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组织分离法制备食用菌母种

合集下载

食用菌菌种分离的方法和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食用菌菌种分离的方法和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食用菌菌种分离的方法和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食用菌菌种分离的方法和操作步骤菌种分离即是进行食用菌菌丝纯化的过程,它是制种工作的重要环节,通俗地讲就是把食用菌菌丝从自然中单独分离出来进行纯培养,从而获得纯食用菌菌丝的过程。

菌种分离是一项重要而又细致的工作,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

食用菌的分离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组织分离法、孢子分离法和基内菌丝分离法三种。

1.组织分离法组织分离法是将食用菌的部分组织移接到斜面培养基上获得纯培养的方法。

其特点:一是属于无性繁殖,能够保持原有菌种的优良特性,是生产中获得纯菌种的常用方法,且简单易行,取材广泛,菌丝萌发快。

二是组织分离操作简便,又不易带入杂菌,容易获得纯菌种。

但对银耳、黑木耳等胶质菌因其子实体种菌丝极少,如用组织分离培养,则往往不易成功。

1.1子实体分离种菇要选择朵大盖厚、柄短、八九分成熟的优良品种。

切去菇体基部,在超净工作台用75%的酒精棉球进行擦拭菌盖与菌柄两次,进行表面消毒。

接种时,只要将种菇撕开,用消毒后的小刀在菌柄与菌盖的交界处切取一小块组织,再用接种针将组织块放入PDA培养基的试管斜面中间。

置于24℃温度下培养3-5天就可以看到组织块上产生白色绒毛状菌丝,转管扩大即得到菌种。

如香菇、平菇等可以使用此方法。

1.2菌核组织分离茯苓、猪苓、雷丸等食用菌的子实体不易采集。

而常见的是它储藏营养的菌核。

用菌核分离,同样可以获得菌种。

方法是将菌核表面洗净,用酒精消毒,切开菌核,取中间组织一小块,约黄豆大小,接种在PDA培养基斜面上,在24℃下培养,产生菌丝后进行分离纯化。

应注意的是,菌核是储藏器官,大部分是多糖类杂质,只有少量的菌丝,因此挑选的组织块要大一些,如果组织块过小,则不易分离出菌种。

1.3菌索分离法菌索分离常用于蜜环菌分离。

方法是选新鲜的活菌索,用75%酒精棉球将菌索表面消毒后,去掉菌鞘,把白色菌髓部分用无菌剪刀切成小段,接入PDA斜面培养基上,在24℃下培养,有白色菌丝长出且无污染,即表明分离成功。

食用菌母种分离

食用菌母种分离
实验二 食用菌母种分离
一、实验目标:
1、掌握组织分离法制备母种的方法。 2、掌握组织分离接种技术。 3、会使用超净工作台和培养箱。
二、实验原理:
组织分离法是利用子实体组织来分离获得纯培 养菌丝的方法。
是一种无性繁殖,双亲的染色体没有经过重组, 因此组织分离基本上可保持亲本的生物学特 性。
三、仪器设备与材料
接种孢子
用接种环 蘸孢子液或孢子粉
涂布于平板上
七、菌种质量的鉴定
鉴定 项目
形态特征、生理特性、 栽培性状、经济效益等
一般从菌种的纯度、长势、颜色、菌龄、 、
均匀度和出菇快慢等6个方面进行鉴定。
好母种
退化母种
出菇试验
栽培
出菇快 产量高 品质好 抗逆性强
菌种种类 品种名称 菌种级别 代 时 生产厂家 接种日期
10、贴标签
写明菌种名称,接种日期,姓名,学号,专业, 随后放入培养箱中,置适宜温度下培养,待 组织块长出菌丝无污染即为纯种。
培养3~5天,就可以看到组织上产生白色绒毛状 菌丝,转管扩大即得到菌种。
十、结果
1、记录你制作的母种的生长状态; 2、是否有杂菌污染,如有分析其原因。
械及种菇表面消毒;
(3)0.1%KMnO4:一般用于用具、器皿消毒;
4、菌种培养没备
(1)培养箱 培养少量菌种的恒温电器(20~40℃)
(2)培养室
六、菌种分离的方法
菌种分离:将有价值的子实体的局部组织、孢 子或基内菌丝移接到斜面试管培养基上,获得 纯培养菌丝的操作称为菌种分离。
必 备
1、组织分离:采用食用菌子实体或菌核、菌索 的任何一部分组织培养成纯菌丝体的方法。

0.25%新洁尔灭浸2~3min 无菌纱布吸干表面水分

食用菌栽培实验报告

食用菌栽培实验报告

食用菌栽培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食用菌的组织分离法制作食用菌母种;2.掌握食用菌培养基的配置原理;3.通过平菇、秀珍菇、金针菇、鸡腿菇、香菇、榆黄菇的栽培实验,掌握食用菌代料栽培的一般方法和栽培管理技术。

二、实验原理(一)食用菌母种的制作食用菌的母种一般是采用孢子分离法或组织分离法得到的纯培养物。

利用食用菌子实体内部组织进行分离,是获得母种最简便的方法。

(二)平菇、秀珍菇、金针菇、鸡腿菇、香菇、榆黄菇的栽培实验1.食用菌的营养物质食用菌在生活时需要多种多样的营养物质,除水和氧气外,还要碳、氮、钾、磷、硫、镁、铁等大量元素和一些微量元素。

各种食用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各不相同,有的要求不严格,有的要求严格。

[1]碳源:能利用自单糖到纤维素等各种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如:纤维素、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半乳糖、糊精、淀粉、半纤维素、木质素、有机酸、某些醇类等。

[2]氮素:是食用菌合成蛋白质和核酸必不可少的主要原料。

主要有蛋白质、氨基酸、尿素、氨、铵盐和硝酸盐等。

蛋白质必须经蛋白酶分解成氨基酸后才能被吸收;其他小分子氮素化合物菌丝体可直接吸收。

[3]碳氮比:一般认为食用菌在营养生长阶段碳氮比(C/N)以20 : 1为好,而在生殖生长阶段碳氮比以30 : 1~40 : 1为好。

[4]无机盐类,如:磷酸二氢钾、硫酸钙、硫酸镁、氯化钠、硫酸锌、氯化锰等。

这些无机盐中的金属元素磷、钾、镁为最重要,适宜浓度是每升培养基加100—500毫克,而铁、钴、锰、锌、钼等微量元素,每升培养基只需1/4毫克。

这些金属元素在普通水(河水、自来水)中都有,一般培养料不再添加。

[5]各种维生素和生长素,量很微,但必不可少。

[6]栽培原料:广泛采用棉籽壳。

棉籽壳含粗蛋白73%,粗脂肪3.45%,粗纤维36.99%,无氮浸出物73.99%。

其物理性能良好,能使水分和空气的矛盾得到解决,以满足菌丝生长的要求,棉籽壳的表面密布的一层棉纤维,在合适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的条件下首先分解,加之壳内残存的棉籽碎屑,也易分解利用;经过试验,1斤干棉籽壳能产1斤左右的鲜平菇,最高达4斤左右。

食用菌的制种(母种的分离和培养)

食用菌的制种(母种的分离和培养)

食用菌的制种(母种的分离和培养)()---食用菌菌种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栽培的成败和产量的高低,只有优良的菌种,才能获得优质高产的食用菌。

因此食用菌的制种,是生产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工艺。

食用菌的菌种按培养阶段和来源的不同,可分母种、原种和栽培种三种。

从食用菌的孢子分离培养或从组织分离培养、基内菌丝分离培养所得到的第一代菌丝体,称为母种。

从母种扩大培养的菌丝体,称为原种。

从原种扩大培养直接用于生产上播种的菌丝体;称为栽培种。

一、母种的分离和培养(一)母种培养基的配制1.母种培养基的种类母种是菌种生产的关键,要求纯度高,不能混生杂菌,同时母种的菌丝体较为纤细,分解培养料的能力较弱。

因此,母种菌丝体需要培养在营养丰富,易被吸收,表面光滑易于鉴别有无杂菌感染的琼脂培养基上。

适合母种菌丝生长的琼脂培养基种类很多,常用的有下列几种:(1)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马铃薯(去皮) 200克琼脂 20克葡萄糖(或蔗糖) 20克水 1000毫升(2)麦芽汁——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干麦芽 250克琼脂 15~20克葡萄糖(或蔗糖) 10克水 1000毫升(3)胡萝卜——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胡萝卜 100克琼脂 20克葡萄糖(或蔗糖) 20克水 1000毫升(4)蘑菇汁——葡萄糖一一琼脂培养基(适用于蘑菇)鲜蘑菇 250克琼脂20克葡萄糖(或蔗糖) 20克水 1000毫升(5)蛋白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蛋白胨 2克葡萄糖 20克磷酸氢二钾 2克维生素B1(硫胺素) 0.5毫克磷酸二氢钾 0.5克琼脂 18克硫酸镁 0.5克水l000毫升2.母种培养基的制法兹以最常用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的制法为例介绍如下:先将马铃薯去皮,洗涤,切成小块,加水1000毫升,煮沸15~20 分钟,取双层纱布过滤,取其滤液,加入琼脂和葡萄糖(或蔗糖),用文火加热使其溶化,最后补足水分,使其容量仍为1000毫升。

趁热分装于试管中,装量约为试管长度的1/5左右,装管时要注意不使培养基沾污试管壁和试管口。

实验7 食用菌母种的制作与转管技术

实验7 食用菌母种的制作与转管技术
母种转管视频
实验注意事项
(1)组织块分离法对于胶质的耳类及菇体较小较薄的菇类,如金 针菇等不太适宜。 (2) 此法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 (3)纯化菌丝长至斜面1/2时,挑尖丝转管,培养成再生母种。 (4)控制菌龄菌丝即将长满斜面(一般7~10天)终止培养。分 别用于菌种保藏或繁衍原种。 (5)出菇试验将再生母种扩成原种、栽培种,使其出菇。看产量、 质量、形态、长势、抗性如何,鉴定为优质菌种后,才可供生产 使用。
应用:此法适宜多数食用菌,是野外工作者和种菇专 业户必须掌握的一种方法。
实验原理
2.钩悬法 是一种特别适用于耳类,也适用于伞菌类的多孢分离
法。
实验原理
3.孢子印分离法 取成熟子实体经表面消毒
后,切去菌柄,在20~ 24℃静置一天,大量孢子 落下形成孢子印。 接种环沾少量孢子在试管 培养基上划线培养。
(0.3~0.4立方厘米)大组织,放入斜面培养基上。迅速 塞上棉塞。
如已开伞的种菇、则选菌盖与菌柄交界处的菌肉。 如种菇已受雨淋,吸水较多,应取菌褶作为接种材料。
母种分离视频
实 验 步骤
5. 培养 取接组织的斜面试管放置于
25℃的培养箱中培养。 6. 转管
在菌丝长满斜面之前,菌丝生 长最旺盛时,挑取菌丝进行转管扩 繁。
结果与思考题
1.如何避免因污染而造成的组织分离的失败? 2.判断你所分离的母钟是否标准? 3.孢子分离的母种为何一定要做出菇试验?
实验材料
材料:平菇、香菇、杏鲍菇较成熟的子实体 用具:培养皿;试管斜面培养基;酒精灯,接种刀,
75%酒精,消毒液;冰箱;培养箱等。 培养基:PDA斜面培养基
实 验 步骤
1. PDA培养基的配置 配方: 马铃薯浸粉; 5.0g /L;葡萄糖20.0g /L;琼脂 20.0g /L ;

菌种母种的分离培养

菌种母种的分离培养

菌种母种的分离培养在自然界里,食用菌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和许多细菌、放射菌、霉菌等生活在一起的。

所谓菌种分离,就是把这些和食用菌一起生活的杂菌分离出来,通过培养,获得纯的优良菌种。

菌种分母种、原种、栽培种。

母种的分离培养食用菌母种的分离,可分为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以及基内菌丝分离等。

1.孢子分离法孢子分离法,是用食用菌的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萌发成菌丝,培养成菌种的方法。

这种菌种生活力较强,但孢子个体之间有差异,且自然分化现象较严重,变异大,需经出菇试验才能在生产上应用。

(l)单孢分离法:是每次或每支试管只取一个担孢子,让它萌发成菌丝体来获得纯菌种的方法。

蘑菇和草菇用单孢分离得到的菌丝,有结实能力,可采用此法分离生产纯菌种。

单孢分离生产上较少采用,而且技术复杂,一般采用多孢分离法。

(2)多孢分离法:就是把许多孢子接种在同一培养基上,让它们萌发、自由交配来获得食用菌纯菌种的一种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①种菇孢子弹射法:选择个体健壮、朵形圆正,无病虫害、出菇均匀、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八九分成熟的种菇,切去大部分,菌柄用无菌水冲洗数遍后再用已灭菌的纱布或脱脂棉、滤纸吸干表面水分。

在接种箱或无菌室内,把种菇的菌褶朝下用铁丝倒挂在玻璃漏斗下面,漏斗倒盖在培养皿上面;上端小孔用棉花塞住。

培养皿放在一个铺有纱布的搪瓷盘上,静置12~20小时,菌褶上的孢子就会散落在培养皿内。

形成一层粉末状孢子印(平菇极淡紫色,蘑菇、草菇为褐色,香菇、金针菇孢子印白色)。

用接种针沾取少量孢子在试管中的琼脂外面或培养皿上划线接种。

待孢子萌发,生成菌落时,选孢子萌发早、长势好的菌落进行试管培养。

还可用孢子采集器收集孢子。

方法是选好种菇后,按上述程序,轻轻掀开玻璃钟罩,将种菇柄朝下插在孢子采收器的钢丝架上,放在培养皿正中央。

随即盖好玻璃罩,用纱布将钟掌周围塞好。

并在纱布上倒少许升汞或无菌水。

移入20℃左右恒温箱培养。

②褶上涂抹法:按无菌操作分离时;应选择成熟的种菇,用接种针直接插入褶片之间,轻轻抹取褶片表面子实体尚未弹射的孢子,再在培养基上划线接种。

食用菌生产技术 实验多孢分离育种技术

食用菌生产技术 实验多孢分离育种技术

实验一、平菇多孢分离育种技术(一)(二)一、实验目的1.了解多孢分离制作母种与组织分离制母种的区别及意义2.掌握平菇多孢分离技术二、实验原理食用菌子实体生长健壮,八成熟时,可散发大量有性孢子,这些孢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配合,形成双核菌丝体,从而制取母种。

多孢子分离技术是有性繁殖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选育出优良菌种,有时还可使退化的菌种复壮。

三、实验步骤(一)制备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磷酸二氢钾3g,硫酸镁1.5g,VB1微量,琼脂18g,水1000mL,pH 值自然。

按常规方法制试管斜面或三角瓶底面0.5㎝厚的琼脂板。

(二)选择种菇选取生长健壮,八成熟,无病虫害的平菇一朵待用。

(三)收集有性担孢子在无菌条件下,拨出斜面试管口或瓶口的棉塞,在菌褶(猴头菇用菌刺)前端的五分之二处剪取约1.5~2㎝2的菌褶,用镊子挑取一片菌褶,贴附在已灭菌的斜面培养基正上方,迅速塞好棉塞。

于24-26℃条件下恒温培养6-24小时后取出。

(四)孢子萌发培养及菌丝体纯化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去掉棉塞,用消毒小钩钩出管内的小片菇种,将棉塞连同试管口在火焰上灼烧后,迅速塞上棉塞,于24~26℃恒温培养1周,待孢子萌发,井长成成片菌丝后,切取生长迅速、无杂菌污染的菌丝团转管纯化,待菌丝长满管后便可扩大繁殖备用。

四、作业1.多孢分离育种操作应注意什么?(种菇选择及整个过程无菌操作)2.多孢分离制作母种与组织分离制母种各自有什么优缺点?(多孢子分离制作母种优点:是有性繁殖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选育出优良菌种。

其缺点操作繁琐,成功率低。

组织分离制母种优点:是无性繁殖过程,操作简单,成功率高。

缺点:多次组织分离制得的菌种易退化。

)。

食用菌母种的分离

食用菌母种的分离

孢子收集器示意图
3、母种转管接种与培养。
母种的接种必须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 否则将会造成严重污染,给生产造成造成巨大损失。 然后将所有试管及接种器具放入接种箱里进行消毒 灭菌,力求灭菌彻底。在点燃酒精灯火焰上进行操 作,将菌种试管和接种用斜面培养基放在火焰旁。 拨去棉塞,把消毒灭菌的接种针伸入菌种试管内, 挑小块菌种放入斜面培养基中(见下图)
3.工艺流程:
称量→煮制→分装→灭菌 → 排斜面→无菌检验
培养基的分装及排斜面示意图
(二)、母种的接种与培养
1.组织分离法制母种(无性繁殖) 将子实体、菌核、菌索等一小块组织放
于斜面培养基上,使其萌发为纯菌丝的方法, 称为组织分离。该法具有简便、易成功、能 保持原菌种性状等优点,但重复多,易退化, 应与孢子分离交替进行。组织分离法适用于 绝大多数食用菌
② 棉子壳培养基:棉子壳99.5%,石膏 0.3%,水适量。适用于培养平菇、猴头、金 针菇、鸡腿菇。
3.培养料的配制 ⑴ 木屑、棉籽壳培养料的拌料配制
木屑、棉籽壳培养料按配方称量后,堆制 混和,加水拌料,配方中的糖也可先溶于水 中再拌入。拌料时要控制料的含水量在60﹪ 左右 。
⑵ 谷粒培养料的配制
菌柄与菌盖交界处取组织块
用解剖刀或鲜剖剪蘸酒精进行火焰消毒,冷却后把自己消毒 的种菇纵切开,然后用菌盖笔菌柄交界处,切取长宽的 0.3~0.5厘米的菌肉组织块,用接种针移到斜面培养基上,置 24℃恒温箱中培养。
检查选
每天检查试管斜面菌落生长情况,如从分离的菌肉组织块上 长出正常的白色菌丝,即分离成功,及时将生长出来的菌丝 转移新的试管斜面。若在组织块附近或其他地方出现其他颜 色杂菌生长应予以淘汰。
谷粒因其营养较丰富,制作的菌种具有菌 丝萌发早、吃料快、抗衰老能力强、产量高 等优点,在生产中应用较多。一般是采用浸 泡法或煮熟法,也可用石灰水浸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分离法制备食用菌母种(8学时)
一、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1、学会母种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2、掌握组织分离的方法和技术。

3、掌握母种转管继代培养技术。

4、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内容或原理
(1)母种培养基配制。

工艺流程:培养基配方培养基的配制灭菌
摆斜面
(2)菌种分离与培养(本实验以组织分离为例)。

工艺流程:种菇的选择与消毒组织块的切取菌丝培养
三、实验材料
仪器: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电炉、天平、试管、试管架、解剖刀、漏斗、漏斗架、橡皮管、玻璃管、止水、牛角勺、棉花、纱布、酒精灯。

试剂:75%酒精、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维生素B1等。

四、实验步骤
(1)母种培养基配制
A、培养基配方:以PDA培养基为例,马铃薯(去皮)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

B、培养基配制:首先将马铃薯去皮、洗净、挖去芽眼、切成薄片,称取200 g,放入铝锅中用1000ml清水加热煮沸,维持20min左右,煮至软而不烂为止。

用双层湿沙布过滤,然后取滤液并补足蒸发损失的水分。

再加入琼脂继续加热,待琼脂溶化后,添加葡萄糖及其它成分,搅拌均匀后准备装管。

C、分装试管:培养基配制后应趁热分装。

装管时勿使管内外壁沾上溶液,以免浸湿棉塞,污染杂菌。

装管后塞上棉塞。

棉塞的大小、松紧度应适宜,以用手提棉塞、试管不脱落为准。

然后每10支度试管扎成一捆,棉塞上方用牛皮纸包好,避免灭菌时被水蒸汽浸湿。

D、灭菌:灭菌前将水加至锅内水位标记高度。

将试管放入锅内,盖上锅盖,对角旋紧锅上螺旋,并闭排气阀,开始加热,当锅内蒸汽大量排出时再继续排汽3-5 min,关闭放气阀.当压力表指针指到0.15 Kg/cm2时(灭菌所需压强)开始计时,继续维持该压强30min。

灭菌结束持压力表指针自然回到”0”位时打开放汽阀,排出锅内剩余蒸汽后,打开锅盖.注意切忌在压力表未到”0”位时就放汽,以免试管内的培养基向上冲浸湿棉塞,造成以后菌种的污染.
E、摆斜面:当培养基的温度降到60℃时,将试管斜面放在木棒上,使呈斜面,斜面的长度以占试管长度的1/2为宜。

冷却后即成斜面培养基。

(2)菌种的分离与培养(本实验以组织分离为例)
种菇的选择与消毒:选择出菇早,菇形正,菇盖肥厚,具有该品种特征,无病虫害、无杂菌污染,子实体八九分成熟的作为种菇。

种菇选定后,用75%酒精进行表面消毒。

组织块的切取:将斜面培养基放进超净工作台内,用紫外灯(或化学药品)进行消毒0.5h以上,关闭紫外灯后20min后,再开始进入接种室内进行接种。

接种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在无菌的环境中以无菌操作方法进行接种,才能减少污染。

无菌操作是接种过程中最基本的操作方法,要求操作熟练,动作迅速。

用无菌刀在菇柄或菇盖中部纵切一刀,然后用手将菇体掰成两面三刀半,在菌柄和菌盖交界处用刀切取0.3-0.5cm2的小方块组织,将其移接到试管内培养基的中央,将其移接到试管内培养基的中央。

菌丝培养:接种后置于25℃恒温箱中培养,2-3天后可见组织块周围发生白色绒毛状菌丝,此时每天要检查杂菌污染情况.培养7-10天后,菌丝即可长满斜面。

菌丝长满试管即为一级种(母种)。

(可进行母种转管继代培养。


思考题:
1、组织分离获得菌种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2、用组织分离方法获得的母种,为什么要进行出菇试验后才能用于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