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新课标创新历史总复习 第8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合集下载

第8讲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第8讲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标志
斯战争的序幕。
日军相继占领东北三省。1932 年,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 结果
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九一
①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
八事
抵抗日军的侵略。②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
抗争

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③1936 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
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正 台儿
面 庄战
战 役

1938 年 3 月,日军向台儿庄发起进攻,第五战区司令长 爆发
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 台儿庄战役共歼敌 1 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 影响 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 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1938 年 6 月开始,日军先后集结 40 多万兵力进攻武汉。
史称“百团大战”。
敌百
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
目标
后团
伪据点。
战大
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意义
场战
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图说历史: 1938 年 3 月,日军向台儿庄发起进攻,第五战区司令长
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台儿庄战役共歼敌 1 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 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 和信念。 1940 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 100 多 个团,发动 “百团大战”。 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 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作为战时的陪都。 大屠
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 杀 暴行

第08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学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Word精析版)第8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第08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学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Word精析版)第8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①第一次合作时,国共两党都处在发展的初期。

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国民党也只有少量的军队和弱小的政权,是两个革命政党的合作。

②第二次合作时,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

国民党已成为执政党,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共产党已走向成熟,拥有一支相当力量的革命军队和巩固的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2)合作基础和目标: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共同的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第二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国共合作宣言,共同目标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3)合作方式:第一次是党内合作,是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第二次是党外合作,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国共两党各自领导所属的政权和军队,在战略上相互支持和配合。

(4)结果和前途:第一次合作,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错误,合作中途破裂;第二次合作,尽管两党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维护下,合作坚持到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3.抗日战争的主要特点(1)民族性:这场反帝斗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切抗日力量,是一场广泛的民族战争。

(2)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八年,历经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较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3)以弱胜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面对的是亚洲最强大最凶残的帝国主义国家,敌强我弱。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4.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两种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项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组织领导者清政府统治腐败;战前不进行认真的准备;战争中妥协退让,避战自保;打击、压制抗战派;一些将领贪生怕死国共两党合作,相互配合并贯彻始终发动民众清政府是地主阶级的代表,站在民众的对立面,不可能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因而没有发动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这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国际环境西方列强偏袒日本;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侵华以勾结为主,中国人民面临列强共同侵略的局面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援和配合二、解放战争1.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进行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国家,与国民党先后进行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

学案6:第8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学案6:第8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考点一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日战争[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日本侵华1.局部侵华(1)表现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中国军民奋起反抗,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就此开始。

1932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清废帝溥仪于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袭击上海,蔡廷锴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变,威逼平津,阴谋策动华北自治峙逐步走向合作抗日。

2.全面侵华(1)标志: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开始。

(2)扩大:日军先后占领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

3.侵华罪行野蛮的军事进攻先后制造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屠杀和平居民制造、潘家峪惨案细菌战和毒气战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用中国活人做试验以华治华扶植伪满洲国、汪伪政权等傀儡政权经济掠夺野蛮掠夺农业、工矿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劳动力奴化教育推行愚民政策和民族同化政策二、全面抗日战争1.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1)防御阶段的四大会战(1937年8月-1938年10月)①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承担了抗战初期的主要任务,较积极地抗战。

②中国“以空间换时间”,击破了日本“速决战”的战略企图,使抗战进入对中国有利的“持久战”。

③鼓舞了民心士气。

④为敌后战场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支援了敌后战场的游击战。

⑤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争取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2.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1)概况①百团大战:(1940年8月-12月),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②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2)评价: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防御。

历史专题复习之《国共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历史专题复习之《国共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运动
①革命性: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②落后性:其阶级属性决定了农民阶级不能领导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革命取得胜利
“自强” “求富”
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 治
三民主义或新三民 辛亥革命、北伐战
主义

①先进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 ②妥协性、软弱性: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 行不通
马克思主义、民主 北伐战争、土地革
革命纲领、毛泽东 命、抗日战争、解
思想
放战争
①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具有革命性和彻底性; ②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③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 胜利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异同点
异同点
俄国十月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斗争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这一状况说明此时
A.侵华日军力量增强
B.中国共产党调整了抗战路线
√C.敌后战场地位上升
D.抗日战争转入局部反攻阶段
四、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原因及结果
时期
阶段特征
演变原因
结果
国民革 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 帝国主义、北洋军阀是两 国共合作,共同发动国民革命,
命时期 战线
党共同的革命对象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 精神上
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1.(2020·江苏卷,10)1927年11月1日,在时任中共中央农运委员会书记、江苏省委负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课件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课件

意义
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 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 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 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所为公然违反国际公法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答案 D 解析 材料“副伤寒”等说明日军细菌部队生产细菌和化学武器,故① 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31部队是日军侵华的细菌部队,故②正确; 材料“实施细菌攻击”反映出日军惨无人道地在中国进行活体试验, 故③正确;日军上述行为以平民作为攻击对象,公然违反国际公法, 故④正确;故D项符合题意。
进步 展大生产运动;政权建设:实行精兵简政;以“三三制”
方针 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
举制度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
目的
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建设新中国作准备
概况
1945年4—6月,在延安召开,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 告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典例2(2021·1月浙江学考)1937年,中国守军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前 仆后继,同日军浴血拼杀,感动了亿万国人。在此战役进行期间
() A.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 B.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日本法西斯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D.中国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地实施“三光”政策,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重庆大轰炸
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 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是指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抗日战争从1937年7月开始,至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止,共持续了八年之久。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抗日战争主要源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抵抗。

1. 日本对中国发动侵略:自19世纪末以来,日本帝国主义通过战争和掠夺,逐渐获得了对中国的控制权。

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所谓的“伪满洲国”,并对中国各地进行了经济和军事上的侵略。

2. 中国人民的不屈抵抗: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不断扩大侵略的规模。

中国人民开始组织起来,积极抵抗日本军队的入侵。

一系列的抗日宣言和抗日游击战争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二、抗日战争的特点与进程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国以民族解放和抵抗侵略为目标的全面抗战。

战争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1. 游击战争阶段:从1937年开始,中国人民在国共合作下,组织起来展开了广泛而艰苦的游击战争。

游击战争使日本军队陷入了长期的困扰,给中国人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2. 根据地战争阶段:在游击战争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中国大地上建立了广大的根据地。

根据地成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重要后方,也是抗日战争的战略支点。

以延安为核心的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象征。

3. 正规战争阶段:随着抗日战争的进行,中国的正规军队日渐壮大,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与日本军队进行大规模的正面战斗。

1944年,中国军队在百团大战中取得较大胜利,对于进一步扩大抗日战场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解放战争的背景与进程解放战争,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了国民党政府,取得全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争。

解放战争开始于1946年,结束于1949年,持续了三年之久。

1. 国共内战: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国内爆发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政府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军事对抗。

第8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选必融合通史体例讲练学案(新教材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第8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选必融合通史体例讲练学案(新教材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第8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知识点一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1.日本局部侵华(1)背景①1927年6月,日本召开制定侵略中国总方针的东方会议。

②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严重影响日本。

③1931年上半年,日本加紧进行武装侵略的部署。

(2)表现2.国共两党对日政策(1)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实行不抵抗政策,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

(2)中国共产党①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中国局部抗战(1)在一·二八事变中,十九路军顽强抵抗日军侵略。

(2)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3)1935年,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4)东北抗日联军在杨靖宇、赵尚志等领导下,牵制了大量日军。

(5)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联合发动西安事变,这一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表示准备抗战。

(2)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3)中国共产党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4)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5.日军的侵华暴行(1)制造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2)殖民统治(3)重庆大轰炸: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4)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

(5)推行“慰安妇”制度。

知识点二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1.正面战场的抗战2.敌后战场的抗战(1)抗战初期①战略上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整合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进行全民族抗战 1.建立抗日民族统一的战线 面对日本全面侵华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组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人民奋起抗战。
2.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937 年秋,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 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此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 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 线。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是中 共中央所在地。
3.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 (1)平津作战: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派兵进攻华北,中国守军 顽强抵抗,最终北平、天津失陷。日本占领平津后,向华北、华东 两个方向发动攻击,妄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政府组织多次战 役,抵抗日军侵略。 (2)淞沪会战: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中国军队为打退日军对上海的进攻,先后投入 40 万兵力,同日本侵 略者在上海地区激战三个月,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 妄计划。 (3)进行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广大军民英勇抵抗日军侵略。
整合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国共关系
阶段
项目
主要矛盾
国共关系
国民革命时期
广大人民群众同北洋军阀的 矛盾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Fra bibliotek土地革命时期
广大人民群众与国民党反动 派的矛盾
国共两党十年对峙
抗日战争时期 中日民族矛盾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解放战争时期
广大人民群众与国民党反动 派的矛盾
国共两党内战
2.合作→对抗→再合作
整合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1.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 抗”的曲折历程。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所代表的利益及主张各不 相同,这是双方对抗的主要原因;而在特定(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完成民主革命的反帝任务,两党走到一起,这 是合作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考纲展示:(1)新民主主义革命;(2)侵华日军的罪行和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热点提示:(1)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2)侵华日军的罪行;(3)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考点1 抗日战争——众志成城1.日本的侵华(1)过程①局部侵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②全面侵华: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开始;北平、天津相继失守。

(2)罪行①1937年12月,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②1941年初制造了河北丰润县的潘家峪惨案。

③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2.全民族的抗战(1)抗战初期①国共合作: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②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③正面战场: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英勇抵抗日军侵略。

④结果: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的疯狂侵略;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相持阶段①中国共产党: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②国民政府:除在中国境内作战外,中国军队还开辟了国外战场,派远征军到缅甸作战。

3.抗战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4.历史意义(1)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世界: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点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1)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全国人民的支持等都是中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有力配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等。

[思考]朱自清在《这一天》中说:“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

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抗战胜利指日可待。

”朱自清在这里指出了抗日战争的什么影响?提示:促进了民族觉醒,提高了中国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问题1:探究抗战时期的两个战场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红军任务在于发挥进一步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同日寇力争山西省的大多数乡村,使之化为游击根据地,发动民众……实现全面抗战之新局面。

——毛泽东《关于华北红军的任务与扩军方法的指示》(1937年11月3日) 材料二1937年8月,国民政府南京国防会议上,一致通过以“持久消耗战略”作为中国抗战的战略指导方针,即“利用我优势之人力与广大国土,采取持久消耗战,一面消耗敌人,一面培养国力,伺机转攻势,击破敌人,争取最后胜利”。

——摘自《国共两党关系史》(1)结合材料一,简述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抗战主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积极作用。

[信息解读]材料一中“发动民众……实现全面抗战之新局面”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要通过人民战争来击败日本侵略者。

材料二中“持久消耗战略”说明国民政府准备通过持久抗战,实现战场形势的改变,这必将对敌后战场、日本的侵略计划以及国际舆论起到重要的作用。

[尝试解答](1)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2)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为中共开辟敌后战场,为建立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同时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问题2:探究抗日战争的特点材料一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1937年4月5日毛泽东《祭黄帝陵文》材料二中国军民在八年艰苦的抗日战争中始终牵制和打击了日本的大量兵力,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盟国抗击德意日法西斯阵线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

——王建郎等《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抗战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各党各界,团结坚固”在政治、军事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解读]材料一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

材料二表明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有效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尝试解答](1)政治上,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在敌后抗战,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敌。

(2)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军陆军的主力,使其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有效地配合了欧洲战场和亚太战场;中国远征军的两次出击,配合了东南亚抗日和英美盟军作战;中国抗战事实上阻止了德日法西斯会师中东的战略配合,成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先欧后亚”策略胜利的根本保证。

【归纳总结】1.抗战时期两个战场的联系与区别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中共敌后战场领导阶级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利益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战场范围国民党统治区敌后抗日根据地路线只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作战方式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战略地位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抗战后期,成为抗战的主战场联系两个战场相互依存、互相协同、互相配合,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1)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具有双重性,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斗争。

(3)两个战场并存,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

(4)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5)最具持久性,中国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

1.下面是抗日战争时期某次战役的示意图。

这次战役是()A.徐州会战B.太原会战C.淞沪会战D.百团大战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徐州会战。

由“徐州”“临沂”“山东”等信息可知,这与徐州会战有关。

答案为A项。

2.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标志着南京大屠杀史实从“中国记忆”上升到“世界记忆”。

下列可以成为最有力证据的是() A.屠杀现场遗迹B.侵华老兵战争回忆C.历史文献记载D.幸存者的控诉材料解析:选A屠杀现场遗迹是第一手史料,可信度强,故A项正确;回忆、历史文献记载和幸存者的控诉材料往往会带有主观意识,故B、C、D三项错误。

3.(2016·江西六校联考)《血肉长城》有如下记载:“大战历时三个半月……一共进行了1 800多次战斗,拔除敌人据点约3 000个,击毙击伤日伪军2.58万人,俘虏敌人1.8万多人,并且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同时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 500 公里。

”关于该“大战”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A.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B.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C.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D.确保了国际交通线的畅通解析:选B据材料“拔除敌人据点约3 000个……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 500余公里”可以得出是百团大战,它振奋了全国人民胜利的信心,故选B项。

A项是淞沪会战,C项是平型关大捷,D项与滇缅公路有关。

4.日本军方战史关于二战时期中日军队作战情况的报告里写道:“热带森林内的战斗,原本是我军的特长,但在障碍物和猛烈的迫击炮火面前,则无法发挥威力,无论在哪一战场,都是由于敌人逐次渗透到侧背而被迫撤退。

特别是由于敌机独占战场上空,发挥强大威力……经常出现战况逆转。

”材料中的“敌人”是指()A.在华北敌后抗击日军的八路军B.淞沪会战中的国民革命军C.海南岛中共琼崖抗日游击队D.中国入缅作战的远征军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远征军。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热带森林内的战斗”来判断。

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都不属于“热带森林”。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中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当时为英国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组织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

中国远征军是一个悲壮而伟大的历史名字,中国远征军将士入缅对日作战,在异国他乡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战歌。

5.(2016·南昌调研)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那将形成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

”罗斯福认为()A.中国的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B.美国对中国的支持至关重要C.俄国支持中国抗战非常重要D.没有中国,战争就不可能胜利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抗日战争的地位。

材料表述的是罗斯福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评价,他的言论表明如果中国不坚持抗战,二战的走向将会对反法西斯国家极为不利,因此他的这段话强调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答案为A项。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是日本《新历史教科书》(株式会社扶桑社)对中日战争起因的描述。

事件描述甲午中日战争清不想失掉最后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

日本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九一八”事随着国民党统一中国的逼近,中国人的反日运动激化,不断发生妨碍列抗日战争变车运行和迫害日本学童的事件。

此外,对日本来说,北面有苏联的威胁,南面有国民党的力量不断逼近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

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

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相安倍晋三就战争责任问题做出了避开直面回答的模糊表态:“过去那场战争的原因何在,必须交由历史学家去判断。

”就日本教科书中关于两次中日战争起因记述,谈谈你对中日战争责任问题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历史上的两次中日战争。

回答时,可联系甲午中日战争和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背景,分析日本侵华的目的,进而分析日本在战争中的责任问题。

答案要求能够明确日本教科书关于中日战争的做法和企图,并结合战争的原因、目的来分析战争责任,条理清晰,史论结合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