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福建省理科历史会考纲要知识要点整理(必修三)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三会考复习纲要

历史必修三会考复习纲要

历史必修三会考复习纲要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二)知道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三)列举朱熹的理学及其地位。

(四)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概述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二)概述汉字和绘画的起源,知道东晋、唐、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名家,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三)知道诗经、楚辞和汉赋的文学成就,概述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文学艺术成就,知道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概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三)知道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面的贡献。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了解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认识它们分别在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二)了解毛泽东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内容,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三)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四)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简要说明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二)知道我国的“双百方针”,概述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

(三)了解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主要成就,认识“科教兴国”战略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福建省历史会考(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纲要(人民版必修三精简版本)

福建省历史会考(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纲要(人民版必修三精简版本)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①儒家: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与“礼”,主张德治;孟子主张“仁政”和“民贵君轻”②道家: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主张“无为而治”③法家:韩非子主张变法,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实行严刑峻法④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思想是: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③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

4、“异端”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否认儒家思想的绝对权威: 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①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工商皆本②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唯物主义哲学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①造纸术: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②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影响: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③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广泛应用于战争。

(▲影响: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④指南针:战国出现司南,北宋时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

(▲影响: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2、汉字与书法(1)汉字形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演变趋势:由繁到简)(2)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东晋王羲之号称“书圣”,代表作《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怀素、张旭擅长草书。

3、绘画:(1)山水画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追求意境,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全部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全部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全部知识点中学历史必修三会考学问点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

孔子观点:思想的核心是仁;统治者要“以德治民”,教育上主见“有教无类”。

孟子观点:把孔子的“仁”开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主见“性本善”。

荀子观点:主见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主见“性本恶”。

与孔孟相比,增加了法治的内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西汉,汉武帝承受董仲舒的主见:“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为了推广儒学,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

此后,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理学:南宋:朱熹,他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观点:天理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其著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离经叛道”的李贽,自称“异端”,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他的思想在必须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共同观点:反对君主专制专制,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开展,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朝气。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主见“经世致用”,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中学历史必修三会考学问点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开展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学问”,而教育可以使人相识自己已有的美德。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确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其实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起先于意大利,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福建地区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必修三

福建地区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必修三

福建地区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必修三Ⅰ-1知道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墨子的主要观点孔子:提出“仁”与“礼”的学说;注重政治与人事;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他的言论被编纂成《论语》孟子:提倡“仁政”学说,民本思想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老子:哲学:“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政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庄子:“齐物”韩非:⒈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⒉加强君主集权;⒊以法治国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孔子和孟子共同的主张——重视百姓疾苦Ⅰ-2孔子、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贡献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地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Ⅰ-3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⒈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以后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Ⅱ-1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目的:以思想的统一巩固政治的统一Ⅱ-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同时朝廷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Ⅲ-1知道二程、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阳明)的主要观点二程(程颐&程颢){北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就是“仁”朱熹{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道统论”,“正君心”陆九渊{南宋}:“心即理也”[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王守仁){明代}:“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Ⅲ-2在如何认识“理”及实现“理”方面,朱熹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何差异⑴在认识“理”方面,朱熹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陆王的观点是心是万物的本原⑵在实现“理”方面,朱熹的观点是格物致知;陆王的观点是要自我修炼、反省Ⅲ-3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

必修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历史知识点归纳必修三历史知识点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夏商周的宗法制度,到秦汉的郡县制,再到隋唐的科举制,直至明清的中央集权制度,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逐步完善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2.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如农业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建设等。

- 手工业的繁荣,如陶瓷、丝绸等传统工艺的发展。

- 商业的兴起,包括市场体系的建立和货币经济的普及。

3. 中国古代文化与科技:- 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影响,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的塑造。

-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 古代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成就。

4.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边疆政策:-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如汉藏、汉蒙等关系的发展。

- 边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如长城的修建、屯田制度等。

5.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 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的海上实力和对外交流的开放态度。

6.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变迁:-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民间反抗,反映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7. 中国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失败,反映了中国近代化尝试的艰难。

-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 国民政府时期的国家建设与抗日战争。

8.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 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初步实践。

-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反思。

-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 “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的深化。

- 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新战略。

10. 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析:- 对重要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的评价。

知识点精华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章节知识汇总

知识点精华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章节知识汇总

知识点精华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章节知识汇总第 6 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基础解读】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的背景:(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市。

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来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以古代文化的名义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壤意义。

它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4、代表人物:(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16 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1、原因:(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教皇以资助教堂翻新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2、马丁路德改革:(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覆盖内容比较全面
一、第一部分统一的唐朝
1.继承西魏文化和政治体系
(1)武则天继位,维持西魏的政治制度和宗教政策,以确保统一;
(2)彻底废除北魏宦官政治,军队也由武则天实施统一管理;
(3)制定了七郡七十二县的行政体系,使政治管理更加一致;
(4)实行额外派官制,将中央官员分配到各州、县任职,从而保证
中央对地方的统一管理;
(5)积极发展商业,尤其是外贸,唐朝也继承了西魏的“开边邦”
的外交政策,与西方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6)继承西魏文化,大力宣扬儒家文化,实行科举制度,提倡文学
创作,促进的唐朝文化的发展。

2.唐太宗李世民的
(1)实行了九品官人制,大大简化了官制,提高了官吏的素质和能力;
(2)取消山海经学试,代之以同级考试,以增加考试的水平和实效性;
(3)强调治国理政,重视经济建设,唐太宗实行了新的出纳、考核、租税制度,推行把官职从继承转变为任命,目的是提高官员素质;
(4)发展武装力量,促进军队的统一;
(5)大力发展丝绸之路,加强对周边民族的统治,促进唐朝的鼎盛;。

必修三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三历史课程通常涵盖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以下是一些必考知识点的归纳:一、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开端- 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 《南京条约》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深远影响。

二、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

-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 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

- 自强运动与洋务运动的联系与区别。

四、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失败原因。

- 辛亥革命的爆发、过程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 北洋政府的统治、军阀割据的局面。

-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及其实践。

六、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的爆发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的意义。

- 全民族抗战的团结精神和历史意义。

七、国共内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国共内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八、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其影响。

九、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拨乱反正。

十、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就。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

十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结语通过学习这些必考知识点,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而且能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以及历史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

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福建省理科历史会考纲要知识要点整理(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奠定了中国的文化基础,形成中国传统的文化体系,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知道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史实⑴背景:①政治上的大一统要求文化大一统②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和发挥,形成了新儒学⑵内容: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⑶评价:汉武帝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结束了名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是,儒学地位上升的同时,汉王朝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这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

⑷结果: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正统思想。

△如何推广儒学⑴中央建立太学: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文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⑵在地方建立学校,学习儒家经典。

3、列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朱熹思想⑴理气关系方面:理比气更根本。

⑵理学的修养论方面: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认识理。

⑶社会政治论方面:推崇“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忠天理,封建等级秩序与伦理道德)△陆王心学(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陆九渊:(南宋)①心即理也②发明本心五守仁:(明代)(是“心学的集大成者”)①本心即是良知②致良知③知行合一△“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之间的比较相同点:①都认为理是世间万物的本源。

②都是封建专制统治。

不同点:①朱熹认为理是世间万物的本源,理在外,属于客观维心主义者;陆王守认为心是世间万物的本源,属于主观维心主义者。

②认识理的方式不同:程朱理学认为格物致知;陆王心学认为自我反省、修养。

4、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明清时期儒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出现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李贽的观点:①挑战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理学家的虚伪;②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③反对男尊女卑,肯定农民起义。

△三大思想家主张:(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天下来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②经济: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

③思想上:批叛继承传统儒学,构筑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王夫之提出了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是唯物主义思想)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概述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殿的贡献。

△四大发明①指南针:战国时期出现,宋代用于航海。

②造纸术:西汉出现,东汉改进。

③火药:东晋出现,唐末用于战争。

④印刷术:隋唐雕版金刚纹,宋代活字。

△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影响印刷术、造纸术:推动了西方的文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火药:帮助新兴的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地主阶级,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弱。

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开始将世界连为一个整体。

2、概述汉字和绘画的起源,知道东晋、唐、宋时期的著名书画家,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中国五种书体3、知道诗经、楚辞和汉赋的文学成就,概述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文学艺术成就,知道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中国的古代艺术画中有诗:①中国画双称国画;②追求抒情写意风格的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主要艺术形式;③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通常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内容;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⑴《诗经》(西周初年、春秋中叶)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意义: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文学基础,被誉为儒家经典,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⑵楚辞(战国时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地位:奠定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此后,文学常以“风骚”并称。

⑶汉赋三个阶段:①西汉早期的赋。

[贾谊的《吊屈原赋》、枚乘的《七发》]②汉武帝时期,赋的创作走向全盛阶段。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③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作家是杨雄,东汉时期,班固、张衡的作品地位最高。

⑷唐诗①李白:称为“诗仙”,他的诗风豪放炽烈。

背景:他生活在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下。

②杜甫:称为“诗圣”,其诗风表现出许多的凝重与忧郁。

背景:他处在唐王朝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

⑸宋词①经济: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阶级关系:市民阶级扩大。

③政治因素:宋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苏轼:他的词清新俊逸,刚健豪放。

辛弃疾: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

⑹元曲包括元杂剧[《窦娥冤》]、元散曲。

⑺明清小说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②施耐庵的《水浒传》③吴承恩的《西游记》:优秀的神魔小说④曹雪芹的《红楼梦》: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⑤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第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明清时,为什么小说繁荣?①明代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繁盛,商品流通扩大,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

②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长篇白话小说创作盛况空前。

专题三1、概述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①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组织编写了《四洲志》、《华事夷言》。

②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③康有为:编写《孔子改制考》,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阐述变法的思想。

④梁启超:在文章《变法通议》中,抨击专制制度,宣传变法。

⑤严复:将西方的《进化论》引入到人类社会,翻译《天演论》,宣传变法。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维新变法思想具有爱国性,将救亡图存和政治改革联系在一起,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②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直接原因: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③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1915年《新青年》在上海创办。

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⑤新文化运动的影响: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攻击,马克思主义也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②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③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话文的使用就是最明显的一个例子。

4、知道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的贡献,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①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的贡献,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①他是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1918年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宣传十月革命;②五四运动期间,李大钊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③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与李大钊之间的论战,实质是反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争;④通过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显著特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专题四1、了解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认识它们分别在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①旧三民主义的内容:①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②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就是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地价。

②旧三民主义的作用:它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的要求,反映了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力共和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知道思想。

③新三民主义的内容:①民族主义:1.明确反帝2.各民族一律平等;②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共有;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④新三民主义的作用:它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

2、了解毛泽东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内容,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①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①形成阶段:井冈山时期,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②成熟阶段:抗日战争时期,形成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共七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③新发展阶段:建国初期,形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②毛泽东思想的影响: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共的指导思想;②它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③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性。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①邓小平理论的内容: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②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邓小平理论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③中共十五大召开,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②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①它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②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理论成果;③它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3、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①三个代表的内容:①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三个代表的指导意义:①回答了怎样建设党和建设一个怎样的党;②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③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简要说明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①主要成就:两弹一星、杂交水稻、银河系列、神五②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因素2.知道我国的“双百方针”,认识“十年动乱”对文化艺术的摧残,概述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

①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百花齐放(艺术)、百家争鸣(学术)②“文化大革命”对文化艺术的摧残:“双百方针”未得到贯彻,文化艺术出现凋零。

③“改革开放”后发展状况:在“双百方针”和“二为”的指导下,在线蓬勃生机。

3.认识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主要成就,认识“科教兴国”战略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①基本线索:确立教育的目的与性质,我国教育事业初步发展、文革后教育事业受到重创、文革结束后,教育有蓬勃发展②主要成就:1977年恢复高考、教育立法取得了较大的发展、95年提出“科教兴国”③“科教兴国”的作用:坚持以教育为本,把教育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推广教育事业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