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对联文化)
中华对联文化的研究报告600字

中华对联文化的研究报告600字中华对联文化的研究报告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不仅在国内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上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中华对联文化进行研究,并就其历史渊源、特点和传承进行分析。
中华对联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它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对联主要用于祭祀活动,用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和祈愿。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包括庙宇、名胜古迹等。
在宋代,对联开始成为一种雅趣和文化交流的方式。
到了明清时期,对联逐渐发展成为文人雅士们吟诗作画的媒介。
中华对联文化具有许多特点。
首先,对联常采用平仄对称、韵律和意境相协调的方式,以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其次,对联注重用词的整齐、精炼和富有意境,对联的短小精悍是它的魅力所在。
再次,对联强调字、音、意的呼应,也要求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对联追求意境的变化和玩味性,抒发情感的方式多样。
中华对联文化的传承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年轻一代对对联的兴趣相对较低,对联的传统价值与现代生活方式冲突,缺乏与时俱进的传承和创新。
其次,对联的创作和传承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导致优秀的对联作品较少,难以持续发展。
再次,对联的传承需要有更多的机构和团体参与,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展示平台。
最后,对联的传承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包括资金、人才和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支持。
鉴于中华对联文化的重要性和挑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加强对联教育的普及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对联。
其次,要建立更多的对联创作和交流平台,鼓励创作和分享。
再次,要注重对联的传统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传承,保持其独特性和魅力。
最后,要加大对联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使中华对联文化在国内外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中华对联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在面临诸多挑战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加强对联的教育和推广,建立更多的创作和交流平台,注重传统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传承,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我们相信中华对联文化能够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春联研究报告

春联研究报告随着中国农历新年的临近,春联成为了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本报告对春联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制作技巧。
通过对春联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一、春联的历史背景春联作为中国农历新年的传统习俗已有悠久的历史。
据考证,春联的起源可追溯至汉代,当时的春联是在门框上悬挂的木牌,上面刻有凤凰图案和祝福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逐渐演变成现在我们熟知的对联形式。
在唐代,春联开始被写在纸上并普及于民间。
自此,春联成为中国人迎接新年的传统习俗之一。
二、春联的文化内涵春联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春联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幸福、健康、成功的祝福。
其次,春联也承载了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如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关爱家人等。
此外,春联还反映了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随着时代的演变,春联的内容也逐渐多样化,从传统的吉祥寓意到时事热点都有所涉及。
三、春联的制作技巧1. 选材:春联的材料多样,可以使用纸张、布料、绸缎等来制作。
在选择材料时,应根据具体需求来决定。
传统上,红纸被认为是最常见也最吉祥的选择,因为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好运。
2. 内容:春联的内容要简洁明了,寓意吉祥。
一般由上下两个句子组成,每个句子五个字。
对联的内容可以从新年祝福、家庭幸福、事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表达。
同时,也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和创意进行内容设计。
3. 书写:春联的字体应工整美观,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的优美和工整,力求工整利落。
如果不自信自己的书法水平,也可以请专业的书法家代笔或者使用电脑字体进行打印。
总结:春联作为中国农历新年的重要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春联的研究,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它的起源、意义以及制作技巧。
春联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既延续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展现了时代的多样化需求。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农历新年来临之际,制作一副美丽的春联,表达对家人和朋友的美好祝愿。
对联文化实践研究报告

对联文化实践研究报告对联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之间的一种独特交际方式。
对联文化的实践研究,可以从历史渊源、形式特点和意义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对联文化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永贞元年(656年),当时的辽东地区出现了以对偶问答为内容的对联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与友人交流的方式,使用者广泛涵盖了士人、文人等各个社会阶层。
明代以后,对联文化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艺术形式。
对联文化的形式特点是以对仗为基础的艺术形式。
对联文化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意义明确。
对联的格式一般是上下联,每联四字为佳。
此外,对联还有特殊的布局要求,比如要求上下联语汇相托、联句对句相映等,以达到美学上的完形效果。
对联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审美层面上,还体现在文化传承、思维锻炼等方面。
对联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承载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通过对联的学习和创作,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对联的创作也是一种思维锻炼的方式,能够培养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提高人的审美水平。
在现代社会,对联文化的实践研究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各地举办对联比赛、对联讲座等活动,为对联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对联文化也通过网络平台得以更好地传播,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综上所述,对联文化的实践研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一种具体形式。
通过对对联文化的历史渊源、形式特点和意义价值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对联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可以为对联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由两句相对称、呼应和对称的词句构成,一般有七言、五言、四言等形式,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
对联不仅富有诗意和文化内涵,还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报告将从对联的起源、发展和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和分析。
一、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对联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是一种祭祀祖先的文化活动中常见的形式。
随后,经过商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对联逐渐演变成一种以文化传播为目的的独立形式,成为诗文艺术的一环。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发展成为文人雅士交流思想、抒发情感和传递文化内涵的工具。
二、对联的艺术特点1. 平仄对称:对联的两句词句的平仄关系要相对称,既要求字数上的平衡,又要求声调上的协调。
2. 意义呼应:对联的两句词句之间要有意义上的呼应,内容要有一定的关联性和联系。
3. 巧妙翻译:对联通常采用翻译、对仗的方式来表达意义,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对联更富有诗意。
三、对联的分类及应用对联按照字数的不同可分为七言、五言、四言等。
七言对联以显得庄重和雄壮,常用于官场、学堂、寺庙等场合;五言对联以平易近人和流畅为特点,常用于家庭、商店等场合;四言对联则以简洁明了和活泼轻快见长,常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
对联的应用十分广泛,既用于书法和绘画的装饰,又用于对联鉴赏和比赛。
人们常在节日、喜庆场合挂对联,以寄托美好祝福和表达情感,对联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符号之一。
四、对联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对联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才情和韵味,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对联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通过对联的学习和欣赏,可以增加文化知识和审美能力,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能力。
总之,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
通过对联的研究和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对联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对联研究报告引言: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是由两句平行而意义相对照的诗句组成的,有时相对性强,有时是继承与创新,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本次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一、对联的起源对联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书法活动。
在古代,人们常在画、书法作品的左右两侧加上短句作为注释,这种形式逐渐演变成了对联。
最早的对联可以追溯到汉代,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宋代达到了高峰。
对联的起源与国家文化、社会环境、人民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对联的发展对联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在古代,对联以文字表达为主,内容多涉及政治、哲学、儒家思想等。
明清两代,对联从文字转向形式,其内容和结构均得到了改变,增加了音韵、平仄和造字技巧等。
同时,对联的使用范围也扩大到了各个方面,如庆祝、祝贺、吉庆喜事等。
三、对联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对联在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其丰富多样的结构与内容,呈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
其次,对联可以用于庆祝吉庆喜事,增加了喜庆的氛围,同时也能够传递吉祥的寓意。
此外,对联的写作也促进了人们的文学和艺术素养,提高了人们的情绪体验能力。
四、对联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对联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
在现代,对联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书法形式呈现,还可以通过电脑等现代科技手段创作和传播。
对联也更加注重内容的精练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迎合了人们对于短小精悍、易于传播的需求。
在未来,对联有望进一步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结论: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与国家文化、社会环境和人民心理密切相关。
在文化传承中,对联可以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庆祝吉庆喜事、提高人们的文学艺术素养等。
在未来,对联有望继续创新发展,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开题报告对联历史文化的探究Microsoft Word 文档

《对联历史文化的探究》开题报告指导老师:杨永香晏发敏执笔人:郭大文一、选择课题的原因对联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沉淀与积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现,通过对联,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以前所不知道的事。
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珍品,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自成一体,以简练的语言,工整对仗的格式,言志抒情,描物写景,又以高度的概括力引人深思,寓教于乐。
对联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已深入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
现在这一古老艺术,老树发树枝,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如春节贴春联,祝寿写寿联,行业开张贴行业联等。
其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积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之所以研究这个课题,是为了加深对对联的理解,重新认识对联,与此同时,扩大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丰富知识面。
二、完成这个课题的有利条件(一)、学校的吴锦等老师对对联的研究颇深,所以他们对对联的研究将是我们的有利条件之一(二)、学校的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可以让我们的研究难度降低一点,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资料(三)、历史老师和语文老师也是有利条件之一。
可以帮我们想对策,帮我们解决一些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我们出出主意,了解历史。
三、我们完成这个课题可能遇到的困难(一)、分发问卷时,对方不愿合作(二)、由于客观条件,不能进行实地调查(三)、资料收集不全(四)、想访问的老师有时繁忙,抽不出时间四、希望通过这次学习活动达到的目的通过本次探究,增强我们自身的文化涵养,扩大知识面,同时提高收集资料、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合作精神。
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让同学们更全面地认识对联。
五、课题研究计划(一)、任务分工指导老师:吴家学卢薇杨永香晏发敏开题报告:郭大文资料员:杨荣信息员:韩红记录员:张甜审核:姚林海结题报告:朱丹(二)具体研究方法:调查法收集法指导方法(三)、实施步骤:1、准备阶段:到电子阅览室,电脑室收集资料,采访有关老师,了解相关知识。
小组成员利用节假日到社会各种活动场所搜集多种对联。
对联文化初探 研究性学习 开题报告

由于本组研究的课题内 容,范围较为广泛,自 初期阶段,我们力争对 对联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对对联有全面的 了解,并且对现 在人们了解它的 程度进行一定的 分析。
研究性学习 开题报告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chǎng)是个 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 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 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 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 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 意常在。,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 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家了解对联文 化,从而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与传统。另外, 可以加强人们对中国传统习俗的喜爱,对中国 对联的关注。以便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资料查询法:此方法会
在研究刚开始时使用, 通过查询资料,指我们 对所要研究的内容有一 定的了解,为以后 的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在一定基础之上进行研 究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帮助我们找到到了研究 的切入点,是我们的研 究的最主要的依据。
序号 1 2 3 4
步骤 上网查询一些有关的资料
问卷调查
目的 对对联有一个大概了解。 做一些社会上的调查,同 时宣传对联的文化。
七个人一起对问卷进行收集和整理。 更深一步的了解对联。
对调查和结果进行分析。
为对联的未来做一个预测
人力:我组共有7个人,大家热情很高,此课题全体同意,并努力 参加活动。导师张老师对我们很有信心,而且说会全力支持 我们,另外还有我们的家长,都说会协助我们的研究。 物力:有一些老师提供了有关学习方法的资料,还找了一些 与课题有关的资料。但由于这个课题需要我们更多的实践, 所以学校给不了我们太大的帮助。这更需要我们的努力。 “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最终能够搞好这个课题。 财力:由于我们还没有经济收入,只是每月家长会给我们适 当的零花钱,所以在经费方面应注意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因 此,在外出调查时主要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但有时也会坐 公交车。当然家长会在这一方面全力的支持我们。 时间:我们组的活动时间为每周二下午两节课以后,还会利 用一些课余时间。因有了固定的活动时间,就能保证我们的 研究按时完成。总而言之,我们会合理的处理好研究课题与 我们的学习时间的关系。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1. 引言1.1 对联的定义与历史背景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文化内涵。
它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组成,要求对仗工整、韵律协调、意义完整。
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经历了唐宋的繁荣发展,明清时期的鼎盛,至今仍广泛流传于民间。
1.2 研究对联的意义与价值研究对联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此外,对联研究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实例分析法,系统梳理对联的历史发展、基本知识、文化内涵、创作鉴赏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等方面。
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依次为:引言、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对联的文化内涵、对联的创作与鉴赏、对联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结论。
2. 对联的基本知识2.1 对联的结构与分类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组成。
在结构上,上下联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横批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联可分为以下几类: - 春联:春节期间贴的对联,寓意吉祥如意。
- 婚联:用于祝贺婚礼的对联,表达祝福之意。
- 挽联:用于追悼逝者的对联,表达哀思之情。
- 寿联:为庆祝寿辰而写的对联,寓意长寿。
- 书画联:用于书画作品上的对联,展示文人雅士的风采。
2.2 对联的韵律与节奏对联的韵律主要体现在声调、平仄、押韵等方面。
在古代,对联的平仄遵循《诗经》、《楚辞》等古代诗文的韵律规则。
•声调:对联的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要求上下联相对应的字的声调相同。
•平仄: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平声为平,仄声为仄。
对联要求上下联的平仄相对应,形成和谐的节奏。
•押韵:对联的押韵是指上下联的末尾字押相同的韵母。
2.3 对联的修辞手法对联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对联更具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对联文化探究
对联文化背景 对联习俗 对联称谓 经典对联 参考资料
总结
对联文化背景
对联文化背景 起源:对联起源于诗,无诗不成对。 定义: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 字精炼、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使用的场合:主要悬挂在室内或者贴在门上,许多多名胜古迹都点缀有对联,反 映其人物风情,风正其历史遗迹,成为这些名胜古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学习对联的意义 从文化上来说:对联从个人来讲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功底,从时代来讲反映了一 个时代的文化底蕴。了解、学习对联,有助于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从心理上来说:对联是即兴之作,用来贴在门楣上,表达的是一种希望达到的状 态。学习对联能了解当时人们的愿望。有历史的作用。 我们学习对联,就是要探索和提高人类的自然意识和民族意识,充分利用对联这 种文学形式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服务。
世家》、张唐英的《蜀椿杌》、黄修复的《茅亭客话》、梁章钜的
参考资料
•
1.《中国楹联史>,傅小松、任国瑞著。1999年在中国文联
出版社正式。
•
2.《中国楹联发展史>,傅小松、任先大著。2003年7月在中
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
3.《对联通》,余德泉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对于对联的起源,楹界对此有多种说法,一般都认为最早的对联是五
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关于孟昶题桃符版事,《宋史·西蜀孟氏
• 但近年有人提出,五代时期除夕题联已成习俗。最早的对联当属南朝梁代文 学家刘孝绰和他妹妹刘令娴所作。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记》有这段记载,说 的是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一联于门上:“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 妹也作一联:“落花扫仍合,从兰摘复生。”虽然联句欠工,但语句皆为骈 俪,又题于门上,可以说他们是我国最早在载入史书中的对联了。这要比孟 旭的那副对联要早五百年。
• 对语。对偶词语之意。如清陆以恬《冷庐杂识对语敏捷》云:“对语不难, 难在每捷。”
• 对子。对联的通俗叫法。写对联叫做对子,对对联叫对对子。
经典对
联
•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 • 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 此联的妙处在于上联急读如音阶:‘多来米法索拉西’下联为方言:‘一二三四五六
七’。 • 上联:士农工(宫)商角徽羽。 • 下联:寒热温凉(良)恭俭让。 • 此联也是一奇联。上联分为两部分:士农工商、宫角徽羽。前为四业,后为五音,而
• 上联:思南女子铜仁去。 • 下联:上蔡厨师会理来。 • 此联为【清】吴进三所对。其友出此上联指一位思南地方的女子到铜仁那里去,谐音:
思男女子同人去;进三指着上菜的厨师而对,原来此厨师祖籍上蔡,后住会理,经常 在两地来往,谐音:上菜厨师烩鲤来。 • 上联:佛印水边寻蚌吃。 • 下联;东坡河上带家来。 • 此联为一日东坡带家眷出去游玩,遇到佛印在水边挖蚌吃,于是出此上联。谐音:佛 印水边寻棒吃。佛印一听,以东坡带家眷而来而对,谐音:东坡河上带枷来。
• 不少学者认为,对联的成熟年代应为隋唐。这也是多数人予以认可的说法。 梁超初年,永明体产生以后,只是为对联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而 作为一种文学品类,并未形成体系。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刘鰓在他的文学批 评巨著《文心雕龙》中虽对“声律”、“丽辞”做过精辟的见解,对诗、骚、 赋、乐府、颂赞、
• 祝盟、铭、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诸说、诏策、檄移、封禅、 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效十种文体作了详尽的阐述,却未提到对联,这 说明对联虽有早于刘孝绰者,但当时并未形成文体,或者并未弓|起文学家们 的关注。但是有不少学者认为,对联产生律诗(五代、唐代)以后,这种说 法争议较大,反对者认为,关于对句之间的平仄问题,在唐朝之前已经得以 解决,律诗中的旬数,用韵褶粘的问题和对联并不相干。
情色彩。透过联语,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对联称谓
•
楹联,统称对联。《辞海》:楹联,也叫“楹帖”、“对联” “对子”。
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楹,即房柱或门柱。过去对联常常刻写在楹
柱上,楹联名称由此得来。楹联是对联的雅称,用起来又强调其文学性质的
意味。对联是楹联的泛称和俗称。在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通用。此外,楹联
• 杜甫题写的诸葛亮故居联:
• 三顾频烦天下事
• 两朝开济老臣心
• 骆宾王题杭州观潮亭联:
• 楼观沧海弱
• 门对浙江湖
• 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藏有李世民的对联墨迹,为唐太宗御笔亲题:
• 文章千古事
• 社稷一戎衣
• 到了宋代,在门上粘贴对联已是一种普遍的风俗。王安石在它的《元日》-诗中这样 写到:“千家万户瞳瞳曰,总把新桃换旧符。”赵庚夫在他的《除夕即事>诗中这样写 道:“桃符诗句好,恐动往来人。”这说明,在当时联语作者已不在少数了。题联的 范围也有所扩展,对联已普遍成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等处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像寺 僧契盈陪吴越忠懿王钱倜游黄浦江时,为碧波亭题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只是被称道的作品不多,只有题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西暖阁的联写得还算不错,
联曰:
•
燕贺莺迁,乐意相关禽对语;
• 兰草桂蕊,生香不断树交花。 在清代300年间,涌现了无数楹联高手,如纪晓岚、 翁方纲、阮元、郑板桥、俞樾、袁枚、何绍基、孙髯翁、梁章钜等都有杰作传世。在 这一时期,对联的范围逐渐扩大,凡是记述、抒情、议论都可入联,还出现了前所未 有的长联形式。孙髯翁所撰昆明大观楼联开历史长联之先河,被誉为“古今第一长 联”。张之洞的君山湘妃祠联又长于大观楼联。最长的要属钟云舫的“拟题江津临江 楼联”,长达1612字,为迄今为止的长联之最。晚清时期,对联的写作手法有了很大 的创新,不过随着语言的变化和白话文、新体诗的出现,长联的平仄要求不像过去那 么严格了。由于长联的出现,使得清代的对联在我国楹联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晚清 时期,出现了谭嗣同、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杨度、严复、王闿运、林则徐、张 之洞、钟云舫等楹坛高手。随着对联的兴盛
对联习俗
•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 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 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
• 春联习俗。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 联。春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形成,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贴春联 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春联具有祝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特点,并 突出一个“春”字。
还有许许多多五花八门的别称。具体分述于下:
•
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 联语。这个词有“对联这一语言艺术”之意。如清代前期丁应鼎著《海门联 语》。现在将对联称作“联语”也十分普遍。
• 联句。联句本是旧时代作诗方式之一,由两人或多人共作一首,相联成篇, 多用于上层饮宴或朋友间的酬答。后常用作对联的别称,意思是对联是由两 边字数相等的句子组成的艺术。如清林有《春觉斋联句》,俞樾有《曲园联 句》,近人萨迦去有《林则徐联句累集》,而明朝林兆恩、清朝杨梦鲤等人 的联书都只称《联句》。
• 联对。对联的倒语。语出清梁章钜《楹联续语》:“严问樵官山左时,演好 中联对,多出其手。”如近人蔡晨有《联对作法》、王文儒有《联对大全》, 今多用于文章。
• 对句。本来是指对上他人所出之句,后即作对联别称。如清凉绍王《两般秋 雨庵随笔》中云:“尝见有人写对句云:“拳石画临黄子久,瓶胆花插紫丁 香。”今多用于文章。
•
寿联习俗。寿联是为过寿的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其内容一般是评赞过
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祝福过寿者多福高寿,美满幸福,具有热烈而
庄敬的感情色彩。
•
挽联习俗。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人们
用于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往往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
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一般用白纸配黑字,具有肃穆、庄严和沉痛的感
贡献。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楹联大家,如解缙、唐寅、徐渭、杨慎等、其中最著名
的要数解缙
•
到了康乾盛世,楹联艺术日臻完美。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
平。康熙也是撰联的高手,他题的镇江金山七峰阁联,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联:
•
溪云初起日沉阁;
•
山雨欲来风满楼。
•
乾隆皇帝是一个喜欢卖弄风雅的风流天子。他每逢出游总是到处题诗撰联,
他于1929年创办《师亮随刊》,颇有影响。他气质洒脱,语言幽默、诙谐,作品讽刺
性强,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反响。其他还有冯玉祥、孙中山、柳亚子、郁达夫、郭沫
若等,都写过较有影响的名联佳作。
• 解放以后,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传统文化得以复兴。改革开放的大潮给对联这 一古老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全国各地楹联学会如雨后春笋,楹联爱好者越来 越多,各地楹联大赛和征联活动纷纷举办。我们高兴的看到.对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 一个全新的时代,对联这一古老的长青之树,必将在新世纪展示诱人的姿容。
• 三千里外一条水
• 十二时中两度潮
• 著名文学家苏轼也为广州真武庙题联:
•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 到了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少,现在能 见到的只有杨瑞、赵孟频等人的少数作品,如杨瑞的自题寓所联:
• 光依东壁图书府心在西湖山水间
•
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年除夕之前,传旨金陵等地‘公 卿 士 庶 门 须加春联
一副。’
• 除夕夜并亲自出访,以体实情。一次他发现一家未贴春联,问后方知是阉猪者,不知 该怎样将自己的经营内容写进春联。朱元璋听后,思考片刻,为阉猪者题词曰;
•
双手开辟生死路,
•
一刀割断是非根
•
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位在马背上的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楹联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