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无产阶级革命家单元学习总结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
最新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无产阶级革命家单元提升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

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单元提升(五)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列宁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揭示了帝国主义阶段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规律,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能在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的一国首先取得胜利并建成社会主义。
3.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成功地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探索出一条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4.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程1.萌芽: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等人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2.初步形成:在土地革命前期,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成熟:在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写了大量的理论著作,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而完整的阐述,成熟地掌握了三大法宝,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并在中共七大上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4.重大发展: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又写了《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理论著作,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特别是创造性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是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课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

第五单元第2课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学案预习导航1847年11月,恩格斯在写给马克思的信中说:“请你把《信条》考虑一下。
我想,我们最好还是抛弃那种教义问答形式,把这个东西叫做《共产主义宣言》。
因为其中必须或多或少地叙述历史,所以现有的形式是完全不合适的。
我将把我在这里草拟的东西带去……我开头写什么是共产主义,随即转到无产阶级——它产生的历史,它和以前的劳动者的区别,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的发展,危机,结论。
其中也谈到各种次要问题,最后谈到了共产主义者的党的政策中应当公开说明的那些内容。
”思考:恩格斯写给马克思的信的内容说明了什么?提示: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课标要求:了解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一、树立崇高理想,实现世界观的转变1.树立崇高理想中学时代的恩格斯在学习之余,常常到工厂中观察工人的劳动和生活,心中开始产生了帮助__________的信念。
2.实现世界观的转变(1)恩格斯在弃学经商和服兵役时期仍坚持学习,研究__________哲学,并写出了批判唯心主义理论的哲学论文。
1841年,恩格斯到柏林服兵役,在这里他成为柏林大学的旁听生,开始系统学习哲学,学习期间,恩格斯连续发表文章,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制度。
(2)英国宪章运动期间,恩格斯深入研究英国的社会情况,逐步树立起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__________世界观,同时他坚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将被一种更加合理的方式所取代。
(3)1845年,恩格斯完成了《__________》一书,真实地描述了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指出了摆脱这种状况的出路,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并对近代社会两大阶级的对立与斗争进行了__________的科学论述。
科学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反过来又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
二、恩格斯和马克思的伟大友谊1.并肩战斗从1844年在巴黎第二次见面后,恩格斯与马克思便开始了伟大的友谊,他们一起改造__________、写作《共产党宣言》、参加1848年革命等。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四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第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知识点总结

⼈教版⾼⼆历史选修四第五单元⽆产阶级⾰命家第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马克思知识点总结第五单元⽆产阶级⾰命家第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马克思【课程标准】了解马克思的⾰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马克思为创⽴马克思主义学说⽽不懈奋⽃的探索精神;马克思的主要⾰命活及他的理论建树。
【整体感知】马克思在理论上的贡献: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指导⽆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有⼒武器,是普遍真理。
【知识梳理】⼀、马克思“为⼈类⼯作”崇⾼理想产⽣的原因1、良好的早期教育2、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早期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法国启蒙思想中的“⾃由、平等、天赋⼈权”思想的影响使马克思产⽣了为⼈类谋幸福的崇⾼理想,从⽽确⽴了马克思⼈⽣的指路航标——为⼈类的解放和幸福⽽⼯作。
⼆、马克思思想的伟⼤转变及其原因1、转变的过程①⼤学期间他被⿊格尔哲学所吸引,加⼊青年⿊格尔派组织的“博⼠俱乐部”。
②尽管后来由于对⿊格尔唯⼼主义的批判,使他与青年⿊格尔派的主要⼈物分道扬镳,但他在这⾥汲取了⿊格尔哲学的精髓——辩证法思想,为创⽴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③这⼀年,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发表,这本书给马克思以巨⼤影响,使他迅速摆脱⿊格尔唯⼼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④由于普鲁⼠政府对资产阶级⾃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镇压,尽管取得了博⼠学位,马克思并没能如愿地在⼤学⾥谋得职位。
但他仍坚持中学毕业时的信念,决⼼⽤哲学的理性与政府的⿊暗作⽃争。
他把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领导⼯⼈运动作为⾃⼰⼀⽣的事业。
⑤马克思还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进⾏了研究,在思想上,这个时期的马克思已完成从唯⼼主义向唯物主义、从⾰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伟⼤转变。
2、转变的原因(1)由唯⼼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原因:崇⾼理想,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书的影响。
(2)由⾰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原因:崇⾼理想,对费尔巴哈思想的研究和批判。
三、马克思主义的诞⽣(1)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马克思主义的奋⽃历程1844年8⽉,马克思开始了与恩格斯的伟⼤合作,他们合作写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发表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并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他们把唯物主义运⽤于⼈类社会和⼈类历史的研究,第⼀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2019版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无产阶级革命家单元学习总结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

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单元学习总结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列宁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揭示了帝国主义阶段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规律,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能在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的一国首先取得胜利并建成社会主义。
3.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成功地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探索出一条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4.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二、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主要活动典题示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起图二列宁材料二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做的还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错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是值得在这里较仔细地加以研究的。
……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恩格斯《〈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1)据材料一指出,图一和图二所反映的三位伟大人物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理论成果诞生的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2)材料二中,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的认识发生变化,晚年的恩格斯在思想认识上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审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及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单元提升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

B.指导中国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C.指导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解析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贡献,故选D。
答案 D
2.历史地位
(1)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2)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3)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贡献。作为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而创立的。
2.列宁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帝国主义阶段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规律,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能在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的一国首先取得胜利并建成社会主义。
3.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成功地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探索出一条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四、邓小平领导的中国改革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继承关系
继承关系
思想路线的继承性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毛泽东依靠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中国革命从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的统治下拯救出来,走上正确的道路。邓小平继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领导党和国家从机会主义和“左”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高二历史学案 第五单元 无产阶级革命家 (人教版选修4)

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课标要求(一)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二)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三)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二、重难点解析2、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1)创建布尔什维克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纲领”,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2)提出“一国胜利的理论”,并发表《四月提纲》、《国家与革命》,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3)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赢得了三年国内战争的胜利。
(4)提出“新经济政策”,探索出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用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经济,对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3、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贡献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没有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他的一生是为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探索的一生。
邓小平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贡献,更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三、典型例题解析阅读下列材料1921年苏俄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决定巩固农民经济,对中农、力量单薄的农民以及扩大种植面积的农民减免税收。
如按余粮收集制,1921-1922年应征收粮食4.23亿普特(1普特约为16.38公斤),改行粮食税后实行征收2.4亿普特。
试分析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的进步之处和历史意义。
解析: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实行的一种重要经济政策,它的实行并不仅是为了解决一时经济的困难和政治危机,而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在探索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国家里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的问题。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5无产阶级革命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人民版选修4

专题5 无产阶级革命[主题时空线索串联][自我填充]A.无产阶级B.社会主义C.“工农武装割据”D.“文革”E.“一国两制”[主题发展历程纵览]主题一中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品质1.胸怀宽广、志向高远,以国家民族甚至全人类的解放和进步事业为己任。
2.勤奋好学、积极探索,以丰富的知识和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3.勇于实践、实事求是,结合实践不断检验、完善和更新已有的思想理论体系,不盲从迷信权威和经验。
[即时演练]1.在谈到自己的有关理论时,马克思曾这样说道:“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这段名言主要反映了他具有的精神品质是( )A.敢于政治斗争B.善于思考问题C.敢于否定自我D.敢于批判他人【解析】要注意题干中的“在谈到自己的有关理论时”这一关键句。
【答案】 C主题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做了全面阐释,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列宁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规律,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能在帝国主义薄弱的一国首先取得胜利并建成社会主义的正确性。
3.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在革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成功地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4.邓小平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建设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单元小结与测评课件新人教版选修4

革命实践
(1)1847年,与马克思改造 “正义者同盟”为“共产 主义者同盟” (2)1848年,参加德国革命 (3)马克思逝世后,继续领 导国际工人运动 (4)19世纪末,指导和推动 了第二国际的成立及活动
理论研究
革命实践
(1)早期参加反对专制政府的
列 宁
(1)创办《火星报》,宣 传革命理论 (2)列宁主义诞生,被称 为帝
道路 选择 的继 承性
邓小平领导的中国改革实际上走的也是农村包围城市 的道路。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取得极大成功 后才推向城市的。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催逼着城市经 济的转机变型,这种独特的改革道路也符合中国的现 实国情
继承关系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不仅对民主革命胜利起了重 统一战 要作用,而且对人民民主专政和政治协商制度的 线运用 建立、和平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起了重要作用。邓 上的继 小平在改革实践中继承和推进了统一战线,如发
2019/5/24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5/24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斗争 (2)创建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 维克党 (3)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 (4)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 固新生政权 (5)实施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
主义道路
二、邓小平领导的中国改革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继承关系
继承关系
思想 路线 的继 承性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毛泽东依靠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将中国革命从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的统治 下拯救出来,走上正确的道路。邓小平继承了实事求 是的思想路线才领导党和国家从机会主义和“左”的 束缚中摆脱出来,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
单元学习总结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列宁主义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揭示了帝国主义阶段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规律,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能在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的一国首先取得胜利并建成社会主义。
3.毛泽东思想
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成功地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探索出一条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4.邓小平理论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二、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主要活动
典题示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起图二列宁
材料二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做的还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错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是值得在这里较仔细地加以研究的。
……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恩格斯《〈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
(1)据材料一指出,图一和图二所反映的三位伟大人物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理论成果诞生的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的认识发生变化,晚年的恩格斯在思想认识上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审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及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回忆教材知识作答。
第(2)问应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分析。
答案(1)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①经济前提是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
②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条件。
③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
④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参加革命活动,总结工人斗争的经验教训,并深入进行理论研究。
列宁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①随着俄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19世纪70年代俄国无产阶级开始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②19世纪80年代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俄国传播,并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小组。
③20世纪初列宁做了大量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准备工作。
(2)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日益完善,工人阶级的地位和生活有了较大改观,可以部分参与政权。
针对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
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材料二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
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
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
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材料三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的是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
(1)材料一与材料三对当时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说明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方面怎样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1)不同:材料一认为中心城市的工人斗争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材料三则认为农民运动才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
(2)道路:以中心城市工人暴动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
不正确。
理由: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仅靠工人阶级的斗争不可能取得胜利。
事实证明这条路走不通。
(3)发展:国民革命失败后,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上了一条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解析第(1)问“不同”依据“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对比分析作答。
第(2)问“道路”依据“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等信息分析作答;正确与否和理由结合中国革命国情和革命实践分析作答。
第(3)问依据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关史实分析作答。
[题型特点]
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
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的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
[解题技巧]
(1)具体史实型,即考查某一具体历史事物的内容,如某一改革取得了什么成效,某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等等。
解答方法:据材料定位该史实发生的背景;据所学知识推断解决问题或矛盾的意图;结合设问限定组织答案(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农业、工业、商业/对内、对外等)。
如果题目要求直接依据材料进行回答,那么就可以跳过前面的步骤,紧扣材料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2)纵向专题型,即考查某一阶段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或者该阶段具体历史事物的呈现形式。
解答方法:据材料定位专题主旨;据所学知识划分阶段;结合设问限定条件提炼各阶段的中心词组织答案(开始、发展、结局/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