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有效策略
小学音乐课堂中优化班级合唱教学策略

小学音乐课堂中优化班级合唱教学策略随着小学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合唱已经成为了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班级合唱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协作意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情感体验能力。
但是,面对如此庞大的班级,如何优化班级合唱的教学策略,使之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一、加强声乐训练班级合唱中,声音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训练出充分的发声技巧,可以保证声音更加精准、充满力量,使整个合唱过程更加和谐。
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1.音高和音程的训练音高和音程的练习是班级合唱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内容之一。
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听觉训练中去感受和记忆音高和音程,以便在合唱中准确地唱出每一个音符。
同时,还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唱、旋律优美的歌曲进行练习。
2.音色的训练不同的歌曲需要不同的音色,如何唱出合适的音色是班级合唱中很重要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唱出不同的音色感受,体会音色对歌曲的作用,通过训练来达到调整音色的目的。
发音是合唱中非常关键的部分。
让学生熟悉音节,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可以让他们更较准确地唱出每一个字,使歌曲更加清晰。
二、优化指挥技法合唱指挥在合唱教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因为指挥师的指挥技巧能够对学生发声、提高协作、调整合唱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优化指挥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节拍掌控指挥家的节奏掌控不仅关系到整个合唱行进的节奏和韵律,还能影响到学生的声乐技巧。
因此,指挥家在合唱课堂上要保持节拍的稳定,提高自己的节奏感。
2.姿态和手势的掌控指挥家在指挥时,要注意准确和清晰的手势。
姿态和手势的掌控,能够更好地调节气氛,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落实指挥老师的要求。
3.指挥动作的变化合唱中的音乐节奏和音色需要指挥家通过不同的指挥动作来表达。
在指挥合唱时,指挥家应该适时的调整手势和音乐压强的变化,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音乐的变化,使学生更好地落实指挥家的要求。
小学音乐班级合唱的教学策略

小学音乐班级合唱的教学策略音乐是艺术的一种形式,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随处听到各种各样的音乐,它们能够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使我们感觉更加美好。
在小学教育中,音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表现力、创造力和审美水平。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合唱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合唱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友谊。
本文将从小学音乐合唱的教学策略出发,讨论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
一、学生目标的明确化在进行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的目标,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需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学习特点等因素进行考虑,让学生觉得这门课程是有意义的,并能够达到他们期望的目标。
例如,对于一班小学的音乐班级合唱,学生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合唱音乐的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听觉和感觉能力。
3.建立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5.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表演技巧。
通过目标的明确化,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同时也能够让教师更好地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进行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目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1.唱和示范法唱和示范法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
教师可以先把歌曲唱一遍,然后让学生跟着唱,通过反复实践,让学生更加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并能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意义。
2.节奏体验法节奏体验法是通过教师说出节奏的口语节奏来帮助学生体验音乐的律动感。
教师可以通过跳舞、手拍、口哨等方式让学生体验节奏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节奏。
3.曲式分析法在进行合唱教学时,曲式分析常常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音乐课程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合唱教学作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现能力。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音乐教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已经成为当前音乐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过去的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往往局限于简单的重复唱词和统一节奏,缺乏足够的创意和挑战性。
而随着音乐教学理念的更新,现代合唱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精神,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合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
本文将探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和建议,让合唱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背景介绍完】.1.2 研究意义音乐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合唱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团队合作能力和审美情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开展合唱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音乐素养,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表演能力。
合唱教学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合唱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合唱排练中,学生需要学会分声部合唱,培养自己的音乐感知和技巧;在团队合作中,学生需要尊重他人、互相配合,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开展合唱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开展合唱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小学音乐教育的进步和提升。
2. 正文2.1 设定具体目标设定具体目标是合唱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合理的目标设定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合唱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设定具体目标:1. 确定音准目标:合唱要求团队演唱,音准是合唱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小学音乐班级合唱策略分析

小学音乐班级合唱策略分析合唱是一种集体演唱艺术形式,可以增强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和音乐素养。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合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但是,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需要提高。
因此,在小学音乐班级合唱中,需要采用一些策略,以便更好地引导孩子们学习音乐知识和艺术技能。
以下是一些可以考虑的策略:1. 渐进式学习合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选择曲目到演唱完成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过程,我们可以采取渐进式学习的方式。
首先,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明了的曲目作为合唱的练习,这样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当学生掌握了这些简单的曲目后,我们可以逐步引导他们尝试更复杂的曲目,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挑战他们的演唱能力。
2. 分角色练习合唱中的声部区分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演唱的效果和质量。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角色练习的方式,在课堂中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声部进行练习,以便更好地体现每个声部的特点和效果。
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同声部的演唱技巧,并培养他们的演唱能力和表现力。
3. 音乐化教学音乐化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音乐班级合唱中,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方式,通过音乐的方式把知识点融入到歌曲中,让学生在演唱中学习音乐知识,同时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我们可以在歌曲中加入一些节奏变化或动态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同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技巧。
4. 灵活调整小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都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因此,在合唱练习中,我们需要灵活地调整课程和练习内容,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和需要。
例如,在学生兴趣低迷或出现困难情况时,我们可以调整练习内容或增加一些游戏元素,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而在学生出现疲劳或缺乏动力时,我们可以适当地调整听力和口头指导,以更好地引导他们学习和练习。
中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策略研究

中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策略研究合唱是音乐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
为了提高合唱教学效果,本文对中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一、针对学生特点制定教学内容中学生的心理和乐感处于发展阶段,他们对于音乐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与成年人有所不同。
因此,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尽量采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合唱曲目的选择上,要根据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听觉能力来确定选择何种类型的歌曲,如轻松欢快的民歌、抒情性较强的古典音乐等。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加入一些歌曲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更加理解歌曲的内涵,更好地领会歌曲的情感。
二、强化技巧训练合唱是多个声部共同演唱的音乐形式,每个声部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求学生在合唱过程中要有配合、协调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技巧训练,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合唱能力。
具体的训练内容可以包括唱法训练、节奏训练、声部配合训练等。
在唱法训练中,可以通过发声练习、唇齿舌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声音掌握能力和音准感。
在节奏训练中,可以采用太极拳和各种其他形式的速读手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韵律。
声部配合训练则可以针对不同声部的声音特点,进行分组和练习。
三、注重团队建设合唱是一项集体活动,学生需要通过合作来实现音乐创作与表演。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团队建设,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在团队建设中,可以通过分组合唱、角色轮换、合唱比赛等不同形式和方式,培养学生建立团队意识和互相帮助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如表扬优秀的合唱团队、为表现出众的学生颁发证书等,激发学生参与合唱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课内外相结合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还应该结合学生的课外实践和文化环境,增加合唱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各类文艺活动,如合唱比赛、校园音乐会等,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合唱的欢乐。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摘要:小学音乐课程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小学教师对于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视度明显提高。
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合唱教学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合唱练习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默契度以及协作能力。
但目前部分音乐教师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对合唱学习的兴趣以及主动性,从而导致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效率较低,所以,在合唱教学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及加强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小学音乐;合唱;兴趣一、当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存在的问题(一)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单一在进行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时,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机械性的训练模式,这使得学生在合唱练习的过程中,难以掌握合唱技巧,长此以往,学生会认为合唱难度较高,从而丧失对合唱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音乐教师对合唱教学的重视度不高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教师普遍认为,音乐课是一门副科,不需要过多地重视,特别是部分学校的主科教师,还会因为主科的考试将近,而将音乐课占用,这就导致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练习合唱的机会大大减少,更不要说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以及积极性了。
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一)提升学生对学习合唱的兴趣以及主动性想要提高学生对合唱学习的主动性,首先应该培养他们对合唱的学习兴趣。
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想合唱教学能够顺利展开,就要对学生的合唱兴趣进行培养。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学生对合唱的学习兴趣:首先,小学音乐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采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在学生进行学习时,适当鼓励并予以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对合唱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程以及合唱的喜爱程度,并对教师教学的内容进行主动学习,这样也有助于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其次,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对合唱的鉴赏水平。
与独唱歌曲相比较,合唱歌曲的旋律更加复杂,所以学生想要掌握合唱曲目的演唱技巧,是有一定难度的。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课堂合唱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课堂合唱教学策略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时期,而合唱教学正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小学课堂合唱教学,学生可以培养音乐表演能力、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情绪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下面是针对小学阶段的合唱教学策略。
1. 精心选择合唱曲目合唱曲目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内容积极向上,充满朝气和活力。
可以选择一些节日歌曲、儿童歌曲或者民歌等,让学生在欢快的节奏和动听的旋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2. 分层次编排声部针对小学生的合唱教学,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声部,如高音、中音和低音等,根据学生的音域和音色进行分组。
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个人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更好地参与到合唱中。
3. 教授基本唱法和音准在合唱教学中,要注重教授学生基本的唱法和音准。
可以通过正确的演示和模仿来传授合唱技巧,如正确的发声方法、呼吸控制和咬字等。
要引导学生训练耳朵并注重听音感,学会辨别音高、音准和音色等,以保证整体合唱的和谐。
4. 培养合唱意识和团队精神合唱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合唱意识和团队精神。
可以通过分组合唱、齐唱、合唱配合等形式进行教学。
在集体排练中,要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5. 引导学生情绪表达和演绎合唱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情感和演绎曲目。
可以通过教学素材中的情境、歌词和旋律等,让学生理解并感受曲目所表达的情感,培养他们的音乐情感和音乐表达能力。
要注重学生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音乐节奏的结合,使合唱更加生动和有感染力。
6. 精心安排合唱演出合唱教学要注重合唱演出的安排和准备工作。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特殊的声部排练,确保每个声部的音质和表演效果。
要有意识地对合唱曲目进行整体的练习和彩排,熟悉每个声部的身体动作和音乐节奏,确保演出的整体效果。
7. 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在合唱教学中,要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鼓励。
小学班级课堂合唱有效教学的策略

小学班级课堂合唱有效教学的策略摘要:班级课堂合唱教学是以班级为单位,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在课堂上实施的合唱教学和训练。
合唱的有效教学指的是在课堂上完成教学内容,合唱达到和谐统一的基本标准。
但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五音不全”的学生和有限课堂教学时间会给合唱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作者从“日常基础训练”、“加入无音高乐器伴奏”和课堂合唱教学“五步法”阐述班级合唱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班级课堂合唱有效教学策略正文:班级合唱教学是以班级为单位,根据教材内容在课堂上实施的合唱教学和训练。
它与合唱团训练有所区别:合唱团成员一般是经过挑选、考核并择优录取,但班级合唱是面向全体学生。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任何一个班级都会遇到五音不全的学生,这就破坏了合唱的效果,成了合唱教学的障碍。
再则,小学中年段在一节课内(40分钟)完成一首二声部合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有的老师草率走过场、甚至有的直接省略掉二声部合唱。
何如照顾到每个学生都参与合唱,并能在一个课时上完成合唱教学内容、达到和谐统一的合唱效果引发了我的思考,并在教学中做了相应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合唱的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常抓基础训练,为合唱教学夯实根基合唱基本的要求为“和谐统一”,包括声音和谐、节奏统一、音高准确、呼吸一致等因素。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果把10分钟时间用于基础训练、纠错,合唱教学内容无法完成,“有效教学”更是谈不上。
所以,就需要在每一节音乐课中循序渐进对学生的发声、气息、节奏和音准的进行训练,这是课堂合唱有效教学的基础。
然而基础训练是一项持久战,纵为小学六年,横是每一节音乐课,都必须坚持不懈。
节奏可从一年级开始训练,通过识节奏、读节奏、拍节奏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然后循序渐进,慢慢加入附点节奏、切分节奏等,通过对节奏的掌握,学生即可准确朗读歌词,为演唱做好铺垫。
发声训练从一年级的寻找声音位置开始,由开口音到闭口音,从一字一音到一字多音,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掌握、运用科学发声方法;气息对任何演唱都十分重要,通过长音、短音的练气,使学生掌握气息的控制和合唱特有的循环呼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探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音乐课堂的歌唱教学方式也是全方位的,除了单声部的齐唱,音乐欣赏等外,也应该有团结协作的合唱教学。
而合唱教学是现阶段音乐课堂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的合唱教学?这需要我们多去思索、探究的课题。
关键词:课堂合唱;有效;兴趣
中图分类号:j64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6-0083-01
一、案例描述
1.教学片段:两声部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
师:学习歌曲之前,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构建音乐房子》,全班分为两大组,先由一大组唱1两拍后,由另一大组在此基础上唱5。
后唱1和5。
生:唱(不同唱名的1和5两音却唱出了一样的音高)
师:再来一次,注意音准,并在1上面构唱5,另一组5构唱到1。
生:唱(分组单独唱音准还可以、两声部合在一起时又出现音高模糊不清的问题),学生机械式地去唱自己的应该唱的唱名,没有体会到音高的概念。
反复几次……
师:我们先来学习歌曲的副歌部分两声部,以刚才的分组形式,分别进行练唱,先由高声部同学进行演唱旋律,低声部同学听高声
部的同学,然后互换。
2.熟悉曲子后,填词唱全曲
师:(反复练唱,并指出一些不足)听录音范唱,两声部的和协,让学生对比自己存在哪些不足,并加以纠正。
二、案例分析
在前面的[教学片段]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学目标明确清晰,过程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要通过两声部的训练使学生不仅仅学会演唱两声部的歌曲、感受和声的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强调和纠正两声部音准的时候忽略了用有效的手段方式来引导学生对音高位置把握,如:用形象的柯尔文手势及教师的表情引导学生对音高的把握。
忽略了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实践和团结协作,忽略了学生的程度和对课堂的兴趣。
忽略了基本练习中的细节,整个过程较为“粗糙”、流于形式。
所以学生都处在被动的学习中,没有真正和主动去聆听和感受到和声的美。
从课堂的结尾可以看出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三、问题思考
现阶段在许多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合唱教学都存在这样或那样
的问题。
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1、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合唱教学的理念和手段。
2、学生缺乏扎实的乐理知识,班级中学生音乐能力参差不齐。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来达到合唱教学的效果呢?
四、基本策略
1.音乐教师有正确合唱教学理念,明确自己的地位
合唱是一种集体的活动。
在中学的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是不容忽视的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树立合唱教学的意识,敢于尝试、积极探索,找到适合自己,适合自己所教的班级学生的情况,以最佳的上课情绪状态来感染学生。
许多老师往往被分声部的教学所吓倒,对学生的传达合唱是很难的演唱形式的一种错误信息。
中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和可塑性的声音,许多节奏很难的流行歌曲他们都能模仿唱的惟妙惟肖、音准唱的扎扎实实,这些初级的合唱歌曲对于他们应该是“小菜一碟”,关键是教师的态度、引导方式和教学的有效手段。
如:在上述案例中两声部教学时,先从单音分解开始练习,由易到难,最后连成句子。
但在乐句巩固练习时,可以采用一声部跟琴唱,另一声部由教师领着唱,师生配合及学生声部间的互换、互评,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感受和声的效果。
2.课堂合唱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于嗓音、身体都在发育时期的初中学生,声音的训练重在实践而且应该是循序渐进。
训练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先用轻声带假声,再以假声找头声,逐渐扩大共鸣腔,去解决自然声的局限。
在课堂的发声训练时,可以先用“u”进行高位置的头腔练习,因为“u”音色稍暗、柔和,用它进行训练,一来可以规范学生的声音,也可以克服喉音,大声吼叫、位置低,声音“炸、虚、白、咧等毛病。
容易统一;二来和谐、统一,而美感的声音使学
生对歌唱的信心也大增。
青少年学生在歌唱时容易感到气力不足,有时会用胸部呼吸去支持歌唱,这样容易出现了气僵、喉紧的弊病,也使合唱出来的效果参差不齐,教师在训练应时常提醒学生运用“轻声”唱法,形成正确的发声状态。
做好放松练习是非常必要的。
3.合唱课堂中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
只有学生对合唱艺术有了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自觉地认真唱好每一个音符,充分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注意各声部的和谐,努力去体现合唱作品的艺术魅力。
所以在环节的设计中要真正体现符合学生性格特点的趣味的性质。
如:合唱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这首歌曲的难点在副歌部分四度和声,所以在声音的基本练习时,可以用母鸡下蛋后发出的声音来形容比喻,低声部唱1,高声部唱4,一呼一应的形式进行,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形象地体会纯四度和弦和声效果,体会音高的概念。
这首作品它是进行曲风格的作品,激昂、有力的情绪,需要的是气息下沉,在声音的练习上可采用断开的、短促的、有力的“bong”音来体验。
课堂中教师不是忙于教学的内容的解决和处理,而更要时刻注意学生情绪的变化,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去讨论,相互能发现问题,并指出问题,提高学生听觉的能力,听觉能力提高了,音准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教学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看似完美的教学设计的一个过程,并不能达到实际的教学效果。
这特别需要我们从事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们在合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孜孜不倦地开展研究工作,因材施教并勇于探索、创新,才能从最根本上推动音乐课堂的合唱教学。
参考文献:
[1]孙从音.合唱艺术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杨瑞庆.合唱编配辅导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郭声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改革思路[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9,(02):83-86.
[4]孟大鹏.童声合唱训练[m].北京:北京环球音像出版公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