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病害研究

合集下载

水产病害学复习资料

水产病害学复习资料

水产病害学复习资料水产病害学复习资料水产病害学是研究水产动物和水生植物的疾病及其防治方法的学科。

它涉及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病原体学、病理学、免疫学、疫情学等。

在水产养殖业中,水产病害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不仅会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对水产病害学的学习和掌握对于从事水产养殖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水产病害的病原体。

水产病害的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

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它们通过侵入宿主体内并繁殖,引起疾病的发生。

病毒也是水产病害的重要病原体,它们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并破坏其正常功能,导致疾病的发展。

寄生虫是水产病害的另一类病原体,它们寄生在宿主体内或外部,通过摄取宿主的营养物质来生存,并且会对宿主造成伤害。

真菌则是水产病害的少数病原体之一,它们通过侵入宿主体内并繁殖,引起疾病的发生。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水产病害的病理学知识。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形态学和病理生理学变化的学科。

在水产病害学中,病理学主要研究疾病对宿主组织和器官的影响。

通过病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疾病对宿主的损害程度,并且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例如,通过观察病理标本,我们可以发现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和组织坏死等病理变化,从而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此外,免疫学也是水产病害学中重要的一部分。

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病原体的免疫反应的学科。

在水产养殖中,水产动物的免疫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宿主抵抗病原体的入侵,保持身体健康。

免疫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产动物的免疫机制,从而提高它们的抗病能力。

例如,通过研究水产动物的免疫系统,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免疫相关基因,并且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等方法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最后,疫情学也是水产病害学中重要的一部分。

疫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传播和流行的学科。

在水产养殖中,疫情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和传播规律,从而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1. 引言1.1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然而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和问题。

为了保障水产养殖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了解常见病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常见的病害之一是水华。

水华是由一些悬浮在水中的细菌和藻类引起的一种现象,会导致水体变得浑浊,并对水产养殖造成危害。

为了预防水华的发生,可以加强水质监测,规范投喂量,避免过度施肥等。

藻类污染也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

藻类的过度生长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

为了预防藻类污染,可以采取适当的水体流动措施,鼓励天敌生物的生长等方法。

溶解氧不足、水温过高以及水质污染也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问题。

为了有效防治这些病害,我们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如定期清理养殖场地,合理投喂,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等。

防治水产养殖病害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产养殖的顺利进行。

2. 正文2.1 病害一:水华水华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病害,是由一些浮游藻类在养殖水体中大量繁殖形成的。

水华的产生会导致水体变绿、变浑,甚至产生难闻的腥味,严重影响养殖水质。

水华中的藻类还会消耗水中氧气,导致养殖物体缺氧甚至死亡。

要防治水华,首先要加强水质监测,及时发现水体中藻类数量异常的情况。

可以通过投放专门的水质处理剂来抑制藻类的生长,减少水华的发生。

合理调整饲料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造成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促进藻类繁殖。

定期清理养殖水体周围的杂草、残渣等,减少藻类生长的条件,也是有效防治水华的方法。

预防水华的关键是保持养殖水质清洁、适度投喂,以及定期清理养殖环境。

只有保持水质清洁,减少水中营养物质过多,才能有效防止水华的发生,保障水产养殖的顺利进行。

2.2 病害二:藻类污染藻类污染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是指水中大量藻类生长过快,导致水体浑浊、富营养化。

水产动物病害学绪论

水产动物病害学绪论
诊断技术
包括寄生虫形态学观察、免疫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形态学观察是最直接的方法,可以观察到寄生虫的形 态和结构;免疫学检测可以检测到寄生虫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分子生物学检测则可以确定寄生虫的种类和遗传 特征。
非生物因子引起病害类型及诊断
非生物因子引起病害类型
包括水质恶化、缺氧、中毒、营养缺乏等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这些疾病常表现为生长缓慢、免疫力 下降、组织坏死等症状。
使用前了解药物性质、作用机理及适应症 ;严格遵守休药期规定,确保水产品安全 ;关注药物残留问题,保障人类健康。
典型药物使用方法和效果评估
要点一
典型药物使用方法
要点二
效果评估
以抗生素、消毒剂、抗寄生虫药等为例,详细介绍其使用 方法,包括用药浓度、用药时间、给药途径等。
根据药物使用后病情改善情况、死亡率降低程度等指标, 对药物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增加换水次数,减少有害物质积 累。
底质改良
定期清理池塘底部淤泥,减少病原 菌滋生;使用底质改良剂,改善底 部环境。
生态调控
引入有益微生物,建立生态平衡; 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
良种选育和苗种培育技术
良种选育
选择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品质优良的品种进行养殖。
苗种培育
加强亲鱼管理,提高繁殖力;优化孵化条件,提高孵化率;强化苗种培育,提高成活率。
水产动物病害学绪论
contents
目录
• 水产动物病害学概述 • 水产动物免疫系统与疾病关系 • 常见水产动物病害类型及诊断方法 • 水产动物病害预防措施与实践 • 水产动物病害治疗方法与案例分析 •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水产动物病害学概述
定义与研究对象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诊断与检测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诊断与检测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诊断与检测技术水产养殖业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然而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的发生不可避免。

病害的早期诊断与有效的检测技术对于保障水产养殖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以及目前常用的诊断与检测技术。

一、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病害1. 鱼类病害鱼类病害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常见的鱼类病害包括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真菌感染等。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鱼类生长迟缓、器官损伤以及死亡。

2. 虾类病害虾类病害同样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影响。

常见的虾类病害包括白斑病、黄头病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虾体发育异常、免疫功能下降。

3. 螃蟹病害螃蟹养殖也常常受到各种病害困扰。

常见的螃蟹病害包括软甲病、绿蟹综合症等。

这些疾病会使螃蟹腿部变软、免疫力下降,甚至导致死亡。

二、病害的诊断技术病害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十分重要。

以下是水产养殖中常用的病害诊断技术。

1. 临床症状观察法通过观察水产动物的临床症状,比如行为异常、食欲减退等,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病害。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是对于一些病害的早期诊断不够准确。

2. 病原体分离法通过从患病的动物体内分离出病原体,进一步鉴定病原体种类。

这种方法需要耐心和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特殊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

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病害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

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病原体的存在与类型。

病原体的DNA可以通过PCR 扩增并进行特异性检测,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三、病害的检测技术及早发现病害并采取相应措施是保障水产养殖健康发展的关键。

以下是目前常用的病害检测技术。

1.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病动物的血清中的抗体或抗原来确定动物是否感染了某种病原体。

这种检测方法灵敏度较高,可以提前判断动物是否受到了病毒或细菌的感染。

2. 细胞学检测细胞学检测是通过检测患病动物体内的细胞变化来诊断病害的。

可以通过细胞培养、镜检等方法进行细胞学检测。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农业产业,但是在养殖的过程中,由于环境、饲养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发生一些病害。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些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1. 白病白病是一个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病原体是线虫。

此病原体在水体中具有高度抵抗力,并且能传播很远距离。

患病的水产动物腹部和鳃部会出现白色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鱼体会产生浮肿、松弛等症状。

防治措施主要是维持良好的水体环境,避免交叉感染。

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2. 呼吸道病害呼吸道病害主要是由于水质不良、饲料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患病的水产动物会出现鳃部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防治措施主要是改善水质,保持水体清洁,并根据不同病因进行合理饲养。

3. 皮肤病害皮肤病害是水产动物常见的病害之一。

常见的病因有细菌、寄生虫等。

患病的水产动物会出现皮肤溃疡、褪色、脱鳞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及时清除饲养箱内的杂物,保持水质清洁,并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4. 眼病眼病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光线不足等引起的。

患病的水产动物眼睛出现肿胀、混浊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改善饲养环境,提供足够的光照,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除了以上介绍的防治措施之外,还需要养殖户加强日常管理,保持水体的清洁和环境的卫生。

定期检查水产动物的健康状况,并合理饲养和使用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

要及时处理疫情,避免病害的蔓延。

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是养殖户需要重视的问题。

只有加强管理,提高预防意识,才能保证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是指人工方式在水中培育和繁殖水生生物的活动。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是一个常见问题,会给养殖业带来很大损失。

及时发现病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

一、细菌性病害
1. 病因: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细菌性病害有腐败病、溶藻杆菌病、红皮病等。

2. 防治措施:
a. 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源。

b. 加强饲料管理,合理投喂,避免过量喂养。

c. 注重消毒,定期清洗养殖设备和池塘,使用消毒剂进行杀菌。

d. 强化养殖管理,观察养殖动物的行为和食欲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二、寄生虫病害
1. 病因:水产养殖中常见的寄生虫有水蚤、水母寄生虫、鳃膜虫等。

2. 防治措施:
a. 保持适宜的水质和养殖环境,避免霉菌的滋生。

b. 注重饲料管理,避免过量投喂。

c. 使用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如甲氧苄啉、呋喃西林等。

d. 防止感染传播,及时隔离患病个体,避免病害扩散。

四、病毒性病害
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病害是一项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养殖者需要掌握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加强管理和预防措施,提高养殖动物的健康水平。

应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开发出更安全、高效的防治病害的药物和工具,为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业,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病害问题。

病害的发生不仅会直接影响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还会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了解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对于养殖户来说非常重要。

一、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1. 鱼类病害(1)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是鱼类养殖中常见的疾病,比较典型的有鱼病弧菌病、鸟氏菌病和拟杆菌病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鱼体表现出虹吸力下降、食欲不振、停止摄食、呼吸急促等症状。

(2)寄生虫病害:寄生虫病害主要包括鱼虱病、白点病等,这些病害会影响鱼类的健康生长,甚至导致大量死亡。

(1)白点病:白点病是虾类养殖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病原体主要是白斑虾病毒。

患病的虾体表现出体色变浅、食欲不振、生长迟缓等症状。

(2)黄黑颤虫病:这是一种虾体寄生虫病,患病的虾体表现出虾壳发黄、体色暗淡,严重影响了虾类养殖的生产。

二、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1. 细菌性病害的防治(1)加强水质管理:保持养殖水质清洁,合理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饲养。

(2)合理选择养殖环境:选择合适的养殖水域,避免养殖水域过于潮湿或者水流不畅导致水质恶化。

(3)定期检查鱼群:对鱼群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病害,隔离患病鱼群,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1)定期换水:定期进行水质换新,保持养殖水域的清洁。

(2)加强疫病防治:定期使用消毒剂对养殖池进行消毒,预防寄生虫病害的发生。

(1)增强养殖动物的抵抗力:合理搭配饲料,添加促进免疫的物质,增强养殖动物的免疫力。

(2)规范管理养殖动物:定期做好养殖动物的检疫工作,确保无病种饲料的使用。

4. 养殖环境的管理(1)合理控制水温:保持养殖水域的水温适宜,避免水温过高或过低导致病害发生。

(2)良好的水循环:保持养殖水质循环,避免养殖水质滞留造成水体污染。

5. 科学用药在水产养殖中,合理使用药物也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是使用药物应根据病害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避免药物滥用导致残留过多的药物在水体中,从而导致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

基于免疫荧光技术的水产养殖病害检测技术研究

基于免疫荧光技术的水产养殖病害检测技术研究

基于免疫荧光技术的水产养殖病害检测技术研究近年来,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然而,养殖水产动物也面临着各种疾病的威胁,这些疾病往往对水产养殖业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开发一种准确、快速、高灵敏度的水产养殖病害检测技术,是水产养殖行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基于免疫荧光技术的水产养殖病害检测技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检测方法。

该技术利用特异性抗体对目标病原体进行高灵敏度检测,具有检测准确、快速、灵敏等优点。

以下将从免疫荧光技术原理、优点及在水产养殖病害检测中的应用等方面作进一步分析。

一、免疫荧光技术原理免疫荧光技术是指利用特异性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与一个能够发荧光的染料(即荧光素)相结合,产生荧光现象。

其原理是利用荧光素的荧光特性,使特异性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发生荧光,从而实现对抗原的检测。

具体而言,免疫荧光技术是将特异性抗体与荧光素标记结合在一起,形成抗体-荧光素复合物。

免疫反应发生时,特异性抗体与目标病原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这些复合物可以被荧光素标记的抗体识别并结合,从而形成特定的荧光复合物,这些荧光复合物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

二、免疫荧光技术在水产养殖病害检测中的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灵敏等优点,因此在水产养殖病害检测中应用非常广泛。

下面以常见的水产品病害为例,介绍免疫荧光技术在水产养殖病害检测中的应用。

1、鱼类水生动物病原体检测鱼类水生动物病原体检测是水产养殖病害检测的一项重要内容。

免疫荧光技术可以被用于鱼类免疫细胞表达分子、病原细菌、病毒和真核生物等的检测。

例如,利用荧光染色法检测鱼病支原体和水生动植物细菌,通过对抗原的判定和分类,有效预测疾病发生机理,及时采取措施。

2、甲壳类水产品病原体检测甲壳类水产品病原体检测也是水产养殖病害检测的一个重要方面。

免疫荧光技术可以被用于对甲壳类水产品病毒、细菌和真核生物的检测。

例如,利用荧光杂交检测楔形孢子虫、荧光免疫染色检测大肠杆菌等,判断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及时制定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水产养殖业病害问题与抗病技术现状病害问题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据全国不完全统计,2003年、2004年水产养殖病害损失分别为111.25亿元和151.44亿元,其中鱼类约占55%-77%、甲壳类约占11%-28%、贝类约占3%-16%,常见病达几十种之多,病原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难以攻克的病毒等引起的疾病频繁发生,而品种抗逆性衰退、高密度养殖、劣质饲料投喂和生态环境恶化是病害肆虐的相关原由。

而现行的化学药剂、抗菌素等药物为主的病害防治手段存在药效不确切、药物残留、环境污染等诸多弊端,其主要原因是水产药物研究基础严重不足,盲用、滥用药物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生产上使用渔药大部分由兽药、农药移植而来,缺乏对药效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毒理学及对养殖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基础理论的研究;药物的给药剂量、用药程序、休药期缺乏科学依据。

药物防治技术尤其薄弱的环节是,未能根据水生动物的特点和我国水产养殖种类多、养殖方式多样和疾病种类复杂等特点,针对性开展应用研究,因而难以做到高效用药和安全用药。

水产疾病的病因多,涵盖了养殖生物体、病原、环境等几者关系平衡破坏而导致的病变,仅靠药物单一技术是解决不了综合问题的。

就药物对病原而言,还存在无抗病毒特效药、抗寄生虫药毒性大、抗细菌药的耐药性等难题;此外,我国缺乏快速、简便的病原检测试剂盒技术,难以做到对症下药。

显然,要遏制水产病害,有待开发特效、低毒渔药,更需要全面系统考虑安全、高效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

二、水产病害防治技术发展趋势与我国产业抗病工作基本思路以健康养殖技术为基础的水生动物病害综合防疫体系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渔业病害防治技术系统。

水产抗病技术发展趋势是:在病害防治方面注重消除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在国际上已建立水产病害检疫网络,其相关的病原快速检测技术将得到不断完善并规范化,对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包括病原的致病因子、感染机理、核酸组成、基因组的结构功能等研究将为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应用免疫防治技术及绿色生物渔药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将是今后渔业重大病害控制的研究重点。

基于改善宿主健康状况和养殖生态环境的免疫制剂、绿色生物渔药、绿色生态制品在水产中的开发和应用将逐步取代目前药物滥用的局面,为水生生物病害防治提供重要的关键技术和产品。

对水生生物的免疫机制、抗感染机制、健康生理,病原抗原确定簇基因结构等的研究为新型渔药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藻类、饵料生物、有益微生物、病毒等的转基因技术可能将为绿色渔药使用提供一条崭新的给药途径。

此外,根据中国的国情,对多种药物在水生生物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将为合理使用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提高品种的抗病力将是品种选育和驯化工作的重点,通过选育、基因工程技术培育等方法,获得能抵抗某种病原体感染的抗病品种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要实现水产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构建高水平、系统化的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和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我国水产病害防治技术工作的基本思路:(一)提高水产养殖动物免疫力。

通过疫苗、免疫增强剂、抗病品种等手段促进养殖动物产生对特定病原的抵御力和提高机体的基础抗病水平;(二)减少养殖生态环境失衡对养殖动物的不良刺激。

建立养殖生态标志因子监测技术和生态调控技术,消除连作障碍;(三)提高病害早期预测能力,控制病原传播,减少用药与安全用药。

建立病原早期快速检测试剂盒技术,开发新型绿色渔药,制定科学用药规范;(四)建立数字化病害监控技术复合体系。

一方面由病原监测、生态因子监测、专家分析库等组合成预警功能体系,另一方面由疫苗、免疫增强剂、环境改良生物制剂等系列产品及其配套技术并结合抗病品种、低污染高能饲料应用等组合成控制功能体系,两功能体系间的多元素有机集成,构建具有病害信息分析、指示控制方案、技术产品优化推荐、效应反馈分析、功能库更新提升等计算机识别监控技术系统。

我国水产病害防治需采取的组织管理保障措施:(一)法规、政策保障。

建立苗种免疫和疫苗补贴制度、疫病报告制度和隔离制度、用药处方制度和用药可追溯制度,等等,以起到政府引导、监督的作用;(二)规范养殖区域行为。

可试行似住房小区管理模式,以相对封闭的水产养殖小区为载体的养殖组织管理,包括引入龙头企业或管理公司,对小区实行统一水源处理、养殖生态养护、优良种苗和饲料提供、疫苗接种、疫病监测等养殖全过程的系列技术服务,以改变一家一户养殖模式,难以推行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的状态;(三)提升产业者素质。

通过各级推广部门的技术示范,对从业者加强技术培训,全面提升养殖者的绿色生产意识和技能。

三、院病害防治技术工作基础与研究发展方向、任务院病害防治技术领域工作基础积累扎实、技术队伍储备良好。

我院在水产病害控制研究已有近四十年的研究历史,在20世纪60年-70年代开展了“四大家鱼”为主的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细菌病和草鱼出血病研究;80年代随着养殖种类的多样化,研究对象扩展到海水鱼、虾病;90年代集约化养殖的兴起,随之而来的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对虾病毒病等暴发性流行病成了研究重点,研究水平也由个体、组织、细胞发展到分子,研究内容由流行病学、药物为主发展到诊断、免疫;尤其是21世纪初,现代生物学技术广泛应用于水产病害控制领域相关的研究工作,在病原分子学、分子免疫学、分子诊断学、药代动力学等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

我院在疫苗研究方面更具特色,引领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草鱼疫苗的发展经历了落后到先进的漫长升级,包括20世纪60年代末第一代的草鱼土法疫苗(草鱼“三病”组织浆疫苗)、80年代初第二代的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细胞灭活疫苗和90年代第三代的GCHV弱毒细胞疫苗;近年来疫苗研究对象涉及到海水鱼弧菌、鱼类嗜水气单胞菌、鱼类柱状曲挠杆菌、鱼类虹彩病毒、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等引起的水产动物重大疫病的广泛范围,在抗原特性与功能基因克隆表达、免疫应答机理等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研制的部分疫苗进入田间试验阶段。

目前我院已拥有一支近百人、学科全面系统、在国内有较强影响的水产病害研究学科队伍,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比例达80%以上,学术思想活跃,研究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在“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分别承担国家、省部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项、66项和120项,获国家、省部、院等各类奖励约40项,这些成果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挂靠在本院的相关机构有省、部“水产动物免疫技术重点实验室”、“水产医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水产养殖生物病害防治中心”各1个,院、市“鱼类健康与免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鱼病防治中心虾病防治分中心”各1个,“农业部新渔药临床试验中心”5个,以及被NACA接受为“水生动物健康区域中心”1个。

上述研究工作积累、队伍与条件平台建设为深入开展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研究,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技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我院在水产病害技术领域的研究方向是:构建水产养殖生物亚健康及其相关环节评估关键技术体系,包括生理亚健康状态检验技术、病原检测技术、药物成份检定技术、养殖生态预警技术等;构建水产养殖生物健康提高关键技术体系,包括非特异性免疫提高技术、特异性免疫提高和疫苗制备技术、生物安全抗感染技术、生物安全环境改良技术等;和提出最终建立改善鱼、虾、贝等食品安全的养殖保健管理方案、规范和标准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向水产病原、毒物等涉及人体卫生问题的研究领域拓展。

拟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方面:(一)基础研究:主要养殖鱼、虾、贝病原分子致病机理、流行病学、功能基因研究;养殖动物抗感染机理与特异、非特异免疫评价动物模型研究;渔药有效、安全评价模型研究;养殖动物对生态因子影响的应激机理研究。

(二)预警技术研究:主要水产养殖病毒生物分子芯片监测技术、细菌免疫学与基因学快速诊断试剂盒技术研究;主要水产养殖病害生态检测试剂盒技术研究;病害分析专家系统工程研究。

(三)控制品研制及配套技术研究:主要养殖鱼类重要病毒疫苗、细菌疫苗及寄生虫疫苗(储备)研制;主要养殖鱼、虾、贝免疫增强剂研制;水产动物主要寄生虫、真菌等植物源药物、天敌生物制剂(储备)研制;池塘土壤连作发病生态改良制剂及配套技术研究;常用渔药的药代学、药效学、毒理学及安全用药技术研究。

(四)技术集成体系研究:单技术操作规程与复合技术操作规程研究;计算机识别技术在病害预警、控制技术体系构建的应用研究。

“十一五”期间的重点研究目标是:突破商品化疫苗技术、病因检测试剂盒技术、池塘土壤连作发病改良技术及技术有机集成等关键点,建立科学、高效的病害监控技术复合体系,以全面提升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水平。

四、加强院病害防治学科建设的措施和建议以院“水产病害防治研究中心”为载体,通过团队工作机制的建立与运行,以及“中心”主任负责制和技术领域(水产病害发生与预警技术领域、水产动物免疫技术领域、水产药物研制与安全评价技术领域、水产病害生态防治技术领域和渔业公共卫生技术领域共5个重点技术领域)责任人负责制的落实,实现促进全院优势资源的聚集,在研究设备、研究方法、实验材料、信息数据等方面交流与共享,在人员队伍方面流动与协作,建立科学、先进、高效、合理运作的科学技术研究发展体系的目标。

建议建立有利于发扬团队精神的科研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做到重能力与贡献,不论资排辈。

加大投入,提升实验条件平台水平,在各所现有病害研究设施条件的基础上加以完善、提高和特色化。

院科研基金向团队、尤其是对团队组建初期的倾斜资助,以解决现有小项目为主、资金普遍不足,难以开展团队科研攻关和协作的问题。

一、水产生物技术是国际上竞争的重要领域水产生物技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以水产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水产业应用为目的,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为主体的综合性技术体系。

水产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高技术领域之一。

由于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良种培育、性别控制、生殖调控与苗种生产、病害防治、种质资源保存与濒危物种保护以及水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及应用价值,水产生物技术正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开发的重点,成为水产科技竞争的焦点。

世界各国政府,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抢占水产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制高点。

例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指出:“海洋生物技术是面向21世纪的一场竞赛。

伴随着在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技术、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等现代工具的深入应用,海洋科学的革命已经开始。

预期这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在速度上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在科学和经济意义上是史无前例的。

十年内,不仅在创新知识的数量,还是在洞察海洋生物中长期未决的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上将取得重要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