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母种制作-实验一
食用菌母种制作的两种简易方法

食用菌母种制作的两种简易方法
一、灰树花母种制作
1. 收集准备
选择新鲜的床树花,将彩色的花芯拆开,将母种和母粉分离出来,然后收集并保存在干燥的玻璃杯中。
2.加工加工
将母粉放入清水中浸泡2~3小时,然后用手轻轻挤压,将母粉中的器官质质因子都细化拌和均匀,待水质变得透明后即可取出。
3.蒸煮蒸煮
将母粉放入不锈钢锅中,将水添加到母粉的一半位置,然后加入适量盐及其他调料,浓度不应过于浓稠,并将温度调节到90~100℃,蒸煮数小时,直到母粉颜色发生变色,再加入适量的植物油使其更加香,即熟母粉即可回收。
二、松露母种制作
1.收集准备
选择新鲜的松露,将其细切粉末,并加入少量水混合成浆,导出松露的母种。
2.提取精粹
将提取的母种放在碗里,过滤掉母粒状的淤泥,然后将其加入少量水重复搅拌,分离母粉与母粒,然后用一滤纸将母粉过滤至精粹完成。
3.蒸煮母粉
将精粹放入不锈钢锅中,然后加入水、盐、酱油等调料,并加入植物油以香,将温度控制在90~100℃,不时的翻动内容物蒸煮30分钟,再加入少量冷水即可取出。
做出的母粉可直接拌入食物中食用。
食用菌实验-母种原种扩大培养

实验五母种、原种接种扩大培养(板书用)一、实验目的熟悉母种、原种接种操作技能。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接种钩(针),酒精灯,镊子、、火柴,记号笔,记录本,75%酒精及棉球、95%酒精,母种试管斜面,灭菌好的原种培养基。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1.无菌测定灭菌后的培养基,随机抽出数支斜面试管培养基,置25—28℃的温箱中培养3天,培养基表面仍光滑,无杂菌出现,证明灭菌彻底,即可供接种使用。
2.接种操作过程无菌操作要点:①无菌箱在启用前先灭菌,将待接种的斜面试管、酒精灯、火柴、接种针等放入箱内,紫外线照射半小时以上。
超净工作台则要先灭菌20分钟。
②双手洗净。
打开工作灯,将双手伸入接种箱内,点燃酒精灯。
用75%酒精的棉球擦拭双手,擦拭方向由前向后。
③左手平托两支试管,拇指按住试管底部,外侧一支是供接种用的菌种试管,内侧一支是待转接母种的斜面试管,两支试管的斜面都应朝上。
右手持接种钩,将接种钩的顶端烧红,并将整条接种柄在火焰上过几次灭菌。
④将两支试管的管口部分靠近火焰,用右手同时夹住两个棉塞。
拔掉两支试管的棉塞,并立即以火焰灼烧管口,并适当转动。
操作过程在不离酒精灯火焰一寸远处进行。
⑤用冷却的接种钩,在长满菌丝的斜面挖取少许菌丝及培养基,然后轻轻抽出试管。
迅速伸进待接试管中,将种块置于培养基的中部,盖好塞子。
接种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试管与桌面平行,不要远离酒精的火焰,周而复始。
一支母种可扩接20—25支试管。
贴上标签(或用记号笔),注明菌种或菌株名称及日期。
⑥原种接种:3.菌种培养接好种的试管和原种,放在25℃条件下培养,每隔2-3天检查一次。
遇有杂菌的试管要及时选出,以免污染其他试管。
7~10天后菌丝就可长满试管。
原种30天左右长满。
作业:归纳原种和试管种的接种全过程。
实验五母种接种扩大培养一、实验目的通过对接种箱常规消毒、斜面试管培养基母种(即一级种)接种和培养,基本熟悉母种接种操作技能。
实验1食用菌母种(一级种)制作 食用菌学课件

其制种的技术。 三、培养基配方 马铃薯硫酸铵培养基: 马铃薯200 g,硫酸铵2g,蛋白胨1g, 葡萄糖20g,磷酸二氢钾1g,硫酸镁1g, 琼脂20g,pH6.5-7 ,水1000mL
四、方法与步骤 母种培养基制作流程:
马铃薯去皮、切粒→煮8-10分钟后 取汁使用→加药品溶化→琼脂溶化→ 混合定容→调节pH值→分装→灭菌→ 倒斜面→接种→培养→母种(一级 种)。
《食用菌学》实验
华南师范大学《食用菌学》课程教学网站网址:
/life/teacher/zhang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使用教材:黄文芳,张 松.微生物
学实验指导.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年出版
二、目的要求 通过母种(一级种)的制作,掌握
9食用菌实验

保持90%左右的湿度,调节好其他环境因子,待子实体成熟后 采收。
2.发酵料栽培
将培养料发酵6天后,可装袋栽培金顶侧耳、鸡腿菇。
接种、培养及出菇管理与观察与熟料栽培相同。
实验五 食用菌实验观察(2学时)
一、目的要求
1.比较不同食用菌的菌丝的形态和生长速度; 2.学会判断不同杂菌的污染情况; 3.了解不同食用菌的姑房管理方法。 二、时间安排
将原种接入瓶装或袋装的木屑、麦粒或粪草等培养基内所得 到的菌种称为栽培种。 由于食用菌的种类及代谢的多样性,因而培养食用菌栽培种 的培养基种类也很多,但棉籽壳培养基、木屑培养基和麦粒培养 基是最常用的培养基。
栽培种培养基的配置方法大致相同,包括拌料、装袋、灭 菌、接种、培养等环节。
三、实验材料
1. 菌种 灵芝、金顶侧耳、金针菇、鸡腿菇、黄伞等。 2. 药品 75%酒精、来苏耳、高锰酸钾、葡萄糖、碳酸钙、石膏等。 3. 材料
2 .接种
(1)菌种表面消毒; (2)将菌种斜面分成5等份; (3)将菌种接到瓶或袋装培养基的顶部中心处;
(4)1支试管种可接原种培养基5瓶左右。
3. 培养 避光,保持50%~70的湿度,25℃恒温培养。 4. 实验观察与管理 挑出污染菌种,比较不同食用菌的菌丝颜色、形态和密度。
实验四
一、实验目的
2 .接种
(1)菌种 表面消毒;
(2)将菌种切割成2×4×2mm的小块;
(3)将菌种接到斜面中心略偏试管底部处;
(4)1支试管种可接斜面30支左右。
3. 培养
避光,保持50%~70的湿度,25℃恒温培养。 4. 实验观察与管理 挑出污染菌种,比较不同食用菌的菌丝颜色、形态和密度。
实验三 食用菌原种制作技术(8学时)
平菇母种的制作

平菇母种的制作一.平菇母种的制作平菇母种配方:土豆200克、白糖20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蛋白胨3克、硫酸镁2克、维生素2克。
按配方精确称取,先将土豆去皮切片放入1000毫升水中,用文火煮沸20分钟左右。
然后过滤,加水再加热,先将琼脂、白糖、硫酸镁、维生素煮至全部溶化,用量杯量一下是否还够1000毫升,如不足,用开水补足。
趁热分装试管中,每管装12毫升,1000毫升可分装80---100支试管。
分装时要用长管漏斗,不要使培养基沾到试管口上,以免沾湿棉塞污染杂菌。
塞棉塞要用普通棉花,塞入试管要松紧合适。
然后,每10支试管用皮套捆成一小捆,每5小捆再捆成一大捆,棉塞用牛皮纸包好,放入高压锅中1.2公斤压力,灭菌30分钟,停火。
等压力表回零才能排气开锅,取出试管倾斜排放在桌面上,斜面试管有两种:原母种试管-----斜面长度应为管长的1/3,生产母种试管的斜面应为管长的1/2,冷却凝固后,取一些试管放入恒温箱中27--30度空白培养5天,经无菌观察,确认无杂菌,才能大量用于分离制种或转接生产母种。
接种要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可以使用甲醛加高锰酸钾消毒法,接种后放入25度的恒温箱中培养7---10天,长满试管确认无任何杂菌,就可用于转接二级原种了。
二.平菇原种制作配方1:阔叶木锯沫80斤、玉米面25斤、克霉灵1两、白糖1斤、硫酸镁5两、磷酸二氢钾3两、石膏1斤、碳酸钙1斤。
含水量65%。
配方2:玉米芯80斤、稻糠15斤、夫子10斤、克霉灵1两、白糖1斤、硫酸镁5两、磷酸二氢钾2两、尿素3两、石灰2斤。
含水量65%。
配方3:阔叶木锯沫40斤、玉米芯40斤、豆饼粉10斤、玉米面10斤、白糖1斤、克霉灵1两、硫酸镁5两、菇丰素15克、二氢钾3两、碳酸钙1斤、石灰1斤。
含水量65%.配方4:玉米100斤,磷酸二氢钾0。
5斤,硫酸镁0。
5斤,白糖1斤,碳酸钙2斤,629消毒剂1瓶。
拌料:先将主料和夫子或玉米面、石膏、白灰干拌均匀。
平菇母种制作方法试验

铝锅 内加水 煮沸 3mi, 起后用 4层纱 布过 滤 , 0 n捞 取 汁 。然后 将琼脂 加人 汁 内, 加热边 搅拌 , 琼脂 充 边 使 分溶 化 , 加 入蔗糖 等 , 再 煮几 分 钟后 , 同样 用 4层 纱
布过滤 , 其汁液 。 汁液 趁热装 入玻璃 试管 内 。 取 将 装 至管长 的 I ,管 口用棉 花 塞 紧 。然后 置 于 高压锅 / 5 内, 在一定 的压力 下灭 菌 3 r n左右 。 0i a 灭菌后 及 时取
通过 上述方 法得到 的菌 丝 , 不一 定都是 优质 的 , 还需 要选育 提纯 。 因此 , 在菌丝 萌发后 , 要认 真观察 ,
挑选 色泽纯 、 健壮 、 长势 正常 、 间断 的菌丝 , 无 在接种
1g 2 g 水 10 m 、 H .。 5 - 0 、 0 0 lp 65
先将 马铃薯 洗净 去皮 , 切成 薄 片 , 于 置
工作 台上 ,用 镊子从 获得 的母种 试管 中夹取适 量菌 丝 接种 到 同样 的斜 面培养 基上 , 置于 2 5度恒温 箱 中
株距 1. e x 6 5r, 密度 2  ̄ 0 ' 6 m , 9 8 m 1 . e 栽培 9 6 a . 14 ̄6 7 1 7/ k 每
加( 1 A )高度也随着增高 , A 到 2, 但氮肥量到一定程
度 ( 3氮肥 过量 )高 度下 降 。A 、 、 3株高 分别 A, , 2A1A 为 9 . r,51m,5 c 随氮 肥 用 量 的增 加 ( 8 e 9.c 9 . m。 0a 0 A1 到A ) 3 ;千粒 重则 随氮 肥用 量 增 加 略有 下 降 趋 势 ,
箱 内用尖端 分离 钩取菌 丝 ,接 人另备 的试管 培养基 上 。 2 5 在 3 2℃的恒温条 件下 , 培养 7 1d待 菌丝长 ~0 , 满管后 , 仔细 观察 , 中择优取用 , 从 即为 “ 母代 ” 种 。 母
食用菌的实验

食用菌的实验实验一母种培养基的制作一、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学会母种培养基的配制方法,了解食用菌母种制作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母种的基本技能。
二、实验内容或原理母种培养基配制。
工艺流程:培养基配方培养基的配制分装试管理灭菌摆斜面三、需用的仪器或试剂等仪器: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电炉、天平、试管、试管架、漏斗、漏斗架、橡皮管、玻璃管。
试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等。
四、实验步骤1.培养基配方以PDA培养基为例,马铃薯(去皮)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
为经强化营养或准备保藏菌种,可添加KH2PO43g、MgSO4.7H2O1.5g、VB110mg。
2.培养基配制首先将马铃薯去皮、洗净、挖去芽眼、切成薄片,称取200 g,放入铝锅中用1000ml清水加热煮沸,维持20min左右,煮至软而不烂为止。
用双层湿沙布过滤,然后取滤液并补足蒸发损失的水分。
再加入琼脂继续加热泪,待琼脂溶化后,添加葡萄糖及其它成分,搅拌均匀后准备装管。
3.分装试管培养基配制后应趁热分装。
装管时勿使管内外壁沾上溶液,以免浸湿棉塞,污染杂菌。
装管后塞上棉塞。
棉塞的大小、松紧度应适宜,以用手提棉塞、试管不脱落为准。
然后每10支度试管扎成一捆,棉塞上方用牛皮纸包好,避免灭菌时被水蒸汽浸湿。
4.灭菌灭菌前将水加至锅内水位标记高度。
将试管放入锅内,盖上锅盖,对角旋紧锅上螺旋,并闭排气阀,开始加热,当锅内蒸汽大量排出时再继续排汽3-5 min,关闭放气阀。
当压力表指针指到0.15 Kg/cm2时(灭菌所需压强)开始计时,继续维持该压强30min。
灭菌结束持压力表指针自然回到”0”位时打开放汽阀,排出锅内剩余蒸汽后,打开锅盖。
注意切忌在压力表未到”0”位时就放汽,以免试管内的培养基向上冲浸湿棉塞,造成以后菌种的污染。
5、摆斜面当培养基的温度降到60℃时,将试管斜面放在木棒上,使呈斜面,斜面的长度以占试管长度的1/2为宜。
《食用菌生产技术》实训指导教材.doc

《食用菌生产技术》实训指导教材实训一食用菌形态结构观察一、目的要求观察食用菌菌丝体的生长状态,利用显微镜认识食用菌的营养体和繁殖体的微观结构,利用徒手切片观察食用菌子实体的微观结构,通过对食用菌子实体形态特征的观察,让学生们了解和熟悉各种食用菌子实体的类型和特征,并能根据子实体的外形进行分类。
二、实训准备1、材料平菇、香菇、双孢蘑菇、草菇、金针菇、木耳、银耳、猴头菇、灵芝、密环菌、羊肚菌、虫草、茯苓等食用菌子实体或菌核浸浸标本或干标本、鲜标本及部分食用菌的菌丝体,担孢子等。
2、仪器工具光学显微镜(100~600倍)、接种针、无菌水滴瓶、染色剂(石炭酸复红或美蓝等)、酒精灯、75%酒精瓶、火柴、载玻片、盖玻片、刀片、培养皿、绘图纸、铅笔等。
三、内容和方法步骤(一)菌丝体形态特征观察1、菌丝体宏观形态观察。
①观察平菇、草菇、金针菇、木耳、银耳及香灰菌、蘑菇、猴头、灵芝等食用菌的试管斜面菌种或PDA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比较其气生菌丝的生长状态,并观察菌落表面是否产生无性孢子。
②观察菌丝体的特殊分化组织:蘑菇菌柄基部的菌丝束;密环菌的菌索;茯苓的菌核;虫草等子囊菌的子座。
2、菌丝体微观形态观察。
①菌丝水浸片的制作:取一载玻片,滴一滴无菌水于载片中央,用接种针挑取少量平菇菌丝于水滴中,用两根接种针将菌丝拔散。
盖上盖玻片,避免气泡产生。
②显微观察:将水浸片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先用10倍的物镜观察菌丝的分支状态,然后转到40倍物镜下仔细观察菌丝的细胞结构等特征,并辩认有无菌丝锁状联合的痕迹。
(二)子实体形态特征观察1、子实体宏观形态观察。
仔细观察各种类型的食用菌子实体的外部形态特征,并比较各种子实体的主要区别,特别注意菌盖、菌柄、菌褶(或菌孔、菌刺)、菌环、菌托的特征,并对之进行比较、分类。
2、子实体微观形态观察。
①菌褶切片观察:取一片平菇菌褶置于左手,右手持刀片,横切菌褶若干薄片漂浮于培养皿的水中,用接种针先取最薄的一片制作水浸片,显微观察平菇担子及担孢子的形态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食用菌母种制作一、目的要求:1、了解母种培养基制作过程,理解灭菌原理;2、掌握母种培养基的制备方法;3、了解无菌操作基本原理,掌握母种的无菌接种培养方法。
4、了解和掌握食用菌组织分离法的方法步骤;5、熟练分离出栽培用菌种。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药品材料:灭菌锅、超净工作台、酒精灯、电炉、铝锅、漏斗、纱布、菜刀、砧板、烧杯、捆扎绳、硅胶试管塞、试管(18x180mm)、手术刀、镊子、75%酒精、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平菇子实体。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①培养基的制作1 PDA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2. 母种培养基的配制(1)熬制。
马铃薯洗净,挖芽去皮。
称取200克,切成玉米大小颗粒或薄片。
量筒量取1000毫升水,铝锅中煮沸后记时30分钟。
四层纱布过滤于量杯中。
滤液倒入锅中文火加热,加入葡萄糖和琼脂,不断搅拌,直到琼脂溶化。
补足水量至1000毫升。
(2)分装试管。
将熬制的培养基用小漏斗趁热分装。
培养基高度为试管长度的1/5左右,注意避免培养基沾于试管口外。
分装完成后,盖紧硅胶塞。
(3)捆把。
7支试管为一捆,用牛皮纸包裹试管口,用捆扎绳扎紧。
贴上标签,准备灭菌。
(4)灭菌。
注意加足水量和排气,灭菌完成后降压不能太快。
(5)摆斜面,培养基长度约为试管长度的1/2。
斜面试管上覆盖洁净的厚毛巾或几层纱布,防止试管产生过多的冷凝水。
①菌种分离与培养(1)种菇选择。
选取无杂菌感染,无病虫害,出菇均匀,适应性强的子实体,要求个体健壮,朵大肉厚,外形规整,出菇早,约七八成熟的新鲜子实体。
子实体采收后切去大部分菌柄,放入干净器皿备用。
(2)母种分离(组织分离法)。
在分离前用75%的酒精棉球擦菇体进行表面消毒,在超净工作台将子实体撕开,用消毒刀片在菌盖与菌柄交接处的组织上取一小块(绿豆大小)移至试管斜面培养基的适当位置,迅速塞上硅胶塞。
将分离的试管放在室避光培养7-8天,检查菌丝生长情况。
四、实验结果每人制作平菇母种一支。
记录母种菌丝的生长情况。
五、作业1.食用菌菌种分离有哪些方法?实际生产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哪一种?该方法有何优点?2.组织分离法制作母种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在操作中如何避免母种制作失败?实验二食用及药用菌原种制作技术目的要求:1、了解原种培养基的配制原理及过程;2、掌握玉米粒原种的制作方法。
重点与难点:重点: 母种培养基制作过程; 无菌操作; 食用菌组织分离法制作菌种.难点: 食用菌组织分离法制作菌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本次课主要采取讲授法和讨论法,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辅以个别指导进行教学。
实验容:1、按比例计算、称取各组分;2、添加、混合均匀各组分;3、培养料水分、pH调节、装袋;4、原种培养基灭菌;5、转接、培养原种。
6、原种质量检查主要仪器设备药品材料:灭菌锅、超净工作台、酒精灯、接种铲、原种瓶、橡皮筋、塑料环、高锰酸钾、甲醛、5%石炭酸、75%酒精、平菇母种。
实验步骤一.原种培养基的制备1.选定配方。
玉米97%,碳酸钙2%,石膏粉1%,PH6.5-7.0。
2.培养基配制。
选择无病虫害的的玉米粒,用清水冲洗干净,浸泡40小时左右。
加水超过玉米粒表面,煮开锅后,小火再煮5-30分钟,使玉米粒充分煮透(胀而不破,切开后无白心)。
用清水冲洗冷却,淋去谷粒表面水份。
加入碳酸钙和石膏粉,充分搅拌均匀备用。
3.装瓶封口。
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装入原种瓶中。
将玉米粒培养基装至低于瓶肩处。
做到培养基均匀一致,松紧适度,料面平整,擦净瓶口外壁。
塞上棉塞,外面用一层牛皮纸包好。
4.灭菌。
分装好的原种瓶在当天灭菌,避免培养基发霉变质。
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灭菌压力1.4-1.5Kg/cm2。
灭菌时间为1.5-2小时。
冷却至30℃以下待用。
二.接种1.超净工作台消毒灭菌。
将灭菌后的原种瓶及接种用的所有用具(酒精灯,接种铲等)放入接种场所,进行消毒灭菌。
2.接种。
将平菇母种试管外壁表面消毒后放入超净工作台中。
点燃酒精灯,用酒精棉球再次对试管外壁表面消毒,特别是管口处,去下棉塞后,试管口在火焰上烤一下,然后用经火焰灭菌并已冰凉的接种铲将母种斜面分成4-6份,将其固定在接种架上,注意管口始终在酒精灯火焰形成的无菌区(管口离火焰1-2厘米)。
然后左手持原种瓶,右手取下棉塞,瓶口在火焰上烤一下,用接种铲取一份母种迅速准确的放入料瓶的接种穴处,棉塞过火后塞好,包上纸。
如此反复,每支母种可扩接原种4-6瓶。
三.培养。
将接种后的原种瓶放入消毒过的培养室培养,培养温度为25℃。
定期检查杂菌发生情况,从培养3-5天开始每天检查一次,当菌丝封住料面并向下深入1-2厘米时,可改为每周检查一次,发现污染的瓶立即淘汰,并隔离污染源。
四.原种质量检查无论麦粒原种还是棉籽壳原种,接种后在25℃左右培养20-40天,菌种即可长满瓶。
品质优良的原种,菌丝洁白、纯净、有食用菌特有的香味。
若出现黄、绿、黑等颜色的毛状物或菌瓶有酸臭味道。
不能使用,应将其灭菌后远离培养场地处深埋。
作业1.食用菌原种培养基主要有哪些?2.制作原种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实验三食用及药用菌栽培种制作技术目的要求:1、了解栽培种培养基的配制原理及过程;2、理解好的栽培种培养基对生产的重要性;3、掌握水在配料中的作用;4、掌握栽培种制作技术。
重点与难点:重点: 栽培种培养基的配制原理及过程; 栽培种制作技术.难点: 水份含量的掌握.教学方法与手段:本次课主要采取讲授法和讨论法,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辅以个别指导进行教学。
实验容:1、按比例计算、称取各组分;2、添加、混合均匀各组分;3、培养料水分、pH调节、装袋;4、栽培种培养基灭菌;5、转接、培养原种;6、栽培种质量检查.主要仪器设备药品材料:灭菌锅、超净工作台、酒精灯、接种铲、盆、聚丙烯塑料袋、橡皮筋、塑料环、高锰酸钾、甲醛、5%石炭酸、75%酒精、平菇母种。
实验容与方法一.培养基的制作1.配方。
棉籽壳78%,麦麸20%,石膏1%。
糖1%(料:水=1:(1.2-1.3))。
2.拌料。
根据制种需要,按各种营养成分的配比称量各种原料。
然后将棉籽壳和麦麸先混合一起。
石膏和蔗糖混溶在拌料的水中,搅拌均匀后,泼洒到棉籽壳上再搅拌均匀。
3.测培养料含水量。
培养料拌好后,用手抓一把培养料握在手中,攥紧,手指缝中有水印但无水滴滴下,这时的含水量合适,为60%-62%,若含水量不足,可再加少量的谁,充分搅拌均匀,再检测,直至含水量合适为止。
4.装袋。
将拌好的培养料装入聚丙烯塑料袋中,边装边压实,一直装到塑料袋容积的3/5左右。
5.打孔。
装好培炎养料后,从袋中央用锥形木棒打一孔,孔深距袋底部2-3厘米。
6.封袋口。
将塑料颈圈或无棉塞盖体的环套在塑料袋口上,然后将袋口外翻,塞上棉塞或盖上无棉盖体的盖子。
棉塞的外面还要包一层牛皮纸,用线绳扎好。
擦净塑料袋外面所粘附的培养料。
二.灭菌由于栽培种数量大,小型灭菌锅不合适,应使用大型立式或高压蒸汽灭菌锅。
栽培种由于装量较多且较实,一般要求1.4-1.5Kg/cm2灭菌1.5-2小时。
灭菌结束后,培养料冷却至30℃以下待用。
三.接种和培养1.接种。
将接种袋放入通过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的接种室或紫外灯灭菌的无菌操作台。
两人合作接种时,一人以无菌操作方法用接种铲或大镊子取一小块原种菌丝,另一人在酒精灯火焰旁打开栽培种袋口(袋口应倾斜在火焰旁,切勿直立),迅速将原种接到袋中,塞上棉塞或无棉盖体的盖子即可。
2.培养。
接种完毕,将栽培袋搬到培养室培养,培养室的温度应该比这种食用菌菌丝的最适温度低2-3℃。
四.栽培种质量检测栽培种在培养过程中,应经常检查,污染袋要及时处理掉,不得与好的菌种袋放在一起。
经30-40天的培养,菌丝长满菌袋后即可使用。
若菌袋长出原基,说明菌种已老化,若有黄、绿、黑等杂色斑点或连成片时,说明菌种已污染,不可使用。
作业1.菌种制作的关键技术是什么?2.综述母种、原种、栽培种在生产上的作用。
实验四平菇栽培技术目的要求:1、了解平菇栽培的人工环境条件;2、了解生料栽培的基本方法;3、掌握平菇栽培过程及各生长期的管理要点。
重点与难点:重点: 生料栽培的基本方法; 平菇栽培过程及各生长期的管理.难点: 平菇栽培过程及各生长期的管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本次课主要采取讲授法和讨论法,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辅以个别指导进行教学。
实验容:1、培养料备料、装袋、灭菌;2、转接生产种;3、发菌管理;4、出菇管理;5、采收。
主要仪器设备药品材料:鸡腿菇栽培种、栽培料、接种铲、喷壶、灭菌锅、酒精灯、接种铲、盆、铁锨、聚丙烯塑料袋、塑料环、细棉绳、橡皮筋、高锰酸钾、甲醛、5%石炭酸、75%酒精、脱脂棉。
容与方法1.配料。
棉籽壳99%,石膏1%,多菌灵0.1-0.2%,培养料混合均匀后的含水量为60%-62%。
2.拌料。
拌料时先称好棉籽壳,倒在已消毒好的水泥地面或桌面上,再把称好的多菌灵用水溶解,搅拌均匀,然后倒入棉籽壳中,边拌料边加水,直到均匀为止。
3.测含水量。
培养料拌好后,用手抓一把培养料握在手中,攥紧,手指缝中有水印但无水滴滴下,这时的含水量合适,为60%-62%,若含水量不足,可再加少量的谁,充分搅拌均匀,再检测,直至含水量合适为止。
4.装袋接种。
采用宽25-30厘米,长40-50的聚乙烯塑料薄膜袋。
一端用透气塞封口,先装入一层已掰成蚕豆粒大小的栽培种,再装入一层厚约5厘米的栽培料(边装边压实),再加一薄层栽培种,如此重复,直到快装满塑料袋时,最后在袋口放一层,加入一透气塞后将袋口扎紧,也可仅在塑料袋两端和中间部位放菌种。
袋口直接扎紧后打孔透气。
栽培种的用量一般为培养料的15%-20%。
5.培养。
将接完种的菌袋运到培养室中平放在培养架上培养。
需要码放时,不要堆的太高。
培养室要求室卫生,清洁,通风良好。
在较低的室温(15℃左右)条件下培养,能显著降低污染率。
袋筒培养一段时间,应进行翻袋。
目的在于让菌袋各部分发菌一致,并在发菌的同时挑出污染袋。
经30-40天菌丝可长满全袋。
6.出菇管理。
当菇筒菌丝生长好后应立即搬到出菇室进行出菇。
出菇室要求清洁卫生,通风透光,保温保湿性能好。
出菇室的地面以水泥地面或砖面为好。
(1)原基形成期:光线和变温刺激有助于原基分化,此时菇房应该有散射光照射,菇房温度以10-15℃为宜。
菌袋在这样的条件下继续培养3-7天,菌丝开始扭结形成原基(菌袋两端开始出现米粒状的纠结物)。
此时应该将菌袋两端透气塞拔掉,使袋筒通风换气,响室空间喷雾状水,保持室相对湿度80%-85%;(2)菇蕾形成期:原基得到空气和水份后生长很快,形成黄豆粒大小的菇蕾,这时应将应将袋筒两端多余的袋边卷起,使菇蕾两边的栽培料露出袋筒。
菇蕾形成后,除需要光照外,菇房温度还应该稳定,这样有利于菇蕾的生长发育,一般保持在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