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纲要论文 评析谭嗣同

合集下载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作者:李铭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7期摘要:谭嗣同是中国历史上为变革而流血的第一人,当今社会所流行的生死价值观对于他的死有着不同的评价,即有意义论和无意义论。

事实上,谭嗣同的慷慨就义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一种无畏的气概,更重要的是对于以毛泽东、杨昌济、唐才常等为代表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万千仁人志士所带来的精神影响。

他的牺牲对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向新的社会性质变革起到了精神上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史学角度谭嗣同就义价值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对生命价值观认识的逐步重视,生命价值这一话题也从个人本位主义思想渐进向对历史人物的生死价值考评转移。

谭嗣同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维新志士、变法流血第一人,也成为上至社会各界思想、理论家,下至“90后”年轻一代对于生死价值争论的焦点之一。

在戊戌变法中,曾现多种对于谭嗣同就义的评述。

对其牺牲的价值角度而言,分为有意义论和无意义论两种论调。

谭嗣同其人: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是清末戊戌变法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

在其三十三年短暂的生命中,有着《仁学》、创南学会、办《湘报》、开矿山、修铁路等系列前人未敢尝试之壮举。

在维新变法中夜访袁世凯的果敢精神也引得世人称道。

纵论谭嗣同的一生,最大之影响莫过于其牺牲对于后世的积极影响和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

谭氏作为一代封疆大吏之后(其父谭继洵,咸丰九年进士,先后任甘肃按察使、布政使,湖北巡抚),家庭环境优越,符合纨绔子弟的基本条件,虽“幼丧母,为父妾所虐”,但生于官宦之家,得锦衣玉食未尝不可,况其父也曾“用重金为谭嗣同捐了一个候补知府的官衔,分发江苏,等待委任”。

[1]可以说谭嗣同的人生之路虽不平坦,却前途无量,无须说努力进取,只消不与维新活动人士为伍,便可保全性命而后平步青云。

但他最终选择了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精神献身改革。

浅析谭嗣同

浅析谭嗣同

浅析谭嗣同摘要: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其人生历程短暂而非凡,不仅多才多艺,思想也颇具多样性,并且互相融合。

后期以佛学为主流,融合儒学道学等多种流派,著《仁学》一书,构建了“仁——通——平等”的思想体系,充分展现了他的哲学理念。

关键词:谭嗣同,人生历程,思想,《仁学》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

湖南浏阳人。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自小心胸坦荡,为人仗义,颇仰慕古代侠士,学剑习武,三更灯火读书,闻鸡起舞击剑。

壮游期间,结交义士,拜访名家,大开眼界,还意外地得到了他平生最崇敬的人物文天祥的两件旧物:“蕉雨琴”与“凤矩剑”,对这两件宝物他珍爱如命。

①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

“仁”是万物之源,它“以通为第一义”。

②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

③并且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

④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留有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人们提及谭嗣同时,总是怀着一种无比钦佩的心情。

不仅仅为他的不屈,也为他苦心经营的《仁学》——一部近代史上中国人自己的人权宣言。

在《仁学自叙》中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学、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

"据此可见,谭嗣同思想来源复杂。

众所周知,梁启超和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两位先驱。

其中,梁是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并在变法失败后坚持和自己的维新式君主立宪制观点;谭则是变法的主要思想者和组织者,在变法失败后作为六君子之首英勇就义,召起了人们爱国的热潮,点燃了日后革命的火种。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浅论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浅论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浅论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内容提要: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为了救中国,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分别从各自的阶级出发分别发动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

虽然最终,这些对国家出路探索的道路皆以失败告终,但在探索的道路上对中国人民思想上的启蒙、对推翻封建统治的促进、对继而的发生的一系列革命运动的成功都有不可忽略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推动作用正文: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不断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开始探索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

农民阶级为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在维护封建制度前提下,为实现自强和求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中的改良派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都是中国近代各阶级对中国国家出路所做的努力和探索,虽然这些探索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挫折和失败,但也是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道路上的重要一环,为以后的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太平天国的建立自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为支付对列强的赔款,弥补财政空缺,加重了对本就受地主压迫的广大农民税款的征收,且各级官吏的浮收勒扣,横征暴敛,使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致使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其中典型的就是太平天国起义。

1851年1月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立太平军,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建立与清政府统治对峙的农民政权。

2.太平天国的经过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后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并颁布了极具进步意义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

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

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先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

历史书上把他塑造为一个为了贫苦大众,敢于牺牲自己的人物。

尤其他那首绝命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让人觉得可歌可泣。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的无能腐败越来越显现出来,加上越来越多的进步思想涌入中国,诞生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谭嗣同就是其中一位,大家觉得对于清政府必须改革。

1895年,康有为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朝廷,史称“公车上书”。

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反对和帝国主义签订不平等条约,提倡新学,苦心研究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的办法。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却有着一段不光彩的历史,甚至被别人骂作汉奸,民族的败类。

这要从1894年说起,谭嗣同在给自己的老师欧阳先生写信的时候曾经写道:“试为今之时势筹之,已割之地不必论矣。

益当尽卖新疆于俄罗斯,尽卖西藏于英吉利,以偿清二万万之欠款。

以二境方数万里之大,我之力终不能守,徒为我之累赘,而卖之则不止值二万万,仍可多取值为变法之用,兼请英俄保护中国十年。

”大致意思是这样,当今的而中国,必须用割地来发展自己,求生存,把新疆卖给俄罗斯,把西藏卖给英国,用来偿还欠下的二万万两白银,这两个地方面积数万里,而且属于边疆捶地,中国的力量根本没办法守住,放在手里也是累赘,卖给他们绝对不止二万万两,多余的钱可以拿来变法,还可以请他们保护中国。

听到这里大家可明白了吧,谭嗣同打算把土地割让给外国人,请他们来保护中国,多么愚蠢的想法。

如果谭嗣同成功了,结果又会怎样呢?谭嗣同(1865—1898)近代思想家。

湖南浏阳人,字复生,号壮飞。

早年博览群籍,游历长江、黄河流域和西北各省,考察风土民情。

1896年著《仁学》。

翌年在长沙开办时务学堂,倡议南学会,创刊《湘报》等宣传变法。

1898年入京,参与新政。

戊戌变法失败,被杀害。

临刑作绝命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有《谭嗣同全集》。

浅析谭嗣同_仁学_思想的主要特点

浅析谭嗣同_仁学_思想的主要特点

!"在大厦将倾,人物辈出的晚清,谭嗣同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追思和仰慕的。

谭嗣同的人格魅力不仅在于其以身殉道的生命实践,亦在于其思想的超前性和锋利性。

集其思想于大成的《仁学》,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不仅反映了时代的潮流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思想来源的广泛性谭嗣同身处晚清新旧中西混杂的思想格局中,交往师友众多,强调兼收并蓄,加之刚过而立之年即罹难,未及对《仁学》书稿及其思想进行打磨和拓展,因而“仁学”还是一个庞杂而尚未完成的思想体系。

谭嗣同在《仁学》序言中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来源中包括了经学、理学、佛学、诸子学和西学。

经学提倡今文经学,理学提倡王阳明、陆九渊的心学;佛学提倡禅宗、华严宗、唯识宗;诸子学提倡庄子、墨子以及明末遗民王船山、黄宗羲等的思想;西学攻格致、算学、社会学。

既有唯物主义也有唯心主义,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既有宗教、哲学又有政治思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融中西古今之学于一体的庞杂体系。

二、思想形式的神秘性“仁学”思想带有神秘和虚无的色彩,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用“以太”解释世界的本原;二是用佛法作为理想的归宿。

所谓“以太”,即物理学中的#$%#&的音译。

当时西方的物理学家认为光的传播必须有一种媒介,这种媒介即是“以太”,它弥漫在宇宙之中,太阳和其他星球的光依靠这种媒介才传到地球上来。

因此,“以太”是一个物质概念。

谭嗣同取借和扩延了这个概念,来解释所有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遍法界、虚空界、众生界,有至大至精微,无所不胶粘、不贯洽、不管络而充满之一物焉,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无以名之,名之曰以太”。

浅析谭嗣同

浅析谭嗣同

浅析谭嗣同在中国近代史上, 尤其是近代史的晚清时代, 人才层出不穷, 英才星斗灿烂。

但我最敬仰的英才之中, 莫过于湖南的谭嗣同。

一百年前, 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沧海浮生,岁月如潮,在历史的天平上, 他是绝不失重的一世之雄,也是永不褪色的万古人物。

谭嗣同出生于湖南浏阳一个书香门第, 自幼天资过人。

两岁时能吟诗作对, 五岁熟读诸子百家, 是远近闻名的神童。

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等职。

生母徐氏出身贫寒,作风勤朴,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

10岁时,谭嗣同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

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

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工诗文,非常反感传统的时文八股。

谭嗣同自小心胸坦荡,为人仗义,颇仰慕古代侠士,于是12岁时开始随“通臂猿”胡七与“义侠”大刀王五学剑习武。

他曾和“义侠”大刀王五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

1877年,在浏阳与唐才常订交,他又师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

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

1884年,他离家出走,游历天下,观察风土,结交名士。

大约在20岁左右的10年间,谭嗣同游历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

行程8万余里,足迹遍布13省,拜访名家,大开眼界。

特别是有一次谭嗣同仗剑策马射猎,7昼夜行程1700多里,虽遇“髀肉狼藉”,但他仍然“怡然自乐”。

1888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时又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

早年的艰苦磨砺为谭嗣同波澜壮阔的人生蓄积了充沛的能量。

这位天生具有英雄之姿和英雄之志的壮士在默默地等待着。

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妥协退让,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悲壮的一幕——《谭嗣同传》(节选)浅析

悲壮的一幕——《谭嗣同传》(节选)浅析
,

,
五个层次
选 材严密
,
,
文理 清晰
42 0

猛 烈抨击 二 千年来 的 封建
,
节选部分 辉的事迹

记叙 了谭 嗣 同 一生 中最重 要 个字
。 ,

最光 本可 春秋
专制制度 和 三 纲五 常等 封建伦 理 阶级 要 求进步 发 展 的 呼 声
。 , ,
反 映 了 民族 资 产

,
但 文 章 只用 了
;
选部分
和鼓舞
再 现 了这
最悲壮 的一 幕

,
让后 人
,
,
包括
舍 身取 义
而 应 更 深 一 层 去领 会 他牺牲 的意 义


今 天九 十年代的青 少 年 也 从 中得 到 启迪

受到 教 育
是 在完 全 可 以逃 避 地



的情 况 下
,
清醒 地

主动

自觉 地 用 生 命 和鲜 血 来唤起 民 众的觉 醒

性格、特长、 Nhomakorabea。
经历
然 后 较详细 地
显 然浸 透 字 里 行间
如诀别
.
,

遂 相与 一 抱 而 别
.
;
记叙 了他 在 湖 南提 倡新 学 及 撰 写

《 仁 学 》 一 书的经
,
被 逮 之 前一 日
,
,
日本 志士 数辈
,
苦 劝 君 东游

君不 又遗
,
接着 重 点记 叙 了他被 召 入 京
, ,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他 对 “ 国变法 无 不从 流 血 而成 . 日中 国未 闻有 因 变法 外 今 而 流 血 者 , 国 之 所 以 不 昌 也 。有 之 , 自嗣 同 始 ” ] 观 此 请 『的 2 点 , 至 今 日 , 较 多 的 学 者 和 网 友 予 以 批 驳 。 主 要 的 反 时 有
的 评价 , 有 意义论 和 无 意 义论 。事 实上, 嗣 同的 慷慨 即 谭
对 于 以 毛 泽 东 、 昌 济 、 才 常 等 为 代 表 的 不 同社 会 阶 层 杨 唐 的 万 千 仁 人 志 士 所 带 来 的 精 神 影 响 。 他 的 牺 牲 对 中 国 从
半 殖 民地 半 封 建 的社会 性 质 向新 的社会 性 质 变革起 到 了
精 神 上 的 引 领 作 用
知名 人 士 。
( ) 泽 东 , 润 之 , 国 革 命 家 、 略 家 、 论 家 一 毛 字 中 战 理
虐 ” 但 生 于 官 宦 之 家 , 锦 衣 玉 食 未 尝 不 可 , 其 父 也 , 得 况
就 义为后 人 留 下的 不仅 是 一种 无 畏 的 气概 .更 重要 的是
对 观 点 包 括 对 其 继 续 生 存 而 为 革 命 奔 走 的 意 义 更 为 重 大 的角 度 进 行 假设 , 通 过 鲁 迅 的《 》 篇 小 说 作 为 重要 并 药 这
的引 证进 行 论述 。 对 此 , 国 家 发 展 和 改 革 委 员 会 的 黄 征 学 先 生 对 此 观
蚁 尚 且 偷 生 , 就 不 能 存 下 自 己 的 性 命 待 来 日东 山 再 起 么 , 且 这 种 牺 牲 有 用 么 , 迅 的 《 》 强 烈 讽 刺 了 这 而 鲁 药 就
点 , 昧 的 人 用 烈 士 的 血 当 药 引 , 笑 可 叹 。 所 以 我 个 愚 可 人 不 同 意 ! ”4 l 二 、 嗣 同 就 义 对 于 革 命 者 的 直 接 与 间 接 影 响 谭 谭 嗣 同 的 牺 牲 对 后 世 具 有 强 大 的 现 实 意 义 。对 中 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析谭嗣同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每每看见这番话,总觉凄壮,想想梁启超、康有为逃赴日本的身影,再看看谭嗣同毅然决然地赴死,我不禁要问,他到底是英雄还是莽夫?
谭嗣同的父亲曾任清政府郎中、道台、巡抚等官职,生母出生贫寒,勤劳朴素,自小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

10岁时他拜浏阳著名的欧阳中鹄老师为师,并对王夫之的思想产生爱好,产生了爱国主义的启蒙。

之后他不断学习中国典籍、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他读书务求广博,经世济民,很有才华,他的诗感情真挚,志趣豪迈,境界恢弘,笔力遒劲。

早年的才华横溢似乎也预示着他不平凡的一生。

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马关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正面临着国外侵略和国内清朝政府腐朽统治的双重危机。

中国的大地上到处在悲歌,人民在呻吟,田园荒芜,市井萧条,民不聊生,官府却横征暴敛。

许多国人自甘堕落,逐步消沉,更别提国难当头能够拿出匹夫之勇。

而此时,正是青春时期的谭嗣同,知识广博、武艺精湛、胸怀大志。

他从小饱读诗书,花了十年功夫,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北至新疆,南到台湾,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

面对中国的此情此景,他哀伤、他苦闷、他悲愤,望着腐朽即将坠落的清王朝,清朝政府无能至极,竟与日本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谭嗣同万份忧虑,不经黯然神伤。

正直的热血青年压抑不住内心的怒火,他写到: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同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他与唐才常等人创建了维新团体南学会。

他还把《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含有民族主义意识的书籍发给学生,向他们灌输革命意识,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

仍记得谭嗣同奉诏进京,启程前,朋友为他践行时,为他分析了当前中国的形势,面对种种不堪设想的困难,顾及变法的路上布满荆棘,不容乐观。

他却对妻子说,此次赴京,凶险未卜,要“视荣华为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悲无喜,所其自然”。

这却也是何其的豪迈啊!
1898年9月,光绪皇帝召见了谭嗣同,并破格赏识谭嗣同等人。

让他们在军机处上行走,参与新政,从此谭嗣同便在皇帝左右处理奏折,忙于变法事宜。

事过几日,谭嗣同急匆匆的向袁世凯所在的北京的驻地法华寺走去。

此时,他身上正肩负着变法成败和光绪皇帝、维新派命运的重任,去说服手握重兵的袁世凯。

要求他在慈禧太后即将发动的政变中保护皇上,维护变法。

然而袁世凯的狡猾在于他深知慈禧的力量比光绪的力量大得多,他投靠慈禧,才能实现他更大的野心。

变法失败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山”,留下一句话,他便匆匆走了,也留下一个永恒的疑问:他的选择对吗?他是英雄还是莽夫?
儒家圣人观造就了谭嗣同的政治人格,于是便有了谭嗣同心中的“圣君情结”,在时代变革的风云之际,就会产生受命感、成圣王感、破坏感和改造感。

然而这么多情感产生的依托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现实中的圣君。

因为“成圣人精神最终得落实在政治事功上,而政治事功必涉及国家政治的具体问题。

”这似乎是旧式文人的一个既定政治思维模式。

于是乎,再崇高的政治理想一和这种既定思维结合,便会陷入到马基雅维里式的权谋和强势之中,
造成一个和谭嗣同所憧憬的理想政治模式完全脱序的现实政治局面。

好在谭嗣同是一个慷慨激昂的真君子,在决定彻底解脱之后,他没有畏畏缩缩而是显示了其政治人格中最崇高、最悲怆的美。

一条浩荡的长河,有它最早的源头;一株苍郁的大树,有它最深的根系。

湖湘文化的源头与根系,当是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和他的作品。

谭嗣同是近代湖湘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也曾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收养分,曾吮吸湖湘文化那源远流长的乳汁。

一个高度集权的黑暗时代,可以令人畏惧,可以叫人消沉,可以命人屈服,也可以使人同流合污,助纣为虐,但是,它也可以磨炼和促使真正的人愈发坚强与伟岸。

即使风雨如磐,也有雷鸣与电闪,谭嗣同,就是撕破黑暗王国的一道雪亮的电闪,就是报道破晓的一声惊世的雷鸣。

给黑暗的星空增加了光明,给人民带来了希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的步伐。

谭嗣同是英雄,在狱中,他大义凛然,神情自若,视死如归。

他抚今思昔,眷念着祖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抒发了自己“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的感情。

,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他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热衷于改革不计个人得失的政治家,他临危不惧,崐视死如归,千方百计关怀同志,认识到变法必须流血,超越了历史上主张革新崐的政治家的认识。

谭嗣同,他的一生虽然很短暂,但却比许多人的一身都来得壮烈,他的一生是在跌宕起伏中度过,充满了许多的传奇色彩,也正是应为如此,才造就了一个身负名族大义的英雄,正是有了这样的一批壮士,让沉睡了几千年的中国雄狮重新燃起了斗志,他就是名族的担当者。

然而,所谓英雄,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之将倒。

谭嗣同却没有做到,仓促赴死何尝不像一介莽夫,如张飞只懂冲锋陷阵,如项羽只懂挥剑弄枪,拔刀一刎留下的除了后人深深叹息还有什么?有勇无谋何以称为英雄? 袁世凯太过狡猾,诡计多端,当面一套背地一套,谭嗣同不该轻信袁世凯会答应帮助实力薄弱的光绪皇帝而与慈禧做对,尤其明知袁世凯是在自己的一再追问下被迫表态,根本是不可信的,这就导致了后来变法的失败,谭嗣同太过冲动。

为何不能识破?
光绪皇帝虽然是一个维新派,但他过于恐惧慈禧,在他自幼成长的经历导致他优柔寡断,唯唯诺诺,把希望都寄托在谭嗣同等几个年轻人身上而不自己多去拉拢实力派的人物。

但谭嗣同却没能认识到这一点,觉得只要光绪皇帝有想法就行,谭嗣同的局限在于他一方面不能理性看待西方势力和重臣的可用之处,另一方面他盲目的相信自己的能力以及对光绪皇帝的决心。

为何不能想通?
像老师说的一样:历史不能假设。

我一个事后诸葛亮又怎能说三道四?面对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事事都在改变,唯一不变的便是谭嗣同和我们那热爱这土地的心,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最后一句话送给谭嗣同也送给所有人。

至于谭嗣同是英雄还是莽夫,我想他也是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向他致以深深的敬意便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