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公开课教案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爱的理解1.1 导入:通过一个亲子互动的小游戏,引发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思考。
1.2 讲解:介绍爱的定义和特点,强调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独特性。
1.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真实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爱的力量。
1.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爱的故事,互相交流感受。
第二章:爱的表达2.1 导入:通过一个亲子互动的小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表达方式。
2.2 讲解:介绍父母与孩子之间常见的爱的表达方式,如关心、支持、理解等。
2.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表达,增强理解。
2.4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自己常用的爱的表达方式,讨论如何更好地表达对父母的爱。
第三章:爱的沟通3.1 导入:通过一个亲子互动的小游戏,引发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思考。
3.2 讲解:介绍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重要性,以及有效的沟通技巧。
3.3 情景模拟: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模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场景,练习沟通技巧。
3.4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自己在沟通中的困难和挑战,互相交流解决方法。
第四章:爱的边界4.1 导入:通过一个亲子互动的小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边界。
4.2 讲解:介绍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边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定和维护爱的边界。
4.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爱的边界的理解和经验。
4.4 互动环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父母与孩子之间设定和维护爱的边界的场景。
第五章:爱的成长5.1 导入:通过一个亲子互动的小游戏,引发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发展的思考。
5.2 讲解:介绍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发展过程,以及如何促进爱的成长。
5.3 个人反思:学生进行个人反思,思考自己与父母之间爱的成长过程,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
5.4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自己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发展中的经验和感悟。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设计(通用)

教师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 的问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受和需求。
倾听与理解
父母需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 受,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情绪,给予 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身体接触
身体接触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之 一,父母可以通过拥抱、亲吻、抚 摸等方式来增强与孩子的情感联系 。
培养孩子对父母的理解与尊重
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了解 父母的期望和责任,理解父母的 辛苦和付出,从而培养孩子的感
父爱通常表现为深沉、严格和有距离 感,父亲通常会对孩子提出高标准和 期望,帮助孩子建立自律和责任感。
母爱的特点 母爱通常表现为温柔、细致和无微不 至的关怀,母亲通常会给予孩子更多 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帮助孩子建立 自信心和情感表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情感表达
父母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和支持, 同时也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
详细描述:学生观察并记录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分析爱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作业四:分享家庭中的爱的小故事
01
总结词:口头表达
02
详细描述:学生分享家庭中关于 爱的温馨小故事,提高口头表达 能力,增强家庭情感联系。
06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反思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是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
教学用具
黑板
用于书写重要知识点和总结。
投影仪
播放PPT和其他教学资料。
教学软件
提供在线测试和互动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 识。
04 教学过程
导入
故事导入 讲述一个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优秀5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大家整编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公开课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人的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养育自己付出的辛劳,知道孝敬父母,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学会理解亲子之间的“爱的冲突”2、教学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园”中的“八重奏:亲子之间”活动,展示在亲子之间的各种表现,体会父母的关爱,正确认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通过“探究园”中的“节日的礼物”活动,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关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爱,学会理解,学会感恩。
要爱自己的父母,理解他们,尽自己的能力孝敬父母和其他长辈。
教学重点体验父母的爱教学难点理解“爱的冲突”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问导入)老师:是谁赋予我们生命,是谁把我们抚养至今,是谁每天为我们准备可口的饭菜,是谁将我们成堆的衣服清洗干净,是谁对我们嘘寒问暖,关心备至,又是谁在我们每晚挑灯夜读时陪在我们身边?学生异口同声:父母活动一:爱的清单思考1:父母除了赋予我们生命外,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还为我们做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①教我们说话走路②为我们生活奔波忙碌,提供物质保障③为我们学习操心④教我们怎样做人┄┄思考2:将“爱的清单”另一半完成,回忆一下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我为父母做了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回答:在父母生病的时候照顾他们,帮父母干家务等老师:世界上较伟大无私的爱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故事)一、《天亮了》的创作背景二、唐山的地震中以对父母为救自己的儿子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三、《青春的童话中》莫南和妈妈的故事父母对我们的爱河我们对父母的爱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那将是不平衡的,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而我们为父母做的又太少太少我们要永远记得父母的恩情活动二:观看书本“探究园”中的“八重奏”,哪些表现了亲子之间的“相互关爱”,哪些表现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爱的冲突”老师:小时候,我们无论是衣食还是精神上都完全依赖父母,那时候感觉父母就是自己的天和地。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第一章:爱的理解1.1 教学目标:了解爱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表现方式1.2 教学内容:爱的定义和重要性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特点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表现方式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爱的定义和重要性小组讨论:探讨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特点案例分析:分析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不同表现方式第二章:亲子关系的建立与维护2.1 教学目标:了解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掌握建立与维护亲子关系的方法2.2 教学内容: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建立亲子关系的技巧维护亲子关系的策略2.3 教学活动:讨论亲子关系的重要性角色扮演:模拟建立与维护亲子关系的场景小组分享:交流建立与维护亲子关系的经验第三章:有效沟通与理解3.1 教学目标:了解有效沟通的重要性掌握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技巧培养理解孩子的能力3.2 教学内容:有效沟通的重要性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技巧理解孩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3.3 教学活动:讨论有效沟通的重要性角色扮演:模拟与孩子有效沟通的场景小组讨论:分享理解孩子的经验和方法第四章:培养孩子的独立性4.1 教学目标:了解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性掌握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方法4.2 教学内容: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性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方法鼓励孩子自主学习的技巧4.3 教学活动:讨论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性小组讨论:探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方法案例分析:分析鼓励孩子自主学习的技巧第五章:应对孩子的情绪问题5.1 教学目标:了解孩子情绪问题的常见原因掌握应对孩子情绪问题的方法5.2 教学内容:孩子情绪问题的常见原因应对孩子情绪问题的方法培养情绪管理能力的技巧5.3 教学活动:讨论孩子情绪问题的常见原因角色扮演:模拟应对孩子情绪问题的场景小组讨论:分享培养情绪管理能力的经验和方法6.1 教学目标:了解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掌握创建和维护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策略6.2 教学内容:良好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创建和维护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策略家庭氛围的营造和家庭规则的制定6.3 教学活动:讨论良好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小组讨论:分享创建和维护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策略角色扮演:模拟家庭氛围的营造和家庭规则的制定的场景第七章: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7.1 教学目标:了解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性掌握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策略7.2 教学内容: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策略提升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方法7.3 教学活动:讨论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性小组讨论:探讨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策略角色扮演:模拟提升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场景第八章:父母自身的成长与提升8.1 教学目标:了解父母自身成长与提升的重要性掌握父母自身成长与提升的方法8.2 教学内容:父母自身成长与提升的重要性父母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方法父母情绪管理和压力的应对技巧8.3 教学活动:讨论父母自身成长与提升的重要性小组讨论:分享父母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方法角色扮演:模拟父母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的场景第九章: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9.1 教学目标:了解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重要性掌握促进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方法9.2 教学内容: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重要性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的策略父母与孩子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9.3 教学活动:讨论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重要性小组讨论:探讨促进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方法案例分析:分析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总结学习内容,加深理解展望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未来发展10.2 教学内容:回顾前述章节内容,总结重点讨论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挑战与机遇规划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未来发展10.3 教学活动:个人或小组总结学习内容,分享学习心得小组讨论:探讨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未来发展编写行动计划:规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理念重点解析重点在于:1. 爱的理解:掌握爱的概念和特点,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表现方式。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5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可爱的小编小月月给大家找到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对弗罗姆的“爱”的理论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学会一种在小组研讨的基础上的研究模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小组研讨目标的确定以及研究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教学过程]一、个人准备阶段认真阅读文本,整理四项内容:1.母爱的优点与缺点。
2.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3.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年龄段特征刚出生阶段8岁以下8~10岁少年时期成熟时期4.罗列可以进行研究的话题。
二、研究目标确定阶段教师明确中心课题:深入理解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具体方向:1.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发现新的内涵2.通过对弗罗姆《爱的艺术》的阅读,对课文进行进一步阅读3.通过相关的评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组成学习小组,就研究课题进行讨论,每个人都应该就此问题充分发表意见,在发表观点时须阐述以下三方面的问题:①研究课题;②研究价值;③研究条件,尽量说服小组接受自己的观点。
较后由小组协商确立一个研究课题,以及研究计划,并请教师提出意见。
三、研究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须保证每一个人在小组活动中都有自己明确的分工,每一个人都应该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做好札记,较终汇集成课题研究的档案袋。
四、总结汇报阶段。
特别鼓励学习小组进行富有创意的回报与展示【相关链接】1.重读弗罗姆在中国,有赤裸的资本者;在西方,也不乏真正的社会者,弗罗姆是其中之一。
较近改革出版社出版了《弗罗姆论文集》,收集了弗罗姆的一些主要著作,从较初的《逃避自由》到《健全的社会》,再到晚年的回忆录式的著作《超越幻想的锁链》,虽然不全,但能给读者一个有关弗氏著作思想的全貌,也给爱好弗氏著作的读者们一个收藏的机会。
高二语文下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范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2.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和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分析文章的行文结构和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和句子,理解文章主旨。
a.文章中提到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哪些特点?b.你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体现?三、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思考。
四、课堂讲解1.教师分析文章的行文结构和论证方法。
2.教师讲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内涵,强调其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2.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二、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一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三、课堂活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场景,展示爱的表达方式。
2.教师点评学生的表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表达爱。
2.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如何更好地践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提出改进措施。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2.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平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二、课堂讨论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三、课堂讲解1.教师分析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重要性,强调平衡爱的必要性。
2.教师讲解如何平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提出建议。
四、课后作业2.教师批改作业,给予反馈。
五、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意见。
高中高二语文下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2篇

高中高二语文下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高中高二语文下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主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目标:1. 了解父母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探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父母之爱的感恩之心,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教学准备:1. 课文:高中高二语文下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2. PowerPoint或者黑板、粉笔3. 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并分享一段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有趣故事。
2. 引发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思考,提出“父母对于孩子的重要性”这个问题。
二、学习课文(25分钟)1. 让学生跟着课文朗读,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特点,例如关心、呵护、支持、教育等。
3. 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如言语、行动、沟通等。
三、讨论与思考(20分钟)1. 带领学生讨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并给予合理的引导和评价。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父母之爱的感激之情,以及如何表达这份感激之情。
四、情感表达(15分钟)1. 让学生思考并列举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表达方式,例如关心、支持、鼓励等,并将这些方式写成一首感恩诗。
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创作。
鼓励学生用真诚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五、小结与延伸(5分钟)1. 总结课堂内容,回顾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理解和认识。
2. 引导学生在课后思考父母对自己的重要性,并进行反思和行动。
3. 鼓励学生与父母进行交流,传递自己对父母之爱的感激之情。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思考、创作教学评估:1. 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是否理解。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三篇

【导语】《⽗母与孩⼦之间的爱》这篇⽂章是美国⼼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希·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标: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3、⽗爱与母爱的⽐较。
4、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委我爱你”。
能⼒⽬标: 1、⽐较法,通过对⽗爱与母爱的⽐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种能⼒。
” 3、讨论法,联系⾃⾝,感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标: 1、引导学⽣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上升到理性的⾼度,并且形成健康⽽成熟的⼼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更好地热爱⽣活。
教学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难点:⽂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
教学⽅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新课 在进⼊今天的主题之前,给⼤家说两个真实的事例。
举秦怡和史铁⽣母亲的例⼦。
(略)可怜天下⽗母⼼,在我们成长的风风⾬⾬中,⽗母的付出永远是⽆怨⽆悔的。
今天,我们将⼀同⾛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母与孩⼦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间最真最浓的情! ⼆、弗罗姆及《爱的艺术》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部以精神分析⽅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他认为爱是⼀种主动的能⼒,使可以⽽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的爱。
(集体朗读) 三、知识积累,预习检查 1、给下⾯划横线的字注⾳ 罪孽秩序刹那咄咄逼⼈惶恐休戚相关归根结蒂 2、解释下⾯的词语。
爱情:(狭义)男⼥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义)⼈与⼈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同性恋等) 节外⽣枝:本不应该⽣枝的地⽅⽣枝。
⽐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岔出了新问题。
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归根结蒂:蒂,花或⽠果连接枝茎的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感受不同阶段的爱及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2、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及难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教学方法】1.勾画圈点法: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关键句子。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多媒体播放阎维文的《母亲》歌曲并出示相关歌词,出示朱自清《背影》中的句子“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其中的背影,让朱自清几次潸然泪下。
母爱与父爱相比,哪个更伟大?母爱与父爱有什么区别?今天我们来通过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找到答案。
(多媒体出示课题)
二、解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对象:母亲、父亲、孩子内容:爱(三点一中心)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全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明确:纵向展开论证暗含横向论证
爱的能力发展爱的零体验——爱的初体验——爱的成熟体验
爱的对象发展母亲——父亲
综合,使爱达到成熟(多媒体出示板书)
2、全文的结构层次:(多媒体出示板书)
(一)、(1~3段):爱的能力的发展。
(二)、(4~8段):爱的对象的发展、原因。
(三)、(9~10段):总结全文,构建健康而成熟的灵魂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
3、方法:通过抓关键句理清全文思路及主旨
①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②一个成熟的人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③总结句: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此句内涵:1)、总结爱的对象发展三阶段(人同母亲关系紧密——人同父亲关系紧密——“达到综合”),2)、揭示出爱的能力发展和爱的对象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爱的对象发展促进爱的能力发展,并最终促使爱走向成熟。
)
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
四、文本探究
2.母爱与父爱各自有哪些优点和缺点?为什么它们各自会有优点和缺点的?
母爱:优点——伟大,为人所渴求缺点——不需努力,无法赢得
父爱:优点——需要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缺点——必须努力获取,否则会失去
决定因素:母爱与父爱的“性质”
母爱:无条件。
是祝福,是和平。
不需努力,也无法赢得。
代表自然世界。
是故乡。
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作用:从身体上和心理上给孩子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爱:有条件。
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
代表思想世界,是法律、秩序、纪律。
作用: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3、爱的对象发展由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
那么应该如何“综合”呢?(多媒体出示板书)
明确:“综合”既需要父母进行努力,也需要孩子自己学会“综合”。
1)、从父母角度:母亲既要“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又要希望孩子独立;父亲所提要求要受一定的原则支配,要宽容而有耐心,使孩子有自信心。
总之,父母应该发展父爱和母爱的积极面,遏制消极面。
2)、从孩子的角度:“综合”就是要能融合父爱与母爱的积极面,并能从对父母的依附关系走向独立
4、教师小结:(多媒体出示板书)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
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于丹
5、爱的对象发展达到综合,就会促进爱的成熟,那么成熟的爱究竟是怎样的爱?它和不成熟的爱有着怎样的区别?
天真、孩童式的爱遵循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的爱原则:“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的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明确:四句因果倒装,强调原因,突出不同的爱的原则和特征:
1)、“不成熟的爱”以“被人爱”为前提,总是期望获取;
2)、“成熟的爱”以“爱人”为基础,成熟的人懂得只有爱他人,自己才会获得快乐;明白他人对于自己的重要性,知道给予比获得更重要,“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五、拓展延伸
1、学习本文有什么现实意义?
一是具有重要的理论认识作用,二是爱是可以主动争取的。
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
爱是一种能力。
2、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
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
爱的内涵—爱他人,爱自己;
爱的升华—珍惜情感,学会感恩(多媒体出示)
六、质疑探讨:关于作者提出的父爱与母爱的区别,你完全认同吗?
1、母爱也是有一定条件的。
2、父爱和母爱一样,也有一定的无私性。
3、母爱比较细腻,父爱比较粗犷;母爱比较着眼于眼前,父爱比较着重于未来;母爱比较注重身体健康,父爱比较注重精神成长;母爱以情感来感染和引导孩子,父爱以理智和行动来教育孩子。
七、课堂小结:这篇文章借谈一个人爱的能力、爱的对象的发展、父母之爱的本质区别和优缺点,来谈理想人格构建的问题。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最后一段水到渠成、高度概括。
结构上,文章纵横交织;表达方式上夹叙夹议,既有详细阐发,又有高度概括;语言上精警凝练,又不乏形象生动。
(文章有很精彩的比喻句,例如: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文章既分析了生理现象,又透视了心理问题。
采用辩证的方法(父母之爱各有优缺点),站到了哲学的高度。
八、课后作业: 1、阅读毕淑敏的文章《孩子,我为什么要打你》。
2、把学习本课的感受告诉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