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生:“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
“洋八股”与硕士论文写作规范

“洋八股”与硕士论文写作规范作者:鄢显俊来源:《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年第1期鄢显俊(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650091)摘要:硕士论文属于典型的“范式研究”,可通过构建“硕士论文写作‘洋八股’规范”,将硕士论文写作流程“可视化”为若干必须严格遵循的“机械步骤”,以此对研究生展开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的学术训练。
这一训练的首要步骤是科学选题,它遵循三大标准:“真问题”、“好问题”和“专业问题”。
选题确定后,硕士论文写作便进入至关重要的开题报告写作环节。
开题报告分为七个部分,在特定问题引导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充分阐述选题的合理性,即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洋八股”;硕士论文;研究范式;写作规范中图分类号:G643.8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6-10-08作者简介:鄢显俊(1966-),男,云南昭通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社会学家彭玉生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属于“范式研究”,“自从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1970)发表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我们认识到了范式及其变革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
根据库恩的定义,范式指被学术共同体奉为标准的一系列普遍性规则、方法、概念及理论。
”这种研究“都采用一种非常刻板、近乎迂腐的格式”。
于是,他“将这种结构戏称为‘洋八股”’,据此,“提炼出‘洋八股’的一般结构。
”即“经验社会科学研究的八个组成部分:问题、理论(文献)、假设、数据、测量、方法、发现和结论。
” 硕士论文属于典型的“范式研究”,本文根据彭玉生提出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洋八股’规范”,并结合作者指导硕士研究生多年积累的经验,提出一种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硕士论文写作‘洋八股’规范”,以期能为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写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开题报告逻辑框架图研究生是否掌握“硕士论文写作的‘洋八股’规范”是完成一篇合格硕士论文的关键。
从硕士论文写作流程看,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而开题报告则是检验选题能否成立的首要环节。
扎根理论的历史与逻辑

∗㊀本研究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西方质性社会学方法论研究 (16BSH006)资助㊂感谢储卉娟㊁黄盈盈㊁李丁在文章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启发,同时感谢匿名评审专家的指正㊁建议与认可㊂文责自负㊂扎根理论的历史与逻辑∗吴肃然㊀李名荟提要: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论路径,扎根理论对近五十年来的西方学界和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但是不少研究者对它的理解和运用仍不够清楚㊁合理㊂本文详细回顾扎根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归纳其核心技术特征与研究逻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㊁澄清和总结扎根理论的内部分歧以及相应的方法论问题㊂作为与社会学亲缘最近的质性研究策略,扎根理论的优势和困境是由美国社会学的学科特性所决定的㊂关键词:扎根理论㊀质性研究㊀社会学方法论1967年,美国学者巴尼㊃格拉泽(BarneyGlaser)与安塞姆㊃斯特劳斯(AnselmStrauss)出版了‘发现扎根理论:质性研究的策略“(TheDiscoveryofGroundedTheory:StrategiesforQualitativeResearch)一书,把 扎根理论 (groundedtheory)这一新词带入了社会科学研究㊂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扎根理论在西方社会科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末 应用最为广泛的质性研究解释框架 (Denzin,1994)㊂质性研究长期以来 存在着系统性不够强㊁理论与方法的关系模糊㊁方法论与研究技术相脱节 等问题(吴肃然等,2018),而扎根理论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因此,对许多需要处理质性材料的研究者来说,它有着很强的吸引力㊂近二十年来,随着学术思潮的传播,扎根理论在中国学界也产生了日益广泛的影响㊂在社会学㊁教育学㊁管理学㊁政治学㊁经济学㊁心理学㊁传播学㊁图书馆学㊁体育学和医学等众多研究领域中都出现了介绍扎根理论的经典综述(陈向明,1999;王锡苓,2004;费小冬,2008;贾旭东㊁谭新辉,2010;吴毅等,2016)㊁深化扎根理论应用的技术探讨(王璐㊁高鹏,2010;孙晓娥,2011;陈向明,2015;范培华等,2017;景怀斌,2017)和大量基于扎根理论所开展的经验研究㊂57社会学研究㊀2020.2然而,作为一种发端于社会学的方法论思潮,扎根理论带有天生的社会学的学科印记,它的后续发展也一直嵌入在美国社会学的发展进程中㊂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研究者就会对复杂多面的扎根理论产生单一面向甚至是望文生义式的理解(黄光国,2006:6),把握不住这种方法论的真正优势和弱点㊂当前不少 扎根理论研究 就暴露出了上述问题,在许多研究者的眼中,扎根理论 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 , 是一种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 , 是一套明确的技术 , 有着统一的程序步骤 ,然而无论从扎根理论的发展历史还是理论逻辑来说,这些认识都值得深入的讨论与反思㊂一㊁扎根理论的产生扎根理论的创立与20世纪美国社会学研究的总体背景是紧密相连的㊂自1892年创办全美第一家社会学系开始,芝加哥大学就引领了美国社会学的学科气质和发展方向㊂在托马斯(WilliamI.Thomas)㊁帕克(RobertE.Park)和伯吉斯(ErnestW.Burgess)等学者的努力下,芝加哥学派成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舞台上的唯一主演,他们开拓了个人生活史㊁人类生态学和绘制地图法等研究方法,而他们所探讨的移民研究㊁族群研究㊁社会病理学和城市生态学等议题,也成为了舞台上的主打节目(何雨,2016:2)㊂该学派的代表作‘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ThePolishPeasantinEuropeandAmerica)被视为 美国社会学的伟大经典 (Coser,1977:62),确立了社会学的独立学科地位(Shils,1948:26)㊂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学在美国的不断发展,芝加哥学派的一些先天问题开始显现(周晓虹,2004);大萧条的出现也暴露出帕克等人的研究在解释力和预测力等方面的不足;同时,大萧条带来的就业困难也成为一条导火索,促使许多本来就对芝加哥学派的 近亲繁殖 很不满的青年社会学家群起而攻之㊂在1935年的美国社会学协会年度大会上,一群年轻人正式发起挑战,严厉批判芝加哥学派的传统研究路径㊂正如后来的学者所评价的,这场 叛乱 是 一伙站在实证主义根本立场㊁开展量化研究运动先头部队 少壮派 的行动 ,其目的是在 科学客观的旗帜下来反对芝加哥学派的人文主义立场 ,67专题研究扎根理论的历史与逻辑它意味着逐渐崛起的㊁以哥伦比亚学派为代表的 变量范式 对主导传统的㊁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 情境范式 的挑战(何雨,2016:199,444)㊂这一挑战对其后几十年的美国社会学产生了深远影响㊂为回应变量范式的挑战,也为挽救芝加哥学派的学术地位,学派的第二代学者积极展开了自我批判㊂1939年,新一代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赫伯特㊃布鲁默(HerbertBlumer)撰文批评了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FlorianZnaniecki)合写的名著‘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Blumer,1939)㊂在他看来,这本被奉为学派圣经的著作中所呈现的经验材料证明不了相应结论,但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于证据不够充分㊂实际上,该研究所使用的经验材料具有相当丰富的理论意义,但托马斯等人并未真正聚焦于此,反而总试图证明一些在托马斯的旧作中早已存在的观点㊂布鲁默认为,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妥的(Glaser&Strauss,2006:12-13)㊂布鲁默的批评虽然直接针对托马斯二人在1918-1920年的工作,实际却指向了他自己发声的时代㊂在变量范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趋势下,其时的美国社会学研究出现了一个普遍问题,即理论与经验的割裂㊂布鲁默认为,在‘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一书中所出现的那些被变量范式当作靶子的缺点,恰恰不是象征互动论背后的情境范式所导致的,而是来自与变量范式同源的一种方法论认识㊂这种认识主张:经验研究本身并不能产生理论,它是被用来校验理论的,而理论则要通过研究者的偶发奇缘(serendipity)来获得(Merton&Barber,2004)㊂按照这种逻辑,从事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学者要做的只是验证理论,而待验证的理论则由专门的理论工作者提供,这就势必造成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二元对立㊂可以看出,在试图重建芝加哥学派学术地位的过程中,布鲁默采取了 以守为攻 的方式:在批评第一代芝加哥学派的基础上,他反过来对哥伦比亚学派主导的变量范式提出了超越性的批判㊂这种 以守为攻 并不是单纯追求学术权力的话语策略,从广义的学科史和思想史的角度来说,它实际上是从 质性研究 归纳逻辑 人文主义 和 历史 情境范式 的立场来对 量化研究 演绎逻辑 科学主义 和 自然 法则范式 所做的总体性批评㊂其实,以保罗㊃拉扎斯菲尔德(PaulLazarsfeld)为代表的哥伦比亚学派社会学家也已意识到了假设检验模式的 验证 研究可能导致理论与经验的对立㊂为了在 验证 模式下将这一问题化解,罗伯特㊃默77社会学研究㊀2020.2顿(RobertK.Merton)进一步提出了 中层理论 这一著名的方法论概念,然而它从学理上来说并不成功(吴肃然㊁陈欣琦,2015;Glaser&Strauss,2006:2)㊂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格拉泽和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的斯特劳斯带着各自的知识传统,以弥合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的二元对立为初衷,以开辟新的研究模式为目的,提出了一种 生成的 (Glaser,2008:3-9)而非 验证的 方法论,即 扎根理论 (Strauss&Corbin,1998:9-10)㊂对于其时主导美国社会学的实证主义范式,对于 系统的观察 可重复的实验 对概念的操作化定义 逻辑推导出的假设 验证理论的证据 等量化方法的金科玉律, 扎根理论 均提出了不太一样的主张(卡麦兹,2009:6),最终引领了一场社会科学领域的 质性革命 (Hallberg,2006)㊂二㊁扎根理论的发展(一)经典扎根理论对许多经验社会学的从业者来说, 创造 或 发现 理论不是自己的任务, 验证 理论才是㊂格拉泽二人的态度则截然不同,他们主张,创造理论恰恰是社会学家该做的事情,正是这一任务才界定出了社会学家的身份㊂那些针对经验证据所进行的描述和验证是新闻记者和调查公司都能胜任的工作㊂过于强调 验证 扼杀了社会学研究者的创造力,使得他们在研究生涯的早期就放弃了理论追求㊂其实,韦伯和涂尔干等社会学的开创者们所划定的理论范围非常有限,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领域都未被经典理论覆盖,这些领域理应成为后来研究者的理论空间(Glaser&Strauss,2006:6-11)㊂扎根理论采取了一种既不同于假设检验也不同于民族志的材料处理方法,它挑战了以下固有的方法论认识: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是二分的;资料搜集与资料分析是两个独立步骤;质性研究方法是印象主义式的,是非系统的;质性研究是量化研究的探索性先导;质性研究只能提供描述性的个案,无法得到普遍化的理论(Charmaz,1995)㊂在格拉泽与斯特劳斯的笔下,扎根理论研究的过程和规则大致如下:第一,无需太多研究准备,也无需专门的文献回顾㊂研究者可以有87大致的研究主题,但切忌带有预先设定的具体研究问题㊂在这一点上,扎根理论与其他方法论是迥异的㊂第二,在搜集经验材料时主要使用深度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但材料并不仅限于质性的,量化材料与质性材料有着同等地位㊂选取研究对象时不需要遵循随机原则,而要运用理论抽样(theoreticalsampling)㊂不能像统计学那样追求研究对象的 独立性 ,反而要围绕着研究对象间的联系和异同进行持续比较,以此发现理论元素㊂第三,对以访谈记录为主的经验材料进行编码㊂编码包含两个步骤:实质编码(substantivecoding)和理论编码(theoreticalcoding),其中实质编码又包括开放编码(opencoding)和选择编码(selectivecoding)两个子步骤㊂第四,在扎根理论的全部研究过程中,要持续撰写备忘(memo)㊂备忘记录了研究者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各种想法,是研究者对自身理论意识流的即时记录,不用计较语法和拼写㊂不断积累㊁修改和整理备忘,对编码进行分类整合,梳理理论逻辑,写作框架就逐渐成型了㊂㊀表1㊀㊀经典扎根理论的编码步骤开放编码对文字材料进行逐字逐句的检视,用关键词把每一个事态(incident)标记出来㊂根据概念划分,将关键词聚拢分类,尽可能多地建立起一些概念范畴(conceptualcategory)㊂经过持续的搜集㊁整理㊁比较和分析,概念范畴会变得厚重,不同范畴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清晰,此后一个核心范畴(corecategory)就会涌现(emerge)出来㊂选择编码研究者集中关注核心范畴和其他与其有意义联系的范畴㊂此时可以通过理论抽样来搜集证据,对访谈提纲进行相应调整㊂当核心范畴变得足够充实,与其他范畴之间的关系变得足够清晰时,研究就达到了饱和(saturation)状态㊂这时就可以开始进一步的抽象化,将不同范畴进行整合和压缩,以得到一些实质概念(substantiveconcept)㊂理论编码进行最后一级的抽象,确定多个实质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明了研究所考察的社会行为过程背后的潜模式(latentpattern),这种潜模式就是研究所要发现的理论㊂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参考既有文献,同时借助访谈中所做的备忘来撰写论文㊂㊀㊀资料来源:Holton,2010;Kenny&Fourie,2015㊂(二)程序化扎根理论1967年,‘发现扎根理论:质性研究的策略“在美国和英国出版,吸97专题研究扎根理论的历史与逻辑引了大量在英语学界从事质性研究的社会科学家㊂与此同时,格拉泽和斯特劳斯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社会行为科学系开设了一系列有关扎根理论的课程和讲座,带领学生陆续开展研究,进一步提升了扎根理论的知名度,其应用范围逐渐由最初的医疗领域拓展到了心理学㊁教育学和社会工作等多个领域(Strauss&Corbin,1994)㊂在初期的繁荣背后,一些问题也浮现出来:虽然格拉泽和斯特劳斯为质性研究提供了一套程式,但相对于量化研究的 洋八股 (彭玉生,2010)来说,这套扎根理论的方法存在着相当强的不确定性,尤其是编码过程所表现出的高度个人化特征常常使学习者感到一头雾水㊂许多人在经过大量阅读㊁学习大量课程后,在尝试运用扎根理论来开展自己的研究时依然感到无从下手(Stern,1994;LaRossa,2005)㊂为了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斯特劳斯和他的学生朱丽叶㊃科宾(JulietCorbin)在1988年提出了一种程序化水平更高㊁编码过程更加系统严格的扎根理论㊂这个新版本对1967年的版本做了诸多修订,试图将扎根理论的步骤和技术细化为 一步一步来 (stepbystepfashion)的阐述,为那些从事质性研究的新人提供可行指导(Kenny&Fourie,2015)㊂㊀表2㊀㊀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编码步骤开放编码与经典扎根理论的开放编码过程类似,要求从文字材料中抽象出一些范畴,进而寻找范畴的属性(property),并将其维度化(dimensionalized)㊂比如在研究慢性病人的生活时发现了 疼痛 这一重要概念,继而找到 头痛 胃痛 神经痛 等不同类别,再从不同维度来考察它们的频率㊁强度㊁持续时间等,确定变化范围㊂主轴编码确立主范畴(overarchingcategory)和次范畴(sub⁃category),按照典范模型(paradigmmodel),将次范畴围绕着主范畴组织起来㊂所谓典范模型,指主范畴的五个方面:因果条件(causalconditions)㊁环境(context)㊁干扰条件(interveningconditions)㊁行动/互动及其策略(action/interaction,includingstrategies)㊁后果(consequences)㊂确认若干比较稳固的主范畴㊂在界定上述五方面因果元素的时候,还可以借助名为 条件矩阵 (conditionalmatrix)的工具,该工具把条件和后果等元素从微观到宏观划分为8个层次,研究者可以将手中的材料对号入座㊂它们分别是:(1)行动(action);(2)互动(interaction);(3)群体㊁个体㊁集体(group,individual,collective);(4)次组织㊁次制度(sub⁃organizational,sub⁃institutional);(5)组织和制度(organizationandinstitutional);(6)社区(community);(7)国家(national);(8)国际(international)㊂08社会学研究㊀2020.2续表2选择编码在多个主范畴中确定一个核心范畴并围绕其组织理论㊂研究者可以按以下五个步骤(不一定按顺序)开展选择编码:(1)用几句话对所研究的现象进行总体描述,提供一条故事线(storyline);此描述需要使用分析性的术语,体现出核心范畴所引导的理论线索㊂(2)继续使用典范模型,找到核心范畴的辅助范畴(subsidiarycategory),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此建立如下形式的理论:A(条件)ңB(现象)ңC(环境)ңD(行动/互动及其策略)ңE(后果)㊂(3)确定核心范畴的属性和维度,在维度层次上对辅助范畴进行分类与定位㊂(4)结合经验证据,考察通过上述过程得到的理论是否可靠㊂(5)通过理论抽样填补遗漏的细节,确保足够的范畴密度(categorydensity)㊂㊀㊀资料来源:Strauss&Corbin,1994:273-285;Kenny&Fourie,2015㊂在这个程序化版本的扎根理论中,编码分为开放编码㊁主轴编码(axialcoding)和选择编码三个步骤,并增加了 维度化 典范模型 条件矩阵 等新工具,进一步明确了扎根理论的分析步骤和分析技术,试图借此消除新手研究者在资料分析过程中常遇到的茫然感㊂斯特劳斯和科宾努力为质性研究创造出一套可以与量化研究匹敌的严谨的研究程序,这一做法深深吸引了广大从事质性研究的社会科学工作者㊂正因为这个原因,在各个版本的扎根理论中,这套程序化的扎根理论目前得到了最为广泛的认可和应用(费小冬,2008)㊂(三)建构主义扎根理论20世纪的最后30年是后现代主义思潮涌动的时代,扎根理论也受其影响,它的另一个版本 建构主义扎根理论 便应运而生㊂尽管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的倡导者凯西㊃卡麦兹(KathyCharmaz)是格拉泽和斯特劳斯的学生,但她并没有继承二人对于扎根理论的 发现 主张,而提出要用 21世纪的方法论棱镜 来重新检验与发展扎根理论(卡麦兹,2009:II)㊂在她看来,格拉泽㊁斯特劳斯与科宾皆属实证主义方法论阵营,他们都试图通过研究来揭示世界的真相,但从建构主义的立场来看, 任何理论形式提供的都是对被研究世界的一种解释性图像,而不是世界实际的面貌 (卡麦兹,2009:13)㊂方法论立场的转变进而会影响研究程序,卡麦兹认为,程序化扎根理论那种事无巨细的编码过程极大地压制了研究者的创造力,而研究者必须学会容忍模糊(Charmaz,2008),质性研究需要一种流动的框架(fluidframework)㊂基于这种立场,卡麦兹着手对扎根理论进行了建构主义的重构㊂18专题研究扎根理论的历史与逻辑㊀表3㊀㊀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的编码步骤初始编码在面对访谈材料时,研究者主要关心两个问题: 研究对象的核心关切(concern)是什么 和 他们如何解决这种关切 ㊂在编码时,研究者不应以事态为主题,而以行动为中心,因此编码需要尽量采用 动名词 ,如需要(wanting)㊁揭示(revealing)和定义(defining),这种做法可以更好地表现不同代码之间的关系㊂在编码时应该多使用生动编码(vivocoding),即采用研究对象自己的语言作为代码㊂聚焦编码把那些反复出现的㊁对所研究的现象有重要启发的代码挑出来,通过理论抽样和撰写备忘等方式将它们提升为理论范畴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撰写㊁整理备忘,充分调动研究者个人的反思性,以此发展理论,实现概念饱和㊂㊀㊀资料来源:Holton,2010㊂(四)修补与融合鉴于三个版本扎根理论各自的问题和彼此间的龃龉,近十几年来,有研究者对它们进行了多角度的修补与融合㊂1.概念辨析理论抽样 与 饱和 是扎根理论中独具特色的两个概念,它们为那些运用扎根理论开展的质性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正当性㊂正如派顿(M.Q.Patton)所说: 相对于别的差异来说,不同的抽样逻辑才标示出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本质区别 (Patton,2002:230)㊂然而,究竟如何从事理论抽样?到底什么情况才算饱和?几位扎根理论的代表人物都没有表述明白㊂于是,后来的研究者就尝试着对这两个概念以及相关的应用步骤予以澄清㊂德劳克(ClaireB.Draucker)等人在考察了2001-2006年间‘质性健康研究杂志“上的46篇论文后发现:有29篇论文的作者声称自己采用了理论抽样,但究竟如何开展抽样,又如何结合抽样进行后期的理论建构,都语焉不详㊂基于这一现状,德劳克等人用自己的研究实例对理论抽样进行了澄清㊂他们在访谈中发现,对于受过性侵害的研究对象来说, 说出自己的遭遇 这一行为发挥了几种功能,如实用功能,即说出以后可以防止侵害再次发生;或是宣泄功能,通过诉说,受害者释放了自己的情绪;但更常见的是 阐释 功能,通过对他人诉说自己的遭遇,受害者试图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以及为什么会发生㊂研究者认为,使受害者获得对事情的本质解释和因果解释,才是 诉说 最重要的功能,也是该研究的理论生长点所在㊂基于此处所萌发的理论想28社会学研究㊀2020.2专题研究扎根理论的历史与逻辑法,研究者开始重点寻找那些对 阐释 功能有强烈需求的受害者,这就是应用理论抽样的具体例子(Drauckeretal.,2007)㊂德劳克等人进一步指出,在扎根理论研究中仅采用理论抽样是不够的,派顿曾在自己所编写的教材中将质性研究的抽样方法统称为立意抽样 (purposefulsampling),它包含15种策略,而理论抽样只是其中之一(Patton,2002:230-242)㊂德劳克认为,扎根理论研究者进行抽样时,至少还应当借鉴一部分派顿提出的其他抽样策略㊂在上述研究中,研究者就先后使用了强度抽样(intensitysampling)㊁典型抽样(typicalcasesampling)㊁极端抽样(extremecasesampling)和分层抽样(stratifiedpurposefulsampling)四种方法:有的受害者对于 到底该不该告诉别人 有很多看法,有目的地寻找这种案例即为强度抽样;有的受害者所受侵害发生在童年,他们普遍不愿讲出遭遇,寻找这种案例即为典型抽样;有的受害者从来不对别人说起一个字,有的则经常与他人谈起自己的遭遇,他们都属于极端抽样的对象;而通过调查积累,研究者发现,受害者可以分为一直不断遭受侵害㊁童年时遭受一次侵害和成年后遭受一次侵害三种类型,分别寻找这三种类型的研究对象即为分层抽样㊂在这些抽样的基础上,研究者进一步寻找那些能够较好解释 诉说 这一现象及其功能的理论资源,推动理论建构(Drauckeretal.,2007)㊂与 理论抽样 一样, 饱和 的概念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学者(Bowen,2008)指出:虽然许多扎根理论研究都提到了 饱和 ,但 饱和 究竟意味着何种状态,它又是如何达到的,格拉泽㊁斯特劳斯和卡麦兹都没能说清楚㊂因此,如果某学者声称自己的研究达到了饱和而停止理论抽样,他人就很难对其做出评判(Caellietal.,2003)㊂鲍温(GlennA.Bowen)认为,要真正理解饱和概念的方法论寓意,研究者需要采取一种自然主义(naturalistic)而非实证主义的研究思路,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摆脱用研究对象的数目来衡量饱和的念头㊂真正的 饱和 指的是概念和理论的饱和,因此,当研究者声称自己已经达到饱和时,他必须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而不是简单地做出声明(Bowen,2008)㊂鲍温的这种说法虽然很难令人满意,但确实切中了方法论问题的要害㊂2.明确操作规程除了 饱和 这种概念外,令许多学习者感到困扰的另一主要原因是三个版本的扎根理论在许多方面说法不一㊂虽然几位代表人物使用38社会学研究㊀2020.2的概念有一致之处,但他们的使用方式和所要表达的涵义常常大相径庭㊂面对着概念㊁范畴㊁属性㊁变量㊁指标㊁维度㊁理论等诸多词汇,学习者常常陷入困境㊂仅就上文所描述的编码步骤来说,不仅几位代表人物的讲法不同,他们各自在不同的文献中所给出的说法甚至都是不一样的(LaRossa,2005;Walker&Myrick,2006)㊂基于这种原因,一些学者尽力对三个版本的扎根理论进行了融合,提供了数量繁多的辅助工具㊁实用建议与理论补充(Scott&Howell,2008;Fendt&Sachs,2008)㊂在这方面,最为系统化和最具代表性的工作是拉尔夫㊃拉罗萨(RalphLaRossa)和伊恩㊃戴伊(IanDey)完成的㊂拉罗萨首先清理了编码元素的混乱用法,明确了指标(indicator)㊁概念(concept)㊁范畴(category)和变量(variable)等元素的固定用法和对应关系,并将编码步骤合为三步:开放编码㊁主轴编码和选择编码㊂虽然这与斯特劳斯和科宾的编码步骤相同,但拉罗萨将格拉泽和卡麦兹的部分观点融合进了编码过程,既保留了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细致,又吸纳了经典扎根理论和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的灵活精神,大大提升了扎根理论在概念运用方面的清晰度(LaRossa,2005)㊂与拉罗萨相比,戴伊对扎根理论的重塑更加系统㊂戴伊原本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带着计算机和逻辑学领域的跨学科知识,对扎根理论的理念和应用进行了极其深入细致的探讨㊁批判和重建㊂他首先指出,人们对扎根理论的理解和使用之所以非常混乱,主要原因在于几位创始人的许多表述本身就是模糊的㊂与拉罗萨的做法相似,戴伊重新梳理了范畴㊁属性和指标的关系,批判了格拉泽所持的 范畴 指标 还原论㊂其次,他主张用理想原型(idealprototype)的方法来替代常规扎根理论应用中的分类法,以增强概念的分析力㊂再次,他主张把模糊逻辑(fuzzylogic)引入扎根理论,以体现质性分析中最具特点的语义性和多重因果性,这种做法打通了扎根理论与另一种著名的质性研究方法即定性比较分析(QualitativeComparativeAnalysis,QCA)之间的联结㊂最后,也是戴伊最强调的一点,是把 确证 理论的任务放到扎根理论的内涵中来,即扎根理论不能仅仅 发现 理论,它需要有清楚的理念和手段来 确证 自己生产出的理论(Dey,1999)㊂(五)扎根理论的核心特征由于不同版本的扎根理论之间存在着大量差异,人们对于扎根理48。
洋八股

“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彭玉生西方社会科学经验研究的方法论范式指被学术共同体奉为标准的一系列普遍性规则、方法、概念及理论,其经验社会科学研究的八个组成部分分别为:问题、理论(文献)、假设、数据、测量、方法、发现和结论。
范式反映后实证主义逻辑,这被作者权称其为“洋八股”结构。
文中侧重讨论提出好问题,做好文献分析的指导性原则;强调假设乃连接理论与经验之桥梁,最后讨论了“洋八股”与本土化的关系。
作者首先比较了“洋八股”与“土八股”的区别:“洋八股”分为:问题、文献、假设、测量、数据、方法、分析、结论“土八股”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通过比较得出两种八股虽然都刻板学究,但其内容和公用却不同的观点,“洋八股”是经验研究的范式,反映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
随后,作者将八股拆分,详细分析了其中的每一股。
第一股:研究问题。
一项研究要从问题出发,然后综述相关文献和理论、讨论各种不同观点和可能的答案,进而从中抽出假设命题;之后测量概念,收集数据,设计分析方案;最后分析数据以检验假设,并做出总结。
作者强调一个好问题往往比正确的答案更加重要,因为好问题会激发讨论和争论,如果问题不好,再正确的答案也会很快被忘记。
好问题需要做到:1、具体。
经验问题应该明确而具体,切忌空泛,要以小见大。
2、集中。
专注于一个研究问题,或者彼此相关的一组问。
3、原创性。
要敢于对一些老话题或普通现象以崭新的视角提出研究问题。
4、意义。
研究问题要符合逻辑、符合事实。
第二股:文献(理论)综述。
文献综述指对与中心问题有关的文献进行分析和综合。
文献综述有三个功用:澄清贡献、提供理论框架和提出理论缘由。
好的文献综述要做到:1、前沿性。
文献综述应该关注学术的最新发展,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为了防遗漏。
2、覆盖性。
一个好的综述应该涵盖所有重要文献,围绕研究的中心问题,探索方方面面的答案,包括自己不同意的答案。
3、相关性。
浅析中国乡村社会的 “洋学” 与 “私塾” 之争

浅析中国乡村社会的“洋学” 与“私塾” 之争一、引言20 世纪前半叶,中国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与欧美比肩发展,以少数民族教育、边疆教育、乡村建设与农村教育改革实践为主要内容,并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廖泰初于1936 年所著《动变中的中国农村教育山东省汶上县教育研究》就是这一阶段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经典著作之一[。
廖泰初(1910-2000 年),祖籍广东高要县。
1928 年夏,他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燕京大学教育系学习。
1932 年在燕京大学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1935 年,廖泰初以论文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工作评论获得燕京大学、美国纽约大学硕士学位。
1935 年10 月,廖泰初在山东汶上县担任视学员,并开展乡村教育调查研究,1936 年1 月,廖泰初结束了山东社会调研工作之后,回到燕京大学,并在教育系任教。
1937 年,燕京、协和、清华、南开、金陵等5 所大学及山东省政府与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得到罗氏基金会100 万美元之资助,设立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促进政建教合一之推行。
从1935 年开始,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张鸿钧担任汶上县县长一职,廖泰初则在汶上县担任视学员。
为寻求改进普及我国农村教育的具体措施,在张鸿钧支持下,他以视学员的身份深入到汶上县的各个村庄,了解实际情况,开展社会调查。
这部著作即是廖泰初于1935 年10 月至1936 年 1 月在山东省汶上县,走访了200 多个村庄,参观了150 多个私塾的当地农村教育调查的成果,亦是反映当时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史料。
20 世纪30 年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面对沧桑巨变之下处于十字路口彷徨无助的中国教育,廖泰初发出了这样的质问:中国的教育到底应该走哪条路? 在本书中,作者从人类学的理论与视角出发,为我们呈现出了汶上县私塾和洋学对立发展的状况,并鲜明地指出,文化冲突是以西洋文化为背景的洋学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
二、洋学与私塾的对立汶上县是山东省西南部的一个县,在济宁北部约九十公里的光景是典型的华北农村。
陈那波 博士 - 中山大学MPA教育中心

陈那波博士,副教授中山大学公共行政管理研究中心2011年秋Tel: (office):84038752 chennabo@《社会研究方法(定性部分)》课程大纲一、教学目标本课程将为学生介绍定性研究方法的主要知识,包括基础的方法论常识、研究设计和执行过程中所需要学到的各种方法、对结果的分析方法和学术文章的写作等内容。
其主要目的是让上过本门课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定性研究方法的基础知识,达到能够独立地使用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研究的水平二、教学方法1. 教学方式:✧该课程为核心课程,内容多,而且只有六次课,因此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每节课为下节课布置有关的阅读材料,同学们应该跟进阅读进度;✧同学也可以跟随教学进度撰写文献回顾、研究计划,交给本人批改;2. 阅读和应试指南本课程的阅读材料分为个必读材料和选读材料,你可以根据以下原则选择:✧必读材料:必读材料覆盖了大部分本课程所讲到的内容,熟练地掌握必读材料能保证你学到研究法的基本的知识,在课程中取得及格以上的分数;✧选读材料:如果你打算很好地掌握定性研究法,并且对研究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或有意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应可能地连选读材料也阅读。
3.纪律:✧不允许在课堂上使用手提电话,紧急情况可以步出课室外通话;三、教学内容和进度第一次课:基本方法论知识及定性研究的发展必读材料:✧陈向明,第1\2\27章✧诺曼.k.邓津,伊冯娜.k.林肯,第1卷第1\6章选读材料✧诺曼.k.邓津,伊冯娜.k.林肯,第1卷其他章节第二次课:文献回顾、研究问题的选择与设计必读材料:✧彭玉生,2010,《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社会学研究》第2期✧约瑟夫.A.马克斯威尔,2007,《质的研究设计:一种互动的取向》,重庆大学出版社✧陈向明,78-84页选读材料:✧ C. 赖特. 米尔斯著(陈强、张永强译)《社会学的想象力》附录“论治学之道”✧Harris M. Cooper. 1989. Integrating Research: A Guide for Literature Reviews. 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Victor Nee, 1996. “The Emergence of a Market Society: Changing Mechanisms of Stratificationi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1:908-949第三次课:民族志方法与观察、深度访谈必读材料:✧大卫.费特曼,2007,《民族志:步步深入》,重庆大学出版社✧陈向明,第6-9章、10-13、15、16、17章✧潘绥铭,1999,《存在与荒谬》,群言出版社选读材料:✧Bayard de Volo, Lorraine, and Edward Scharts, “From the Inside Out: EthnographicMethods in Political Research”.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37 (2004):267-71 ✧Cassell,”Ethical Pricipals for Conducting Fieldwork,”82:AmericanAnthropologist 28(1980)✧Spencer, “Field Research on Human Service Encounters: Diverse Solutions to SomeCommon Problems”, Sociolog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 372 (1993)第四次课:焦点团体(座谈会)、文献法(documentary)必读材料:✧Jane Farley. 1994. The Focus Group: A Strategic Guide to Organizing, Conductingand Analyzing the Focus Group Interview. Chicago: Irwin✧Krueger, Richard A., Analyzing and Reporting Focus Group Results (Sage, 1997) ✧David L. Morgan, Focus Group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2(1996): 129-52选读材料:✧Claudia Puchta, Jonathan Potter, 2004, Focus Group Practice, London: SagePublications第五次课:个案研究、扎根理论必读材料:✧应国瑞,张梦中译,2003,《案例学习研究(设计与方法第2版)》,中山大学出版社✧王宁,2008,个案研究中的样本属性与外推逻辑,《公共行政评论》第3期✧徐宗国译,1998,《质性研究概论(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巨流图书公司第六次课:定性资料的分析使用和文章写作必读材料:✧陈向明,第18-21章✧诺曼.k.邓津,伊冯娜.k.林肯,2007,第3卷,第6、7、8章✧NVIVO使用手册选读材料:✧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1999): 369-404 Silverman, David,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Data: Methods for Analyzing Talk, Text and Interaction,2nd (Thousand Oaks, CA: Sage 2001)✧Emerson. Robert M., Rachel I. Fretz, and Linda L. Shaw, Writing EthnographicFieldnot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四、主要教学材料✧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主编,2010,《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陈向明,2006,《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诺曼.k.邓津,伊冯娜.k.林肯,2007,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第1、2、3、4卷,重庆大学出版社✧约瑟夫.A.马克斯威尔,2007,《质的研究设计:一种互动的取向》,重庆大学出版社✧大卫.费特曼,2007,《民族志:步步深入》,重庆大学出版社✧胡幼慧,1998,质性研究:理论、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实例,台湾:巨流图书公司✧徐宗国译,1998,《质性研究概论(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巨流图书公司✧应国瑞,张梦中译,2003,《案例学习研究(设计与方法第2版)》,中山大学出版社✧ C. 赖特. 米尔斯著(陈强、张永强译)社会学的想象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迈克尔.I.哈里森,2007 《组织诊断---方法、模型与过程》,重庆大学出版社✧潘绥铭,1999,《存在与荒谬》,群言出版社✧彭玉生,2010,《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社会学研究》第2期✧------,2011,《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分析》,《社会学研究》第3期✧陈那波,2006,《海外关于中国市场转型论争十五年文献述评》,《社会学研究》第6期✧陈那波,2009,《国家、市场和农民生活机遇—广东三镇的经验对比》,《社会学研究》第6期✧Silverman, David,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Data: Methods for Analyzing Talk,Text and Interaction, 2nd (Thousand Oaks, CA: Sage 2001)✧Emerson. Robert M., Rachel I. Fretz, and Linda L. Shaw, Writing EthnographicFieldnot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Krueger, Richard A., Analyzing and Reporting Focus Group Results (Sage, 1997) ✧David L. Morgan, Focus Group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2(1996): 129-52 ✧Bayard de Volo, Lorraine, and Edward Scharts, “From the Inside Out: EthnographicMethods in Political Research”.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37 (2004):267-71 ✧Lijphart, Arend, “The Comparable Case Strategy in Comparative Research”.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8 (1975):158-77✧Gerring John, “what is a Case Study and What Is It Good For” American PoliticalScience Review 98(2004): 341-54✧Theda Skocpol and Margaret Somers, “The Uses of Comparative History inMacrosocial Inquiry.” Comparative Social Research 9 (1986)187-94✧Thelen, Kathlee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1999): 369-404✧Cassell,”Ethical Pricipals for Conducting Fieldwork,”82:AmericanAnthropologist 28(1980)五、考试方式及评分标准《社会研究方法》为核心课程,规定需闭卷考试,定性部分总分60分(另有40分为定量部分)。
问卷调查型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范式

问卷调查型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范式收稿日期:2018-11-17作者简介:徐尤龙(1985-),男(汉族),湖北阳新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经济、旅游形象;李河山(1979-),男(壮族),广西柳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烹饪与营养。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一件长期困扰指导老师的难题,学生苦于没有参考范式,不知从何写起。
范式是用来组织我们的观察和推理的参考框架。
鄢显俊认为硕士论文属于典型的“范式研究”[1],本科论文也不例外。
虽然有学者提出本科生论文结构存在的问题[2],但由于缺乏有效指导,毕业论文写作对范式的要求还未引起足够重视。
笔者所在高校对本科论文的写作规范主要针对格式,对论文结构方面的指导及要求太过简单。
而且因为学科背景、研究方法等差异,需要结合具体专业、具体研究方法总结论文范式。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基本属于问题解决型的个案研究论文。
问卷调查法是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常用方法。
笔者有感于艾尔·芭比对社会研究范式的解析,以及“土八股”(思辨研究范式)和“洋八股”(实证研究范式)对我国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指引,在借鉴彭玉生、李润洲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总结了一套问卷调查型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范式,以期指导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
本范式仅限于本科生毕业论文正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一、绪论绪论是论文开头说明主旨和内容的部分。
笔者认为绪论应该包括选题背景、文献综述、研究目的及意义和研究方法四个方面。
1.选题背景。
选题背景是选题的现实依据。
选题背景包括选题依据、现状描述、选点依据、问题的提出等内容。
其基本思路为:首先针对要研究的主题从时代背景、宏观政策、焦点事件等角度破题切入;其次对其发展现状进行简要描述;再次,结合自身经历或认知,确定研究的对象,要突出其代表性和研究价值;最后,要针对研究对象提出具体的问题,并强调这个(些)问题的重要性。
“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彭玉生.

第三股:假设
定义为:从文献综述或理论讨论中产生的对 经验问题的回答,是文章将要验证但尚未验 证的经验命题。 直觉、预感、灵感也许在假设的形成过程中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只能被称为猜想或 工作假设。假设并不总是直接了当地表述为 “本文的假设是……”有时,假设出现的形 式是“我认为”、“我主张”或“本文将证 明”等等。
第二股:文献(理论)综述
文献综述指对与中心问题有关的文献进行分 析和综合。 这时要分清辅助性文献和核心文献。 本股将解决三个问题:1.文献综述的三个功 用;2.什么是好的文献综述;3.理论创新
1.文献综述的三个功用(核心文献)
澄清贡献 提供理论框架 提出理论缘由
功用一:澄清贡献
需要注意的是理论意义的评价从根本上是主 观的。判断理论意义不仅需要学者的理论功 底,并且必须是学术界认可。对大部分研究 者而言,只能通过文献分析来证明自己的研 究问题有理论意义。 同时研究者的个人动机不能算理论缘由;政 治意义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也不能作为选题 的理论缘由。(举例)
举例:
布莱恩· 伍兹“研究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网络如 何影响企业贷款成功率和贷款利率”。 英格拉姆、罗伯茨提问:在悉尼竞争激烈的酒店行 业,酒店经理之间的朋友网络是否影响酒店的业绩 (入住率、房价等)。 周雪光等人探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网络、 交易成本以及产权对公司间契约缔结和执行的影响 这三项研究的问题明确具体,并且都有深刻的理论 缘由,根植于“社会嵌入”理论。
功用三:提出理论缘由
如果能做到以上两点,理论缘由也就水到渠 成了。 如果研究者能够在文献中形成自己的问题, 并将自己的研究与重要理论联系起来,那么 已经证明了研究的意义。
2.什么是好的文献综述(软标准)
论文选题的9个基本原则

论文选题的9个基本原则论文选题的9个基本原则在写作论文时,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该写什么?题目的选择,关系着论文的成败,因此决定论文题目时,必须经过审慎的考虑。
题目的决定在于提供一个可以遵循的研究方向,并界定个明确的研究范围。
题目的选择涉及写作者的经验能力与写作的时限。
因此,写论文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挑选一个作者有兴趣、愿意并且值得花时间去研究的题目。
当然,作者所选的题目不能太大,一定要有充裕的时间来得及于限期内完稿,但题目也不能太小,必须要能找到足够的资料,以免言之无物。
所以,写作论文的第一件事,便是慎选论文题目。
选择题目关系着论文的成败,在决定论文题目时,必须经过审慎的考虑和选择,语云:“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所以“慎始”最为重要。
本章中,仅就一般性论文的写作,在选择题目时,所应注意的一些原则,提出讨论。
一、选题应依志趣怎样发现或选择论文题目呢?当着手写论文时,若是教授没有指定要写哪一类的题目,需要靠自己选择题目时,首先作者应考虑的问题,是必须对所选择的题目有其浓厚的兴趣,乐于作更深入的探讨。
最简单的理由,是因为作者要花相当一段时间接触并研究这个问题。
从看书、找资料,到分析撰写,如果没有兴趣,必定事倍功半。
兴趣是一切行为的动力,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才能努力不懈,忠实而深入。
有了兴趣才能发挥潜能并提供贡献。
因此,如果教授没有指定研究报告的题目和范围,作者可就其本身的兴趣、本身的学术背景和条件,以及以往曾经选修过什么样的课程,作一权衡,以决定适当的题目。
陶孟和先生在论科学研究时曾说:“一个人的实际生活,常包含多方面的兴趣,而历史上许多的发现与发明,也由研究以外的兴趣所引起。
专一的兴趣,仅属于少数人的特质,并且也不见得是一种健全现象。
但是在研究工作上,则必须具有这个为研究而研究,为了解而努力的态度。
”①这种探讨宇宙事物兴趣与科学求真的精神,是作论文必不可少也最需重视的条件。
二、对所选题目应有相当准备作学术研究的人,对所选择的题目必须要了解适当的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社会学研究
只有描述性、解释性(explanatory)或意释性(interpretative)这三大 类经验问题。对现象的描述和分类属于分类学的范畴。纯粹描述性研 究在社会学和经济学已经比较少见了,除非所描述现象是全新的。在 宏观和历史分析中,描述性命题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比如韦伯的世袭 官僚制(patrimonial bureaucracy)以及黄宗智(Huang,2008)的“简 约集权 ” ,都是对中国历史上政体性质的描述。再如,迈克尔 · 曼 (Michael Mann,1984)根据基础能力(infrastructural power)和专制 能力(despotic power)将国家分为四种类型:弱基础、弱专制(中世 纪西欧封建) ,弱基础、强专制(封建帝国) ,强基础、弱专制(现代 民主制) ,强基础、强专制(现代集权国家) 。应该指出,描述性问题 不同于描述性方法。描述性方法,如细致叙事(detailed narratives) 、 深厚描述(thick description)等,是质性研究者常用来做因果解释或 意义阐释的方法。 一个好问题往往比正确的答案更加重要,因为好问题会激发讨论 和争论,如果问题不好,正确答案也会很快被忘记。如何问好问题? 我认为取决于个人的知识结构、经历和灵性。我在这里提出几个评价 好问题的参考标准。 好问题的标准是什么? 好问题的标准是什么? ⒈具体。经验问题应该明确而具体,切忌空泛,以小见大远胜于 虎头蛇尾。“中国经济政治改革的困境”这样的论题显得太宽泛,而“国 企改革与银行改革的关系”则具体得多。 “社会结构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过于含混,“社会网络结构与集体行动”则更加明确具体。纯实证研究 最好看料下锅,根据手中的经验资料提出问题,脱离资料,好高骛远, 就难免虎头蛇尾。假如手中的资料是个人收入,而提出的问题却是国 企改革与效率,问题与资料便遥遥相望而不可及。 ⒉集中。专注于一个研究问题,或者彼此相关的一组问题。当一 篇文章问多个问题时,这些问题应该围绕同一个理论轴心,而不是同 一个现象或事物。例如,研究社会关系在国企下岗职工和农民工求职 过程中作用的差异,就比全面研究下岗职工的失业原因、心理冲击、 婚姻稳定性以及再就业等问题更加有趣。如果一个博士研究生计划写 一本关于乡镇企业的书,包含乡镇企业发展、农村金融、乡村财政、 外商投资等多个主题,那么分在不同章节,各章有各自的焦点,也未 尝不可。写书和写论文的要求不一样。 ⒊原创性。原创诚然可贵,却难以达到。研究独特或罕见的现象 不一定就是创新,而对一些老话题或普通现象以崭新的视角提出研究 问题则可能具有独创性。比如周雪光(Zhou,2005)采用新颖的制度 主义思路来研究社会分层的老话题,为解决老问题提供了有趣的新视 角。对新现象提出老问题尽管有价值但绝不是创新。有时,真正具有
自从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1970)发表了《科学革命的结 构》一书,我们认识到了范式及其变革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根据库 恩的定义, 范式指被学术共同体奉为标准的一系列普遍性规则、 方法、 概念、及理论。社会科学的各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都 尚未形成统一的实质理论范式,但已经初步形成了经验研究,特别是 定量研究的普遍性方法论范式。这种方法论范式以实证主义和后实证 主义(如 Popper,1959,1963)为基础,为形形色色的经验研究和大 大小小的理论讨论提供了平台。 所谓经验研究,广义指从经验资料总结理论并用经验资料验证理 论的过程。方法论范式指学术界通用的连接理论与经验的基本规则和 方法。本文从美国各大学术刊物,如《美国社会学评论》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 、 《美国社会学杂志》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美国经济学评论》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美国政治学评论》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等中抽取范例
图 1 洋八 本结构
股与经验研究的基
简言之,一项研究要从问题出发,然后综述相关文献和理论、讨
2
社会学研究
论各种不同观点和可能的答案,进而从中抽出假设命题;之后测量概 念,收集数据,设计分析方案;最后分析数据以检验假设,并做出总 结。八个部分各行其职,环环相扣。 从方法论角度来看,问题、理论(文献) 、假设可以称为“前操作 化阶段”,而数据、测量、方法和结果可以称为“操作化阶段”。社会科 学之所以称为“科学”,就是因为操作化和资料分析阶段有这些程序和 步骤,但同时由于其操作化不够、也很难严格,所以称作“软科学”。 数据、测量、抽样调查、实地观察、统计分析或个案研究都有标准教 科书可参照,而问题、理论和假设这三个“前操作化阶段”既没有标准 教科书,也没有程序可循,甚至可以说带有艺术和工匠的特点,所以 又有别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杂志的文章,一般短小精干,怎么做的 试验,有什么发现,干脆利索,大部分文章不超过几千字。社会科学 的文章则洋洋洒洒,动辄上万或几万字。这是因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前 沿问题很清楚,没有很多异议,概念定义和操作程序标准化,所以用 于理论和概念讨论的篇幅很少,而社会科学研究则需要用大量篇幅澄 清理论和概念纠纷。 本文的重心在于分析八股结构中的前三股,即问题、理论和假设 的功用以及关系,并试图总结粗线条的研究策略。其他各股,本文只 予以原则性的概括,供读者参考。
一、经验研究的八个组成部分
第一股: 第一股:研究问题 问题是一项研究的灵魂,一般在文章导言中开门见山地明确提 出。假设是研究的心脏,其前的文献分析和其后的数据分析都是为它 服务的。但一篇文章应该起始于研究问题而不是研究假设,因为问题 是开放的,可以容纳不同答案,而假设则容易排斥其他答案和解释。 所以,从问题开始能使我们思路保持开放,避免偏颇;而从假设开始 则可能使我们对异己的观点存先入为主的偏见。在实践中,研究者往 往在动笔写文章前,有时在开始研究前,已经有了答案,即某种假设。 即便如此,我们在文章中还是必须探讨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论观点、 不同答案,以及相反的经验证据。事实上,研究者应该特别关注那些 与自己相对立的理论观点,因为这显示了理论争议。如果一个问题没 有理论争议,可能是因为这个问题没有争论价值。 入门研究方法教科书经常区分三种类型的经验问题:探索性的、 描述性的和解释性的。在我看来,所有社会学的研究都是探索性的,
4
社会学研究
独创性的研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被人们接受和欣赏,例如科斯 (Coase,1937)的问题:“企业为什么存在?” 我们应该避免在老生常谈的问题上耗费精力,比如布劳、邓肯的 升迁模型已经变得索然无味,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便成为美国社会 学的主流,到现在 40 多年来学术界对它进行了翻来覆去的研究,除 非研究者能够对这一老题目提出新的理论解释,或者从某个未被研究 过的国家(如中国)搜集新数据,否则很难再做出新意。问题不新鲜, 数据新鲜也可以,二流杂志也许感兴趣。比较稳妥的做法是围绕当前 学术界前沿争论提出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意,但不至于陈词滥调, 抱着老掉牙当宝贝。 ⒋意义。这一标准包括语义上的意义和理论意义。语义上有意义 的基本要求是研究问题要符合逻辑、符合事实,不应是假问题。不符 合逻辑的假问题如:家猫是否质数?反正回答都没有意义。此类假问 题在社会科学中并不常见。不符合事实的假问题则充斥社会科学领 域,如“如何保护大足野人?”就是一个假问题。“乡镇企业发展如何挤 占农业发展劳动力”听上去似乎深刻, 其实也是一个假问题, 因为中国 农业劳动力是过剩的。再如,进城农民工是否是造成动荡的“火山”, 中国的崛起会不会导致全球粮食短缺,或者威胁世界和平,更显得荒 诞。 每一个好的经验问题背后,都有一个理论问题,即理论缘由 (theoretical rationale) 。这个理论问题决定该项研究的理论意义价值。 学术研究强调理论意义,而一项研究的理论价值反映研究者的理论训 练和理论修养。魏昂德(Walder,1995a)曾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的知 识精英与政治精英是分裂的还是融合的?对许多中国学者来说,这个 问题的答案似乎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其实这个问题有深 远的理论渊源, 即新阶级理论。 知识分子与官僚的冲突并非中国特色, 而是社会主义体制自身的固有矛盾。 理论意义的评价从根本上看是主观的。例如,科学研究本身是否 是有意义就很主观,清朝的官僚们曾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不过是雕虫 小技。那么,谁来对重要性做出评判呢?判断理论意义不仅需要学者 的理论功底,并且必须是学术界认可。定义重要概念、提出重要问题 要比做回归分析困难得多。对大部分研究者而言,只能通过文献分析 来证明自己的研究问题有理论意义。“遛狗”、“交谈中的口误”是不是 有意义的研究问题?我不知道,但是加芬克尔(Garfinkel)研究过这 个问题,加芬克尔乃本土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之一代宗师, 他感兴趣的问题一定是重要的、 值得研究的。 又如, 倪志伟 (Victor Nee) 1989 年在《美国社会学评论》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发 表第一篇关于中国市场转型的文章,提出农村改革使普通农民受益更
社会学研究
“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
彭玉生
提要: 提要:随着中国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规范化和国际化的讨论被提上 议事日程。本文旨在分析讨论西方社会科学经验研究的方法论范式。通过 分析总结国际一流社会科学杂志之范文,本文勾勒出经验社会科学研究的 八个组成部分:问题、理论(文献) 、假设、数据、测量、方法、发现和结 论。这种范式反映后实证主义逻辑,我权称其为“洋八股”结构。 文中重 点分析问题、理论和假设三股,讨论提出好问题,做好文献分析的指导性 原则;强调假设乃连接理论与经验之桥梁,并分析建构假设的几种常见策 略和形式。最后,讨论了“洋八股”与本土化之关系。 论 关键词: 关键词:社会科学范式 问题 理论 假设 “洋八股” 经验研究 后实证主义 方法
1
社会学研究
文章,力图从中提炼出社会科学经验研究的一般方法论范式,目的是 为国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会科学的年轻学者,特别是研究生,做规范化研究,写一流 学术文章,提供一个范式参考。 当前西方主流的社会学刊物都采用一种非常刻板、近乎迂腐的格 式,不遵循这个格式,就难以发表。而国际一流经济学刊物有过之而 无不及,单一八股,千篇一律(林毅夫,1995)。经验研究虽然在实质 性的领域、风格,以及性质上千差万别,但都具有类似的结构。笔者 将这种结构戏称为“洋八股”,因为它在逻辑上恰好有八个组成部分, 并且与土八股一样僵化(见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