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技术 第五节
医学影像技术学--CT扫描技术 ppt课件

3.体素(voxel)
CT图像是人体某部位一定厚度(如1mm、5mm、 10mm)的体层像,把体层分成按矩阵排列的若干个 很小的体积单元,这些体积单元称为体素。
体素是三维的,每个体素中的μ是一致的。
人眼不能分辨微小的灰度差异,为了提高组织结
构的细微显示效果,分辨相邻组织的差别,突出显示
诊断需要的图像信息(感兴趣区),通常通过调节图
像的对比度和亮度来完成,这种技术称为窗口技术,
窗口技术分为窗宽和窗位。
13
(1)窗宽(windows width,WW)
窗宽表示的是图像上包含的16个灰阶的CT 值的范围。
窗宽主要影响CT图像的对比度,窗宽窄图 像的层次少,对比度强,每级灰阶代表的 CT值幅度较小,可分辨密度差异较小的组 织结构,如脑组织的WW(80~100)。窗宽 增大,每级灰阶代表的CT值幅度加大,图 像对比度差,但轮廓光滑,适于分辨密度 差别较大的组织,如肺组织的WW为1300~ 1800。
14
空气约为0(实际为0.0013),水的CT值为0HU,
人们将-1000~+1000分为2001个等级来表示
CT值的差别。
9
10
2.矩阵(matrix)
在CT技术中,矩阵的大小影响着图像质量,矩 阵大,象素数量相应增加,图像的分辨率就高,图 像质量越好,512×512、1024×1024最为常用。
医学影像技术学--CT扫描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学
2
第四章 CT扫描技术
内容提要:
第一节 CT成像系统概述 第二节 CT扫描技术概述 第三节 螺旋CT的图像后处理技术 第四节 CT图像的质量控制 第五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
第五节:螺旋CT技术的临床应用

• 曲面重建将扭曲重叠的血管、支气管等结构 伸展拉直显示在同一平面上,较好地显示其 全貌,是 MPR 的延伸和发展。
• (2)MPVR:是将不同角度或某一平面选取 的原始容积资料,采用最大、最小或平均 密度投影法进行运算,得到重组二维图像 的方法。 • 这些二维图像可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显示。 • 1)最大密度投影: • 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是通过计算机处理,对 被观察的CT扫描体积进行数学线束透视投 影,每一线束所遇密度值高于所选阈值的 象素,被投影在与线束垂直的平面上重组 成二维图像,其投影方向可任意选择 。
第五节 螺旋CT的临床应用
课前复习
• CT螺旋扫描又称CT容积扫描(volumetric CT scan),是采用滑环技术,X线球管或X 线球管和探测器不间断360°旋转,连续产 生X线,并进行数据采集;同时,检查床沿 纵轴方向匀速移动使扫描轨迹呈螺旋状的 扫描方式。
• CTA是一种新的少创伤的血管造影术,可 清楚显示较大动脉的主干和分支;清晰地 显示动脉与肿瘤的关系,从不同角度观察 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蒂部和血栓 等情况。 • MIP 对血管的形态、走向、分布和管壁钙 化显示较好,但无法区分重叠的骨骼、钙 化和已充盈对比剂的动脉和静脉。
• 因此,MIP重建术前,必须预先在横断面图 像上用人工或自动、半自动的方法去除有 可能与被观察的血管相重叠并且密度等于 或高于被观察血管的结构,这样重建出来 的MIP图像就非常清晰。 • 但此过程较费时,同时会造成部分解剖信 息的丢失。由于部分容积效应,横断图像 上水平走向血管在MIP重建图像上的显示比 相同大小的垂直走向血管要淡,尤其是小 于扫描层厚的水平走向血管。
• 增强扫描时,对比剂到达不同器官的动脉 和静脉时间不同,同时病人心输出量和心 率亦会影响对比剂到达各个器官的时间, 扫描者难以捕捉到理想的扫描时间进行准 确的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只能根据经验 来确定开始扫描时间,而实时增强监视功 能可准确地确定开始扫描的最佳时间,使 扫描时间与增强同步。
《医学影像技术学》教学课件:第五节 CT检查技术参数

第五节 CT检查技术参数
结构
离子型 单体
非离子 型单体
临床常用对比剂的名称及特性
渗透压 (mosm/kg) 1500~1600
500~700
通用名 英文名称
别名
泛影葡 胺
碘海醇
Meglumine Di atrizoate
Iohexol
碘苯六醇,欧乃派 克Omnipaque
碘普胺 Iopromide 优维显Ultravist
• 若层距与层厚相等,则为连续扫描。 • 若层距大于层厚,则为间断扫描。 • 若层距小于层厚,则为重叠扫描。
第五节 CT检查技术参数
螺距(pitch):扫描旋转架旋转一周检查床 运行的距离与层厚或准直宽度的比值。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七章 CT检查技术
第六节 CT检查方法
第五节 CT检查技术参数
一、CT平扫
CT平扫是指不用对比剂增强或造影的CT扫 描,又称非增强扫描。
第五节 CT检查技术参数
一、CT平扫
1.普通扫描 基本扫描方式 管电压120~140kV,管电流70~260mA, 扫描时间6~20s,矩阵512×512,层厚5 ~10mm,层距5~10mm,连续扫描。标 准算法、软组织算法均可,对CT机没有特 殊要求,在普通CT机和螺旋CT机上都可实 施,螺旋CT扫描后得到容积数据(首选) 。
• 临床应用普遍。
第五节 CT检查技术参数
二、CT增强扫描
(一)对比剂
1.对比剂的类型 三碘苯环的衍生物 • 离子型(离子形式) 非离子型(分子形式) • 单体 二聚体 • 离子单体渗透压约1500~1600mOsm/kg • 非离子型单体渗透压约500~700mOsm/kg • 二聚体对比剂渗透压均比相应单体减半 • 对比剂的浓度多为300~370mgI/ml
CT基本操作技术(部位齐全)

眼部CT扫描技术
• 眼眶CT检查主要用于眼球突出的病因诊断,对限内肿瘤、炎性假瘤 和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有特殊价值。也用于眼外伤和眶内异物的检查。 常规采用轴位平扫,必要时可加冠状面扫描。对浸润性病变的定位及 病灶血供情况的了解可加增强扫描。对眶内静脉曲张可行加压检查, 即将颈部用血压计加压至40mm汞柱,再行扫描检查。
眼部CT扫描技术
• (二)冠状位扫描 当病灶位于眶上、下壁时,为更好地显示眶壁 骨质破坏的情况,可加冠状面扫描。 1.扫描技术: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头过伸, 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以扫描层面尽量与听毗线 垂直的原则,从眶尖或中颅窝扫描至眼睑。扫描 层厚、间隔与轴位相同。 2.图像显示:窗宽窗位显示同轴位扫描。冠状面 扫描图像也可通过计算机多平面重建获得。虽然 图像不如冠状面扫描所得图像清晰,但可免去扫 描操作。
鼻和鼻窦CT扫描技术
• 鼻和鼻窦检查适用于鼻窦肿瘤、炎症外伤等。通常采用冠状位扫描方法,能 整体性观察鼻腔及周围结构,对鼻窦病变的上下关系显示较为满意。对齿槽、 胯部、眶底、筛上颌窦角和前颅窝底的显示均以冠状面扫描为好。鼻骨冠状 面扫描常适用于一侧鼻骨骨折,而健侧鼻骨挺直高耸,遮挡患侧鼻骨骨折线, 旦骨折处无塌陷,使普通X线侧位片检查极易漏诊的情况。 (一)冠状面扫描 1.扫描技术:可取仰卧头过伸或俯卧头后仰位。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以扫 描层面尽可能与听毗线垂直或平行于上颌窦后缘为原则,从蝶窦扫描至额窦。 扫描视野25cm,层厚5mm,间隔 5mm,512 x 512矩阵。对怀疑脑脊液鼻漏 的患者应以层厚1-2mm,间隔 l-2mm的薄层扫描寻找漏口。对鼻骨外伤怀 疑鼻骨骨折的病人,以扫描层面平行于鼻根至鼻尖的连线,层厚2Zmm,间 隔 2mm,512 x 512矩阵,沿鼻背部作冠状面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鼻窦选择软组织窗宽300-400,窗位40和骨组织窗宽 1000,窗位300左右。也可选择窗宽 2 000-3 000,窗位-200-100左右, 对筛板、蝶窦及额窦分隔显示更佳。鼻窦图像经再次骨组织重建放大处理后, 对提高图像的清晰度、病变内部密度差、显示细致解剖,以及微小病变的能 力效果更佳。
CT 检查技术ppt课件

精选版课件ppt
32
• (二)临床应用
• MRI有较高的软组织对比度,适合于中 枢神经系统,骨关节及软组织器官和心 血管系统的检查 。
精选版课件ppt
33
四、超声检查技术
超声检查(USG)技术
利用超声波在人体内组织中的传播和反 射,根据组织反射回声强度的不同而形 成声像图的一种检查方法。
精选版课件ppt
精选版课件ppt
39
• 临床应用
• ①检测实质性脏器的大小、形态及物 理特性。
• ②检测囊性器官的形态、大小、走向 及某些功能状态。
• ③检测心脏、大血管及其周围血管的 结构、功能与血流动力学状态。
精选版课件ppt
40
④鉴别脏器内占位性病变的物理性质, 部分可鉴别良、恶性肿瘤。
⑤检测有无积液,并对积液量做出初步 估计。
图像的处理及数字影像诊断及影像质量管理内容。
精选版课件ppt
2
概述
X线的分类? CT的分类? MRI的分类?
精选版课件ppt
3
• 什么是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精选版课件ppt
4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所研究的内容:
X线数字技术,如CR、DR,CT的多排和双能技术。 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 超声检查技术。 核医学数字化及图像融合技术,如PET和分子影
• 1974 年全身CT 成像装置研制成功。
• 1989 年在滑环技术的基础上,螺旋CT 问世, 由传统二维采样的扫描模式进展为三维采样。
• 1992 年研制成功双层螺旋CT,开创了多层螺
旋扫描的先河。 精选版课件ppt
58
第一节 CT检查概述
• 1998 年多层面CT 的诞生,使得X线管围绕人 体旋转一圈能同时获得多幅断面图像。
CT检查技术学_温医《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课件

• ★窗技术概念及合理选取★。
• 像素与空间分辨率有关,不如X线。 • 数字化成像----后处理等各种优点。
•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21/5 /15202 1/5/15Saturday , May 15, 2021
2.2多层螺旋CT
• 概念:多层探测器螺旋CT(2、4、16、64)。 • 扫描技术参数:KV mA T;层厚、层距;螺距 • 螺距:P=S/[D/N] • 多层螺旋CT优点:更快;更薄层厚-空间分辨率更
高-实现图像各向同性;提高X线利用率;可行CT 透视定位。 • 逐渐取代单层螺旋CT
2.3 电子束CT(了解)
•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2 021/5/1 52021/5/15202 1/5/155 /15/202 1 3:42:27 PM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1/5/15202 1/5/152 021/5/1 5May -2115-M ay -21
•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021/5/152 021/5/1 52021/5/15Saturday , May 15, 2021
采用5mm。扫描时建议病员屏气。
• 窗宽和窗位:
肝脏: w:150~200 Hu c:45~60Hu 胰/肾: w:250~350 Hu c:35~50Hu 肾上腺: w:250~350 Hu c:10~45Hu 腹膜后:w:300~400 Hu c:20~40Hu
五、盆腔
• 最好行肠道准备,已婚女性,扫描前可 置入阴道气囊或含碘纱布。膀胱需大量 饮水充盈。
CT序列规范

CT 技术操作规范【检查前准备】1.去除头部所有金属物;2.扫描中被检者体位须保持不动,婴幼儿和不配合成人患者可采取适当镇静;3.向被检者说明检查床挪移和扫描见噪声属正常情况,并告知扫描所需时间,以消除被检者紧张心理;【体位要求】头先进,仰卧位,听呲线(OML)垂直于台面。
【扫描要求】1.定位像:侧位2.扫描序列: Head (常规)Head_OML (特殊) 注:激光定位线需要在听呲线Head_TC (体层扫描)3.扫描范围:非外伤者自颅顶下 3mm 至外耳道平面;外伤及颅骨病变者,自颅顶至枕骨大孔。
【图象重建与上传】1.层厚、层间距为 6mm;2.图象重建结束后,将重建数据上传 PACS;【打印与排版】1.将自动重建出的两组图象直接进行照像。
2.所有患者均打印脑窗及骨窗;除特殊要求3.定位像选用带线定位像,位置于左上角第一幅图。
4.平扫一张胶片;三维及 VR 图象共一张胶片。
5.注意胶片美观。
【检查前准备】1.去除头部所有金属物;2.扫描中被检者体位须保持不动,婴幼儿和不配合成人患者可采取适当镇静;3.向被检者说明检查床挪移和扫描见噪声属正常情况,并告知扫描所需时间,以消除被检者紧张心理;【体位要求】头先进,仰卧位,听呲线(OML)垂直于台面。
【扫描要求】1.定位像:侧位2.扫描序列: Head_mianlu3.扫描范围:上颌窦平面至下颌骨。
【图象重建与上传】1.层厚、层间距为 3mm;2.冠状及矢状面将病变位置体现出来,进行照像。
3.图象重建结束后,将重建数据上传 PACS;【胶片排版】1.仅打印骨窗;2.定位像选用带线定位像,位置于左上角第一幅图。
3.平扫一张胶片;三维及 VR 图象共一张胶片。
4.注意胶片美观。
【检查前准备】1.去除胸部所有金属物;2.训练患者屏气;3.扫描中被检者体位须保持不动,婴幼儿和不配合成人患者可采用适当镇静;4.向被检者说明检查床挪移和扫描见噪声属正常情况,并告知扫描所需时间,以消除被检者紧张心理;【体位要求】头先进,仰卧位,双上肢自然上举抱头,若患者双上肢上举艰难则可自然置于躯体两侧;特殊情况可俯卧。
图像后处理技术CT检查技术

(1)扫描结束后可将容积扫描获得的原始数据重建出
薄层图像,可有部分重叠; (2)重建层厚越薄,图像的纵向分辨率力越高,如果 体素的Z轴方向的长度与层面内边长相等,就能实现各向 同性,重建图像质量较好;
第五节 图像后处理技术 3.重组方法
(1)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 ①原理:是指在原始数据上任 意划线,沿该线将原始数据的像素 重组,即可获得该平面的MPR图像。 ②应用: MPR适用于全身各个 部位,可较好地显示组织器官内复 杂解剖关系,有利于病变的准确定 位。
第五节 图像后处理技术
(3)多层面容积再现( Multiplanar Volume Reconstructions;MPVR ) ①原理: MPVR是将任意方位的一组层面或称为一个厚片 的容积资料进行重建,由于图像上每一点包括多个体素,所 以在显示该点CT值时,需要将该点所有体素的CT值进行特定 的运算 ②分类: 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最小密度投影(minimum 平均密度投影(average
MIP重建示意图
MIP重建显示肺小结节
第五节 图像后处理技术
(3)多层面容积再现 ——最小密度投影 将图像上每一点的多个体素密度最低者作为该点CT值; 主要用于显示密度明显低的含气器官,如胃肠道、支气管等
MinIP重建示意图
MinIP重建肺支气管
第五节 图像后处理技术
(3)多层面容积再现 ——平均密度投影 将图像上每一点的多个体素常密度取平均值作为改点CT 值,其优点是不遗漏所有数据;主要用于重建常规图像,常 规扫描所得图像也可以认为是平均密度投影图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触发扫描 触发扫描即扫描的启动。EBCT扫描的触 发方式有: • (1)手动触发:由操作者控制按键启动扫描。每触发一次 扫描一次,仅用于多层扫描方式。 • (2)动态触发:由呼吸运动控制。病人每次屏气,自动快 速扫描若干层,然后间隔一个呼吸间期,再次进行屏 气扫描,直到扫描完成。动态触发仅用于单层扫描方 式。 • (3)定时触发:由操作者按键一次即启动整个检查的扫描, 扫描按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定时触发在多层和 单层扫描方式均可使用。 • (4)心电门控触发:根据病人的心电图,扫描系统按预选 的心电时相,即RR间期的百分数和预定的R波间隔数 触发扫描。心电门控触发适用于心血管系统的检查, 多层和单层扫描方式均可使用。
• 3.单层连续容积扫描(single slice continuous volume scan;SSCVS) 是EBCT的连续数据采集方 式,方法是电子束连续扫描C靶环,同时检查床面 连续移动。每幅断层图像可由获得的容积数据重 建而成,相当于螺旋CT扫描,但速度更快,例如 曝光时间0.3s,在13.8s内达629mm,可扫描40层; 如曝光时间0.1s,在16.2s内可扫描140层,最大 扫描范围可覆盖胸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连续 容积扫描因检查时间短,胸部和腹部血管扫描可 在20s左右,即血浆碘浓度峰值内完成图像采集, 减少了对比剂用量,提高了影像的增强效果,血 管结构显示较佳。同时,单层连续容积扫描采集 的数据用于重组三维图像,重组图像的质量较高, 使电子束CT血管造影成为常用的检查方法。
• 3.扫描体位 EBCT的横轴位 (横断层面)扫描 是心脏大血管容积扫描的常规体位。扫描范围 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最大范围达62.9cm。此外 还可从不同的轴位对心脏扫描观察: • (1)心脏短轴位 :检查床面呈头高足低15度, 检查床长轴顺时针旋转25°,使扫描层面与心 脏长轴垂直,显示心脏短轴位影像。扫描范围 包括心尖至心底部。心脏短轴位可减少心室容 积和射血分数测量中的部分容积效应影响,是 心脏多尾曲影和血流检查的常用扫描体位(图 3-11)。
(三)EBCT的对比剂使用技术
• 电子束CT的增强扫描同样必须使用碘对比剂,要 想达到理想的增强效果,对比剂的浓度,用量及 注射方法这三要素不可忽视。 • 1.对比剂的浓度 通常采用碘浓度300mg/m1(60%) 即可达到良好的增强效果。对超重或心功能不全 者可增加碘浓度如采用370mg/ml的产品。婴幼儿 则应根据体重和先天畸形的特点等,依照情况将 对比剂稀释为150~l250mg/ml为宜。 • 2.对比剂的用量 成人容积扫描用量约40~80ml; 血流扫描约30~35ml;电影扫描约45~55ml。婴 幼儿的用量按千克体重计算,不超过1.5~ 3.Oml/kg。
第五节 电子束CT
• 电子束CT(electron beam CT;EBCT)又称超高 速CT(ultrafast CT,UFCT),电子束成像系统 (electron beam imaging system;EBIS)或电子束 体层摄影(electron beam tomography;EBT)。 EBCT的X线发射是由连续发出的电子束经磁场 偏转后,依次撞击环形排列的钨靶后产生的, 它的探测器也是固定的环形排列,可随时接收 对侧发出的X线信息。这种设计使每个断层面 的成像时间大大偏短。EBCT是美国Douglas boyd博士于1983年首先开发并应用于临床。其 扫描速度快达50~100ms,时间分辨力高,对 心脏、大血管的检查有其独到之处,几乎不受 心跳及血管博动的影响。
• 1.单层定位扫描(single slice preview scan; SSPS) 是为单层容积扫描获取定位图像的扫 描,是一种特殊的电子束扫描方式。电子束CT 扫描机架下有A、B、C、D四个圆弧形钨靶环, 位于D靶环前方另外还有一个E靶环,用于调整 电子束形状和扫描轨迹,但不产生图像数据。 单层定位扫描时电子束在E靶环的左侧开始扫 描,至E靶环正下方时,跃到C靶环产生垂直方 向的X线束,经探测器环2采集数据得到病人正 位定位图。电子束只在C靶环停留瞬间又回至E 靶环,当运动到E靶环终端的水平位置时,又 跃到C靶环,产生水平方向的X线束,得到病人 的侧位定位图。根据所得到的正侧位定位图来 确定各种体位的扫描层面。
• 单层连续容积扫描还可进行预编程序的两个邻 接扫描,即预先制定出邻接扫描方案内两个扫 描程序的所有参数,第一个扫描序列完成后, 计算机自动按预定间隔时间、扫描起始床位和 床面移动方向开始第二个扫描序列。这样,注 射一次对比剂,可获得同一容积范围内不同对 比剂时相的影像。例如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双期 增强影像。 • 4.单层血流扫描(single slice flow scan; SSFS) 是指电子束按预先设定的扫描方案, 在某一层面重复多次扫描,获得该层面的多幅 图像,记录对比剂在该层面一定时间范围内的 动态变化,用以研究该层面血流的动态情况。
、基本扫描方法
• 电子束CT以电子枪发射电子束,再由电子束轰击扫描 机架下部的圆弧形钨靶环产生旋转X线,实现CT扫描。 按电子束扫描速度及工作方式,基本扫描方式可分为 两种。 • (一)单层扫描 • 单层方式 (single silce mode;SSM)是电子束只扫描 四个弧形静止钨靶环 (依次为A、B、C、D)中的C靶环, 由在扫描架上部210°范围内平行排列的两组探测器 (环1、环2)的环2接收信号,每次扫描可得一幅断层 图像。单层扫描的电子束扫描速度为9次/s,一个扫描 周期是116ms,其中扫描靶环所需时间l00ms,扫描间 隔16ms。扫描层厚有1.5mm、3mm、6mm和lOmm可选。
• 4.多层容积扫描(multiple slice continuous volume scan;MSCVS) 与单层容积扫描类似, 每次触发,电子束扫描C靶环 “n”次,然后检 查床面移动至一新位置,再次触发启动另一次 重复扫描,直至预定扫描序列完成。“n”次扫 描所得原始数据,经累加平均处理可改善图像 的信噪比,提高图像质量。“n”的选择范围是 1~19次,每层扫描时间根据所选的“n”值而定, 由0.05~0.95s。 • 5.多次平均血流检查(multiple averaged flow study;MAFS) 方法是每次触发,电子束扫描A、 B、C、D中任意一个靶环 “n”次,直至预定触 发数完成。“ n”次扫描所得原始数据累加平均 后可改善图像的信噪比,提高图像质量。
• 3.多层血流扫描(multiple slice flow scan; MSFS) 用于研究血流运动,以确定某器官的 血流灌注或分流情况。常用于了解冠状动脉搭 桥血管的开通情况、心肌灌注、心内外分流、 主动脉瘤和肾、肝、脑的血流灌注以及肿瘤的 血供情况。扫描方法是每次触发,电子束依次 扫描预定的靶环组合一次,重复至预定的扫描 次数完成。多层血流扫描可选用不同的靶环组 合,最多允许4靶8层图像,2或3靶组合时,靶 间可有间隔,但扫描顺序依旧是D-C-B-A方向, 每靶最多可扫描20次。
• 3.对比剂的注射方法 根据临床的诊断要求和 电子束CT的扫描方式不同,有3种对比剂的注 射方法。 • (1)多层电影扫描方式:常采用二种时相注射对 比剂。第一时相注射速度为3~4ml/s,持续 lOs;紧接着进行第二时相的注射,注射速度 为1.5~2ml/kg,一直维持至扫描开始后2s。 这样就保证了在左右心室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期 进行多层电影扫描,可使影像中的左右心房室 对比剂充盈较一致,并避免上腔静脉人口处由 于对比剂浓度过高造成的伪影。此注射方式的 特点为注射对比剂速度较慢,持续时间较长, 以保证每幅图像中心腔内均有对比剂充盈。
• 1 . 多 层 定 位 扫 描 ( multiple slice preview scan; MSPS) 多层定位扫描供多层容积扫描时获取扫描定位 图。方法是电子束逐个扫描靶环D-C-B-A一次,得到8 个邻接的断层图像,总曝光时间224ms.根据实际需要 选择2、4或6个断层图像也行。 • 2.多层电影扫描(multiple slice movie scan;MSMS) 用于动态显示身体某些快速运动器官以确定其功能。 方法是每次触发,电子束完成对某一个靶环的预定扫 描次数,下次触发依次扫描下一个靶环,直到预定靶 环组合扫描完成。每个靶环最多可扫描20次。多层电 影扫描常用于观察心脏情况,记录心脏从最大充盈至 最大排空的舒缩运动,评价左/右心室功能、室壁运动 及其厚度、瓣膜运动、射血分数、搏出量、舒张末期 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心输出量和心肌重量。还可用 于观察关节运动和气道阻塞。
• 2.单层步进容积扫描(single slice step volume scan;SSSVS) 是指每次 触发,电子束扫描C靶环一次,获得一幅 断面图像,然后计算机移动检查床面至 一新的位置,再次触发扫描,直至预设 的扫描次数完成为止。每层的扫描时间 在0.1~2s之间,扫描范围由层数和床的 移动速度而定,扫描层数由1层~160层, 扫描所得图像数与层数相同。步进容积 扫描还可进行不邻接的薄层扫描,对胸、 腹部病变的快速筛选检查有特殊价值。
• ③E靶环位于D靶环前方,用于调整电子 束形状和扫描轨迹,但不产生图像数据。 ④计算机控制电子束扫描速度,扫描的 靶环数,靶环被扫的次数。⑤准直器控 制X线束的形状。X线束呈扇形穿透病人 被探测器组接收。⑥两组探测器组 (环1、 环2 )平行排列于扫描机架上部210°范围 内。⑦接收到的X线信号由数据采集系统 进行预处理后经光缆送至扫描存储器, 经快速重建系统形成与CT图像相同的影 像。
(二)多层扫描
• 多层扫描方式(multiple slice mode;MSM)是 采用多靶扫描。靶环扫描顺序永远是D-C-B-A, 不可反向移动,探测器环1和环2同时使用,每 个靶环发射的X线可以产生两幅紧密邻接的断 面图像,相邻的两个靶环扫描产生的图像有 4mm的组织间隔。四个钨靶可有不同的靶环组 合,例如D、C靶,D、B靶和D、C、B靶等。如 果选用四个靶环扫描,每次可获得8幅断面图 像,每秒则可获得34幅断面图像。多层电子束 扫描速度为17次/s,一个扫描周期是58ms,其 中扫描一个钨靶环所需时间是50ms,扫描间隔 8ms,扫描层厚7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