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概括画面(景象)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之描述画面-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考试易错题(解析版)

诗歌鉴赏之描述画面-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考试易错题(解析版)

2023年中考语文考试易错题易错点18诗歌鉴赏之描述画面【典例分析】例:【2021•广西贵港•中考真题】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画面。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宛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答案】示例: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详解】本题考查画面的描述。

从全诗来看,这两句是颈联,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社” 为土地神。

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

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到宋代还很盛行。

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描绘时,箫鼓应理解为吹箫打鼓;古风,应理解为古代风气。

其余的,以文言翻译的方式对待,即可。

例.【2021•广东广州•中考真题]考查对诗文画面的理解。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描绘画面时要抓住“山” “水” “柳” “花,,“小路” “村落”几个意象,展开合理的想像,描绘诗人街在山野村落间的情形作答。

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

于是顿生茫茫之感。

若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

告诉人们:人们在困境中不要悲观失望,要乐观地去面对,就会有新的转机出现。

据此理解概括分析作答。

7.12021・湖南湘西•中考真题】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完成后面小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新高考语文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3 赏析意象 (景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

新高考语文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3 赏析意象 (景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

(2020·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 饷田:到田间送饭。
鉴赏 首联通过写绿植和小路,表现了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颔联中的 “果烂”“稻熟”“渚禽肥”写出了农忙时节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颈 联描绘了农家的日常生活场景,寄寓了渴望来年丰收之情。尾联视听结 合,描写了农人送饭归来的悠闲自得的场景。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动静 结合,描写了农村农忙时节的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用语平朴,意境 优美,呈现出浓郁的田园气息。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 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意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寓意,即 意象的个性。如贺知章《咏柳》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表现的不 是“惜别怀远”,而是烂漫的春光。
分析意象作用要注意以下角度: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②创设情境,提供背景;③衬托人物,铺垫蓄势;④表情达意,感发兴 寄;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子许氏此时已经去世),此时不知有谁来抚摩其背,爱怜他们。想到这里, 又不由得心烦意乱,肝肠忧煎。无奈之下,只能取出一块洁白的绢素, 写下自己无尽的思念,寄给远在汶阳川(今山东泰安西南一带)的家人。 诗篇洋溢着一位慈父对儿女所特有的抚爱、思念之情。
精读这一篇,学通这一类
右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 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答案 ①眼前江南,农事 春景 ②表达对儿女的舐犊之情 ③梦回现实,寄诗遥念
点拨关键
分析意象内涵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出描写意象的动词、形容词。动词要从动态感、形象感、包孕 性上去体味。形容词要抓住形容描摹的声、形、色、味等体味。 2.抓住“意”“象”契合点,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内在品质及 独有情味。 3.注意其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 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如“柳”寓“惜 别怀远”之意。

诗歌鉴赏形象 - 景象

诗歌鉴赏形象 - 景象

诗歌鉴赏形象篇——景物景物形象(景象、意境):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本处讨论的侧重指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从内容上看,意象指单个事物,意境由多个事物组成景物形象,或叫景象。

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共同点:意。

一、分析角度:1、形:单个意象要从形、色、声、味、态等多角度去想象(体物细腻)。

2、神:意象特点:阳刚阴柔、阔大狭小、明丽灰暗、清新阴沉、温暖凄冷。

3、情:判断感情基调:对外对内、向上向下、偏刚偏柔、重情义重事功。

(对向偏重)喜悲:喜乐与悲壮、开阔与孤寂、超脱与缠绵。

虚实:浪漫与现实、飘逸与沉郁、雄奇与恬淡。

扬抑:张扬与抑郁、洒脱与含蓄、旷达与哀婉。

静躁:淡泊与豪放、宁静与壮丽、清新与活泼。

4、法:联系感情倾向、方式方法:意境分类鉴赏(两分法)一、雄壮阳刚类(对外向上,偏刚重事功)这类意象,或高昂激烈,或奔放骋怀,或深沉坚毅,或悲慨刚劲。

①雄奇阔大: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其特点在于写景雄奇壮美,气势恢弘;抒情奔腾震荡,磅礴千钧;文辞渲染夸张,振奋激昂。

②旷达开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特点在于写景则脱俗飘逸,虚实相生;抒情则自然开朗,舒缓绵长;文辞轻健明快,奇谲俊丽。

③苍凉悲壮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言。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诗歌鉴赏:考点一赏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意象)

诗歌鉴赏:考点一赏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意象)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孤舟承载着诗人的所 见所闻,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 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 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 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 的《吴郡志》中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 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 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夜宿于此处, 以一抒幽思。 诗人融情于景,全诗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2)意境 意境:意,作者的情感;境,诗中所描绘的图 景。意境指诗歌通过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 境和意象的关系,简单地说,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 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而意境则是指全篇作品所营 造的整体艺术境界;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则 是意象叠加、组合之后的升华。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 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是 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 座完整的建筑,意象是构成这建筑的砖石。 由于意境一词较为复杂,故在高考中常用‚氛 围‛(偏重外部环境)、‚心境‛(侧重内心世界)、‚境 界‛(外部与内部的融合)等词语称呼。
鉴赏
前两句写部队凯旋渡过破讷沙的情景。从第三句
始写‚平明日出‛可知,此时黎明尚未到来。军队夜行, 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偶有铮铮 ‚战初归‛乃正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 其影响所及。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 夺人的效果。前两句与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机杼略同,匠心偶合。不过‚月黑雁飞
二、审题答题规范:细辨析、巧回答 ‚细辨析‛指在审题时要仔细辨析意象类试题 与意境类试题。 意象类试题常见提问方式有: ①请找出××(意象)。 ②××(意象)蕴含什么样的情感? ③××意象在诗中有何作用? 意境类试题常见提问方式有: ①请概括诗中描绘的景象(画面)。 ②××(句、联、片、全篇)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③该诗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古代诗歌鉴赏之描绘画面解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之描绘画面解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之描绘画面解题技巧一、常考题目形式(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某两句展示的画面,展开合理想象。

二、应对策略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三、[解题方法步骤](1)找出诗歌里面出现的意象(一般是名词)列出来并根据修饰它的词语解释意思?(2)这些意象联系起来,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3)这个画面渲染了什么气氛,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四、答题格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表现了诗人……的情感。

五、[题型示例]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问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

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

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

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六、练习巩固野池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①叶齐。

川口②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

②川口:河口。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蜒上下鱼东西”所描写的景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潭上作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诗歌鉴赏————意象景象

诗歌鉴赏————意象景象

下面是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读后回答 问题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问: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 作用“秋词”的要求。 金井梧桐,深秋黄叶,秋夜冷霜、熏笼玉枕 。
作用:①点明题意,向读者暗示,这是一首宫怨诗; ②渲染烘托凄清孤寂气氛,奠定哀怨感情基调;③ 烘托人物孤苦抑郁的心境。
渡江[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答: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 伤感的意象。 (析含义)旧日里和诗人一起游学论道 的相投之人如今像星星一样四散分离,都不知漂泊何 处了,诗人孤身一人漂泊在外对着沙鸥吟诗发愣,伤 感着离别与孤寂。 (剖原因)所以以到处飞翔的沙 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析效果)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步骤一点氛围) 。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 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暴风雨将临,诗
剖原因: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
析效果: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 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 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 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 如归去!”(析含义)(2)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 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剖原因)(3)很好 地传达出诗人浓浓的思想之情。(析效果)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 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 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诗歌鉴赏探究古诗词中画面的描述

诗歌鉴赏探究古诗词中画面的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探究古诗词中画面的描述【学习目标】1.领悟并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和形象。

2.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真题再现】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2分)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

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

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

(2)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游山西村【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9.品读诗歌,展开想象,描绘诗人初来农家时见到的情景。

(不超过100字)(4分)答:9.(4分)要求:写出出场的人物(诗人和村民)、景物和场面(摆的酒席)等。

【示例】【题目形式】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应对策略】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题型示例】《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描述前四句的画面:示例一:秋风凛冽,天空高远,清猿长啸,声音哀戚;江渚清冷,岸沙净白,孤鸟盘旋,无傍无依;树叶凋零,萧萧而下,飘飘洒洒,漫天遍地;长江奔腾,滚滚而来,浩浩汤汤,永不停息。

专题16 拓展讲义:诗词鉴赏之描述诗歌画面-小升初语文衔接(教师版)

专题16  拓展讲义:诗词鉴赏之描述诗歌画面-小升初语文衔接(教师版)

专题16 小升初无忧衔接之“诗词鉴赏之描述诗歌画面”【知识梳理】1.考点概述画面描绘,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

这种题型,主要考察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意境的前提是意象,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

体味意境,主要靠分析诗歌的意象来完成。

诗歌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已固定、明确,如杨柳、孤蓬、浮云多用来表达离愁别情,明月、鸿雁、杜鹃多用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梅、兰、竹、菊多用来表达志趣情操等。

营造意境的手法较多,一般来说主要有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描述诗歌的意境特点时一般多用双音节词组合进行概括。

如幽深僻远、清幽宁静、雄浑壮阔、雄浑刚健、孤寂凄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恬淡闲适、热爱自然等。

2.提问方式3.答题思路四步法 (1)找全描写的事物(主要找名词)。

(2)找出事物的修饰语(形容词、动词为主,修饰语要找准)。

(3)连词成句描述景物(加修饰语和其他句子成分)。

(4)展开联想想象丰富句子连缀成画面(尽量加上人物活动,用生动富有艺术感的语言写)。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注意:描述画面不是指翻译,不一定要按照诗句的顺序,同时可以对时间地点人物等进行合理推测想象,运用修辞或修饰性的句子描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诗歌要营造的意境,符合题目字数要求。

【专项练习】一、(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庭中栀子花。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用优美的语言作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前两句描绘了雨中山村的优美景色:弯弯的小溪边是一片葱郁滴翠的竹林,沿着竹林旁的小路走过横在溪流上的木板桥,听到几声鸡叫,循声望去,朦朦细雨中的山崖间隐约露出几间农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 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 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 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一种什么样的景象?这 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描绘出暮春之景:黄鸟的鸣唱已稀,辛夷杏花 已谢。 ②作者这样描绘是用以反衬幽竹“不改”的可贵。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 寓意? 【答案】a.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 西山,b.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 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谢谢
答:a.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 画面,b.写了小桥、水、村庄、绿岸、浮萍、 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全2)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 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 (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全国1)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 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 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 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 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 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全国1)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 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 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 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诗歌鉴赏之概括画面(景象)
第8题
2013
第9题
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 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 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 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 样的情感?(5分) 请简要分析。(6分)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 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 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 容分析。(5分)
2014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 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 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
答: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全Ⅱ)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②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a.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 于耕作的景象。
2015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 京》相比,本诗描写塞 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 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 请简要分析。(5分) 作用?(6分)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2分)(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 )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 边塞景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2009宁夏卷)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 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 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 【答案】(5分)a.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 春意盎然的景象。b.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 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 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 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