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目前的官员腐败?

合集下载

浅谈当前干部权力腐败的新特点

浅谈当前干部权力腐败的新特点

浅谈当前干部权力腐败的新特点所谓权力腐败,即公共权力的错位,就是执掌权力的某些机关、领导者和其他执法人员违背公共权力的性质和原则,使公共权力私有化,错用、滥用权力,造成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的一种现象。

在任何地方、任何时期,只要存在公共权力,就有公共权力被滥用的可能。

但是权力腐败问题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反腐败的过程中,把握权力腐败的新特点,根据权力腐败的新特点和走势来惩治腐败,会增加反腐败的针对性和预见性,对有效预防腐败、遏制腐败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权力腐败主体(一)层次由低向高发展权力腐败主体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其表现特征就是权力腐败主体职务越来越高,集政治蜕变、经济贪婪和生活腐化于一体。

过去腐败现象主要发生于一般干部以及具体经手财物的办事人员中,中高级干部的腐败发生率多年来一直较低。

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有个别厅局级和省部级干部卷入腐败活动。

进入90年代后,厅局级和省部级干部明显地以不断增加的趋势出现在腐败分子的群体中。

从90年代中期以来,由检察院系统以贪污贿赂而立案侦查的厅局级干部每年都在百人以上;受到司法追究和党纪政纪处分的省部级干部也日益增多,由1999年的3人增加到2004年的11人;在2001年到2004年4年中,省部级干部平均每年“落马”7人左右。

(二)“一把手”腐败突出近年来,“一把手”成了腐败的高发人群。

尤其是在缺乏权力制约或制约不力的地区或单位,“一把手”滥用权力或偏离公共职责为己谋取私利的现象,乃至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国家、集体或他人财物的行为时有发生。

据统计,目前在领导干部违法犯罪的案件中,党政一把手的案件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甚至更高。

1998年在全国查处的地厅级干部中,“一把手”占总数的42.1%。

从大案在“一把手”职务犯罪案件所占比例来看,1999年“一把手”职务犯罪案件中的大案比例是51.8%,而到2003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75.1%。

官员腐败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官员腐败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官员腐败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官员腐败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但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心理方面进行分析:
1. 物质诱惑:许多官员在担任职务期间会接触到各种资源和权力,这让他们容易受到物质利益的诱惑。

一些官员可能会开始为自己谋取私利,以满足经济上的渴望。

这种心理往往伴随着思想上的自我辩护,认为这样做并没有违法或者道德上的错误。

2. 自我权力感:一些官员可能会因为身居高位,拥有大量的权力而感到满足。

他们的心理状态可能会越来越追求掌控和掌权,导致出现一种“度越用越高”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常常会造成官员的专断和孤立,他们不愿听取他人的不同意见,而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和决策。

3. 社会压力:社会舆论和公众对官员的期望是巨大而复杂的。

官员可能会感到被迫符合观念的道德水准,感到压力和不安,试图通过腐败减少这些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可能会将自己的目标转向一些利润高、风险低的领域,来表现自己的成就和力量。

4. 道德沉淀:官员长期以来在体制中工作,接受到的教育和价值观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

一些官员可能会对腐败行为产生一种习以为常的感觉,视其为“自然”和“合情合理”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可能会有一种自我辩护的心理,或者认为自己不会被发现或惩罚。

综上,官员腐败行为的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物质诱惑、自我权力感、社会压力和道德沉淀等方面的因素。

理性认识这些原
因,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监督机制,有助于减少官员腐败行为的发生。

对“一把手”腐败现象分析与思考

对“一把手”腐败现象分析与思考

对“一把手”腐败现象分析与思考一、“一把手”腐败的现状及特点近年以来,党政一把手违法违纪的案件不断增加,在领导干部犯罪中所占的比例居高不下,而此现象也引发了民众的热烈讨论与强烈反响,人们都在思考到底该如何来防治我国的政治腐败尤其是一把手的腐败问题。

仔细看一下近年的“一把手”腐败问题,我们会发现“一把手”腐败的比例是逐渐上升的。

据统计, 1998 年全国查处的地厅级干部中“一把手”的比例占了42.1%;2003 年查处的省部级干部违纪案件中“一把手”占了55% ; 2004 年查处的16 名省部级干部中“一把手”也占一半左右;同时“一把手”腐败日益向“高层化”发展;除此之外,“一把手”腐败的金额是越来越大,案情也是越来越严重,部分还伴随着一种家族式腐败现象。

虽然近年我国打击腐败的力度很大,也揪出了一批贪官污吏,严惩了很多违反党纪国法的高级官员。

但是腐败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根治,一直存在并有蔓延的趋势。

根据中纪委、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的数据,从建国到1978年,省部级官员腐败案件为零。

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出现了省部级高官腐败的现象。

1982年以来,纪检检察机关共查处省部级官员401人,其中涉嫌腐败并由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达57名,最终判刑的有46名。

1990到1999年之间,经全国法院审结的省部级官员贪污受贿案件就达69,平均每年有6名省部级高官受到审判。

且这种数量是不断上升的,从1988年到1992年5年时间里,被检察机关查处的省部级高官有5名,而1993年到1999年又查处了6名省部级干部,仅2000年一年就有7名省部级高官被查出。

由此可见,我国政治领域的“一把手”腐败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当前的条件下, 如何实施对权力特别是对一把手权力的有效监督,更好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如何建立完善的党内监督机制, 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 确保权力的有效运行, 进而防止腐败现象的滋长, 已是刻不容缓。

对我国目前腐败问题的认识

对我国目前腐败问题的认识

对我国目前腐败问题的认识。

就我们所知的,自习总书记上台之后,我国在贪污腐败问题上下大力气,下狠功夫,“苍蝇老虎一起打”是新一届党中央给我们吃的一粒定心丸。

那么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为何在中国腐败会如此受重视,为何如此让党和国家领导人头痛、让人民气愤。

众所周知,贪污腐败是个世界性难题,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政府都无法避免,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一现象,从人性的角度上看,这是人类欲望的伴生产物,我们没有有效的办法去遏制它,只能用理性去压制它,以期减少它为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那么,在我国,腐败问题如此让人头疼的原因都在哪里呢,我想,可能有以下几方面:1、我国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封建社会,作为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官本位”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

长期的封建专制思想是滋生腐败的思想基础。

2、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经验,因此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及措施。

我们熟知的纪检委可能是目前我们体制内最直接的监管机构,鉴于我们国家人口众多,行政部门冗杂的现状可能难以有效的行使其监察职责。

3、国家处在发展速度逐渐放缓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交叉时期,我们体制内的一些不健康因素逐渐暴露出来,很多官员或者其他实权级人物在体制内养成的一些不良作风渐渐显露,使其贪欲滋生,最终步入贪腐的深渊。

4、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因改革需要实行权力下放,各级党政机关职权得到加强,而我国的相关法制建设进程则相对滞后,未能及时形成严厉有效的相关法律监督管理体系。

致使各级党政机关内部难以有效防控贪腐。

我国贪腐惩治重心在于惩治贪腐犯罪而非贪腐防控,行政职权部门人员没有明确的防贪防腐意识。

针对以上原因,我觉得我们因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贪腐防控:1、加强思想教育。

从多方面深层次加强全民防贪防腐和各级行政机构内部的纠正官本位思想教育,以期从思想基础上断绝贪腐滋生的土壤。

2、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政府部门冗杂的现状,完善不健全体制,使体制内部一些不健康因素及早暴露出来并加以清理改制,以期从体制角度断绝贪腐滋生的土壤3、建立多方面的监管机制。

浅谈我国腐败现状与反腐对策

浅谈我国腐败现状与反腐对策

浅谈我国腐败现状与反腐对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腐败问题一直是困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今天,我们将浅谈我国的腐败现状以及反腐对策。

一、我国腐败现状腐败问题在我国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并且呈现出多个层面和多个领域的特点。

首先,政府层面的腐败普遍存在。

政府官员滥用权力、受贿受贿、贪污贪污等问题仍然时有发生。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还严重破坏了人民的信心。

其次,企业界也存在严重腐败问题。

一些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权钱交易、利用职务之便获取不正当利益成为了司空见惯的现象。

这导致了资源浪费、失信风险增加等问题。

第三,司法领域的腐败也极为突出。

一些法官和律师为了个人私利而失去了法律的公正和公平,司法公正受到了重大挑战,公众对司法机构的信任度大幅下降。

二、我国反腐对策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腐败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遏制。

首先,建立了严格的法律制度。

中国通过立法来明确腐败行为的界定,并加大了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涉腐败行为的人员实施惩处和追责。

其次,中国深化了反腐败国际合作。

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反腐败活动,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打击跨国腐败行为,追回国家资产。

第三,推行了更加透明和规范的行政管理。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行政审批的公开透明,建立了更加规范的行政体制,减少了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

此外,中国还倡导全面从严治党,在党内强化反腐力度。

建立了反腐败协调小组,并将反腐败纳入全体党员的重要考核内容。

然而,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反腐败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

由于腐败问题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单靠法规和打击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进行长期的体制改革,加强教育和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反腐斗争。

三、未来的展望虽然我国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但我们要时刻警惕腐败问题的反反弹可能。

只有通过持续的反腐斗争,才能实现长期的社会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加大对腐败问题的预防力度,建立健全反腐机制,完善监督体系,提高社会各界的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力量。

结合当前国内的形势谈谈你对腐败的看法

结合当前国内的形势谈谈你对腐败的看法

结合当前国内的形势谈谈你对腐败的看法第一篇:结合当前国内的形势谈谈你对腐败的看法结合当前国内的形势谈谈你对腐败的看法腐败是世界性的问题。

发达国家有,发展中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

就连一直排在透明国际最廉洁国家前列的挪威、瑞典,最近也出现了引起轰动的腐败事件。

挪威国营的石油公司总裁为在伊朗开办企业采取行贿手段。

瑞典国家酒局90多名职工接受供货商的贿赂。

更不用说美国、法国这些经常出现腐败问题的国家了。

前几天,我读了法国“反腐斗士”埃娃·若利女士在中国出版的《我的反腐败经历》一书,书中披露了法国反腐败的一些问题。

若利女士说,在法国,政府高官享有大大小小的政治豁免权,有点像中国古代的“刑不上大夫”制度。

政府高官一旦腐败,很难被追究,问题即使很严重,大多也就是辞职,很少被判刑的。

法国有许多预审法官由于对现行司法制度的厌倦和在反腐调查中的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感到法律制约不了政府高官,最终知难而退,离开原职。

可见,反腐败在任何国家都是一个难题。

我说这些,是想说明,腐败这东西是个癌细胞,在任何国家和社会都会产生,也象癌症一样,一旦患上这种疾病,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治好的。

对患上这种病的人,要多呵护,少责备,更不能打骂。

可我们有少数网友,在谈论腐败问题的时候,情绪性地发泄多,理性地提建议的少。

甚至有个别人拿腐败问题说事。

还有人骂政府的反腐败是唱高调、玩假的。

我不是政府官员,但凭我研究反腐败工作15年的经历,我敢说,我国这几年反腐败的力度是很大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不承认这一点,不公平。

有个省曾对反腐败成效作过问卷调查,对反腐败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人还是占多数。

这说明政府反腐败的决心和成果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中国这样有组织、大规模反腐败的声势,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我们每年查处的省部级领导干部10多名,对腐败分子的惩处也很严厉,杀了不少腐败的高官,大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小到科员不都因腐败被枪毙了。

如何看待腐败现象?如何推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如何看待腐败现象?如何推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如何看待腐败现象?如何推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一、现时的腐败现象首先我们要明白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权力在运行过程中缺乏有效地监管和牵制,当权者在运用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分配社会各项资源的时候,由于人性上的弱点,导致资源分配丧失公平。

在未完全消灭私有制,消灭国家机器,实现共产主义的情况下腐败是永远不可能被消灭的,它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直到实现共产主义。

腐败作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其发生和发展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和世界上不同制度的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的。

认为腐败只有中国才有或者说中国最严重是一种偏激的认识,其实世界上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腐败比中国严重的都大量存在。

而且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当处于某些特定的阶段时腐败会更容易滋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过正处于社会发展不断探索与成熟阶段,各种观念的入侵与交织,经济的高速发展,反腐制度措施的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一系列的综合原因导致我国的腐败发生率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前有了相当大增加。

但是我们必须要正确的认识到,这种腐败的增加是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正常的社会现象,纵观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经历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时基本都出现了我国目前所存在的包括腐败在内的各种问题。

广大人民群众必须要正确的认识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和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才能从根本上树立对党执政兴国的信心,激发对生活工作的热情。

接着我们要正确看待我党在反腐败工作上的决心和成效。

很多人错误的认为我党在反副班问题上是“腐败越反越多”“雷声大雨点小”“光说不练”,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如果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来观察,我国的反腐败形势正呈逐步深入、健康发展的态势。

第一我们要看到党中央对于反腐败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

这些年,党中央每年都对反腐败工作进行专门部署,国务院每年召开廉政工作会议,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始终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转型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项制度措施和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健全,腐败现象将会从根本上得到抑制。

2如何看待当前反腐败形势

2如何看待当前反腐败形势

如何看待当前反腐败形势(一)关于如何看待当前反腐败形势关于如何看待当前反腐败形势,特别是腐败易发、多发的现象,这是多年来困扰我们很多同志的一个问题。

大家知道,尽管反腐败斗争的力度这些年来是不断地加大,阶段性的成效也比较明显,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认可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一些部门仍然呈现着易发、多发的态势,很容易发生,发生的机率比较高、频率在增大,易发、多发。

(二)为什么大案要案仍然时有发生这些年费了那么大的力,力度不断加大,也有成效,但为什么大案、要案仍然时有发生,有些不正之风屡禁不止?老百姓对这个问题很还有意见呢?对这个问题中央领导同志也非常重视,都是做了重要指示,要求我们深入思考研究。

我认为当前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必须进行全面分析。

第一,从客观的和历史的原因来分析,主要是与体制转轨、结构转型、经济基础变化等方面的因素有关。

第二,我国社会现阶段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归根到底还是要从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当中来寻找原因。

第三,主观上和工作上的原因。

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教育不扎实、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得利仍然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

第四,社会上还存在着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

(三)如何正确看待当前反腐败形势第一,如何正确看待当前反腐败工作的形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问题。

我们既要坚持不懈的开展反腐败斗争,又要警惕和防止敌对势力利用这个问题来诋毁党和社会。

前不久香港一个刊物就造谣说中央对全国三十一个省区市开展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对中共的满意率不足两成,完全是一派胡言。

现在有的别有用心的人编造谣言编的像真的一样,特别注意要警惕。

另外今年十月份互联网上也提了一篇署名文章,说某某机关某某什么透露,初步核实外逃贪官一万余人,涉及的款项是八千亿人民币,其中涉及到亿元以上的有四百三十多,十亿元以上的有二十七人等等,而且还公布了一张表,某某省多少人,某某省多少人,外逃出去的有多少亿人民币,毫无根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处可逃
3、提高权力运作过程的透明度,实行政务公 开
政务公开可以使一切滥用权力或贪污 行为暴露在公众和舆论的谴责和压力 下,接受民众的监督和法律的制裁。

根据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出现或可能 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 腐败斗争的需要,制定和出台一些新的法律法规, 如《反贪污贿赂法》、《监督法》、《新闻法》、 《廉政法》、《举报法》、《公务员行为法》、 《公务员个人收入财产申报登记法》、《公务员 弹幼法》等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专项法律法规。
反腐倡廉
毛主席说:治国就是治吏。腐败又是吏 治中最大的问题。 腐败是中国发展的拌脚石,反腐倡廉不 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关系到广大民 众的切身利益。反腐倡廉问题不仅是民众关 心的话题,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
反腐工作任重道远
道路是曲折的 前途是光明的
Thank you!
反腐形势
腐败是世界性的问题。发达国家有,发展中国 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就连 一直排在透明国际最廉洁国家前列的挪威(第十位)、瑞 典(第五位), ,最近也出现了引起轰动的腐败事件。挪 威国营石油公司总裁为在伊朗开办企业采取行贿手段。 瑞典国家酒局90多名职工接受供货商的贿赂。更不用 说美国、法国这些经常出现腐败问题的国家了。 《我的反腐败经历》书中披露了法国反腐败的一 些问题。在法国,政府高官享有大大小小的政治豁免 权,有点像中国古代的“刑不上大夫”制度。政府高 官一旦腐败,很难被追究,问题即使很严重,大多也 就是辞职,很少被判刑的。法国有许多预审法官由于 对现行司法制度的厌倦和在反腐调查中的一次又一次 的失望,感到法律制约不了政府高官,最终知难而退, 离开原职。
长马向东
(三)腐败滋生的重要条件——制度缺陷
腐败交易的供给方,即公共权力的主体——公职人 员这一方在腐败动机产生之后,腐败行为就进入了临界 状态,“腐败病”也即处于“发病”的边缘。这时候, 腐败行为能否顺利完成,“腐败病”是否会最终发作, 主要取决于腐败机会的多寡与腐败成本的高低。换句话 说,腐败动机转变为腐败行为关键在于缺乏相应的制度 来监督权力主体,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小组成员:黄碧欣、黄雪芳、陈嘉宁、徐玉玲、林悦萍、杨岚

指有机体腐败

指文章内容的腐败
指制度、组织、机构措施等混乱黑暗 指人的思想陈腐或行为堕落


腐败的定义
•公共权力的滥用 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
•社会丑恶异现象。
广 义
泛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 狭 •制度腐朽 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的权利蜕 义 变现象。
“你长大了想做什么?” “想做官。” “做什么样的官呢?” “做……贪官,因为贪官有很多东西。”
2010年9月2日,关于“一年级小学生 的理想”的采访视频吸引了很多网民的注意, 其中一位小学生“想做贪官”的理想更是激 起网民的解读和议论,成为当天的热点话题。 截至9月2日晚11时30分,已经有1.42万次点 击,73条热议。



预订受贿目标的公安局长——叶树养 为实现自己“留下2000万给儿子、2000万给女儿女婿、 2000万给自己安度晚年”的“宏伟目标”,广东省韶关市 公安局原局长叶树养在尽可能多的领域贪污受贿。从1988 年在广东省新丰县任政法委书记兼公安局党委书记收受第一 笔走私进口汽车的贿赂开始,至东窗事发止,共受贿1800 多万元,另有1600多万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 【点评】一个人有理想、目标是好的,但导航的方向出 错,便会迈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身为公安局长应力保一方平 安,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理想,以减少命案、刑 案等的发生率和提高案件的侦破率作为工作目标等等。只有 这样,才能赢得百姓的赞誉。叶树养20年来边腐边升,对他 自订的罪恶目标长期失察,证明我们的监督体制还存在明显 漏洞。
“是什么阻碍了大家举报的热情?打击报复举报 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让百姓不敢举报;渠道不 畅通,让百姓无法举报或举报后石沉大海。中国 不缺举报人,但缺乏举报的环境。中国民众举报 贪官总结了6个字:“艰辛、艰难、艰险” ——余晖:《为何四分之三的网友选择 遇到腐败也不举报?》,见 《人民时评》
1、经济损失 (1)类税收流失。 (2)大规模非法 经 济收入惊人。 (3)大量公共投 资、公共支出流 失。
法国“反腐斗士”埃娃·若利女士 著
中文版《我的反腐败经历》封面
推荐:反腐题材大片——《金钱帝国》
《金钱帝国》取材于香港警史上一段轰 动性的真实事件:在英国管治期内,警 界曾与黑帮纠结极深,黑白两道勾结经 营非法业务,不仅造成上万起冤假错案, 更巨贪成风。真实历史资料显示,仅 1963-1973十年间,香港警员贪污受贿 金额高达100亿港元,价值相当于今天的 5000亿港元,整个警队95%以上的警员 都不同程度地涉及此案。此后港英当局 终于下决心成立“廉政公署”,以此意 图控制警界内部的严重腐败。


“觉得领导出不了事我就出不了事”——王玉良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委书记王玉良向赤峰市原市长 徐国元分别行贿2万美元、5万元人民币;王玉良收受 他人的贿赂达10万美元、148万元人民币。2008年2 月,在内蒙古自治区纪委调查徐国元案件时,拖出了王。 王玉良表示,“当时觉得反正领导出不了事儿,我自己 也就出不了什么大事儿。” 【点评】领导出不了事,自己就不可能出事。这是 腐败分子的一种普遍心态,反映了他们对权力的盲从, 对关系网的一种迷信。同时也警示更多的领导干部:腐 败绝对不是那种“一对一”“你知我知”的绝密交易, 而是建立在腐败互联网上的“一对多,多对一”的交叉 行为,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危险交易。
腐败感指数采用10分制,10分为最高分,表示最廉洁;0分表 示最腐败;8.0~10.0之间表示比较廉洁;5.0~8.0之间为轻微腐 败;2.5~5.0之间腐败比较严重;0~2.5之间则为极端腐败。
政治后果
(1)动摇公共权力主体的合法 性
(2)毒化社会政治心理
(3)质疑党的执政地位
社会后果
6岁小学生:贪官有很多东西 长大想当贪官
童言无忌:当贪官有很多东西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我后悔没有摆正人生观、价值观,我对不起党和人民,希 望法官给我一条出路。”
------原首都公路发展公司董事长毕玉玺
(1)首先要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体 制 我们国家近几年也提出了而且 比较强调政府“瘦身”的问题,一 是精简政府机构;二是减少行政审 批;三是推进财政管理制度和干部 人事制度的改革。 最近,中央对权力的构架问题上 比较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 府的权能和职责问题。我们现在政 府的权能不够清晰,职责不够明确。 二是一把手权力过大的问题。这些 问题也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
•不作为
应当行使国家权力却不作为。

1、权力腐败主体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据统计,全国省部级干部有2000多人,其中在 一线工作的1000多人,过去4年中,省部级干部 平均每年“落马”7人左右。 中高级干部从事腐败活动人数的增加,既是 权力腐败现象恶化的表现,又是权力腐败活动恶 化的一个直接原因。
2、权力腐败行为由个体行为发展为有组织群体行为
一、腐败的形式
•贪污、挪用公款
1.窃取或侵占公用或公有器材、财物; 2.利用职务上之机会,诈取财物; 3.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三公”消费
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出国
•贿赂
1.要求、期约或收受贿赂或其他不正利益; 2.藉势或借端勒索、勒征、强占或强募财物。
•利益输送
利用职权的影响力,用非法手段为他人谋取利益。
中国腐败现状
透明国际 关于中国清廉指数
年份 1980-1985 1988-1992 1993-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清廉指数 5.13 4.73 2.43 2.88 3.5 3.4 3.1 3.5 3.4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清廉指数 3 .5 3 .4 3 .2 3 .3 3.5 3.6 3.6 3.5 ?
据统计,在查处的案件中, 80%的是团伙性的,往往 查处一人,挖出一串。象 沈阳的“慕马案”,涉及到 的部门一把手就是十几个。 有的案件是整个单位集体犯 罪。还有一种情况是法人犯 罪。
“公贿”现象。
(一)腐败的物质基础——权力资本
(二)腐败产生的动机——利益驱动
“正是自己的贪心和侥幸心理,使我在犯罪道路 上越走越远,不仅坑害了自己,坑害了幸福和美满 的家庭,也坑害了下属干部和亲朋好友。” ------原沈阳市常务副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