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员腐败的源头

合集下载

卖官最初为反贪中国古代治贪奇谭

卖官最初为反贪中国古代治贪奇谭

本栏目冠名:北京风云人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巅峰Peak导语:《晋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弱冠而有美名的殷浩善言辞,有人问殷浩:“将莅官而梦棺,将得财而梦粪,何也?”殷浩答:“官本臭腐,故将得官而梦尸;钱本粪土,故将得钱而梦秽。

” 历朝历代都有贪官,统治者总是从文武两方面入手加以整治,来防止各级官员受贿贪污,并且奇招频出,但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到最后收效甚微。

如朱元璋使用惨无人道的法律,剥皮示众,千刀万剐,诛灭九族,照样无法拦住官员们滑向腐败的深渊。

如果说法治还是治愈腐败绝症的药物之一,那么酷刑连药物都不算。

不管多么残酷的刑罚,都对腐败无效。

只能是完善制度,让贪腐者无从下手而已。

在古代中国,为官者行贿受贿、贪赃枉法者很多。

如何治贪惩腐,让历代统治者头痛不已。

一般他们惩治腐败的主要办法就是重典治贪,以严刑酷法惩贪。

封建帝王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有时也大赦天下,但罕见赦免泽及贪官。

并且,一般在朝代更替或皇帝登基之后会大力惩治贪官。

明初治贪用尽酷刑千古未有 对腐败分子动真格的新王朝建立之初,与民休息是十分必要的,这是长治久安的需要。

1368年明朝建国,因长年战乱,百业凋敝,百姓穷苦。

太祖朱元璋告戒属下:“天下初定,百姓财力贫困。

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

要在安养生息之。

”这是讲官吏的廉洁对初定天下的重要意义。

为警示教育,明初还实行“剥皮实草”的酷刑。

据《草木子》和《明朝古代一般在什么时候大力治贪?·记忆. All Rights Reserved.小史》记载,地方官贪污钱财六十两以上的,斩首示众,并剥皮实草。

太祖朱元璋命在府州县卫衙门的左面,特别建立一座庙,作为剥贪官人皮的场所,称为“皮场庙”,还规定在官府公座两旁各悬挂一个填满草的人皮袋,使坐在旁边的官吏天天目睹。

这样的警示教育让人胆战心惊,千古未有。

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太祖朱元璋对封建官吏贪赃枉法欺压百姓是有深刻体会的。

他说:“朕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过度。

中国古代历朝贪官污吏

中国古代历朝贪官污吏

三、秦朝最大的贪官——赵高
赵高,原籍赵国,是赵 国王族远支族属。后来赵
高之父犯了罪,被判处宫
刑,赵高弟兄数人也一律 处以宫刑,在秦国王宫做 了奴隶。秦始皇听说赵高 能力强,精通刑狱法令, 便提拔他担任了中东府令, 兼行符玺令,成了掌管皇 车马和能自由出宫的官吏。
赵高利用手中的职权,一方面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各项 经济事务横加干涉,侵夺民田,操纵赋税,控制国库。几 年的时间,赵高就成了财富难以计数的富翁,其爪牙也大 发横财,国家的财力却日趋簿弱。赵高人秦宫二十多年, 依靠弄虚作假,弄权不止,贪欲不足,终得报应。他通过 发动两次宫廷政变,陷害了无数无辜,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二、春秋吴国太宰——伯嚭
伯嚭,春秋晚期人,出身于 楚国一个贵族家庭,后因家族遭 遇灾难,逃亡到吴国,走上政坛, 得到吴王的宠信,屡有升迁,直 至宰辅。伯嚭为人,好大喜功, 贪财好色,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 家安危,对内残国家忠臣,对外 与敌国勾通,使吴国在吴越争雄 中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丧失 有利时机,逐渐走向衰败。使得 越王勾践获得时机,“卧薪尝 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励精图治,东山再起,一举灭吴。
一、最早的贪官——羊舌鲋
羊舌鲋出生在一个奴 隶主家庭,父兄都是晋国 当时显赫一时的人物。青 少年时期的羊舌鲋凭着父 兄的势力,是一个整日游 手好闲、不学无术的“官 二代”和“富二代”。晋 昭公即位后,重用权臣韩 宣子,朝廷的大小事情都 是韩宣子说了算。羊舌鲋 借着父兄的力量,得到了 韩宣子的重用,执掌朝政 大权。
• 嘉庆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正月十三, 嘉庆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旨抄家,抄得白 银八亿两之多。当时人们称“和珅跌倒,嘉庆吃 饱”。正月十八,廷议凌迟,不过,固伦和孝公主 和刘墉等人建议,和珅虽然罪大恶极,但是毕竟担 任过先朝的大臣,应顾全尊严,改赐和珅狱中自尽。 • 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嘉庆帝派大臣前往和珅 囚禁处所,“赏赐”他白绫一条,令其自尽。此时 和珅一看到白练,知道死期已至,提笔写下了一首 绝命诗:“五十年前梦幻真,今朝撒手撇红尘。他 时唯口安澜日,记取香魂是后身。”赋诗完毕,和 珅拿起白练套在自己的脖子上,悬梁自尽,结束了 自己的一生,终年50岁。

历史趣谈:自作孽不可活!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贪官

历史趣谈:自作孽不可活!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贪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自作孽不可活!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贪官导语:贪官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存在,只不过是水平不一而已,有的小贪敛财敛色,有的大贪杀人夺权。

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贪官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存在,只不过是水平不一而已,有的小贪敛财敛色,有的大贪杀人夺权。

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贪官,看看他们所作所为。

1、明代严嵩:两父子控制吏部兵部受贿严嵩,字惟中,乡试中举后授翰林院编修,礼部侍郎,爬上了不得内阁宝座。

按照高官荫子的规定,其子严世蕃也进入官场,渐官至工部侍郎。

从此父子把持朝政,号称“大丞相、小丞相”。

严嵩由于受到嘉靖皇帝的青睐和重用,骄奢霸横之气日益显露,贪污腐败随之而来,收受贿赂成为常事。

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更是个敛财高手、纨绔子弟,整天借着其父的势力,违法乱纪,卖官鬻爵,胡作非为。

他们父子二人先是控制了吏部、兵部,这就为他们卖官收取贿赂大开了方便之门。

嘉靖四十四年皇帝下诏将他们二人重新逮捕入狱,经审判,判他们大逆不道与谋反之罪,判处斩刑,不久伏诛于市。

抄其家,得黄金三万两千余两、白银二百零二万余两,其他房屋、土地、珍宝、金银首饰、古玩、字画、玉器、服饰、家具无数,几乎超过了皇室的珍藏。

还查抄了严家在京师、江西等地的财产。

同时皇帝下诏贬严嵩与诸孙为民。

严嵩从“贵极人臣,富甲天下”的高位,顷刻之间一下子掉在地下,沦落为家败人亡、孤身一人,这是他无论如何也承受不了的。

2、“跋扈将军”:家财三十亿梁冀是东汉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做过大将军。

在朝廷里横行二十几年,人称“跋扈将军”。

生活常识分享。

腐败的历史根源

腐败的历史根源

腐败的历史根源社会转型期滋生腐败。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所有制结构的逐步变革形成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各个利益主体都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去获取有限的资源,在这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不正当竞争,特别是近几年来,“以权经营”、“官倒”、“贪污腐败”之风愈演愈烈,甚至引起了深刻的社会危机。

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千方百计逃避法律的惩罚,更是不择手段,不惜用重金、美色拉拢腐蚀少数领导干部。

这就为腐败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土壤。

管理机制不全“孵化”腐败。

目前我国的各项管理机制的改革仍然保持着原有的行政权力体系的条件下自上而下地推进。

改革过程政治和经济上的多重分权为腐败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和资源。

分权使政府权力在横向和纵向上更加独立。

由于从来缺乏自下而上的约束,分权后权力的制衡和约束越来越形同虚设,为腐败提供了机会。

许多应该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问题仍然采用计划体制下的手段来解决,这种新旧体制转轨交替并存,客观上也给腐败现象的滋生留下了可乘之机,使一些腐败官员能够利用计划经济形成的权力发市场经济的大财,成为腐败现象愈演愈烈的经济根源。

权力绝对化导致腐败。

过去我们在权力的设置上强调命令贯彻和服从的多,而常常忽略了权力的制衡,在如何保证双方能够健康有序的行使方面考虑较少,制约权力滥用的制度或缺失或不完整、不健全,导致目前权力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和一些领导干部或“一把手”手中被严重地私有化、商品化、绝对化。

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来保证领导干部的廉洁,但由于监督缺乏有效手段,使得执行力度不够,监督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管理,一直以来不少单位的纪检、检察对本单位干部、职工的监督行之有效,而对本单位“一把手”却不敢监督,加上少数“一把手”的自律意识不强,不愿接受监督;一些上级组织重使用、轻管理、疏于监督;同级班子成员碍于情面不愿监督;下级同志怕受到打击报复,不敢监督;尽管这些监督头绪繁多,但监督机制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大,导致监督失效。

中国古代贪官文化

中国古代贪官文化

第二、 第二、越贪越狂
无论贪官们所处朝代兴盛与衰败, 无论贪官们所处朝代兴盛与衰败,他们贪污的钱财 都呈线性增涨。 都呈线性增涨。 清代年羹尧事败抄家时,抄出现银百十万两。 清代年羹尧事败抄家时,抄出现银百十万两。至 于和珅,财产多到没法计算的地步, 于和珅,财产多到没法计算的地步,后来梁启超给 统计出一个数字:和珅家产八亿两, 统计出一个数字:和珅家产八亿两,相当于清 政府十年的财政收入。 政府十年的财政收入。
贪污是文化吗? 贪污是文化吗?
贪官始于何时? 贪官始于何时? 其一、始于“汉时” 见顾炎武《日知录集释》 其一、始于“汉时”。见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13《除贪》。 《除贪》 其二、 西周时已有贪污受贿的记载” 见刘泽华,王兰仲《 其二、“西周时已有贪污受贿的记载”。见刘泽华,王兰仲《论古代中国社 会中的贪污》 天津社会科学》 年第3期 会中的贪污》,载《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 期。 年第 其三、认为自“殷商以降,跟着私有财产制度和阶级国家的成立, 其三、认为自“殷商以降,跟着私有财产制度和阶级国家的成立,贪污遂成 为统治阶级的职业” 见翦伯赞《贪污列传序》 新华日报》 为统治阶级的职业”。见翦伯赞《贪污列传序》,载《新华日报》1945年9月2 年 月 日版。 日版。 其四、贪官大约在原始社会晚期尧舜时期即产生,迄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其四、贪官大约在原始社会晚期尧舜时期即产生,迄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见周怀宇《贪官传》 见周怀宇《贪官传》序。
贪污不外是贪钱、贪权、 贪污不外是贪钱、贪权、贪色这三样 。时至今 仍是钱、 色三字。至于贪污手法, 日,仍是钱、权、色三字。至于贪污手法,古今 似乎也没什么大变化。 似乎也没什么大变化。 其一、 其一、买官卖官 其二、买法卖狱 其二、
现代国人比较实在,买官卖官就叫买官卖官, 现代国人比较实在,买官卖官就叫买官卖官, 买官卖官 一点也不含糊,可古代比较文雅,不这么叫, 一点也不含糊,可古代比较文雅,不这么叫,客 指财货, 纳赀” 气地叫作“赀选” 气地叫作“赀选”,“赀”,指财货,“纳赀”, 指向封建政府交纳金钱或财物,拜官授爵。 指向封建政府交纳金钱或财物,拜官授爵。

关于中国腐败的原因

关于中国腐败的原因

关于中国腐败的原因当下中国的腐败犯罪是相当严重的,而生成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觉得何家弘.中国腐败犯罪的原因分析这篇文章就可以告诉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一、人性本能中生成腐败的原因何为人性?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荀子·性恶篇》)这就是说,人性是天赋的,是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不是后天修学而成的习性。

那么,人性中是否包含腐败犯罪的成分?或者说,腐败犯罪是否属于人类的本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说明人性的本质是善还是恶。

(一)人性善恶人性本善抑或本恶,这是个跨越时空而且众说纷纭的问题。

在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主张人性本善,正如广为流传的《三字经》所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其实,儒家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也不尽同。

例如,同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孟子和荀子对待人性善恶问题的观点就截然不同。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从善的,这就如同水向低处流一样自然。

而人性之所以从善,是因为人天生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

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告子上》)然而,荀子却认为,人的本性是向恶的,而这基于人的生存本能和食色本欲;人可以有道德善行,但这是后天养成的。

他还把人需要道德礼法的约束作为人性恶的证据。

他认为,人之所以追求善,就是因为人的本性缺乏善;如果人的本性是善的,那么道德礼法也就没有存在之必要了。

(《荀子·性恶篇》)探讨人性善恶,我们首先要明确善恶这两个概念。

在汉语中,“善”的基本含义是好;“恶”的基本含义是坏。

然而,好与坏是相对而言的,善与恶也是相对而言的。

有好才有坏,有善才有恶。

对你是好,对我可能就是坏。

在此为善,在彼可能就为恶。

因此,衡量善恶的标准应该是群体标准,不是个体标准。

人类是群居的动物,群居就会产生个体之间的关系,而善恶也正是在个体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

中国历史上的贪官故事

读《中国反贪史》三叹——《中国反贪史》序言2008-10-21 08:45读了《中国反贪史》,余有三叹焉。

一叹:贪官污吏何其多也。

贪污是腐败的核心,也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我国以历史悠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无奈的是,我国贪污犯的资格之老,在全世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夏、商、西周,号称“三代”,建立在广大奴隶血泪、枯骨之上的家天下政权,就其国家机器的完备来说,一代强似一代。

但是,远在夏朝末年,贪贿风气已很严重。

据《荀子·大略》记载,当时成汤求雨的祷词中,提问六件失政之事,三项便是贪贿问题。

这是他鉴于夏朝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导致灭亡的教训,而有所儆惕的表现。

可是,到了商末,恶名昭著的帝辛——也就是殷纣王,大肆聚敛,奸佞费仲、恶来都是大贪污犯。

文王被囚于羑(音yǒu)里监狱时,周人正是通过费仲,向纣王贿赂珍宝、美女、良马,纣王大悦,释放了文王。

放虎归山的结果,最终导致殷商王朝的崩溃。

与其相类似的是,春秋时,吴国太宰嚭受贿亡国,其教训也是广为人知的。

被吴国打得“败鳞残甲满天飞”、岌岌乎殆哉的越国,“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

”并进而煽情说:“你若肯帮助,还有更美于此者。

”帮助什么?求和也。

太宰嚭贪污了八位美女,并指望笑纳“更上一层楼”的越国漂亮姐,便鼓其如簧之舌,说服吴王夫差许越求和,从而吞下了致命的苦果:养虎贻患,越兴吴灭。

古汉语中有“贪墨”一词。

墨,古义是不洁之称。

历代贪官当然都是些一屁股屎,心黑如墨之徒。

他们的贪婪峻刻、残民以逞,有时真出乎常人想象之外,简直成了笑话。

据《五代史补》记载,五代时赵在礼在宋州做官,贪暴至极。

百姓苦不堪言。

后调往他处,百姓互相祝贺,说:“拔掉眼中钉了!”不料消息传到赵在礼耳朵里,他向上司要求,仍调回宋州。

每岁户口,不论主客,都征钱一千,名曰“拔钉钱”,宋州父老哭笑不得。

值得指出的是,有些贪官虽然心狠手辣,却满脸精神文明,俨然一尘不染,实际上,就像鹭鸶一样,“飞来疑似鹤,下处却寻鱼”。

中国历史上整治贪污腐败最厉害的四位皇帝

中国历史上整治贪污腐败最厉害的四位皇帝中国历史上整治贪污腐败最厉害的四位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反腐败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曾经有四位皇帝,反腐败很有决心,我们不妨来看一看。

一、最成功的皇帝:宋真宗赵恒宋真宗赵恒(968-1022),宋朝第三位皇帝,是个有作为的明君。

他在位25年,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稳定,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史称“咸平之治”。

他统治的时期,画家张择端用流芳百世的《清明上河图》来表达对他的千秋歌颂,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赞誉: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国家,“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

这个伟大的时代,将北宋王朝推向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

而它的缔造,得益于宋真宗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的举措。

因此,宋真宗有了“中国皇帝反腐倡廉第一人”的美称。

首先,宋真宗有一个传诸后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

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一是清心,要平心待物,不为自己的喜怒爱憎而左右政事。

二是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洁。

三是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

四是务实,不要贪图虚名。

五是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不要苛税和刑罚不公正。

六是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

七是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

这《文武七条》均是廉政之举,是统治者的苦心孤诣的安排,也是老百姓们的热切期望。

在宋真宗看来,“清心”“修德”就是廉政的源头,就能实现“德治”。

其次,宋真宗建立了一整套严谨有效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

定“州县三课”法,“公勤廉干惠及民者为上,干事而无廉誉、清白而无治身者为次,畏懦贪猥为下。

”严明赏罚,官员有试用期,试用官员转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员保举。

按规定,官员不得保举曾犯有贪污罪的官员。

宋朝允许在职官员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者可提前转正或越级提拔,但曾犯贪污罪者不许参加科举考试。

又规定,只要是重要职务和接触钱财的职务,一律不允许曾犯贪污罪者担任。

宋朝官员通常定期升级,但曾犯贪污罪的官员升迁则举步维艰。

浅谈明代贪污现象的原因

浅谈明代贪污现象的原因第一篇:浅谈明代贪污现象的原因浅谈明代贪污现象的原因摘要: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个性的朝代,它孕育了中国历史上最专制的封建统治,体现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隔阂。

贪污腐败问题作为一个政治问题在明朝出现有各种不同的原因,在今天对这些特点的再次认定和研究,对于当今的反腐惩贪工作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明朝;贪污现象;原因;明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王朝,明史专家黄仁宇先生把明朝定义为“一个内向和非()[1]P177竞争性的国家”,因为明朝在前期曾出现过积极的海外行动即郑和下西洋,但至明中期以后便以防御为主,闭关自保,“内向”的将自己于其他国家隔离,成为一个黄先生口中的“由自然经济绝对统治”的“非竞争性国家”。

经济决定政治,封建的自然经济的统治必然决定了政治上的专制。

所以,明朝建立了历史上最全面的专制制度、开创了特务制度的先河,在吏治方面,明朝自朱元璋的“治乱世用重典”开始,历代君主都重视吏治整顿;但即使有重刑如朱元璋的“剥皮实草”,也未能刹住贪污腐败之风。

明朝的贪污现象具有典型性,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明朝监察制度的失效明代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完备的监察制度。

其“监察制度之完备,人员之庞大,权力之威重,作用之巨大,超过了历朝历代,堪称中国之最。

”这一套监察制度出自朱元璋,他首先废除了元时的御史台,设都察院。

在其下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令其“专纠百官,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4](P1179-1180)其次,在地方实行御史巡按制度,设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对各地方的吏政、治安、水利、风俗、民隐等进行考察,保护地方安全;此外,还建立了六科给事中的组织机构,以此来监察吏、户、刑、兵、工、礼六部;建立了一个由皇帝人为掌控的全面而系统的监察机构。

但是,即使在朱元璋凭借个人威信与重刑统治明王朝时,也出现了有名的空印案和郭桓贪污案,而在若干年后的明神宗时期,连赈灾的银子、修筑工程的款项都成了贪污的对象,对整个国家百姓造成了重大而恶劣影响。

古人形容官场腐败的诗句

古人形容官场腐败的诗句引言官场腐败是社会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古代也不例外。

古人对官场腐败的描绘,以诗句的形式表达出了对这一现象的深刻触动。

下面将通过引述古人的诗句,探讨古代官场腐败的真相和特点。

官场腐败的诗句古人通过诗句巧妙地揭示了官场腐败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社会弊端,下面是一些例子:1.“物尽其用示胡人,利诱高位堪饵滋。

”——司马迁《史记·邹忌李广》司马迁用这句诗来形容官场腐败中的献媚和拉拢现象。

官员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公正和良心,利用各种手段来迎合上级,争取升迁的机会。

2.“鹦哥漆臼劳炙持,腥飙酒酽养分补。

”——范仲淹《岳阳楼记》范仲淹用这句诗来揭示官场腐败所带来的腐化和堕落现象。

官员们利用职权和财富来追求享乐,沉溺于酒色之中,忽视了自身的职责和使命。

3.“官因犬马教儿女,奸臣阉主反孙蕃。

”——陆游《秘书云·奸臣词》陆游通过这句诗,揭示了官场腐败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

官员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不顾忠诚和道义,甚至与奸臣和阉宦勾结,对人民和国家构成严重威胁。

官场腐败的真相官场腐败并非只是古代的现象,如今的社会中也普遍存在这一问题。

官场腐败的真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权力寻租官场腐败中的权力寻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官员通过滥用职权,收受贿赂和利益输送,谋取额外的利益和权力。

他们通过权力交易和利益捆绑,形成利益共同体,进一步加剧了官场的腐败。

2. 腐败网络官场腐败不是个体行为,而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腐败官员往往与其他官员和利益集团形成勾结和联盟,通过互相包庇和保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腐败网络。

这些腐败网络能够在各个层面和环节上相互合作,使得腐败现象更加普遍和深入。

3. 社会成本官场腐败不仅仅损害了公共利益,还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腐败官员滥用职权,损害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平,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同时,腐败还进一步侵蚀了社会的道德和信任,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官场腐败的特点古人的诗句虽然形象地描绘了官场腐败的景象,但官场腐败的本质和特点却是与时代相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