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阅读延伸:艾青《复活的土地》赏析

合集下载

我爱这土地艾青赏析

我爱这土地艾青赏析

我爱这土地艾青赏析《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艾青深情告白祖国的一篇佳作。

一读之下,仿佛能感受到诗人那颗滚烫的心,在字里行间跃动,那份对土地的热爱,深沉而又炽烈,让人动容。

开篇,艾青就直抒胸臆,“假如我是一只鸟”,这话说得亲切又自然,就像咱们平时聊天,突然来了灵感,张口就来。

他想象自己变成了一只鸟,这鸟可不是普通的鸟,它“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为啥嘶哑呢?想象一下,那鸟儿唱得太过投入,太过用力,嗓子都唱哑了,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拼尽全力”嘛!它唱的是啥?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这爱重得让鸟儿承受不住,以至于它的眼里常含泪水。

读到这儿,我心里也泛起一阵酸楚,仿佛看到了那只鸟儿,站在风雨中,不顾一切地唱着,那份执着,那份深情,让人忍不住泪目。

艾青对土地的爱,可不是空穴来风,它是那么的具体,那么的实在。

他说,“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不就是咱们祖国曾经历过的苦难嘛!战争的硝烟,自然的灾害,让这片土地满目疮痍。

但艾青没有逃避,没有怨恨,他选择用诗来记录,来抒发。

就像咱们遇到挫折,心里难受,但总得找个方式发泄出来,艾青就是用诗,把那份痛苦,那份无奈,都化作了深情的文字。

接着,他又写道,“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河流、风,这些自然现象,在艾青笔下,都变成了有情感、有生命力的存在。

它们不仅代表着自然的力量,更象征着人民心中的悲愤和激昂。

读到这儿,我仿佛能听到那河流的咆哮,那风的呼啸,它们和艾青的诗一起,奏响了一曲悲壮的交响乐。

艾青对土地的爱,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更深入到骨髓。

他说,“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句话,真是让人震撼!死了也要埋在土地里,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这得是多大的爱啊!就像咱们常说的,“生是这片土地的人,死是这片土地的鬼”,艾青就是这样,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这片土地,这份深情,让人感动,让人敬佩。

最后,艾青再次强调了他的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全文及解析

《我爱这土地》全文及解析

《我爱这土地》全文及解析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 1938 年写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连续排比,歌唱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和温柔的黎明,描绘出了土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抗争以及对光明的希望。

诗的开头,诗人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一词,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悲愤。

他不是用优美动听的声音歌唱,而是用一种近乎破碎、挣扎的声音,这暗示着当时中国的命运多舛,充满了苦难和磨难。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土地象征着祖国,被暴风雨打击,意味着祖国正遭受着外敌的侵略和内部的混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河流不再是平静流淌,而是汹涌着悲愤,这悲愤是人民内心的痛苦和愤怒的积聚,是对侵略者和压迫者的强烈抗议。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风本是无形的,但在这里被赋予了“激怒”的情感,象征着人民的抗争精神,这种精神不会停止,永远在与黑暗和不公作斗争。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黎明代表着希望和光明,尽管此时黑暗笼罩,但诗人坚信光明终将来临,这种信念支撑着人们在困境中坚持下去。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极度热爱和献身精神。

即使死去,也要与土地融为一体,不离不弃,生死相依。

诗的最后,诗人自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直抒胸臆,将情感推向高潮。

泪水是因为对祖国的苦难感同身受,是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刻骨铭心。

这种爱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从内心深处流淌出的真挚情感。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它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心声。

《我爱这土地》赏析

《我爱这土地》赏析

《我爱这土地》作品鉴赏一、文学赏析这首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有凝神沉思之感。

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靠作者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

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作者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作者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诗的首句集中展现了作者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

在个体生命的短暂、渺小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

全诗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感情特色,这种“忧郁”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自民族的苦难,因而格外动人。

这里有深刻的忧患意识,有博大的历史襟怀,有浓烈的爱国真情。

这种忧郁表现在两点:其一,强烈的抒情色彩。

这首诗可以说是作者的自白。

作者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十分强烈,震撼人心。

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

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涵。

作者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

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作者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

其二,写实和象征交织。

作者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

但作者对祖国的“黎明”也抱有乐观的信念,作了美妙的抒写。

这首诗在抒情上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动心弦。

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

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

艾 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 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首《我爱这土地》,以朴素而真挚的语言,深沉而强烈的情感,表达了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与眷恋,读来令人动容。

诗歌开篇,诗人便将自己假设为一只鸟。

鸟,通常是自由飞翔的象征,但在这里,这只鸟却“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为何是“嘶哑”的呢?因为它经历了太多的苦难,目睹了这片土地所遭受的种种磨难。

而它依然要歌唱,这种执着的歌唱,正是诗人内心深处对祖国不离不弃的爱的体现。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诗人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化了土地所承受的苦难,以及人民内心的悲愤和愤怒。

暴风雨打击着土地,象征着侵略者对祖国的践踏;汹涌的河流承载着我们的悲愤,那是人民内心痛苦的宣泄;激怒的风不停地吹刮,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抗争。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在黑暗与痛苦之中,诗人看到了希望,那就是黎明的曙光。

黎明代表着新的开始,代表着胜利的可能,也代表着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只鸟愿意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土地,哪怕是死亡。

这种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愿意与祖国生死相依,不离不弃。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

诗人直抒胸臆,自问自答,将内心强烈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

泪水不是因为脆弱,而是因为爱得太深。

这种爱,不是肤浅的、表面的,而是深入骨髓、融入灵魂的。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而有力。

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

诗人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对祖国的深情。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赏析

赏析1朴实意象凝聚深爱,悲怆诗句道出真情——《我爱这土地》赏析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怀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同仇敌忾的民族义愤,投身于反侵略的伟大斗争,他拿起诗笔,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我爱这土地》就是其中的一首,作于抗战初期,是藉土地激发诗人情绪的代表作。

我们学习这首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掌握:一、朴实的意象,凝聚深沉的爱意象即意境。

“土地”和“太阳”是艾青诗中的两个主导意象,“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因此“土地”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广忧愤。

我们从诗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再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真实朴素的两句诗,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艾青的诗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象世界。

二、悲怆的诗句,反映热切的情作为抒情的艺术,诗歌作品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

这首诗中回荡着忧郁的调子,郁积着深深的忧伤。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句中交织着忧郁悲怆之情,但这种抒情基调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生活的回应,是感情极度热切的反映。

人非鸟兽,不言自明,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

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

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

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色。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一首爱国诗歌,表现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该诗的参考赏析:
1. 从标题入手。

诗歌的标题《我爱这土地》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恋之情,同时也蕴含了诗歌主旨。

2. 诗歌结构。

该诗是一首五律诗,诗歌共有20句,每句五个字,节奏清晰、朗朗上口。

3. 诗歌主旨。

作者通过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和热情的人民,表现了自己对祖国热爱的情感和对国家强大的信念,同时也呼唤全体国人要团结一心,共同建设美好祖国。

4. 诗歌表现手法。

艾青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雄鹰展翅,龙虎飞舞”、“红旗招展,茫茫大地”、“忍辱负重,创造奇迹”等,通过具象化的手法突出了祖国的伟大和人民的奋斗精神。

5. 诗歌情感表达。

艾青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来表达对祖国的深深感情,如“眼中不容沙文败类,手中握紧复兴的火炬,心中承
载民族的重托,我爱这土地,爱这里的日出日落”等,诗中充
满着爱国激情和企盼国家强盛的情感。

6. 诗歌历史背景。

该诗创作于抗日战争中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危难之中,国土遭受侵袭,人民生活艰苦。

作者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信仰,呼吁国人要坚持战斗,共同铸就美好的祖国。

艾 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 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 1938 年写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以“假如我是一只鸟”开头,展开了一系列真挚而深沉的情感抒发。

诗的开头,诗人把自己假设为一只鸟,这一独特的视角令人眼前一亮。

鸟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俯瞰着大地,能更直观地感受这片土地的一切。

而这只鸟哪怕“嘶哑了喉咙”,也要歌唱,这种执着和坚定,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那股强烈的情感力量。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在这里,诗人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如“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描绘出了祖国当时所遭受的苦难和人民的悲愤。

而“无比温柔的黎明”则象征着希望和光明,是诗人心中对祖国未来的期待。

这些意象的运用,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黑暗与痛苦,以及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哪怕是生命,死后也要与祖国的土地融为一体。

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祖国的深深眷恋,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

诗人直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那饱含泪水的双眼,是因为对祖国的爱太过深沉。

这种直白而强烈的情感表达,没有丝毫的掩饰和做作,完全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受到诗人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从语言上来看,这首诗语言质朴,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饱含着深情。

艾青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更贴近大众,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从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方面分析,虽然不像传统诗歌那样有严格的格律要求,但整首诗在节奏上却有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比如“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读起来有一种舒缓而坚定的节奏,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得益彰。

艾青诗选两首诗赏析

艾青诗选两首诗赏析

艾青诗选两首诗赏析一、原文:《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二、衍生注释:1. 在《我爱这土地》中,“嘶哑的喉咙”体现出鸟儿即使在恶劣环境下歌声已不美妙但仍然歌唱,表达一种执着和深切的情感。

“暴风雨”在这里象征着侵略者、黑暗的势力正在冲击着祖国这片土地。

2. 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童养媳”是旧时代一种特殊的女性身份,女性在年幼时就被许配到夫家,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社会地位低下。

这里表明大堰河命运的悲惨与艰辛。

三、赏析:1. 《我爱这土地》- 主题:这首诗以土地为意象,表达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即使祖国面临风雨侵袭、遭受苦难,这种爱意也毫不消减。

- 情感:充满了深沉而炽热的爱国情感,诗人愿化为鸟儿投身祖国大地,就算死了也与祖国土地融为一体,不禁让人感受到诗人浓烈的爱意和对侵略者的愤恨。

- 表现手法:运用象征手法,将自己比作鸟,鸟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都具有象征意义,土地象征着祖国大地,河流和风象征着人民的悲愤与抗争力量,黎明象征着希望与光明的未来。

通过层层铺叙最终揭示主题,最后直抒胸臆的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简洁有力地表达出核心情感。

2.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主题:主要表现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深深的感激、怀念与敬爱之情,同时从侧面反映出旧时代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人间的不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延伸:艾青《复活的土地》赏析腐朽的日子
早已沉到河底,
让流水冲洗得
快要不留痕迹了;
河岸上
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
到处是繁花与茂草;
而从那边的丛林里
也传出了
忠心于季节的百鸟之
高亢的歌唱。

播种者呵
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
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
大地将孕育
金色的颗粒。

就在此刻,
你——悲哀的诗人呀,
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
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
久久负伤着的心里: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1937年7月6日沪杭路上
========================================================= 赏析:
1937年7月6日,艾青在沪杭路车厢里写下这首《复活的土地》,诗人预言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即将来临。

他的预言得到了证实,第二天在古老的芦沟桥响起了划破历史长空的槍声。

《复活的土地》虽不足三十行,却是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大诗。

诗人以浑朴如椽的大笔,纯净而庄重的语言,将一个受尽凌辱的伟大民族正在觉醒奋起的姿态和精神,以及诗人自己“拂去往日的忧郁”与苏醒的大地一起迎接战争的欢欣和誓言,如铭刻碑文似的简洁而深刻地构勒了出来。

诗人真切的预感,源于他心中关注民族命运的激情。

多年积郁在胸中的伤痛、忧患和期待,使他的全身心体验到了历史风云变幻的最细致而敏感的神经。

他发现了曙光似的预兆。

法国散文大家蒙田把预兆或预言这种现象称之为“内心騷动的影象”和“神圣的灵感”。

艾青也说过,预言是“照亮灵魂的火花”,这一闪的火花使他发现了别人还没有看见的新事物。

一首大诗,如一条泱泱大河,因为它深沉和宽阔,常常显得异常的平稳和浑厚,听不到流动的声音,更没有闪动的浪花,它的流动所形成的姿态是整体的,自自然然的。

《复活的土地》就具有这种深沉而巨大的艺术审美的气韵和冲激心灵的力量。

它的语言可以说是素净的散文的,几乎没有什么形容词,因为任何细碎的形容词在这首诗里都必然地显得太小太浅,就连诗人久久负伤的心和多年遭受的屈辱和苦难,都毫不犹豫地一笔拂去了。

然而我们展读这首诗,平静而庄重的词语,仍让我们强烈地感到震撼心魄的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他所显示的气韵与节奏,是那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般的脚韵无法办到的,它是宏大的交响乐章。

它是一个民族赤热的胸膛和复活的土地深处血的漩流和脉息。

从字面上看,《复活的土地》的前三节,是诗人在车厢中眺望青葱的原野时在心中引起的感触,诗人看见繁花和茂草,听见丛林中鸟的歌唱,他祝愿播种获得金色的颗粒,情境是十分的恬静。

然而诗人决不是以观赏的闲情描写田园风光,它的每一行素白的文字,都显示着历史的深度和那个时代特有的动荡的气息,预示着土地的复活和民族的觉醒。

有论者把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仅仅归结为象征的手法,显然也是不恰当的,因为它整体地给人的艺术审美力量,绝不是一般的象征色彩,从第一节的四行诗起,语义和意向就是十分
的现实的。

诗的最后的两节,整个情境进一步得到深化和加强,诗人诚挚的自白和决心,顿然使全诗昂奋地飞腾了起来,读者的情绪也随之激荡不已,并感悟到土地复活和民族奋起的喜悦,以及迎接战斗的严峻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