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剖析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作业册简答题

作业一四.简答题1.中国文化其实是指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2.农业文化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简要的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文化形式的具体表现)2.简述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精神? 简单概述一下在历史上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
人本主义也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
前者是文艺复兴的一个基本方面,当时思想家从这一方面把人重新纳入自然和历史世界中去,并以这个观点来解释人3.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
《中国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作业二

《中国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作业二《中国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作业二指导一名词解释1“3C文化”:学者许烺光在《宗族、种姓和社团》一书中总结出“3C文化”:人都得在小家庭中出生成长,但是长大后,西方人的进一步的交际圈是俱乐部,印度人是种姓,中国人则是家族。
俱乐部、种姓和宗族三个的英文单词都是以“C”开头,故称“3C文化”。
2.王朝间歇现象:所谓王朝间歇现象是指在每一个残暴的封建王朝之后,都会间歇性的出现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而不是封建王朝一直都很强大的发展.之所以出现王朝间歇现象,是因为后代王朝吸取前代王朝的灭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缘故。
典型的间歇现象发生在秦汉和隋唐之际,秦和隋的暴政都导致新的更深重的战乱。
二、填空题1.古国如此之多,是因为那时——————即一国,一国之君,不过一族长而已。
一族2.文明在中国的最早突破,是在被称为“—————”的黄河流域实现的。
中原3.历史上最早给中原王朝造成严重威胁的是——————。
猃狁4.人类学研究指出,人类社会进步经历了游团————(————)——酋邦——国家各阶段。
部落5.武力开国,文治天下。
这就是所谓的————。
逆取顺守6.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年的几百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和分封制的反复。
郡县制7.两汉经学时代产生了两大结果:一是为社会树立起一元化的生活价值轴心;二是促成一个社会特权阶层即————阶层的养成。
士大夫8.魏晋以来的中国文人画大体有两大渊源:一是———影响下的山水;二是佛教绘像影响下的人物画。
玄学9.两税法的核心是“唯以资产为宗”。
两税法改变了将————视为浮沫、不道德行业,从而严加限制的做法。
无意间也承认了一切私人的赢利活动是合法的,从而引起所有制观念的更新。
工商业10.中古世家大族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门第,婚配和————就是其三大特征。
官宦11.—————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最突出的特色。
抒情性12.诸子中与科技关系最密切的是————。
中国文化概观形考1-2

国开大学—汉语言文学中国文化概观形成性考试11.中国哲学发生于夏商周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判断题(5分)A.对B.错正确答案:A2.夏、商、西周时代,“礼”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被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以协调人们之间的等级关系。
判断题(5分)A.错B.对正确答案:B3.孔子提出“无为而治”方针,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
判断题(5分)A.对B.错正确答案:B4.《左传》属于编年体史书。
判断题(5分)A.对B.错正确答案:A5.“五常”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汉代思想家董仲舒答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判断题(5分)A.对B.错正确答案:A6.《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白话讽刺小说,其作者为著名作家施耐庵。
判断题(5分)A.错B.对正确答案:A7.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基础、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指的是:多选题(5分)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尚书正确答案:A B C D8.著名学者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指出,五千年来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多选题(5分)A.温暖期B.方志时期C.寒暖交错期D.仪器观测期正确答案:A B C D9.下面哪些是表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正面因素()多选题(5分)A.舍生取义B.先天下之忧而忧C.国家兴亡,匹夫有责D.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正确答案:A B C10.“紫气东来”一词的来源与()有关。
单选题(5分)A.老子B.孟子C.庄子D.孔子正确答案:A11.司马谈()提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单选题(5分)A.《淮南子•要略》B.《汉书•艺文志》C.《过秦论》D.《论六家之要指》正确答案:D12.《兰亭序》是哪位著名书法家作品?单选题(5分)A.颜真卿B.王羲之C.王献之D.柳公权正确答案:B13.()最能体现中国画之精髓。
单选题(5分)A.山水画B.人物画C.写意画D.花鸟画正确答案:A14.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思想家是( )单选题(5分)A.朱熹C.程颐D.荀子正确答案:C15.有“画圣”之称的唐代画家是( )单选题(5分)A.阎立本B.吴道子C.李思训D.王维正确答案:B16.“岁寒三友”指的是()单选题(5分)A.梅、兰、竹B.兰、竹、菊C.兰、松、竹D.梅、松、竹正确答案:D17.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单选题(5分)A.二元对立B.辩证逻辑C.天人合一D.三足鼎立正确答案:C18.在保护自然方面,中国古代有一个重要观点值得注意,就是孟子提出的()主张。
《中国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作业一

《中国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作业一指导一、名词解释1.宗法制:简单地说就是政治化了的血缘关系体系。
宗法制的基本特征是政权和家族的结合。
2.国人:国人就是城里人。
就是住在城郭里的人。
西周时还有住在城郭外面的人,称为野人。
国人一词正与野人相对。
高级别的贵族有时也笼统地称为国人,但他们还有别的称呼。
城里的普通民众即被称作国人。
3.文治政府:所谓文治政府即实施文德之治的征服。
以教化为征服手段,将万民带到尧舜、三王时代的王道理想社会。
治国的方向不是发展经济,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而是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追求社会和谐。
文治理想发源于西周的德治天下。
二、填空题1.西周解体后进行的战争不再是————之间的角逐,而转变成了政治权利的争斗。
族群2.古代西藏的主要居民是————。
羌人3.————祖居黑龙江省的山地,今天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都是其近族。
契丹4.———、石器的磨制及钻孔和制陶,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成就。
农业5.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战争,另一方面是————,其作用更为深远。
宗教6.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自此————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儒家思想7.唐朝若没有从北朝带来的————和能征惯战的习性,其赫赫武功不可想象的。
尚武精神8.两宋士大夫的文学艺术,与唐代相比,都显得那样崇尚————,细腻精致。
现实精神9.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经过长期与内地各民族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
色目人10.反抗的最高形式是—————。
农民起义11.中国古代散文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
卜辞12.天人感应观念下的天文学实际上是一种应用的———。
学者研究天文学的目的在于参与政治,而不是追求真理和抽象的法则。
这种政治兴趣抑制了无功利的科学探索。
政治学13.薛福成提出兴办———,称之为西方的立国命脉。
中国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1]
![中国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c4a624c558f5f61fb736664a.png)
中国文化概观作业11、结合教材,阐述人群交流、文化碰撞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
2、试从西北、南方、中原等不同的地域视角,阐述众人群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的作用。
3、简述南北朝以前,中国文化在东、西不同地域中往复增长的概貌。
4、简述魏晋以后在中国文化由北向南的推进过和中出现的交相辉映的“一圆”和“一条直线”的历史大景观。
5、结合教材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谈谈你对北、南两大地域不同的历史文化精神的理解6、结合教材,简析气候及农作物待秫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作用。
7、结合教材,谈谈你结“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和一元突破”的理解。
8、简述分封制的概念内涵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价值。
9、结合教材,简要评析以“旧邦维新”为本质特征的西周文明路径在人类文明之路中的独特性。
10、试结合古希腊、罗马社会的特征,对比分析中国从原始部族走向国家时代的独特之处。
11、周礼体系庞大,子目繁多。
试结合教材,择其大端加以简述。
中国文化概观作业21、从个体自身修养、个体与他人交往两个方面,简述《礼记。
曲礼》对成为有教养的“文明人所作的细致规范。
2、结合教材,谈谈周礼对中原、楚吴等不同的域的人群所产生的化导群伦的作用。
3、简术国人的概念内涵及其政治表现4、结合教材,试简析在历史的进程中国人所呈现的历史品格的复杂性5、结合教材,简述商鞅变法对民众的多方面控制。
6、简述在几千历史进程中,中国民从的各种反叛方式7、简述先秦时期人群在文化上的若干共同价值取向。
8、简述孔子“仁”道的内涵9、简述儒家教化论的基本内涵10、结合教材,简析孔、孟、荀诸子在人性善、恶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11、简述道家思想的两大渊源。
中国文化概观作业31、道家“无为”、“自为”、“无不为”等思想的内涵2、结合教材,简析《管子》中“轻重”治国理念的内涵及意义。
3、简术孔子的“君子”理想的内涵。
4、简述孟子的“大丈夫人生”的内涵。
5、简述《老子》中的智慧人生内涵。
国家开放大学《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1-4参考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国家开放大学《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1-4参考答案形成性考核1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书法家,其中被人尊为“书圣”的是(王羲之)。
2.在选官制度方面,隋文帝废除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根据考试成绩录用官吏;到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3.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包括(地神崇拜)、山神崇拜、(河神崇拜)和日月星辰诸神崇拜。
4.中医学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比较重要的成就,以下属于药学方面的著作有:(《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
5.以下属于史评体著作的是(《什七史商榷》、文史通义》、《史通》)。
6.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铸刑书于鼎)”,开创了公布成文法的先例。
7.韩愈的(《师说》)一文是其关于教师问题的重要论文,也是我国第一篇专论教师的名作。
8.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的稷门下举办的养士机构是(稷下学宫),它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具有教育机构的性质。
9.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主要思想渊源包括(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道家哲学与阴阳家思想;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
10.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与(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相结合,形成中国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11.中国古代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包括(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温故知新、学思并重;言传身教、尊师爱生;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名言总结的一条中国古代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启发引导;教学相长)13.中国史书中的“正史”的史书体例是(纪传体)。
14.在文学领域,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是(赵氏孤儿),先后被译成德文、法文、英文、广泛流传,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还曾将其改编。
15.中国古代的“十恶之罪”指的是(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谋反、谋大逆、谋叛)。
2015年中国文化概论 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

2015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想与价值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答案(1-4)

形成性考核作业1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前期为主的是A. 般若学B. 涅盘学C. 禅宗D. 密宗2. 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A. 《说文解字》B. "书同文"C. "文字神赐"D. "圣人造字"3. 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变的表现有多种,下面哪一项不是表现之一?A. 铁器的出现B. 卜筮的方法C. 周人重“德”D. 周代的宗法制度4. 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A. 《春秋左氏传》B. 《国语》C. 《资治通鉴》D. 《史记》5. 战国时期我国士文化首度崛起,下面哪一项不是其原因?A. 经济基础出现了大的变化B. 礼崩乐坏,使士重新寻找生活出路与人生价值定位C. 当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延纳贤士D. 征伐战争使得原来的奴隶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士6. 先秦诸子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提出了()等规范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的观念。
A. 仁、礼B. 无为C. 兼爱D. 法、术、势7. 关于八卦的起源,比较合理的说法是A. 起源于结绳改书契之时B. 蓍草排列变化C. 对占卜龟兆模仿D. 代表原始文字8. 隐逸文化以()作为最终追求目标。
A. 修身齐家治国B. 主体的个性消融C. 出污泥而不染D. 主体的个性自由9. 何时起隐士几乎全为儒士A. 魏晋之后B. 宋元之后C. 元明之后D. 明清之间10. 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是指A. 两汉时期B. 魏晋南北朝C. 唐宋时期D. 元明清时期11. 从本源上讲,炼丹是()的思想。
A. 道家B. 道教C. 神仙家D. 佛教12.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A. 血缘B. 地缘C. 亲亲D. 同门13. 西汉、唐朝的中外文化汇萃之地都是A. 敦煌B. 洛阳C. 咸阳D. 长安14. 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A. 什伍里甲制度B. 郡县制度C. 户籍制度D. 宗法制15.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A. 《刑书》B. 《法经》C. 《秦律》D. 《汤刑》16. "以物比德"属于A. 整体思维B. 伦理思维C. 辨证思维D. 类比思维17. 佛教的创始人是A. 张道陵B. 葛洪C. 释迦牟尼D. 孔子18. 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为A. 三纲B. 五常C. 五伦D. 十教19. 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A. 24个B. 25个C. 26个D. 27个20. 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A. 炎帝B. 黄帝C. 仓颉D. 孔子二、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 30 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观作业1结合教材,阐述人群交流、文化碰撞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
(一)中国文化形成后,经过先秦的发展,到汉代忆日臻成熟,汉唐之际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并达到顶峰。
中国人已从自家的小田园中抬起头,把目光转向一个更为广大的外部世界,并动手拆开篱笆,打破箫墙,与周边民族进行文化交流。
这种交流具有两种不同的范畴。
一是华夏文化,即最初发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文化,在中国领土范围内,由内向外进行单向辐射性传播,文化交流的另一个更为广泛的范畴是中会文明对其疆域以外的国家进区域性有限的文明辐射。
因环绕中的诸民族文化相对落后他们无论在生产技术还是文化上,均视封建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华帝国为楷模。
但是,游民民族的侵扰、印度佛教文化及近现代西方文明的传入曾经几度打破贯常的均衡。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人民脚下这片特殊的土壤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华大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基础。
文化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代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的物质文明成果,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中国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华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而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
这一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面貌及其特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试从西北、南方、中原等不同的地域视角,阐述众人群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的作用。
答:(一)做为地理概念的“西北地区”指“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是中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划之一。
这里的所谓西北文化一带的文化有两个最大的特点:其一,“关中”曾两度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中民;其二,在大西北长期以来所体现的民族冲突而导致的民族交融。
(二)自然地理概念中的南方,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东临东海,南临南海。
荆楚文化辉映是长江流域传达室统文化教育的主体和化表,客观存在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南北辉映,共同成都市华夏文明的历史摇篮。
(三)中原”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一般指狭义的中原,即专指河南省。
广义的“中原”是以河南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
是远古时代华百夏集团和与东夷集团碰撞与融合的场所,也是黄河中下游文化发展的核心场地。
经过千年的只累、演变而形成的华北文化,由此而辐射的周边地区。
这里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方要发祥地。
简述南北朝以前,中国文化在东、西不同地域中往复增长的概貌。
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荡不安。
由于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北民南迁等因素的促进,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为以后的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
民族融合是这个历史时期的又一时代特征,无论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都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通过民族融合,中华民族不断吸收新鲜的血液,加发展壮大起来。
:思想、文化在动荡、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异彩纷呈,为以后唐宋时期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石。
简述魏晋以后在中国文化由北向南的推进过和中出现的交相辉映的“一圆”和“一条直线”的历史大景观。
答:一圆指的是魏晋时刘微计算时所用之“微数”既今天的“小数”,而南北朝时祖冲之则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六位数,《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
理论研究之外,这一阶段的科学家们动手能力也得到充分表现。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马钧的指南车、祖冲之的千里船。
在科技制作方面亦可谓奇峰迭起。
这种活跃与南北多民族的文化融有很大关系、与中华文化交融有很大关系,同时,它也以其自身饱满的积聚,迎接着中华文化隆盛时代的到来。
结合教材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谈谈你对北、南两大地域不同的历史文化精神的理解南北差异由于我国南北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活动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国南北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显著差异。
南船北马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表河网密布,因此为适应“水乡”的船舶运输便应运而生。
而北方多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马匹除了提供乳肉产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驯化为代步工具,成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
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
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
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
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
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1.647米。
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生殖器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
而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新陈代谢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少,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因而长得“人高马大”一些。
南繁北齐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
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
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
一则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
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
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
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
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
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
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敞口。
北方为窝,多封闭。
”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
南经北政从总体上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
北方历来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
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
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心态。
南轻北重由于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因而逐渐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
而东南沿海地区资源贫乏,但交通便捷、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便扬长避短,发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型,因而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南涝北旱我国隶属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现洪涝灾害。
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为此党中央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以调节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配矛盾,这样既可缓解南方的水患,又可解决北方的水资源危机。
此外,形容南北方地理和文化差异的词汇还有南拳北腿、南辕北辙、南腔北调、南柔北刚、南甜北咸等等。
总之,南北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复杂,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南北双方应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
结合教材,谈谈你结“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和一元突破”的理解。
答。
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和活跃的多元性。
自周秦以一,处于分裂状态的时间少,处于大一统状态的时间多,长期保持着一种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政治结构。
因此,从本质上讲,中化传统文化乃是一种以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为主体,由多民族文化相互补充的具有鲜明整体特征的文化。
但同时,又由于中国和地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一种多元倾向,从而,给予这种具有整体性特征的文化增添了无比活跃的因子,使之成为一种极具活力的文化。
结合教材阐述远古五帝时代存在的两条文化线索答:传说中的五帝时期,是一段充满着诸多重大争议的历史阶段.如果从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而论,该阶段大体上相当于中国早期国家建立之前的部落联盟制阶段,或者说是军事民主制时期,或者说人类历史上的英雄时代的原始社会晚期.如果从考古学的角度讲,则该时期大体上相当于中国文明初曙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乃至延伸至铜石并用时代.然而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古代的史学家对该阶段的历史可以说总体上缺乏较为科学的认识.长期以来,封建时代的史学家往往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的历史当作信史盲目地加以信从.如在华夏民族大认同的历史背景下,东周秦汉时期的学者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较早地建立了夏、商、周、秦、楚等同出五帝之一的黄帝的统一谱系,汉代史学家更是用商周乃至秦汉以后的制度来解释五帝时期的各种社会历史现象.如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班固在《汉书·地理志》开篇也曾论及:“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在我们今天看来,则不难发现,以上论述显然很不可靠,甚至存在诸多荒谬之处.长期以来,在这种错误的历史观念的支配下,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的历史日益变得扑朔迷离,真伪难辨,五帝时期社会历史的研究自然也微不足道.二十世纪以来,疑古思潮与“走出疑古时代”的理论均曾对中国古史研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并对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历史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深化的作用.如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即曾认为,古代“口耳相传”的史料大都有其历史的核心,也都有其历史的渊源.它是未经后人加工整理的零散资料,应比经过加工的系统化的“正经”或“正史”中史料更为质朴……古书中如《尚书》、《史记·五帝本纪》诸篇中或有靠不住的传说资料,那是因为古人在整理时的方法不够精确,并非古人有意作伪或造谣.徐先生这一认识,有助于矫正极端疑古派学者错疑所不应疑的偏向,“为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研究,创立了一个新体系.”2005年11月23日~25日,河南博物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郑州共同举办“文明探源———考古与历史的整合”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五帝时代值得重视,至少包含不少史影.对古史文献的记载,要加以甄别和整理,正确的态度是不可轻信,也不要轻易全盘否定.要科学和理性地对待五帝本身和五帝之间的关系.有的学者指出,有关五帝时代的记载,虽然是后代学者的追述,但很多是非常有价值的,从不同角度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总之,随着历史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蓬勃发展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启动,如何看待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的历史问题不断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并日渐成为当前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结合教材,阐述中国文化基本格局的形成情况诸侯强国的相对稳定,其制度也各具特征,人们的思想、风俗习惯等也因制度的不同而成为封国文化的重要成分.这也使文化的地域性更加明显.《诗经·国风》就是按照15个诸侯国汇集诗歌的.其生动地展现了各个文化区域的风土人情,是将文化按封国分类的滥觞.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风俗的异同和中心城市的有无为依据,将整个中国划分为山西(崤山以西的关中地区)、山东(崤山以东至沿海地区)、江南(长江以南至沿海地区)、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西北)和碣石(今河北省昌黎县北)以北4大经济区,以及18个小区.东汉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下》中,以风俗的异同以及星区的分野将整个中国划分为秦地、魏地、周地、韩地、赵地、燕地、齐地、鲁地、宋地、卫地、楚地、吴地、粤地等13个风俗区.进入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区划代替了封国,随之以地方行政区划为地域特征的区域文化代替了相对独立的封国文化.地方行政区划的治所所在地城市成为该地区的文化中心.文化中心从物质、精神方面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文化发展方向.这一时期的区域文化,一般也是通过宗教信仰、学术倾向、人文理念、风俗习惯、语言等展现出来.而区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完善,从而形成自己的新文化形态.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湖湘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闽南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三秦文化、徽文化、关东文化、云贵文化、青藏文化、游牧文化、西域文化等典型的区域形态.简述秦汉到明清两千年王朝文化的历程王权的逐渐加强,秦汉时丞相权利极大,地方官员的权利也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