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语文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邓稼先》优质课教学设计4

合集下载

《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

《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由于长期从事核武器的研制工作,邓稼先的身体受到了核辐射,患上了癌症,但他仍坚持工作。

有人问他这样置自己的身体于不顾地研制原子弹,政府给了多少钱。

邓稼先淡淡一笑,回答道:“研制原子弹得了十元钱,研制氢弹得了十元钱。

”原来在当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金是一万元人民币,研制两弹的科技人员有一千人左右。

邓稼先认为这是集体的功劳,就把所得奖金平分了,因此他得到了二十元钱。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回忆性散文《邓稼先》,进一步感受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和品格。

【学习目标】1、识记并积累“可歌可泣、鞠躬尽瘁、鲜为人知、马革裹尸”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提高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作者取舍材料的艺术和布局谋篇的手法。

4、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作者简介】杨振宁,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宙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学院的院士荣衔,已获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背景链接】本文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

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

【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字词积累】1、字音字形元勋.(xūn) 鲜.为人知(xiǎn) 殷.红(yān) 鞠躬尽瘁.(cuì) 罗布泊.(pō) 难堪.(kān) 选聘.(pìn) 马革裹.尸(guǒ)铤(tǐng) 妇孺.皆知(rú) 萦.带(yíng) 挚.友(zhì)2、词语释义①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

《邓稼先》语文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邓稼先》语文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邓稼先》语文教案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邓稼先的爱国情怀和科学家精神。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和崇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了解的科学家,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家的品质和精神。

2.介绍邓稼先的生平,激发学生对邓稼先的敬仰之情。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本,把握文章结构。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让学生体会邓稼先的爱国情怀。

四、课堂讨论a.邓稼先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科学界的楷模?b.课文中的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邓稼先的人格魅力?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邓稼先的生平和人格魅力。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三、课堂练习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片段,进行仿写练习。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邓稼先的生平和人格魅力。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二、课堂讨论a.课文中的哪些写作手法让你印象深刻?b.你认为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对当代青年有何启示?三、写作训练1.学生以个人为单位,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关于邓稼先的读后感。

2.教师挑选优秀作文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堂小结1.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感悟。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一篇关于邓稼先的读后感。

2.学生收集身边的科学家事迹,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查找不足之处。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课堂讲解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写作手法:“同学们,你们在课文中发现了哪些特别的句子结构?比如,作者在描述邓稼先工作时,用了哪些特别的表达方式?”三、课堂练习1.教师提出仿写任务:“现在请大家尝试用对比和排比的句式,描述一个你钦佩的人物。

《邓稼先》教案(精选7篇)

《邓稼先》教案(精选7篇)

《邓稼先》教案《邓稼先》教案(精选7篇)《邓稼先》教案1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学习重点: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学习难点: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让学生通过上网、看书查资料的方式,查找有关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准备在上课时交流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录相,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学生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在班上交流关于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

三、速读训练: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根据以下段意划出段落起止:1、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2、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播放相关视频。

3、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5、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6、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四、思考: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五、总结: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六、文中表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深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深情,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如:第二部分的9、10节,第五部分的52节第二课时一、思考: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二、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地介绍?三、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四、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五、为什么作者说,如果拍《邓稼先传》,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含义深刻的特点。

《邓稼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贡献;2、了解邓稼先的科学成就和荣誉;3、培养学生对邓稼先的尊敬和敬佩之情;4、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邓稼先的科学成就和贡献;2、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准备1、教学PPT;2、邓稼先的图片和视频资料;3、学生实验用具。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邓稼先的背景和重要性,并播放邓稼先的相关视频资料。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感受邓稼先(10分钟)教师分发学生有关邓稼先的短篇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前阅读并回答一些问题。

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3、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贡献(20分钟)教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并详细介绍他在科学领域的贡献。

学生可以记录下他们所感兴趣的内容。

4、学生实验(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与邓稼先相关的实验。

例如,进行关于电磁场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从实践中感受邓稼先的科学思想和成就。

5、小组探究(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邓稼先相关的科学问题,并进行探究。

小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实验、研究,并最终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每个小组要进行汇报,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6、总结与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邓稼先的科学成就和贡献进行总结和归纳,鼓励学生思考他们从邓稼先的事迹中学到了什么,以及如何将邓稼先的精神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邓稼先的科普文章,并结合自己的探索经历和体会进行总结。

六、板书设计邓稼先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学生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对他的尊敬和敬佩之情。

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不仅对邓稼先的科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培养了自己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

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学生不仅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还提高了自己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

《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

《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自主探究课文内容,发现课文中精妙之处。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课型:新授课教法:朗读、合作探究教程: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以学生搜集邓稼先的故事导入)正如大家材料收集的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振宁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邓稼先》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授新课(一)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评析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二)重点研读。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句段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句、段)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2.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

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三)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

(四)拓展练习(1)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2)“和科学家心灵的碰撞”,超越时空,采访“两弹元勋邓稼先”,一名同学作邓稼先,其他同学设计问题提问。

(五)评议总结。

回顾学习内容,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五、布置作业:(任选一题)1、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出你对他的情感。

2、搜集杨振宁的故事。

《邓稼先》优质课教学设计

《邓稼先》优质课教学设计

《邓稼先》优质课教学设计《邓稼先》优质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感知、了解*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邓稼先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阅读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了解故事背后那个可敬的人,读懂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观看一段我国第一颗_和氢弹爆炸成功的视频录像。

导语:刚才给大家展示的是我国在1964年至1975年在国防科技事业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其中最令人瞩目,也最令人奋的是_与氢弹的爆炸成功。

_与氢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与核遏制,意味着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更意味着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二、简介邓稼先、作者以及文体知识。

1、介绍邓稼先、介绍作者2、介绍文体知识*是一篇人物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三、检查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2.根据意思写成语(多媒体投影)四、初步感知全文1.概括*内容*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_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_、氢弹的一段经历。

2.找出最能概述邓稼先一生的句子——这就是邓稼先!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人。

五、合作探究1、课文写了哪些事情,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2.为了表现人物的这些高贵品质,作者采用了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并想一想,它们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好在哪里?3、放声朗读,加深体会六、小结归纳: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课文《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课文《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课文《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课文《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文《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文《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篇1【设计简说】本文编排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七(下)第三单元──“探索名人足迹”单元。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训练朗读,理清思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评价人物的精神品格,品味语言的灵动精妙,学用写作技巧描述人物。

本文文化底蕴深厚,作者具有诗人情怀,文如“史诗”般豪壮深沉,写作手法巧妙。

教学此文可运用诗意教法,营造诗意氛围,用五种阅读方法去把握文章特色、品评人物。

【教学过程】一、导语,导入“诗意”背景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经过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是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胜利!他们傲骨铮铮,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孙中山、毛泽东、钱学森……这些划时代的“巨星”光耀中外。

有一颗“巨星”,也许是被“两弹”的蘑菇云遮没了光辉,也许是“一星”的光亮过于璀璨,他反而鲜为人知,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杨振宁走近邓稼先,认识邓稼先……二、朗读,读出满堂“诗情”1、精选文中富含感情的句段,教师作示范朗读。

2、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如重音、语调、语气、感情)等。

3、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满堂“诗情”:读中国百年屈辱,读出满腔悲愤;读中国巨人站起来,读出扬眉吐气;读中国爆炸“两弹”,读出欢欣鼓舞;读作者对稼先的赞语,读出热情赞美;读作者读信后“感情震荡”、“热泪满眶”,读出为民族自豪、为朋友骄傲的真情;齐读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读出苍凉悲壮;男生齐读五四时期的《中国男儿歌》,读出壮怀激烈;女生齐读《永恒的骄傲》,读出深切怀念。

4、教师评说。

三、浏览,探究“诗”的“眼睛”1、师:下面我们运用“浏览法”来读课文的小标题。

【部编版】《邓稼先》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邓稼先》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邓稼先》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邓稼先》是一篇介绍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的传记文章。

文章通过讲述邓稼先的生长背景、求学生涯、科研工作和家庭生活等方面,展现了邓稼先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品质和杰出的科学成就。

文章语言平实,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传记文学的特点,如真实、生动、感人等。

但对于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大部分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邓稼先的成长历程,感受其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掌握传记文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邓稼先的崇高道德品质和坚定信念,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传记文学的特点。

2.难点:理解邓稼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邓稼先的成长历程和成功原因。

3.情感教育:通过讲述邓稼先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4.案例分析:以邓稼先的科研工作为例,引导学生了解核物理学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

2.视频:准备相关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邓稼先的途径。

3.作业: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激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文,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对邓稼先的赞美和景仰之情。

2、体会本篇散文以记叙为主,把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的表达特色。

3、品味本文饱含情感的语句,品味其中包含的深切的感情。

4、了解和学习小标题的写法。

重点难点:重点:以记叙为主,把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的表达方式。

难点:体会作者的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

媒体准备: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邓稼先、杨振宁图片资料,两弹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阅读全文,体会本篇在比较客观的描叙中所包含的感情。

3、搜集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发展业绩故事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示例。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饱受列强的欺凌。

中国的有识之士,在一百多年的历史里,在救国图强的道路上艰苦跋涉。

他们前赴后继,兢兢业业,为我们民族的崛起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在这救国的道路上,有一支队伍显得十分让人感动。

这就是那些科学工作者,尤其是那些在新中国成立时,放弃了在国外的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的老一辈科学家。

在祖国的大地上,他们克服种种困难,用自己的赤诚之心,把中国的科学顶上了一个高度。

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研制和试射,人造卫星的成功升空,都使我们的祖国在全世界拥有了自己的科技立足点,使我们国人扬眉吐气。

同学们收集了哪些有关我国科学家的故事资料?请互相交流,看看谁的材料更丰富。

(学生交流搜集的材料,教师检查搜集情况)在这一个个骄人的成绩背后,就有一个被称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他就是——邓稼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先生的文章《邓稼先》。

(主板书:邓稼先杨振宁)二、作者简介。

杨振宁(Chen Ning Yang)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

杨振宁1938年至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8年至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等6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

曾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该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

杨振宁于1956年与李政道教授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为人们正确认识微观粒子世界开辟了新天地。

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大大促进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

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

另外,杨振宁还是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诸多领域中重要研究方向的先驱和奠基人。

三、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著名科学家,被称为‚两弹元勋‛。

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邓稼先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开始,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开始了核弹的理论研究。

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

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后,他又投入对氢弹的研究,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氢弹试验成功。

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

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

1986年7月16日,当时的副总理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同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

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四、检测预习。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无垠(yíng)殷(yān)红奠(diàn)基开拓(tuî)当之无愧(kuì)挚(zhì)友(二)词语解释。

【亡国灭种】使国家灭亡,种族消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鲜,少。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小心谨慎的样子;尽瘁,受尽一切劳累;已,停止。

小心谨慎,不怕劳苦地贡献自己的一切,一直到死才停止。

【奠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开拓】开辟;扩展。

【截然不同】截然,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共同的地方。

【锋芒毕露】锋芒,刀剑的刃口和尖端,比喻事物的尖利部分,也比喻人显露出来的锐气;毕,全;露,显露。

锐气和才华全部显露出来。

多比喻人有傲气,爱显露自己的才能。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

家家户户都知道,都了解。

表示人人皆知。

【辞令】交际场合应对得宜的话语。

【骄人】使人自豪。

【孕育】怀胎生育。

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选聘】选择聘用。

【知人之明】明,指视力,引申为看清事物的能力。

指能正确地认识和了解别人,对别人有客观、正确的估价。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枯蓬断草】枯干的、折断的蓬草。

多形容荒凉、死寂的环境。

五、阅读全篇,整体感知,根据小标题和课文内容,把握全文的行文脉络和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学生先阅读课文,熟悉文本,这是阅读理解本文的基础。

因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也便于学生把握行文的脉络,进而把握思想感情。

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总体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来理清脉络和文章各小标题之间的联系。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讨论。

明确:本文共有六个小标题,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

(一)‚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展示背景,引出‚邓稼先‛。

先列举一百年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了解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

然后写新中国成立,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赤子——邓稼先。

(投影或板书:背景)(二)‚两弹元勋‛:简述邓稼先的生平。

写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贡献)(三)‚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与奥本海默比较,凸现邓稼先的人品——能力超群、忠厚朴实。

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人品)(四)‚民族感情?友情?‛:写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

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抒写作者复杂的情感。

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

(民族自豪感)(五)‚我不能走‛:赞扬邓稼先坚定、执著与勇敢的品质。

通过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的描写,以及工作中遇到的令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突出邓稼先朴实的‚我不能走‛,高度赞扬他的精神品质。

(使命感)(六)‚永恒的骄傲‛: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

(知音,总评)投影或板书:1、‚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背景)2、‚两弹元勋‛:(生平,贡献)——————贡献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人品)4、‚民族感情?友情?‛:(民族自豪感)精神5、‚我不能走‛:(责任心、使命感)6、‚永恒的骄傲‛:(知音,总评)六、朗读第一、二、五部分,整体把握语言风格。

再读全文,并朗读第一、二、五部分,想一想,本文的语言最感人的是什么?为什么?(学情预测:学生对各类文章都有一定的阅读积累。

但像本文这样的文章,则需要他们进一步去感知和品味,去读出其中的特点。

学生只须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即可,具体的品味和分析可以留待第二课时再进行)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本文与其他的写人散文一样,也具有以记叙为主,把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的表达特色。

这从全文可以看出。

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本文语言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既有客观的列举,又有理性的评价,更有深沉而饱满的感情。

本文不像一般的描写性或抒情性的散文,而是一篇写人物的散文。

作者本身是一个治学严谨的著名科学家,文章所写的人物也是一位功勋卓著的著名科学家。

因为这样特殊的情况,所以在语言方面就自然表现出与一般文章不同的特点,也就是理性与感性、客观与主观的融合。

作者的语言是朴实的,但又是蕴涵着深沉的情感。

例如第一部分的结尾段:‚对这巨大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1924—1986)。

‛用的是概括叙述的语言,看似平铺直叙,却能达到令人对邓稼先肃然起敬的效果。

又如第二部分的结尾:‚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也是叙述的语言,但评价却是极高的,敬仰之情也十分深沉。

七、布置课后作业。

(一)思考‚阅读练习·探究‛一、二、三题。

(二)划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并思考其原因。

第二课时一、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并讨论:本文是写邓稼先的,开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学情预测:开头往往是人们关注的位置。

学生一般会注意到这个问题,而且可以进行分析和思考。

教师设计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路。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明确: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屈辱历史,就是为写邓稼先服务的。

这样的开头,在表现人物方面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社会状况的鲜明对比,突出了‚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重要的一笔。

这样,就从总体上突出了邓稼先的巨大贡献,为全文奠定了评价和赞美的基调。

二、阅读第三部分。

本部分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突出了邓稼先的哪些性格特点?请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加以概括。

(学情分析:对对比手法的使用以及它的一般表达作用,学生是可以很快发现的。

本题的目的是,要学生具体体会和掌握对比手法的作用,并以概括的语言来表达。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奥本海默是美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邓稼先则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元勋,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