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跨文化分析
浅析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电影《夜宴》

的各个 方面和各个层次 ,中国电影 同样 深受后现代主义思
虽然 电影《 夜宴 》 已经具备 了这种 以视像为标志 的后现
潮 的影 响。电影 《 宴 》 夜 就是在深受后现代 主义思潮 的影 响 代 文化消费品 的特征 ,但是 它与如今许多文化商 品的不 同
下诞生 的。 它既具备 了代表传统审美 价值的文化背景 , 又具 点 就在于它们所具 有的思想内核上。 贯穿 《 英雄 》 中的还是 有 了后现代 时期语境 的文化特征 , 是一部能够 “ 固守 中国传 传统 或现代 文化产品中的理性基础 , 但在现实 中, 却是非理
文艺 傩
_ 2 曰 型
浅析后坝代主 义影响下硇电影 《 宴 》 夜
王 眷 鹏 /青 岛 理 工 大 学 艺术 学 院
[ 摘 要]本 文从 后现代主义 文化思潮对 中国电影的影响谈 《 夜宴 》创 作风 格及 艺术效果 ,辨 证地 看 《 夜宴 》成功 与不足 。《 夜宴 》是一部身着后现代 主义 外衣 的现代主义 “ 杂种” ,首先 “ 杂种”具有优 良的一面 ,论在画面 、造 型、音 乐 、动作方 面都令人 回味,拍案 叫绝。又具有不纯 的一面, 夜 宴》尽管 外表 华丽前卫 ,而 内在却是桎梏 于传 统的 电影。 《 由于其精神 内核束手束脚 的,缺乏舒展 和随意 ,所 以它的艺术表 达也受到 了相应 的限制。 [ 关键 词] 后现代主义 文化思潮 《 夜宴 》
从 2 世纪 9 年代初 , 现代 主义 开始 由欧美 向亚洲 地 的阐释: 0 0 后 后现代文化 , 特别是当今的大众文化与市场体系和 区 “ 散播” 。中国在这 2 年间 , 0 通过不 断吸收西方发达 国家 商品形式的同谋关系 , 后现代 的美不再处于 自律状态 , 而是
_夜宴_文化隐喻的拼贴与改写

痛不痒的尾, 让人们哈哈一笑, 块垒尽吐, 心情回 复平静。这样的叙事, 轻松而鲜活, 使观影过程完 全符合快乐原则, 但笑过也就完了, 少了许多可回 味的品质 , 颇类似于一些讽刺小品。这种语言狂 欢, 把北京大爷侃大山的功夫发挥到了极致。 在 我把 青春献给你 一书中 , 冯小刚透 露, 姜文曾这样批评他 : 他说: 电影应该是酒, 哪怕只有一口, 但 它得是酒 。 你拍的东西是葡萄 , 很新鲜的葡 萄, 甚至还挂着霜 , 但你没有把它酿成 酒, 开 始时是葡萄 , 到了还是葡萄 。 另外一些导演 明白这个道理 , 他们知道电影得是酒, 但没有 酿造的过程 。上来就是一口酒 , 结束时还是 一口酒。 更可怕的是 , 这酒既不是葡萄酿造 的, 也不是粮食酿成的, 是化学兑出来的。 他还说: 小刚 , 你应该把葡萄酿成酒 , 不 能仅 仅 满 足 于 做 一 杯 又 一 杯 的 鲜 榨 葡 的环境设计 与人物造型有着浓重的话剧舞台气氛, 除让中国 观众产生对那逝去的诗意的、 恢宏的古代气象的 一种自豪的遥想之外, 更让人们想到莎士比亚的 戏剧。剧中的造景更多的不是中国古代的那种气 韵生动, 而是一种西方的哥特风格 , 宏阔豪华, 雄 伟壮丽。无鸾躺的那个洗发池既像是一方砚台的 放大 , 或者像一种园林假山, 又像是西方冰冷的石 头建筑。香港人对武侠的推广, 使刀光剑影成为 被西方人所普遍接受的中国文化的符号, 而武打 成为中国电影贡献给世界电影的一种独特的影像 奇观。 卧 虎藏龙 以武 打奇观 取胜, 英 雄 和 十面埋伏 也是如此。这一文化元素因 而也被 冯小刚合理地拼贴进来, 并更加赋予它一种舞蹈 的审美色彩。蝎子、 鹤顶红等毒物是武侠小说中 常用的物件 , 夜宴 中也顺手 拿来, 使它 们成为 吸引香港及华人世界的重要道具, 也强化了西方 观众想像中的中国特色。此外, 该片的剧情还让 人联想到 大明宫词 等当代影视作品。一句 我 泱泱大国 , 应以诚信为本 则链接上了小刚的既有 风格 , 让那些时刻不忘电影与现实的镜像关系的 观众找到了感觉。 无疑 , 该片是诸多审美原型的拼接, 总有一种 元素为世界上的某类观众所熟悉, 借此召唤各种 文化背景下的观众介入影片的观赏。各种不同文 本的链接 , 使该片显现出典型的后现代性。 三 影片熟悉的陌生人效果从理论上说确实可以 对不同的文化区域形成一种召唤效果, 多种文化 元素的互文性 , 也使影片似乎内蕴着强烈的深度 隐喻指向。但是, 正如詹姆斯所说, 拼贴化与平面 化是一对 连襟, 都归属于 资本主义 的文化逻 辑。 拼贴必然造成拼图间的无法弥合的缝隙, 使一杯 鸡尾酒看上去很美 , 品味上也五味杂陈, 但每种味 道都似曾相识, 却只是显露出某种踪迹 , 此情可 待成追忆 ,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其实小刚在拍摄此片之前已经意识到所谓大 片的阿格琉斯脚后跟 太重视所谓 视听极限, 强烈排斥不具有视听震撼力的故事。也许, 最适 合用来拍大片的题材不是历史 , 而是幻想。美国 53
夜宴:中国电影跨文化改编个案研究

夜宴:中国电影跨文化改编个案研究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四百多年来成为举世公认的经典,搬演次数已无法统计。
在世界电影史上,据《哈姆莱特》改编的影片就有32部之多。
1948年由劳伦斯·奥利弗执导并主演的电影《哈姆莱特》,获1949年第2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2006年,中国电影银幕上诞生了两部据《哈姆莱特》改编的影片——《夜宴》和《喜马拉雅王子》。
本文即围绕《夜宴》对《哈姆莱特》的改编,从故事结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关系等角度展开对《夜宴》跨文化改编的探讨。
本文共有四个章节。
第一章主要论述《哈姆莱特》王子复仇故事移植为中国古代故事的几个要点,说明故事移植主题的核心在对普范人性的关注,从而为下文论述做铺垫;第二章主要围绕《夜宴》和《哈姆莱特》的故事框架、人物关系的对应与改变展开论述,阐述《夜宴》故事改编的文化意蕴;第三章论述《夜宴》的人物形象的改变,剖析其改编的中国文化意蕴;第四章在前三章论述的基础上,以复仇母题和人性论为中心,探讨中国和西方人文观念的价值取向。
跨文化电影改编——从《哈姆莱特》到《夜宴》

关 键 词 : 文 化 ; 影 艺 术 ; 影 改 编 ; 土 化 ; 植 ; 姆 莱 特 ; 术 创 作 跨 电 电 本 移 哈 艺 中 图 分 类 号 :9 4 J0 文献标 识码 : A
在 票 房 收 入 上 大 获 成 功 , 映 首 日票 房 便 突 破 1 0 上 20
一
经 有 过 许 多 尝 试 。 除 了 话 剧 舞 台 时 常 上 演 《哈 姆 莱
特 》 外 , 国传 统 戏 曲也 将 此 剧纳 入 改 编 范 畴 。早 之 中 在 民 国初 年 , 四川 淮 安 川 剧 团 王 国 仁 先 生 就 曾将 其 改
编 为 川 剧 《 兄 夺 嫂 》上 演 。1 8 杀 9 6年 首 届 中 国 莎 土 比 亚 戏 剧 节 之 后 , 曲 改 编 莎 剧 日益 增 多 。 1 9 戏 9 4年 的 越 剧 《 子 复 仇 记 》与 2 0 王 0 5年 的 京 剧 《王 子 复 仇 记 》 均 展 示 了 对 《哈 姆 莱 特 》 编 的 探 索 与 创 新 , 中 国 改 用
口 瑛 跨 化电 改 — 《 姆 特 到 夜 》 张 文 影 编 —从 哈 莱 》 《 宴
HUN DRE C D S H00L N AR S SI T
18 9
中 , 切 的要 素 都 经 历 转 变 。 不 仅 文 本 被 改 编 以符 合 一
的凝 重 氛 围交 织 并 重 。 但 导 演 对 武 侠 场 景 的 处 理 在
度 的 电 影 改 编 业 已 超 过 5 部 , 外 含 有 此 题 材 的 影 0 此
片 更是 不胜 枚 举 。20 0 6年 , 谊 兄 弟 和 香 港 寰 亚 联 华 合斥 资 20 0 0万 美 元 制 作 、 国 著 名 导 演 冯 小 刚 执 导 、 中
《夜宴》电影影评

《夜宴》电影影评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常常感到困惑和烦躁,无法继续阅读。
幸运的是,鸭子同学赠给我几张电影票,于是我应邀前往电影院,希望能借此机会放松一下。
电影的画面和声音果然如我所愿,迅速清除了我心中那些长期积压的、没有价值的文字。
声色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只有电影和音乐敢于在文化领域深入探讨物质符号的技术问题,而无需担心那些形而上的卫道者的嘲笑。
《夜宴》,是我偶然间看到的影片。
当我前往售票处兑换赠票时,被众多人簇拥着进入了放映《夜宴》的百花厅柜台,于是我也就顺势换了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就连娱乐能力的培养都变得困难重重。
我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零星介绍,心想这可能又是一部华丽的东方主义美学大片,心中不禁有些担忧,自己这种一年难得看几部电影的人,是否能够领会这种后现代的魅力。
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影院,心虚地找座位坐下,还没来得及将手机调为振动,银幕上就已经出现了许多竹席。
鸭子提醒我电影开始了,我随意看了一眼,自言自语道:“这气韵、这风格,完全是张艺谋式的大写意,冯小刚怎么可能学这一招,肯定是片前广告,继续玩手机吧。
”然而,不到三秒钟,画外音响起,我的预言破产了,电影真的已经开始了。
电影并非完全没有历史痕迹,它所描绘的时代是混乱的五代十国,正适合讲述一个离奇的故事。
黑色铁骑出现在竹林中,这是去刺杀王子吴彦祖的羽林军。
飞刀从林间穿过,在慢进的镜头中,一片落叶恰到好处。
让人不禁想起了《十面埋伏》,我预感到张艺谋的身影将会在片中若隐若现,直至剧终。
无数伶人惨死于血腥的暴力美学之中,当伶人全部死去时,一位高手出现并喊道:“这里是王子学艺的地方,不允许你们滥杀无辜。
”于是,又展开了一场上飞下跳、刀光剑影的激战,但最终这位高手仍因寡不敌众而丧命,他的头颅被砍落入河中,面具也随之沉入水底,正好落在王子身边。
这个潜水高手竟然在没有氧气瓶的情况下,在水中憋了将近十分钟,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十面埋伏》中的情节。
《夜宴》电影影评

《夜宴》电影影评让我感到不满的是电影的情节。
它完全是俗套的,彻头彻尾的俗套。
唯一的亮点是青女被误刺死的情节转折,这想必每个稍微热爱电影的人都能轻易猜到结局。
从结局来看,这完全是一部新武则天剧,与爱情无关,因为这种爱情根本不值得宣扬。
青女的痴情是自作自受;太子的孽爱是对自己的欺骗,最终成为了皇后的玩物;皇后的恶毒看似是为了爱人,实际上她并不及自己;皇上的殉情,自以为能够自我救赎并感动世人,实际上只是愚弄了自己。
剧本粗制滥造,编辑可能看了太多文艺片,迷失了方向,以为华丽和伤情能够感动观众,但这个时代已经不再相信眼泪了。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电影的舞美和场景。
在未公映之前,就有人将其形容为舞台剧和音乐剧,而电影中大量华丽精美的服饰和场景确实令人眼前一亮。
尤其是那巨大的皇宫场景,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舞”,吴彦祖的柔美与刚毅相得益彰,面具的巧妙运用,都非常符合我心目中的艺术影片标准。
此外,电影中的音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越人歌中的“心悦君兮君不知”,仅仅是旋律就足以让人心碎。
谈盾的音乐才华令人钦佩,想说爱他并不容易。
然而,电影也并非没有不足之处。
其中,武术场面的表现比较糟糕,在我这个不爱看武术片的人看来,这些打斗场面过于舞台化,缺乏力量感。
另外,影片中对暴力和血腥场面的处理也让人感到有些不适,处死裴洪的那场戏简直就是中国式的“耶稣受难记”。
中国人在对待性的问题上往往遮遮掩掩,但对于暴力血腥的场面却总是大肆渲染,这种处理方式让人难以接受。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太子与母后见面的那场戏,尤其是那段舞剑的场景,将姐弟恋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夜宴》这部电影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惊喜和感动。
它的情节俗套,舞美和场景虽然华丽,但缺乏深度和内涵。
音乐和武术场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希望未来的电影能够更加注重情节的逻辑性和真实性,以及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入挖掘,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华丽和娱乐效果。
《夜宴》电影影评

《夜宴》电影影评《夜宴》,犹如一道精心烹制的菜肴,摆满了各种珍贵的食材,但却缺乏了真正的美味。
这部电影试图融合商业片的元素和文艺片的风格,却最终落得个“不伦不类”的评价。
如果将《夜宴》视为一部商业片,观众无疑会感到失望。
电影节奏缓慢,缺乏高潮,色调阴暗,结局也无法让人感到酣畅淋漓。
在商业电影追求的刺激和娱乐性方面,《夜宴》显然未能满足观众的期望。
然而,若将其视为一部文艺片,《夜宴》在表现手法上又显得过于刻板生硬。
人物塑造扁平,主题模糊,使得观众难以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电影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电影中的对白充满了话剧腔,表演也显得装模作样,缺乏真实的情感流露。
冯小刚在《夜宴》中的转型尝试并不完全失败。
电影呈现出了文艺片所应具备的一些特征,如标志性的画面色彩、精心构图的蒙太奇、一段文艺的故事情节等。
悲剧的结局也符合一些文艺片的审美标准。
但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剧本和台词几乎完全照搬莎士比亚,长镜头和蒙太奇也似曾相识。
电影的两个关键方面讲什么和怎么讲都出自他人之手,冯小刚在其中的作用微乎其微。
这导致电影缺乏独特的灵魂,显得刻板而不真实。
有人对章子怡在本片中的表演给予了肯定。
然而,我认为章子怡的演技之所以看起来不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夜宴》舞台化的风格。
这种表演方式对于受过专业训练的演员来说并不难,因为它强调的是形式而非真实的情感表达。
冯小刚选择这种表现手法,一方面是为了使电影看起来更文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样最保险,可以直接借鉴莎剧的表演。
在厉帝死前的独白这一关键情节中,这种舞台化的风格体现得尤为明显。
厉帝的独白几乎照搬了莎剧,因为这个部分至关重要,直接借鉴是最保险的做法。
尽管有诸多不足之处,冯小刚在《夜宴》中的尝试仍然值得肯定。
他勇敢地迈出了转型的一步,尽管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但这种勇气值得赞赏。
电影行业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尝试,即使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也能为后来者提供宝贵的经验。
然而,对于观众来说,是否值得花费60 元的高价去影院观看《夜宴》,则需要谨慎考虑。
透过《哈姆雷特》看《夜宴》浅谈中西方文化

透过《哈姆雷特》看《夜宴》——浅谈中西方文化对男权主义的肯定(作者:郎易安)06年12月12日摘要此篇论文目的在于,通过对《哈姆雷特》和《夜宴》主角定义不同的比较分析,论述在封建主义制度下中西方文化对男权主义都是肯定的这一相同点。
开篇论述的是男权主义的定义及其所包含的几方面内容。
即男权主义(androcentrism)又称男权制(父权制)。
所谓男性中心是指:注意的中心在于男性及其活动。
男权制就是将男性身体和生活模式视为正式和理想的社会组织形式。
男权主义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男性统治二、男性认同三、将女性客体化四、男权制的思维模式文章首先对两部作品进行了主角的比较分析。
从中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对男权主义的肯定是同样适用的。
无论是从欧洲文艺复兴为背景的《哈姆雷特》,还是到今天以五代十国为背景的《夜宴》;透过《哈姆雷特》看《夜宴》,时代背景的巨大变化,剧中主角的角色变化,却都没能改变封建社会对男权主义的维护与肯定。
看来在这点上,中西方文化历经这么多年,依然是共通的,“男权主义”是一直生存而没有灭亡的。
关键词:男权主义;《夜宴》;《哈姆雷特》目录前言................................................................................................................................................................... f ——男权主义的定义.................................................................................................................................. h⏹男性统治...................................................................................................................................... h⏹男性认同...................................................................................................................................... h⏹将女性客体化 (i)⏹男权制的思维模式 (i)——对《哈姆雷特》的分析 (i)——对“婉后”的分析............................................................................................................................. m 参考文献.............................................................................................................................................................. p 致谢.................................................................................................................................................................. q前言影片《夜宴》,出自著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戏剧著作《哈姆雷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跨文化的视角试比较分析《夜宴》与《哈姆雷特》
最近,我把老电影翻出来看。
看到《夜宴》时,恍然道:这不是莎剧《哈姆雷特》吗?因为之前没有看过,我完全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虽然对于这样一部说烂了的老片子来说,我这样的说辞显得有些不真实。
因而这样一部电影,来给“跨文化”作注脚,我想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首先这得从导演的创作出发点说起。
《天下无贼》之后,《夜宴》诞生。
风格上沿袭了自李安《卧虎藏龙》以来,与张导《英雄》、陈导《十面埋伏》《无极》一致的大排场华丽丽古装宫殿风。
这是冯氏电影的一个巨大转变,冯小刚说:“《天下无贼》试着稍微脱离一点过去的风格,当然还是藕断丝连,骨头连着筋的,但是确实有一些变化,也想看看观众是否接受这种变化。
没想到反而成为了我的作品里面观众人次最多的一部影片。
这就燃起了我的一个愿望,就是变化得更大一点。
”
“正好这时候中军、中磊就给我看了邱刚建写的本子,原来叫《宝剑太子》,实际上是做了一个中国版的《哈姆雷特》。
我觉得这想法倒行,但是他贴得太紧了,与《哈姆雷特》如影随形,我觉得那么拍意思不大,应该在有这样一个人物关系的情况下,重新结构一个故事。
”
“当媒体问我这是不是中国版的《哈姆雷特》时,我总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它确实与复仇有关系,但正如后来我和盛和煜商量的那样——复仇太简单了,那只是哈姆雷特个人的生存与毁灭的选择,我们的故事应该是写每一个人的问题。
冯小刚坦言自己并不欣赏《哈姆雷特》,他说:“无论是莎士比亚的原著还是改编的黑白电影给我留下的印象都是不好的,因为它的西方哲学思想不太适合中国人理解,总觉得矫情。
”
影片的叙事确实存在缺陷,广遭诟病,且与莎翁《哈姆雷特》的美学境界相去甚远(这点从冯小刚的陈述中就可看出,其实他也无意去演绎《哈姆雷特》)。
但在我基于跨文化视角的分析中完全可以避开这些,因为根据导演的创作自述,我们完全可以把《夜宴》理解成冯小刚的一次对经典莎剧故事情节改编的尝试——如果与《哈姆雷特》有相似之处,仅限于故事情节,而与思想立意、美学价值等毫无关系。
在西方,真正的悲剧从古希腊开始。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特别震撼人心。
俄狄浦斯在完全无知的状态下,犯下滔天罪行,杀父娶母。
俄狄浦斯既没有特别去做好事,也没有故意做坏事,却有不可避免的悲惨的结果。
这完全不是因为俄狄浦斯有什么不好的性格造成的,完全不是因为俄狄浦斯本人有什么缺点。
造成这场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命运。
古希腊悲剧表达出命运这种东西对人的操纵。
每个人都在与命运(而不是与其他人)作战。
到了十六、十七世纪,理性主义流行于西方世界,命运不再是悲剧的中心。
莎士比亚的出现可以称得上“时代的产儿”,他敏锐地把时代精神赋予自己的悲剧人物之中。
取命运而代之的,是人的各种欲望,是嫉妒、贪婪、猜疑,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是这些酿成最终的悲剧,这样才使人反省理性的重要。
《哈姆雷特》的伟大之处在于王子把看似简单的复仇行动,变为复杂的思考,其中的延宕、冲突值得后人用百年来品味,它宣扬的是理性之光、人性之美。
《夜宴》对莎剧的故事情节有所改编,人物关系更加复杂(不只以王子一个人为重心,而是让其他人也更饱满),并且突出了“欲望”的主题。
编剧公开宣称主题是“欲望”,冯小刚进一步阐释:“这是一部与欲望有关的电影:每一个人都是因为欲望才参与到这个事情里的。
欲望不是指他一开始就要做这件事,而是说他是在不断地膨胀和变化,是被这个欲望驱动着,一步步地走向深渊的。
”事实上,欲望也是当今现代人类的主题,人们大多急功近利。
两部作品时代不同,因而显然不能像某些学者批评的从历史价值上评判高下。
袁和平的动作、谭盾的音乐、叶锦添的服装,金牌三人组让文化从视觉上来说跨越大洋彼岸,成功过渡。
然而我标题中所指的“跨文化”是从人物分析为切入点来言说的,下面我
从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人物关系
1. 《夜宴》中王后婉儿等于是双重乱伦,她不是太子无鸾的亲生母亲,而是他青梅竹马的恋人。
嫁给丈夫的弟弟,又与“儿子”相爱。
在莎剧中,哈姆雷特的母亲嫁给了自己的叔叔,这是有违伦常、天理难容的,因而激发起了王子的复仇欲望。
然而在古代中国,新王娶旧后,父亲娶了儿子的恋人,似乎是不容置喙的。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和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人们也并不认为这有多么天理难容,最多认为这是个悲剧。
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统治社会,太子无鸾没有哈姆雷特那样重整乾坤、恢复纲理伦常的大志,更多的是恋人被夺走的愤恨,就连父王被害、王权被夺这样的仇恨也被弱化了。
故人伦关系在两部作品中有着全然不同的体现,中西方的人伦观或许可以成为跨文化研究的一个视角。
2. 在《哈姆雷特》中,波洛涅斯为新王献计,企图谋害哈姆雷特。
而在《夜宴》中,殷太常则是一个中庸、隐忍、老奸巨滑的角色。
他既不愿与新王为伍、也不想帮助无鸾,恪守着一个老臣的中庸之道;在他得知婉后要他父子协助其取新王而代之时,他则提出要自己的儿子殷隼杀后称王的想法。
同为重臣,二者的行为截然不同。
殷太常的做法是典型的中国传统中庸之道。
二、人物形象
●江山美人
莎剧《哈姆雷特》被改编成的电影有一个版本叫做《王子复仇记》。
的确,哈姆雷特是带着文艺复兴的清醒的,他的思想深刻、性格复杂、形象多义,因而成其伟大。
“To be or not to be !”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优雅的举止!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在我看来,这点泥土里提炼出来的玩意儿算得了什么呢?人类不能使我发生兴趣;不,女人也不能使我发生兴趣,虽然从你现在的微笑之中,我可以看到你在这样想。
”
“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
《夜宴》的开场是竹林中的伎馆面具舞,丝竹管弦,长袖飘飘,清心寡欲,与世无争,一派平和、宁静、藏锋、好谦的君子之风。
无鸾似乎是因为父王娶了自己的爱人而心如止水。
直到婉儿送信给他告知宫廷政变。
至于后面表现出的懦弱也更多地美化为了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气质。
又如励帝,夜宴时饮毒酒自尽,死前对婉后说:“你敬的酒,我怎么能不喝?你要我死,可我还在暖着你的心。
”这不合理却是发乎情。
纵然坐拥江山,得不到美人的爱还是枉然。
如历史上范蠡与西施归隐田园、《甄嬛传》中允礼不顾安危独爱莞莞,这些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男子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影视作品中都是被广为称颂的。
《夜宴》中塑造的无鸾也正是这样的男子的典型。
●巾帼不让须眉
值得注意的是,传达宫廷政变这一消息的是婉儿——影片的核心人物也由此变成了她,
而非无鸾的复仇。
是婉儿希望无鸾能赶回京城、夺回王权——这时她对无鸾是依赖的,但他失败了;接着,当婉后看到回来的是一个颓废的、懦弱的王子时,她失望了,她开始意识到要想求生存、保护自己和无鸾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所以,后面便有了婉后利用青女胁迫殷氏父子保护无鸾的故事情节;与此同时,绝望的婉后已经变得凶残起来,她决定杀掉新王并取而代之,颇有武则天的气概。
《夜宴》中婉后与无鸾关于面具与表演境界的对话算是全片的经典:
无鸾:戴面具的表演是最高境界的表演。
不戴面具,喜怒哀乐简单地写在演员的脸上。
戴上面具,伟大的艺术家能够让人在没有生命的面具上感觉到最复杂、最隐秘的情感。
婉后:你连最笨拙的表演都不会,你将你的悲伤、仇恨、不甘、疑问和彷徨,统统写在你的脸上,你让杀身之祸如影相随。
最高境界的表演是将自己的脸变成面具!
她似乎是在说:你以为戴上面具与世无争就很伟大吗,我从你父亲到你叔叔,已经把脸变成了面具,谁更痛苦?!
事实上,少数民族是有女王当朝的传统的,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带来了这股气息。
阳衰时阴盛,兼具隐忍与独立,这便是典型的东方女性形象。
这与莎剧中脆弱的乔特鲁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乔特鲁德最后喝下毒酒身亡是个意外,这是莎士比亚的刻意安排,因为这样一个罪孽深重的女人,唯一求得解脱的方式便是死于非命。
《夜宴》最后用到了代表欲望的茜素红,此时的婉后已俨然一副王者气概。
再说青女这个陪衬的角色。
奥菲莉娅因父亲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纯粹是个意外;青女饮毒酒而亡也是个意外(因为毒酒本来是婉后为励帝准备的),但影片突出了她的笃定、对爱情的坚贞。
她明知无鸾爱的是婉儿,却依然一如既往地付出着自己的一片真情,并且在临死之前得到了心爱的无鸾的真爱。
当她以为太子已死,特意排演了歌舞《越人歌》闯入皇宫盛典表演,以悼念她的心上人。
她身上有着中国古代烈女的禀性——柔韧而刚烈。
总结一下,《夜宴》重置了人伦关系、君臣之道,并彰显了具有典型东方男子、女子的气质,若是要与莎翁的《哈姆雷特》作对比,那么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跨文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