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5-2-1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课件(10张ppt)

明清时期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 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大兴“文字狱”
朱元璋大兴“文字狱”的原因是什么 ? 课文第12页
清朝为了加强专制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1.设立军机处
2.大兴“文字狱” 3.科举考试以八股取士 4.控制世俗生活
清朝雍正时的一位进士写了这样一句诗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 他却被杀头。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当局认为:说“明月有情”是对明朝的怀念。 说“清风无意”是对清朝的讽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学习外语并不难,学习外语就像交朋友一样,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见面,朋友之间就亲密无间了。——高士其 2、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了。 ——高士其 3、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 ——谢觉哉 4、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杜威 5、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贝尔纳 6、学习要注意到细处,不是粗枝大叶的,这样可以逐步学习摸索,找到客观规律。 ——徐特立 7、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 8、一般青年的任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要学习。—— 列宁 9、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 华罗庚 10、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末,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苏霍姆林斯基 11、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 ——米南德 12、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 ——布瓦罗 13、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华罗庚 14、许多年轻人在学习音乐时学会了爱。—— 莱杰 1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16、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列宁 17、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毛泽东 18、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列宁 19、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列夫· 托尔斯泰 20、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赞科夫 21、游手好闲地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翰 · 贝勒斯 2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培根 23、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 ——高尔基 24、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毛泽东 25、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 ——别林斯基
521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2

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资料1: 胡中藻
乾隆六年(1741)进士,官至内阁学士,为首 辅鄂尔泰门生。鄂尔泰与大学士张廷玉不和,各立 朋党,互相倾轧,为乾隆帝所恶。乾隆帝又恶胡中 藻为鄂尔泰党羽。乾隆二十年二月,密令广西巡抚 卫哲治将胡中藻任广西学政时所出试题及与人倡和 的诗文“并一切恶迹,严行查出”。三月,乾隆帝 召集群臣,撮举胡中藻《坚磨生诗钞》诗句,找出 了“一把心肠论浊清”,认为这是对清朝的不满, 下令把胡中藻处斩,其族人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他的 观点是正确的。八股取士的方法毒害的是所有力争 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的读书人,而秦始皇“坑儒 ”事件,所害的只有400多人。
顾 炎 武
对于明清的八股取士,你有什么见解?
八股取士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 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 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应皇帝的奴仆。
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秦始皇焚书坑儒 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实行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 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统治者为强化专 制主义统治,更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八股 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 制度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 皇焚书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而它所带来的脱 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焚书坑儒 更加恶劣。
资料2:
《咏黑牡丹》一诗的作者是清代著名 诗人沈德潜,他是乾隆年间的进士,曾任 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极受乾隆赏识,并 不断加以提拔,二人私交甚厚。但在沈德 潜死后某年,乾隆发现沈有“夺朱非正色, 异种也称王”的咏黑牡丹的诗,勃然大怒, 命人开棺戮尸,仆其墓碑。
第一单元第二课《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清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结果,从思想文化领域进一步加深对专制皇权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的史料,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明清时期的中国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之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以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准确、全面地看待明清时期的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明清时期文化专制的恐怖氛围,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培养学生民主、平等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清时期专制皇权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表现,运用辩证的历史观分析其造成的历史影响。
【难点】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培养学生民主、平等的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一场冤案(徐述夔“一柱楼诗案”)展开:【情境一】徐述夔乡试中举思考:1、他是通过什么形式被选拔成为举人的?2、寒窗苦读,他读了些什么书?3、你觉得什么样的文章能够脱颖而出?(设计意图:通过设问,让学生了解八股取士的概括。
)出示:清代状元文章,直观了解八股文。
合作探究:八股文的消极影响【情境二】由喜转忧徐述夔的诗文所引起的文字狱。
介绍明清时期其他著名的文字狱案。
出示史料,写写文字狱的严重后果。
学以致用:四库全书【案件总结】徐家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板书(明清)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巩固统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思想文化领域专制政治领域八股取士···文字狱···。
5.2.1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沈德潜
《黑牡丹》一诗的作者是清代著名诗人 沈德潜,他是乾隆年间的进士,曾任内阁 学士兼礼部侍郎,极受乾隆赏识,并不断 加以提拔,二人私交甚厚。但在沈德潜死 后某年,乾隆发现沈有“夺朱非正色,异 种也称王”的咏黑牡丹的诗,勃然大怒, 命人开棺戮尸,仆其墓碑。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残酷 明清政府为什么大兴文字狱?
朝代
秦朝 西汉 明朝 清朝
事件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字狱
八股取士
你是否愿意生活在明清时期?请说 明理由。如果可以选择,你希望生活在 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朱元璋见诗大怒,下令杀了这个和尚。 僧人来复这首谢恩诗,获罪的原因是用了 “殊”和“无德”三个字。
《明史》案
浙江富户庄廷龙修订前人遗著,取名《明 史》。书中叙述清朝入关前的史实,使用明朝 年号,并且保留了一些明朝将领抗击后金的事 迹,触怒了康熙帝。参加编写、刻印和销售这 部书的70多人全部处死。此前,庄廷龙已死。 清政府下令挖开他的坟墓,劈棺戮尸。李令晰 为《明史》作过序,被处死。明史案受株连的 江南名士达200多人。
《四库全书》其实是一部“四不全”的 次品乃至废品。何谓“四不全”?因为 在编修过程中,数目惊人的书籍遭到了 焚毁、删削、篡改、错讹的厄运,而这 一切都是蓄意为之。 一、焚毁。《四库全书》收录全文 的图书一共有3461种,成书79000卷,近 7.7亿字。编修中明令禁焚的书籍就有 3000多种,几乎与全文收入的总数相当, 这还不算上因当时诏令上缴违禁书籍在 民间造成的恐怖氛围,百姓偷偷焚毁的 书籍,合计起来被毁掉的书籍恐怕不止 万部,这实在是一场文化大浩劫。 二、删削。乾隆四十一年诏令:书籍内如有只须删改的字句,就不 必因此而废掉全书;乾隆四十四年,禁网已注意到地方志;乾隆四 十五年,注意力伸到野史诗、演戏曲本、小说等俗文学领域。 三、篡改。乾隆五十年,改《明末纪事本末》中“吴三桂击走李自 成”为“清军击走李自成”。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诗》《书》《礼》 《易》《春秋》
考试范围: “四书”“五经” 考试题型: “八股文”
不能自由发挥
破题 起讲 起股 后股
承题 入手 中股 束股
结果:所选人才成为皇帝忠实的奴仆
1、科举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 隋朝 2、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科 举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大兴文字狱:文字狱就是统治者挑剔文字过错 而兴起的大狱
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 错写成“狴”(音bi)字,雍正帝见了,马上把徐 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 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挑剔说这 “清风”就是指清朝,这一来,徐骏犯了诽谤朝廷 的罪,把性命也送掉了。
《咏黑牡丹》一诗的作者是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他是乾隆年间的 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极受乾隆赏识,并不断加以提拔, 二人私交甚厚。但在沈德潜死后某年,乾隆发现沈有“夺朱非正色, 异种也称王”的咏黑牡丹的诗,勃然大怒,命人开棺戮尸,仆其墓 碑。
清代的统治者为什么要大兴文字狱?
目的: (1)控制人们的思想; (2)打击异端; (3)强化皇帝的权威。
隋唐、明清科举制比较
项目 内容 要求 隋唐 广泛 不受约束 无限制 明清 《四书》、《五经》 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 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文体
八股文
夹带衫是做什么用的? 它说明读书人对科举的 态度是什么样的?
读书人为了走上仕 途,想尽各种办法, 力图在科举考试中 拔得头魁。
你认为科举考试还会像以前那样可以选 拔出优秀人才吗? 那么它选拔出的都是怎样的“人才”?
很多有识之士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猛烈 抨击,或以艺术的形式进行辛辣的讽刺。
明清时期的文化

• 王被斩立决,家属按例受株连。江西巡抚 满人海成,当初在接到王泷南控告后,立 即上报,拟革除王锡候的功名。乾隆认为 海成判的太轻,“有眼无珠”,被革职治 罪。这个满洲大吏,以前因查缴出禁书 8000多册,曾受到乾隆嘉奖,如今一着不 慎,便沦为阶下囚。从此以后各省督抚大 员及各级官员,遇到这类案件就更加刻意 苛求,吹毛求疵,在拟具处理意见时,就 宁严勿宽,宁枉勿纵,以免被皇帝加罪。
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 的顶峰。
黄宗羲
浙江余姚人 反宦官,抗清 隐居著述
顾炎武
王夫之
江苏昆山人 湖南衡阳人 反宦官,抗清 抗清 生平 隐居著述。 隐居著述 作品 《明夷待访录》 《天下郡国 《读通鉴论》 利病书》 ①抨击君主专制 ①世界是物质 ①倡导经世致 的,变化有规律; 提出“天下为主 用 ②事物是可认 主张 君为客”,以天 ②把亡国和亡 识的。③静止 下之法代一家之 天下相区分 是相对的,运 法 动是绝对的 农工商皆本,参加抗清斗争,隐居著书立说; 相同 ② 明末清初人 点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猛烈抨击君 倡导经世致用 朴素唯物论和 不同 点 主专制制度 和爱国精神 辩证法思想
《同光十三绝》晚清·沈蓉圃 绘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 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都是名噪一时的艺人。 自左至右:郝兰田《行路》康氏)张胜奎(《一捧雪》 莫成)梅巧玲(《雁门关》萧太后)刘赶三(《探亲家》 乡下妈妈)余紫云(《彩楼配》王宝钏)程长庚(《群 英会》鲁肃)徐小香(《群英会》周瑜)时小福(《采 桑》罗敷)杨鸣玉(《思志成》明天亮)卢胜奎(《空 城计》诸葛亮)朱莲芬(《琴桃》陈妙常)谭鑫培 (《恶虎村》黄天霸)杨月楼(《探母》杨延辉)
(1)破除对孔子和儒家经典的迷信 (2)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 的思想,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3)有力地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 等传统观念,提倡男女平等。 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分封制,以西周为代表,秦汉虽有分封(汉朝)但是自武帝起逐渐加强中央集权,唐宋继续加强中央集权,改革中央地方的沟通,如唐朝的都护府和宋的节度使,明清干脆废除宰相,藩王侯爵无兵权,但是明朝为了加强内廷势力,大力发展宦官势力,导致阉祸不断。
总之中央集权是越来越大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1.世袭制: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西周——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题3.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动摇破坏【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原始社会制度(远古---夏朝的建立)------奴隶制度(春秋末期)---------封建社会制度(战国的正式确立----清亡)简述;民族是从原始部落民族上万年的发展直至夏朝建国前是原始社会制度。
而随着夏启建立中国第一个朝代时,奴隶制度也随之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并表示确立直到春秋木末期封建奴隶制度的逐步瓦解。
而封建社会制度在春秋末期的缓慢建立以及在战国制度确立直到清朝的覆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封建社会制度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几乎都是在封建经济最高峰时所创造出来的。
封建社会制度所一直伴随的君主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达到了最高峰,同时也对中国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1.发展历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钳制人们的思想,培养忠于皇帝的奴才,摧残了 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作者王守仁(明代进士,儒家大师,心学创始人,著有 《传习录》) 题目: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正文: 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破题) 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 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承题) 故言此而示之,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 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于志 士仁人乎!(起讲) 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起二股) 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过接) 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 者之为,而被有所不屑也; 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者之事, 而彼有所不为也。(中二股) 彼之所为者惟以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 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后二股) 当国家倾覆之余,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 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 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休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 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束二股) 是其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 为也。视诸逡巡畏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 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是 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点2历史总是在不断 发展。到明清时期, 科举制度已经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成为统 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 工具。顾炎武这种批 评是对的。
范进中举 抄有范文的夹带衫 结合科举制度的演变,说说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资料3 阅读卡
回顾上学期学过的“焚书坑儒”内容,说说为什么顾炎 科举制度 八股取士 武认为八股文的消极影响比“焚书坑儒”还要大。
学以致用
辩证的历史观
正确评价清政府编撰的《四库全书》?
三、八股取士
情境一:
明清科举制
思考 1、他是通过什么形式被选拨成为举人的? 2、寒窗苦读,他读了些什么书? 3、你觉得什么样的文章能够脱颖而出?
清代状元的试卷: 试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破题]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辩证的历史观 发展的历史观
明清时期文化专制体现在哪几方面?
一、大兴文字狱 二、编纂《四库全书》 三、八股取士
当堂训练
1.“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 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 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 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主要讽刺批判了 ( ) A.焚书坑儒 B.明朝八股取士 C.独尊儒术 D.清代的文字狱
维 雍止正
资料1 据《清代文字狱简表》统计,乾隆在位60年,退休后又 管朝政4年,共计64年,制造的大、小规模的文字狱计130多 起,平均五个月对文人“刀斧伺候”一次。 资料2 “到乾隆年间,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来说话了。所谓读书人, 便只好躲起来读经,校刊古书,做些古时的文章,和当时毫 无关系的文章。” ——鲁迅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第二课 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一、大兴文字狱
统治者为 迫害知识 份子,故 意从其著 作中摘取 字句,罗 织成罪狱, 加以严厉 惩罚。
早年曾出家做和尚,参 加过抗元的农民起义军。
陈养浩作诗:“城南有安妇, 夜夜哭征夫”,被投入水中溺 死。 中书詹希原给太学写匾额, “门”字少最后一勾,被视 为阻碍纳贤,斩。
——《论语·述而》
[承题]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起讲]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 [入手]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 [起股]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 [中股]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 [后股]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2.“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帝时的一 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 ) A.设置特务机构 B.设立军机处 C.实行八股取士 D.制造文字狱
3.历史上加强思想控制的事件有 ( ) ①秦朝“焚书坑儒” ②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明朝八股取士 ④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 ⑤清前期“文字狱”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③⑤
八 股
文
[束股]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
合作探究 资料 1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
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 人也。” 观点1隋唐时期创立的 资料2
科举制,通过考试来 选拔人才,在古代来 说是相对公平的一种 方式,在历史上也发 挥过很大作用。顾炎 武这种批评不大合理。
· · · · · ·
·
“毁我衣冠真恨事,捣除巢穴在明朝(zhao)。” ——《鼠啮(nie)衣》 “夺朱非正色,异种尽称王。” ——《咏黑牡丹》 “明朝(zhao)期振翮(he),一举去清都。” ——《一柱楼诗》
一柱楼
(易朱)
“胡中藻”案 “徐骏”案 “査嗣庭”案
“一把心肠论浊清。” “清风不识字,何得乱翻书。” “维民所止”。
结合所学知识及以上材料,说说文字狱的严重影响。
文字狱制造了恐怖的气氛,知识分子人人自 危,不敢议论时政,不敢研究现实,思想文 化呈现万马齐喑的景象。
二、编纂《四库全书》
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 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 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 “全书”。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 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