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
张承烈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崩漏验案举隅

子宫 内膜增 生 。 中医辨 证 属 脾 肾两 虚 , 任不 固 , 冲 夹有 瘀 滞 。拟方 : 子参 、 参 、 鹤 草 、 枣 各 3 g 川 断 、 太 丹 仙 红 0,
桑 寄生 、 母 草 各 2g 天 冬 、 冬 、 黄芪 、 芍 、 芍 、 益 0, 麦 炙 赤 白 丹 皮 各 1 g 当 归 1 g 五 味 子 、 芎 、 地 、 地 各 l g 5, 2, 川 生 熟 o , 炮 姜 6 , 叶 5 。 经 期 加 失 笑 散 、 香 附 、 胡 ; 气 g艾 g 制 元 肝
崩漏 的 主要病 机是 冲任 不 固 , 能 制 约 经 血 , 引 不 而 起 冲任 不 同 的原 因不 外 虚 实 两 端 。 虚 以 肾虚 、 虚 为 脾 主 , 以血热 、 瘀 多 见 , 无 论 是 虚 证 的崩 漏 还 是 实 实 血 但 证 的崩漏 , 可 能 有 瘀 血 的产 生 , 以 下 两 点 依 据 : 都 有 一
收 稿 日 期 2 1 9 o O o 0 l
郁结 加 郁金 、 婆子 、 瑰 花 ; 娑 玫 胃脘不 适 加 淡 吴 萸 、 公 蒲
英 。水 煎 温 服 , 1剂 。 患 者 服 用 上 方 2月 , 期 转 规 日 经
则 , 色鲜红 , 周 即 净 , 色 有 华 , 酸 腹 痛 好 转 。共 经 1 面 腰
血、 益气 活血 、 血 活血 等 往 往 能 达 到 事 半 功倍 、 竿 养 立
见 影 的 效 果 。 案 1中 因 患 者 诸 症 皆 为 虚 象 , 人 多 用 前 益 气 摄 血 、 脾 益 肾 之 品 , 效 果 不 佳 。 张 师 认 为 患 者 健 但 气 血 亏 虚 , 肾 两 亏 为 本 , 血 内 停 为 标 , 不 宜 单 用 脾 瘀 故 活 血 化 瘀 之 药 , 不 宜 单 用 补 血 固 经 之 药 , 能 兼 顾 其 亦 只 中 , 平 为 期 。方 中 活 血 化 瘀 药 与 健 脾 固 冲 药 同 用 , 以 通
浅析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 ] 虞人 杰. 生 儿窒 息复 苏的 热 点与挑 战 [] 中华 儿科 杂志, 5 新 J.
2 0 ,5 9 :4 _4 . 0 7 4 ( ) 6 16 3 ( 稿 日期 :0 70 - 收 2 0 _92 0)
浅 析 活血 化 瘀 法 在 临床 中 的 应 用
李 腾
( 犁州 医院奎 屯铁 路 分 院 , 疆 奎 屯 8 3 1 ) 伊 新结果
实 用 医技 杂 志 2 0 0 7年 1 2月第 1 4卷 第 3 6期 ( 刊 ) JMT,D cm e.20 V 11 N .6 Ise vr T nD 旬 P ee br 0 7,o.4, o3 (s dE ey e a u
[ 关键词 I中西 医; 中药; 活血化瘀 [ 中图分类号]1 4 [ 1 2 文献标识码 ]B [ 2 文章编号] 6 1 9 (0 7 3 _020 17  ̄0 8 20 )65 2 —3 祖 国医学对血瘀病 的认识及 活血化淤疗法 的应用 源远流 长。早在 《 内经》 中就有 详细 的记载 。如 《 问》 “ 素 日: 血实宜 决之 ” “ ,疏其血气 、 令其 调达 、 而致 和平” “ , 心痹者 、 不通 ” 脉 “ 之与气 , 走 于上 , 为大 厥” 痛 入络 、 病多瘀 、 病 血 并 则 久 久 怪 多瘀 等皆是对其临床经验的总结 。当前对血瘀病及活血化瘀 疗法 的探索研究 已成为 中西 医结 合领域 中卓有成 效 、 前景广 阔的课题之一 。尤其在 内科 、 外科 和妇科方 面功 效卓著 。从 实验 室到 临床 等方 面提 出对 血 瘀 病 及 活血 化 瘀 药 物 的 客 观化 及量 化标 准 , 为血瘀病在 国内外的 临床实验 和研究 治疗提供 了规 范 可靠 的科 学 依 据 。 活 血 化 淤 疗法 在 临 床 各 科 得 到 了 深 入 研 究 和 广 泛 应 用 。 尤其在心脑血管方 面 , 如冠心病属 于 中医心悸 、 胸痹 等范畴 , 病因为心阳不振、 痰浊 内生 , 导致气滞 血瘀 、 心脉 瘀阻 。现 代 医学认 为多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或血液粘稠度增加 , 流减 血 慢导致心肌缺 血缺 氧 , 久之冠脉痉挛 、 狭窄 , 甚至梗死 , 症现 心 前区绞索压榨样剧痛 , 伴心慌胸 闷气短 、 汗出、 面色苍 白, 至 甚 休克等。治疗 以活血化瘀 、 疏通心 络 、 宣痹 通 阳、 芳香 开 窍为 主, 以扩张血管 、 除冠 脉痉 挛、 解 降低血液黏度 、 增加 冠脉血流 量、 改善 心肌缺血缺 氧。常用方剂 如 : 冠心 Ⅱ号 、 方丹参 注 复 射液 、 速效救心丹 、 血府 逐瘀 汤、 苏合香丸 、 桃红四物汤和桂甘 龙牡 汤等等。常用药物如丹参、 川芎 、 葛根等。丹参 可活血化 淤、 除烦止痛 、 扩张血管 、 改善微循 环 , 增加冠 脉和 脑血流量 , 并能有效改善心脑血液循环 。经临床研究证实 , 冠心病 、 对 心 绞痛 、 血 性 脑 中风 以丹 参 治疗 为 主后 血 液稀 释血 流加 快 , 缺 同 时还 可延 缓 血 小 板 凝 集 , 利 于 血液 的流 动 和血 栓 的溶 解 , 有 川 芎可 以活血化瘀祛风止痛 , 降低 血小板凝 聚, 可 并能舒张血管 增加血流量 , 降低 血压 。对 缺 血性 脑 中 风 疗效 良好 , 无 明 显 且 副作用。葛根活血化瘀升 阳通络的药理研究证实 : 葛根 素、 葛 根黄酮均可扩张脑血管 , 增加脑 血流量。《 伤寒 论》日: 太 阳 “ 病、 项背强几 几…… 葛根 汤主 之” 故 对颈 椎病 、 动脉 硬化 , 脑 引起的脑缺血综合征均有较好疗效 。此外 , 桂枝温通心阳 , 疏 通经脉 , 可促 进管内血流 , 增加 心肌收缩 力和冠 脉血流量 , 减
浅述活血化瘀法在治疗乙肝中的临床应用

活 血化瘀 法 是治 疗 乙肝病 的重 要 治则 , 辨证 施 在
治 的指导 下 , 确地 应 用 活血 法 , 乙肝 的转 归 、 正 对 愈后
水脾 肾 阳虚 者 。嗜肝 湿热病 毒久 结 , 肝郁气 滞克 脾 , 脾 肾阳虚水 湿 内阻外 溢 , 大 如鼓 , 腹 四肢水 肿 , 舌淡 苔 白 ,
血, 方用 黄芪 、 党参 、 阿胶 之 品 。如 审证 不清 , 则失 之毫
厘 , 之千 里 。 差
现 五心烦 热 、 肤 干燥 眼干 涩等证 。 皮
2 临床 应 用 2 1 解 毒 凉 血化 瘀 开 窍法 适 . 用“ 急肝 ” 暴肝 ” 高热 、 “ , 昏迷 、 出血 重危者 。 而 为诸病 ” 这种 戾 。各 。 气 实质 就是 包 括 了现 代 医学 中多种 病 源微 生物 , 者 笔 认 为 乙肝 是 由嗜肝 湿 热病 毒 而 致 , 主疏 泄 , 藏血 , 肝 肝 在五 脏 中属 阴 , 认 为 其侵 入 肝 脏 , 故 使肝 藏 血 、 泄 功 疏
毒 犯肝 入 营血 上扰 心 包或 湿 郁 化火 上 犯 心 包 , 热 妄 血
3 2 活血 不 伤 阴 疏 利 不耗 气 在 治 疗 乙肝 的 . 整个 过程 中气血 不 和 , 滞血瘀 , 气 血瘀 成 结是 一个基 本 病 理 过程 , 做 到 活血 不 伤 阴 , 要 理气 不 耗 气 , 一 个 治 是
能失 调 , 就是 病人 营 血 , 的气 血 失 和 , 肝 重者 出现肝 火
上扰 心包 出现高 热 、 出血 、 昏迷 危 证 , 者 气滞 血瘀 而 轻 出现胁 痛 、 黄疸 诸 症 , 而血 瘀 内结 而成 痞 块 , 进 血瘀 水 阻而 出现积 聚 、 水 、 腹 四肢水肿 。 之可 致肝 肾 阴虚 , 久 出
活血化瘀法治疗皮肤病临床举隅

舌下络脉迂 曲粗紫 。脉细滑 。治宜理气活血 、利湿化浊 。 处方 :血府逐瘀汤加味 :土茯苓 3 g 0 ,泽泻 2 g 0 ,柴胡、 桔梗 、枳壳、 白芍、当归、川芎 、郁金 、桃仁 、红花各 1g 0,
C C 中医临床研究 2 1 JM 0 0年 第 2卷 第 1 3期
.7 .. 9.
活 血 化 瘀 法 治 疗 皮 肤 病 临 床 举 隅
Cl i a x m p e o e t g i c l a l sf r r ai n e t n s i ie s y Hu x eHu y eh d k n d s a eb o u a u m t o
地 、土 茯苓、 白癣皮各 2 g 0 。此方采用 三九颗粒剂冲服,每 日
素类软膏 、硼酸湿敷、口服抗组织胺药物等 治疗 。当时病情得 到缓解 ,但是无法彻底治愈 。1 年来病情时好时坏 ,亦 曾于外
给 予 外 用 激 素 类 软 膏 , 口服 阿 维 A 治 疗 。当 时 皮 疹 消退 。但 是
粒 剂 冲 服 ,每 日二 次 。 进 药 7剂 , 病 情 略 见 好 转 ,瘙 痒 减 轻 ,
脉舌之象没有变化 。效不更方,前方继续 口服 1 4剂。复诊,
瘙 痒 明 显 缓解 ,外 阴肥 厚 减 轻 。舌 淡 暗 ,脉 细 滑 。但 是 舌 下 络
处方 :血府逐瘀汤加味 :鸡血藤 、紫草各 2 g 0 ,柴胡 、桔
梗 、 枳 壳 、 白芍 、 当 归 、 川 芎 、 郁 金 、桃 仁 、红 花 各 lg O ,生
年 6月 l 8日初诊。 自诉 1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红丘疹 ,
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中的运用体会

[] 吴 荚 , 红 莲 , 哲 . 血 通 治 疗 高 粘 滞 和 高 脂 血 症 的 疗 效 观 察 4 朱 崔 疏
[] 中 国综 合 I ,0 0 1 (2 :1 9 7 J. 临床 2 0 ,6 1) 9 6— 1. [] 张培华. 5 1 血 管外 科 学 [ . 京 : 学 出版 社 ,0 3 4 3 9 . 临床 M] 北 科 2 0 :9 —4 6
到 了 良好 的 效 果 , 时 又 减 少 了 并 发症 及 患者 的经 济 负 担 。 同 现 代 医学 认 为 , 肢 深 静 脉 血栓 的形 成 与 血流 滞 缓 、 脉 壁 下 静 损伤 、 血液 高 凝 状 态 三 大 因 素 有 关 [ 。血 液 流 变 性 的 变 化 是 影 5 j
提 取 的具 有 生 物 活 性成 分 的 动物 类 中药 。水 蛭 为 咸 苦 、 平 , 性 具 有 祛 风 活 血 的 作 用 。地 龙 味 咸 、 寒 , 善 活 血 祛 瘀 通 络 ; 药 性 功 二 配伍 , 奏 活血 逐 瘀 、 经 活 络 之 效 。现 代 药 理 学 研 究 表 明 , 共 通 疏
维 蛋 白溶 解 系 统 , 催 化 裂 解 纤 溶 酶 原 成 纤溶 酶 , 者 不 仅 能 降 能 后
血 栓 具 有 重 要 的 作 用 。本 组 治 疗 患 者 的 血 流 变 各 项 指 标 均 异
解 纤 维 蛋 白凝 块 , 能 降 解 血 循 环 中 的纤 维蛋 白原 、 血 因 子 V 亦 凝 和凝 血 因 子 Ⅷ 等 , 而 发 挥 溶 栓 作 用 。 尿 激 酶 治 疗 血 栓 疗 效 肯 从 定 , 具 体 用 药 量 及 用 药 时 间 各 家 不 一 , 时 存 在 作 用 环 节 单 但 同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妇科临床中的重要应用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妇科临床中的重要应用发表时间:2018-11-20T14:30:01.68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9期作者:周金英[导读] 探究中医妇科临床治疗中应用活血化瘀法的治疗效果。
湖南省道县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湖南永州 425300【摘要】目的:探究中医妇科临床治疗中应用活血化瘀法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妇科疾病患者66例纳入研究,33例患者应用西医常规治疗者纳入对照组,33例患者应用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3.97%高于对照组的78.79%(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中医妇科临床治疗中采取活血化瘀法,临床疗效显著,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中医;妇科活血化瘀法是中医常见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特别是在妇科疾病治疗中临床疗效显著。
经、带、胎、产、乳均是女性的独特生理特点,且女性的脏腑、气血以及经络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
女子以血为本、以血为用,而血液瘀滞、流通不畅,则致瘀血形成,而致多种妇科疾病发生。
鉴于此,在中医妇科治疗中采用活血化瘀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组研究特选取66例患者纳入研究,观察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妇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妇科疾病患者66例纳入研究,均为女性患者,研究过程中将6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年龄范围在20~73岁,平均年龄(49.51±7.51)岁,其中痛经者5例,子宫肌瘤7例,闭经11例,带环后月经淋漓不尽4例,功能性子宫出血3例,子宫腺肌症3例,中医辨证分型:13例气滞血瘀型,12例为寒凝血瘀型;3例气虚血瘀型;5例瘀热内阻;观察组年龄范围在22~70岁,平均年龄(47.84±6.42)岁,其中痛经者7例,子宫肌瘤6例,闭经10例,带环后月经淋漓不尽4例,功能性子宫出血2例,子宫腺肌症4例,中医症候分型:14例气滞血瘀型,10例为寒凝血瘀型;5例气虚血瘀型;4例瘀热内阻;两组女性患者在年龄、疾病类型及中医症候分型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良好可比性。
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糖尿病足血瘀症患者,采用活血化瘀法辨证施治。
结果:运用活血化瘀法从瘀生湿浊、久病多瘀、瘀阻气机论治,必要时联合西药常取效良好。
结论: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肯定。
【关键词】糖尿病病因学;糖尿病足合并症;活血化瘀法治疗应用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而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糖尿病足的定义为糖尿病患者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深部组织的破坏。
常是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
根据糖尿病足的临床特点,在临床治疗中结合应用活血化瘀法[1-3]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临床应用在糖尿病足血瘀证中以血行障碍为其特点,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时首先要明确血瘀的性质、程度、部位和病种,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很少有应用单一的治法,根据《内经》中阐明的血瘀证中的致病特点及结合本病,可分述如下:1.1 瘀生湿浊津血相依,同源异类,消渴日久,耗气伤津,瘀血内阻,可致津液输布失常,或为口渴,甚或化生湿浊,瘀血与湿浊并为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故在治疗中应活血化瘀为主,兼以清热解毒利湿。
徐胜珍[4]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糖尿病足38例,应用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瘀的中药加减,结果:显效29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
1.2 久病多瘀消渴病日久,多瘀多虚,血气分离,阴阳破败,脉道不通,阴阳相逆,而为瘀证,苏秀海等[5]人以活血化瘀为主,益气养阴为辅自治中药胶囊治疗糖尿病足76例,治疗组治愈总有效率为97.4%,显效率为59.4%。
说明消渴病在病程中出现多虚多瘀之症,结合患者病变特点,应用活血化瘀兼益气养阴,每收到良好的疗效。
1.3 瘀阻气机脉为血府,气为血帅,由于消渴日久则见气阴两虚,气虚则无力鼓动血脉,阴虚则无以滋养血脉,而致瘀血内阻,故在临床治疗中应补气养血,张月珍[6]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运用补阳还五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在气虚明显时加党参、太子参、黄芪,在临床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加入补气之药,使气行则血行,但因患者多为久病,故在治疗中不宜加入过为峻猛的补气药,以免伤津耗气。
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

瘀止痛 , 白芷 、细辛 辛散 通窍止痛 , 柴胡 、瓜蒌 、薤 白疏肝 行气 , 使气 行则血行 , 加速脑 中瘀 血之消 散 , 配生地 养阴清热 , 使瘀去而不伤 正 , 理 气而不耗 阴 , 寓祛瘀 不忘扶正之 意 , 因疼痛 较剧 , 久痛 不 已, 加蜈 蚣搜风
剔络止痛 , 甘草调和诸 药 , 急止痛 , 缓 血瘀 气滞 日 久必 伤血气 , 生黄芪 加 补益气血 , 药合用 , 诸 可使瘀血 消散 , 气畅痛止 。
4寒冷性荨麻疹
患者 , 某 , ,6岁 ,0 7年 1 月 2 初诊患者 诉 5 安 女 5 20 1 3E l 年前开 始 出现面部 及手部风 团 , 瘙痒 难忍 , 皮肤潮 红 , 常在 浸入冷水 或接触寒 冷 时 发作 , 冬季 尤为 严重 。 曾在会 宁县 医院 及定西 地 区医院 经检查 , 诊 断 : 寒冷 性 荨麻 疹 ” “ 。常 年 使用 药膏 , 并配 合 扑尔 敏 、苯 海拉 明 等 口服 药物 。虽 经治 疗 , 病情 反 复 、时 轻 时重 , 延 不愈 。今 来 我院 迁 求治 。查体 : 神萎 靡 , 精 面部 及手 部可 见风 团 , 皮损 色暗 , 损粗糙 肥 皮 厚 , 痒 , 口干 不欲 饮 , 瘙 伴 舌边 有瘀 点 , 细涩 。证属 血虚 血瘀 风燥 。 脉 方用 桃红 四物 汤加减 : 仁 9 , 桃 g 红花 9 当 归 9 , g, g 赤芍 1g 生地 3g 0, 0, 丹皮 1g 蛇床子 1g 地肤 子 1g 白鲜皮 1g蝉 蜕 , 芪 3g 党参 0, 0, 0, 0, 黄 0,
汤加减 : 当归 9 , g 川芎 1 g, 2 白芍 1 g 熟 地 3 g 延胡 索 1 g 威 灵仙 5, 0 , 2 ,
1g, 5 姜黄 9 , g 狗脊 l 0 杜 仲 2 g 骨 碎补 1g, 1g, 0, 0 肉苁 蓉 1 g 川牛膝 0, 1g, 5 鸡血 藤 3g, 草 6 。水 煎服 , E l 。共 服 6 0 甘 g 每l 剂 0剂痊愈 , 随访 1年未 复 发 。 按: 腰椎 骨质增生症是一 种常见 的退行性骨关 节病 , 系人体为适应 力的变化 , 维持关 节内外平衡 而产生的 一种防御性 反应 , 实质上是一种 生 理代 偿性改 变 。一般认 为 , 病 的主要 病 因有 : 是随 着年龄 的 增 本 一 长, 内分 泌 、免 疫和 骨代 谢等发 生 衰老性 改变 , 间盘逐 渐发生 退行 椎 性变, 第二 是异常 应力作 用 , 1 [ t 9 力致 伤 ,  ̄ " 1 包括 急性损 伤、慢性 劳损及 慢 性积 累性损 伤 , 使椎 间关节 内应 力失 衡 , 致 引起腰 椎退 变 、增生和 椎 间关 节不 稳 定 等 。 骨 质增 生 症 属 中 医 学 “ 症 ” “ 痹 , 腰痛 ”等 范 畴 ,气 滞血 瘀 、肝 肾 亏虚 型 最 为 常 见 。 方 中 当 归 、川 芎 、 白芍 、 熟 地具 有 补血 活血化 瘀之 功效 , 延胡 索 、白芍 , 具有 行气镇 痛 、驱瘀 血 、滋 阴补 肾之 作 用 , 仲 、 牛 膝 、 狗脊 、骨 碎 补 、 肉苁 蓉 具 有 杜 滋 补肝 肾 , 舒筋 活络 的功 效 ; 灵 仙、姜 黄 、鸡血 藤具 有 活血 驱瘀 , 威 舒筋 活络 , 软化 骨刺 的作用 , 方具有 培补 肝肾 、活血 化瘀 、缓 急止 全 痛 作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发表者:赵东奇原著孝长山整理凌云活血化瘀法在中医的治疗八法中,属于下法和消法的范畴,此法是下法和消法之中的一种类型,而为瘀血蓄积而设者。
临床上以荣血离经,坯以留止,络脉瘀滞,血行不畅为病理特点的一切疾病。
在诊疗过程中,皆可应用本法治疗。
现在医学用于冠心病、脑血管栓塞、紫癜、子宫外孕等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早在我国古典医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下法(攻下瘀血)的记载。
《灵枢·水胀》篇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坯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之。
"这是关于治血祛瘀法的最早记载。
并且指出了病因是由于寒气客于子门,病理是由于恶血当泻不泻,坯以留止,治法是可导而下。
其后,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的血痹虚劳篇更明确地提出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食。
食伤、忧伤、饮伤、房事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蜇虫丸治之。
仲景之意,非大黄蜇虫丸可以缓中补虚,盖因内有干血,阻止精微之输布,饮食不能为肌肤,虚症百出,用大黄蜇虫丸攻去瘀血,则营养自复、气血强壮,疾病自愈。
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清代名医王清任,对于瘀血的认识多所发挥,是善于应用活血祛瘀法的专家。
他创立了血府逐瘀、少腹逐瘀、膈下逐瘀等五个逐瘀汤,临床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是他一生的心血结晶。
他说:"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
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
"所制之方,均从实践中来,疗效很高,受到临床医家的推崇。
其后,唐容川《血证论》对于失血瘀血诸证加以总结,辩证用药,不偏不倚,极尽方治为集血证之大成者。
我们学习本法,在临床上有较为普遍的意义。
活血化瘀法在临床各科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其中尤以妇科为要。
妇女主血,由于妇女的生理关系,月水胎产无不关乎血,以其多瘀血流止为患也。
如用于妇人少腹痛、徵瘕、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瘀血流注、腰腿酸痛等。
其他方面尚用于瘀痛、创伤、痈肿、肠痈、虚劳、痹痛、酒糟鼻、暴发火眼、紫印脸、风疹块诸症。
曾见一老医,一生专用吴鞠通先生之化徵回生丹。
以治妇科瘀血诸病,而名躁一时者。
在临床上,此法用之得当,有立竿见影之效,且应用极广,疗效显著,实为医学之中肯,活人之一大法门也。
然怯懦者多不敢用,孟浪者不查证性,一味草率从事,竟有因而偾事者。
先哲对血证之研究有许多专论,如元.葛可久之《十药神书》,清王清任之《医林改错》,唐容川之《血证论》,都是研究血证之专著,其他散见于各书者亦复不少。
对于瘀血致病这一学说的发展,以王清任氏的贡献最大,在治疗上也有独到之处。
他在《医林改错》一书中,应用治血祛瘀的方法,治疗脱发、白癜风、眼疼白珠红、牙疳、久泻、不眠、心跳心忙、晚发一阵烧、交节病作等,其作用机理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由此观之,活血祛瘀一法,由来已久,是历代医学家们所习用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法则之一,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途。
今天,我们以实践为基础,根据临床治验,确实感到有我们深刻学习之必要,哪怕是在临床上能够得到正确地运用此法,也是有益的。
关于瘀血之治,前人之论已备,余点滴一得,有以下四点:一。
瘀血的主要见证已具,脉舌可以不论;二、凡属瘀血凝滞为病,不可过用苦寒,一味投以清热泻火。
可用辛凉宣透,佐以祛瘀,或用辛润、或用温化,必以活血祛瘀为主,所谓求其属也(王氏之论不谬,不知是何);三、虚不任补,必有实邪,每多瘀血留于经遂为患,不可图虚而不敢攻下,致虚而益虚。
(可有瘀血痹阻之证可察)经曰:"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证,绝人长命?岂是之谓乎?四、凡病受不得寒冷刺激,发病有一定的时间性、季节性,即与血瘀有关。
此言从王氏交节病作之论悟及之。
现将几年来在临床中应用活血化瘀法所治病案,略列数则以附之。
刘姓女孩,八岁。
十月初急患发热、腹痛、后重便血。
住某卫生院治疗七日,未见好转,病反日益加重,乃出院求诊,彼时患儿已十分危险,水浆不入,腹痛便血已十余日。
诊之,脉细而数,身无大热,一腹尽疼。
脐部四周疼痛较剧,拒按,面色苍白,下血紫黑,时有少许脓液。
拟诊为积滞内停,蓄久化热,下痢伤血之候。
治以扶正养阴,化滞祛瘀为法,方用桃仁承气汤加党参、麦门冬、赤芍、蒲黄、五灵脂、鸡内金等味治之。
一服之后,腹痛即有小效,二服腹已不疼,排软便两次,并随便排出大豆瓣约一大握。
盖乃该儿四月前所食者。
其父见之大喜,以为病根已除,次日又来取药,余嘱给以细软之食物调养。
因大便尚有血液,腹按尚有微痛,原方减硝黄,加当归、川芎、花粉、丹参、蒌仁、黄芩、桔梗两剂,非但不效,病反加剧。
据此,乃知实无补法,必攻祛瘀,是病乃愈。
瘀滞不去,徒知见病治病,原无向愈之机,至此益信许学士癖囊窠臼之说为据,如无窠臼食物那得在胃肠停得如此之久,亦奇矣。
余妹桂兰,得虚损病,遍延遐迩名医,施治罔效,愈治愈重,渐至不支,百里之遥,归家就诊。
以为手足之情,定能竭尽其术而全力救治也。
及至吾面,似将不识者。
已大骨枯槁,大肉陷下,容颜憔悴,面色苍白,动则气喘,行则振掉,行气已脱,将成五劳三极之候。
业已医治半年,历经名医院诊治,断为贫血,但治疗全然无效,后转诊中医之门,皆诊为气血虚弱,宜补气养血,投药治疗。
一帖小效,二帖即重,有服一帖即重者,因之不敢再治。
余诊,脉浮濡无力,齿缝溢血,下午发热,舌淡无苔,口干不渴。
初拟养阴健脾之剂,一剂有效,二剂反复,有加重之势。
乃辗转思之,虚症如此,如何不任补药。
窃思,仲景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食,立大黄蛰虫丸治之,以其内有干血也。
且劳极为瘵,初病在气,久病在血,古人治劳瘵原多以攻逐瘀血为治。
虚劳已极,脏气不足,脾胃衰弱,固难任峻补重剂。
内有干血,实证也。
实则实也,已犯虚虚实实之戒,宜其用药不效而反剧也。
张锡纯曰:"仲景于《金匮》立虚劳一门,特以血痹虚劳四字标为提纲。
益知“ 虚劳者必有痹,而血痹之甚,又未有不虚劳者,并知治虚劳必先治血痹,治血痹即所以治虚劳也"。
于是乃弃汤液用丸散,乃大黄蛰虫丸之意,用百损丸(浦辅周先生方)治之。
本方有滋补肝胃,强壮筋骨,通经活络,活血消瘀之效。
重用鸡血藤即能通经活络,又能养血补血,纯属以通为补之方。
一料服尽,病有转机,饮食增进,精神转佳,已能为炊矣。
继用《金匮》薯蓣丸两料缓缓调理,服药两月,尽剂而愈。
因是方亦主以虚劳诸不足,风气白痰也。
试观此重症,初无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牙内有干血之证可察,岂有用开破之药攻逐瘀血之理。
可见,仲景之书,言简意赅,理精方效,章句之中,别有深意。
吾用此法治愈三例虚劳病人,尽皆虚损已极,唯其余两例有血痹之证可查耳。
一李姓室女,十八岁,患腰痛有年,不能操作,学业亦废。
屡经医治不效,于七七年春就诊于我。
余诊,脉象无显著变化,唯见腰疼颇重,稍一坐久即不胜其痛。
审视脊椎弯曲变形,只腰部及两腰眼处有黑皴甚厚,恍悟,此肌肤甲错也,乃荣卫不行,经络之中有瘀血所致,用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加桃仁、红花、白术、牛膝、芍药、桂枝、血竭为剂,一剂即效,五剂痊愈。
一王姓妇,四十三岁,得血崩症,每发必于日暮之后乃大下血块,甚者有大于鹅卵者,其人旋即昏迷,以如此三日。
经中西医数人医治无效,情形甚危。
视其所用皆炭类止血,和西药麦角等。
其血如不急止,必气随血脱,危之立见。
余视其人面色苍白,脉弱无力,舌上无苔,色淡,腹按疼痛,下血成块。
其血不止者,乃淤血之故,淤滞不化,其崩必不能止,必以日暮乃作者与王氏所说之交节病作无异,特时间有长短不同耳,亦淤血为祟之征。
方用生化汤加人参,大蓟,丹参,益母草,琥珀等味,加大剂量。
一日尽剂,排出小血块若干,腹以不疼,当晚既无发作,可以安然入睡矣!次日减少其剂,又服一剂,崩血于是遂愈。
继服人参养荣汤调理以善其后。
县邑吕姓之妇,年四十余,得头痛病十数年,久治不效。
自言所服之药,何止车载斗量,鲜不一效。
时余公出客于此,求为诊治。
诊其脉象和缓,不浮不沉,舌色正常,头痛时痛时止,但痛有定处。
诊为久痛入络之症,用通窍活血汤。
因麝香无处购买,遂投用血府逐瘀汤加僵蚕、蝉蜕一剂痛减,连服五帖,数载沉疴,顿愈。
同里王姓,男,四十五岁,曾得吐血病,稍事调治而止。
数年后秋七月,续发大吐血病,治疗数日不效,一医投以黄连上清丸,有效,遂连服七十余丸,病愈。
二年秋复发,呕血盈盆,大有翻天覆地之势。
我以《金匮》泻心汤加石膏、生地、白芍、海蛸、象贝、白芨、茜草、白茅根,一剂血止,两剂痊愈。
乃师先哲之法也。
陈修园曰:"余治吐血,诸药不止者,用《金匮》泻心汤百治百效。
"唐容川曰:"止血,其法独取阳明。
阳明之气,下行为顺,所以逆上者,以其实故也。
"又二年秋,王某求为诊,曰:"近日觉心口处凉甚,昔日如此,不出十日,必发吐血病,年旦五十,再发,吾命休矣。
"余细度之,其腹凉甚而发吐血之患,抑或衰时过用寒凉之咎乎,昔日吐血曾服黄连上清丸数十丸和其他寒凉之剂,血被凉遏,留瘀于经络之中,是以交节病作也。
况余诊亦未善为斡旋,未思及之也。
治之之法,以温化瘀血,通经活络,兼调阳明为法。
乃用官桂、炮黑姜、元胡、桃仁、红花、花蕊石、牛夕、象贝、海蛸、白芨、炙草,连服两帖,腹已不凉,后加成为散剂,服药一月乃停,至今七年,未见复发,已收全功,用花蕊石者,取葛仙翁化瘀为水之法。
搜逐络中之瘀也。
肠痈一症,只从开展应用中药治疗以来,中医界有些人信心不足,取消积极态度。
认为中医中药治疗肠痈虽然有效,但绝无根治之可能,最后仍不免一刀之苦。
余以为不然,近几年来,我用中药治疗二十余例肠痈之症,尽皆痊愈(都是初中期病例,有七例慢性者防止破溃,为慎重起见,仍以手术为是)无一例再行手术,或留有慢性病变者。
基本治法,采用活血消淤,壮水制火,清热解毒,通经活络,化徵软坚。
肠痛亦痈肿也,兹特发生之部位不同。
取"荣气不行、逆于肉里"之意,治疗必用活血化瘀之法为主,选方以清肠饮(《青囊秘诀》方)、景岳红藤煎,大黄牡丹皮汤、少腹逐瘀汤、杨栗山先生治肠痈方,出入加减,甚为得心应手,疗效甚捷。
本镇刘姓之媪,年五十余,患肠痈病。
症状:恶心呕吐,腹痛,以右侧少腹为甚,右腿曲而不伸。
拟诊为缩脚肠痈之症。
方用:元参一两、地榆一两、麦门冬一两、双花二两、当归二两、甘草三钱、薏苡仁五钱、丹皮三钱、大黄三钱、桃仁三钱、芒硝二钱、蒲黄三钱灵脂三钱、没药二钱、水煎服、日一剂。
一剂服后,病愈大半,两剂腹已不疼,症状消失,又减小剂量,主以活血化瘀,稍事加减,继服一剂,病痊愈。
前后仅服药三帖,竟如此痊愈之速,至今五年,并未复发,已经根治,免于一刀之苦也。
此岂非中药可以根治肠痈之明症乎?仅举一例,以示余言不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