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导学案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复习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学习目标】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知道电流的形成的条件和电流方向的规定;知道简单电路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作用;能够识别串、并电路的电路图和实物图,要求会读、会画、会连;理解电流的物理意义,知道电流的单位、符号,会用电流表测量电流;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两种电荷1.电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4.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5.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6.验电器:(1)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看是否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通过验电器;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7.原子结构元电荷:(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符号是C。
(2)原子结构:物体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等量,原子不显电性,呈电中性,物体也呈电中性,但不能说物体没有电荷。
(3)元电荷:精确的实验表明,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总是等于某一个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即电子所带电荷量的整数倍。
因此人们把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基本电荷”,也叫“元电荷”(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用符号“e”表示,则e=1.6×10-19C。
要点诠释:(1)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个吸引是相互的,轻小物体也会吸引带电体。
轻小物体是指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物体如:通草球,轻质小球、碎纸屑、泡沫、毛发、细小水流等。
(2)摩擦起电的实质,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于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相互摩擦中,束缚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5章电流与电路导学案

总第课时讨论: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会看到头发随梳子“飘”起来,这是为什么?课题:两种电荷思考:高层建筑物上为什么要安装避雷针?油罐车为什么要将一根铁链吊在油罐学生姓名:主备人:审核老师:下面并与地面接触?小组探讨并表述:生活中有那些常见的摩擦起电的实例。
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会用实验探究认识自然界有两种电教学目标:2.两种电荷荷;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知道验电器的原理,实验:用在丝绸上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在毛皮上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小纸屑,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理解原子的结构和摩擦起电的原因。
知道导体和观察现象。
绝缘体的区别和联系。
思考:它们都带了电荷,那么它们所带的电荷相同吗?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与联系。
原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实验:①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悬吊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摩擦起电的原因。
去靠近它,它们;②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吊在支架上,用另一根:玻璃棒、橡胶棒、丝绸、毛皮、支架两个、验电器、碎纸屑若干、原子结器材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它们;③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构示意图、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金属丝、酸碱盐的水溶液、塑料、日光灯丝、吊在支架上,再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它们。
石墨等)。
结论:大量事实证明:自然界只有种电荷,且同种电荷;异种教学过程:电荷。
一、课前口语训练思考:有两个轻小物体,彼此靠近时相互吸引,那么这两个物体是否一定都带电?P32-35二、有效预习:预习课本,完成以下练习它们都带何种电荷?为什么?有两个轻小物体,彼此靠近时相互排斥,那么这两,自然界只有种电荷。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1个物体是否一定都带电?它们都带何种电荷?为什么?叫做正电荷,2、人们把3.验电器叫做负电荷。
把想一想: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有哪些?。
,异种电荷相互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①; 4.通常我们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它的工作原理是。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第十五章第2节:电流和电路》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二节:电流和电路【学习目标】1.知道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的规定。
2.知道电路的基本构成和电路元件的作用。
3.通过动手实验认识通路、断路、短路三种状态。
4.能识别电路元件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学习重点】能识别电路元件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学习难点】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判断短路课前热身--自主预习阅读课本思考回答问题,然后进行组内交流。
1.电流(1)形成:电荷的形成电流。
(2)方向:把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在电源的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经过用电器流向。
2.电路(1)一个电路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有、、、。
(2)画出以下元件符号:电池,开关,灯泡。
3.电路的三种状态:(1)正常接通,用电器能工作的电路叫做。
(2)电路中某处断开的电路叫做。
(3)叫做短路。
如果电路是接通的,但用电器两端被导线直接连通,这种情况叫做用电器被。
课堂展示--合作学习探究知识点一:电流及其方向1.想想做做:阅读教材图,将小灯泡连入电路。
2.问题思考:(1)小灯泡亮应具备什么条件?①②。
(2)闭合开关前自由电子运动,闭合开关后自由电子移动。
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
跟踪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正、负电荷定向移动都能形成电流B.电流方向总是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C.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方向一致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小结1:(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在电源的外部电流方向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探究知识点二:电路构成一个完整的电路有、、和四部分组成。
电源提供;用电器消耗;开关控制电路的;导线提供电流的移动路径。
小结2:电源提供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而像开关、导线、一些仪表一般认为不消耗电能。
跟踪训练2.将电路中下列各个部分和其作用连接起来用电器提供电能导线控制电路通断电源消耗电能开关提供电流的移动路径探究知识点三: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和短路认真阅读教材,仔细观察演示实验并填空。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二节《电流和电路》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提问启发、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4.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利用生活实例引入电流和电路的概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贴近实际,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同感。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二节《电流和电路》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九年级物理教学中,电流和电路的概念是学生理解电学基础知识的关键。针对“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的教学,我以“探究电流的形成和电路的组成”为主题,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了解电流的形成原因,掌握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认识并学会使用常见的电路元件。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2.问题导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通过问题链的设计,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和掌握电路知识。这种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11.第十五章 第2节 电流和电路导学案

寨河中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导学案印前签字:班级:姓名:课题:第十五章第2节电流和电路课时安排:二课时年级:九年级科目:物理设计者:马学军内容学习注解学习目标:知识:理解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及方向的规定;认识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认识电源、开关、用电器等电路元件的符号,能用电路元件的符号画出电路图;初步认识通路、短路、断路三种电路连接形式。
技能:通过实验,体会发光二极管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合作精神求知欲望。
重点:理解电流是怎样形成的;能用电路元件的符号画出电路图。
难点:认识通路、短路、断路三种电路连接形式。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方向又是怎样规定的?2.电路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在电路中,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3.当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
4.请列举出生活中你所知道的电源、用电器有哪些?电源:;用电器:。
5.请画出以下几种常见电路元件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注意电池符号中正负极):电池:开关:灯泡:电阻:电动机: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一节课中,我们说到电荷在金属导体中做了定向移动,但这种定向移动瞬间就结束了。
实际中点亮的小灯泡能持续发光,是因为有电荷不断地流过小灯泡。
那么,怎样才能使电荷不断地流过小灯泡呢?三、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1.电流:实验:用器材连接电路,让小灯泡发光(或电铃发声、小电动机转动)。
讨论:为什么小灯泡会发光,小门铃会发声,小电机会转。
现象分析:(1)灯泡能发光(或电铃发声、小电动机转动),是因为灯泡中有电流流过。
导线、灯泡的灯丝都是用金属做的,金属里有大量自由电子,在接上电池后,这些自由电子发生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2)电路中有电流时,发生定向移动的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移动。
小结:(1)电荷的_______移动形成电流。
(2)我们规定:_______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15章 《电流和电路》导学案

九年级物理上学期导学案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内容来源: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主题:两种电荷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原子及构造;知道导体和绝缘体。
学情分析: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能对容易导体的和不容易导电的物品进行简单的分类。
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摩擦起电现象有一定的难度,电荷的移动是比较抽象的内容,需要从实验入手。
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主要内容有: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是通过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的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是对电荷的认识。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学习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其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评价任务1、能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现象;2、知道两种电荷的概念,会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判断判断物体所带的电荷;3、能说出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其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能说出原子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
5、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摩擦过的物体带了,能够__ ___轻小物体。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人们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__ __,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_______。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
(导学案)九年级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一节两种电荷一、学习目标1.能从生活体验中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和带电现象。
2.知道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并能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交流与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4.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学习重点:认识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学习难点:对摩擦起电实质的理解。
二、学习过程问题探究:如右图将一束扯成线状的塑料捆扎绳,用清洁干燥的手自上而下捋,塑料绳就会向四周散开,而且捋的次数越多,下端散开的越大,这是为什么?动手做一做,写出原因。
【学点一】电荷先独立完成下面的体验活动,之后在小组内交流,归纳得出结论1.早晨起来你一定会梳头的吧?在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当你把摩擦过的塑料梳子靠近一些轻小的纸片时,会发生什么神奇的现象?2.我们知道,“水往低处流”是因为水受到重力的缘故,而当你将摩擦过的塑料棒(或尺)靠近自来水的细水流,你会发现水流将会________,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3.利用你手中文具盒中的各种文具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将直尺、铅笔、圆珠笔、钢笔等摩擦后,分别靠近小纸屑,观察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归纳:总结上面三题的实验,得出以下结论:一些物体被后能够吸引物体。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这个实验的结论吧!我们把__________________规定为正电荷,把________________规定为负电荷。
自然界中只有电荷。
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
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了电?利用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可以制作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带了电的仪器——验电器。
(1)你能说出验电器为什么能检验物体是否带了电吗?(2)试一试,用验电器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3)用验电器还能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吗?总结上面的各种问题,我们可知验电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物理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导学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一节两种电荷●明确学习内容教材P32-35●厘清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摩擦起电现象。
2.初步认识两种电荷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3.认识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电子是带电量最小的电荷,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
●清晰重点难点重点 1.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
2.电荷量及单位。
难点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
●自主预习练习1.自习课本,归纳本节应学习、掌握的知识点。
2.独立完成《学生用书》中“自主学习案”部分练习题●激情导入十分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的图片,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电灯、电视、电扇,还有屏幕上的静电竖发,脱毛衣事件以及上海世博会场馆的夜景。
展示PPT2、3师:这些都与什么有关?那么,你们想了解电的有关知识吗?好!这节我就带大家进入电的世界。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老师利用矿泉水瓶在底部扎一小孔形成水流,先让梳子靠近水流观察现象,然后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梳子再靠近水流观察现象。
你看发生了什么现象?师:摩擦后气球能吸引水流,你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师:对!这是摩擦起电现象,人类对电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这一现象开始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的问题──电荷。
(板书)●聚焦主题合作探究探究一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合作实验一:探究电荷间相互的作用(请写出注意事项和小组的心得)。
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相互;(可以将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起来,用另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时,仿课本P32页图)2.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相互;(用和上述相同的方法探究,以下相同)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之间相互。
观察上述三个实验现象,思考一下,你能不能把下面的结论补充完整:这说明自然界中只有种电荷,即电荷和电荷。
把规定为正电荷,把规定为负电荷,同时也说明了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
合作实验二:探究验电器的构造和使用(请写出注意事项和小组的心得)观察课本P33页图,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验电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四节电流的测量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电流的大小,知道电流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2、知道电流表的用途、符号;
3、记住并理解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4、能认识电流表的量程,并能正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二、导学过程
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
(一)电流的强弱
我们在进行连接小电灯的实验时,发现合上开关后,小电灯就会发光,这是为什么呢?______________
在电路中接入一节干电池,一个小灯泡,一个开关,闭合开关,观察灯泡。
在刚才接好的电路中再接入一节干电池,看到什么?两次小灯泡的亮度为什么会不一样?
1、电流:表示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2、电流通常用字母_____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
_____,简称____,符号是______。
常用单位还有_____、______。
3、完成单位换算:10mA=________A,10000μΑ=_________A,
0.3A=___________mA 。
(二)电流的测量
认真阅读教材“电流的测量”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电流表
用来测量电路中_________的仪表叫电流表,其电路元件符号为
____。
2、仔细观察电流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仔细观察你桌子上的电流表刻度,大小量程、一大格、一小格表示的电流值各是多少。
(1)三个接线柱:_______ 、_______、_____。
(2)若接“-”和“0.6”,量程为 ______ , 选用这一量程时,表盘上每大格表示 ____ A,每一小格表示 ___ A,分度值为 ____。
(3)若接“-”和“ 3 ”,量程为 _______ , 选用这一量程时,表盘上每大格表示____ A,每一小格表示 _____ A,分度值为____。
练习使用电流表,小组交流,合作讨论
(三)测一测:电路试按图所示(课本图15.4-5)连接导线,测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
再加一节电池,观察灯的亮度变化,测出电流大
小。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改变电流表在电路中的位置,比较电流表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注意事项:
1. 电流表_____联在被测电路中
2. 正确选择量程,不知量程用_______法。
3. 使电流从电流表的______接线柱流进, ______接线柱流出。
4. 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两极
思考:如果违反以上注意事项,结果会怎么样?
想一想,两次电流表的示数相同说明什么?(四)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五)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1、用简短的语言完善知识网络。
还有什么疑惑?
2、需要注意的问题,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六)课后作业
完成导学案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