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年休假计算及统计
年休假计算公式范文

1.年休假天数:
根据《劳动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月工作日在10个以下的,享受
5天年休假;在10个至20个间的,享受10天年休假;在20个以上的,
享受每年增加2天的年休假,以此类推,直到享受15天年休假。
2.年休假工资:
年休假工资是指在员工休假期间,根据员工的工资待遇继续支付给员
工的工资,以补偿休假期间的经济损失。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员工在
休假期间,其工资待遇不得低于其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待遇。
3.年休假计算公式:
年休假工资的计算公式是根据员工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待遇来确定的。
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年休假工资=年度总工资/年度总工作天数*年休假天数
其中,年度总工资是指员工在一整年中的总收入,包括基本工资、绩
效奖金、岗位津贴、加班费等各种形式的工资收入。
年度总工作天数是指员工在一整年中的总工作天数,包括正常工作日、周末、法定节假日等。
需要注意的是,年休假的计算公式可能会因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
规定而有所不同。
所以,在具体应用时应该根据自己所在地的劳动法规定
和公司规章制度来确定具体的计算方法。
综上所述,年休假计算公式是根据员工的工作日和工资待遇来确定的,这既是基于法律的规定,也是为了保障员工的权益。
在具体应用时应该根
据相关规定来进行计算,以确保员工的休假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
员工休假管理制度

员工休假管理制度员工休假管理制度1第一条为了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加强人事管理、行政管理及其劳动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员工休假管理制度。
第二条第二条法定节假日是指我国现行休假制度规定的带薪节日和休息日。
法定节日假包括:元旦(1天)、农历春节(3天)、五一劳动节、(1天)十一国庆节、(3天)中秋节(1天)、端午节(1天)、清明节(1天)、三八妇女节(女职员半天);法定公休假为周六、周日。
第三条婚假:1.员工结婚给予3天假期,达到晚婚者(男年满25周岁,女满23周岁),可再增加婚假7天。
2.员工休婚假期间,其标准工资照发。
3.员工结婚男女双方在异地者,报销一次往返路费(具体参照出差交通工具乘坐标准)。
第四条丧假:员工亲属(父母、岳父母、公婆、配偶、子女、兄弟姐妹)死亡,给予丧假3天;职工亲属在异地死亡可根据路途远近给予路程假,路费自理。
职工在治丧期间的标准工资照发。
第五条产假:女职工生育子女期间享受产假。
员工计划内生育产假90天,含产前假期15天,属晚育者,另有晚育假30天。
如难产增加产假30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已婚女员工怀孕流产的,根据医院开具的证明给予15天假期。
期间标准工资照发。
第六条看护假:员工配偶分娩期间,可给予看护假10个工作日。
护理假期间标准工资照发。
第七条职工因病或非因工受伤,经批准停止工作或不能正常工作需治病、休养者可享受病假。
第八条员工休养病假1天以下者需经部门经理批准,1-3天者报主管副总经理批准,3天以上报总经理批准。
第九条员工休病假7天(不含)以内,标准工资照发。
7天(含)以上者,发放标准工资的60。
第十条员工因个人私事,经批准休假的,一次事假不得超过3天。
(含)事假期间基本工资照发,其他工资按实际天数扣除。
第十一条员工请事假1天以内者,经部门经理批准,2天者,经分管领导批准,3天以上情况须经总经理批准;总部副经理以上人员请事假须经总经理批准;分公司副经理以上人员请事假须经分公司总经理批准。
年度休假分析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也越来越重视。
年度休假作为员工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本报告将对本年度的休假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为下一年的休假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年度休假基本情况1. 休假时间本年度,公司实行国家法定节假日、带薪年假、调休制度。
员工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休假时间。
2. 休假人数据统计,本年度共有1000名员工参与了休假,其中男性员工500人,女性员工500人。
3. 休假天数员工休假天数根据岗位、工作年限等因素有所不同。
本年度员工平均休假天数为10天。
三、休假分析1. 休假类型分析(1)法定节假日休假本年度法定节假日休假人数为800人,占休假总人数的80%。
员工普遍认为法定节假日休假是体现国家法定权益的重要方式,能够有效调节员工身心。
(2)带薪年假休假带薪年假休假人数为200人,占休假总人数的20%。
员工普遍认为带薪年假是体现企业人文关怀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3)调休休假调休休假人数为100人,占休假总人数的10%。
员工通过调休,能够在保证工作量的前提下,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
2. 休假时间分布分析(1)节假日分布本年度节假日休假主要集中在国庆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休假人数较多,体现了员工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2)带薪年假分布带薪年假休假时间分布较为均匀,员工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休假时间。
(3)调休分布调休休假时间主要集中在周末和法定节假日,员工通过调休,能够在保证工作量的前提下,更好地享受生活。
3. 休假满意度分析通过对休假员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员工对休假制度的满意度较高。
其中,法定节假日休假满意度为90%,带薪年假休假满意度为85%,调休休假满意度为80%。
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1. 休假时间安排不合理部分员工反映,由于工作繁忙,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导致休假时间安排不合理。
年休假excel计算方法公式

年休假excel计算方法公式
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中国职工每年应享有休假:
1、在职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满一年以上,每年休息休假时间不少于5天以上。
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满10年以上的职工,每年休息休假不少于10天以上。
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职业,津贴有社会保险允许,每年连续工作满四年的职工每年休息休假不少于14天以上。
二、excel计算方法:
1、用excel编写一份按月统计的模板表,并在该表的每一列的上方分别填写“出勤时间”、“休息时间”、“事假”、“年休假”四种出勤形式的时间单位。
核算出每月的具体出勤人日数。
2、用下列公式算出每月的年休假: =(B份月×B职期-C份月合计×C职期)/可休人日×日期数×职工数,其中可休人日为人月数×产假或病假数;日期数为实际出勤时间/24小时;职工数为月进入后参见工作的职工数。
3、在表中再计算出每月各类出勤的百分数,并画出折线图,方便查看每月的年休假的使用情况。
2024版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

20XX 专业合同封面COUNTRACT COVER甲方:XXX乙方:XXX2024版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本合同目录一览第一条:年休假的基本规定1.1 年休假天数1.2 年休假计算方式1.3 年休假起始时间第二条:年休假的申请和批准2.1 申请条件2.2 申请流程2.3 批准程序第三条:年休假的安排和使用3.1 年休假安排原则3.2 年休假调休安排3.3 年休假请假流程第四条:年休假的补偿和待遇4.1 年休假工资支付标准4.2 年休假加班补偿4.3 年休假福利待遇第五条:年休假的特殊规定5.1 职工入职、离职的年休假处理5.2 职工调岗的年休假处理5.3 职工休哺乳假、陪产假等其他特殊假期的年休假处理第六条:年休假的监督和管理6.1 年休假制度的执行监督6.2 年休假情况的记录和报告6.3 年休假违规行为的处理第七条:年休假的变更和解除7.1 年休假制度的变更7.2 年休假的解除条件7.3 年休假解除的程序第八条:年休假的争议处理8.1 争议的解决方式8.2 争议的处理程序8.3 法律途径的提起第九条:年休假的合同终止9.1 合同终止的条件9.2 合同终止后的年休假处理9.3 合同终止后的年休假工资支付第十条:年休假的补充规定10.1 适用范围10.2 特殊情况处理10.3 未尽事宜的补充第十一条:年休假的培训和宣传11.1 培训内容11.2 培训方式11.3 宣传途径第十二条:年休假的信息化管理12.1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使用12.2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数据维护12.3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故障处理第十三条:年休假的保密规定13.1 保密内容13.2 保密义务13.3 泄密处理第十四条:年休假的附则14.1 合同生效时间14.2 合同的有效期14.3 合同的修订和废止第一部分:合同如下:第一条:年休假的基本规定1.1 年休假天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职工每人每年享有5天带薪年休假。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全文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全文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调整职工工作与休息时间的关系,保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职工身心健康,根据《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不适用于下列人员:(一)因工作需要无法使用年休假的人员,如必须在法定节假日和大型活动期间工作的人员等。
(二)监狱、拘留所、收容教育所、劳教场所、看守所等特殊行业和单位的人员。
(三)统一依法享受带薪年休假的其他人员。
第三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法定工作日历及实际工作需要,合理安排职工带薪年休假。
第四条职工享有带薪年休假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保障职工按照本条例的规定休假。
第五条职工带薪年休假的具体安排、休假顺序等事项,由用人单位与职工自行协商确定,遵循合理、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六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带薪年休假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规范操作,推行统计与考核制度。
第七条用人单位应当在劳动合同或集体合同中明确职工带薪年休假的具体规定,以及用人单位的带薪年休假管理制度。
第二章带薪年休假的计算第八条职工的带薪年休假天数按照在用人单位工作满一年的时间来计算。
第九条职工工作年限在1年但不满10年的,带薪年休假天数为5日;职工工作年限在10年但不满20年的,带薪年休假天数为10日;职工工作年限在20年及以上的,带薪年休假天数为15日。
职工工龄跨度满了一年,即可享受相应带薪年休假天数调整。
第十条部分职工因残疾或其他特殊情况不能正常工作的,其带薪年休假天数按照其工作年限计算,但不少于相应年限的一半。
第十一条职工有特殊贡献或特殊困难遭遇的,用人单位可以给予相应的带薪年休假奖励。
第十二条职工带薪年休假天数按照实际应休日数计算,不得包含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
第三章带薪年休假的休假事宜第十三条用人单位应当根据职工的申请和工作情况合理安排职工带薪年休假的时间。
第十四条职工应当提前提交带薪年休假的申请,用人单位应当在合理时间内给予答复,除特殊情况外,不得拒绝职工的合理休假要求。
员工年假假期管理制度

员工年假假期管理制度作为劳动力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假期管理,在信息化方面的发展还不够充分。
有的企业仍然使用原始的纸质假期记录管理方式,有的企业虽然有电子的假期管理工具,但大都限于休假记录和一些简单的统计功能。
随着我国带薪假期制度的完善,对功能完善的电子假期管理系统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一、是否只有在本单位工作满一年的,才可以申请休年假?“在公司任职满一年,可享受带薪年假五天…”类似的条文,常见于各企业单位的休假制度规定中。
很多单位的人事,包括很多员工本人,都把享受年假的前提条件理解为“在本单位工作满一年”,而这一理解显然与法律规定不符。
《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三条规定,“职工连续工作满12个月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
第四条规定,“年休假天数根据职工累计工作时间确定。
职工在同一或者不同用人单位工作期间,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视同工作期间,应当计为累计工作时间。
”可见,对于“工作满一年”这一条件,法律规定并无“在同一单位”或“在本单位”的限定,只要满足“连续工作满12个月以上”即可以享受年假。
【深入解读:】2014年6月(刚参加工作)新入职,职工李**,那么在2014年的年假如何计算呢?1.年假天数计算?按照规定可以按照如下方法计算:李**折算年假天数:由入职日期折算2014年的服务天数对应的年假天数,不足0.5天的情况,如果选择利于员工:计算0.5天,那么李**年假天数3天(如果利于公司,舍去归0,即2.5天);2.什么时候可以用多少年假?a)计算出李**的年假是3天,那么员工在什么时候可以发起这3天年假呢?b)入职后第二天就立即请3天年假可以吗?Webone:按照规定可以扩展年假制度,如员工入职的3个月内只能按照实际服务天数的比例休年假,最多1.5天,入职满3个月即可修全年年假3天;3.李** 9月休完了3天年假,但是9月休假后就离职了如何计算?WebOne:这个属于多休年假的扣除解决方案,可以参照职工离职日的服务天数,得出可以年假天数,然后把多休年假折算为扣薪。
企业员工年假计算公式是什么

企业员工年假计算公式是什么《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规定职工可以依法享受年假,那年假是怎么计算的?有计算公式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企业员工年假计算公式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企业员工年假计算公式公式一、符合休假资格的新入职员工当年度年休假=(当年度剩余日历天数÷365)×全年应享受天数【法条规定】《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五条职工新进用人单位且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当年度年休假天数,按照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折算确定,折算后不足1整天的部分不享受年休假。
前款规定的折算公式和折算方法为:(当年度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365天)×职工本人全年应当享受的年休假天数。
公式二、离职时年休假=(当年度已过日历天数÷365)×全年应享受天数-当年度已休天数【法条规定】《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十二条用人单位与职工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当年度未安排职工休满应休年休假的,应当按照职工当年已工作时间折算应休未休年休假天数并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但折算后不足1整天的部分不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
前款规定的折算公式和方法为:(当年度在本单位已过日历天数÷365天)×职工本人全年应当享受的年休假天数-当年度已安排年休假天数。
公式三、未安排法定年休假报酬=前12个月剔除加班费的月均工资÷21.75x200%x应休天数【法条规定】《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十一条计算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日工资收入按照职工本人的月工资除以月计薪天数 (21.75天)进行折算。
前款所称月工资是指职工在用人单位支付其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前12个月剔除加班工资后的月平均工资。
在本用人单位工作时间不满12个月的,按实际月份计算月平均工资。
员工年假工资的计算1、职工休年休假期间工资的计算。
根据条例规定“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
号部
2019年度
年休假计算日: 门姓 名
2022/2/20 入职日期
*当年度只能休上年度的年休
入职 入职
当日本
当年对
本年度可休年假天数
当年对 当年对
工作 工作 当年对应的 年度可 应的入 应的入 应的入
工龄 工龄 入厂日期 休年假 厂日期 厂日期 厂日期
(年) (月)
天数
前年休 后年休 前年休 假假假
是否 2019/1/31 2019/2/28 2019/3/31 2019/4/30 2019/5/31 2019/6/30 2019/7/31 2019/8/31 2019/9/30 2019/10/31 2019/11/30 2019/12/31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修满
月实际休年假天数
满年度时年假天数 0
0
5
5
5
5
5
5
5
5
5
5
月可休年假天数 0
0
5
5
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
5
5
5
5
5
55
月实际休年假天数
满年度时年假天数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月可休年假天数 5
5
5
5
5
5
5
5
5
5
5
55
月实际休年假天数
满年度时年假天数
月可休年假天数
月实际休年假天数
备注
此列不可作休年假天数的参考 此列可作休年假天数的参考,未到月份不可提前休 此列为记录当月实际休年假天数,不可超 此列不可作休年假天数的参考 此列可作休年假天数的参考,未到月份不可提前休 此列为记录当月实际休年假天数,不可超 此列不可作休年假天数的参考 此列可作休年假天数的参考,未到月份不可提前休 此列为记录当月实际休年假天数,不可超 此列不可作休年假天数的参考 此列可作休年假天数的参考,未到月份不可提前休 此列为记录当月实际休年假天数,不可超 此列不可作休年假天数的参考 此列可作休年假天数的参考,未到月份不可提前休 此列为记录当月实际休年假天数,不可超
4 00139
行政部
张四 2017/3/19 4 59 2022/3/19 5
505
5
2019年度员工年休假计算统计汇总表
只能休上年度的年休假*
年休假计算起始日: 2019/1/1 年休假计算截止日: 2019/12/31
本年度可休年假天数 月份截止日
2019年计算能休年假天数及记录已休年假天数
年假
1 00137
资材部
李四 2003/10/9 18 220 2022/10/9 10 10 0 10
2 00140
行政部
张三 2008/3/11 13 167 2022/3/11 10 10 0 10
3 00151 五金部制造课 王五 2018/3/12 3 47 2022/3/12 5 5 0 5
满年度时年假天数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月可休年假天数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月实际休年假天数
满年度时年假天数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月可休年假天数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