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是什么? 最通俗易懂的解释

合集下载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什么是供给侧改革?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产能过剩是结构失衡不是经济过热,化解产能过剩靠投资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而不是减少投资。

供给和消费的关系是本和末、源和流的关系;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等距经济学认为,新增产能短缺和经济过热无法划等号。

把新增产能短缺和经济过热划等号的理论根据就是经济“均衡点”理论。

“均衡点”理论就是布局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就是消极的理论,产生于小商品经济时期。

那时人们的市场需求结构直观、生产规模狭小、可以再生资源非常有限,可再生生产能力与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空间太小、生产与消费之间难“过剩”;一旦“过剩”,就可以发生所谓经济危机。

然而至了真正社会化大生产——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所有的“均衡点”(包含生产与消费)均已不复存在;人的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增添的市场需求的无限性,生产结构的变化增添生产发展的无限性,同意了主客体之间只有主体主导的无穷发展的可能性而并无静态的平衡。

此时只有结构调整问题而并无平衡问题。

“经济过热论”及其理论基础均衡点理论都已过时,再秉承这种理论就可以侵害可持续发展。

加强政府投资力度,以宏观拎微观,利用投资对消费的乘数效应、基本建设投资对投资的乘数效应,才就是化解新增产能短缺的显然。

基础设施建设对投资、投资对消费的乘数效应就是永远存有的。

而且由基础设施建设本身的基础性与延伸性同意,这方面的投资存有无穷沿袭的可能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基础性与杠杆功能,并使其具备连续性。

只要决策者正视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等距关系,舍弃布局经济学的“均衡点”理论,政府对这方面的投资没任何客观障碍。

企业依靠创业,创业依靠促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学分析近年来,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经济学家们也对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那么,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它在经济学上有哪些表现和影响呢?一、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经济学中,供给侧指的是生产力和生产能力的总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优化供给侧的结构来提升生产力和生产能力。

它主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布局、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来实现。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表现1.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帮助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国家经济因为劳动力价格上升,制造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再有竞争力的情况。

以此导致的产业结构转移,从低附加值制造业到高附加值服务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培训和创造,使其走向更高附加值产业。

这不仅可以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而且可以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

2. 持续推行微观经济体制改革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持续推行微观经济体制改革。

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这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最终遭遇了缓慢增长的问题。

供给侧的改革主要关注微观层面,更加注重市场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竞争问题,而不是传统的国企私企问题,这可以推动资本与劳动力更好的流动,并将其投资到生产效益更高的地方。

3.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最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对企业的规范和扶持,以及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可以促进行业内高质量的合作、协同与创新。

这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长期发展。

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可以增强市场对于产品的信任,从而遏制一些因为市场信任不足而产生的产业不良风气,这可以创造区域经济和社会和谐。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改善,优化生产布局,加大创新和研发力度。

这些措施将带来显著的经济影响。

首先,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变,将有助于增加全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优化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供给侧改革的解释,欢迎大家阅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1-4]二零一六年一月二十六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供给侧改革的背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等。

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名词解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名词解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名词解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出发,对生产要素的配置进行改革,以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

具体而言,包括劳动力市场改革、资源市场改革、环境保护改革、制度改革和技术改革等。

一、劳动力市场改革,指的是优化劳动力的供求结构,改变劳动者就业方式,完善就业机制,改善劳动力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监管等。

1.鼓励和支持劳动力自主就业,支持企业自由组建劳动力,扩大外来劳动力就业机会;2.完善职业培训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3.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提高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水平;4.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恶意规避劳动法律法规行为;5.改善劳动力工作环境,改进劳动条件,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二、资源市场改革,指的是改革和完善资源市场体系,优化资源市场供给结构,实现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完善资源市场的交易机制,推行资源交易分类管理,规范资源交易行为;2.调整资源价格,实现价格市场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改善资源分配机制,促进资源公平合理分配,减少资源浪费; 4.加强资源市场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防止资源滥用和浪费; 5.改善资源市场的投资环境,促进资源市场投资增加。

三、环境保护改革,指的是改善环境污染状况,实施绿色发展模式,完善环境保护政策,推动环境保护技术的改进和应用。

1.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实施环境管理体制,加强环境保护监管;2.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改善环境质量;3.扩大绿色技术投资,加快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4.实施环境税收制度,提高污染控制成本,减少环境污染;5.推动绿色消费,提升社会环境意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制度改革,指的是改革和完善市场体系,改进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实现市场有效供给。

1.完善产权制度,保护企业产权,改善企业投资环境;2.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增加市场竞争度;3.改进政府职能,放宽政府干预,提高市场运作效率;4.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市场的信用体系,加强市场的监管执法;5.改革金融体系,改善金融服务,促进资金高效流动。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供求侧结构性改革结构中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结构设计,增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

供给左右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全面落实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病态,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便利性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需要老百姓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学存在典型的长期和短期的区分,在短期侧重于需求面,长期注重供给面。

在现阶段,世界各国相继出现短期经济衰退和长期并存乏力经济的局面,传统的长期和短期两分法失效,这就给宏观政策的制定造成很大的困难。

为解决当前宏观经济困境,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无论是明确提出还是暗中实施,供给侧改革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普遍自由选择。

这是这条正确的道路,意味着凯恩斯主义及西方高福利制度对受到重视长期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得到政策制定者的重视,长期经济增长而不是短期经济波动重新成为宏观经济政策关注的核心。

翻开远东地区关于供给侧改革的专家论述,对于什么是供给侧改革、改革的要点是什么等等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问题并没有解释五方面的很清楚,相反,各种关系的观点非常多。

作为主流媒体的《人民日报》甚至发表评论,写道中国的供给侧管理西欧和西方的供给侧管理是不同的。

尽管我坚信,所有面临宏观经济政策能否有效实施和该国所的的约束条件相关,但对于供给侧运营管理,在意涵和政策上才应该有相似之处。

尽管现阶段面临总统经济局面和美国里根的和英国撒切尔夫人所面临的中国经济形势明显不同,阻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也存在差异,这意味着在具体政策实施的重点上现阶段和美国里根时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别,但资金管理这并不影响供给侧项目管理的核心内涵,即激发经济体的供给面活力,为长期经济的可持续缺陷增长扫清障碍。

其实要了解供给侧改革,只需要从生产函数的角度去思考。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供给侧改革”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例子:老王本来是个卖西瓜的,后来城里每家人都买了他的西瓜,市场饱和,需求不足,他想扩大经营规模,挣更多的钱,已经不可能了。

老王有一天突然豁然开朗,再围绕卖西瓜做文章,是不可能挣更多的钱的,思路得从怎么卖更多的西瓜,转向卖什么比卖西瓜更赚钱上面去。

这叫供给侧改革。

老王瞅了瞅,发现扫帚比较好卖,马上关闭了西瓜厂,投资建了一家扫帚厂,开始生产扫帚。

从产西瓜,转型为生产扫帚,这个叫做结构调整。

很快,大批的扫帚生产出来了,大获成功,老王又挣了很多钱。

大家看老王卖扫帚这么挣钱,都纷纷加入扫帚行业,世面上竞争对手一下子多了起来。

老王渐渐发现,卖扫帚的利润越来越低了。

怎么办呢,老王灵机一动,决定发明一项黑科技来打击他的竞争对手,他把扫帚升级成了吸尘器。

老王的吸尘器,大受欢迎,他又赚了很多钱。

从生产扫帚到生产吸尘器,这个叫创新驱动。

(听着有点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扩展资料改革背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供给侧改革名词解释

供给侧改革名词解释

供给侧改革名词解释供给侧改革(Supply-side reform)是指通过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和优化经济供给体系,从而提高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的一种经济改革方式。

它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各要素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长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解决供需矛盾,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注重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通过减少无效产能,提高产能利用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供需结构的协调与适应。

2. 去杠杆化:供给侧改革要求降低企业杠杆率,减少企业负债,提高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和稳定性。

这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3. 降成本:供给侧改革强调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通过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税费负担,减少企业用工成本等措施,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质量效益的提高。

4. 激发创新活力:供给侧改革重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创新生态。

5. 福利改革:供给侧改革还包括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强社会公平和稳定。

供给侧改革不同于需求侧政策,它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长期持续性和可持续性,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补齐经济发展的短板,解决结构性问题,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总之,供给侧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改善供给侧结构和优化供给侧环境为目标,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改革供给方面的体制机制、调整供求关系,从而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品质和效率,稳定经济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改革模式。

本文将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总结和理解。

一、背景和意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常态为背景提出的。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结构性矛盾突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调整供给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增强经济的发展动力。

二、主要特点1. 以需求为导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调整供给结构的重点放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创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2. 以市场为主导。

改革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打破垄断,加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

3. 改革创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采取创新的手段和方法,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打破体制机制藩篱,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三、主要内容和措施1. 减少病态竞争。

通过推进市场化债转股、出售不良资产等措施,减少企业过度竞争和产能过剩的问题。

2. 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通过减税降费、简化审批流程等措施,降低实体经济的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3. 推进转型升级。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的结构调整。

4. 促进创新创业。

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支持,推动创新创业活动,提升整个社会的创新创业能力。

5. 扩大开放。

通过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等措施,促进国内外市场和资源的有机衔接,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四、实施效果和启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降低企业成本、推动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创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一些地方和企业存在改革阻力,制度体制改革滞后等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最通俗易懂的解释作者:吴鸣
来源:《公民导刊》2016年第01期
2015年11月2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等词很快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那么,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为何要推进供给侧改革?
满城尽说“供给侧”!作为一个学术范儿的经济学名词,在中央高层2015年11月底连续提出后,近期频频刷屏,一跃成为年末热词。

要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动力,我们有必要深入反复学习、深刻领会“供给侧”内涵。

究竟何谓供给侧改革?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简单的说就是,需求侧强调宏观调控,而供给侧则强调市场的自动调节。

所以供给侧改革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四个字:打破垄断。

1、“供给侧改革”跟我们有啥关系?
2、“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除供给约束,积极进行供给干预促进经济发展。

这种改革具体而言,一方面将发展方向锁定为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也要求改革现在的一些抑制供给的体制或政策,比如缩紧的货币政策和繁琐的审批制度等。

3、“供给侧”有何新内涵?
4、“供给侧改革”究竟改什么?
5、“供给侧改革”应该怎么改?
6、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一则形成新主体,即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
二则培育新动力,即通过全面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通过全面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则发展新产业,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顺应经济规律、市场规律,让市场及时出清,避免资源浪费,及时化解经济泡沫,避免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

中国提供出新供给经济学理论
纵观历史,供给侧改革来自供给学派的典型实践。

美国曾在20 世纪70 年代陷入滞胀,英国也在20 世纪70-80 年代面临滞胀叠加结构性问题的窘境。

作为供给学派的典型实践,“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淖,并产生了较好的效果而声名远播。

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提出“经济复兴计划”,主要措施包括:降低税率,减少政府干预,缩减政府开支,紧缩货币供给。

里根经济学大获成功,令美国经济迎来“大稳健”时代,也为美国长期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事实上,“供给侧”在中国并不新鲜,有需求就有供给,只是长期以来高层在谈到宏观调控时比较侧重于需求侧,即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

而现在,高层已经明确要把调控的重点转向供给侧。

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2007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

需求不足仅是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因而需要从供给端着手改革。

“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10万亿美元。

在这样的体量基础上继续发展,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是不可持续的。

小修小补只能应付一时。

本届政府没有推行量化宽松,也没有采取竞争性货币贬值的措施,我们作出了推动结构性改革的抉择。

”这是李克强总理最近为《经济学人》年刊《世界2016》撰文中的一段话。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简单复制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而是希望通过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行,其实质是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在要素领域的延续和聚焦。

重庆拥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重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进行?黄奇帆市长就如何抓好供给侧改革进行过讲解。

他说,抓好供给侧改革主要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减税降费、简政放权等,改善“供给约束”,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二是要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服务业等,将生产要素从供给老化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更新供给结构;三是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减少对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供给抑制,提高供给效率。

任何改革,都是要给人们带来获得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然也不例外。

很多人在为实体经济疲弱低迷而揪心,对经济转型升级充满期待,这些其实都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推动。

“供给侧”应成为认知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常识性视角。

积极拥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成为一种时代共识,也是让更多人获得改革红利的必由路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