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
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和神明,合脉开窍于舌,喜为心志,汗为心液。
肺主气和呼吸,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开窍于鼻,合皮其华在毛,忧悲为肺志,涕为肺液。
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统血,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思为脾志,涎为脾液,生理特性为主生清,喜燥恶湿。
肝主疏泄和调畅情志、气机、脾胃纳化和胆汁排泄功能,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调畅任督二脉,藏血,合筋其华在爪,怒为肝志,开窍于目,生理特性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
肾藏先天和后天之精,主水液代谢,纳气,骨生髓,通脑,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恐为肾志,唾为肾液。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生理特性为主降和喜润恶燥;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分别清浊;大肠传化糟粕;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和运行水液。
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与六腑不同。
其中,脑主神志,髓主精髓,骨主生髓,脉主血液循环,胆主决断,女子胞主生殖。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涵义:心主血脉,是说心具有化生血 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2.藏神
❖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 理活动的功能。
❖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 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 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 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 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 之神。
之精向下输布到其它脏腑以濡
诸窍,外达皮毛肌腠
养之
─────────────────────────────
宣发卫气于体表肌腠,发挥保
将脏腑代谢产生的废水下输于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 在液为涕
5 与秋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金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转运、转输; 化, 消化(变化)。
基本概念:
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 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 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五脏

因此,中医的脏腑具有从重含义: 既是解剖生理学的概念,又是生理 病理学概念。
详于机能,略于形态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第二节
五 脏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
学说中,将心包络也称一脏,合为六脏。藏象
学说习惯将心包络附属于心,故一般称为五脏
引申为贮藏,指五脏要贮藏一定的精微物质
指形象,人体的内脏都有一定的解剖形态
象
指现象或征象,指内脏的生理、病理都有反映于外的现象 引申为比象,取象比类来比拟内脏的功能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1. 古代的解剖实践 《内经》时代,解剖人体已是医学研究的重要 内容。 《灵枢·肠胃》中,还详细地描述了胃肠的形状、 容量、位置、长短等。如其中记载的食道与肠 的长度的比,与现代解剖学相差无几。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3. 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
如进食某些动物的肝 脏或从治肝入手,可治疗 某些眼疾,从而得知肝与 目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形成了“肝主目”的理论 概念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如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即以五行学
说理论为指导,而脏腑内部的对立统一运
动,则多以阴阳学说为理论根据
清气 浊气
鼻
吸入清气、呼出浊气——主呼吸之气
肺
司 呼 吸
吸入清气,生成宗气 主一身之气 一宣一降,调畅气机
肺 主 气
主要生理功能
2.肺主通调水道 (1)含义: 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有疏通调节的作用。又称“肺主行水”
肺为水之上源:指对全身水液的运行、输布和排 泄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肺为华盖,位居最高, 故称肺为水之上源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医学PPT课件

形体 筋 脉 肉
五华 爪 面 唇
肺 大肠 金 秋 悲 鼻 辛 白 皮毛 毛
肾 膀胱 水 冬 恐 耳 咸 黑
骨
发
.
20
七、五脏与食物
.
21
七、五脏与食物
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从身体健康 来讲,饮食是健康的基础,要合理膳食,中医 认为“药食同源”,不同颜色的食物即可以治 疗不同的疾病,而且可以保证自身血“质”良 好。例如心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红色食物;肝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绿色食物;脾功能(消化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黄色食物;肺功能不好 的人可多食白色食物;肾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 黑色食品。
.
12
四、五脏的功能
• 2、肝:“将军之官”。• 主藏血,主疏泄源自 • 肝脏如同国家的最高军事领导者(将
军),勇武能出谋划策。主管藏血,能使 人耐受疲劳。肝还主管疏泄和畅达,使人 的气血舒畅,有助脾胃的消化,腑气的通 利。
.
13
四、五脏的功能
• 3、脾:“仓廪之官”
• 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
•
健康长寿的理论与实践。
.
16
五、六腑的功能
• 六腑以泻为常态 • 六腑的“腑”,有“府舍”的意思,是空
腔的器官的意思。 • 主要作用是输送营养和排泄糟粕,参与水
液代谢等。
.
17
五、六腑的功能
• 正是由于人体有六腑的“输泻”与五脏 的“贮藏”,这一进一出、一藏一泻, 共同协调较好地完成了物质在体内的贮 藏、转化、利用、输送、排泄等代谢的 全部过程。
• 特点: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 形态上—实质性器官。 • 功能上—藏精、气、血、津液。
.
9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第七单元五脏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心的生理机能及特性(1)主血脉(2)藏神(3)生理特性:①心为阳脏而主通明;②心气下降。
(4)心血、心气、心阴、心阳的生理作用(1)主血脉指运行在脉中的血液,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循环于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
功能正常的三条件:心气充沛、脉道通利、血液充盈。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
心主血的内涵:心行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心主脉的内涵:指心气推动脉气,使血行脉中,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心主身之血脉”。
(2)心藏神①神的概念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
它可以通过人的眼神、表情、语言、动作等反映于外,又称为“神气”,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主神志指狭义的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②心主血脉与心藏神的关系(3)心的生理特性①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为阳脏②心气下降心火在心阴的牵制下合化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4)心血、心气、心阴、心阳的生理作用①心血:濡养心脏及其形体官窍,化生心神。
②心气:推动调控心脏搏动、脉管舒缩及精神活动。
③心阴:制约心阳,抑制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④心阳:制约心阴,激发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2.肺的生理机能与特性(1)主气司呼吸(2)主行水(3)朝百脉,主治节(4)肺的生理特性:①肺为华盖②肺为娇脏③肺气宣降(5)肺津、肺气、肺阴、肺阳的生理作用①肺津:濡养滋润肺、大肠、皮毛等的作用。
②肺气:推动和调控呼吸、行水等作用。
③肺阴:凉润肺脏,使肺气下行。
④肺阳:温暖肺脏,使肺气上行。
(1)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主呼吸之气①主一身之气②主呼吸之气(2)主行水含义:指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人体水液代谢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3)朝百脉,主治节所谓“朝百脉”,其本质是肺的宣降运动在血液循环中的体现。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脾不统血
肌衄nǜ
脾的阴阳气血失调
脾的阴阳 气血失调
脾气虚 脾阳虚 脾阴虚 脾气下陷 脾不统血
脾病常见症:腹胀纳少,食后尤甚,便溏 肢倦,食少懒言,面色萎黄 A. 或浮肿、或消瘦 B. 或腹痛喜暖喜按,肢冷尿少,或肢体困 重,或浮肿,或带下清稀。 C. 或口干舌燥,或干呕呃逆。 D. 或脘腹坠胀,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 或久痢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混浊如 米泔。 E. 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齿衄,或妇 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F. 舌白、舌淡胖苔白滑或舌红少苔、无苔 G. 脉缓弱或沉迟无力或细数或细弱
膜的作用。
生理:
脾气和调 → 口腔润泽、吞咽顺畅 。
病理:
脾气不和 (不摄)→ 涎液化生异常增多 → 口角流涎 脾精不足 → 涎液化生减少 → 口干舌燥
5、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长夏即农历六月,为夏季最后一月。
生理:
脾之运化旺于长夏。
病理:
长夏之湿气容易困脾。
治疗:
长夏季节用药,往往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醒脾燥湿之 品。
第二章 藏象学说
一、定义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 、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定义)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 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病 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二、分类(填空)
(按脏腑生理功能特点) 1、五脏:肝、心、脾、肺、肾 2、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3、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 胞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 布,五经并行。” 失于宣散 肺失宣降 失于肃降 小便不利,水肿 无汗,皮肤水肿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肺的生理机能与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肺的生理机能与特性1.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A.主宣发B.主肃降C.通调水道D.主行水E.主气司呼吸2.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在A.调节气机B.通调水道C.宣发卫气D.辅心行血E.生成宗气答案:E E肺的生理机能与特性(1) 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吸进清气,排出独气,吐故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肺主呼吸,实际上是肺气的宜发与肃降运动在气体交换过理中的具体表现,肺气宜发,浊气得以呼出;肺气肃降,清气得以吸人。
肺气的宜发与肃降运动协调有序,则呼吸均匀通畅。
肺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宗气的生成一身之气主要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构成。
宗气属后天之气,由肺吸人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谷气相结合而生成。
宗气在肺中生成,积存于胸中“气海”,上走息道出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并能贯生心脉以助心推动血液运行,还可沿三焦下行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故在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②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肺有节律的呼吸,对全身之气的开降出人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
”(2) 主行水指肺气的宜发、肃降运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肺主行水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肺气的宣发运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较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润之;输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卫气的推动作用下化为汗液,井在卫气的调节作用下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二是通过肺气的肃降运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到其他脏腑以濡润之,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下输至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肺以其气的宣发与肃降运动输布水液,故说“肺主行水”。
又因为肺为华盖,故称“肺为水之上源”。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心

(二)生理特性
主通明 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与夏气相应
Page 23
1.主通明
通,通畅。明,清明。 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主要体现在 1)显明可见,心之华在面; 2)心生智慧,明察宇宙万物; 3)心明则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Page 24
2.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五行属火; 为阳中之太阳; 于自然界夏气相应。
神能驭气,以调控和主宰脏腑的功能。 心 藏 神 驭 气 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
Page 16
心主神志的理论依据
整体联系 神志活动统属于五脏。如《素问》:心藏神,肺藏魄,肝 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心为神志活动的主要场所 《灵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灵枢》:“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任:接受、担任之意。心可以接受外界客观事物的信息并 作出反应,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Page 35
心包络
简称心包,又称“膻中”。 是指裹护在心脏外面的包膜。 在经络学说中,手厥阴经属于心包络 ,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故心包 络亦称之为脏。
Page 36
在生理上,心包络具有保护心脏的功能。 在病理上,具有“代心受邪”的作用。 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心神病变,且多属热证 、实证。 如:外感热病中出现的高热、神昏、谵语等神 志异常的病理变化,称为“热入心包”。
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心
心为五脏之一,位于 胸腔偏左,横膈之上, 肺之下,外有心包络裹 护,内有孔窍相通。
心五行属火,为“阳 中之阳”。 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 焉
Page 2
心
生 理 功 能
心主血脉 心藏神
Page 3
1.心主血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三)
叔叔、阿姨们,昨天我们为大家介绍了中医的五行学说,大家一起跟我回忆一下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画五行图)。
今天我们接着为大家介绍五行中的土、金、水分别对应哪些脏器。
1、土——脾:脾胃不合;开窍于口,嘴是吃食物的,脾是运化食物的;脾不好的人一般会面黄肌瘦、或者虚胖,所以五体看肉;我们一看谁小脸饿的蜡黄,就是脾没营养供应了;思伤脾,形容人学习、工作忙,叫做废寝忘食,另外两个相爱的分开了,就会得一种病,整天愁得吃不下饭,那叫“相思病”;还有一年当中的盛夏,也就是最热的时候不爱吃饭,中医分五季,叫“长夏”通脾胃;脸黄、鼻尖黑的人是明显的脾虚,应当多吃黄色、甘甜的食物:菊花茶、玉米、香蕉、南瓜、地瓜、土豆。
2、金——肺:上面出气的是肺,下面出气的是大肠;肺管呼吸,五窍用鼻子呼吸,开窍于鼻;主皮毛,因为肺呼吸,和毛孔呼吸的原理是一样的,呼出的气是白色的;秋季通肺,老慢支、哮喘都开始发作了;五志中的悲伤肺,人一悲伤就会大哭,一哭就会抽噎、咳嗽,甚至能哭背气了;肺不好的人面色发白,应多吃白色的食物:雪梨、白萝卜、百合、莲子、银耳;另外,适当吃点辛辣的食物也可以养肺:姜汤除感冒、“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3、水——肾:肾是造尿的,膀胱是存尿的,肾不好的人尿频、尿急;开窍于耳,耳朵长得像肾,肾不好的人耳聋、耳鸣,经常搓耳朵可以补肾;肾主骨,肾不好的人经常腰膝酸软;冬季通肾,人们经常会拉拉尿,出现尿频、尿急,要注意腰部和脚部的保暖;恐伤肾,打得鬼子落花流水、屁滚尿流,吓尿了;吃黑色和咸味的食物补肾:海带、黑芝麻、黑豆、黑木耳。
五行学说的运用:
五行之间相互转变、相互制约,它们和阴阳一样,一定要保持平衡,谁也不能过强、谁也不能太弱,否则将会一损俱损。
中医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来确定治则治法:
1、相生:生的叫做母,被生的叫做子。
相生的病症有两种,一种是母亲生病了,生出的孩子自然也身体不好,叫“母病及子”;另一种是孩子太强了,把妈妈营养都吸走了,叫“子盗母气”。
相生的基本施治原则是:补母或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例如:滋水涵木法:水生木,就是肝不好的人应当补肾。
主要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致阳偏亢之病证。
培土生金法:土生金,是指补脾益气而达到补肺益气的治疗方法。
主要适用于脾虚胃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致肺脾两虚之病证。
2、相克:相克之间的关系是克与被克的关系,如果克的太强就叫“相侮”,如果克的太弱就叫“反克”,其治疗原则主要是抑强或扶弱,例如:
培土制水法:土克水,是指用健脾益气药物,以治疗肾虚水肿的方法。
泻南补北法:当我们出现五心烦热、面红、口干、心慌、心悸、失眠等症状的时候,是心火过旺的表现,但实际是由于肾阴虚导致的。
这时应该通过泻心火、补肾水来治疗肾阴不足,心阳偏亢,水火不济,心肾不交病证。
此外,同样,五行生克关系,对于精神疗法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例如:“喜伤心,恐胜喜”。
我们初中语文有一篇课文叫《范进中举》,讲的是范进考了30多年举人也没考上,在他54岁的时候,一看榜终于考上了,一下乐疯了,满大街跑,这就是喜伤心。
范进平时最怕他老丈人胡屠户,是一个杀猪的。
胡屠户来到集上,见范进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范进吓一跳,就清醒了。
这就是恐为水,喜为火,以水克火的原理。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人体的五脏如果失调,开始只是一些头疼脑热、失眠便秘的小毛病,但是时间长了,如果不养生、不尽快调理,就会引发一损俱损的重大疾病,当重大疾病已经形成的时候,你再想到养生,可能就为时已晚了。
然而五脏为什么会失调呢?中医认为五脏失调,就是因为经络不通、气血不畅导致的,那么什么是经络,怎么通经络?明天我们会继续为大家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