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传感技术概述.
柔性传感技术概述

柔性传感技术概述柔性传感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领域,将传感器技术与柔性电子技术相结合,开创了新的传感器应用方向。
柔性传感技术可以用于测量和检测各种环境和生物参数。
相比传统刚性传感器,柔性传感器具有优势,如可弯曲、可拉伸、可卷曲、可贴合等特点,适用于多种复杂应用场景,如人体穿戴监测、智能医疗、机器人感知、智能家居等。
柔性传感技术的发展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驱动。
首先,柔性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柔性传感器的制造提供了可行性。
传统刚性传感器主要通过硅片等刚性材料制造,限制了传感器的形状和应用范围。
而柔性传感器采用柔性基底材料制造,并使用柔性电子技术将电子元器件集成在其中,使得传感器可以具备柔性和可变形的特性。
其次,柔性传感技术对于一些特殊场景和应用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对于病人的身体状态监测,传统监测设备体积庞大且使用不便,而柔性传感器可以与人体表面紧密贴合,实时监测身体参数,并且具备舒适性和便携性。
此外,在机器人领域,柔性传感器可以用于感知机器人的外界环境和接触物体的力度,提高机器人的感知能力和工作效率。
柔性传感技术的核心就是柔性传感器的制造。
柔性传感器可以采用多种材料制造,如聚合物、纳米材料和金属薄膜等。
这些材料具有柔软性和可延展性,可以适应不同形状和变形。
同时,柔性传感器的制造过程也采用了多种新技术,如印刷、溶胶喷射和薄膜沉积等,这些制造方法能够在柔性基底上直接制造传感器元件,实现大规模制造和低成本生产。
柔性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多种多样,包括电容、电阻、压电效应和光学等。
通过改变柔性传感器的形状、结构或材料特性,可以实现不同参数的测量和检测。
例如,压电效应可以将外力转变为电信号,用于测量压力、应变和力度。
而电容传感器则通过测量电容的变化来检测物体的距离和形状。
柔性传感器还可以与其他电子元器件相结合,形成多传感器网络,实现多参数的测量和信息处理。
柔性传感技术在医疗健康、智能穿戴和智能家居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柔性电子传感器详解

柔性电子传感器详解目前,许多智能化的检测设备已经大量地采用了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其应用早已渗透到诸如工业生产、海洋探测、环境保护、医学诊断、生物工程、宇宙开发、智能家居等方方面面。
随着信息时代的应用需求越来越高,对被测量信息的范围、精度和稳定情况等各性能参数的期望值和理想化要求逐步提高。
针对特殊环境与特殊信号下气体、压力、湿度的测量需求,对普通传感器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越来越多的特殊信号和特殊环境,新型传感器技术已向以下趋势发展: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和开发新型传感器;实现传感器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实现传感技术硬件系统与元器件的微小型化;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整合的传感器。
同时,希望传感器还能够具有透明、柔韧、延展、可自由弯曲甚至折叠、便于携带、可穿戴等特点。
随着柔性基质材料的发展,满足上述各类趋势特点的柔性传感器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柔性传感器的特点与分类1、柔性传感器的特点柔性材料是与刚性材料相对应的概念,一般,柔性材料具有柔软、低模量、易变形等属性。
常见的柔性材料有:聚乙烯醇( P V A ) 、聚酯( P E T ) 、聚酰亚胺( P I ) 、聚萘二甲酯乙二醇酯( P E N ) 、纸片、纺织材料等而柔性传感器则是指采用柔性材料制成的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延展性、甚至可自由弯曲甚至折叠,而且结构形式灵活多样,可根据测量条件的要求任意布置,能够非常方便地对复杂被测量进行检测。
新型柔性传感器在电子皮肤、医疗保健电子、电工、运动器材、纺织品、航天航空、环境监测等领域受到广泛应用。
2、柔性传感器的分类柔性传感器种类较多,分类方式也多样化。
按照用途分类,柔性传感器包括柔性压力传感器、柔性气体传感器、柔性湿度传感器、柔性温度传感器、柔性应变传感器、柔性磁阻抗传感器和柔性热流量传感器等;按照感知机理分类,柔性传感器包括柔性电阻式传感器、柔性电容式传感器、柔性压磁式传感器和柔性电感式传感器等。
柔性传感器的常用材料1、柔性基底为了满足柔性电子器件的要求,轻薄、透明、柔性和拉伸性好、绝缘耐腐蚀等性质成为了柔性基底的关键指标。
【5A文】柔性电子传感器详解

柔性电子传感器详解目前,许多智能化的检测设备已经大量地采用了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其应用早已渗透到诸如工业生产、海洋探测、环境保护、医学诊断、生物工程、宇宙开发、智能家居等方方面面。
随着信息时代的应用需求越来越高,对被测量信息的范围、精度和稳定情况等各性能参数的期望值和理想化要求逐步提高。
针对特殊环境与特殊信号下气体、压力、湿度的测量需求,对普通传感器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越来越多的特殊信号和特殊环境,新型传感器技术已向以下趋势发展: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和开发新型传感器;实现传感器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实现传感技术硬件系统与元器件的微小型化;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整合的传感器。
同时,希望传感器还能够具有透明、柔韧、延展、可自由弯曲甚至折叠、便于携带、可穿戴等特点。
随着柔性基质材料的发展,满足上述各类趋势特点的柔性传感器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柔性传感器的特点与分类1、柔性传感器的特点柔性材料是与刚性材料相对应的概念,一般,柔性材料具有柔软、低模量、易变形等属性。
常见的柔性材料有:聚乙烯醇(PVA)、聚酯(PET)、聚酰亚胺(PI)、聚萘二甲酯乙二醇酯(PEN)、纸片、纺织材料等。
而柔性传感器则是指采用柔性材料制成的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延展性、甚至可自由弯曲甚至折叠,而且结构形式灵活多样,可根据测量条件的要求任意布置,能够非常方便地对复杂被测量进行检测。
新型柔性传感器在电子皮肤、医疗保健、电子、电工、运动器材、纺织品、航天航空、环境监测等领域受到广泛应用。
2、柔性传感器的分类柔性传感器种类较多,分类方式也多样化。
按照用途分类,柔性传感器包括柔性压力传感器、柔性气体传感器、柔性湿度传感器、柔性温度传感器、柔性应变传感器、柔性磁阻抗传感器和柔性热流量传感器等;按照感知机理分类,柔性传感器包括柔性电阻式传感器、柔性电容式传感器、柔性压磁式传感器和柔性电感式传感器等。
柔性传感器的常用材料1、柔性基底为了满足柔性电子器件的要求,轻薄、透明、柔性和拉伸性好、绝缘耐腐蚀等性质成为了柔性基底的关键指标。
基于柔性电子的传感技术与应用

基于柔性电子的传感技术与应用柔性电子技术是指将电子元器件和设备制作在柔性基底上的一种新型电子技术。
基于柔性电子的传感技术与应用是指利用柔性电子技术来制造传感器件并实现各种传感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传感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硬性传感器逐渐不能满足各种特殊需求。
而基于柔性电子的传感技术应运而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一、柔性电子传感技术的发展趋势柔性电子传感技术具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轻薄柔性:柔性电子传感器可以通过将敏感器件制作在柔性基底上,使其具备良好的可弯曲性和可拉伸性,不仅适应各种形状的曲面,还可以贴合在人体皮肤等曲面上,实现更人性化的穿戴式设备。
2. 多功能集成:柔性电子传感器可以集成多种不同功能的传感器,如温度、压力、湿度、光照等传感器,实现多种环境信息的监测和感知。
3. 低功耗、高灵敏度:柔性电子传感器在制备过程中可以采用柔性材料和薄膜技术,减小了传感器的体积和重量,同时降低了功耗,并且具备更高的灵敏度,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和测量目标物理量。
4. 高度可靠性:柔性电子传感器在制作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层结构和可靠的连接技术,提高了传感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复杂环境下依然能够正常工作。
二、基于柔性电子的传感技术的应用领域基于柔性电子的传感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1. 医疗健康:柔性电子传感器可以制作成贴合在人体皮肤上的传感器,用于监测身体的生理信息,如心率、血压、体温等,为医疗诊断和健康管理提供实时数据支持。
2. 智能穿戴:柔性电子传感技术可以应用于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智能穿戴设备中,实现对用户的生理信息、运动数据等的监测和记录。
3. 环境监测:柔性电子传感器可以用于环境监测领域,如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噪音监测等,帮助人们了解和改善生活环境。
4. 工业控制:柔性电子传感器可以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用于监测和控制机器人、流水线等设备的状态和参数,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柔性电子皮肤传感器的设计原理和应用研究

柔性电子皮肤传感器的设计原理和应用研究柔性电子皮肤传感器是一种新型的传感器技术,具有与人体皮肤相似的柔软性和敏感性,能够检测和感知外界的压力、温度、湿度等信息。
它的设计原理和应用研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设计原理:柔性电子皮肤传感器的设计原理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传感器的结构设计和使用的材料选择。
传感器的结构设计包括传感层、电子线路层和信号处理层。
传感层通常由柔性材料制成,如聚合物材料、硅胶等,以确保传感器的柔软性和可弯曲性。
电子线路层负责传输和处理传感器的信号,它通常由导电聚合物、金属薄膜等材料组成,以确保传感器的导电性和稳定性。
信号处理层通常为微处理器和数据接口,用于处理和分析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
材料选择是设计柔性电子皮肤传感器的关键。
传感层的材料选择应具有很好的机械性能、可塑性和透明性,以便与人体皮肤接触时的舒适性。
电子线路层的材料选择应具有高导电性和稳定性,以确保传感器的精准性和可靠性。
常见的选择包括导电聚合物、金属纳米线、碳纳米管等。
此外,信号处理层所选的材料应具备低功耗、高效能等特点,以提高传感器的使用寿命和性能。
应用研究:柔性电子皮肤传感器在众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医疗领域是柔性电子皮肤传感器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它可以用于监测和记录患者的健康状况,如心率、体温、呼吸等生理参数,以及压疮预防和康复辅助等方面。
传统的医疗传感器通常体积庞大且缺乏柔软性,而柔性电子皮肤传感器能够与人体的皮肤接触贴合,更加轻便舒适。
智能机器人和人机交互领域也是柔性电子皮肤传感器的研究方向之一。
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要求对人体动作和触感的感知更加精准和灵敏。
柔性电子皮肤传感器的敏感性和柔软性使得它成为与人类进行近距离交互的理想选择。
例如,在智能机器人中,柔性电子皮肤传感器可以用于感知外界环境以及与人类进行触摸和反馈。
除此之外,柔性电子皮肤传感器还可以应用于虚拟现实、健康监测、智能家居等领域。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需要对用户的触感进行实时跟踪和反馈,柔性电子皮肤传感器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柔性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柔性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柔性传感器是一种新型的传感器,其采用柔性材料制造且具有变形灵活、重量轻等特点,可应用于多种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柔性传感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柔性传感器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柔性传感器的研究现状1. 柔性传感器的应用领域柔性传感器由于其柔性设计与小型化,以及低成本的优势,因此在实际应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柔性传感器可应用于医疗健康、机器人控制、环境监测、智能家居以及智能终端等领域。
2. 柔性传感器的相关技术研究柔性传感器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金属薄膜传感器、碳纤维/纳米复合材料传感器、纳米阻变材料传感器等新型材料的发展,柔性传感器的应用领域逐步扩展,同时也推动了柔性传感器的研究。
目前,柔性传感器的研究主要涉及传感原理、材料特性、结构设计、制备技术、信号处理以及综合应用等多个领域。
3. 柔性传感器的传感原理柔性传感器的传感原理基于材料的变形与电学特性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例如,当某些柔性材料被拉伸或压缩时,它们的电阻值或电容值会发生变化,将这些变化与被测物理量联系起来,就可以实现传感器的检测功能。
4. 柔性传感器的应用案例(1)医疗健康方面:柔性电子皮肤可以模拟人体皮肤的感知功能,实现人机交互、智能识别、手势控制等功能,并可应用于多种医疗方面的监测,如肌肉运动、心率变化等。
(2)机器人控制方面:柔性传感器可应用于机器人的手臂、腿部等部位,起到监测运动的作用,同时也可应用于机器人的视觉感知、接触力控制等方面。
(3)环境监测方面:柔性传感器可应用于空气质量、水质监测等方面,可实现在线监测和实时反馈。
(4)智能家居以及智能终端方面:柔性传感器的可穿戴、无线传输等特性,在智能家居和智能终端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二、柔性传感器的未来发展趋势1. 材料特性的改进目前柔性传感器主要应用于医疗健康、机器人控制、环境监测等领域,但其灵活性、可靠性以及可控制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柔性可穿戴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研究现状
03 三、技术创新
04 四、应用前景
05 参考内容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柔性可穿戴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感知设备,越 来越受到人们的。本次演示将介绍柔性可穿戴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包括基本原理、 应用领域、技术创新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
一、引言
1、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
在医疗健康领域,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可以将其 应用于监测人体的生理参数(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以及睡眠质量等。 此外,还可以将其应用于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慢性病患者的监测等方面。通过实 时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和运动状态等信息,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 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同时,也可以通过监测患者的睡眠质量等信息来评估其 心理健康状况,为心理疾病的治疗提供帮助。
2、传感器的应用领域和市场需 求
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可以应用于医疗健康、运动健身、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 在医疗健康领域,它可以监测人体的生理参数(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 睡眠质量等;在运动健身领域,它可以监测人体的运动状态(如步数、速度、姿 势等)、消耗的能量等;在智慧城市领域,它可以监测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 CO2浓度等)以及智能家居等方面。随着人们对健康管理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 提高,柔性可穿戴传感器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在具体设计上,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采用“弹簧天线”的设计。这种天线由几 个相互连接的弹簧结构组成,每个弹簧结构都能独立地拉伸和收缩,从而适应各 种人体姿势和运动。此外,一些研究人员还尝试利用人体的肌肉运动或血管作为 天线的一部分,以实现天线的可拉伸性和生物相容性。
在实验测试方面,已经有一些研究表明,柔性可拉伸天线可以在各种运动和 人体姿势下保持良好的通信性能。例如,一项研究表明,使用这种天线的NFC可 穿戴传感器可以在人体进行跑步、伸展等运动时准确监测心率和呼吸等生理参数。
生物柔性传感器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生物柔性传感器的研究和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各类传感器的需求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医疗健康、运动健身、智能监控等方面,需求更加迫切。
而生物柔性传感器就是其中的一种新型传感器,它不仅能够实现人体数据的采集,更具备极高的柔韧性和透气性,使得它具备了极高的安全性和使用性。
那么,本文将从生物柔性传感器的定义、原理、研究和应用前景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物柔性传感器的定义和原理生物柔性传感器,是指一种以人体生物信号作为输入信号,经过传感器转换后输出为电信号的传感器。
这种传感器主要应用于生物医疗领域、人机交互领域、身体运动监测领域等,广泛地应用于人体健康、人体运动等方面的数据检测和处理。
生物柔性传感器的原理,可以简单理解为利用一定的化学、物理效应将生物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过程。
一般来讲,生物柔性传感器采用的是有机材料,因为有机材料柔性好、生物亲和性高等特点,一般是将这种材料改造成一种纳米结构的电极。
当生物信号与电极接触的时候,材料和生物信号之间形成一种特殊含水分子层,这种层的存在使得生物信号得以转化为电信号,实现了生物信号的测量。
二、生物柔性传感器的研究现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针对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
生物柔性传感器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加深,除了理论方面的研究之外,实践方面的研究也在逐步的展开。
目前为止,有很多机构和科研团队都在研究生物柔性传感器的应用,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ichael McAlpine等人研究出一种能够将电子芯片嵌入到羊毛和橡胶混合物中的方法,并且可以将其塑型成羊角的形状,从而实现用这种“羊角”传感器来测量人体体温的功能。
同时,韩国的釜山国立大学也研发出一种水凝胶中纳米酸化锡的可拉伸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用于监测人体的心跳、呼吸和体温等,且具有比传统传感器更好的适配性和精度。
在生物柔性传感器的实践应用中,除了医疗健康方面,还有运动健身领域。
例如,Firefly 武汉团队研发的芯片贴片睡眠监测器BandRing,采用柔性电路和电极的织物贴片,而这样的织物贴片再加上集成化的智能算法,就可以实现对人体运动和睡眠的监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比 3 重 ( 0 % )
电 子 信 息 制 造 业 收 入 ( 亿 元 )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8 24
增 20 长 率 16 ( % 12 )
8
电子信息制造业一直保持增长,但增长率在降低,高速 柔性电子技术能够促进信息产业革新和升级。
柔性薄膜电子器件设计制备与集 成技术
内容提纲
一、需求与应用 二、面临的技术挑件的革命性发展方向
过去 现在 未来
工业需求
个人需求
生物集成需求
PNAS 106, 10875 (2009). Science 327, 1603 (2010).
电子器件可伸展柔性的重要意义
9
GDP
20000 0
4 0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二、面临的技术挑战
10
高速柔性薄膜电子器件设计制备与集成的挑战
难点与挑战:
基于无机薄膜的电子器件可延 展柔性化? 如何将脆性无机薄膜与柔性基 体集成? 大变形及疲劳载荷下薄膜器件 是否失效?
器件或连线
柔性无机微纳电子器件原理 Flexible ICs
蓝光有机LED外部量子 效率为4.8%,使用寿命 小于15000小时; 蓝光无机LED外部量子 效率达到60%,使用寿 命达到50000小时以上
(Kim等2010年报道)
有机电子器件的电学性能与无机电子器件相比,相差数倍 5 不能利用有机半导体实现高频高速特性!
无机电子器件可伸展柔性的重要意义
器件或连线
柔性化
二氧化硅 硅 介电质 硅
柔性基体 “柔性”电子器件
11
传统 “非柔性”电子器件
关键科学问题
高速薄膜器件的可延展柔性化与集成化设计理论
高速柔性薄膜器件的转印实现及其界面物理机理
柔性环境下无机薄膜器件的高速电子学性能与 退化机理
12
科学问题一:高速薄膜器件的可延展柔性化 与集成化设计理论
可供生物集成电子器件的半导体材料
Science (2001) PNAS (2001)
?
a-Si poly-Si 10 100 Si GaAs 1,000 10,000 1
0.1
聚合物:
溶液处理工艺 性能较差
小分子材料:
性能接近于a-Si 真空沉积
单晶材料:
需要研究固有的电荷传输; 易碎,集成工艺存在挑战
新生婴儿护理与健康监测
现在
未来采用柔性电子技术
4 14, 113 (2012). Ann. Rev. Biomed. Eng.
有机柔性电子器件的电学性能发展瓶颈
有机太阳能电池能量转 换效率8.3%; 无机太阳能电池能量转 换效率41.1%
(美国National Energy Renewable Laboratory)
17
2.高速柔性薄膜器件的高效、大规模转印集成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柔性基体表面微结构设计实 现界面粘附力调控的机理 薄膜与柔性基体转印结合过 程及控制参数
转印机理
大规模局部主动控制的转移 印刷集成方法
大规模转印
科学贡献:基于界面可控粘附的转印理论与集成方法 技术突破:实现高效高成品率的转印技术
科学难点 如何实现脆性薄膜与柔性 基体的转印集成? 如何控制大变形下无机薄 膜/柔性基体间的界面失 效? 研究思路 调控无机薄膜/柔性基体 界面的粘附特性 大变形
异质界面
柔性器件
利用断裂力学确定界面失 效准则
14
科学问题三:柔性环境下无机薄膜器件的 高速电子学性能与退化机理
科学难点
如何保证可延展柔性环境 下无机薄膜的电学性能及 其可靠性? 研究思路 通过理论分析无机薄膜在 变形下的电学性能 通过实验与理论计算结合 方式确定多场耦合作用下 的无机薄膜的电学性能
高速柔性无机薄膜电子器件设计原理
岛桥结构设计
屈曲互联导线设计
电子学功能部件依然采用无机材料从而保证高速功能 通过力学及几何设计使得电子器件具备柔性可延展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重要的稳定比例
电 子 信 息 制 造 业 收 入 在
18 15 12 9 6
18
3.满足柔性基体集成的高速薄膜器件的微纳制备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小型化、薄膜器件的外延结构 设计和生长技术 小型化、薄膜器件的器件结构 设计和制备技术 面向精确转印的衬底剥离和微 结构支撑技术
衬底剥离后的微支撑结构
科学贡献:薄膜材料的微型化设计和制备研究 技术突破:满足转印的衬底剥离技术和微支撑结构
16
1.力学介入的可延展柔性高速薄膜器件集成化设计研究
研究内容:
集成电路的可延展柔性化设计 原理 互连导线自相似结构的大变形 机理 无机薄膜应变隔离的新原理及 其实现方法 可延展柔性集成电路的仿真分 析
岛-桥构型
??图
自相似导线
科学贡献:基于力学屈曲变形的结构可延展柔性化理论
技术突破:微纳尺度可延展柔性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
① 力学介入的可延展柔性高速薄膜器件集 成化设计研究 ② 高速柔性薄膜器件的高效、大规模转印 集成技术研究 ③ 满足柔性基体集成的高速薄膜器件的微 纳制备技术研究
④ 柔性/刚性异质界面对高速薄膜器件集成 及电子学性能的调控机理研究
⑤ 具有柔性互连导线的高速薄膜器件的延 迟机制与可靠性研究
碳纳米管:
高的电子迁移率, 比较稳定 高温生长, 电异质性
Nature (2008) Nature Nano. (2007)
6
高速柔性无机薄膜电子器件设计原理
基本 原理
刚性材料通过 结构化力学设 计实现柔性
PDMS Si
mother wafer: Si
pre dL L
PDMS
pre
电子学功能部件依然采用无机材料从而保证高速功能 通过力学及几何设计使得电子器件具备柔性可延展 大变形不改变器件电子学性能
科学难点
可延展柔性结构
如何实现脆性无机薄膜器 件的可延展柔性?
如何设计无机薄膜与柔性 基体的集成结构?
pre 研究思路 利用力学屈曲变形使得互 连导线或薄膜出现波浪状
无机薄膜或互连导线
pre
聚合物柔性基体 无机薄膜或互连导线 聚合物柔性基体
13
基于分形的互连可展结构 及基体表面微结构布控
科学问题二:高速柔性薄膜器件的转印实现 及其界面物理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