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水产养殖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精)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1. 引言1.1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然而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和问题。

为了保障水产养殖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了解常见病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常见的病害之一是水华。

水华是由一些悬浮在水中的细菌和藻类引起的一种现象,会导致水体变得浑浊,并对水产养殖造成危害。

为了预防水华的发生,可以加强水质监测,规范投喂量,避免过度施肥等。

藻类污染也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

藻类的过度生长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

为了预防藻类污染,可以采取适当的水体流动措施,鼓励天敌生物的生长等方法。

溶解氧不足、水温过高以及水质污染也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问题。

为了有效防治这些病害,我们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如定期清理养殖场地,合理投喂,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等。

防治水产养殖病害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产养殖的顺利进行。

2. 正文2.1 病害一:水华水华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病害,是由一些浮游藻类在养殖水体中大量繁殖形成的。

水华的产生会导致水体变绿、变浑,甚至产生难闻的腥味,严重影响养殖水质。

水华中的藻类还会消耗水中氧气,导致养殖物体缺氧甚至死亡。

要防治水华,首先要加强水质监测,及时发现水体中藻类数量异常的情况。

可以通过投放专门的水质处理剂来抑制藻类的生长,减少水华的发生。

合理调整饲料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造成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促进藻类繁殖。

定期清理养殖水体周围的杂草、残渣等,减少藻类生长的条件,也是有效防治水华的方法。

预防水华的关键是保持养殖水质清洁、适度投喂,以及定期清理养殖环境。

只有保持水质清洁,减少水中营养物质过多,才能有效防止水华的发生,保障水产养殖的顺利进行。

2.2 病害二:藻类污染藻类污染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是指水中大量藻类生长过快,导致水体浑浊、富营养化。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其产出的水产品在市场上有着很高的需求。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的发生往往是无法避免的。

一旦发生病害,会给养殖户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

病害的防治对于水产养殖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希望对水产养殖户有所帮助。

一、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1. 菌病菌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其主要症状为鱼体表面和鳃上出现白色绒毛状或绿色的斑点,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鱼死亡。

这类病害的发生往往与水质不佳、饲料过剩、过度密度养殖等因素有关。

1. 加强养殖水质管理好的水质是保证水产养殖健康的关键。

养殖户应定期检测水质,确保水质符合鱼类生长的要求。

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清理废饲料和排泄物,保持水质清洁。

2. 严格控制饲料投喂量合理的饲料投喂量有助于提高鱼类的抗病能力。

养殖户应按照鱼类的生长状况和养殖密度设置合理的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导致水质恶化和鱼类健康问题。

3. 定期进行疫病防治定期进行疫病防治是水产养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养殖户应根据不同的季节和鱼类生长状况,定期进行预防性药物投放或者疫病检测,及时发现和控制病害的发生。

4. 合理选择养殖场所和鱼种合理选择养殖场所和适合的鱼种对于水产养殖的成功至关重要。

养殖户应选择水域环境优越、水质稳定的场所开展养殖,并选择适合当地水域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鱼种进行养殖。

5. 加强疾病监测和管理养殖户在日常养殖过程中要加强疾病监测和管理,随时留意鱼群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疾病的扩散和蔓延。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防治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工作。

养殖户应该加强知识储备,提高对水产病害的防治意识,做好养殖管理工作,以保障水产养殖的持续健康发展。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为水产养殖户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主要包括细菌病、病毒病和寄生虫病等。

这些病害对养殖水产的健康和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养殖场的经济损失。

了解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以及其防治方法对于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细菌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常见的细菌病包括烂鳃病、溶藻杆菌病和伤风杆菌病等。

烂鳃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它会导致鱼类的鳃部组织坏死、溃烂,严重影响鱼类的呼吸功能。

预防烂鳃病的关键是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清理养殖池塘的底泥和残留物,并且定期更换养殖水。

适当增加养殖环境中的氧气含量,提高鱼类的抗病能力也是预防烂鳃病的有效措施。

病毒病也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常见的病毒病包括传染性肝胰脑炎病毒病、传染性贫血病毒病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病等。

这些病毒病会严重影响鱼类的免疫功能,导致鱼类出现食欲不振、发育迟缓甚至死亡的情况。

预防病毒病的关键是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污染源的输入,定期对养殖水进行消毒和过滤等处理,提高鱼类的抗病能力。

寄生虫病也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常见的寄生虫包括鱼虱、鱼鳃虱和线虫等。

这些寄生虫会在鱼体表面或内部寄生,严重影响鱼类的健康和生长。

预防寄生虫病的关键是定期对养殖池塘进行清洗和消毒,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保持养殖水质的清洁和卫生,及时发现病害并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

在水产养殖中,为了防治病害,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强鱼类的抗病能力。

合理饲养,保证鱼类的饮食均衡,增加营养物质,提高鱼类的抗病能力;以及使用一些生物制剂或养殖用药物,如益生菌、酶制剂等,来增强鱼类的免疫功能,提高其抗病能力。

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加强对养殖水的监测和处理,都是防治水产养殖病害的重要措施。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防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饲养管理、环境治理、疫病防治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协调,才能有效地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提高水产养殖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病害问题越来越普遍,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

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一、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致病性,能够引起水产物种群体的严重病变,甚至出现大量死亡。

例如卡方氏病毒病、病毒性肝胰腺坏死病、伏罗病毒病等。

防治方法:加强水产养殖池塘及周围环境的消毒,严格排除病害源。

另外,定期进行体检、监测,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物种,以防止病毒传播。

二、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在水产养殖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以肠道疾病和呼吸道疾病为主要表现,如鲤鱼变异杆菌病、青鱼细菌性秃鳖病、鲫鱼痢疾等。

防治方法:合理控制水温、饵料等环境因素,加强饲养管理,避免过度饲养和过度投饵,防止池塘水质变差。

同时,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止病原体传播。

三、寄生虫疾病水产养殖中常见的寄生虫有原虫、线虫、吸虫、鳃毛虫等。

这些寄生虫会危害水产物种的生命健康,严重时会导致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加强水质监测,保持水质清洁,及时清理底泥。

同时注意饵料卫生,避免带入病害源。

合理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但应注意药物的种类、使用方法和用量。

真菌性疾病是由各种真菌引起的疾病,如白点病、霉菌病、黏体病等。

常常在水质较差、温度湿度适宜时爆发。

防治方法:加强池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池塘间互相污染。

同时,控制饵料量和种类,加强饵料卫生管理,避免污染。

在水产养殖中,防治疾病不仅关系到生产损失的大小,还关系到水产健康产品的安全性和市场信誉度。

因此,加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是提高水产养殖生产效益的必要手段。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摘要】水产养殖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但病害却给水产养殖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病害的传播途径、预防病害的措施、治疗病害的方法以及病害防治的新技术。

加强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保障水产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将重点放在病害的早期预防和检测上,借助新技术提升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效果,推动整个行业向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读者对水产养殖病害及其防治措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治疗方法、新技术、重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水产养殖的重要性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渔业生产方式之一,对于保障人们日常的渔产品供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渔业需求的不断增长,水产养殖已成为我国渔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通过水产养殖,我们可以有效地增加渔业产量,提高渔业生产效率,满足人们对于各类水产品的需求。

水产养殖也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不仅为农村经济增加了新的动力,也为渔业产业的整体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众多渔民通过参与水产养殖活动,实现了就业增收,提高了生活水平,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水产养殖对于我国渔业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不仅提高了水产品产量,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也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加强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工作,保障水产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病害对水产养殖的影响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对我国的渔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水产养殖病害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病害对水产养殖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病害会导致养殖网箱中的鱼类生长缓慢甚至死亡,直接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收益。

病害的传播速度很快,在没有得到及时控制的情况下,整个养殖场的鱼类都可能受到感染,造成重大损失。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水产养殖中,病害是一种常见的问题,会导致养殖效益受损甚至死亡。

养殖场主们必须要学会防范和治疗水产病害,以确保良好的养殖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病害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

寄生虫病主要是由寄生虫引起的,包括水蚤、跳蚤、寄生线虫、珍珠虫、鳃壳虫等。

这些寄生虫会在鱼体上繁殖,导致鱼体不适,影响鱼的生长和发育。

预防寄生虫病的方法: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水质清洁。

2.定期进行消毒,消除寄生虫的污染。

3.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如苏力昂、氯脲等药品可以有效防治鱼类寄生虫病。

4.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如在鱼塘中引入可食用小型虾类,其可吞噬寄生虫,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

二、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是水产养殖中的另一种常见病害,主要是由病原菌引起的。

当鱼体受到剧烈的环境变化、饲料成分改变、水质恶化等影响时,鱼体抵抗力会下降,易感染细菌。

1.加强养殖管理,维护水质清洁,并随时观察鱼体,发现异常及时处置。

2.严格饲养,避免鱼类过度饱食。

3.使用药物预防,如使用氧化铜及其衍生物、抗生素类药物等,可对细菌产生杀菌作用。

三、病毒性病害病毒性病害是水产养殖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和病原体。

病毒性病害在短时间内会造成大量死亡,养殖场主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并且及时采取措施。

1. 建立健康的养殖环境,保持水质清洁与充足的饲料供应。

2. 避免污染源的输入,防止病毒病原体的传播。

3. 使用药物预防或治疗,如多杀灵等病毒抑制剂静脉注射,可减少病毒在体内的繁殖。

真菌性病害是水产养殖中的一种常见问题,可直接危及水产养殖业。

真菌性病害通常在受损的鱼体表面上繁殖,如鳃部、鱼鳞等部位处。

真菌对于鱼体健康的危害可能与其他病害相比不大,但是如果不及时治疗,其感染面会不断扩大,最终会导致鱼的死亡。

3.使用药物预防或治疗,如硫酸铜、金霉素等药物,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预防真菌病害的发生。

水产养殖及病害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及病害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及病害防治措施第一篇:水产养殖及病害防治措施水产养殖及病害防治措施一、适当控食夏天水温高,水中溶氧相对较少,过饱的饮食会增加水生动物的耗氧率而使水生动物易因缺氧死亡。

同时在高温条件下,由于水生动物体质弱,摄食量本来也低于平时,而过量的投喂会造成剩余残饵污染水体而加速养殖水体的水质败坏。

一般情况下,高温季节的投饲量控制在平时的60―70%,而遇闷热或雷阵雨天气,投饲量可减少到平时的40―50%。

二、保持良好水质对养殖池塘应灌满塘水,鱼类养殖池塘水深达到1.8―2.2米,虾蟹类养殖池塘水深1―1.5米,对田改塘较浅的池塘多放养水草,以降低水温,创造适宜的水环境,使养殖品种良好生长。

在晴天水温不太高的上午,每15―30天每亩用5―10公斤的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或投放微生物水质改良剂以改善水质。

三、挑选鱼种及最佳的生长密度1.选择优质鱼种鱼类能够成长为健康成鱼的前提是要选择优良的鱼种。

优质鱼种具有生长快、成活率高、病害少的特点。

在选种时要注意鱼种的来源。

提倡由自己或附近的池塘进行培育的方法。

这样既能够生产自己所需的鱼种,又能在品种搭配、数量和规格上灵活选择。

放鱼种时要选择晴天进行,放鱼时操作要轻柔、细心,不能将鱼体弄伤,避免鱼病的发生。

2.鱼最佳的生长密度池塘在一定条件下所最多能饲养鱼的总重量是有限制的,即鱼栽力。

因而要把握好最合理的饲养密度。

若存塘鱼重量达到鱼栽力时,鱼就会停止生长并出现养殖事故,造成产量上的损失。

因此在鱼类饲养时要根据池塘条件、放养品种、管理措施和水平等掌握好鱼类饲养的密度。

3.鱼食的挑选与投放时间我国目前鱼类养殖的饵料主要有两种,分别是人工生产颗粒饲料和经施肥而培养出来的天然饵料。

在进行饵料的投放时,一般对已经养过鱼的塘口,可以根据以往经验大致确定全年的饲料用量。

对于初次养鱼或条件发生较大变动的养过鱼的池塘,全年饲料的用量需要通过计算来确定。

4.常见病害的主要类型4.1 细菌性败血症对于细菌性败血症,不同地区的称呼也是不一样的,其发病原因是由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生物变种等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引起的。

水产养殖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作者:栾艳斌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4期摘要:随着养殖生产规模的发展,饲养环境变小,加上养殖时对环境的污染,一旦发病将会造成不同程度经济损失发生,已经阻碍了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时,控制不当会扩展流行,预防水产病害是其主要工作,方法是要改良养殖环境、消灭病原体和增强养殖对象的自身免疫力等方面采取技术经济措施。

关键词:水产养殖病害综合防治一、改善养殖环境,进行生态防治1、改良水质。

改良水质有三种方法:注入清水、注入粪水、清塘;通过对池中有害物代谢,杀灭病原体,有效改良水质。

2、调节温度。

一般带病害虫喜在20℃左右生活,调控水温,破坏其生活环境,使其不能成活。

3、进行生态防治。

在利用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机理来控制病原体,保持养殖环境的平衡,使水产养殖得以正常进行。

可在养殖池中加入有益生物,如光合细菌,以促使池中有害物质的转化;投入吃食性种类,以捕食养殖对象中的病体、弱体。

二、控制病原体传播,进行生物防治1、建立检疫系统。

如引进名、特、优、新品种过程中,应做好病害检查,隔离。

潜伏期过后,检查无病在进行投放。

2、进行生态环境控制。

严格对水环境的监测和管理。

养殖过程中,有致病微生物,还有一些事非致病微生物。

前者是导致病害的因素,后者是调节养殖水域生态平衡的必要条件。

药物投入的同时,杀死有害病菌的同时对有益菌也会造成危害。

3、对消毒剂的控制。

消毒剂分为氧化剂型和非氧化剂型两大类,氧化剂消灭病菌能力弱,非氧化剂的的毒副作用大,因此使用时需要谨慎。

三、进行生物防治如对养殖对象采取混养和间养等方式,可使一部分致病微生物被混养和间养的养殖对象杀灭或吞噬。

四、应用微生态学原理,进行病害防治1、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养殖健康时,微生物优势种群起到的一定的作用。

它既能使有益菌类存活并且生长,还能控制有害菌类生长繁殖,维系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三者构成一种动态平衡,调节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养殖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与养殖对象的生活环境、病原体孳生和生物体自身的抵抗力密切相关。

开展水产病害防治,同样要在改良养殖环境、消灭病原体和增强养殖对象的自身免疫力等方面采取技术经济措施。

一、改善养殖环境,进行生态防治
(一)改良水质。

通过注入清水来稀释养殖池中的有害代谢物,以改良水质,增强养殖对象的抗病能力;或注入其他水源,以改善生态环境,如注入粪水以促进浮游生物生长。

通过清塘,不仅可以除去野杂鱼,清除竞食生物,而且可以杀灭病原体,有效改良水质。

(二)调节温度。

许多病原性寄生虫最适温度为20℃左右,通过调节水温,不仅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繁殖,而且可以加速养殖对象的新陈代谢。

(三)降低应激反应。

如水温的变动幅度过大、底质严重恶化、饲料霉烂变质、突降暴雨、pH值变化、捕捞骚扰、噪音干扰、施药不当等,都能导致养殖对象产生应激反应。

而应激反应则会引起养殖对象的能量消耗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为细菌和病毒的感染,甚至暴发疾病创造了机会。

(四)进行生态防治。

生态防治旨在利用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机理来控制病原体,保持养殖环境的平衡,使水产养殖得以正常进行。

可在养殖池中加入有益生物,如光合细菌,以促使池中有害物质的转化;投入吃食性种类,以捕食养殖对象中的病体、弱体。

二、控制病原体传播,进行生物防治
(一)建立检疫系统。

如引进名、特、优、新品种过程中,引种移植也可成为一条病害传播渠道。

如病毒感染,一般有段潜伏期。

只要能建立起高效快速的检测技术,便可及时发现和进行诊断。

(二)进行生态环境控制。

养殖水域中,不仅存在大量的致病微生物,能而且也有大量的非致病微生物。

前者是致病因子,后者的存在往往是保持养殖水域生态平衡的必要条件。

而大量的药物投入,虽然杀灭了致病微生物,但也会使有益于水域生态平衡的非致病的微生物受到抑制。

因此,对付水产养殖病毒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加强对水环境的监测和管理。

(三)采用消毒剂控制。

用于水产养殖的消毒剂,有氧化剂型和非氧化剂型两大类,前者(如氧化剂、高锰酸钾等)其消杀能力受水温、pH值、氨氮浓度、悬浮物等因素影响较大,尤其对病毒的灭活能力差;后者(如硫酸铜、甲醛等)消杀效果差,而且毒性的副作用大,也难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特别是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

(四)进行生物防治。

如对养殖对象采取混养和间养等方式,可使一部分致病微生物被混养和间养的养殖对象杀灭或吞噬。

三、应用微生态学原理,进行病害防治
(一)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当水生生物处于健康状态时,在其内外环境中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生物优势种群。

这一微生物群,既能促进有益菌类的生长,又能抑制有害菌类的繁衍,形成抵御致病菌的第一道防线。

在常态下,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三者构成一种动态平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慎用抗菌素药物。

滥用抗菌药,使病原体的耐药性问题越来越严重,施药量越来越大。

如在治疗鱼病时,应有针对地使用对致病菌有专一性的抗菌药物,而不应该盲目采用广谱性的、对非致病菌有杀灭能力的抗菌药物,以免伤害鱼体内的相对平衡的微生物菌群。

(三)施用微生物制剂。

可以在养殖对象的体内或体表建立起有益微生物的优势菌群,以达到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衍,增强养殖对象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的效果。

如目前在水产养殖中广泛使用的光合细菌(PSB),不仅可以净化水质,预防疾病,而且可以促进鱼体生长。

另一种由肠道厌氧菌等有益微生物制成的制剂,用于鱼类肠道微生态系统的重建和调整,对于保持微生态平衡,促进生长发育,均有显著效果。

四、消灭敌害生物,保护养殖对象
水产养殖的敌害生物,包括凶猛鱼类、水中昆虫、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等。

消灭这些敌害生物应分别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一)控制凶猛鱼类。

常见的凶猛鱼类,有乌鲤、鳜、鲶、黄颡鱼、黄鳝、马口鱼等。

控制凶猛鱼类的主要手段有:放养鱼苗、鱼种前,对水域中的凶猛鱼类进行清除杀灭;投放养殖苗种前,防止将其他水系的凶猛鱼类苗种带入养殖水域;查明凶猛鱼类的繁殖产卵条件,破坏其产卵场所;投放大规格鱼种,提高养殖对象抵御凶猛鱼类的能力;采用相应的网具钓具,对凶猛鱼类进行围歼。

(二)消灭水生昆虫。

常见的害虫,有红娘华、水斧虫、田鳖、水螅、松藻虫和水蜈蚣、蚌虾、剑水蚤等。

这些害虫,有的残杀和捕食鱼卵、鱼苗,有的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气和养料,使鱼苗生长缓慢,甚至引起死亡。

对付这些水中害虫,在放养前全池泼洒生石灰,以消灭其敌害生物。

鱼苗放养以后,则针对具体害虫分别泼洒敌百虫、硫酸铜和灭虫精等,予以杀灭。

(三)捕杀危害养殖对象的敌害。

主要有水獭、水蛇、水老鼠、蛙类及蝌蚪、水鸟等。

这些两栖类、爬行类以及鸟类等不仅捕食养殖对象,而且是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和病菌携带者,容易造成某些病害的流行。

应采取诱捉、猎捕等方式予以驱赶或杀灭。

五、施用生长物质,提高养殖对象的生理机能
(一)施用生长物质。

将具有生理调控作用的生长物质施用到养殖对象体内,以提高其生理机能,调节核酸代谢,抑制病源繁殖和扩散,并补充其生长的必需元素。

如通过施用生长物质的裙带菜,在防治腐烂病上效果良好,不仅提高了养殖对象的产量和质量,而且提
前了收获期。

其主要机理就是因为通过生长物质的生理调控作用,加强了碳、氮代谢,增加养殖对象的体内核酸及蛋白质含量,促进了裙带菜生长。

(二)应用稀土防治鱼病。

应用适当浓度的稀土,可以抑制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刺激鱼的食欲,增强鱼的抗逆性,增强鱼病防治效果。

特别是对草鱼的赤皮病、肠炎和烂鳃病等,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三)研制和采用生物活性物质。

生物活性物质是从植物中提炼出来的,其主要功能在于调节生物体内神经传导和酶系平衡,以促进体内蛋白质合成及其生长发育,提高免疫能力,消除自由基,提高抗突变、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六、进行药物防治,合理用药
(一)对症下药。

科学选用鱼药,不仅可以防治鱼病,而且具有调节新陈代谢、改善消化吸收、促进繁殖生长、提高饲料和肥料效应等功效。

对症下药,首先,要正确诊断。

只有诊断对路了,才能进行治疗。

其次,要查明病因。

弄清病原体的来源,切断病源,改善养殖水域,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再次,科学选药。

选用既要对病体及养殖环境低毒、无害、少残留,又要成本低,在经济上合算的良药。

(二)合理施药。

给药方式一般有以下3种:(1)混水给药。

用水将药溶解稀释,进行药浴或全池泼洒。

(2)混饵给药,在投喂时,一要强调药饵混合均匀,二是药物与饲料中添加剂搭配要合理。

(3)注射给药。

一般用于免疫注射或亲鱼催产注射。

(三)提高药效。

病原生物的抗药性问题,已引起了水产养殖界的广泛重视,解决病虫害的抗药性问题,一是轮换用药,切断病原体抗药种群的形成;二是开展药用增效剂的研制,通过复配,提高药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