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主作品《我住长江头》的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
《我住长江头》是一首艺术歌曲,创作于1956年,由杨洪基作词,刘家昌作曲,首演者为王丽凤。

这首歌以长江为背景,讴歌了长江对于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和长江流域人民的精神风貌。

这首歌曲的词曲融合得非常紧密,音乐和歌词都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歌曲的开头就是用典型的四声四调的民歌唱法,让听众立刻进入了浓郁的地方风味中。

整个歌曲以忧伤的口吻唱出了热爱长江的深情。

旋律上,该曲采用了长调,从低音部一路上扬,充满了壮美之感。

而伴奏中融合了很多传统的乐器,如二胡、笛子等,更是把本土文化发挥到了极致。

从歌词角度来看,这首歌曲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歌词中充满了对于长江的深情和热爱,表达了中华民族团结不断向前的精神。

整个歌曲中关键字汇聚于“长江”,正是由于长江的存在,才让我们有了生命和希望。

而首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更是道出了长江流域千年来沟通南北、交流东西的重要性。

从表演者角度来看,这首歌曲需要表演者有着出色的音乐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演唱既需要表现出歌曲中忧伤、激昂、向往、自豪等情感,还需要对长江流域文化、历史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够准确地把握歌曲的表现力和深刻内涵。

历史上也有很多优秀的演唱者,如王丽凤、邓丽君、武艺等,他们在演唱时不但通声情并茂,而且用独特的个人风格凸显出歌曲的内涵意义,使得歌曲更加入耳难忘。

总之,《我住长江头》这首艺术歌曲以深情的笔墨诠释了中国人民对于自然和土地的热爱,以及对于民族精神的强烈认同。

该曲既表现了对于自然的深情厚爱,更表达了中国人民不断前行的信心和决心。

浅析《我住长江头》的演唱技巧及艺术特征

浅析《我住长江头》的演唱技巧及艺术特征

《戏剧之家》2022年第03期 总第411期103音乐研究浅析《我住长江头》的演唱技巧及艺术特征杨 溢,石兆阳(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2)【摘 要】民国元年,在青主先生留德期间,他的音乐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虽没有专门进修音乐,他也学会了小提琴等许多乐器,尤其在音乐理论、作曲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的作品创作因受到舒伯特等人的影响具有西方特色,歌曲创作上善于中西结合,音乐思想上同样具有西方特色,更倾向表现派。

【关键词】青主;《我住长江头》;背景;演唱技巧;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2)03-0103-02一、青主的美学思想青主在创作过程中十分重视中西结合,在德国留学期间,青主先生在创作过程中就借鉴舒伯特的风格,同时也与沃尔夫等人的风格融合,在乐曲旋律的创作中善于将西方作曲技法运用到中国传统古诗词中,并十分重视字词的平仄韵律,注重字词的轻重,并按照中国朗诵的方式对旋律进行考量,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更加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青主先生的美学思想也极具先进意义,“音乐是上界的语言”以及“音乐无国界”是青主先生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1]也是青主最为深刻的思想,在留学期间,他所出版的著作以及众多论文研究中,以及在他给国内音乐朋友的信件《我亦来谈谈所谓国乐问题》中,都表达了这些观点。

同时青主先生对一切自然的事物十分尊崇,他的内心也十分简单、纯粹,他认为好的声音都应该是不加装饰的,世上一切自然的事物便是最美好的事物,像雨滴落下的声音、打雷的声音、阳光下的阵阵清风、以及所有的鸟语花香都是上界的音,都是天籁,他的这种音乐思想也使我们对音乐、对天籁有了新的认识。

二、《我住长江头》背景介绍(一)艺术的歌曲特点《我住长江头》是一首经典的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最早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2]主要特点是它复杂的作曲技法和高超的表演技巧,在20世纪20年代时传入中国,艺术歌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歌曲,内涵十分深刻,而且演奏技巧复杂多变,是一种特定的体裁形式,是中国传统诗词与近代音乐的完美融合。

从《我住长江头》论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从《我住长江头》论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从《我住长江头》论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一《我住长江头》的产生1.作者介绍2.《我住长江头》创作背景(1)《我住长江头》的产生( 2)《我住长江头》背景二《我住长江头》的音乐艺术分析1.古典诗词的独特韵味2.《我住长江头》的音乐本体分析( 1)旋律流畅,富有歌唱性(2)从和声,曲式上分析《我住长江头》( 3)钢琴伴奏烘托意境三青主对近现代民族音乐发展的影响1.《我住长江头》的艺术成就2.青主先生对近代民族音乐的影响从《我住长江头》论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赵大刚,马骏飞(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 637009)摘要:青主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在艺术歌曲创作上,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他的艺术歌曲中,“中西”结合,学以至用的思想尤为明显,在旋律上他注重将西洋技法运用在中国传统古典诗词中,“中西”结合有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我住长江头》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关键词:《我住长江头》;青主;艺术歌曲;音乐风格青主(1893-1959,原名廖尚果),广东惠阳人,是我国近代著名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从小喜欢音乐,1912年被选派到德国留学,进入柏林大学法学系学习,兼学哲学、社会学,还选修了钢琴、作曲等课程,1920年获柏林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青主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创作艺术歌曲的作曲家,写过许多艺术歌曲,较著名的有《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红满枝》和《赤日炎炎似火烧》等独唱歌曲,其作品艺术水平很高,得到业界一致公认。

在音乐理论方面,青主也颇有成就,其出版的论著《乐话》和《音乐通论》,是我国近代较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论著。

另外,他还创作出版了《清歌集》、《音境》两本艺术歌曲集和诗集《诗琴响了》、外国文学家评传《歌德》等。

一《我住长江头》的创作背景青主先生是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的作曲家,其创作的《我住长江头》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歌词选用了宋代著名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是一首由著名音乐家崔健创作并演唱的歌曲,歌曲发行于1993年的专辑《一无所有》中。

这首歌曲以其深情的旋律和意境丰富的歌词而备受赞誉,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下面将对这首歌曲的创作与演唱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歌曲创作分析1. 旋律《我住长江头》的旋律曲调优美、动人,充满了悲情和感伤。

曲调的起伏间,伴随着崔健独特的嗓音,让这首歌曲充满了张力和穿透力。

特别是在高潮部分,旋律更是带来了巨大的情感冲击力,使得歌曲更加深入人心。

2. 歌词歌曲的歌词通过简洁而抒情的句子,抒发了作者对长江和故乡的眷恋之情。

歌词中的“江头”象征着一种情感的归宿,对故乡和家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歌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江水和自己的生活境况,突显出演唱者内心的矛盾和煎熬。

这些精心选用的词语和独特的表达手法,使得歌曲的歌词更加生动、深远,富有诗意。

3. 编曲歌曲的编曲大气磅礴,旋律悠扬动人。

曲调流畅,音乐旋律通过旋律的跌宕起伏,让人沉浸其中。

整首歌曲充满了一种磅礴、激昂的气势,更加突显了歌曲的深情与激情。

二、演唱分析崔健作为中国摇滚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直以来都以其深情、磁性的嗓音和澎湃的表演风格而备受喜爱。

在《我住长江头》这首歌曲中,崔健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以其独特的嗓音和情感演绎了这首歌曲。

在演唱时,他把歌词中的情感完美地表达出来,让人陷入一种深情的情感漩涡之中。

嗓音的震撼力和情感的表达力,让人感慨不已,促使听众对这首歌曲产生共鸣。

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崔健的饱满的情感表达和对歌词内涵的深刻理解,使得整首歌曲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力,更显其独特的魅力。

他声情并茂的演绎也使得这首歌曲被听众广泛传唱和喜爱。

崔健在演唱这首歌曲时还展现了其专业与才华,在音乐表现技巧上有着非常出色的掌握,能够将歌曲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细腻的唱腔和饱满的情感表达,让这首歌曲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解析青主的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

解析青主的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

大 众 文 艺19摘要;艺术歌曲是一种特定的歌曲体裁,通过将优美的歌词和动听的旋律,配上相应的钢琴伴奏而谱写成一首首好听的声乐作品,作品重点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赋予诗意般的意境,在欣赏时总会让人流连忘返。

《我住长江头》是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中的优秀作品,是著名作曲家青主的代表之作。

全曲以滚滚的长江水为旋律线索,贯穿全文,借水抒情,借水喻情。

本文通过对《我住长江头》的艺术解析,希望能帮助声乐学者在对艺术歌曲的演唱和学习上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艺术歌曲;情感表现;艺术修养;艺术魅力;艺术处理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始于20世纪初。

一些留洋学成归来的音乐家们,尝试着运用欧洲的作曲技法,创作中国风格的艺术歌曲。

在他们的作品中,大多比较注重调性的布局和曲式结构的安排,注意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的融合。

本文中,本人选用了著名作曲家青主的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来分析它的作品特点,目的是让自己在艺术歌曲的演唱和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这首歌曲是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代表之作,每一句抒情的旋律都体现出作曲家创作时深刻的人生和情感经历,每一句叙事的语句都描写出他对审美境界的深度理解和高度追求,此曲寄托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思念之感,曲词间流露出内心世界对明天的美好向往。

全曲以滚滚的长江水为线索,贯穿全文,借水抒情,借水喻情,在演唱时关键抓住“情”字,才能准确表达作品主题。

一、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的艺术魅力这首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所选用的歌词是宋代著名词人李之仪的词[卜算子]。

歌词构思精密,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歌词上很适合艺术歌曲的创作,现实平淡的语句中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心,又很符合青主当时的创作背景,作曲家青主从诗词的表象和喻意的双重手法出发,又结合内心的情感因素,写出了这首经典之作,作品即发扬了中国传统音乐写作手法的精髓,又融合进西方大小调的创作手法,独到之处令人称赞,全曲环环相扣,字字相接,衔接流畅,在演唱当中多体会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对增强歌曲的控制力有很大帮助。

《我住长江头》艺术特色之剖析

《我住长江头》艺术特色之剖析

《我住长江头》艺术特色之剖析摘要:《我住长江头》是青主创作的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较高的演唱价值,而且对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文章将通过对《我住长江头》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作进一步的分析、解读,以期能够全方位深层次地把握青主的艺术思维和挖掘该作品的精髓所在。

关键词:青主我住长江头词曲结合中西结合一、作者简介二十世纪初,在萧友梅、赵元任、黎锦辉、黄自、青主等曾赴欧学习西洋音乐的作曲家的努力之下,艺术歌曲这一源自欧洲的声乐体裁在我国也逐渐得到了传播与发展。

一大批优秀的中国艺术歌曲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复杂社会背景之下涌现出来。

从德国留学归来的青主是当时乃至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作曲家。

他创作的《我住长江头》(宋·李之仪词),是这一时期古诗词艺术歌曲体裁的精品之作。

它对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一首情思壮美、格调清新的抒情歌曲。

它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青主身为一名共产党人,大革命的失败破灭了他的革命理想,黑暗的统治让他有口难开,但他对过去的战斗岁月一刻也没有忘怀,于是他拿起笔谱写了《我住长江头》。

他创作的这首歌,绝非一般的情歌,而是借用宋代李之仪的词来抒发自己的复杂的心绪。

由于当时历史时代背景特殊,他以音乐创作为载体,假借古代的爱情诗,寄托对过去战斗岁月和殉难战友的深沉思念,透露出对美好明天的向往。

《我住长江头》是北宋诗人李之仪的名作,原诗是这样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短短的几句话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

用江水写出双方的空间阻隔和情思联系,朴实中见深刻。

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

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最后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真挚恋情,倾口而出。

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语言明白如话,句式复叠回环,感情深沉真挚,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体现出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我住长江头》是一首琅琅上口、优美动听的艺术歌曲,歌曲的创作与演唱都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

本文将着重从创作背景、音乐风格、歌词内涵以及演唱方式等方面对这首歌曲进行分析。

我们来谈一谈《我住长江头》的创作背景。

这首歌曲的词曲创作团队是由李香兰和姚敏两位著名音乐人合作完成的。

姚敏是中国知名音乐人,以其对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而著称。

他曾多次获得中国音乐金曲奖,并且是中国音乐领域的知名创作人之一。

而李香兰则是一位具有深厚古典音乐功底的歌手,她的演唱风格兼具传统与现代,因此在中国乐坛也广受好评。

两位音乐人的合作,让这首歌曲在音乐风格、旋律和歌词内涵上都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味道。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住长江头》的音乐风格。

这首歌曲以悠扬的旋律、轻盈的音符和婉转的歌词为特点,整体风格偏向温柔、优美,像是一幅柔美的山水画。

从歌曲的编曲来看,旋律简洁流畅,雅致动人,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使得整体风格独具特色。

歌曲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比如二胡、琵琶等乐器的运用,为整首歌曲增添了浓厚的中国风情。

歌曲还融入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如电子合成音的应用,使得整首歌曲听起来更富有层次感。

这种音乐风格的独特融合,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流行音乐的时尚感,使得《我住长江头》成为一首具有艺术价值的歌曲。

我们来探究一下《我住长江头》的歌词内涵。

歌曲的歌词以长江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眷恋和对家乡的深情。

歌词中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歌曲中还将长江比作一位母亲,给予人们无尽的爱和关怀。

整首歌曲通过抒发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描绘了长江流域的壮美风景,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歌词的优美、含蓄,既有着诗意的抒发,又能够触动人心,使得这首歌曲更加具有感染力。

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住长江头》的演唱方式。

李香兰的演唱风格温婉、纯净,她的声音柔美、清澈,能够将歌曲中的情感完美地传达出来。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是中国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这首歌曲的创作与演唱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力。

本文将对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意义和演唱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

《我住长江头》这首歌曲的歌词由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徐震创作,原曲则是由著名音乐家、幕后老板陈武作曲。

歌曲以“长江头”为题,歌词以长江为背景,描述了长江的磅礴壮美和伟大的精神内涵,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歌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陈武听讲座在长江边上所激发的灵感,通过音乐和词语,表达了对长江文化的热爱和敬畏。

我想讨论的是这首歌曲的意义。

《我住长江头》这首歌曲凝聚了对长江的热爱和对中国人民伟大精神的赞美。

长江作为中国父亲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历史感。

歌词中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表达了歌曲作者对长江的敬畏和对伟大长江的热爱之情。

这首歌曲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艺术视野,成为中国音乐界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来谈谈这首歌曲的演唱特点。

这首歌曲的演唱方式非常具有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特色,采用了中国传统乐器如二胡、琵琶等,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音乐风格。

因为歌曲的情感饱满,演唱时需要唱者有较高的情感表达能力,同时在音乐表现上需要能够巧妙地处理歌曲的情感和旋律。

这就要求唱者具备一定的歌唱技巧和情感把握能力。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的创作与演唱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力,它以深刻的音乐内涵和精湛的演唱水平,成为了中国音乐界的经典之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首歌曲凝聚了对长江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通过歌曲的演唱方式传达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有魅力,对广大听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青主作品《我住长江头》的艺术特征摘要:《我住长江头》这首歌曲是由宋代的李之仪作词,黎青主作曲的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演唱此首歌曲时必须把握好对歌曲的理解,从而使歌曲的艺术特性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本文从古诗词艺术歌曲特点、曲式及词曲作者的介绍等方面对本歌曲进行了艺术特征的剖析。

关键词:青主古诗词艺术歌曲二段曲式
一、《我住长江头》的创作背景及现实意义
《我住长江头》是二十世纪30年代作曲家黎青主为宋代词人李之仪所作《卜算子》的谱曲。

青主(1893—1959),原名廖尚果,笔名黎青主。

我国现代音乐学家,在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早年曾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他赴德国留学,学习法律,兼学哲学和音乐(钢琴和作曲理论)。

1922年回国参加国民革命。

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作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的他被误当共产党人遭到通缉,被迫隐姓埋名,潜至上海租界,从事音乐工作,开始了他七年亡命乐坛的生涯。

在此期间,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一幕幕血淋淋的场面,历历在目,人生世相,变化多端,不堪回首,特别是朋友间相互出卖,相互残杀,自己也死里脱生,陷些丧命,更是感慨万千。

1930年他以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名作《卜算子》谱写的艺术歌曲,充分体现出他的创作思想。

词曲字面上的意义是思念天各一方的恋人,然而了解到曲作者的生活的背景它有着更深远的意思。

是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与安定。

用音乐来表现心灵,使得这首古典诗词歌曲成为声乐作品中久唱不衰之佳作。

二、词曲赏析
青主的作品多数是以古诗词为基础,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众多艺术歌曲的一种类型,它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把音乐之美与诗词之美融为一体,它是诗化的音乐形象和音乐化的诗词意境完美结合的艺术作品。

这些艺术歌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歌词全部来源于中国古典诗词。

论及中国诗歌,最具影响力的必然是古典诗词,因为最能体现汉字中文语言和艺术特点。

在语言上它们有着整齐、平仄、音韵这些独特的魅力,在艺术上它们美好简练,言短意长,易读易记,具有朦胧美、含蓄美和凝炼美,正是古典诗词这种文学体裁铸就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理结构和表达方式。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富有民歌的神情风味,语言凝练、想想别致,虽然表达含蓄但情感层层递进。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虽同住在长江边,同饮长江水,却因天各一方而不能相见,此情如滔滔江水,此恨又如江水绵绵无期。

只能隔空遥愿君心永远似我心,彼此不负相思的情意。

虽语言平淡,感情却深沉真挚。

全词以长江水为发展线索。

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
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友谊与期待的见证。

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三、歌曲曲式特点
《我住长江头》作品中不仅有民族音乐特点还有西洋大小调的音乐元素。

感情真挚、结构严谨。

曲调带有我国古代吟诵诗词的风味,静谧而又富于激情。

前奏以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音的流动描绘悠悠江水,也烘托了相思者内心的激动。

《我住长江头》由两段四句式的诗词构成。

其曲式为二段曲式。

二段曲式是由两个相互对比的乐段构成的音乐结构。

曲式结构图示:
歌曲a部分a的有种诉说的情感,“江头”用了纯四度的跳跃,纯音程是极完全和谐的音程,给人以空灵、遐想之感。

a’中“尾”字时用了下行的级进,既符合情感的表达也遵循语言的表达。

a”中si与升dol形成大二度表现其突然紧张、内敛,尤其在“水”由高音mi到高音la是一个纯四度的跳跃,使情感不断地升华。

歌曲b部分c与c’在平静的表达自己内心思念的情感。

b’骤然纯四度扬起把全曲推向高潮,到a”‘纯四度下行,有种坚定的信念在其中。

歌曲b’部分是变化再现b部分,d部分改变c部分头的re,而是下行找小三度的si,显得更加低沉,升la起到华龙点睛之笔,
一个小二度不和谐感增加悲凉之感。

e部分“心似”一个纯四度的跳跃,把歌曲推向第二个高潮。

歌曲b”部分也是变化再现b部分,把b和b’融汇到b”,尤其是定不负相思意,又一个纯四度的跳跃到高音a上,使全曲情感达到顶峰,有种意味深长之感。

从歌曲整体结构来看,《我住长江头》把诗中的含义表达的淋漓尽致,情感的内在于在外的相互交融、平淡而又厚重。

通过作品可以也看出主青作品的特点:西方音乐与民族音乐特点有机的结合;主青艺术歌曲中有“诗情画意”的内涵和独特的文学气质。

让我们继续畅游在青主的艺术歌曲殿堂,不断汲取古诗词歌曲带给我们心灵上的洗礼与震撼。

参考文献:
[1] 谢嘉幸编著.音乐分析高等音乐出版社.2003年
[2] 戴莉容冉光彪编. 声乐曲选集中国部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 夏野.中国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