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祖和世孙的计算方法

合集下载

关于世祖和世孙的计算方法

关于世祖和世孙的计算方法

关于世祖和世孙的计算方法在世界各国都有记载家族渊源的家谱,或类似家谱的谱牒。

家谱编排血脉延续顺序常用“世祖”和“世孙”等词汇。

世,指宗系。

一、世祖和世孙的概念1、世祖。

指祖先,一般有两种含义。

(1)是相对“始祖”而言的先祖称谓,属于认定概念。

如果认定甲某人是某一族的始祖,那么他就这一族的始祖,称为第一世祖,简称“一世”;一世祖之子为二世祖,一世祖之孙为三世祖,以此类推。

如华夏民族认定炎帝黄帝为始祖,所以炎帝、黄帝皆为一世祖,他们的后代为二世祖、三世祖……这种方法只要认定始祖,就可向下顺序编号,不存在计算的问题。

(2)是相对“父亲”而言的先祖称谓,属于推定概念。

如果乙某人要寻找自己的先祖,那么他的祖先根据相隔的代数被称为一世祖、二世祖、三世祖。

但是这里世祖的计算有从谁开始算,算到那一代的问题,也就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2、世孙。

指宗系之孙,也有两种含义。

(1)世袭祖爵之孙(孙子)辈。

如)《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康三年》:“四月,庚午,充薨,世子黎民早卒,无嗣,妻郭槐欲以充外孙韩謐为世孙。

”胡三省注:“世孙,谓嫡孙承祖父之世者。

”这里的“世孙”是一种称谓,不存在计算问题。

(2)辨别辈分的用词。

指后代的意思,并非孙子的意思。

既然是后代,就存在着计算的问题。

二、世祖的计算方法关于世祖的计算都是从甲某人往下数,数到哪一代却有不同观点。

1、数到本身上一代。

从甲某人往下数到乙某人的上一代,数出多少代,甲某人便是乙某人的几世祖。

如唐代开国功臣长孙无忌(594~659)的世系:长孙道生(370~451)——长孙抗——长孙观——长孙稚(?~535)——长孙子裕——长孙兕——长孙晟(551~609)——长孙无忌。

从长孙道生数到长孙无忌的上一代长孙晟,共7代。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正作:“(长孙无忌)七世祖道生,后魏司空,上党靖王”。

2、数到本身这一代。

从甲某人往下数到乙某人本人,数出多少代,甲某人便是乙某人的几世祖。

祖宗十八代的称呼大全!

祖宗十八代的称呼大全!

祖宗十八代的称呼大全!上按次序称谓(上九代):生己者——父母(简称“父”,一世祖),父之父——祖父(简称“祖”,二世祖),祖父之父——曾祖(三世祖),曾祖之父——高祖(四世祖),高祖之父——天祖(五世祖),天祖之父——烈祖(六世祖),烈祖之父——太祖(七世祖),太祖之父——远祖(八世祖),远祖之父——鼻祖(始祖:九世祖)。

自己,简称“己”。

“自己”是上九代与下九代的分水岭,不包含在“祖宗十八代”之内。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书中说: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

下按次序称谓(下九代):父之子——儿子(简称“子”,一世孙),子之子——孙子(简称“孙”,二世孙),孙之子——曾孙(重孙:三世孙),曾孙之子——玄孙(元孙:四世孙),玄孙之子——来孙(五世孙),来孙之子为——晜(kun)孙(六世孙),晜孙之子——仍孙(七世孙),仍孙之子——云孙(八世孙),云孙之子——耳孙(九世孙)。

即: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

书中说:耳孙者,谓祖甚远,仅耳目闻之也。

血统关系\\ 称谓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生父\\ 父亲\\爸爸、爹、爹爹阿爹\\儿、女生母\\ 母亲妈妈、娘妈妈、姆嬷\\儿、女后父\\继父\\晚爹阿伯、阿爹\\儿、女后母\\继母\\晚娘嗯娘、姆妈\\儿、女父之父父之母\\祖父祖母\\公公婆婆爷爷、阿爷娘娘、阿娘\\孙、孙女父之祖父父之祖母\\曾祖父曾祖母\\太公太婆太爷爷、太公、太太太娘娘、太婆、阿太\\曾孙、曾孙女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哥、弟姐、妹长者称哥、姐、小者一般直呼其名\\弟、哥、妹、姐夫\\丈夫\\老倌某人(女儿名)爹、唉、老太公,也有直称其名者\\妻妻\\夫人\\老人(读如宁)某人(女儿名)娘、唉、老太婆、也有直称其名者\\夫夫之父\\公\\阿公旧时随子女称爷爷、娘娘,现随夫称爸、爹、妈、姆妈\\媳妇夫之母\\婆\\阿婆血统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自称:父之兄父之弟\\伯父叔父\\叔伯大伯、大爹、伯伯、二爹、三爹、小叔、小爹、叔叔\\侄、侄女伯父之妻叔父之妻\\伯母叔母\\大妈婶娘大姆妈、大嬷、婶娘、婶婶、现呼二妈、三妈等\\侄、侄女伯父之子女叔父之子女\\堂兄弟堂姐妹\\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对人介绍冠“堂”字\\弟、哥、妹、姐父之姐父之妹\\姑母\\姑娘姑妈、大妈、嗯娘、阿伯、阿姑、现呼大阿妈、二阿妈、阿伯等\\侄、侄女兄之妻弟之妻\\嫂弟媳\\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直呼其名\\旧称叔伯、今称弟、兄夫之兄弟\\伯叔\\叔伯旧时随子女称大伯、阿叔、今日随夫称哥,对弟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夫之兄弟配偶\\妯娌\\旧时随子女称,现以姐妹相称,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妹、姐婿、媳之父母\\亲家\\亲家公(姆)以兄弟、嫂相称,今呼婿、媳之爹、娘(××之父母)\\弟媳、嫂、妹、姐姑之丈夫\\姑父\\姑丈姑夫旧呼大爹、二爹、大伯,现呼大爸爸、二爸爸\\内侄、内侄女姑之子女\\姑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冠“表”字\\表弟、哥、妹、姐血统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自称:父之兄父之弟\\伯父叔父\\叔伯大伯、大爹、伯伯、二爹、三爹、小叔、小爹、叔叔\\侄、侄女伯父之妻叔父之妻\\伯母叔母\\大妈婶娘大姆妈、大嬷、婶娘、婶婶、现呼二妈、三妈等\\侄、侄女伯父之子女叔父之子女\\堂兄弟堂姐妹\\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对人介绍冠“堂”字\\弟、哥、妹、姐父之姐父之妹\\姑母\\姑娘姑妈、大妈、嗯娘、阿伯、阿姑、现呼大阿妈、二阿妈、阿伯等\\侄、侄女兄之妻弟之妻\\嫂弟媳\\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直呼其名\\旧称叔伯、今称弟、兄夫之兄弟\\伯叔\\叔伯旧时随子女称大伯、阿叔、今日随夫称哥,对弟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夫之兄弟配偶\\妯娌\\旧时随子女称,现以姐妹相称,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妹、姐婿、媳之父母\\亲家\\亲家公(姆)以兄弟、嫂相称,今呼婿、媳之爹、娘(××之父母)\\弟媳、嫂、妹、姐姑之丈夫\\姑父\\姑丈姑夫旧呼大爹、二爹、大伯,现呼大爸爸、二爸爸\\内侄、内侄女姑之子女\\姑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冠“表”字\\表弟、哥、妹、姐血统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自称:母之父母\\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外公、外婆\\外孙、外孙女母之兄弟及其配偶\\舅父舅母\\娘舅舅姆\\舅父、舅舅、舅姆、舅妈今呼阿舅、舅姆妈\\外甥、外甥女舅父之子女\\舅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母之姐妹及其配偶\\姨父姨母\\姨丈姨娘\\旧呼大爹、大妈、大伯、阿伯,现呼大爸爸、大妈妈、阿姨\\外甥、外甥女姨之子女\\姨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妻系\\妻之父母\\岳父岳母\\丈人丈母\\面称随妻阿爹、姆妈\\女婿妻之兄弟及其配偶\\内兄弟内兄嫂内弟媳\\阿舅舅嫂\\面称随妻阿哥、大姐或呼其名\\姐夫、妹夫妻之姐妹\\内姐内妹\\姨娘\\面称随妻\\姐、妹妻之姐妹的丈夫\\连襟\\连襟\\以哥、弟相称或呼其名\\哥、弟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母系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我国亲属关系计算法

我国亲属关系计算法

我国亲属关系计算法
中国《婚姻法》以“代”作为计算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单位,计算方法如下:
- 直系血亲的计算,从己身开始,己身为第一代,往上或往下数。

- 旁系血亲的计算,首先找出同源直系血亲,按直系血亲的计算方法,从己身往上数至同源直系血亲,记下世代数;再从同源直系血亲往下数至要计算的旁系血亲,记下世代数。

如果两边世代数相同,则用一边的世代数作为定数;如果两边的世代数不同,则取世代数大的一边为定数。

在中国,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是禁止结婚的。

如需了解更多亲属关系计算的相关信息,可咨询专业律师或查阅相关法律法规。

世代亲等计算法

世代亲等计算法

世代亲等计算法探寻家族血脉的密码——揭秘世代亲等计算法哎呀,你知道吗?在咱们浩瀚的人际网络里,有一种特别有趣的“寻亲秘籍”——世代亲等计算法,那可真是追溯家族脉络、理清亲戚关系的一把神器呢!你可能会问:“啥是世代亲等计算法?”别急,这就带你一探究竟!首先,咱得从“亲等”这个词说起。

所谓亲等,其实就是用来衡量两个人在家族谱系中相对位置的一个量化概念,相当于给每层亲属关系打上标签。

比如,“一代亲”就是直系血亲,也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二代亲”则是兄弟姐妹或者祖孙之间的关系,以此类推,形成了一个庞大而有序的亲属网。

想象一下,在那个充满亲情的大棋盘上,每个人都是一个棋子,通过世代亲等计算法,我们就能找到每个棋子间的关系距离。

这个“距离”,既不是指实际空间的远近,也不是时间长度,而是以代数形式表达的亲缘联系紧密程度。

妙哉!这可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结晶,历经千年岁月,依旧熠熠生辉。

拿“表哥”举例吧,他是你父系或母系的堂兄弟的儿子,这便是三代亲。

若再复杂些,论起你的远房表叔的孙子,那就是五代亲了。

"隔了一层皮,差着一代人",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亲等之间的递进关系。

然而,世代亲等计算法则并非简单的加减运算,它遵循着特定的规则。

比如说,同代直系血亲之间,无论有多少兄弟姐妹,彼此间的亲等数永远是一;旁系血亲的亲等数,则需要将共同长辈的代数加上各自至该长辈的代数,然后取较大者。

瞧见没,这里头的门道,可深啦!当你面对一张复杂的族谱图,或是参加一场盛大的家庭聚会时,懂得运用世代亲等计算法,就如同掌握了开启家族历史宝库的钥匙。

不仅能让你快速找准自己的位置,更能帮你洞悉那些隐藏在血脉深处的故事和情缘,让家族的情感纽带更加牢固。

总的来说,世代亲等计算法,就好比是一部精准无比的“亲情导航仪”,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亲缘网络中游刃有余,无论是追溯过去,还是展望未来,都能清晰地定位自我,明白自己在家族大树上的枝丫所在,感受那份深深根植于血脉之中的深情厚意。

祖宗十八代称谓

祖宗十八代称谓

祖宗十八代的称谓上九代鼻祖(始祖):九世祖远祖:八世祖太祖:七世祖烈祖:六世祖天祖:五世祖高祖:四世祖曾祖:三世祖祖父(爷爷):简称“祖”,二世祖父亲(爸爸):简称“父”,一世祖自己自己,简称“己”。

“自己”是上九代与下九代的分水岭,不包含在“祖宗十八代”之内。

下九代儿子:简称“子”,一世孙孙子:简称“孙”,二世孙曾孙(重孙):三世孙玄孙(元孙) :四世孙来孙:五世孙晜孙:六世孙仍孙:七世孙云孙:八世孙耳孙:九世孙来源远祖:远祖、太高、太尊、先、祖先、先君、先人、祖考等,皆可称远祖。

始祖:始祖、鼻祖,皆可称始祖。

高祖:曾祖的父亲。

高祖、高祖王父、显考、长祖、高门等皆可称高祖。

高祖母:曾祖之母,亦可称高祖王母。

曾祖:祖父的父亲。

曾祖、曾祖王父、曾祖父、皇考、府君、太翁、次长祖、曾翁、曾门、曾大父、曾父、曾太公、大王父、王大父等,皆可称曾祖。

曾祖母:祖父之母,亦可称曾祖王母。

(曾祖的兄弟及兄弟之妻,称“族曾王父”“族曾祖父”,“族曾王母”“族曾祖母”)祖父:父亲的父亲。

祖父、王父、大王父、祖王父、大父、祖君、祖翁、公、太公等,皆可称祖父。

对人称其祖父曰“家公”。

称人之祖曰“尊祖父”。

称已故祖父曰“亡祖”“亡考”“皇祖考”“府君”“先祖”“先子”“先亡丈人”等。

称人之已故祖父曰“大门中”。

(祖父的兄弟称“从祖祖父”“从祖世父”“从祖叔父”“从祖王父”“伯翁”“叔翁”)祖母:父亲的母亲。

祖母、王母、大母、太母、祖婆等,皆可称祖母。

称人祖母曰“尊祖母”。

称已故祖母曰“皇祖妣”。

祖父之妾称“季祖母”“妾祖姑”。

从祖祖父之妻称“从祖祖母”“从祖世母”“从祖叔母”“从祖王母”“从祖母”“季祖母”“伯祖妣”等。

中国人“三姑六舅”,对本祖一脉上下或亲戚关系称谓有严格的规定,在现实中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难题,一个上下差7代的晚辈不知道如何称呼比自己大8辈的长辈,出现令人难堪的场面。

现在依据中国《汉语大辞典》、东汉的《尔雅•释亲》和《春秋公羊传•庄公四年》等史书考证,才确定了中国人本族内“上下九辈”的称呼:所谓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上序称谓: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祖宗十八代的简易记法

祖宗十八代的简易记法

祖宗十八代的简易记法祖宗十八代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广泛流传的词语,表达了对祖先的尊重和崇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祖宗十八代的概念承载着人们对家族渊源和传承的重视。

为了更好地记忆和传承祖先的姓名和历史,人们开发了一种简易的记法,用来帮助记忆祖宗的姓名和顺序。

这种记法以易于记忆的数字组合为基础,将祖宗姓名与数字进行对应,以帮助人们更容易地回忆起祖宗的身份和历史。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用的祖宗十八代的简易记法。

第一位祖宗的名字与数字“1”相对应,例如“刘”。

我们可以用“1”来表示第一位祖宗。

第二位祖宗的名字与数字“2”相对应,例如“张”。

我们可以用“2”来表示第二位祖宗。

以此类推,第三位祖宗的名字与数字“3”相对应,第四位祖宗的名字与数字“4”相对应,以此类推,直到第十八位祖宗的名字与数字“18”相对应。

通过这样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将祖宗十八代的名字用数字来表示,使得记忆和传承更加简便。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的祖宗十八代中第一位祖宗的名字是“刘”,第二位祖宗的名字是“张”,那么我们可以简单地用“12”来表示这两位祖宗。

同理,如果第三位祖宗的名字是“李”,那么可以用“123”来表示。

在实际运用中,人们可根据自己家族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记忆编码。

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家族的祖宗姓名,将其与数字进行对应,并用这种方法来帮助记忆祖先的名字和顺序。

这种简易记法不仅方便,而且能够减少混淆和遗忘。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记忆的效果,可以选择一些与数字相对应的可视化图像或符号,与祖宗姓名进行联系。

例如,可以将数字“1”与“一”字结合,将数字“2”与“二”字结合,以此类推。

这样,当我们想要回忆某位祖宗时,只需要想象与数字相对应的可视化图像或符号,就可以更容易地想起祖宗的名字。

祖宗十八代的简易记法不仅有助于家族的传承和纪念,也能够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和文化背景。

通过记忆和传承祖宗的姓名和顺序,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祖先的智慧和品德,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家族的文化传统。

结婚三代以内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结婚三代以内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结婚三代以内的计算⽅法是什么结婚亦称婚姻的成⽴,是指男⼥双⽅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定夫妻关系的民事法律⾏为。

结婚“三代以内”的计算⽅法是什么?如果有相关的法律知识不了解的,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以下就是店铺⼩编整理的相关内容,听听店铺⼩编给出的具体意见。

结婚三代以内的计算⽅法是什么我国采⽤世代来表⽰⾎亲关系的亲疏远近,“代”数越⼩,关系越近,反之,“代”数越⼤,关系越远。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什么是“三代以内”了。

三代以内的计算⽅法是:三代以内的直系⾎亲,是指出⾃同⼀祖⽗母(外祖⽗母)的直系⾎亲。

三代以内指祖⽗母(外祖⽗母)为⼀代,⽗母为第⼆代,已⾝为第三代,在⼀个家庭中,形成了祖孙(祖⽗母与孙⼦⼥,外祖⽗母与外孙⼦⼥)关系和⽗母⼦⼥关系。

我国关于禁⽌结婚的规定,直系⾎亲没有限制,均在禁⽌之列。

禁⽌直系⾎亲之间的结婚,不仅我国法律所规定,也是世界各国的通例。

三代以内旁系⾎亲是指出⾃同⼀祖⽗母、外祖⽗母的旁系⾎亲。

三代以内旁系⾎亲包括:1.兄弟姐妹。

包括同⽗同母的全⾎缘的兄弟姐妹,同⽗异母或同母异⽗的半⾎缘的兄弟姐妹。

2.伯、叔、姑与侄、侄⼥,舅、姨与甥、甥⼥。

3.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

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凡三代以内的旁系⾎亲,包括辈份相同者与不同者,均禁⽌结婚。

现⾏婚姻法规定的三代内的旁系⾎亲禁⽌结婚,是为了补充规定禁⽌中表婚。

《民法典》第⼀千零四⼗⼋条【禁⽌结婚的情形】直系⾎亲或者三代以内的旁系⾎亲禁⽌结婚。

相信⼤家看了上⾯介绍后,对于怎么解决要注意什么的责任的法律知识有了⼀定的了解,如果你还有关于这⽅⾯的法律问题,请咨询店铺律师,他们会为你进⾏专业的解答。

亲等是如何计算的

亲等是如何计算的

亲等是如何计算的亲等是在《民法典》(2022.1.1⽣效)中规定的⼀种判断亲缘关系亲疏远近的计算⽅法,亲等的判断涉及到男⼥双⽅是否可以结婚、家庭财产继承顺序等等的问题。

那么亲等究竟应该如何计算呢?⼀般来讲有两种计算⽅法,店铺的⼩编整理了相关内容为您讲解该问题,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亲等是如何计算的(⼀)罗马法的亲等计算⽅法1、计算直系⾎亲亲等:以⼰⾝为基点,向上或向下数,以间隔⼀世为⼀亲等。

例如:⽗母与⼦⼥为⼀亲等直系⾎亲;祖⽗母与孙⼦⼥、外祖⽗母与外孙⼦⼥为⼆亲等直系⾎亲。

2、计算旁系⾎亲亲等:先从⼰⾝上数⾄⼰⾝与对⽅(即与其计算亲等者)最近的共同的长辈直系⾎亲,再从该长辈直系⾎亲下数⾄对⽅,两边各得⼀个世数,将两个世数相加即为该旁系⾎亲的亲等数。

例如:兄弟姐妹为⼆亲等旁系⾎亲;叔叔、伯伯、姑姑与侄⼦、侄⼥,舅舅、姨妈与外甥为三亲等旁系⾎亲;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为四亲等旁系⾎亲.......以此类推。

(⼆)寺院法的亲等计算⽅法1、计算直系⾎亲亲等:与罗马法相同。

即以⼰⾝为基点,向上或向下数,以间隔⼀世为⼀亲等。

2、计算旁系⾎亲亲等:其⽅法与罗马法不同。

其具体计算法为:先从⼰⾝上数⾄⼰⾝与对⽅(即与其计算亲等者)最近的共同长辈直系⾎亲,得⼀个世数;再从对⽅上数⾄该长辈直系⾎亲,⼜得⼀个世数,如果两边的世数相同,即以此世数定其亲等,如果两边世数不同,则按世数多的⼀边定其亲等。

上述两种计算⽅法也可⽤于计算姻亲的亲等,计算时应以配偶为中介进⾏换算。

⾎亲的配偶从其配偶的亲等,配偶的⾎亲和配偶的⾎亲的配偶从其配偶的亲等。

例如:⼉媳与公婆的⾎亲的配偶,因⼉媳之夫与⽗母为⼀亲等直系⾎亲,所以⼉媳与公婆为⼀亲等直系姻亲;岳⽗母与⼥婿,因岳⽗母是⼥婿的配偶的⾎亲,⼥婿之妻与其⽗母为⼀亲等直系⾎亲,所以⼥婿与岳⽗母是⼀亲等的直系姻亲。

(三)我国《民法典》(2021.1.1⽣效)中的亲等计算⽅法1、计算直系⾎亲的代数时,以⼀辈为⼀代,相隔⼀世即为两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世祖和世孙的计算方法
在世界各国都有记载家族渊源的家谱,或类似家谱的谱牒。

家谱编排血脉延续顺序常用“世祖”和“世孙”等词汇。

世,指宗系。

一、世祖和世孙的概念
1、世祖。

指祖先,一般有两种含义。

(1)是相对“始祖”而言的先祖称谓,属于认定概念。

如果认定甲某人是某一族的始祖,那么他就这一族的始祖,称为第一世祖,简称“一世”;一世祖之子为二世祖,一世祖之孙为三世祖,以此类推。

如华夏民族认定炎帝黄帝为始祖,所以炎帝、黄帝皆为一世祖,他们的后代为二世祖、三世祖……这种方法只要认定始祖,就可向下顺序编号,不存在计算的问题。

(2)是相对“父亲”而言的先祖称谓,属于推定概念。

如果乙某人要寻找自己的先祖,那么他的祖先根据相隔的代数被称为一世祖、二世祖、三世祖。

但是这里世祖的计算有从谁开始算,算到那一代的问题,也就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2、世孙。

指宗系之孙,也有两种含义。

(1)世袭祖爵之孙(孙子)辈。

如)《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康三年》:“四月,庚午,充薨,世子黎民早卒,无嗣,妻郭槐欲以充外孙韩謐为世孙。

”胡三省注:“世孙,谓嫡孙承祖父之世者。

”这里的“世孙”是一种称谓,不存在计算问题。

(2)辨别辈分的用词。

指后代的意思,并非孙子的意思。

既然是后代,就存在着计算的问题。

二、世祖的计算方法
关于世祖的计算都是从甲某人往下数,数到哪一代却有不同观点。

1、数到本身上一代。

从甲某人往下数到乙某人的上一代,数出多少代,甲某人便是乙某人的几世祖。

如唐代开国功臣长孙无忌(594~659)的世系:长孙道生(370~451)——长孙抗——长孙观——长孙稚(?~535)——长孙子裕——长孙兕——长孙晟(551~609)——长孙无忌。

从长孙道生数到长孙无忌的上一代长孙晟,共7代。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正作:“(长孙无忌)七世祖道生,后魏司空,上党靖王”。

2、数到本身这一代。

从甲某人往下数到乙某人本人,数出多少代,甲某人便是乙某人的几世祖。

同样是唐代史书,《新唐书》就没有用《旧唐书》的计算方法,其《新唐书·赵宗儒传》载:“(赵宗儒)八代祖彤,后魏征南将军”。

赵宗儒(746~832)是中唐宰相,他的世系为:赵彤——赵鉴——赵荣——赵德言——赵景——赵敬先——赵骅(?~783)——赵宗儒,从赵彤数到赵宗儒本人,共8代。

3、笔者推荐的方法。

先看第2种算法,赵彤为赵宗儒的八世祖,赵骅为二世祖,赵宗儒为其本人的一世祖,这在理上似乎讲不同。

再看第1种算法,长孙道生是长孙无忌七世祖,长孙抗是六世祖,长孙晟是长孙无忌的父亲和一世祖。

孔氏族谱就是按照第1种方法排序的,如孔子(前551~前479)的9世祖(鼻祖)宋父周(子周)——8世祖(远祖)世子胜(子胜)——7世祖(太祖)正考父(子正)——6世祖(烈祖)孔父嘉(子嘉,?~前710)——5世祖(天祖)木金父(子木)——4世祖(高祖)祁父(子祁)——3世祖(曾祖)防叔(子防,孔姓族人称他为“孔防叔”)——2世祖(祖父)伯夏(子夏)——1世祖(父亲)叔梁纥(子纥,孔姓族人称之为“孔纥”,前622~前549)——孔子。

三、世孙的计算方法
关于世孙的计算也是从上往下数,从谁开始却又不同的算法。

1、从甲某人的下一代开始数。

从甲某人下一代开始往下数,数到乙某人本人,数出多少代,乙某人便是甲某人的几世孙。

根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记载,南宋宰相赵汝愚是宋太祖的儿子汉王赵元佐的七世孙,具体为:赵元佐(965~1027)——赵允升——赵宗惠——赵仲企——赵士虑——赵不求——赵善应——赵汝愚(1140~1196),从赵元佐的下一代赵允升开始数,数到赵汝愚,共有7代。

2、从甲某人本人开始数。

从甲某人本人开始往下数,数到乙某人本人,数出多少代,乙某人便是甲某人的几世孙。

《宋史·本纪第三十三》载:“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讳昚,字元永,太祖七世孙也。

”宋孝宗赵昚(1127~1194~)的世系:赵匡胤——赵德芳——赵惟宪——赵从郁——赵令譮——赵子偁——赵昚,从赵匡胤开始数,数到赵昚,共有7代。

3、笔者推荐的方法。

先看第2种算法,赵昚是赵匡胤的7世孙,是赵子偁的二世孙,是其本人的一世孙,即赵昚是赵昚的一世孙,这显然有悖常理。

《孔子家谱》也是按照这种算法排序的,同样也是把孔子当成孔子的一世孙,其实原来只是在孔子这一辈旁边标注“一”,在孔鲤旁边标注“二”,有“始祖(一世)”、“二世”的意思。

但是“几世”是从始祖往下的编号,越往下数字越大;而“几世祖”其实是从某一个后辈往上数(或者是从某一个前辈往下数,数到某一个后辈的父亲),辈分越高数字越大。

后人觉得自己的辈分小,所以就在编号后面加上了“世孙”,完整的读法应该是“××是孔圣人的第几代(世)子孙(孙)”,这里的“世孙”和通常讲的“世孙”是有区别的。

但是,因为孔府是圣人之家,所以也没有人敢来更正。

再看第1种算法,赵汝愚是赵元佐的7世孙,是赵不求的二世孙,是赵善应的一世孙,即赵汝愚是赵善应的儿子和一世孙。

亚圣孟子的族谱也是按照第1种方法排序的,如孟子(前372?~前289?)——1世孙(儿子)孟仲子——2世孙(孙子)孟睾——3世孙(曾孙)孟寓——4世孙(玄孙)孟舒——5世孙(来孙)孟之后——6世孙(晜孙)
孟昭——7世孙(仍孙)孟但——8世孙(云孙)孟卿——9世孙(耳孙)孟喜。

在二十四史中大部分史书也都是采用这种计算方法,笔者也推荐使用这种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