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对联文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于1929年创办《师亮随刊》,颇有影响。他气质洒脱,语言幽默、诙谐,作品讽刺
性强,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反响。其他还有冯玉祥、孙中山、柳亚子、郁达夫、郭沫
若等,都写过较有影响的名联佳作。
• 解放以后,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传统文化得以复兴。改革开放的大潮给对联这 一古老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全国各地楹联学会如雨后春笋,楹联爱好者越来 越多,各地楹联大赛和征联活动纷纷举办。我们高兴的看到.对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 一个全新的时代,对联这一古老的长青之树,必将在新世纪展示诱人的姿容。
• 赵盂颊题西湖灵隐寺联:这位在马背上的皇帝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汽。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
wk.baidu.com •
元代的对联形式。微妙的在元杂剧中运用,例如,关汉卿救分成在结尾中写道;

安秀才花柳成花烛

赵盼儿风雪救风尘
• 这也是对联的一种新形势。
• 对联真的达到鼎盛时在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对骈文及对联十分重视,还 将其列入科举考试中。以此得中的 进士、举人、无人不通用对。由于皇帝垂青,身边 大臣无不精研对工,以赢得主子的赏识。因一副对联而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者有之。为 此楹风日升,文人墨客以题联巧对为幸事,访胜寻古知之际,不免撰联题字,以壮雅 兴。
情色彩。透过联语,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对联称谓

楹联,统称对联。《辞海》:楹联,也叫“楹帖”、“对联” “对子”。
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楹,即房柱或门柱。过去对联常常刻写在楹
柱上,楹联名称由此得来。楹联是对联的雅称,用起来又强调其文学性质的
意味。对联是楹联的泛称和俗称。在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通用。此外,楹联
贡献。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楹联大家,如解缙、唐寅、徐渭、杨慎等、其中最著名
的要数解缙

到了康乾盛世,楹联艺术日臻完美。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
平。康熙也是撰联的高手,他题的镇江金山七峰阁联,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联: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乾隆皇帝是一个喜欢卖弄风雅的风流天子。他每逢出游总是到处题诗撰联,
参考资料

1.《中国楹联史>,傅小松、任国瑞著。1999年在中国文联
出版社正式。

2.《中国楹联发展史>,傅小松、任先大著。2003年7月在中
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3.《对联通》,余德泉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对于对联的起源,楹界对此有多种说法,一般都认为最早的对联是五
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关于孟昶题桃符版事,《宋史·西蜀孟氏
• 到了隋唐时期,永明体日渐兴盛。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将一些精彩之笔凝注 于对句上,一时形成“摘句欣赏评品”的时风。如李白的“三出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白居易 的“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也难。”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 炬成灰泪始于。”都是脍炙人口的名旬。在诗人们的参与下,对联艺术得到 了弘扬。除自居易外,唐代诗人大都有名联传世。如李白的题湖南岳阳楼联: 天水一色 风月无边
• 联对。对联的倒语。语出清梁章钜《楹联续语》:“严问樵官山左时,演好 中联对,多出其手。”如近人蔡晨有《联对作法》、王文儒有《联对大全》, 今多用于文章。
• 对句。本来是指对上他人所出之句,后即作对联别称。如清凉绍王《两般秋 雨庵随笔》中云:“尝见有人写对句云:“拳石画临黄子久,瓶胆花插紫丁 香。”今多用于文章。
• 对语。对偶词语之意。如清陆以恬《冷庐杂识对语敏捷》云:“对语不难, 难在每捷。”
• 对子。对联的通俗叫法。写对联叫做对子,对对联叫对对子。
经典对

•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 • 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 此联的妙处在于上联急读如音阶:‘多来米法索拉西’下联为方言:‘一二三四五六
七’。 • 上联:士农工(宫)商角徽羽。 • 下联:寒热温凉(良)恭俭让。 • 此联也是一奇联。上联分为两部分:士农工商、宫角徽羽。前为四业,后为五音,而

寿联习俗。寿联是为过寿的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其内容一般是评赞过
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祝福过寿者多福高寿,美满幸福,具有热烈而
庄敬的感情色彩。

挽联习俗。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人们
用于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往往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
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一般用白纸配黑字,具有肃穆、庄严和沉痛的感
• 但近年有人提出,五代时期除夕题联已成习俗。最早的对联当属南朝梁代文 学家刘孝绰和他妹妹刘令娴所作。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记》有这段记载,说 的是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一联于门上:“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 妹也作一联:“落花扫仍合,从兰摘复生。”虽然联句欠工,但语句皆为骈 俪,又题于门上,可以说他们是我国最早在载入史书中的对联了。这要比孟 旭的那副对联要早五百年。
• 上联:思南女子铜仁去。 • 下联:上蔡厨师会理来。 • 此联为【清】吴进三所对。其友出此上联指一位思南地方的女子到铜仁那里去,谐音:
思男女子同人去;进三指着上菜的厨师而对,原来此厨师祖籍上蔡,后住会理,经常 在两地来往,谐音:上菜厨师烩鲤来。 • 上联:佛印水边寻蚌吃。 • 下联;东坡河上带家来。 • 此联为一日东坡带家眷出去游玩,遇到佛印在水边挖蚌吃,于是出此上联。谐音:佛 印水边寻棒吃。佛印一听,以东坡带家眷而来而对,谐音:东坡河上带枷来。
对联习俗
•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 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 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
• 春联习俗。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 联。春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形成,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贴春联 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春联具有祝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特点,并 突出一个“春”字。
• 不少学者认为,对联的成熟年代应为隋唐。这也是多数人予以认可的说法。 梁超初年,永明体产生以后,只是为对联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而 作为一种文学品类,并未形成体系。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刘鰓在他的文学批 评巨著《文心雕龙》中虽对“声律”、“丽辞”做过精辟的见解,对诗、骚、 赋、乐府、颂赞、
• 祝盟、铭、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诸说、诏策、檄移、封禅、 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效十种文体作了详尽的阐述,却未提到对联,这 说明对联虽有早于刘孝绰者,但当时并未形成文体,或者并未弓|起文学家们 的关注。但是有不少学者认为,对联产生律诗(五代、唐代)以后,这种说 法争议较大,反对者认为,关于对句之间的平仄问题,在唐朝之前已经得以 解决,律诗中的旬数,用韵褶粘的问题和对联并不相干。
只是被称道的作品不多,只有题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西暖阁的联写得还算不错,
联曰:

燕贺莺迁,乐意相关禽对语;
• 兰草桂蕊,生香不断树交花。 在清代300年间,涌现了无数楹联高手,如纪晓岚、 翁方纲、阮元、郑板桥、俞樾、袁枚、何绍基、孙髯翁、梁章钜等都有杰作传世。在 这一时期,对联的范围逐渐扩大,凡是记述、抒情、议论都可入联,还出现了前所未 有的长联形式。孙髯翁所撰昆明大观楼联开历史长联之先河,被誉为“古今第一长 联”。张之洞的君山湘妃祠联又长于大观楼联。最长的要属钟云舫的“拟题江津临江 楼联”,长达1612字,为迄今为止的长联之最。晚清时期,对联的写作手法有了很大 的创新,不过随着语言的变化和白话文、新体诗的出现,长联的平仄要求不像过去那 么严格了。由于长联的出现,使得清代的对联在我国楹联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晚清 时期,出现了谭嗣同、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杨度、严复、王闿运、林则徐、张 之洞、钟云舫等楹坛高手。随着对联的兴盛
•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 ,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 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 “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 “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 婚联习俗。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对联,通常张贴于婚娶之家的大 门、洞房门、厅堂或妆奁堂上。其内容多是对结婚双方的热情赞美和良好祝 福,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色彩。
• 三千里外一条水
• 十二时中两度潮
• 著名文学家苏轼也为广州真武庙题联:
•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 到了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少,现在能 见到的只有杨瑞、赵孟频等人的少数作品,如杨瑞的自题寓所联:
• 光依东壁图书府心在西湖山水间
有一个字重复,一个字谐音。原对寒热温良为四觉,温良恭俭让为君子的五种德行。 我的铝铜金为四种金属,金木水火土为五行。 • 上联:玉澜堂,玉兰蕾茂方逾栏,欲拦余览。 • 下联:清宴舫,清艳荷香引轻燕,情蔑晴烟。 • 此联反复快读,即成绕口。玉澜堂,在颐和园昆明湖畔,为当年光绪帝寝宫。清宴舫, 一名石舫,在颐和园万寿山西麋岸边,为园中著名水上建筑。
• 杜甫题写的诸葛亮故居联:
• 三顾频烦天下事
• 两朝开济老臣心
• 骆宾王题杭州观潮亭联:
• 楼观沧海弱
• 门对浙江湖
• 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藏有李世民的对联墨迹,为唐太宗御笔亲题:
• 文章千古事
• 社稷一戎衣
• 到了宋代,在门上粘贴对联已是一种普遍的风俗。王安石在它的《元日》-诗中这样 写到:“千家万户瞳瞳曰,总把新桃换旧符。”赵庚夫在他的《除夕即事>诗中这样写 道:“桃符诗句好,恐动往来人。”这说明,在当时联语作者已不在少数了。题联的 范围也有所扩展,对联已普遍成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等处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像寺 僧契盈陪吴越忠懿王钱倜游黄浦江时,为碧波亭题联:
开题报告
❖ 对联文化探究
对联文化背景 对联习俗 对联称谓 经典对联 参考资料
总结
对联文化背景
对联文化背景 起源:对联起源于诗,无诗不成对。 定义: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 字精炼、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使用的场合:主要悬挂在室内或者贴在门上,许多多名胜古迹都点缀有对联,反 映其人物风情,风正其历史遗迹,成为这些名胜古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学习对联的意义 从文化上来说:对联从个人来讲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功底,从时代来讲反映了一 个时代的文化底蕴。了解、学习对联,有助于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从心理上来说:对联是即兴之作,用来贴在门楣上,表达的是一种希望达到的状 态。学习对联能了解当时人们的愿望。有历史的作用。 我们学习对联,就是要探索和提高人类的自然意识和民族意识,充分利用对联这 种文学形式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服务。

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年除夕之前,传旨金陵等地‘公 卿 士 庶 门 须加春联
一副。’
• 除夕夜并亲自出访,以体实情。一次他发现一家未贴春联,问后方知是阉猪者,不知 该怎样将自己的经营内容写进春联。朱元璋听后,思考片刻,为阉猪者题词曰;

双手开辟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位在马背上的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楹联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
还有许许多多五花八门的别称。具体分述于下:

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 联语。这个词有“对联这一语言艺术”之意。如清代前期丁应鼎著《海门联 语》。现在将对联称作“联语”也十分普遍。
• 联句。联句本是旧时代作诗方式之一,由两人或多人共作一首,相联成篇, 多用于上层饮宴或朋友间的酬答。后常用作对联的别称,意思是对联是由两 边字数相等的句子组成的艺术。如清林有《春觉斋联句》,俞樾有《曲园联 句》,近人萨迦去有《林则徐联句累集》,而明朝林兆恩、清朝杨梦鲤等人 的联书都只称《联句》。
世家》、张唐英的《蜀椿杌》、黄修复的《茅亭客话》、梁章钜的
• 和发展,还出现了一些汇集、记叙对联的专家学者,梁章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写 的《楹联丛话》等几本专著,给后人留下最宝贵的资料,其他如梁恭辰、袁枚、王渔 洋、谭嗣同、俞正燮等人也都有专著传世。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和外寇的入侵,中国陷入了苦难的深渊。国无宁
日,民不聊生。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之作。这之中尤以四川刘师亮为驰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