同努力。
只有所有人都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措施,才能有效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一种严 重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与高死亡率和 高发病率相关。
预防VAP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手卫生、 口腔护理、减少胃食管反流和误吸等。
诊断VAP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排 除其他可能的肺部疾病。
治疗VAP需要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和及 时拔除气管插管等措施,以降低病死 率和发病率。
治疗方法
抗生素治疗
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和药敏试验 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
疗。
机械通气治疗
对于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应调 整呼吸机参数,以改善通气功能, 同时注意预防机械通气相关并发
症。
其他治疗
如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等对症治疗,以提高患者的抵抗
力。
治疗进展
新药研发
随着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的深入了解,不断有新药被研发 出来,为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预 防和治疗指南
• 引言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治疗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与康复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一 种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主要 发生在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中。
VAP的发生率较高,且与患者死 亡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和医疗
时发现异常情况。
预防交叉感染
加强空气消毒,严格执 行手卫生制度,减少交
叉感染的风险。
营养支持
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适 当的营养支持,提高机
体免疫力。
康复指导
呼吸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有效咳 嗽等呼吸功能锻炼,促进肺功
医院感染的定义及院内感染的流行特征

加强手术室空气净化系统的维护和保养,确 保空气质量达标,加强手术过程中的空气消 毒等
案例三
感染类型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导致感染事件,病 原菌为丙肝病毒等
感染传播途径
通过血液传播,如医务人员与患者 接触过程中不慎被患者血液污染等
感染原因
医务人员防护意识不足,操作过程 中未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如未戴手 套、未穿隔离衣等
提高医务人员防护意识
总结词
医务人员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主力军,提高医 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可以有效地减少医院感染 的发生。
详细描述
医务人员是接触患者最频繁的人群,也是最 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的人群。提高医务人员的 防护意识,包括正确佩戴口罩、正确洗手、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等,可以有效地减少医院 感染的发生。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 教育,提高其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感染的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之一,包括医护人员与病人之间的接 触、病人与病人之间的接触等。接触 传播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 广,但可以通过加强消毒隔离措施、 提高个人卫生意识等手段有效预防和 控制。
空气传播
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飞 沫、气溶胶等传播方式扩散传播。空 气传播是某些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 播途径,如流感、肺炎等。空气传播 的特点是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 但可以通过加强空气消毒、佩戴口罩 等手段有效预防和控制。
增加医疗成本
医院感染需要额外的医疗 资源和费用,增加了医疗 成本和负担。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加强消毒隔离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消毒隔离制度,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手卫生规范, 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强化病原体监测
医院应加强病原体监测,及时发现 并隔离感染病人,防止病原体传播 。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医院感染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医院感染,又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由于接受诊断、治疗、护理等过程中接触的传染源或不洁物体感染引起的疾病。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重要职责,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有效进行预防和控制。
1.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知识培训医务人员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源,因此,他们的感染控制知识培训至关重要。
医院应该定期组织感染控制知识培训,包括正确佩戴和处理各种防护用品、洗手消毒的正确方法、感染控制的基本原则等。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感染控制的重视程度,减少感染的发生。
2.加强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对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院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清洁和消毒管理体系,制定详细的消毒程序和标准,明确责任人和操作流程。
定期对医院各个区域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特别是手术室、病房、洗手间等高风险区域,确保环境的清洁卫生。
3.加强感染监测和报告对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报告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
医院应该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感染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事件。
同时,要加强感染报告制度,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时上报感染病例,确保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减少感染的传播。
4.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是导致医院感染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医务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坚持药物敏感性监测,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医院也应该加强抗生素管理,建立抗生素使用的审批和监督制度,控制抗生素的滥用情况,降低感染的风险。
5.健全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医院应该成立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委员会应该由感染控制专家、临床科室的负责人和护理人员组成,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制定感染控制的政策和措施,并负责监督和评估感染控制工作的实施情况。
总之,医院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原因和预防策略
作者:杨玉荣,张晓丽时间:2007-11-22 14:30:00
【关键词】医院内
本文旨在介绍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状况和发生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指出高质量的护理措施,严格的消毒、灭菌、隔离、临床监测,其重要性绝不亚于积极的医疗措施。
1 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患者增多,交通事故、工农业机械生产引发的创伤问题增多,这一切均致住院患者增多,医院占床率逐年上升,然而相应的医院医疗设施却不能与之相配套,甚至很落后,这必然致院内感染增加;住院患者本身大多免疫力低下,加之各种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以及各种医源性因素(各种留置,各种导管,辅助呼吸,大手术等医疗措施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使得病原体日趋复杂,而老年患者一旦感染得病,更为难治,院内感染增多,医院获得性肺炎也日益增多[1],占全部院内感染的第三位。
2 获得性肺炎的感染原因
2.1 自身因素
2.1.1 免疫力下降[1]
正常情况下,支气管黏液―纤毛运载系统,肺泡内吞噬细胞等,使气管隆凸以下的呼吸保持无菌,身体各种原因损伤,免疫功能低下时,病原菌大量直达下呼吸道,孳生繁殖引起肺内毛细血管充血水肿,肺泡内纤维蛋白渗出及细胞浸润;临床上出现发热、咳嗽、气促,肺浸润、炎症、体征及X线改变。
2.1.2 卧床时间长,手术怕痛,年老体弱
由于疾病所致卧床不活动,各种骨折牵引,胸腹大手术后怕痛不敢咳嗽,年老体弱不能有效排痰,从而使痰液在肺内聚积,排泄障碍,细菌在痰液中孳生繁殖,引发肺部症状。
2.1.3 不良习惯[2]
严重吸烟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病率较非吸烟者高达2.3倍,因吸烟可增加呼吸道分泌物。
2.2 医源性因素
2.2.1 环境设施不配套和医务人员的操作不规范
医院布局不合理、清洁与污染区域不明显、环境消毒不严格、医院占床率高而消毒时间相对减少、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多、相互混杂、消毒用品单一等。
也因由于个别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无菌观念差、消毒不严格、洗手不规范、造成交叉感染。
2.2.2 侵入性操作: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2]
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使气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特别是易患因素存在下,患者正常细胞吞噬功能和呼吸道清除异物机能受损,细菌极易侵入,存留呼吸道,引起感染,而各种导管在使用后有的很难清洗,缺乏行之有效的消毒灭菌法。
2.3 抗生素应用不合理
抗生素应用不合理,致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增加[3]。
细菌耐药性增加所致耐药菌肺炎,据不完全统计已达18%~35%,个别菌超过50%,这些耐药菌通过质粒感染色体将其耐药性传递给下一代使抗生素的疗效受抑制,从而形成耐药菌肺炎,很难治疗。
抗菌药影响宿主的易感染性,降低宿主的防御作用,干扰宿主正常菌群,从而使真菌感染概率增加,而真菌性肺炎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
3 积极预防策略
3.1 改善自身因素
3.1.1 营养支持
(1)能进食者给予少量多餐,选择清淡、易消化、富含蛋白、多维生素饮食,指导家属根据患者饮食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食谱,避免产气多的食物、饮料,在心肾功能耐受的范围内鼓励患者多饮水,鼓励患者进食。
(2)不能进食者,给予胃肠外营养支持,静脉输注各种高营养物质、各种必需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能量合剂。
(3)鼻饲者做好鼻饲饮食的护理。
3.1.2 吸烟患者
长期卧床患者,向其家属及患者本人讲解吸烟的危害性,劝其戒烟,有吸烟冲动,可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看书,读报,与患者交谈,分散患者注意力等;手术者前8h停止吸烟,术后2周内禁止吸烟。
3.1.3 卧床时间长,手术怕痛,年老体弱者
由于疾病所致长时间卧床患者,在病情允许下,尽可能更换体位,家属协助翻身拍背,每2h 1次,尽可能采取半卧位,以利于痰液引流;疼痛患者,胸腹手术后,前三天剧痛时遵医嘱小剂量使用镇痛剂;对老年体弱咳嗽无力,不会咳嗽者可用[4]吸痰管吸痰或刺激气管排痰,患者取坐位或斜卧位,用拇指或食指在吸气末用力向内压在胸骨窝的气管,并同时横向滑动,可重复多次以刺激气管诱发咳嗽,清醒者教授患者咳嗽及排痰技巧。
3.2 防止医源性因素
3.2.1 领导重视和医院效益资金投入
由于医院感染增多,引起院内及上级领导重视,镇痛剂拨专款重建改造医院病房及不合理设施。
医院效益资金的投入,使得能够购买消毒、隔离器材、用品,医院领导重点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任命科长及其组织成员,健全管理制度。
严格区分污染及清洁区域,建立严格的陪视探视制度,由当班护士监督,门卫严格把关,防止外源性感染。
护士长严格执行查房制度,对易感者、年老体弱、长期卧床者尽量安排单人房间,减少陪视人;对危重患者在ICU重点监护,急需探视的,要做好消毒、防护准备;戴口罩、帽子、穿鞋套,患感冒、传染性疾病者禁止入内。
3.2.2 加强环境消毒管理
保持病室清洁,空气清新,每日室内紫外线照射消毒1次,每次30min;每日开窗通风两次,体弱患者须注意感冒;单间病房每日还需用含氯消毒液1000mg/L进行地面、物品擦拭。
3.2.3 侵入性操作
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必须进行的,要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动作规范,置管时间尽可能缩短[7],对难以消毒的机械通气的喉镜片、螺纹管气囊,每次用后用消毒液浸泡;人工呼吸器回路管每48h消毒1次,用于其他患者应予更换,呼吸机上的冷凝液要定期消毒;行雾化吸入的贮液瓶中液体每24h更换1次,需补充液体,应弃去剩余液,清理后再装入灭菌液。
3.2.4 合理使用抗生素
护士根据各种抗感染药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观察用药效果和用药后反应,并做好痰标本和血液标本采集并送检,观察患者咳嗽、咳痰情况及有无菌群失调。
3.2.5 进行医院感染监测
包括病例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定期空气消毒监测。
总之,高质量的护理措施,密切的临床监护,呼吸道的通畅湿化,分泌物的有效排出,机械器械的严格消毒和使用常规,医务人员的正规操作,环境的严格消毒,是改善自然防御功能,防止交叉感染的可靠保证,其重要性绝不亚于积极的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2-63.
2 潘晓云.70岁以上老人肺癌手术后的呼吸道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1,17(2):26-27.
3 叶任高.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3.
4 俞琬如,许淑琴.ICU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1,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