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上一课6 能量流动分流模型解读及相关计算.doc

补上一课6 能量流动分流模型解读及相关计算.doc
补上一课6 能量流动分流模型解读及相关计算.doc

高考常考,重点强化,思维建模,跨越障碍,全取高考拉分题

重点题型1能量流动分流模型解读

1.能量流经不同营养级示意图

2.构建能量流动模型(表示方法)

方法一:

说明:两个去向:同化量(b)=呼吸作用消耗量(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摄入量(a)=同化量(b)+粪便量(c)

方法二:

说明:三个去向: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量+分解者分解量+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方法三:

说明:四个去向:同化量=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量(A)+未利用(B)+分解者的分解量(C)+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D)

【典例】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用N1~N6中的字母表示)。

(2)由初级消费者传递给蜣螂的能量为。

(3)图中N3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量由生产者传递给初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用N1~N6中的字母表示)。

(5)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若要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般可采取的措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指导

答案(1)N2(2)0(3)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4)N5/N2×100%(5)负反馈调节增加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

(1)最高营养级能量去路只有流向分解者和呼吸消耗。

(2)分解者分解作用的实质仍然是呼吸作用。

(3)流经各营养级的总能量:对生产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固定”而不能说“照射”,对各级消费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同化”而不能说“摄入”。

(4)若系统中含有输入的有机物(饵料、有机污染物等),则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输入有机物中能量

1.下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

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

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

D.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

解析题图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该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B错误;题图仅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并不能得出第三营养级的

同化量,因此无法计算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由题图知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15,而并非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错误。答案 A

2.(2019·洛阳市统考)图甲是草原生态系统中常见的能量金字塔,每层中的标号各代表一种生物。图乙代表该生态系统中部分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的字母表示能量值(单位:kJ)。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请根据图甲绘制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用图中标号和箭头表示)

(2)图乙中,所示的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其中d表示的能量;h所示的能量属于第营养级;f所示能量散失的同时伴随的碳形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兔子的种群密度,实验中需要的数据除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兔子数量外,还需要的数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2)没有包括此环境中的全部生物兔子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一含碳有机物转变成CO2

(3)第二次捕获的兔子总数及其中被标记的兔子数

重点题型2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1.食物链中能量的“最值”计算

设食物链A→B→C→D,分情况讨论(如下表):

(1)能量传递效率未知时(按20%即1/5、10%即1/10计算)

已知问题思路求解

由D“逆推”A(D净

增重M)用“除法”

至少需要A的量

Y

M

1

5)

3

=Y

最多需要A的量Y

M

1

10)

3

=Y 由A“顺推”D(A净

增重N)用“乘法”

D最多增重的量Y N(1/5)3=Y

D至少增重的量Y N(1/10)3=Y

(2)已确定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的,不能按“最值”法计算。例如,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a%、b%、c%,若A的能量为M,则D获得的能量为M×a%×b%×c%。

2.在食物网中分析

在解决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时,需要确定相关的食物链,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

3.利用“拼图法”巧解能量流动

(1)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即生产者的同化量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A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植物体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1。

(2)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 1/W 1)×100%,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 2/D 1)×100%。

在具体计算时务必先澄清分流比例求解中应“顺推(用乘法)”还是“逆推(用除法)”,以为例。

①若已知“植物同化量(A )”,并告知其“传向动物与直接传向人比例由1∶1调整为1∶2”,求解人最多增重变化(M ),计算时宜“顺推(用乘法)”

调整前:

A ·12·15+A ·12·(15

)2=M 1 调整后:A·23·15+A ·13·

(15)2=M 2 ②若已知“人同化量(M )”并告知人的食物来源“素食、肉食由1∶1调整为2∶1”,求解最少需要植物量(A ),计算时应“逆推(用除法)”

调整前:M ·1215+M ·12(15

)2=A 1

调整后:M ·2315+M ·13(15

)2=A 2

【典例1】 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若人的体重增加 1 kg ,最少需消耗水藻 kg ,最多消耗水藻 kg 。

审题指导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求最少消耗水藻量时,选最短的食物链,即水藻→小鱼→人,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设最少消耗水藻为x ,则x ×20%×20%=1 kg ,x =25 kg ;求最多消耗水藻量时,选最长的食物链,即水藻→水蚤→虾→小鱼→大鱼→人,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设最多消耗水藻为y ,则y ×10%×10%×10%×10%×10%=1 kg ,y =100 000 kg 。

答案25100 000

【典例2】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a-1)。顶位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0.25,则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

审题指导(1)因顶位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0.25(103 kJ·m-2·a -1),流入肉食动物的总能量=0.25+0.05+5.1+2.1=7.5(103kJ·m-2·a-1),又因为有机物输入为5(103kJ·m-2·a-1),则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7.5-5=2.5(103 kJ·m-2·a-1)。

(2)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植食动物)的能量=2.5+0.5+9+4=16(103 kJ·m -2·a-1),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2.5÷16×100%≈15.6%。

(3)第一营养级流入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16-2=14(103 kJ·m-2·a-1),第一营养级的能量=14+3+70+23=110(103 kJ·m-2·a-1),则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14÷110×100%≈12.7%。

答案 2.515.6%12.7%

【典例3】(1)若人类获取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是1∶1,将此食物结构改为4∶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调整后可供养的人口是前者的倍。

(2)若植物向动物及向人提供的能量比例由1∶1调整为1∶4,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调整后供养的人口是前者的倍。

审题指导

(1)若人类获取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是1∶1,如下左图,共需植物性食物的相对值为55;如果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是1∶4,则共需植物性食物的相对值是28(如下右图)。前者对食物的消耗量是后者的1.96倍,这也就说明后者可供养的人数是前者的1.96倍。

(2)设植物能量为M,则调整前,人所得能量为:M×1

2×10%+M×

1

2×(10%)

2=M

20+M

200=11M

200,调整后人所得能量为M×

4

5×10%+M×

1

5×(10%)

2=

2M

25+

M 500=41M

500,则调整后∶调整前为

41M

500/

11M

200≈1.49,即调整后供养的人口是调整前

的1.49倍。

答案(1)1.96(2)1.49

1.若某草原生态系统只存在下面的食物关系,尝试完成问题。

(1)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

5来自兔,

2

5来自鼠,

1

5来自蛇,那么,猫头鹰若要增加

20 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的植物为。

(2)假如植物有2

5被兔所食,有

3

5被鼠所食;鼠有

2

3直接被猫头鹰捕食,有

1

3被蛇

捕食后流入猫头鹰体内。那么,猫头鹰若要增加20 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的植物为。(精确到个位数)

解析(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为20%时,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损失最小,可消耗最少的植物,为最高营养级提供最多的能量。因此,若计算使猫头鹰增加20 g体重至少消耗的植物质量,则能量按20%传递。设猫头鹰从不同食物链消耗的植物分别为a、b、c,可写出:

列方程式得:a×20%×20%=20×2/5,b×20%×20%=20×2/5,c×20%×20%×20%=20×1/5。

解得:a=200(g)、b=200(g)、c=500(g),a+b+c=900(g)。

(2)设猫头鹰从三条食物链中获得的能量依次为e、f、g,植物固定的总能量为h。根据题意,可绘图如下:

列方程式得:2h/5×20%×20%=e,(3/5)×(2/3)h×20%×20%=f,(3/5)×(1/3)h×20%×20%×20%=g,e+f+g=20 g。解得:h≈595(g)。

答案(1)900 g(2)595 g

2.如图为一食物网。若要使丙体重增加x,已知其食用的动物性食物(乙)所占比例为a,则至少需要的生产者(甲)的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

A.y=90ax+10x B.y=25ax+5x

C.y=20ax+5x D.y=10ax+10x

解析由题干中的“至少”可知,应该按最大传递效率20%计算,a表示动物性食物(乙)所占比例,则1-a表示直接从生产者(甲)获得食物所占比例,故有(1-a)x÷20%+ax÷20%÷20%=y,即y=20ax+5x。

答案 C

亮剑高考21生态系统的功能

(时间:15分钟)

[规律方法]

1.巧辨碳循环模式图

解读:先找双向箭头,双向箭头两侧分别是大气中CO2库(C)和生产者(A),有多个箭头指进去的是大气中CO2库(C)。

2.弄清能量流动的去向

解读:①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②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去路一般有3个,自身呼吸作用消耗(a)、流入下一营养级(b)、被分解者分解利用(c);③若定时分析,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去路有4个,即还有未被利用的能量(d)。

[方法体验]

1.(2019·黑龙江实验中学开学考)如图是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对其分析错误的是()

A.生产者是图中的A

B.图中C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碳在B、C、D、E、F之间,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

D.若完整表示碳循环,需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

解析图中A为大气中的CO2库,E为生产者,A错误;C为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供植物利用,因此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B为三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F为初级消费者,碳在B、C、D、E、F之间即在生物群落内部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C正确;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也是碳循环的途径之一,需补充完整,D正确。

答案 A

2.(2019·黑龙江哈尔滨六中期末)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B.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未利用的能量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

D.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而且都是双向的

解析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A正确;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B错误;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C正确;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而且都是双向的,D正确。

答案 B

3.(2019·安徽黄山八校联考)如图为某鱼塘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生产者同化量往往小于消费者的同化量

B.图中④包含了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在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能量输入的方式和形式是完全相同的

D.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

解析在人工鱼塘中,人们可通过投放饲料等措施来饲养更多的鱼类,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消费者的同化量往往大于生产者的同化量,A正确;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则④应包含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B正确;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其他营养级生物通过捕食获得能量,且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没有能量进入下一个营养级,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利用相关营养级的同化量计算,第三营养级流向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D正确。

答案 C

4.(2019·江西临川二中期中)科学家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获得下表数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从第Ⅲ营养级到第Ⅳ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5.66%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786.6 kJ/(m2·a)

C.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

D.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解析分析数据可知,从第Ⅲ营养级到第Ⅳ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0.9 kJ/(m2·a)÷15.9 kJ/(m2·a)×100%=5.66%,A正确;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但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无法确定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错误;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C正确;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因为有

土壤条件,甚至还有繁殖体,所以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D正确。

答案 B

5.(2019·湖南长沙一中模拟)图一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d代表4种动物;图二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A~C代表能量。

(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主要是________(填生理过程),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

(2)请写出图一中存在的食物链(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二中B的含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A中能量为m,B中能量为n,鼠的天敌同化的能量为p,则该生态系统中从鼠到其天敌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

(4)每年的旱季来临时,草原的部分食草动物会迁徙到水草丰富的地带,这一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

解析(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主要是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在生物群落内传递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2)分析图一,由于生产者既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又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其与大气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由此可确定图中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食物链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由于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a属于第二营养级,b、c属于第三营养级,d属于第四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为。(3)图二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其中A表示鼠同化的总能量;B表示用于鼠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根据题意知,A中能量为m,鼠的天敌同化的能量为p,则该生态系统中从鼠到其天敌的

能量传递效率为p

m×100%。(4)每年的旱季来临时,草原的部分食草动物会迁徙

到水草丰富的地带,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答案(1)呼吸作用二氧化碳

(2)

(3)用于鼠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p

m×100%

(4)信息传递

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统一性研究

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统一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9-06-10T14:58:52.43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8月27期作者:张天成[导读] 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暗物质和暗能量在粒子物理和宇宙学研究中越来越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重视。这是在21世纪中两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暗物质的基本定义和特点,暗能量的基本定义与特点,阐述了暗物质与暗能量统一的理论模型,最后利用该理论完善了宇宙大爆炸模型。 (马来亚大学) 摘要: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暗物质和暗能量在粒子物理和宇宙学研究中越来越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重视。这是在21世纪中两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暗物质的基本定义和特点,暗能量的基本定义与特点,阐述了暗物质与暗能量统一的理论模型,最后利用该理论完善了宇宙大爆炸模型。 关键词:暗物质;暗能量;统一性;研究 一、暗物质的基本定义与特点 暗物质(Dark matter)是理论上提出的可能存在于宇宙中的一种不可见的物质,它可能是宇宙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又不属于构成可见天体的任何一种目前已知的物质。大量天文学观测中发现的疑似违反可以在假设暗物质存在的前提下得到很好的解释。现代天文学通过天体的运牛顿万有引力的现象动、引力透镜效应、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微波背景辐射等观测结果表明暗物质可能大量存在于星系、星团及宇宙中,其质量远大于宇宙中全部可见天体的质量总和。结合宇宙中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观测和标准宇宙学模型(ΛCDM模型)可确定宇宙中暗物质占全部物质总质量的85%。由于暗物质的神秘,现在世界上产生了不同的物理理论说法。一种是说暗物质就是一种具有质量的可以相互作用但是作用力非常微弱的粒子。这种说法目前被物理学家们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其质量与相互作用强度在电弱标度附近,在宇宙膨胀过程中通过热退耦合过程获得目前观测到的剩余丰度。但是也有另一种说法,是说暗物质是由轴子,惰性中微子等这些类型的粒子组成。 暗物质的存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然而目前对暗物质属性了解很少。目前已知的暗物质属性仅仅包括有限的几个方面:目前大部分物理学家对暗物质的存在都有一定的认同,但是暗物质的特点都有哪些,这些物理学家知道的还不太多。目前所了解的暗物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暗物质是一种有质量的粒子,暗物质之间可以相互产生引力,但是暗物质的质量大学目前还是个未知数。第二,暗物质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因为通过研究发现,暗物质几乎存在于宇宙形成各个阶段,在宇宙结构形成的各个过程都有暗物质的存在,所以暗物质应该是在能宇宙上稳定的存在的。第三,暗物质之间的产生的相互作用力非常弱。暗物质和光,电等之间产生的作用特别小,几乎看不出。我们从原初核合成可以看出。如果相互作用力大的话,这个过程就会受到刺激和扰动。将导致暗物质的元素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会使得观测结果不一致。第四,我们通过电脑模拟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发现,暗物质的运动速度远远低于光速,即“冷暗物质”,不然我们的宇宙无法在引力作用下形成目前观测到的大尺度结构。因此,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暗物质粒子还不一定是准确的,也是不属于我们已知的任何一种基本粒子。这对当前极为成功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构成挑战。 二、暗能量的基本定义与特点 暗能量存在于宇宙运动中,它通过自身的引力作用推动宇宙运动,由于暗能量目前还不能吸收光,也不可以反射或者说辐射光,因此,截止到目前,人们还不能利用现在的技术对暗能量进行监测。但是暗能量可以与光产生一种中和作用,这种作用可以影响到同级暗能量的分布范围。当暗能量与光反应时,会对作用域的时间产生影响,绝对速度v0>c,此时作用域的能量E产生跃迁,根据E=mc2,作用域内的物质质量会有减少。由于宇宙空间不断发生的中和反应,作用域内的物质质量不断减小致使物质的引力减小,出现宇宙膨胀。随着宇宙膨胀可以伴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宇宙膨胀的高精度测量对我们来研究宇宙增加了很大的困难,在广义相对论中,我们发现,宇宙的膨胀速度主要由宇宙状态的方程式决定,如何确定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状态方程式是宇宙学比较关注的问题。 三、暗物质与暗能量统一之宇宙大爆炸 “大爆炸宇宙论”(The Big Bang Theory)是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通过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基本定义和特点阐述来看,我们发现暗能量的产生与暗物质不可分割。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统一可以从宇宙大爆炸模型来说。最初的宇宙起源于密度特别大的奇点,这个奇点会在某个时刻存在不平衡的状态,这时候就产生了第一次大爆炸。但是这次大爆炸一直都没有被发现,因为没有任何明显的现状,奇点并没有破碎,但是奇点在力的粒子和周伪散落,慢慢地奇点失去合力产生了第二次大爆炸,这次的爆炸导致整个奇点破碎了,暗物质与重子物质也随之散开,冷却后形成了现在的宇宙。这就是著名的宇宙大爆炸。这时候宇宙中的各种天体在暗物质的引力下迅速膨胀,宇宙中的重子物质和暗物质圈几乎重叠在一起,宇宙就开始不断收缩,最后塌陷到奇点,时间再次回到原点。 结论 “宇宙并非永恒存在,而是从虚无创生”的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虽然希腊哲学家曾经考虑过永恒宇宙的可能性,但是,所有西方主要的宗教一直坚持认为宇宙是上帝在过去某个特定时刻创造的。虽然我们看到暗物质的作用力方向和暗能量的方向完全相反,但是这种现象有很大可能是由同一种物质导致的,很大可能就是本文所讲述的暗物质。这种物质在内部主要呈现出引力的作用,在外部主要呈现出反引力。通过研究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统一性分析,也发现这个理论对宇宙大爆炸现象有很强的说服力。参考文献 [1]周烨.浅谈暗物质与暗能量要求及新技术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9(06). [2]孙彩虹.暗物质与暗能量在物理系统中的应用解析[J].通信电源技术,2018,35(10). [3]张晓丽.暗物质与暗能量在物理系统中的运用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8(28). [4]刘振宗,陈智远.暗物质与暗能量统一性研究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8,25(12). [5]李思明,王宇翔.暗物质与暗能量研究[J].科技风,2018(31). [6]李苏.试论暗物质与暗能量统一性模型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8(18).

补上一课6 能量流动分流模型解读及相关计算.doc

高考常考,重点强化,思维建模,跨越障碍,全取高考拉分题 重点题型1能量流动分流模型解读 1.能量流经不同营养级示意图 2.构建能量流动模型(表示方法) 方法一: 说明:两个去向:同化量(b)=呼吸作用消耗量(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摄入量(a)=同化量(b)+粪便量(c) 方法二:

说明:三个去向: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量+分解者分解量+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方法三: 说明:四个去向:同化量=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量(A)+未利用(B)+分解者的分解量(C)+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D) 【典例】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用N1~N6中的字母表示)。 (2)由初级消费者传递给蜣螂的能量为。 (3)图中N3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量由生产者传递给初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用N1~N6中的字母表示)。 (5)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若要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般可采取的措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指导

答案(1)N2(2)0(3)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4)N5/N2×100%(5)负反馈调节增加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 (1)最高营养级能量去路只有流向分解者和呼吸消耗。 (2)分解者分解作用的实质仍然是呼吸作用。 (3)流经各营养级的总能量:对生产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固定”而不能说“照射”,对各级消费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同化”而不能说“摄入”。 (4)若系统中含有输入的有机物(饵料、有机污染物等),则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输入有机物中能量 1.下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 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 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 D.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 解析题图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该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B错误;题图仅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并不能得出第三营养级的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分析和计算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分析 1.下面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 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 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 D.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 2.如图所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如果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 利用的能量 B.图中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C.图中的c可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D.图中d1/d可以表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3.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分别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草、兔子、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J、K、L分别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A=D、B=E、C=F B.K中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 C.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分解者所处的营养级 D.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E/D 4.(2015·茂名模拟)下列对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分析,合理的是( ) A.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不是逐级递减的 C.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某鱼类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D.该生态系统的功能只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5.如图为某人工松林18年间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统计(单 位略),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能量Q”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无需人工能量投入该松林就可维持其稳定性 C.18年间该松林中分解者获取总能量是285×1010 D.动物的存在加快了人工松林的物质循环 6.下表是某营养级昆虫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的情况,下 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项目昆虫摄食量昆虫粪便量昆虫呼吸消耗量昆虫生长的能量 能量(kJ) 410 210 130 70 A. B.昆虫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C.昆虫的后一个营养级能够获得的能量最多为14 kJ D.昆虫的前一营养级的能量至少为1 000 kJ

暗物质暗能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验预研

项目名称:暗物质暗能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验预研首席科学家:吴岳良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4年8月 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

一、研究内容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本项目围绕暗物质和暗能量本质开展理论研究和实验探测的可行性分析, 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基础,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 1、暗物质的理论研究及相关新物理唯象 研究各种新物理模型,包括最小超对称模型及其变种和推广模型,额外维度模型,Little Higgs模型,各种类型的Hidden Sector模型,标准模型的最小推广(多个Higgs模型)中WIMP暗物质的湮灭及衰变过程的性质。在满足暗物质剩余丰度的条件下研究其湮灭或衰变产物,如正电子,反质子,高能中微子,光子的信号特点,为空间间接探测实验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重点关注未来实验可能观测到的高能中微子及光子信号。在对现有实验结果的研究中,由于PAMELA 没有观测到反质子的超出,这表明暗物质的主要湮灭道为带电轻子而非规范粒子或夸克,这就给一些暗物质模型如最小超对称模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此,需要对模型的参数空间进行更详细的研究。同时,也需进一步研究构造以轻子为主要湮灭道的理论模型。另一方面,为了解释PAMELA和ATIC上观测到的正负电子超出,暗物质在地球附近的密度分布要比通常由热力学残余丰度给出的大出2-3个数量级。如何构造模型能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将首先研究已知的可能解释实验现象的一些机制,如量子索末菲效应和共振态增强效应等。 寻找和发展更有效探测暗物质的方法。通过对自旋相关与自旋无关的散射截面确定暗物质的基本属性。研究DAMA实验的正结果和其它实验如CDMS和Xenon 给出的零结果是否一致及其它们的物理原因。鉴于DAMA的实验结果,探寻可能存在的统一解释目前所有直接探测实验结果的暗物质-核子相互作用机制。研究非弹性散射和测量仪器靶物质的相关性等。 综合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的Z产生和衰变,希格斯粒子质量限制,额外规范粒子的研究,及低能实验如μ子反常磁矩,b→sγ,B →μ+μ-和味道改变中 s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4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__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含解析201905171167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1.(2018·江西四校联考一)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生产者、A、B、C构成了两条食物链 B.大力增强过程①可一定程度缓解温室效应 C.经过程③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 D.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加强过程⑦ 解析根据碳循环示意图中箭头的指向可判断A、B、C分别表示大气二氧化碳库、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是由生产者、消费者构成的,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A错误;过程①主要表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大力增强过程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温室效应,B正确;经过程③(捕食作用)的碳有一部分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有一部分通过B自身的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C错误;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提高土壤的通气量从而加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即过程⑥,D错误。 答案 B 2.(2018·贵阳市监测)某农田中有如下食物链:甲→乙→丙。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若乙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种群丙的数量会增加 B.丙为肉食性动物,该种群的同化量少于乙种群同化量 C.丙天敌的引入增加了该农田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甲 解析分析食物链,乙是丙的食物,乙数量增多,短时间内丙的数量会增多,A正确;乙以生产者为食,丙以乙为食,因此丙为肉食性动物,丙属于第三营养级,乙属于第二营养级,由于能量逐级递减,因此丙的同化量少于乙,B正确;若引入丙的天敌,食物链延长,则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会增多,C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不可循环,大部分细菌是分解者,甲为生产者,分解者产生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D错误。 答案 D 3.(2018·湖南五市十校教改共同体联考)某河流中有如下食物链:绿藻→植食性小鱼→肉食性鱼。如图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河流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能量流动的计算方法归纳

能量流动的计算方法归纳 能量流动的计算专题 (1)计算某种群数量时,公式为N:[a]=[b]:[c]其中a表示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个 体数量,b表示第二次捕获数量,c表示在第二次捕获个体中被标记个体的数量。 (2)已知第一营养级(生产者)生物的量,求最高营养级生物的最多量时,食物 链按最短、传递效率按20%计算;求最高营养级生物的最少量时,食物链按最长、 传递效率按10%计算。 (3)已知最高营养级生物的量,求消耗生产者(第一营养级)的最多量时,食物 链按最长、传递效率按10%计算;求消耗生产者(第一营养级)的最少量时,食物链 按最短、传递效率按20%计算。 例1((2006上海)下图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 A(200g B(250g C(500g D(1000g 解析:该题有2条食物链~但因计算的是猫头鹰和植物的关系~则可当作“1 条”链来看,“至少”提示应按20%的传递效率计算~所以有20g?20%?20%=500g。 答案:C 例2(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于兔子,2/5来自 于鼠,1/5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增加20g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 ) A(600g B(900g C(1600g D(5600g

解析:通过食物链,植物?兔子?猫头鹰,~猫头鹰增重20g×2/5=8g~最少需要消费植物的量为8g?20%?20%=200g,通过食物链,植物?鼠?猫头鹰,~猫头鹰增重 20g×2/5=8g~最少需要消费植物的量为8g?20%?20%=200g,通过食物链,植物?鼠?蛇?猫头鹰,~猫头鹰增重20g×1/5=4g~最少需要消费植物的量为 4g?20%?20%?20%=500g。所以合计需要消费植物200g+200g+500g=900g。 例3.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于兔子,2/5来自于鼠,1/5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增加20克体重,最少需要消耗植物: 植物? ? 兔 ? 猫头鹰 鼠?? 蛇? A、600g B、900g C 、1600g D、5600g 解题思路:通过食物链(植物?兔子?猫头鹰),猫头鹰增重20g×2/5=8g,最少需要消费植物的量为8g?20%?20%=200g;通过食物链(植物?鼠?猫头鹰),猫头鹰增重20g×2/5=8g,最少需要消费植物的量为8g?20%?20%=200g;通过食物链(植物?鼠?蛇?猫头鹰),猫头鹰增重20g×1/5=4g,最少需要消费植物的量为 4g?20%?20%?20%=500g。所以合计需要消费植物的量为200g+200g+500g=900g。 参考答案:B。 易错警示:该题需要清楚:当生产者消耗最多时,则传递效率是10%,食物链需要按最长的计算;当生产者消耗最少时,则传递效率是20%,食物链需要按最短的计算。而本题则是猫头鹰增加20克体重,最少需要消耗植物的量,应该根据传递效率是20%的计算,而不需要考虑食物链的长短,因为每一条食物链都需要考虑。如果不能理清最多和最少的关系,就容易出错。

对能量流动相关计算及应用

一、对能量流动相关计算以及应用 1.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首先确定食物链,理清营养级上差别。其次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据题干中“最多”“最少”“至少”等特殊的字眼,确定使用10%或20%。 ②.已知D营养级的能量为M,则至少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是 中,确定生物变化的“最多”或“最少”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 ②.生物间的取食关系越简单,生态系统消耗的能量越少; 例如:已知D营养级的能量为M,计算至少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应取最短食物链A→D,并以20%的效率进行传递,即A ×20% =M 或者是A =M ÷ 20% ;计算最多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时,应取最长的食物链A→B→C→D,并以10%的效率进行传递,即A ×10% ×10% ×10% =M 或者是: A = M ÷(10% )3。 (3)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按一定比例获取能量,则按照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再合并。 例如:

吃草籽鸟 禾谷类→虫→食虫鸟→鹰 兔 若鹰的食物1/3来自食虫鸟,1/3来自吃草子鸟,1/3来自兔,则鹰的能量每增加3千焦,最少消耗禾谷类多少千焦解析:若鹰体内增加3千焦的能量,鹰的食物1/3来自食虫鸟,1/3来自吃草籽鸟,1/3来自兔,则相关食物链有:禾谷类→虫→食虫鸟→鹰,鹰从禾谷类获得的能量为A×20% ×20% ×20% =1或者=1÷20%÷20%÷20%=125千焦;禾谷类→吃草籽鸟→鹰,鹰从禾谷类获得的能量为B×20% ×20% =1或者=1÷20%÷20%=25千焦;禾谷类→兔→鹰,鹰从禾 谷类获得的能量为C×20% ×20% =1或者=1÷20%÷20%=25千焦。因此理论上讲最少需要A+B+C=125+25+25=175(千焦)的禾谷类。 2.利用能量流动的特点确定食物链 (1)根据能量传递的特点,能量含量越高,营养级别越低。(2)根据能量传递效率10%—20%,可以确定相邻两个营养级能量差别在5倍左右,若能量相差不多,则应列为同一营养级,如据下图1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的比例,可确定其营养结构如图2所示。 乙 甲丁 丙 图1 图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 本节在教材中属于人教07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5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由于“能量”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已经在物理、化学的学习中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 2.教学重点和难点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本节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由于“能量”的概念比较抽象,而生活中形成模糊混乱的前概念对本节内容的影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成为难点,尤其是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过程难以整理清楚。 3.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认知特点鲜明,他们喜欢发现式学习,讨 论式学习,批判式学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 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基础,学生基本了解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 2.教学策略 基于学情分析和创建活跃课堂思维的基本理念,确 定了以情境问题驱动的自主、合作式建构能量流动模型 的教学策略。按照“感知——理解——应用”的认知过程,力求把“讲堂”变为“学堂”,使学生在教师设计 的情景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去感知、体验、思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引导者。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 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事物。你随身尚存 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 你认为以下哪种方法能让你存活更长时间: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回答,不论哪种答案,都要陈述理由,锻炼了

能量流动计算题

有关能量流动的计算题的解题技巧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物考试中一般以计算题的形式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知识。下面就常见的一些类型进行归类,总结该类题的解题技巧。 一. 求能量传递效率 求能量传递效率= 例1. 下表是对某一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的调查结果,其中A 、B 、C 、D 分别 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 为分解者。pg 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 为生物体储存的能量(Pg=Pn+R ),R 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请分析回答。 1. 能量流动是从A 、B 、C 、D 中的那个营养级开始的?为什么? 2. 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效率是多少? 3. 从能量输入和输出的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为什么? 解析:(1)因为B 营养级的能量最多,储存的能量和呼吸消耗的能量也最多故B 是生产者。 (2)已知E 是分解者,按照生态系统中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食物链为B → D → A → C 。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效率为(0.9/15.9)×100﹪=5.7﹪ (3)因为在该生态系统中,输入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870.7,输出的总能量=13.1+501.3+0.6+79.1+191.4=785.5,870.7>785.5。所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输出的总能量之和。 答案(1)B 因为B 营养级含能量最多,是生产者。 (2)5.7﹪ (3)增加。因为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输出的总能量之和。 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 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 ×100%

例2 某一生态系统中,已知一只鹰增重2千克要吃10千克小鸟,小鸟增重0.25千克要 吃2千克昆虫;而昆虫增重100千克要吃1000千克绿色植物。在此食物链中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利用率为( ) A 0.05﹪ B 0.5﹪ C 0.25﹪ D 0.025﹪ 解析:能量传递效率在各营养级之间不一样,逐步计算。或以植物为基准,在食物链的基础上推出2.5/1000×100%=0.25% 二 求营养级的生物量 (一) 已知能量传递效率求生物量 例3在植物 昆虫 鸟 的营养结构中,若能量传递效率为10%,以鸟类同化的总量为( ) B A Y X D C X X X Y Y Y

对暗能量探测的实验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广义相对论期末作业 考生姓名程源 考生学号 M201370163 系、年级物理学院2013级 类别硕士生 考试科目广义相对论 考试日期 2013年12月26日

对暗能量探测的实验研究 摘要:自1998年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以来,大量的天文观测显示宇宙中存在压强为负的暗能量成分。暗能量已经成为目前宇宙学和理论物理的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暗能量的存在改变了人们对物质在宇宙中所起作用的认识,本文详细介绍了暗能量的几种理论模型,以及近年来各种实验数据对暗能量的证实,以及新的构想去证明暗能量的存在。 关键词:暗能量加速膨胀理论模型 一引言 暗能量的存在改变了人们对物质在宇宙中所起作用的认识。按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一个仅含有物质的宇宙中,物质密度决定了宇宙的几何,以及宇宙的过去和未来;如果考虑暗能量,情况就完全不同。首先,总能量密度(物质能量密度与暗能量密度之和)决定着宇宙的几何特性;其次,宇宙已经从物质占主导的时期过渡到了暗能量占主导的时期。大约在大爆炸之后的几十亿年中暗物质占了总能量密度的主导地位,但这已成为过去;现在宇宙的未来将由暗能量的特性所决定,因此研究暗能量的本质属性是当前宇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宇宙学作为一门观测科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探测技术,特别是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新一代高精度的气球、望远镜和卫星等实验数据的空前积累极大丰富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尤其是2003年、2006年和2008年三次公布的威尔金森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的观测结果[1],以及斯隆数字巡夭(SDSS)等结果的出现,精确给出大多数宇宙学参数的测量结果,并最终建立起了当代宇宙学的标准模型一大爆炸+暴涨+ACDM模型.该模型认为,现在宇宙中的成分包括:约73%的暗能23%的暗物质(主要是冷暗物质)4%左右的重子物质,以及少量的光子和中微子。其中未知的暗能量和暗物质是现在宇宙的主要组分,这是当代宇宙观测给出的最重要最出人意料的结果。另外该模型认为在宇宙的极早期,大爆炸开始之后宇宙存在一个急速膨胀阶段,即暴涨阶段,该阶段抹平了早期宇宙存在的各种不均匀性并且留下了后来宇宙结构形成的种子[2]。 二暗能量的简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20200422124138)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地位 本节在教材中属于人教07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5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 一。由于“能量”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已经在物理、化学 的学习中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 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 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 2.教学重点和难点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本节的教 学重点确定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由于“能 量”的概念比较抽象,而生活中形成模糊混乱的前概念对本 节内容的影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成为难点,尤其是 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过程难以整理清楚。 3.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策略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认知特点鲜明,他们喜欢发现式学习,讨论式 学习,批判式学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有

了一定的发展,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基础,学 生基本了解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 2.教学策略 基于学情分析和创建活跃课堂思维的基本理念,确定了 以情境问题驱动的自主、合作式建构能量流动模型的教学策 略。按照“感知——理解——应用”的认知过程,力求把“讲堂”变为“学堂”,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情景中,充分发挥 其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去感知、体验、思考;教师在整个教 学过程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引导者。 三、教学过程 .引入 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 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事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 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 你认为以下哪种方法能让你存活更长时间: .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 最后吃鸡。 学生回答,不论哪种答案,都要陈述理由,锻炼了分析 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学生带着问题完成 课程学习,最后再陈述答案及依据,学习的魅力便在这一猜 测一匡正的过程中。

能量流动计算规律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计算方法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计算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考生常因缺乏系统总结和解法归纳而容易出错。下面就相关问题解法分析如下: 一、食物链中的能量计算 1.已知较低营养级生物具有的能量(或生物量),求较高营养级生物所能获得能量(或生物量)的最大值。 例1.若某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为24000kJ,则该生态系统的第四营养级生物最多能获得的能量是() A. 24kJ B.192kJ C.96kJ D. 960kJ 分析:据题意,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所固定的能量,即24000kJ,当能量的传递效率为20%时,每一个营养级从前一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是最多的。因而第四营养级所获得能量的最大值为:24000×20%×20%×20%=192kJ。答案:B 规律:已知较低营养级的能量(或生物量),不知道传递效率,计算较高营养级生物获得能量(或生物量)的最大值时,可按照最大传递效率20%计算,即较低营养级能量(或生物量)×(20%)n(n为食物链中由较低营养级到所需计算的营养级的箭头数)。 2.已知较高营养级的能量(或生物量),求较低营养级应具备的能量(或生物量)的最小值。 例2.在一条有5个营养级的食物链中,若第五营养级的生物体重增加1 kg,理论上至少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量为() A. 25 kg B. 125 kg C. 625 kg D. 3125 kg 分析:据题意,要计算消耗的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量,应按照能量传递的最大效率20%计算。设需消耗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量为X kg,则X=1÷(20%)4=625 kg。答案:C 规律:已知能量传递途径和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或生物量)时,若需计算较低营养级应具有的能量(或生物量)的最小值(即至少)时,按能量传递效率的最大值20%进行计算,即较低营养级的生物量至少是较高营养级的能量(或生物量)×5n(n为食物链中,由较低营养级到所需计算的营养级的箭头数)。 3.已知能量的传递途径和传递效率,根据要求计算相关生物的能量(或生物量)。 例3.在能量金字塔中,生产者固定能量时产生了240molO2,若能量传递效率为10%~15%时,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最多相当于多少mol葡萄糖?() A.0.04 B.0.4 C.0.9 D.0.09 分析:结合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可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相当于240÷6=40mol葡萄糖;生产者的能量传递给次级消费者经过了两次传递,按最大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最多相当于40×15%×15%=0.9mol葡萄糖。答案:C 规律:已知能量传递效率及其传递途径时,可在确定能量传递效率和传递途径的基础上,按照相应的能量传递效率和传递途径计算。 二、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计算 1.已知较高营养级从各食物链中获得的比例,未告知传递效率时的能量计算。 例4.右图食物网中,在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时,假设每个营养级的生物从前一营养级的不同生物 处获得的能量相等。则人的体重每增加1 kg,至少需 要消耗水藻 kg。

高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经典计算题

能量流动经典例题 1.如图若草固定的太阳能转化的有机物为1000 kg;又假如每 个营养级的生物被2种生物捕食时各食一半,则鹰最少增加 () A.12.75 kg B.15.25 kg C.7.75 kg D.21 kg 2.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 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 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3、如图所示的一个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该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只有昆虫,次级消费者只有鸟 ②昆虫属于第一营养级,鸟属于第二营养级③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鸟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 M>m1+m2 ④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若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各占一半,则鸟类增加能量A时,生产者需提供能量为55A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箭头符号为能量的流动方向,单位为kcal/(m3·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 了其中的1%左右 ②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A中的所有能量 ③消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 ④当人们把生产者当作食物时,可获得更多的能量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5、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

教 学 案 例 年级:高三 科目:生物 姓名:吴晓庆

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教学前的准备 该课是人教版《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的重点内容。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体温调节等知识建立联系,其又直接关系到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根据本节特点,准备用一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来讲授新课。预计课题导入5分钟左右,教师引导性学习10分钟左右,学生自主性学习25分钟左右。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性目标 ⑴、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⑵、描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⑶、说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技能性目标 ⑴、引导学生用数据来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让学生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 阐述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的两个特点。 ⑵、指导学生构建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 ⑶、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入和流出加以分析,培养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性目标 ⑴、通过小组分工与自主性学习相结合,培训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 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⑵、注重生态学观点的培养,同时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 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服务于社会的观点。 三、教学思路 该课直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入,让学生设计相关的食物链(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接下来从学生熟悉的生物在个体水平分析出能量流动的来源和去路。提出“能量流动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再从生态系统水平(个体->种群->营养级)总结能量流动过程的图解,并从中概括出能量流动的概念,同时构建新的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林德曼的研究资料,引导学生利用表格进行分析,探讨能量流动过程的特点,并学会计算能量的传递效率。然后让学生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构建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能量金字塔)。最后利用典型的习题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并投影出整节课的知识要点体系,以便帮助形成系统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讨论为主线,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主获取新知识,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同时在教学中,重视“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计算的几种题型

例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计算的几种题型 能量流动的知识,是高中生物教材中为数不多的几个D 级知识点之一,因此,关于能量流动的计算问题,是一种重要的题型。常见的计算题型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 1. 根据能量流动效率直接计算 例1 某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分别是W 1和W 2,当下列哪种情况发生时,最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 A. 2110W W > B. 215W W > C. 2110W W < D. 215W W < 解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效率为10%~20%,即一般情况下上一营养级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超过自身同化量的20%,如,则说明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流动效率已经高于20%,初级消费者、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受到了破坏,影响了生物的可持续性发展,因而最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答案选D 项。 例2 有5个营养级的一条食物链,若第五营养级的生物体重增加1kg ,理论上至少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的生物( ) A. 25kg B. 125kg C. 625kg D. 3125kg 解析 这是最为简单的一种计算题型。所谓至少消耗,即是按照最高的效率(20%)传 递。设需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x kg ,则有(20%)4x=1,不难选出正确答案为C 项。 2. 根据隐含的能量流动数量关系进行计算 例3 在某生态系统中,已知1只2kg 的鹰要吃10kg 的小鸟,0.25kg 的小鸟要吃2kg 的昆虫,而100kg 的昆虫要吃1000kg 的绿色植物。若各营养级生物所摄入的食物全转化成能量的话,那么,这只鹰转化绿色植物的百分比应为( ) A. 0.05% B. 0.5% C. 0.25% D. 0.025% 解析 该题中能量流动效率不仅用重量表示,而且其数值在各营养级之间都不一样,但以植物为基准,在食物链的基础上可推出它们间的数量转化关系: 植物 → 昆虫 → 小鸟 → 鹰 1000kg 100kg 12.5kg 2.5kg 这样,鹰转化绿色植物的百分比即为2.5/1000,也就是0.25%。 3. 根据规定的能量流动效率计算 例4 有一食物网如图1所示。假如猫头鹰的食物2/5来自兔子,2/5来自老鼠,其余来自蛇,那么猫头鹰要增加20g 体重,最多消耗植物多少克? 图1 解析 据题意,猫头鹰的食物可来源于三条食物链,直接来源于三种不同的生物:兔、鼠、蛇,如要使其增重20g ,则这种食物食用后必须使其分别增加8g 、8g 、4g 。这样可得到图2。 图2 考虑到是最多消耗,计算时要按最低的能量流动效率即10%计算,这样这三条链消耗的植物分别为800g 、800g 、4000g ,共消耗植物5600克。 例5 在如下图3所示的食物网中,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丁每增加10千克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多少千克?

暗能量

宇宙之谜:暗物质与暗能量两大宇宙“黑帮”合流 -------------------------------------------------------------------------------- 2004年07月13日17:36 (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暗物质和暗能量是当代宇宙学未解的两大谜,也决定着宇宙的最终命运,最新的理论表明:它们可能是一种东西。 在过去几年间,科学家发现宇宙似乎充满着不是一种而是两种看不见的成分——暗物质和暗能量,它们占了宇宙整个物质构成的绝大部分,根据最新的估计,在宇宙构成中,暗能量占了75%,暗物质占23%,常规物质和能量只占2%。 两大谜团合二为一 1970年代,天文物理学家为解释星系的运动提出,一类看不见的粒子存在于星系周围,这类粒子随后被称为“暗物质”。根据天文观察资料,科学家们估计宇宙中暗物质有常规物质的10倍之多。对暗物质的一种解释是,它们是由一类新的粒子“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简称WIMP)组成的,这种粒子不能发光,并和常规物质几乎不发生相互作用。迄今科学家们已做了大量实验来搜寻这类粒子存在的证据。 1998年以来,为解释宇宙加速膨胀运动,一些科学家又提出“暗能量”概念,认为暗能量作为一种巨大的斥力在推动宇宙加速膨胀。 揭示宇宙中这两种“黑势力”之谜成为了当前宇宙学的最大一个热点。日前,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罗伯特·谢勒提出一个新模型,把这两个谜缩减为一个,即认为暗物质和暗能量只是单一一种未知力量的两个方面。6月30日一期《物理学评论通信》杂志上刊载了描述他的这一模型的一篇文章。 他说:“思考这个问题的一个方式是:宇宙充塞着一种看不见的流体,这种流体会对常规物质施加压力,并改变宇宙扩张的方式。”谢勒认为,他的这一模型极其简单,并可避免先前试图把暗物质和暗能量统一起来的一些理论模型中的困难。 两个不同的演化阶段 谢勒在其理论模型中,把暗物质和暗能量统归为一种称为“标量场”的奇特能量形式。这种能量场有着严格的定义,而且性质复杂。在此,“场”是指一种具有能量和压力、遍及整个空间物理量。宇宙学家最先是用标量场来解释宇宙大爆炸之后的暴涨过程。根据暴涨理论,宇宙在大爆炸后即经历了一个持续时间不到一秒但暴涨了几万万亿倍的急剧膨胀过程。 谢勒在其模型中引入了一个第二代标量场,称为“K-本质”。“K-本质”这一概念是由普林斯顿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保罗·斯泰恩哈德等人为解释暗能量而提出来的,但谢勒是第一个指出一种简单的“K-本质”标量场也可以用来解释暗物质的人。

能量流动的模型构建

能量流动的模型构建 主备人:刘晓丽 模型构建 下面是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关键词,从中选出一些关键词,用这些关键词和箭头构建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的模型。(在方框中构建) 题型一 下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Ⅱ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若A 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全部能 量,a ~g 表示能量值。请据图作答: ( 1) B 表示 , (2)F 最可能表示 。 (3)若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 ,则营养 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用图 中所给字母表示)。(可有多种表示形式) 模型构建 用下面的关键词在方框中构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 太阳能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呼吸作用 散失 分解者 题型2下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 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是输入兔的总能量 B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 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 .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题型 3 下图是某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 103kJ/m2·y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肉食动物同化的总能量是 kJ/m2·y 该生态系统中植食动物同化的总能量是 kJ/m2·y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 kJ/m2·y (2) 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 。 变式 改为人工鱼塘,人工投喂饲料 (1)该生态系统中肉食动物同化的总能量是 kJ/m2·y 该生态系统中植食动物同化的总能量是 kJ/m2·y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 kJ/m2·y (2)由植食动物输入给肉食动物的总能是 kJ/m2·y 由生产者输入给植食动物的总能量是 kJ/m2·y (3)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 。 巩固练习 下图为人工饲养的鱼塘中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图中数字号码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图中的⑤肯定大于① B.④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 式及能量的用途完全相同 D.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 传递率为(②/①) 次级消 费者摄 入 初级消 费者摄 入 三级消 费者摄 入 生长 发育 繁殖 分解者 呼吸作用 粪便 散失 遗体残骸 光 能 图2 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