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丧葬文化讲解学习
丧葬文化介绍

丧葬文化介绍
丧葬文化是人们在亲人离世后所遵循的传统礼仪和仪式,是一种尊重逝者、慰藉亲友、表达哀思的方式。
丧葬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在中国,丧葬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遗体处理:死者遗体的处理方式是中国丧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死不能乱丢丢弃,应该妥善处理。
遗体处理方式有火葬、土葬、水葬等,但通常火葬是最常见的方式。
2、丧事制度:此项制度是对亲人逝世所遵循的具体规矩,包括穿麻服、戴孝、行丧等等。
3、祭祀习俗:在中国,丧葬仪式通常伴有祭祀活动。
家人会在亲人的坟前烧纸、食品等,祭祖也是常见的仪式。
4、纪念仪式:丧葬仪式结束之后,人们还会进行追思、纪念等仪式。
如“三七”、“五七”、“七七”等日里,人们会在亲人的坟前祭拜,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丧葬文化能够让人们在亲人逝去后表达内心的悲痛,也让生者更加珍惜生命。
中国葬礼文化

中国葬礼文化中国葬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
中国葬礼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仪式。
本文将从葬礼仪式、葬礼习俗和葬礼演变等方面介绍中国葬礼文化。
葬礼仪式是中国葬礼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逝者始终怀有敬意和缅怀之情。
葬礼仪式通常包括告别仪式、送葬仪式和安葬仪式。
告别仪式是家人、亲友和社会各界对逝者的最后告别,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惋惜之情。
送葬仪式是将逝者的遗体送至安葬地点的仪式,通常会有亲友和社会各界的人士参与。
安葬仪式是将逝者的遗体埋葬或火化的仪式,家人和亲友会在这一过程中表示哀悼和祈福。
葬礼习俗是中国葬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对待逝者的方式和习俗因地域、民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北方地区,人们通常会选择土葬,而南方地区则多数选择火葬。
此外,中国人还会根据逝者的身份地位和家庭条件,选择不同的葬礼形式和规模。
在传统的中国葬礼中,人们会设有丧事、守灵、告别、入殓等环节,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哀悼。
同时,中国人还会举办祭祀活动,以祈福祭奠逝者的灵魂。
中国葬礼文化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国葬礼文化也随之改变。
传统的家族式葬礼逐渐演变为现代化的个性化葬礼。
现代化的葬礼形式更加注重个人意愿和尊重逝者的个性。
同时,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葬礼场所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家庭墓地逐渐被公墓、陵园和骨灰堂取代,人们更加注重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
中国葬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
葬礼仪式、葬礼习俗和葬礼演变是中国葬礼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们在不同的地域和时代有着一定的差异。
通过对中国葬礼文化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人对逝者的思念和追思之情,也能更好地继承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丧葬仪式和习俗一直非常重视。
古代的丧葬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敬祖思宗:中国古代人对祖先的崇敬和思念是丧葬文化的核心。
他们相信祖先有神灵的存在,因此在丧葬仪式中,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祭祀祖先的灵魂,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2. 丧葬仪式:古代的丧葬仪式非常庄重和隆重。
在丧家,人们会摆放神主牌位,供奉先人的灵牌,举行告别仪式,亲友们会穿上素服,戴孝,进行哭丧、祭祀等仪式。
同时,还会有一系列的礼仪和习俗,如丧礼、出殡、吊唁等,以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悼。
3. 墓葬建设: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建设非常重视。
他们认为墓葬是逝者灵魂的归宿,也是后人对逝者的纪念和尊重。
墓葬的规模和形式因人而异,有的人会修建豪华的陵墓,有的人则会选择简单的坟墓。
此外,墓葬还会有丰富的陪葬品,如瓷器、铜器、玉器等,用以示逝者的尊贵地位和丰厚的财富。
4. 丧葬禁忌:古代中国人对于丧葬期间的禁忌非常重视。
他们相信在丧葬期间,逝者的灵魂会在家中逗留,因此要避免打破沉寂和平静的状态。
禁忌包括不进行娱乐活动、不举行婚嫁、不忌辟邪咒骂等。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禁忌,如不许提及逝者的名字、不许在
丧葬期间修房子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充满了敬祖思亲、庄重隆重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对逝者的尊敬和对生死的思考。
这些传统的丧葬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在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习俗和传统。
殡葬传统文化

殡葬传统文化殡葬传统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一种承载着人们对生者敬意、对逝者哀思的独特文化现象。
从古至今,殡葬文化在我国各个地区都有丰富的表现形式,既体现了民族风俗的多样性,也彰显了地域文化的特色。
本文将从殡葬习俗、丧葬礼仪、祭祀活动等方面,探讨殡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一、殡葬习俗的多样性在我国,殡葬习俗因地域、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差异而丰富多样。
例如,汉族地区的殡葬习俗通常包括报丧、更衣、入殓、设灵、吊唁、出殡、下葬等一系列程序;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殡葬习俗则更具特色,如壮族的“挂山葬”、藏族的“天葬”等。
这些习俗既体现了人们对逝者的尊重,也彰显了生者对逝者的哀思。
二、丧葬礼仪的内涵与传承丧葬礼仪是殡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吊唁、祭祀、丧宴等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对生者的慰问。
如吊唁活动中,亲友会为逝者献上挽联、挽帐、花圈等祭品,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在祭祀活动中,人们通过祭奠、祭祖等活动,祈求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宁与幸福。
丧葬礼仪的传承,不仅体现了家族的尊严,也彰显了民族文化的底蕴。
三、祭祀活动在殡葬文化中的地位在我国传统殡葬文化中,祭祀活动占据了重要地位。
人们相信,祭祀活动能够祈求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宁,同时也能够慰藉生者的心灵。
祭祀活动主要包括设醮、祭奠、扫墓等,这些活动承载着人们对逝者的哀思,也传递着生者之间的关爱与抚慰。
在现代社会,尽管祭祀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有所简化,但其内涵依然深受人们的重视。
四、殡葬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殡葬文化也在不断地转型与发展。
一方面,人们对殡葬文化的认识逐渐理性,开始关注殡葬服务的质量和环境;另一方面,绿色殡葬、生态葬等新型葬法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既体现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彰显了时代进步的标志。
此外,殡葬行业的规范化、专业化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加文明、有序的殡葬服务。
中国文化之丧葬礼仪PPT课件

19
2 送死者启程:沐浴更衣
•
民间旧俗,极讲究寿终正寝,凡正常死亡的老人,
尽量避免在病床上咽最后一口气。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
一般先要为其沐浴更衣,然后再将其移到正屋明间的灵
床上,在亲属的守护下,度过弥留的时刻,此谓之“挺
丧”,又叫“送终”。
•
据《仪礼•既夕礼》和《礼记•丧大记》记载:病人
将死时,要给他脱掉内衣,穿戴好内外新衣。为死者更
26
• 烧纸钱
将白纸剪成铜钱的形状,届时或抛撒于野外 墓地,或焚化给死者,民间一般将此称为撒纸、 烧纸等。纸钱之俗早在汉代就有了。魏晋以后, 南朝北齐时,人们普遍改为以纸寓钱祭灵。此俗 一直沿习至今。
27
4 报丧--丧事的公开化
报丧,在相当多的民族中可以说是人死后的 第一种仪式。它是以发信号的方式将有人辞世的 消息告知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 家,也要照例不误的前往报丧。
中国丧葬礼仪
1
目录
一 中国丧葬礼仪的形成和发展 二 初丧礼仪 三 治丧礼仪 四 出丧礼仪 五 墓葬礼仪 六 葬后礼仪 七 丧葬与旅游的结合
2
一 中国丧葬礼仪的形成和发展
• 丧葬礼仪: 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的礼仪活动。
• 人们采取丧葬的礼仪的最终目的: 使死者满意,活着安宁。
中国丧葬礼仪,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
16
二 初丧礼仪
——处置尸体与安顿亡魂的方法和途径
初丧礼仪,就是把尸体安放在一个特定的场 所,为死者整容、洗面浴身、换寿衣、报丧及送 魂招魂等。
17
1 “属纩以俟(si)绝气”
• 属纩是古人检测死者是否断气的做法。 属:放置。纩:新絮或新丝绵。属纩:指 用新絮或新丝绵置于弥留者口鼻上,验其 是否断气。若不动,说明病人已断气,家 人即可举丧。
传统中国的丧葬礼仪与习俗

传统中国的丧葬礼仪与习俗传统中国的丧葬礼仪与习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探讨传统中国丧葬礼仪与习俗的起源、重要环节以及对人们的影响。
一、丧葬礼仪的起源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的宗教信仰和人类对死亡的认知。
古代中国人相信死后有后世子孙来世报答,因此重视丧葬礼仪以及祭祀。
传统的丧葬礼仪和习俗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至今。
二、重要环节1. 家属通知和公告当一位亲人去世后,家属需要通知亲友以及邻里社区。
这通常通过电话、传真或者现在的社交媒体进行。
此外,家族还会发布公告,以便更多人了解丧事并前来吊唁。
2. 遣送灵柩在传统中国,遣送灵柩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
家属和亲友会将灵柩从丧家经过,在路途中往往有一些仪式和节目。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向亲友和邻里展示对亡者的尊重和怀念。
3. 家居清理在丧葬前,家居需要进行清理。
这是为了迎接前来吊唁的亲友,并为灵柩的临时存放做准备。
清理工作包括整理家居摆设、打扫卫生和摆放神灵牌位等。
4. 追思祭祀在告别灵柩之后,亲友们会进行悼念和追思祭祀。
追思祭祀是表达对亡者尊敬和怀念的一种方式,常常以祭祀仪式的形式进行。
家属和亲友会安置神灵牌位,并进行祭拜和燃香祷告,以表示对亡者的敬意。
5. 埋葬和后事传统的中国丧葬礼仪中,埋葬是最后一个环节。
家族会选择合适的墓地,并进行土葬或者火化。
同时,还会安置墓碑和墓志铭,以便子孙后代纪念。
此后,家属和亲友会进行饭食供奉和探墓活动,以纪念逝者。
三、对人们的影响1. 社会团结丧葬礼仪和习俗的实行促进了家族和社区的团结。
在丧亲之时,家族成员通常会团结一致,共同完成丧葬事宜。
同时,亲友和邻里社区也会前来慰问和帮助。
这种团结有助于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2. 传承尊敬和教育价值观丧葬礼仪和习俗承载着对亡者的尊敬和怀念。
通过参与这些仪式,人们能够感受到家族、亲友和社区对逝者的重视。
同时,丧葬礼仪也有助于教育人们尊重生命、关爱亲人,并反思人生的意义。
第三节 丧葬精讲

? 殡葬文化指人类在处理死亡事件的殡葬活动中 所产生的观念、实物和操作活动的总和。
? 殡葬活动反映宗教习俗、对待死者的态度(事 死如事生、孝道)、对丧葬礼仪的看法、对灵 魂的观点等。
三、葬法葬式
? (一)土葬
?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 野土,其气发于上为昭明。” ——《周礼》
? 因此,就儒家的观念来说,殡葬乃是对死者的 礼遇,是孝的体现。
一、孝道与慎终追远(续)
? (三)慎终追远
?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 语·学而》
? 古人对慎终追远的理解
? 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 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二、殡葬文化(续)
一、孝道与慎终追远(续)
? 何谓孝:概括来说,孝是一个人处理与父母关系时的行为准则, 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爱。
?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 矣。”——《论语·学而》
?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 “葬”的会意解释 ? “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
数。 ……”—— 《周易 ·系辞传》 ?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纳蛄嘬之。” ——《孟子·滕 文公上》 ? ?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 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祟 (高)四尺。” —— 《礼记·檀弓上》
? 只为与死人结阴亲 13岁女孩被拐卖杀害 —— /yszx/200
5-01/28/content_183798.htm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在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礼仪文化。
在古代,丧葬文化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孝道”,强调对祖先的尊重和爱戴,而道家思想则认为人死后灵魂仍旧存在,需要用各种方法来保护和祭祀。
因此,丧葬文化在古代中国被赋予了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含义。
一、古代丧葬文化的起源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就已出现了祭祀坑。
到了商周时期,丧葬文化更加完善,规模也更加宏大。
在这个时期,丧葬文化已经成为统治阶级宣扬自己权利和威信的重要手段。
二、古代丧葬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在许多方面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些制度和风貌。
首先,古代丧葬文化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看法。
古代人们认为死亡并非终点,灵魂依旧存在,需要保护和祭祀。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表达了对祖先的尊敬和等级制度的继承。
其次,古代丧葬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丧葬文化促进了古代陶器、铜器、玉器、金器等文化遗产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三、古代丧葬文化的仪式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仪式非常庄重和严肃,符合礼仪文化的要求。
在北方,家庭葬礼通常由家族亲人操办,而殷式墓葬则以官方为主导。
南方地区则根据不同的人,并按照人们的身份、地位、财富和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区别待遇。
古代丧葬文化强调不同的地区、群体和阶层都有不同的丧葬仪式。
丧事中的礼仪和禁忌一般都由家族遵循,表现对死者的尊敬和对生命的敬畏。
四、古代丧葬文化的后续影响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丧葬文化发生了许多变化。
现在的丧葬方式不仅有家族葬和公益葬,还有火化和海葬等多种选择。
尽管丧葬文化已不如古代那样影响深远,但这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古代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精深博大、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丧葬
文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09级软件工程(嵌) 0927403112
蔡建平
等级森严的丧俗
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并孕育了影响国人几千年的中国特色风俗。
其中丧葬习俗和很多习俗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
最初人们并不安葬死者,后因古人迷信鬼是灵魂变的,相信独立存在的鬼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对它产生了无比恐惧的心理, 进而演变为鬼魂崇拜!为避灾求福,古人才改变了对死人的轻视。
并根据他们对鬼魂阴间生活的种种幻想,妥善处理死者的遗体,并举行相应的宗教仪式,丧葬习俗就应运而生了。
《孟子·梁惠王》云: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生养死葬各得其所, 王道乐土的理想社会自然就来临了。
在古人看来, 丧葬不只是单纯安葬死者, 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乃至政治秩序。
丧祭还可以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和尽孝之道。
正因为丧葬有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广泛重视,并培育出了枝繁叶茂的丧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席位。
事死如事生。
受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 古人的心目中有两个世界, 即活人生存的现实社会和鬼魂活动的阴间地府。
人死犹如搬家, 《荀子·礼论》云: “丧礼者, 以生者饰死者也, 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
”古人奉行儒家礼仪。
儒家提倡孝道, 对送终之礼尤为重视。
儒家的祖师爷孔子主张: “生, 事之以礼; 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 《论语·为政》)。
儒学经典《仪礼》和《礼记》为后代的丧葬礼制奠定了基础, 使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烙印。
人死之后到安葬以前的治丧活动, 古代统称为“丧仪”。
古人言死有很多称谓。
“天子死曰崩, 诸侯曰薨, 大夫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 ( 《礼记·曲礼下》)。
生前尊卑有别, 死称也各不相同, 等级昭然。
这些五花八门的称谓, 反映了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死亡的各种理解。
人死之后, 要将噩耗告之于众。
治丧过程中药哭丧,后世有的丧家为保证哭声日夜不绝, 显示哀伤的气氛, 常让仆妾奴婢值灵助哭, 甚至出钱雇佣外人或乞丐代哭。
代哭者与死者无亲情可言, 哭不由衷,只是为了替主人尽义务或图取钱财, 每每逢场作戏, 口放悲声却面露喜色, 洋相百出, 颇遭世人非议。
在《马大帅》中,赵本山也曾扮演过此种角色,却慌忙跑到丧礼对面的结婚场地去了,找来一顿暴打。
哭丧结束后要给死者穿上送终的衣服、放进棺材,称之为入殓。
陪葬衣服的套数依死者身份尊卑而定, 死者入殓时穿戴的服饰称为“殓服”, 俗称“寿
衣”。
殓服是一生中的最后一次穿着, 因而古人对此格外讲究。
富贵之家不惜重金购置绫罗绸缎, 延请名师精工细作, 极尽奢华; 贫穷者亦想方设法尽力置办, 使行将入土的亲长不致过于寒酸。
有很多人亦很早为自己准备“棺材本”。
古人
用铭旌表识死者姓名, 铭旌有一定的等级, 历代制度不尽相同, 但都是通过旗幡的长度显示尊卑。
安葬死者前要进行治丧活动,通常是作佛事,这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礼仪相结合的产物。
佛教认为, 人世间充满了罪恶和苦难, 西天净土才是最理想的去处。
死者的躯体虽然停止了生命, 但灵魂仍灾难深重, 要进入西天极乐世界, 必须举行种种超度亡灵的宗教仪式, 使死者的灵魂彻底解脱。
否则必入地狱, 受 、烧、舂、磨等酷刑, 死者的家人也不能安居乐业。
丧作佛事最初限于释门子弟, 后被人们普遍接受, 逐渐扩大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唐宋以后尤为盛行。
现在有些老人都通宵不睡去看人家做佛事,俗称“放焰口”。
可见, 在封
建社会后期, 佛教与丧葬已结下了不解之缘, 贯穿于整个丧葬活动的始末。
佛教对中国文化之影响可谓深矣!
墓葬集中地反映了古代的丧葬习俗,从各方面再现了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
鬼魂世界每每是现实社会的再现。
古人非常重视选择葬地, 颇有讲究, 形成了一套充满迷信色彩的理论和方法, 精通此道和以此为业者民间称之为“风水先生”。
所谓“风水”,实际上是古代相地术的俗称。
古人迷信, 每逢营造之事, 在兴工动土之前都要察看附近的地貌环境和山川形势, 看它是否得“风”得“水”, 以择吉避凶。
直至今天,仍存在着这种现象。
现代墓地也因所谓的风水好而大肆提高价码!但迷信的人们依然不惜重金,只希望找到好的安息之地。
既为自己好,也为庇佑后世子孙。
安葬死者是丧葬活动的重要环节。
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 由于疆域辽阔、民族众多, 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千姿百态, 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 安葬死者的方式多种多样。
古代葬式除最为常见的土葬外, 比较流行的还有火葬、水葬、树葬、天葬、悬棺葬、瓮棺葬、屈肢
葬、二次葬、割体葬等等。
火葬的流行与佛教的传入有直接关系。
佛家是主张火葬的, 即“戒火自焚”, 佛门弟子死后一般都实行火葬。
但依汉族的传统观念, 死者最理想的归宿是九泉黄壤, 火葬“惨虐之极, 无复人道”, 是难以容忍的“焚如之刑”。
只有一些生前恶贯满盈的“极恶”之人, 死后往往被掘坟剖棺, 焚尸扬灰。
也通常诅咒人死无葬身之地。
而现今,火葬已成为规定的安葬方式,并有专门的殡仪馆提供服务。
殡仪业也因此成为除网游外又一项成本低,收入高的产业。
死者入土, 并不意味着丧葬活动的结束, 家人和亲戚还要为死者服丧守孝。
但在居丧的过程中, 有些守制者常常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 以种种自我虐待和压抑人性的极端方式, 体现所谓的“孝道”。
祭祀也是丧葬礼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对亡亲尽孝和寄托哀思的主要方式,追悼亡灵的祭祀活动主要在三年服丧期内进行; 期满之后每年于特定的节日上坟墓祭, 俗称“扫墓”。
清明节扫墓已成习俗,现在清明属于国家法定假日,原本用来祭奠先人的节日却演变为一些人外出旅游放松的好时间。
古人安排后事力图将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和拥有的财富再现于鬼魂世界。
厚葬使大量的社会财富弃于地下, 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若此风不改, “国家必贫, 人民必寡, 刑政必乱”, 势必导致国弱民贫和社会动乱的严重后果。
不仅如此,盗墓与古人厚葬的习俗也有直接关系, 是厚葬的恶果之一。
历代埋藏在地下墓穴中的大量宝物,为盗墓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厚葬之风在古代经久不衰, 盗墓也就成为历史上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葬埋愈厚,盗掘愈甚。
道家不仅反对厚葬,甚至主张不葬。
而现今盗墓的不全是盗墓者,还有考古学家。
值得提及的是, 在中国古代,还有所谓夫死妻从的“殉节”。
封建伦理道德要求女子为丈夫保持贞节, “生是夫家人, 死做夫家鬼”在一些史书和古装戏中已是见怪不怪了。
一些受封建礼教毒害甚深的女子, 在丈夫死后每每以身殉之, 用牺牲生命的极端方式表明对丈夫忠贞不贰的心志。
殉节被封建礼学家们津津乐道、推崇备至,而且古代妇女的殉节具有自愿从死的特点。
更可悲的是, 那些以身殉夫的“烈女”们, 至死也不明白她们实际上是充当了封建礼教无谓的牺牲品。
阶级社会实际上是等级社会, 生活在人世间的芸芸众生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高低贵贱之别。
生前地位不同,死后待遇也有很大差异。
古人通过丧葬礼仪, 将现实社会的等级关系移植到了鬼魂生活的冥界。
传统的丧葬习俗根植于古老的中华大地, 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一定影响, 兼容并蓄, 丰富多彩。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丧葬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丧葬习俗容纳的古代社会的信息量是其他礼仪风俗所无法比拟的, 是了解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