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论文

合集下载

《阿q正传》的阿q形象和讽刺艺术-毕业论文

《阿q正传》的阿q形象和讽刺艺术-毕业论文

【标题】《阿Q正传》的阿Q形象和讽刺艺术【正文】《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发表以后在赢得广大读者的同时又掀起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高潮。

小说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阿Q,通过阿Q的悲剧遭遇,揭示了民族劣根性中的软弱,愚昧与不彻底的小弄思想。

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和发挥,从而构成了一部阿Q的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

即便是在当下,被经济大朝冲斥下的市场经济时代对阿Q形象的研究,依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对阿Q精神的分析和解读,依然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下面笔者就从民族劣根性的典型形象、精神分析、以及鲁迅对阿Q的态度对这部小说作新的解读和阐释。

一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高度典型化的人物形象,他是农民带决不仅仅是农民,而是民族劣根性的集中代表,然而阿Q身上的这种性格又远远超出了民族和国界,它是整个人类人性的某些弱点的集合,不同民族的人,都能从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鲁迅对阿Q不仅仅作为一个农民形象来描写,还写出了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

便之成为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代表。

阿Q是一个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农,他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受着最深重的压迫和剥削。

他上无片瓦,只能寄住在土谷祠里;下无寸土,只能靠打短工度日。

他甚至连连姓也没有,因为未庄有赵太爷在,阿Q就不准姓赵,说了姓赵就要挨打受罚。

阿Q十分勤劳能干,他“割麦便割麦,撑船便撑船”。

然而他辛勤的劳动却连一个人的温饱都无法维持。

在赵太爷、钱太爷这些地主老财们的压迫之下,阿Q被逼得连破庙也住不成,短工也无处做,被剥削得只剩下身上穿的一条“惩一儆百”的对象枪杀了。

阿Q的一生是受压迫、受剥削、受凌辱、受残害的悲惨的一生。

阿Q受到这样深重的压迫,理应起来反抗和斗争,但是阿Q却没有觉悟。

阿Q 的不觉悟表现在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当他受到欺辱和凌辱的时候,他不是正视显示,相反的却用“精神上的胜利法”来安慰自己,把失败当作“优胜”,从精神上进行自我安慰和陶醉。

分析阿Q正传及其意义(论文)

分析阿Q正传及其意义(论文)

分析阿Q正传及其意义(论文)分析《阿Q正传》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义鲁迅先生创作的《阿Q正传》,主要是以其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画分析及对社会的清醒认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体现了深刻的主题,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

小说的内容,博大而精深,并且无一不闪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芒。

现在我从作品中所反映的女性观、传统习惯、革命观、奴隶性及看客态度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女性观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两个:要么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要么是破国亡家的狐狸精。

大抵前者多用于诗词,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而在做史论时则是后者的一套论调了,“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啊!男人对女人,一面是轻蔑,一面是追求,连屈辱不堪的阿Q面对静修庵里的尼姑也是或“唾骂”,或“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并说着下流话,但同时又是小尼姑引起他对女人的无限联想并出现了对吴妈的调戏。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人是奴隶,当男人也成为奴隶的时候,女人便成为物品,连人也称不上了,男尊而女卑。

这种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影响至今:招生招工上的男女不平等,家庭婚姻中对女性的暴力虐待,近年讨论的“让女人回家去”等等,无一不是歧视女性的观念在当今的表现;反腐题材的影视文学中腐败分子的腐败来自贪污,而贪污却大都是为了某个女人,总之还是女人惹的祸。

真是“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啊!这种观念,从某种角度来说,充分体现出以男权为中心的思想,男权社会从维护自己利益的角度出发,将所有的罪孽都归属于女人,所有的失误都归罪于女人,女性的地位便随男权的日益增强而一天天沦落了。

二、传统习惯“从来如此,便对么?”作者借阿Q这一人物对这个问题作了阐释。

在阿Q眼中,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的逻辑是墨守成规,反对变革,排斥异己。

阿q正传作文800

阿q正传作文800

阿q正传作文800
英文回答,As for the essay about "The True Story of Ah Q," I can definitely help you with that. The novel "The
True Story of Ah Q" is a classic work of Chinese literature written by Lu Xun. It tells the story of Ah Q, a man who constantly fails in his attempts to improve his life and is eventually killed. The novel is a critiqu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and its problems. For example, Ah Q's habit of self-deception and his inability to face reality reflect the larger issue of people's unwillingness
to confront the problems in society.
中文回答,关于《阿Q正传》的文章,我可以帮你。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国文学经典之作。

小说讲述了阿Q这个人物不
断失败的努力,最终被杀害的故事。

这部小说批判了传统的中国社
会及其问题。

例如,阿Q自欺欺人的习惯和他无法面对现实的能力,反映了人们不愿意面对社会问题的更大问题。

阿q正传鉴赏作文

阿q正传鉴赏作文

阿q正传鉴赏作文说起,那可真是一部让人又好气又好笑,还带着点无奈和悲哀的作品。

阿 Q 这个人,仿佛就是从我们身边的市井小巷里走出来的。

他没啥文化,也没啥钱,更没啥地位,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甚至有点潦倒的小人物。

但就是这么个小人物,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种种复杂和荒唐。

阿 Q 最出名的大概就是他那所谓的“精神胜利法”了。

被人打了,他心里想着“儿子打老子”,一下子就觉得自己占了上风。

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初看让人觉得荒唐可笑,可仔细想想,我们在生活中又何尝没有过类似的自我安慰呢?考试没考好,就想着“这次题目太难,大家都考得不好”;工作上出了差错,就跟自己说“这只是个小失误,不影响大局”。

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其实是我们每个人在面对挫折和不如意时,潜意识里想要逃避和自我保护的一种夸张表现。

还记得阿 Q 去调戏小尼姑那段,那场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他嘴里不干不净地说着些轻薄的话,伸手就去摸小尼姑的头。

小尼姑又羞又恼,阿 Q 却得意洋洋。

这段描写把阿 Q 的粗俗和无赖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以为这样就能显示自己的“威风”,殊不知在旁人眼里,他不过是个让人鄙夷的小丑。

还有阿 Q 幻想自己革命成功后的情景,那简直是异想天开。

他想着自己要什么有什么,金银财宝、女人……完全不顾现实,沉浸在自己编织的美梦里。

这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无知和愚昧,同时也反映出那个时代底层人民对改变命运的渴望,只是他们找不到正确的道路,只能在幻想中寻求一丝慰藉。

阿 Q 参加革命的那一段也特别有意思。

他根本不懂革命是什么,只觉得这是个能让自己出人头地的机会。

他稀里糊涂地跟着别人闹,结果却被当成替罪羊给抓了起来。

在审判的时候,阿 Q 还一脸茫然,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

这一幕真的是既可悲又可笑,他到死都没明白自己的命运为何如此悲惨。

其实,阿 Q 就是那个时代无数底层人民的一个缩影。

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尽压迫和欺凌,却无力反抗。

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和毛病,但这些缺点和毛病并不是他们天生就有的,而是那个黑暗的社会造成的。

本科论文 分析《阿Q正传》语言的特色.

本科论文 分析《阿Q正传》语言的特色.

分析《阿Q正传》语言的特色【内容摘要】:鲁迅小说《阿Q正传》是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品,它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显示面貌,揭示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尖锐地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本质问题:农民问题。

小说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彻底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才能使他们真正觉醒,走向反抗和斗争的道路。

《阿Q正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尤其在描述和议论方面,让人印象深刻。

【关键词】:语言特色描写语言议论语言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篇经典作品,叫人百读不厌,尤其是其中的语言特色,本文就其中的描写语言与议论语言来做赏析。

一、描写语言描写语言是绘形绘色、摹声象意的艺术语言。

小说描写语言的艺术在于使读者对环境景物、人物外形和心理状态似有直感,在头脑里形成鲜明的形象,进而借以认识人物性格和社会生活的本质,与作者产生共鸣。

成功的描写语言,风格有各种不同,或朴素,或华美,或粗犷,或细腻,或沉静,或活泼,都是创造典型环境和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段。

鲁迅的描写艺术是以“白描”的成功为人们所赞叹的。

白描,或称素描,不事雕琢,不求华美,而以素朴、自然为美,文字上呈现洗炼的风格,用鲁迅的话说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鲁迅的白描,往往是一个词儿就显现出鲜明突出的具体形象,三言两语就勾勒出典型环境的生动画面,或微妙地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孔乙己脸上的“新伤疤”和被打断而“盘着”的两腿,,闰土“灰黄”的脸色和“肿得通红”的眼睑,祥林嫂才三十来岁就已“全白”的头发和她那“间或一轮”的眼珠,这些都是白描,都反映着人物的悲惨遭遇,有效地辅助了性格刻画。

《药》里对沉寂的黑夜和阴冷的坟场的白描,使读者更觉得社会黑暗、世态阴冷,更为青年革命家夏瑜牺牲的寂寞和群众的不觉悟而深感悲冷。

《在酒楼上》的“空空”的酒楼,与吕纬甫之类知识分子的虚无主义和生活的空虚相适应,“明得如火”的茶花则透露了作者对有意义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阿q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阿q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阿Q人物形象分析论文引言《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的黑暗与封建道德的虚伪。

该小说以阿Q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人物为中心展开,既展现了他的可笑之处,又表现了他内心的扭曲和尊严的侵犯。

本文旨在对阿Q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从阿Q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以及社会背景等多个方面,探讨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代表意义。

阿Q的性格特点阿Q是一个具有泛化特征的人物形象,他的性格特点既具有个体特征,又具有普遍代表性。

首先,阿Q狭隘自私、自视甚高,对自己的形象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和虚荣心。

他总是试图通过夸夸其谈和自我吹嘘来增强自己的自尊心。

其次,阿Q 心胸狭窄,缺乏同情心和善良感。

他对他人的苦难和困境漠不关心,甚至会幸灾乐祸地加以嘲笑和嘲讽。

最后,阿Q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他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享乐,从不为社会和集体做出任何贡献。

阿Q的行为举止阿Q的行为举止体现了他的性格特点,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首先,他常常通过武力欺凌他人来显示自己的强壮和优越感。

无论是在与小D打斗时,还是在广场上公然斗殴,阿Q总是以自己的胜利来彰显自己的力量和威严。

其次,阿Q经常玩弄文字游戏,利用奇怪的解释和扭曲的逻辑来掩饰自己的失败和不堪,从而维护自己的尊严。

他对待名誉和尊严的追求甚至超过了任何物质利益。

最后,阿Q在自我认同和认同感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缺失。

他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缺乏自我认同的确定性,经常陷入自我怀疑和自卑的情绪中。

阿Q的形象意义阿Q作为《阿Q正传》的主角,代表了一个特定社会环境和一种特殊情境中的人物类型。

他既是一个封建社会底层人物的形象,也是一个被压迫者的代表。

阿Q的出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无可救药的黑暗和道德虚伪,展现了社会中的各种不公正和剥削。

同时,阿Q也是一个具有普遍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他代表了所有在困境中挣扎的个体,他们一方面被压迫,另一方面又渴望通过各种手段来取得尊严和自尊心的满足。

阿Q的形象意义还体现在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个人意识觉醒的呼唤上。

阿Q正传论文 浅谈《阿Q正传》之阿Q精神

阿Q正传论文 浅谈《阿Q正传》之阿Q精神

阿Q正传论文浅谈《阿Q正传》之阿Q精神《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中最长的一篇,也是最精彩的一篇。

鲁迅先生是一个爱国的作家,而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
尝过被人吹捧的滋味,阿Q有些不适应了。

城里闹起了革命党,举人老爷几大箱子东西放到了赵太爷家。

阿Q本不喜欢革命党,但听说革命党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就向往起革命。

他要把那些欺负他的人都抓起来,“嚓嚓”了,还要找女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想要谁就要谁。

这就是阿Q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阿Q竟去巴结他讨厌的假洋鬼子,但假洋鬼子让他滚。

阿Q不明白为什么假洋鬼子不让他革命,带着这个疑问,直到被抓进牢里他也没想明白。

过堂、画圈、游街、一直在纠结,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不让他革命,不让他实现他的理想。

直到这时他还在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人大抵要进一两次牢房的。

直到绑赴菜市口,他才怕了,才知道这次大抵要被枪毙了。

到这时他还在想,人大抵是要上一次刑场的。

他也想学着革命党唱上两句,但终于没唱出来,憋半天嚷出半句‘‘二十年后......’’阿Q死了,死的不明不白,糊糊涂涂,但那些看客们还在为跟了一路,没听他唱两句而不满。

阿q正传征文800字

阿q正传征文800字

阿q正传征文800字《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所著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平凡的农民阿Q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无奈。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准的社会分析而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推崇。

阿Q是一个典型的农民,他虽然生活贫困,但一直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

然而,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他的生活逐渐变得艰难。

无论是地主的压迫,还是领导的欺负,阿Q都屡屡受到伤害。

然而,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通过自我安慰和自我吹嘘来维持自己的尊严和自尊。

阿Q的这种乐观精神和自尊心令人敬佩,但也正是这种乐观心态让他逐渐成为了社会的弃儿。

小说通过描写阿Q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无奈。

阿Q的悲惨遭遇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整个社会制度的扭曲和不公。

他的失败和挫折并非个人的原因,而是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

阿Q在封建社会中无法立足,他的努力和抗争只能是徒劳无功。

小说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写,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地主的压迫和欺负,领导的横冲直撞,以及社会的不公平对待,这些都成为了阿Q的心灵创伤。

他试图通过自我安慰和自我吹嘘来摆脱困境,但最终却只能陷入更深的绝望。

这种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扭曲。

《阿Q正传》不仅仅是一部揭示封建社会黑暗的小说,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探索。

阿Q的悲惨遭遇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脆弱和无奈。

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人们往往失去了自我,变得软弱无助。

阿Q的失败和挫折是一个个个体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通过《阿Q正传》,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无奈,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索。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社会分析,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它告诉我们,只有摆脱封建社会的束缚,追求自由和平等,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尊严和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鲁迅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巨大遗产中,《阿Q正传》无疑是最杰出的作品。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最高成就和世界水平,吸引了一代代读者和研究者,产生了最为广泛深远的影响,而且为后人留下了说不完的话题,悟不尽的启示。

它象神话中的宝山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显雄伟和神奇。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背景,从农村乡镇的角度反映了这场革命的全过程,因此《阿Q正传》与辛亥革命历来就是人们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

近些年来,有关的一些观点提得颇为尖锐,促使笔者也有所思考,现不避浅陋,略述一、二,希望能够有助于正确理解和发掘《阿Q正传》的深意和价值。

一首先谈谈《阿Q正传》是否直接表现了辛亥革命的问题,这是诸多有关分歧的起点。

《阿Q正传》发表之初,沈雁冰、周作人等人都强调了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从启蒙主义的角度正确地分析了《阿Q正传》和阿Q典型的意义,阿Q 被充分地现实化和生活化,但他们没有深入地探讨小说所揭示的国民性弱点与中国革命的现实关系。

在以后的岁月里,中国社会一直处在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激流暴湍中,阶级观点在社会意识中不断地被强化。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形势已经改变,但当时的路线和政策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更重视《阿Q正传》所反映的农民问题和辛亥革命问题,将改造国民性与教育农民和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联系起来,如强调阿Q作为农民或落后农民的阶级本质,提出阿Q的革命性和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等问题。

八十年代通过对文革的反思,反封建思想革命“研究系统”以批判的姿态出现,否定了以前的所谓社会政治革命研究系统,更强调鲁迅小说的改造国民性主题,认为鲁迅小说只是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也就定位在反封建思想革命上。

但是鲁迅小说包括《阿Q正传》对于社会政治革命是否真的没有直接表现,它只是从思想革命的镜子中“折射”出来的呢?当时对此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今天回过头来看,我觉得这仍然还是可以讨论的。

我认为,鲁迅并没有把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对立起来,鲁迅小说也没有只表现思想革命不表现政治革命,他所说的“第一要着”[1]是改变国民的精神也不是把改造国民性作为救国救民的唯一道路(王瑶先生等都对此作过很好的论述,本文不再重复)。

相反,他对社会政治革命有非常敏锐、深刻和独到的认识,具体到《阿Q正传》来看更是如此。

小说开头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旧中国的黑暗现实图,揭示了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它的巨大历史作用。

在未庄社会中,赵太爷、钱太爷、假洋鬼子等组成了一个具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标记的统治集团,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对下层人民实行专制统治;而阿Q、王胡、小D等穷人则过着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连饮食男女等人的基本权利和本能要求也被剥夺,“不准姓赵”事件、“恋爱的悲剧”“生计问题”都十分典型而尖锐地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人民所受的沉重压迫和剥削。

他们不起来反抗将没有任何出路,辛亥革命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下不可避免地爆发的。

不管鲁迅是否运用了社会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创作,他对生活的描写和历史规律的揭示是准确而深刻的。

鲁迅在小说中也充分肯定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真实地表现了它对几千年封建主义统治的巨大冲击。

那块供在古庵里的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虽然是被假洋鬼子赵秀才砸掉的,但他们毕竟是趁了辛亥革命的浪潮。

更具实质意义的是城里那个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的害怕,革命一起来他就赶紧转移财产,准备逃难。

当他的大乌蓬船偷偷地从黑xū@①xū@①中划到未庄赵府上的河埠头时,也立即“将大不安带给了未庄,不到正午,全村的人心就很震动。

”作为地方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赵太爷钱太爷之流更是一反常态,惊慌失措,惶惶不可终日。

读着“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风的叫”阿Q为“老Q”的情景,我们不禁有点象阿Q那样“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

”如果这场革命能够继续深入下去,中国的面貌庶几可以改变,中国革命的进程将会大大缩短。

鲁迅在小说中对辛亥革命的这种艺术表现,是符合他一贯的立场和态度的。

早在革命派与保皇派的斗争中,他就坚决拥护革命派的主张,并誓做革命之骁将。

武昌起义和杭州光复的消息传到绍兴,广大群众热烈欢迎,满清地方官吏却纷纷逃窜,而新政权尚未建立,政治上出现真空,社会秩序混乱。

在此形势突变时,鲁迅挺身而出,组织进步师生上街武装巡逻,准备武力对付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王金发进踞绍兴成立了新的军政分府后,鲁迅出任了山会师范学校校长,参与发起创办了《越铎日报》。

他在《<越铎>出世辞》中赞颂辛亥革命“首举义旗于鄂。

诸出响应,涛起风从,华夏故物,光复大半,东南大府,亦赫然归其主人。

”欢呼“民气彭张,天日腾笑,孰善赞颂,庶猗伟之声,将充宇合矣”。

并把“行自由之言议,尽个人之天权,促共和之进行,尺政治之得失,发社会之蒙覆,振勇毅之精神”规定为该报的宗旨。

对革命的失败,鲁迅也首先看到的是政权的变质,上层统治集团的腐败,所以他的批评直指王金发和那些投机分子。

许多事实都证明,鲁迅虽然在仙台时就弃医从文,立志于思想革命,但并非将思想革命与社会政治革命看作是相互对立或互不相干的。

而且当面对现实特别是革命运动兴起时,他首先关注的还是政治动态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是政治上的成败,政权的得失。

因此,他在坚持思想革命的同时,用自己的笔和实际行动,终生进行反对北洋军阀和后来的国民党新军阀及其走狗奴才的斗争。

他注重思想革命,不满群众的愚昧麻木,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痛感他们对国家政治、民族兴亡、政权变化这些大是大非、生死攸关的问题缺乏敏感和认识,不管谁统治,是满清皇帝还是民国总统,他们都只希望有一个做稳奴隶的时代。

看到当时政治舞台上“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2]而群众却茫然无知的局面,他内心无比的痛苦和愤激,所以在《阿Q正传》中特别注意表现把总、举人、赵太爷、秀才、假洋鬼子等反动势力的动态。

即使说辛亥革命只是创造阿Q这一典型的历史背景,小说还是对革命的许多方面作了直接的描写和反映,“尼姑庵革命”,“不准革命”,“咸与维新”,把总和举人的冲突,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极为生动的典型事件和情节,使人们从中看到了这场革命的真实面貌。

所以辛亥革命既是阿Q生活的时代背景,也是阿Q的人生历程,命运的归宿。

鲁迅虽然没有写出《人间喜剧》、《战争与和平》那样的宏篇巨制,但以更具内力的笔触,从独特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旧民主革命的真实的历史图画。

那种说《阿Q正传》没有直接表现辛亥革命的观点是不符合作品实际的。

二既然鲁迅在《阿Q正传》中不仅表现了思想革命的主旨,而且关注了政治革命诸方面的重大问题;那么,他对辛亥革命的总结,也就是小说对辛亥革命的具体表现,就不限于某一端,而是全面的,并且在我看来还是辩证的,他同时思考了物质与精神,革命与群众,以及与革命相关的各个阶级、阶层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一个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鲁迅最为关注的是群众的觉悟和他们对革命的态度。

他经历了绍兴光复的全过程,看到了革命是怎样很快就从胜利走向失败的。

他痛感缺乏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没有造成农村的大变动,是辛亥革命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失败的根本原因。

从写于辛亥革命高潮之中的文言小说《怀旧》,到《呐喊》《彷徨》中的诸篇,他从不同的侧面不断地展示这一主题,而《阿Q正传》是其中最全面、最深刻、最杰出的一篇。

小说通过阿Q这个艺术典型的创造,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鲜明而尖锐地描写了国民性的愚弱和群众对社会变革的盲目、无知与冷漠。

阿Q是未庄贫民中唯一听到过革命党并亲眼见过革命党的人,但他有一种不知从哪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深恶而痛绝之。

”反动派杀害革命党人时,他去看热闹,回到未庄还手舞足蹈地向人们炫耀:“杀革命党。

咳,好看好看。

”他转而“革命”后,仍然不过是觉得“造反?有趣”想到的是报复、拿东西,得到女人。

而当他被作为枪犯拿来“杀一儆百”后,人们又不过是来看他杀头示众的盛举,而且未庄的人“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城里的人则“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这是多么令人震@ ②的描写!阿Q无辜被害,人们不仅毫不同情,而且还在他身上寻开心,这是何等残酷! 他们对旧的一切浸深渐久,习以为常,对任何变动、改革反而看不惯,即使把杀头改成枪毙这种人类文明的一点点进步也不为他们所接受,又是何等可悲!发生在这样的群众基础上的革命能够取得真正的胜利吗?相反,革命的敌人封建势力却异常强大、顽固和狡诈,这也是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怀旧》中,鲁迅就通过秃先生和金耀宗这两个人物暴露了封建阶级的政治敏感和老谋深算。

在《阿Q正传》中,从城里的白举人、知县、把总到未庄的赵太爷、秀才、假洋鬼子等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都更富有反革命的经验,更善于变化和钻营。

举人一闻革命风声,马上向乡下转移财产,并和赵太爷攀了“转折亲”,以应付时局。

昔日不准阿Q姓赵的赵太爷在革命起来后立即改变了态度。

“历来不相能”的假洋鬼子和赵秀才在看准形势后也“相约去革命”。

他们到静修庵打了老尼姑,砸了“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偷走了宣德炉,又很快进城买到了“柿油党”的银桃子,用欺骗手段和革命党拉上了关系。

城里的知县、把总等都已改头换面,做了“革命党”。

就这样,新旧军阀官僚、封建遗老遗少很快勾结在一起,钻进了革命阵营。

当他们一旦攫取了权力,立刻撕下了伪装的面纱,露出本来的面目,实行更公开的封建暴力统治,反过来不准贫苦的阿Q革命,还诬陷阿Q为强盗、抢劫者,拿阿Q来“杀一儆百”。

他们还向佃户“追缴他祖父欠下来的陈租”,把还不起租子的农民投进监狱,大搞反攻倒算。

他们作威作福,仍然骑在劳动人民头上。

小说里描写的这种情景,是辛亥革命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在首义的武昌,黎元洪、汤化龙等满清时代的旧军官、立宪党人掌握了军政大权。

绍兴的旧官绅听到革命的消息后,立刻纷纷成立什么自由党、社会党等,原绍兴知府匆忙地组成军政分府,自任民政长,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地主章介眉也成了治安科长。

不久,虽然王金发成立了新的军政分府,开始时尚采取了一些革命措施,但旧官绅们又变换手段重新控制了权力。

绍兴如此,武昌如此,全国也大都如此。

这样,辛亥革命的果实很快就被封建势力所篡夺,真正的革命派却受到了排斥和打击,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阿Q正传》还深刻地揭示了,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更为直接的,具有决定性的原因,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实行了一条对封建势力妥协的“咸与维新”的路线。

在五、六十年代一片批判资产阶级的声浪中,将此看作是《阿Q正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显然不符合鲁迅的本意和文本实际,但八十年代后有些论者又完全否定作品的这一思想,我觉得也是偏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