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心理学》第5章(上)交通工程心理

合集下载

河海大学参考书目

河海大学参考书目

系统使用说明《给水工程》(第四版)(下)严煦世、范瑾初等编,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排水工程》(第四版)(下)张自杰编,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学》(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胡建淼著,法律出版社,最新版。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美),石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重点是学术思想)。

,2004年;《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体育保健学》(第四版)姚鸿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济学原理》教育部社政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部社政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或其他版本的同类教材;《实用写作》(重点了解第八章),张耀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法学规划教材)范健、王建文著,法律出版社,最新版;《刑法学》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联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不考第9-15章)。

出版社,2003年;或符合国家教学《要点》要求的“科学技术哲学”或“自然辩证法”教材。

版社(以19世纪英国文学为主);《美国文学教程》胡荫桐、刘树森等编,南开大学出版社(以19世纪美国文学为主)。

电力出版社,2007年。

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

材》(第二版)杨素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版社,2001年。

》(第二版)曹平周、朱召泉等编,科技文献出版社,2002年;《钢结构》(第三版)曹平周、朱召泉等编,电力出版社,2008年编,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环境影响评价》陆书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系列;《水资源规划理论及技术》朱党生等编,中国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

动力学》,王昌杰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

第5章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

第5章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5章 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
5/69
2)噪声和天气条件 噪声和天气条件也对交通安全有着重要影 响。 超标的噪声污染会导致驾驶员精神过度集中、 紧张与心理疲劳;在雨天、雪天、雾天等恶劣 天气条件下,行车安全系数会随之下降。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5章 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5章 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
21/69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5章 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 [日]土木学会《道路景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2/69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5章 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
23/69
4.照明 道路景观的亮化主要指道路夜景的统一设计和管理道 路两侧建筑立面的橱窗、霓虹灯以及绿化的地灯等统 一设计,是烘托建筑轮廓线,亮化道路的夜景观。 道路景观照明,千姿百态的路灯设施照亮且美化了城 市,五光十色的灯光形成了城市夜晚一道亮丽的风景 线。 照明除了给人好的视觉且效果外,还具有安全功能, 它可以指示道路方向和道路标记。但不好的照明设计 会引发眩光,产生事故。 不同功能的道路,照明效果的要求不同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5章 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
20/69



对于商业街D/H宜小,这样空间紧凑,显得繁华 热闹 居住区需要对建筑群有一定的观赏机会,这种比 例就应大些 交通干道的道路宽度较大,建筑物的尺寸、体量 也会较大,高低错落,可按低的建筑高度 D/H=1/4来控制,这样可以看清建筑的轮廓线, 让人有和谐明朗的印象。
6/69
3)法律法规 交通环境中的软环境也与交通安全有着密切的关 系。 目前,有关交通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安全体制还不 够健全,有些现存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管理条 块分割和冲突现象仍然存在,交通管理和路政管 理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某些执法人员执法水平低,执法力度不够大等。 具体体现在突击性交通违章处罚和严管,周期性 和运动性,安全教育、交通安全宣传时紧时松等 方面。这些社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通 安全水平提高。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教学对象:学前教育专业学时学分:51学时,每周3学时编写单位:编写人:审定人:编写时间:一、课程性质与地位教育心理学是师范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主要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既要探讨学生如何学习,又要研究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

该课程主要阐述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及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该课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对将来要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起到很好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学习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社会心理与行为、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等内容。

(2)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索学校教育的心理规律,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为学生今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四、课程实施建议(一)师资条件1.专任教师具有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熟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知识,了解相关教学要求,并且熟悉国家关于学前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而且能够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主讲教师必须具备2年以上带学生去幼儿园见习、实习的实践经验。

2.兼职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幼儿园等教育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幼儿园一级以上职称。

(二)教材的选用与编写《教育心理学》,尚金鹏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三)课程资源与开发利用应具有校企融合的多家幼儿园可供师生进行考察与实地研究;教材需配备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案、课程标准等方便教学。

(四)其它条件教学条件:应配备多媒体、幼儿园仿真实训室、网络教学平台等硬件教学设施。

交通工程学-第5章 密度

交通工程学-第5章 密度

试验车在路段中观测记录。(流动车法)
5.2 交通密度调查
出入量法 2、数据整理与分析计算 AB路段内的车辆由三部分组成:
观测时已进入AB路段的初始车辆数;
观测时A端流入的,即AB路段新增的车辆数;
观测时B端流出的,即AB路段减少的车辆数。
5.2 交通密度调查
出入量法 AB路段内某一t时刻的车辆数计算公式为:
为极限车头时距。
5.1 交通密度的基本概念
交通密度和车头间距之间的关系:1000 Nhomakorabeahs K
5.1 交通密度的基本概念
三、车道占有率
车道占有率包括空间占有率和时间占有率。 空间占有率是指在某一瞬间测得已知路段上所有车辆 占用的长度占路段总长度的百分比。
Rs
l
i 1
n
i
L
100%
式中:Rs-空间占有率(%);li-第i辆车的长度(m);
L-观测路段总长度(m);n-车辆数(辆)。
5.1 交通密度的基本概念
时间占有率是指在道路观测断面上,车辆通过时间累 计值与测定时间的百分比。
n
Rt
t
i 1
i
T
100%
式中:Rt-时间占有率(%); ti-第i辆车通过断面所占用的时间(s); T-测定时间总时长(s); n-车辆数(辆)。
E t E t0 QA t QB t
则AB路段内t时刻的交通密度为: E t Kt LAB
式中:E(t)-t时刻AB路段的车辆数;E(t0)-t0时刻上已进入AB路段的车辆数; QA(t)-从观测开始t0到t时刻内,从A驶入AB路段的车辆数;QB(t)-从观测开始t0到t时刻内, 从B驶出AB路段的车辆数;Kt-t时刻的交通密度(辆/km)。

交通心理学题库(222道)

交通心理学题库(222道)

交通心理学1、交通心理学是()的一个分支。

——[单选题]A 心理学B 应用心理学C 工程心理学D 普通心理学正确答案:B2、交通心理学是依据()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道路交通系统中有关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一门学科。

——[单选题]A 道路交通B 交通安全C 交通参与者的意识与行为D 心理学正确答案:D3、交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中()是指在实际道路交通情境中,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道路使用者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然后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

——[单选题]A 实验法B 自然观察法C 调查法D 心理测验法正确答案:B4、交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中,()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单选题]A 实验法B 自然观察法C 调查法D 心理测验法正确答案:A5、交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中,()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精密的测验仪器,来测量被试者有关的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

——[单选题]A 实验法B 自然观察法C 调查法D 心理测验法正确答案:D6、交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中,()是被广泛应用于交通心理学研究中。

——[单选题]A 心理测验法B 调查法C 实验法D 自然观察法正确答案:B7、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单选题]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测验法正确答案:D8、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

——[单选题]A 边缘科学B 人文科学C 环境科学D 分支科学正确答案:A9、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在数量上成()关系。

——[单选题]A 正比B 反比C 正相关D 负相关正确答案:B10、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

——[单选题]A 最小可觉差B 差别感受性C 绝对感受性D 绝对感觉阈限11、对于同一事物,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由于人的知觉具有()。

——[单选题]A 选择新B 整体性C 理解性D 恒常性正确答案:C12、人在暗处呆久了或活动时间长了,若突然遇到强光或走到亮处,最初会感到耀眼,看不清周围的东西,这是感觉得()现象。

第5章行人交通设施与自行车道通行能力

第5章行人交通设施与自行车道通行能力

第5章⾏⼈交通设施与⾃⾏车道通⾏能⼒第5章⾏⼈交通设施和⾃⾏车道通⾏能⼒l⾏⼈交通设施通⾏能⼒l⾃⾏车道通⾏能⼒5.1 ⾏⼈交通设施通⾏能⼒l⾏⼈交通设施包括⼈⾏道、⼈⾏过街横道、⼈⾏天桥(地道)以及车站码头的⼈⾏天桥(地道)等。

5.1.1 ⾏⼈交通流特性l⾏⼈交通有关概念l⾏⼈速度特性l⾏⼈的空间要求l步⾏出⾏⾼峰⼩时特征⾏⼈交通有关概念l步⾏速度:⾏⼈步⾏的平均速度,以m/s、km/h、m/min 表⽰;l流率:指单位内通过某⼀点的⼈数,以15min或每min的⼈数表⽰。

“某⼀点”指⼈⾏道的横断⾯上垂直中线的某⼀视线,单位宽度、单位时间内通过某⼀点的最⼤⾏⼈数量及⼈⾏道的通⾏能⼒l单位宽度流量:指单位时间⼈⾏道有效宽度内⾏⼈的平均流量,以p/(h.m)、p/(min.m)或p/(s.m)表⽰;l pedestrianl⼈群:成组步⾏的⼀组⼈群。

通常是由信号灯或其他因素作⽤形成的;l⾏⼈密度:指在⼈⾏道上或⾏⼈排队处,单位路⾯⾯积上⾏⼈的平均数,以p/m2表⽰;l⾏⼈空间:在⼈⾏道或⾏⼈排队处提供给每位⾏⼈的平均⾯积,常以每位⾏⼈占⽤平⽅⽶表⽰,它是⾏⼈密度的倒数(m2/p);l⼈⾏道净宽:指有效地⽤于⾏⼈⾏⾛的那⼀部分⼈⾏道的宽度。

实际⽤于⾏⼈的⼈⾏道宽度较名义上的宽度为窄.5.1.2 ⾏⼈交通设施基本通⾏能⼒l在良好⽓候与道路条件下,⾏⼈以某⼀速度匀速⾏⾛时,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某⼀点或某⼀断⾯的最⼤⾏⼈数量,⼀般以1h通过1m宽道路的⾏⼈数(p/(h.m)),或1min通过1m宽道路的⾏⼈数量(p/(min.m)表⽰。

计算步骤l确定采⽤的步速l⾏⼈在⼈⾏道上步⾏速度⼀般0.55-1.7m/s,平均步⾏速度0.9-1.2m/s.计算中⼀般采⽤1.0m/sl⾏⼈过街平均速度⼀般为0.9-1.4m/s,计算中⼀般采⽤1.2m/sl⾏⼈过天桥时,上台阶的速度为0.54-0.94m/s,⾏⼈下天桥的平均步⾏速度为0.54-0.90m/s,⼀般采⽤0.52-0.80m/s.l确定⼀条步⾏带采⽤的宽度(横向间距)l确定⾏⼈正常步速情况下,前后⾏⼈间距l按通⾏能⼒基本原理进⾏计算.基本通⾏能⼒确定l 以⼈⾏道为例:pp pbw b s v C ?=3600l 将前⾯确定的数值代⼊上式得:l ⼈⾏横道基本通⾏能⼒ghpp pcbc t b s vC ××=36005.1.3 ⾏⼈交通设施可能通⾏能⼒l基本通⾏能⼒是在理想条件下所得,实际上⾏⼈交通设施的横向⼲扰不同,⽼年、中年、残疾⼈的速度各不相同,携带物品不同,各地区季节、⽓候和天⽓状况不同,道路周围的环境、景物不同,商店橱窗对⾏⼈的吸引⼒不同等,许多因素对⾏⼈的速度均有很⼤影响,同时,在设计⼈⾏道路时还要留有余地。

通行能力分析(课堂PPT)

通行能力分析(课堂PPT)
是指在理想的道路、交通、控制和环境条件下, 公路组成部分的一条车道或一车道的均匀段上或 一横断面上,不论服务水平如何,1小时所能通 过标准车辆的最大数量;
5
(2)可能通行能力(实际通行能力) 是指在实际或预测的道路、交通、控制及环境条
件下,一已知公路的一条车道或一车道对上述诸条件 有代表性的均匀段上或一横断面上,不论服务水平如 何,1小时所能通过的车辆(在混合交通公路上为标 准汽车)的最大数量; (3)设计通行能力
双车道公路
信号交叉口 无信号交叉口 市区干道
效率量度 交通密度(小客车辆/km/车道) 平均行程速度(km/h) 交通流率(小客车辆/h) 交通密度(小客车辆/km/车道) 时间延误(%) 平均行程速度(km/h) 平均单车停车延误(s/车) 储备通行能力(小客车辆/h) 平均行程速度(km/h)
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15
实际的道路和交通状况,确定其修正系数,再以此 修正系数乘以前述的基本通行能力,即得到可能通 行能力;
而设计通行能力是指道路根据使用要求的不同, 按不同服务水平条件下所具有的通行能力,也就是 要求道路所承担的服务交通量。通常作为道路规划 和设计的依据。
只要确定道路的可能通行能力,再乘以给定服务 水平下的服务交通量与通行能力之比(V/C之比),就 得到设计通行能力。
5.1.2 服务水平概述(续)
(4)服务水平分级
高速和一级公路主要以密度作为主要指标,其相应的服务水 平与运行状态,一级为自由流,二级为稳定流上限,三级为稳 定流下限,四级为饱和流。 双车道公路主要以车辆延误率作为服务水平分级的主要指标, 延误率在数值上等于排队行驶车辆数与总流量之比,其相应的 服务水平与运行状态应为一级自由流或较为自由,二级处于稳 定流中间范围自由受到限制,三级处于稳定流的下限,接近饱 和流,四级为处于不稳定的强制流状态。 在服务水平选用时原则上高速公路与一级公路应采用二级服 务水平设计,而其它公路一般应采用三级服务水平设计。

交通工程学 第5章 道路通行能力

交通工程学 第5章 道路通行能力

§5-4 双车道公路通行能力
本节内容
• 双车道公路通行能力 • 多车道公路路段通行能力 • 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5.4.1 概述
1. 双车道公路路段通行能力
目前我国大多数干线及非干线公路均为双车道公 路,同时双车道公路也是我国公路网中最长、最普 遍的一种公路形式。由于双车道公路交通特性的独 特,车辆只能在对向车道有足够超车视距,必须进 入对向车道行驶若干距离后回到本向车道,才能完 成超车过程。因而此类交通流又不同于其他的非间 断流,一个方向上的正常车流会受另一方向上的车 流影响,因此双车道公路的两个方向中任何一个方 向的车流运行都受到对向交通的制约。故不能对单 个方向而必须对车行道双向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进 行总的分析计算。
平行式出口标线
5.3.2 高速公路基本路段通行能力分析
1. 高速公路的理想条件
(1) 3.75m≤ 车道宽度≤ 4.50m; (2) 侧向净宽≥ 1.75m; (3) 车流中全部为小客车; (4) 驾驶员均为经常行驶高速公路且技术熟练遵守交通法 规者。
2. 高速公路基本路段服务水平
3. 高速公路基本路段通行能力
关于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
美国于1950年将其算法标准化编入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 册》 Highway Capacity Manual,HCM)中。该手册不仅在美 国,而且在很多国家作为计算通行能力的规范书使用着。 日本于1960年制定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该标准采用 了美国《公路通行能力手册》中的观点。1982在《道路交通 容量》一书中将日本的研究成果编入,论述了路段、平面交 叉路口、匝道、交织区间等公路各组成部分通行能力的算法 ,从而使日本的公路通行能力的计算标准化。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通行能力实际应用中基本上引 用美国HCM的研究成果。然而中国的交通环境、交通组成和 车辆性能与国外有很大差别,主要是混合交通比较普遍。为 此,我国自1983年以来,由交通部牵头,连同一些大专院校 ,先后对通行能力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研究,1996年,国家成 立了“九五”科技攻关“公路通行能力”课题组,对我国道 路通行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出版《公路通行能力》, 是具有一定权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道路沿线的垂直要素及其强化:
对驾驶人的视觉有强烈的影响,因此能 科学的利用道路沿线的垂直要素,达到视线 诱导的目的;
道路沿线的垂直要素主要有:森林的边缘、 山腰、树木、路灯、路堑边坡、护栏、标志、 岩壁、建筑物等。
② 视觉警告措施:
20
闪光信号灯、反光导向标志等
5.1.4 道路的视线诱导
3)道路能见性的补救措施: ① 在双向通行的凸形竖曲线路段或者通视困难的
① 线形简单,行车距离最短;
② 视距良好,视野开阔;

③ 具有较大的超车距离;
路 平 面 线 形
直线线形的缺点: ① 驾驶人对迎面来车的距离和速度估计较困难; ② 路线笔直单调,容易引起驾驶人思想松懈和疲劳; ③ 夜间行车容易受到对向车灯影响,造成眩目;
选 长度有一定限制。最大直线路段长度L=20*设计车速
42
隧道照明的分段设计
根据前面的分析,因此,通常将隧道分为阈值段、 入口段、过渡段、基本段和出口段,各段通过不同照明 来创造安全舒适的行驶条件。
43
二、隧道照明方式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制定了明确的隧道照明标准,标 准规定了照明长度、基本照明、路面最低亮度、白天照明要 求及夜间照明亮度等。
隧道照明一般分为:

② 同时也使驾驶人从容的操纵方向盘,顺利
面 完成转向动作;
线



8
5.1.2 道路设计的线形选择
纵坡的影响:
道 路
① 行车安全性方面; ② 修筑道路和运输经济性方面;
纵 竖曲线的影响:

① 凸形竖曲线;
面 线
② 凹形竖曲线;



9
5.1.3 道路线形设计的心理要求
道路线形应保证司机可靠发现前方线路情况,及
22
5.1.6 道路交叉口的视觉要求
道路交叉口的基本方式 交叉口是路网中道路与道路、道路与铁道、道
路与其它交通设施的交叉点。种类较多,常见有平 面交叉口、立体交叉口等; 交叉口的视觉要求:
不管哪一类交叉口,最主要的视觉要求是使驾 驶人能迅速地分辨出分流、合流、横穿交叉口的地 点,正确识别前方交叉设施及交叉口的行车情况。
5.2 道路照明的交通心理
1)露天照明 2)路段防眩 3)隧道照明
27
5.2 道路照明的交通心理
露天道路的照明
① 灯杆式照明; ② 高杆式照明; ③ 悬索式照明; ④ 栏杆式照明;
28
5.2 道路照明的交通心理
从线形设计上防眩
① 弯道
车 头
② 凸型竖曲线:短时会车

③ 立体组合曲线
道 路
② 如果曲线半径过小,易导致车辆侧滑,甚 至冲出路外,造成事故;

③ 夜间车灯照明偏离前方路线;
面 圆曲线设计应注意:
线 形
弯道半径、曲线长

超高、加宽;

7
5.1.2 道路设计的线形选择
缓和曲线的优点(作用):
① 使车辆从某一曲率的路线过渡到另一曲率
道 路
的路线时,曲率变化柔和、连续、自然,离心力 变化平稳、有节奏,从而减小驾乘人员的不适;
为什么经过精心严格设计的各种道路,特别是 高速公路,在数年的运行中,就会留下一串串触目 2 惊心的事故多发路段或叫事故黑点?
5.1 道路线形设计的交通心理
5.1.1 道路线形种类 5.1.2 道路设计的线形选择 5.1.3 道路线形设计的心理要求 5.1.4 道路的视线诱导 5.1.5 道路的视距保证 5.1.6 道路交叉口视觉要求
防 中央分隔带防眩

① 足够宽的中央分隔带
措 施
② 防眩板、防眩网
③ 植树防眩
29 道路高差防眩
3)隧道照明的交通问题
随着隧道项目日益增多,隧道建设在现代交通 运输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隧道是一段封闭的空间,自然光无法照射其中, 汽车尾气、噪声、振动、污浊空气,腐蚀气体、水 分等恶劣环境形成隧道照明的特殊性。
是隧道照明中最重要的问题。为防止黑洞现象的 发生,从隧道入口开始的一段距离内要保证有充 足的亮度,这一部分全长比机动车的安全刹车距 34 离略长。
1.接近隧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暗适应现象 进入隧道,由于内外存在很大亮度差,适应
存在延迟,驾驶者视觉不能很快适应隧道亮度, 难以看清隧道内部状况,即产生“暗适应”过程。
道 路 线 形 照 片
16
5.1.3 道路线形设计的心理要求
道 路 线 形 照 片
17
5.1.4 道路的视线诱导
道路视线诱导的目的:尽量使道路线形的视觉 形象明确清晰,对道路前方隐蔽地方能给予线形提 示,诱导驾驶人安全驾驶。
道路视线诱导常采用的措施有: 1)加强道路线形的明确度 2)线形提示与警示 3)道路能见性的补救措施
较短隧道一般基本不会引起视觉疲劳,较长隧道要考虑 视觉疲劳,可以通过改变照明设计方法解决视觉疲劳。
(1)改变隧道长距离均匀度:一是灯具沿隧道轴线不 连续安装在隧道顶及两侧,形成明暗分区,但均匀度不能低 于0.6;二是采用逆向非对称配光灯具。
(2)通过灯具营造亮度及色彩的变化降低视觉疲劳。 (3)在隧道内部建立区域景观,运用合理照明手段, 模拟创建自然环境减少视觉疲劳度。
第五章 道路交通工程心理
5.1 道路线形设计的交通心理 5.2 道路照明的交通心理 5.3 道路交通信号的交通心理
5.1 道路线形设计的交通心理
以往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中,忽视了“路” 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事实上,除部分事故纯粹是由 于驾驶员粗心驾驶等主观原因引起的以外,有相当 一部分事故是人为操作不当与困难的行驶条件共同 引起的,而困难的行驶条件则与道路线形设计等有 关。

5
5.1.2 道路设计的线形选择
圆曲线的优点:
① 设计容易,能较好利用地形,线形变化自
道 路
然,减少工程量; ② 方向变化自如,行车时侧向呈动态景观;

③ 线形富于变化,不易疲劳;

④ 具有合理视线诱导作用;源自线形选择
6
5.1.2 道路设计的线形选择
圆曲线的缺点:
① 离心力导致车辆驾乘人员不适;
32
一、机动车通过隧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接近隧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通过隧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接近隧道出口时出现的问题 4.夜间驶出隧道前出现的问题 5.隧道行车中的视觉问题 6.隧道行车中的心理感受问题
33
1.接近隧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黑洞及黑框现象
黑洞
黑框
黑洞现象是进入隧道前所发生的视觉问题,
39
成功案例:秦岭终南山隧道
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长18020米,双洞, 共四车道,2007年1月20日正式通车。为我国第 一,世界第二长公路隧道,总投资31.93亿元。
40
成功案例:秦岭终南山隧道
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的景观设计更值得称赞,隧 道内部景观设计通过灯光变化等手法使过往旅客 充满新奇之感,有效缓解了长隧道内压抑的心情。
36
3.接近隧道出口时出现的问题
通过出口看外部亮度极高,出口看上去是个亮洞,出现 严重眩光,出口成了白色洞穴,这称为白洞现象;以白洞为 背景,机动车等就成了黑色的剪影很容易识别,但跟在大型 箱式货车后面的小汽车与大货车的剪影重合很难看清,在交 通流量大的隧道出口附近,为了能识别重合在一起的大小车 辆所做的照明称为出口照明,出口照明的区间长度为数十米。
37
4.夜间驶出隧道前出现的问题
夜晚,从明亮隧道中驶出到 没有照明道路之前,隧道外也变 成了一种黑洞,无法看清道路的 线形和存在的障碍物,此时,应 在刚出隧道出口的道路上、在长 于安全刹车距离、大约相当于机 动车行驶数秒的区间内,对道路 进行照明,以达到适当水平的亮 度。
38
5.隧道行车中的视觉问题
道 路 线 形 照 片
11
5.1.3 道路线形设计的心理要求
道 路 线 形 照 片
12
5.1.3 道路线形设计的心理要求
道 路 线 形 照 片
13
5.1.3 道路线形设计的心理要求
道 路 线 形 照 片
14
5.1.3 道路线形设计的心理要求
道 路 线 形 照 片
15
5.1.3 道路线形设计的心理要求
• 一般照明 • 应急照明 • 特殊灯光照明
44
二、隧道照明方式
1.一般照明包括保证隧道内正常行车所必需的基本照明。 2.应急照明一般利用交错排列基本照明灯具,由两个专 用回路各带一侧灯具的配电方式,在一侧照度不足时辅以普 通应急灯的方案。在应急电源选用上有集中设置应急电源和 分散应急电源方案,集中应急电源装置一般有应急电源、不 间断电源和发电机几种。在较长隧道中应该考虑突发性火灾 时的疏散及诱导照明,这部分照明主要靠单独线路的地面指 示灯、墙上长明灯、疏散指示灯组成。 3.特殊灯光照明指消除出入口"白洞"和"黑洞"效应的加
18
5.1.4 道路的视线诱导
1)加强道路线形的明确度: 采用物理或者光学的方法,突出道路边缘线,
强化车辆行驶的轨迹,提示前方道路线形变化情 况:
① 路缘带:采用浅色路缘石铺砌 ② 护栏:路侧护栏、中央分隔带护栏 ③ 交通标线:作用与路缘带类似
19
5.1.4 道路的视线诱导
2)道路线形提示与警示:
为了保证行驶的连贯性及行车人的生命安全, 即便是白天其内部全程也需要人工照明,隧道照明 是隧道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0
2)隧道照明的交通问题
31
2)隧道照明的交通问题
一、机动车通过隧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隧道照明方式 三、隧道照明灯具光源选择问题 四、灯具的配置、排列 五、照明计算 六、隧道照明施工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