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合导线平差(标准)
附合导线以及闭合导线方位角计算精选文档

48 43 18
539 59 00 540 00 00
理=5400000 = 测理=60 容=405 =89
485.47 +0.09 -0.08 0
xy
= +0.09 =0.08
= x²+ y²=0.120
K = D
0
=
1 4000
<1
2000
•13
例题:
用EXCEL程序进行闭合导线计算
•14
(四)附合导线平差计算
(4)计算改正后新 的角值:
ˆi i V
1
1
970300
484318 A1
A
XA=536.27m
A
1122224
2
1051706
2
YA=328.74m
1233006
4 1014624
4
3
3
•8
3、按新的角值,推算各边坐标方位角。
4、按坐标正算公式,计算各边坐标增量。
5、坐标增量闭合差(closing error in coordination increment)计算与调整 1
3
65 3
α34、α45、α51。
解: α23= α12-β2±1800=800
122
5
128
4
5
α34= α23-β3±1800=1950
4
α45=2470
α51=3050
α12=300(检查)
•2
2、坐标正算公式
由A、B两点边长DAB和坐标方位角αAB,计算坐标
增量。见图有:
X
XAB =DAB cos AB YAB =DAB sin AB
来依次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闭合导线附合导线平差计算表

附合导线平差计算表(左角用)
计算:检查:
注意事项:
1、使用时,先根据实际点数的多少插入或删除行数。
但第五行和第六行不得删除,夹角个数行及上6行不要删除,目的是为了保
持公式的正确性,行数确定后,从第六行F列到W列选中,把公式拉到您需要的行数
2、“蓝色”字体表示计算时,需要输入的项目,根据实际数据情况进行填写。
3、要根据使用的等级导线,来修改“角度闭合差限差”计算公式(N20数据)及“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Q22数据)
4、如果“N21”和“Q22”显示超限则数据不可用,要重新进行测量
5、计算好后可以把不需要显示的列隐藏起来,如“M”列
)。
附合导线excel平差计算表

测站 GD04 GD05
299.00
24
34.12
299.41
GD05-2
177.5016
177
0.8333 0.0044 177.84
-201059"121.98811来自15917.33
121°59'17"
241°23'51" 241.00 23 51.45 241.40
GD05-3
178.3542
178
0.5833 0.0117 178.6
-201059"
122.7454
122
44
43.33
122°44'43"
184°8.'35" 184.00 8. 34.79 184.14
GD05-4
178.4959
178
0.8167 0.0164 178.83
-201059"
122.9834
122
59
0.33
测站
ƒB=∑β -n*180+aAB-aCD = 335.1 ƒβ 容=± 40√n = 97.98 改正数Vi=-ƒβ /n= -55.8 测 量: 1206352" ±98" -201059"
起算边方位角 51 50.8604 止算边方位角 61 61.3976 偏角 349 -10.537
导线平差计算
方 位 角 度 边 长 D(m) -1299.089 235.369 639.451 -404.082 监 理: 日期: 年 月 日 K=ƒD/∑D =1/1 <1/2000 △x 坐 标 增 量 △y 调整后坐标增量值 △x △y X 坐 标 Y
导线平差计算表格及解析

闭合导线坐标计算
注:黄色部分为外业测量出的或者是已知的;
“n”:多边形内角的个数;
“ƒβ容”:图根导线角度闭合差的容许值为±60″√n,当图根导线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网时为±40″√n;
β=β测-ƒβ n;
在这儿坐标方位角的计算就不说了;
△x i,1+i=D i,1+i*cosαi,1+i; △y i,1+i=D i,1+i*sinαi,1+i;
ƒx=Ʃ△x,ƒy=Ʃ△y;
导线全长闭合差ƒ=√(ƒ2x+ƒ2y),相对闭合差K=ƒ∕ƩD,图根导线的容许相对闭合差K容=1∕2000,当K<K容时则说明符合精度要求,可以进行调整,
υ△xi,1+i=-(ƒx∕ƩD)*D i,1+i,υ△yi,1+i=-(ƒy∕ƩD)*D i,1+i;
△x △y x y
υ△xi,1+i υ△yi,1+i ±±
△x i,1+i
△y i,1+i
Ʃ
ƩD ƒx ƒy
辅助计算
观测角 (β测) ′ ″改正数
(β) 改正后角度 ′ ″
坐标方位角 ′ ″
56序号1234△x′△y′ƒβ角度闭合差=Ʃβ测-Ʃβ
理=Ʃβ测-(n-2)*180; ƒβ
≤ƒβ容;
ƒx=Ʃ△x,ƒy=Ʃ△y; ƒD =√(ƒ2x +ƒ2y )
注:1、附合导线和闭合导线的差别在于两个方面:①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和调整,②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怎么计算就不一一说了,见谅!)
坐标增量 m 改正后增量 m
坐标值 m 距离 m。
附合导线角度闭合差计算公式

附合导线角度闭合差计算公式
高差闭合差可以定义为:在控制测量中,实测高差的总和与理论高差的总和之间的差值,表示为:fh=∑h测-∑h理。
在外业时,可用该公式检验外业的质量,判断是否结束外业。
三种水准路线计算高差闭合差所用的公式如下:
滑动水准路线、支水准路线:fh=∑a-∑b。
附合水准路线:fh=∑a-∑b-(h始-h终)。
以上公式比较抽象化,若并使高差滑动高这一概念抽象化,必须从高差的概念抓起,对公式进一步推论:
fh=∑h测-∑h理=(h终测-h始)-(h终理-h始)=h终测-h终理。
从公式可以窥见,高差滑动高就是终点的量测高程与终点的理论高程的差值。
在高差闭合差的计算中:计算的高差闭合差要和容许值相比,若超出容许范围,则应返工重新测量每个测站的高差,在不超出容许值的情况下才可进行下一步骤—闭合差的调整。
如:fh=-10mm小于fh容=8.26mm。
在滑动高的调整中:推论最后一个废止数与否与排序的高差滑动高大小成正比、符号恰好相反,否则不容许展开废止后的高程排序。
例如:最后一个废止数0.m,与高差滑动差fh=-0.m大小成正比、符号恰好相反。
在高程的计算中:判断改正后的终点高程是否等于理论值。
如:改正后的终点高程为.m,它等于终点6号点的已知高程. m,从而判断平差结果正确。
各种导线近似平差计算表Word版

助
计
算
无定向导线近似平差计算表2
计算者:班级:学号: 姓名:检查者:
点名
真标
方位角
′″
边 长
(m)
真 坐 标 增 量
坐 标
[ ]
[ ]
[ ]
辅
助
计
算
附合导线近似平差计算
计算者:班级: 学号: 姓名: 检查者:
点名
观测角值
° ′ ″
坐标方位角
° ′ ″
边 长
(m)
坐 标 增 量
坐 标
X
Y
Σ
[ ]
[ ]
[ ]
辅助
计算
注:表中的“观测角值”,左折角取“+”号,右折角取“-”号
单定向导线近似平差计算
计算者:班级: 学号: 姓名: 检查者:
点名
观测角值
° ′ ″
坐标方位角
° ′ ″
边 长
(m)
坐 标 增 量
坐 标
X
Y
Σ
[ ]
[ ]
[ ]
辅助
计算
注:表中的“观测角值”,左折角取“+”号,右折角取“-”号
无定向导线近似平差计算表1
计算者:班级:学号: 姓名:检查者:
点名
观测角值
′″
假定坐标
方 位 角
′″
边 长
(m)
假 定 坐 标 增 量
真坐标
方位角
′″
[ ]
[ ]
表中的观测角值左折角取号右折角取号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
闭合导线近似平差计算
计算者:班级: 学号: 姓名: 检查者:
点名
观测角值
导线平差计算方案设置

导线平差计算方案设置导线平差计算方案设置一、导线类型:1.闭、附合导线(图1)2.无定向导线(图2)3.支导线(图3)4.特殊导线或网(见数据输入一节),该选项适用于所有的导线,但不计算闭合差。
而且该类型不需要填写未知点数目。
当点击表格最后一行时自动添加一行,计算时删除后面的空行。
5.坐标导线。
指使用全站仪直接观测坐标、高程的闭、附合导线。
6.单面单程水准测量记录计算。
指仅进行单面读数且仅进行往测而无返测的水准测量记录计算。
当数据中没有输入“中视”时可以用作五等、等外水准等的记录计算。
当输入了“中视”时可以用作中平测量等的记录计算。
说明:除“单面单程水准测量记录计算”仅用于低等级的水准测量记录计算外,其它类型选项都可以进行平面及高程的平差计算,输入了平面数据则进行平面的平差,输入了高程数据则进行高程的平差,同时输入则同时平差。
如果不需进行平面的平差,仅计算闭、附合高程路线,可以选择类型为“无定向导线”,或者选择类型为“闭附合导线”但表格中第一行及最后一行数据(均为定向点)不必输入,因为高程路线不需定向点。
二、概算1.对方向、边长进行投影改化及边长的高程归化。
2.应选择相应的坐标系统,以及Y坐标是否包含500KM。
选择了概算时,Y坐标不应包含带号。
三、平面计算设置(一)、等级:选择等级,以便根据《工程测量规范》自动进行限差等的设置。
不同的规范,或者相同的规范但不同的版本可能技术要求不同,请在软件进行自动设置后做必要的检查,如有不符,可以自行设置。
(二)、近似平差与严密平差的选择及近似平差的方位角、边长是否反算1.近似平差:程序先分配角度闭合差再分配坐标增量闭合差,即分别平差法。
2.严密平差:按最小二乘法原理平差。
3.《工程测量规范》规定:一级及以上平面控制网的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法,二级及以下平面控制网,可根据需要采用严密或简化方法平差。
当采用简化方法平差时,应以平差后坐标反算的角度和边长作为成果。
(整理)导线测量平差教程—计算方案设置

计算方案的设置一、导线类型:1.闭、附合导线(图1)2.无定向导线(图2)3.支导线(图3)4.特殊导线及导线网、高程网(见数据输入一节),该选项适用于所有的导线,但不计算闭合差。
而且该类型不需要填写未知点数目。
当点击表格最后一行时自动添加一行,计算时删除后面的空行。
5.坐标导线。
指使用全站仪直接观测坐标、高程的闭、附合导线。
6.单面单程水准测量记录计算。
指仅进行单面读数且仅进行往测而无返测的水准测量记录计算。
当数据中没有输入“中视”时可以用作五等、等外水准等的记录计算。
当输入了“中视”时可以用作中平测量等的记录计算。
说明:除“单面单程水准测量记录计算”仅用于低等级的水准测量记录计算外,其它类型选项都可以进行平面及高程的平差计算,输入了平面数据则进行平面的平差,输入了高程数据则进行高程的平差,同时输入则同时平差。
如果不需进行平面的平差,仅计算闭、附合高程路线,可以选择类型为“无定向导线”,或者选择类型为“闭附合导线”但表格中第一行及最后一行数据(均为定向点)不必输入,因为高程路线不需定向点。
二、概算1.对方向、边长进行投影改化及边长的高程归化,也可以只选择其中的一项改正。
2.应选择相应的坐标系统,以及Y坐标是否包含500KM。
选择了概算时,Y坐标不应包含带号。
三、等级与限差1.在选择好导线类型后,再选择平面及高程的等级,以便根据《工程测量规范》自动填写限差等设置。
如果填写的值不符合您所使用的规范,则再修改各项值的设置。
比如现行的《公路勘测规范》的三级导线比《工程测量规范》的三级导线要求要低一些。
2.导线测量平差4.2及以前版本没有设置限差,打开4.2及以前版本时请注意重新设置限差。
四、近似平差与严密平差的选择及近似平差的方位角、边长是否反算1.近似平差:程序先分配角度闭合差再分配坐标增量闭合差,即分别平差法。
2.严密平差:按最小二乘法原理平差。
3.《工程测量规范》规定:一级及以上平面控制网的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法,二级及以下平面控制网,可根据需要采用严密或简化方法平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