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xr鉴赏诗歌综述
《对春雪》赏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对春雪》赏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对春雪》是一首由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海子所创作的诗歌作品,以其精致的笔触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深入赏析,从作品背景、内容赏析和艺术特点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同时,通过对诗歌的解读,也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生活、情感和美的思考,达到启发和感悟的效果。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安排进行描述,如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同时也可以介绍各部分的内容和重点,让读者在阅读完整篇文章后能够对整篇文章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具体的内容可以包括对引言部分的作用和重要性进行解释,如引起读者的兴趣,提出文章的主题和目的等;正文部分包括作品背景、内容赏析和艺术特点的详细介绍,以及每个部分的重点内容;结论部分则总结全文要点,表达个人观点和对读者的启示等。
通过整体结构的描述,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文章的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为后续阅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导引。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春雪》的赏析,深入探讨这部作品的背景、内容和艺术特点,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同时,通过本文的分析,也旨在引发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思考,以及对于人生、情感和人性的深刻启示。
通过对《春雪》的赏析,希望能够激发读者的审美情感,启发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
2.正文2.1 作品背景:《春雪》是中国著名作家鲁迅创作的一篇小说,写于1922年。
当时正值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时期,这是一段充满思想解放与探索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人们开始关注个人的情感与内心世界,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社会观念和伦理道德。
作品的背景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作者通过小说《春雪》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批判,以及对人性的探索和审视。
小说中描述了主人公在家庭、爱情、友情等方面面临的矛盾和困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普遍现象和思想观念。
戴望舒《雨巷》文学鉴赏

戴望舒《雨巷》文学鉴赏戴望舒《雨巷》文学鉴赏【赏析二】《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
这首诗一扫当时诗坛坦白直露之风,在中西诗歌技巧的融汇上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具体地说,便是象征主义诗歌的技巧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结合。
此诗最直观的美感是音乐美。
“彷徨”、“悠长”、“雨巷”,“丁香”、“姑娘”、“惆怅”、“迷茫”均用唐韵或“江阳辙”,回环吟叹,更增添了全诗幽茫惆怅的情致。
其用韵与古典诗歌将韵用在诗脚不同,而直接受到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仑的影响,采取了较为自由的诗歌格律,让同样的子音和母音在诗行中反复出现,以达到听觉的和谐和加强某种诗情的效果。
这种手法在当时是很新鲜的,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杜衡:《〈望舒草〉序》),他所称许的就是《雨巷》音乐美的非传统性。
?从立意上看,《雨巷》也呈现了象征主义诗歌的主题朦胧性的特征。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大革命挫败之时,评论者多认为有所寄托,它既可以看作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事物的模糊追求和在黑暗现实中产生的感伤怅惘的情绪,亦可理解为对革命事业的想望和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感。
如果结合诗人当时正值韶华和恋爱上的一再挫败,我们也可回复到诗的表层意义,看作是诗人对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向往与爱慕,想爱而不得,与爱擦肩而过的淡淡的怅惘与忧伤。
?诗中的意象是纯粹中国式的,丁香与愁心,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惯用的典故。
李商隐曾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李璟也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词语。
但在此诗中,丁香的形象又有所发展,不仅有愁怨,也有芬芳与颜色,成为美好事物的代称。
戴望舒的古典文学修养作为一种艺术素质成为他审美理想的重要部分,这就使他的诗在吸取外国诗歌养分时,并没有流于晦涩。
他注意化用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融汇西方现代诗歌技巧,形成自己诗歌技艺的特色。
《雨巷》就是对中西诗歌艺术的完美融合,是现代新诗史不可忽视的一首精品.诗歌表面上是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悲凉的画面,其实诗人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诗中“悠长,悠长”,“寂寥”重复的字眼里和“撑在细雨中的油伞”,无不透露着入骨的凄凉气息,让人感到人生的渺茫与绝望,,这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被困在悠长的小巷,找不到出的他们是继续走下去还是要放弃,他们在心里嘀咕着,寻找着答案,然而就在绝望与迷惘中,诗人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浅析《黄河怨》的作品分析及演唱处理

浅析《黄河怨》的作品分析及演唱处理《黄河怨》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首诗是南北朝时期杜牧所创作的一首以黄河为题材的边塞怨诗,描写了黄河沿岸居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悲惨境遇,展现了作者泣血呼唤破除战乱、恢复社会和谐的深情厚意。
从作品的结构来看,《黄河怨》由七首五言古诗组成,整首诗以黄河为主题贯穿始终。
每一首诗都由七言古诗组成,每首诗通过对黄河上下游不同地域的描写,在形式上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景象和情感。
整首诗结构鲜明,层次分明,使作品具备了较强的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从作品的内容来看,《黄河怨》以黄河为背景,描绘了烽火连天、战乱不断的景象。
作品通过对黄河两岸的宏伟景色、丰富的生产资料、悲壮的民族精神以及战乱所带来的惨状进行描述,揭示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深深的苦难和痛苦。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无限怀念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充满了浓厚的爱国情怀和写实主义精神。
从作品的表现手法来看,《黄河怨》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夸张和对叙事节奏的把握等手法,展现了战乱所带来的受伤与挣扎。
作品中用“鬼哭狼嚎”形容战乱,用“泸水脉脉含情饭”描绘河边村民的生活,用“白骨山中埋忠魂”展示战场上的惨状。
这些手法的运用,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演唱处理上,必须充分发挥杜牧《黄河怨》诗的内涵和情感,力求用最贴切的声音表达出作品的主题。
演唱时可以运用悲壮的音乐和旋律来与作品的主题相呼应,使听众在音乐中感受到作者对祖国、人民坚贞不屈的精神。
演唱时可以通过自然而真挚的嗓音,以及细腻而独特的发声技巧,表达出作者对战乱的痛苦和对和平的向往,使听众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
还可以通过音乐的编曲和器乐的运用,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使作品更加饱满生动。
《黄河怨》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作品,通过对黄河沿岸的景象和人民苦难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国家的深情厚意。
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 (王锐)

“怎么写” (语言、表现技巧)
“为何写” (情感、主旨、观点态度)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诗歌的意象:指作者用以寄托情感的物象。(识记常见
意象的含义)
诗歌的语言:炼字妙处、语言风格等;
诗歌的表现技巧:主要指修辞手法、描写方式、表现手
法等; 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 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 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注】李龟年是开元、天宝年间著名的音乐家。 读尾句,你能读懂杜甫这首诗的内容吗? “落花时节” ——反衬离乱的时势和两人的飘零 身世。朋友的相逢本来是应该高兴的事情,但偏偏是 落花遍地的暮春三月,用花落春去的自然背景表明诗 人心情的黯然和个人处境的悲凉,也映射盛世的衰微, 形成昔盛今衰的对比。
“意象”是寄予作者情感的物象,我们只要 能领悟“意象”中的寓意,就能把握好诗 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首句往往入题,写景叙事,引出情感,尾 句往往抒情议论,画龙点睛。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的最后一联是诗眼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而“留”则是诗 眼,全诗要表达的对山水田园的留恋和对官场 的厌恶都通过“留”字表现了出来。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 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为诗眼,“折 柳”送别——思妇、思乡之情。
抓关键词——诗眼
(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 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 “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 思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 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诗歌鉴赏】故乡_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故乡_诗歌鉴赏[德国]戴默尔即使在我父母的旧房子里,在黄昏时也没有安静?我渴望听到外面的声音白杨高树呼?的声音。
我听到门轻轻地响,母亲拿着灯走进房中;哦,妈妈,我所有的梦想全消沉在你的光辉之中。
(钱春琪译)【赏析】1890年前后,德国文坛出现了一种新的气氛,即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兴起。
它们的出现与尼采和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可以说,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是20世纪初相继出现的两大现代主义流派。
他们都是当时文坛一段时期的重要力量。
在德国文坛,“印象主义”一词自1890年起就被使用。
一批年轻的作家和诗人很快成为印象主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如戴默、乔治、霍夫曼斯塔、里尔克等。
在德国印象派诗人中,莉莲·克隆和理查德·达默是第一位。
戴默尔的创作受到法国象征派诗歌和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但他又像阿尔诺·霍尔茨等许多德国诗人一样,有意识地去摆脱古典派和浪漫派的传统,寻求新的艺术道路。
戴默尔以自己的主观认识去观察和理解世界,在创作中力图抓住瞬息间获得的印象和偶然产生的感觉,构词法。
他在诗歌中追求音调和谐,诗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这首《故乡》是戴默尔诗歌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印象派诗歌和印象派绘画一样,注重地方特色和一些微妙的细节,这使得诗歌在描写情感和情绪时具有丰富的层次和色彩。
它还注重书写人们的心理感受,分析事物的心理状况,突出主观印象。
这种心理感受和心理分析无非是瞬间捕捉到的印象和直觉体验。
因此,印象派的创作特点也决定了它更适合一些小题材,如短诗、短剧、小品等。
达梅尔的《故乡》是一首短诗。
整首诗由两段八行组成,结构简洁。
接下来,我们来看戴默尔是如何描绘他的“故乡”的。
诗人开篇写道:“即使是在父母的旧居,/在黄昏时也没有安静?”“黄昏”是印象派诗人和画家最为喜爱的描摹对象,因为黄昏的色彩、光感效果令人神迷,容易突出主体内心的心理感受。
此刻,面对黄昏的背景,“我”憧憬地倾听室外,静静地倾听白杨高树呼?的声音。
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专业班级:汉语言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辛弃疾(1140—1207),初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
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著有《稼轩词》。
他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以抗金为己仁,却屡遭打击,壮志难酬。
于是一腔忠愤,满腹幽怨郁结于怀,发泄于词。
他继苏轼“以诗为词”之后,大胆革新,“以文为词”,开创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
他的词才气纵横、笔力超拔、题材广泛、表现力极强。
其传世之作有620多首,在现存两宋词人的作品当中,是数量最多的一家,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词史上熠熠闪光的伟大词人之一。
辛弃疾的一生可以说是失意英雄的一生。
他所生活的时代,是“南共北,正分裂”的时代,是汉民族生存与发展遭遇极大危机的时代。
在他青年时期祖父辛赞就常引领其“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1],这在辛弃疾的幼小心灵里种下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还曾多次赴京应试,谛观形式,为抗金作准备。
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22岁的他应和耿京也揭竿而起,得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他以50名骑兵直奔有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活捉张安国。
他不仅有着英雄胆略,也深谋远虑,智略超群,26岁时不顾官职低微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31岁进献《九议》,全方位地陈述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富国中兴的大计,显示出非凡的济世才能,可以说是一个军事家,一个战略家。
加上他还生在宋金双方持续不断斗争之时,依照正常的道理来说,他应当为南宋亟需的人才,南宋王朝应当把他拔擢到对金的军事决策的机构当中,使之运筹帷幄,大显身手。
然而历史的发展总都是具有许多曲折和波澜。
辛弃疾是在南宋政权建立了三十多年之后才从金国投奔南宋的,是被南宋的最高统治视为归正人而加以歧视,乃有意无意地加以排挤抑制。
因此,他在23岁南归前十年只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佥判,广德军通判,建康通判以及司农主簿等职,无缘筹措抗金恢复大计。
耶鲁大学现代诗歌鉴赏作业

现代诗歌作业李志超1006013603传奇白房子哈特克莱恩真实垂入寂静,如同一面镜子被认为拥有的寂静,依凭……我还并不打算悔改;也并不与遗憾相伴。
因为飞蛾也还并不比那依旧乞求的火焰更加卑曲。
而那些在飘落的白色雪片中颤抖的吻,它们——只有它们才配得那一切赐予。
这种劈裂,这种燃烧它们将被学会——但只是被那个将自身再次耗尽的人。
再次,再次(又一次那冒烟的纪念品,流血的幻象!)又再一次。
直到那光耀的逻辑得胜不带一丝低语,如同一面镜子被认定的形象。
然后,泪滴接着酸蚀的泪滴,完美的一次哭泣将拉出不间断的和弦,——无情地取悦所有那些人:他们正踏着自己年轻的传奇,一步步走进日午。
前言:哈特克莱恩一直以来是美国最有争议,最难懂的诗人之一,在短暂的一生中出版诗集<白色楼群>和长诗<桥>,虽然他的诗意义含糊,深奥费解,但无人否定他作为那个时代的重要诗人的地位,选择他的诗的确有点难度,但我觉得对于诗的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因为之前看过这首诗,所以对其有点感情,之前自己一点也看不出这首诗的意思,所以这次通过公选课大致的了解了一下这手诗,赏析:真实垂入寂静,如同一面镜子,现实是通过什么陷入寂静当中的,诗集开头就给人们设置了悬念然后诗人开始慢慢浮现,很有自己的特点,诗中蕴涵许多压缩化的想象场景,其实也正是自己的梦境,飞蛾的欲火重生,不就是在说明自己要在创伤中恢复,重新点燃斗志,重新设定理想,诗人觉得自己所不认同的少部分意思比较浅显的那些观点还是很重要的,诗人自己这么要求自己,而那些他想要我们接受去认同甚至达到共鸣的观点,他将自己当作是一个毫无愧欠的梦想家,浪漫的人甚至是一个情圣,毕竟这些角色在诗的很多地方经常被表露无疑,他谈到了一个充满了欲望但又极富艺术气质的圣人般人物,这个人竭尽全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一次又一次不停的耗尽自己,只有这样不断地去坚持,就算摔倒也只能是因为自己的高要求而摔倒,这一条信仰你才能听到那抒情的温暖的声音,没什么抵得过这欲火重生的眼泪,不要理会因为欲火而受到的毁灭痛苦和嗜血的魔鬼,因为我们将到达更持久的和谐状态,既然这里强调了和谐二字,那么你就能听到不仅仅一次这样的声音,那这又是什么呢?他将这种抗议比如永无止境的欢欣雀跃将送给那些有意将自己的青春献给月球的人,这里诗人将自己看作是在价值观和欲求上会反对所有所谓年轻活力的年轻人但又想将这具代表性的富有意义的时刻称为踏月之时,这个时刻对于诗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我认为也是诗人逐渐形成个人特色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转折点,一般诗人的诗集都或多或少的与时代有点瓜葛,而读他的诗使我们真正的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觉得诗人自己也把诗集当作了一面镜子,而这面镜子所照射出来的是诗人自己的内心独白,了解哈特克莱恩的人应该都知道诗人是一个内心世界非常强大的人,他时而乐观,时而悲观!正因为诗人独特的内心世界成就了这首诗,我想如果我不去对诗人进行了解的话,我根本就不可能读懂这首诗,甚至现在我对这首诗还是有点迷茫的,虽然如此但我永远感觉到诗里面有股强大的气势,我并不打算悔改,也并不与遗憾相傍,是什么让如此自信,如此有气魄的人卑躬屈膝,这值得人们去追求事情的答案,从而更巩固了那族火焰的地位,也更加肯定了诗人作为年轻人的那种追求。
外国诗人雪莱的著名诗歌鉴赏

外国诗人雪莱的著名诗歌鉴赏雪莱爱幻想、富有浪漫主义气质。
因此,雪莱的诗作总是洋溢着瑰丽广博的想象。
他在其文论著作《为诗辩护》中说道:“在通常的意义下,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
基于这一诗歌创作原理,雪莱在他的诗作中,通常运用了一系列大胆瑰丽的想象,描绘了一幅幅生动优美的社会生活画卷,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雪莱的著名诗歌,方便大家学习。
《世间的流浪者》告诉我,星星,你的光明之翼在你的火焰的飞行中高举,要在黑夜的哪个岩洞里你才折起翅膀?告诉我,月亮,你苍白而疲弱,在天庭的路途上流离飘泊,你要在日或夜的哪个处所才能得到安详?疲倦的风呵,你飘流无定,象是被世界驱逐的客人,你可还有秘密的巢穴容身在树或波涛上?《你匆匆进了坟墓》你匆匆进了坟墓!要把什么寻找?以你不息的意志,活跃的思想,和为尘世役使的无目的的头脑?呵,你那热情的心,对苍白的希望所假扮的一切美景,如此急跳!还有你那好奇的精神,枉然猜想生命是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你要知道人所不知道的信息——唉,你究竟何所向往,如此匆匆走过了生之葱绿可爱的途程,避开欢乐,也避开悲伤,只一意在幽暗的死之洞穴里寻求安身?心呵,头脑和思想!是什么东西你们期望在那地下的墓穴承继? 《给玛丽》哦,亲爱的玛丽,你能在这里多好,你,和你那明亮开朗的棕色的眼睛,你那甜美的话语,似小鸟,向常春藤阴里寂寞忧郁的伴侣。
倾吐爱情时的啭鸣,那天地间最甜最美的声音!还有你的秀额……更胜过这蔚蓝色意大利的天穹。
亲爱的的玛丽,快来到我的身旁,我失去了健康,当你远在他乡;你对于我,亲爱的,就像黄昏对于西方的星辰,就像日落对于圆满的月亮。
哦,亲爱的玛丽,但愿你在这里,古堡的回声也轻声低语:“在这里!”《爱情的玫瑰》之一希望,奔腾在年青的心里,经不起岁月的折磨!爱情的玫瑰长着密密的刺,它欣欣吐苞的处所,总是春寒料峭。
少年说:“这些紫花儿属于我,”但花儿才怒放就枯槁。
之二赠给幻想的礼物多么珍贵,可是才授与就被索还,芬芳的是那天国的玫瑰,然而竟移植到地面,它欣欣地开放,但地上的奴隶将花瓣揉碎,它才盛开,霎时就凋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10浙江高考题】 定 林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 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三:看序注
• “序”的作用: • 交代创作年代、背景,以及创作缘由、经过。 • “注释”的作用: 1、提供背景材料,介绍作者、朝代。 2、解释词语,消除阅读障碍。 3、有时甚至还暗含了题目答案。
琵琶行
(诗前小序)
•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 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 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 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 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 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 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 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复习思路
• 诗歌的整体阅读和解题技巧
能
读
• 鉴赏诗歌的形象 • 鉴赏诗歌的语言 • 鉴赏诗歌的技巧
懂 会
鉴
赏 精
•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表
达
真题训练
【2012浙江高考题】 未展芭蕉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五:看抒情词句
抓住关键词句,快速把握作者的情感指向。
五:看抒情词句
蝶恋花•出塞
快速找出每首诗 中的关键词句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 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 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早
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附:两首诗词的简要赏析 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第二句 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 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古代的书 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 作未拆封的书札。
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 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 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作 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 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 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2011 蝶恋花· 出塞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清· 纳兰性德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2012 未展芭蕉唐 同儿辈赋未 开海棠金 2013 秦中吟歌舞 2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 )状态的植物,均以 ( )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还未展开 芳心 2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 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 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 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 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 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 六、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表达对战 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 1. 投笔。班超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 境,取爵封侯。指弃文从武。 • 2. 长城。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宋文帝借机杀他时, 檀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 守边的将领。 • 3. 楼兰。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 兰”指建功立业。 • 4. 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 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 以其喻杀敌报国。 • 5. 羌笛。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题 目 作者 注 释 意 象 特殊词句
通向诗 歌主旨 的第一 条快速 通道 明确 风格 了解 时代 每个都 有用, 每个都 要用 作者 情感 的 载体 把握 感情 的切 入点
作业 练习册 p43 1.3
【2011浙江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 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 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答案】(1)总领全词,点明主旨。(2)议论开篇。 (3)奠定感情基调。 评分:每点1分。第一小点,只要答出“开门见山”或“直 接点出”、“点出题旨”之类,即可得1分;第二小点与第 三小点可合并计分,只要答出含有哀伤情绪之类的说法, 即可得1分,如果分析到位,还可得1分。
• • • • • • • • •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2. 梅花。高洁的品质,不屈不挠的品格。 3. 松柏。高洁、坚贞、富有生命力。 4. 莲。高洁、出淤泥而不染。 5. 竹。正直向上、有气节、虚心。 6. 黍离。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7.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8.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 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 9.寒蝉。悲凉,离愁别绪。 • 10.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看意象
补充:常见诗歌意象分类
•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 写别后的思念) • 1. 杨柳。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 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 或饯别送行。“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 •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 • 4. 酒。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 举。“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五、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 1. 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 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 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 2. 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 诗句,借以表达爱情。“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 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 3. 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古人 常用来比喻美好的爱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 地愿为连理枝。” • 4. 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 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手法 情感
2009 踏莎行· 雪中 22.词中的“两种”指的是 ,“一家”指的是 。 看梅花(元) (2分) 王 旭 23.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情感。(4分)
2010 定林(宋) 王安石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 诗简要分析。(3分)
手法 情感 思想 手法 情感
手法 理解 手法 情感
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 (唐)白居易 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名句 “ , ”一脉相 承。(2分) 2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5分)
命题规律
• • • • • 选材广泛 手法类题目是重点 考查以主观题形式为主 分值6--7分 第一小题简单,第二小题稍难
•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 对亲人的牵挂) • 1. 月亮。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 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 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西风紧,北雁南 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3.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 “客从远方来,遗我 双鲤鱼。 ” • 4. 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五:看抒情词句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 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 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孤独、惆怅
早 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诗人的寂寞
诗歌鉴赏的“五看”
2、看作者的创作风格。
• ①李 • ②杜 白—— 甫—— 怀才不遇、豪迈奔放 忧国忧民、沉郁顿挫 自身不幸、同情人民 淡薄功名,热爱自然 意境朦胧,有苦难言
• ③白居易—— • ④王 维——
• ⑤李商隐——
• ⑥陆
游——
国土沦丧、悲愤慷慨
抗金救国、恢复中原
• ⑦辛弃疾——
3、注意走进作者,了解作者的时代、际遇、思想主张。
•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 悲凉气氛) • 1.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梧 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2.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 3.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多传达时光流逝,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4. 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5. 杜鹃鸟。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 的情思。 “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 6. 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 之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古诗鉴赏来自P183考点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