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的转换公式,超简单
天干地支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之间的转换

天干地支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之间的转换
天干(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标号为:1 2 3 4 5 6 7 8 9 0
地支(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标号为:1 2 3 4 5 6 7 8 9 10 11 0
下面介绍公元纪年法和天干地支纪年法的转换方法:
一、由天干地支到公元
1,求天干:公元年数最后一位为a,则找到标号为a-3(差小于0就加10)的天干。
例如:公元2001年最后一位为1,减3后为-2小于0加10为8,所以找到标号为8的天干为‘辛’。
2,求地支:公元年数除以12的余数为b,找到标号为b-3(差小于0就减12)的地支。
例如:2001年除以12的余数为9,9-3=6,找到标号为6的地支为‘巳’。
合起来就是‘辛巳年’。
二、由天干地支到公元
举个例子就知道了
请问戊戌变法是公元多少年?
我们知道六十一甲子,所以戊戌是这六十年里第几年呢,由天干戊知道尾数为5+3=8,可以是8,18,28,38,48,58,又由地支戌知道除12的余数为11+3-12=2,可以是2,14,26,38,50,综合一下就知道戊戌是一甲子的第38年。
还知道戊戌变法发生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之间,一甲子的首年(除60余1)可以是1801,1861,1921,1981,比较合理的是1861到1920,所以戊戌变法发生在公元1860+38=1898年。
干支纪年与公历换算

干支纪年与公历换算干支纪年与公历换算一、由公元推干支为了便于运算和使检索更加直观,用六十干支表并按顺序加以编号成表一如下:表一:六十干支表该表于公元前后的推算均适用,具体的方法如下:1,求公元后某年(设为Y)的干支。
方法是:先以Y除以60得出余数,然后再减去4,最后根据所得结果查表一中相应序数所对应的干支即为该年的干支。
例如求公元1911年的干支:1911÷60余数为51,减4后得47,查表一47对应的干支是辛亥,即1911年为辛亥年。
由于干支纪年60年一循环,当Y÷60的余数小于4时,需借干支纪年的一个周期60之数,例如1981年除以60余数为1,直接减4不够减,加上60之后再减4等于57,查表一便知1981年为辛酉年。
余可类推。
2,求公元前某年(设为X)的干支。
方法是:先以X除以60求其余数,再用57减去所得余数,根据所得结果再查表一中对应的干支,即为该年的干支。
例如求公元前221年的干支:221÷60,余数是41,以57-41=16,查表一16对应的是庚辰,即公元前221年对应的干支应为庚辰。
同样由于干支纪年的循环周期为60年,当余数大于57时,也需再借60。
例如求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年)的干支:479除以60余59,用57减59不够减,加上60之后再减59等于58,查表一知该年对应的干支为壬戌。
其余可以类推。
上述方法简便易行,只要记住表一,就完全可以不用纸笔,直接由心算推出结果。
此外,由于六十甲子是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搭配而成,十天干按顺序循环使用。
也就是说,在干支纪年中,同一天干每十年出现一次,而公元纪年年数采用十进位制。
由此推知,某天干必然和公元年份某一固定的尾数(个位数)相对应,于是得出十天干与公元纪年的个位数对照表如下(表二):表二:十天干与公元纪年个位数对照表数是3,则对应天干是癸,余类推;凡公元前某年个位数为7,其对应的天干必为甲,若个位数是3,则对应天干是戊,余类推。
公元年换算天干地支

公元年换算天干地支公元年换算天干地支。
口诀1:公元年数减以三,除十余数是天干,年数减三除十二,余数便是地支年。
口诀2:年数个位减以三,余数就是年天干,九九加一二零五,和除十二是地支。
(注;九九加一二零五,和除十二是地支。
意思是;公元1999年前年个十两位数加1除12,取余数即为地支。
公元2000年后年个十两位数加5除12,取余数即为地支)。
公元年换算天干,公元年数减以三,除十余数是天干,或公元年个位数减3,余数即为天干。
举例1,1968年,1968减3除以10,余数是5,5对应的天干戊。
或1968年,个位数8减3除,余数是5,5对应的天干也是戊。
举例2,2017年,2017减3除以10,余数是4,4对应的天干丁。
或2017年,个位数7减3除,余数是4,4对应的天干也是丁。
公元年换算地支,年数减三除十二,余数便是地支年。
或公元1999年前年个十两位数加1除12,取余数即为地支。
公元2000年后年个十两位数加5除12,取余数即为地支。
举例1,1968年,1968减3除以12,余数是9,对应的地支应是申。
或1968年是公元1999年前年个十两位数加1除12,取余数即为地支。
68加1除12,余数是9,对应的地支也是申。
举例2,2017年是公元2000年后年个十两位数加5除12,取余数即为地支。
17加5除12,余数是10,对应的地支也是酉。
1、天干地支与公元纪年的转换和记忆方法:如下图:余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例如:公元2014年的干支为何?2014年减3除以10等1,1即为甲,年天干为甲。
2014减3除12等于167余7,7即为午,年地支为午。
故2014年为甲午年。
依次类推。
(特别注意的是除尽,没余数,它对应10癸和12亥)。
纪年的换算

纪年的换算一、由公元纪年求干支计算公式:公元年数—3 公元年数—3公元后:天干(顺序号1—10)= (——————)的余数地支(顺序号1—12)= (——————)的余数10 12公元年数+ 2 公元年数+ 2公元前:天干(顺序号1—10)= 10 —(——————)的余数地支(顺序号1—12)= 12 —(——————)的余数10 12注:1、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顺序号为:1、2、3、4、5、6、7、8、9、10;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号为:1、2、3、4、5、6、7、8、9、10、11、12。
2、将计算出来的天干和地支顺序号对应的天干和地支找出来,按天干在前地支位后的次序组合前来,即为要求的干支年数。
例1、求公元618年的干支年。
618 —3 618 —3天干(顺序号)= ——————的余数为5,即戊。
地支(顺序号)= ——————的余数为3,即寅。
10 12答:公元618年为戊寅年。
例2、求1888年的干支年。
1888 —3 1888 —3天干(顺序号)= ——————的余数为5,即戊。
地支(顺序号)= ——————的余数为1,即子10 12答:公元618年为戊子年。
例3、求1898年的干支年。
1898 —3 1888 —3天干(顺序号)= ——————的余数为5,即戊。
地支(顺序号)= ——————的余数为11,即戌10 12答:公元618年为戊戌年。
例4、求公元前221年的干支年。
0221 + 2 221 + 2天干(顺序号)= 10 ———————的余数3为7,即庚。
地支(顺序号)= 12 ———————的余数7为5,即辰。
10 12答:公元前221年为庚辰年。
例5、求公元前841年的干支年。
0841 + 2 841 + 2 天干(顺序号)= 10 ———————的余数3为7,即庚。
地支(顺序号)= 12 ———————的余数3为9,即申。
10 12答:公元前221年为庚申年。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首先,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4 5 6 7 8 9 10 1 2 3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
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
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
如:公元1995年用该年尾数5找出对应的天干为“乙”。
然后,用1995除以12得余数为3。
用余数3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亥”。
那么,公元1995年则为农历乙亥年。
再如:公元1861年用尾数1查天干为“辛”,用1861除以12得余数为1,再用余数1查找地支为“酉”。
那么,公元1861年则为农历辛酉年。
如果某一年的尾数为0或者用该年除以12的余数为0,则取天干中的第10位“庚”和地支中的第12位“申”。
如:公元120年尾数0则取天干中的“庚”;除以12余数为0,则取地支中的第12位“申”。
那么,公元120年则为庚申年。
另外,如果公元纪年是单个数字,就用该数字在天干、地支中查找即可。
如:公元6年,则在天干、地支中找出6相对应的“丙”和“寅”,那么该年则为丙寅年。
公元8年则为戊辰年。
公元11年,则取尾数1对应的天干中的“辛”和11对应的地支中的“未”。
那么,该年则为辛未年。
公元12年则为壬申年。
二、公元前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7 6 5 4 3 2 1 10 9 8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9 8 7 6 5 4 3 2 1 12 11 10具体换算方法同一如:公元前155年用尾数5取天干中的“丙”;155除以12得余数11,对应地支中的“戌”。
那么,该年则为丙戌年。
公元前8年则为癸丑年天干地支纪年法计算的万能公式文/孙海文我国古代是用干支纪年的,近代史上提到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
干支年与公历年的换算

干支年与公历年的换算先认识一下“天干序数”和“地支序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序数:1 2 3 4 5 6 7 8 9 10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序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一、由甲子年推算公历年公式:(天干序数-地支序数)÷2×10 + 3 + 天干序数上述得数再加任意一个60的倍数即可例1:求丁丑年为公历何年。
解:天干“丁”的序数是4,地支“丑”的序数是2,代入上述公式:(4-2)÷2×10 + 3 + 4 = 17答:公元后第一个丁丑年为公元17年,17加60的倍数的年份均为丁丑年(……公元77年、 137年、……1817年、1877年、1937年、1997年、2057年……)。
注:如果天干序数比地支序数小,则公式中的两个天干序数要先加10。
例2:求甲午年的公历年份。
解:天干“甲”序数为1,地支“午”序数为7。
天干“甲”的序数小于地支“午”的序数,故天干序数1要先加10:(1+10-7)÷2×10 + 3+(1+10)= 34答:公元后第一个甲午年为公元34年,34加60的倍数的年份均为甲午年(……公元94年、 154年、……1834年、1894年、1954年、2014年、2074年)。
二、由公历年推算干支年公式:取(公历年数-3)的个位数作天干的序数(个位数是0时看作10) 取(公历年数-3)÷12的余数作地支的序数(余数是0时看作12) 用两个序数所对应的天干和地支相配例1:求2005年的甲子2005-3 = 2002 ,取个位数2作天干序数,即“乙”(2005-3)÷ 12 = 166 余10,取余数10作地支序数,即“酉” 天干与地支配合为“乙酉”答:2005年是乙酉年。
例2:求1983年的甲子1983-3 = 1980 ,个位数是 0 ,看作10 ,10是天干“癸”的序数。
公元与干支纪年换算法

公元与干支纪年换算法公元与干支纪年换算法(根据网上资料综合编写)(一)、利用天干、地支序数推算公元年份的干支纪年1、天干序数表2、地支序数表3、推算公式(1)、(公元纪年-3)/10 其余数R1 为天干序数(2)、(公元纪年-3)/12 其余数R2 为地支序数(3)、(公元纪年-3)/60 余R ,R/10余x 为天干序数R/12余y 为地支序数(这里的余数为正整数,下同)4、举例:推算辛亥革命1911年的干支纪年按公式(1)、(2):(1911-3)/10 R1=8 天干为辛(1911-3)/12 R2=0 地支为亥故1911年为辛亥年按公式(3):(1911-3)/60 R=48 48/10=8 天干为辛48/12=0 地支为亥故1911年为辛亥年【注】当公元纪年小于10、12、60时,公式(1)改为(公元纪年+60-3)/10(2)改为(公元纪年+60-3)/12(3)改为(公元纪年+60-3)/60(二)、利用60花甲序数推算公元年份的干支纪年1、60花甲顺序表2、推算公式:公元后的公式(1)、公元纪年/60 余R ,(R-3)为花甲序号的干支。
(2)、(公元纪年-3)/60余数 R 即为花甲序号的干支。
公元前的公式(3)、(公元纪年+3)/60 余R,(60-R)为花甲序数干支。
3、举例:(1)、推算公元1911年的干支纪年按公式(1)有 1911/60 R=51 51-3=48 查表48为辛亥年。
(2)有(1911-3)/60 R=48 查表48为辛亥年。
(2)、推算公元前246年(秦始皇执政)的干支纪年按公式(3)有(246+3)/60 R=9, 61-9=52 查表52为乙卯年。
(三)、利用公元纪年的余数推算公元纪年的干支纪年1、天干余数表2、地支余数表(2)公元纪年/12的余数为对应地支的余数4、推算方法:以1911年为例。
1911/10 余数=1(天干)对应余数1为辛1911/12 余数=3 (地支)对应余数3为亥故1911年为辛亥年。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转换方法简单计算方法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互推转换及证明——兼答江湖××道友文□一都平皇一、小引90年代(大概是99年),余在中学时,曾在一份高中语文试题中,遇到过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的转换问题,依稀记得是与鲁迅先生有关,当时手头没有时宪之类的历书,只好依据相近的特殊年份慢慢推导,得出结果亦不难。
事后,老放不下,一直在想:倘若没有相近的特殊年份作为参考原点,是否还可以推?有没有一种便捷的办法实现两者之间的互推转换?于是以最近的年份(以其干支名易于从日历上查得)为契入点,试着寻找规律:1994年(甲戌) 1995年(乙亥) 1996年(丙子) 1997年(丁丑) 1998年(戊寅)1999年(己卯) 2000年(庚辰) 2001年(辛巳) 2002年(壬午) 2003年(癸未)2004年(甲申) 2005年(乙酉) 2006年(丙戌) 2007年(丁亥)不难发现:公元纪年年号尾数是 4 的,其干支名的天干对应为甲;公元纪年年号尾数为 5 的,其干支名的天干对应为乙;公元纪年年号尾数是 6 的,其干支名的天干对应为丙;公元纪年年号尾数为 7 的,其干支名的天干对应为丁;公元纪年年号尾数是 8 的,其干支名的天干对应为戊;公元纪年年号尾数为 9 的,其干支名的天干对应为己;公元纪年年号尾数是 0 的,其干支名的天干对应为庚;公元纪年年号尾数为 1 的,其干支名的天干对应为辛;公元纪年年号尾数是 2 的,其干支名的天干对应为壬;公元纪年年号尾数为 3 的,其干支名的天干对应为癸。
其对应关系似乎可以整理为:同理亦不难发现:公元纪年年号数被12整除后,余数为 2 的,其干支名的地支对应为戌;公元纪年年号数被12整除后,余数为 3 的,其干支名的地支对应为亥;公元纪年年号数被12整除后,余数为 4 的,其干支名的地支对应为子;公元纪年年号数被12整除后,余数为 5 的,其干支名的地支对应为丑;公元纪年年号数被12整除后,余数为 6 的,其干支名的地支对应为寅;公元纪年年号数被12整除后,余数为 7 的,其干支名的地支对应为卯;公元纪年年号数被12整除后,余数为 8 的,其干支名的地支对应为辰;公元纪年年号数被12整除后,余数为 9 的,其干支名的地支对应为巳;公元纪年年号数被12整除后,余数为 10 的,其干支名的地支对应为午;公元纪年年号数被12整除后,余数为 11 的,其干支名的地支对应为未;公元纪年年号数被12整除后,余数为 0 的,其干支名的地支对应为申;公元纪年年号数被12整除后,余数为 1 的,其干支名的地支对应为酉;其对应关系似乎亦可以整理为:试以几个特殊年份验之:1.公元1894年其公元纪年年号尾数为4,检表一,得天干:甲;公元纪年年号数被12整除后,余数为10,检表二,得地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