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 烽火台
烽火台

“置烽之法,每烽别有土筒四口,筒间火合四具,台上插橛,拟安火矩,各相去二十五步,如山险地狭不及 二十五步,但取应火分明,不限远近。其烟筒各高一丈五尺。自半以下,四面各间一丈二尺。而上则渐锐渐狭。 造筒先泥里后泥表,使不漏烟。筒上着无底瓦盆盖之,勿令烟出。下有坞炉灶口,去地三尺,纵横各一尺五寸, 着门关闭。每岁秋冬前期采蒿茎叶,叶条草节,皆要相杂为放烟之薪。及置麻蕴、火钻、狼粪之属。所委积处以 掘堑环之,防野烧延燎。近边者,亦量给弓弩。”
1947年,著名历史学家何乐夫先生于甘肃兰州明长城附近发现 《深沟儿墩碑 》。碑文记载着墩台的名称、 军士人数、武器装备和家具等。墩碑出土地为位于兰州市安宁区的西北师范大学(原西北师范学院)内,具体位置 为现大学校园东部的水塔山,当年建设学校时因解决用水问题需找一高处建水塔,此处即兰州明长城深沟儿墩(烽 火台),何乐夫先生此时在西北师范学院任教,在建水塔前对此地进行了考古挖掘,发现了著名的深沟儿墩碑,此 碑现藏于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内。明代《深沟儿墩碑》碑文记有:“墩军五名口:丁□妻王氏,丁海妻刘氏,李 良妻陶氏,刘通妻董氏,马名妻石氏。火器:钩头炮一个,线枪一杆,火药火线全。器械:军每人弓一张,刀一 把,箭三十支,军旗一面,梆铃一副,软梯一架,柴碓五座,烟皂五座,擂石二十碓。家具:锅五口,缸五只, 碗十个,?h十双,鸡犬狼粪全。嘉靖十年十月二十一日立。”将墩军士卒及妻子姓名、火器、器械、家具等都刻 在石碑上,是为了防其逃跑及日后如数验收,从此也可见当时的墩军是苦役。
建筑构造
建筑构造
烽火台烽火(the Beacon Tower),也叫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即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 (燧),夜间来犯就点火(烽)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
烽火台的相关历史事件

烽火台的相关历史事件
烽火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信设施,用于传递重要信息和报警。
下
面是烽火台的相关历史事件:
1. 烽火台的起源
据史书记载,烽火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当时,晋国公子重
耳受到其他诸侯国的追杀,为了通知救援,他在山顶点燃烽火,传递
求援信息。
此后,烽火台渐渐成为各个国家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2. 烽火台在秦朝时期
秦朝时期,为了统治全国和防范外敌入侵,秦始皇下令修建全国烽火台,自此全国通信更加畅通。
其中,华山烽火台作为秦朝的主要烽火
台之一,发挥了关键作用。
3. 烽火台在唐朝时期
唐朝时期,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唐玄宗下令修建了汉长安到
西域的长安驿,功不可没的就是散布在五条岭、铁门峡等区域的烽火台,为长安驿的通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4. 烽火台在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为了防范来自北方的猛烈火药武器,明政府大力加强了长城和烽火台的建设。
相传,防线上的烽火台密密麻麻,点燃起来像星星点点的烛花,边民们称之为"烽花"。
5. 烽火台的演变
随着时代的更迭,烽火台的功能逐渐演变。
到了现代,烽火台已经成为博物馆、旅游景点,面貌也不再是原来的高大耸立的模样,而是以各种形态融入了城市的建筑中,保留了历史记忆。
总的来说,烽火台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核心,它的建造和传承,代表着不同时期中国对于国家安全和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
即使现在,它在某些地方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虎山长城烽火台的介绍

虎山长城烽火台的介绍一、烽火台的概述虎山长城烽火台,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虎山脚下,是中国古代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烽火台是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种重要设施,用于传递军情、发射警报等。
虎山长城烽火台作为山东地区的重要烽火台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
二、烽火台的历史虎山长城烽火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它是为了防御辽东、河北一带的入侵而建造的。
虎山长城烽火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防御设施而成为山东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
在明代,虎山长城烽火台曾多次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有效地保护了边疆安全。
三、烽火台的建筑特点虎山长城烽火台的建筑风格独特,它融合了明代的建筑风格和防御设计理念。
烽火台呈方形,砖石结构,高耸于山顶之上。
其主体建筑由两层组成,上层是烽火台的正房,下层则是守卫人员的休息室和储藏室。
烽火台的外墙上有观测窗口和箭孔,用于观测敌情和射击防御。
烽火台周围设有护城河和城墙,形成了完善的防御体系。
四、烽火台的作用虎山长城烽火台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军情、发射警报和监视敌情。
当敌情紧急时,烽火台上的守卫人员会点燃烽火,通过烟雾和火光向周围的军事基地传递信号,以便及时调动兵力进行应对。
烽火台也可以通过烽火传递信息,使长城沿线的各个烽火台形成紧密的联络网,提高防御效果。
五、烽火台的文化价值虎山长城烽火台作为中国古代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边防体系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的智慧和技术水平。
烽火台的建筑风格和防御设施也反映了明代的建筑风格和军事防御理念。
因此,虎山长城烽火台被视为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研究。
六、烽火台的旅游观光价值虎山长城烽火台的独特魅力和历史背景使其成为一个热门的旅游景点。
游客可以登上烽火台,俯瞰山下的美景,感受古代军事防御的氛围。
在烽火台周围,还有许多与长城相关的旅游景点,如长城博物馆、长城步道等,游客可以进行全面的观光游览。
关于长城烽火台的故事

关于长城烽火台的故事
长城烽火台是古代中国用于传递紧急情报的重要设施。
烽火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但最早的长城烽火台建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长城烽火台的主要功能是警戒和传递情报。
当敌军出现时,烽火台上的守卫会点燃火炬,同时巨鼓和啸声会提醒周围的哨所和城池。
信号传递很迅速,可以在数十公里内的烽火台间传递,一直传递到朝廷和军队,以便及时作出应对。
除了用于传递情报和有关公共安全事宜的紧急消息,烽火台还用于庆祝重大节日和国家庆典等。
许多长城烽火台都有奇异的历史故事。
例如,《三国演义》中的长坂坡之战,是诸葛亮在烽火台上巧妙地运用烟雾战术以制敌,而最终取得胜利的经典战争故事。
长城烽火台作为中国长城上的一道重要“防线”,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现代社会,虽然烽火台已经渐渐被淘汰,但它仍然被视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尊为“中华文
明的丰碑”。
烽火台的故事

烽火台的故事烽火台,是古代用来传递信息的一种设施。
它通常建在高山或者城墙上,用来传递警报或者通讯。
烽火台的故事,是古代中国历史中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它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也承载了古代中国的战争与和平。
在古代,烽火台是军事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当敌情紧急或者有重大军事行动时,烽火台就会被点燃,烽火连天,传递着紧急的警报信息。
这种方式可以迅速将信息传递到远方,使得军队能够及时做出反应,保卫国家安全。
据史书记载,烽火台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烽火台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烽火台主要是用来传递战争信息。
而在秦汉时期,烽火台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军事防御的重要手段。
在长城上,烽火台更是密布,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
烽火台的故事,也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题材。
在《三国演义》中,就有着关于烽火台的描写。
在小说中,烽火台被用来传递紧急情报,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战争手段。
而在《水浒传》中,烽火台更是成为了梁山好汉们传递消息的重要工具,他们利用烽火台来传递消息,组织起来对抗贪官污吏,成为了史诗般的传奇故事。
除了文学作品中的描写,烽火台的故事也经常出现在历史故事中。
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烽火台的传奇故事。
比如说,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信陵君的将军,他利用烽火台传递情报,成功地破坏了敌军的计划,保卫了国家的安全。
而在长城上,更有许多关于烽火台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见证了古代中国无数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成为了古代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烽火台的故事,不仅仅是古代历史的一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见证了古代中国的战争与和平,传承了古代中国的智慧与勇气。
如今,烽火台已经成为了历史的符号,但它所承载的传奇故事却永远流传在人们的心中。
让我们铭记这些传奇故事,传承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珍爱和平,共创美好未来。
骊山烽火台的故事

骊山烽火台的故事
骊山烽火台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军事设施。
相传,公元前257年,秦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派遣将领白起在骊山打下一场决定胜负的战役,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在此后的历史中,骊山烽火台成为了中原地区的重要通信站点和战略要塞。
在汉朝时期,为了防御匈奴的侵袭,汉武帝大力修建了骊山烽火台,在古代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考证,骊山烽火台是中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烽火台之一。
烽火台高10米,底部直径37米,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汉代特色。
在烽火台内部,还保留有汉代时期修建的各种设施和器具,如火塘、烽燧、信号灯、鼓铃等,可以让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古代军事生活的样貌。
现在的骊山烽火台已成为了历史文化遗址和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一睹古代军事工程的壮丽和智慧,也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渊博。
- 1 -。
古代峰火台的作用

古代峰火台的作用“峰火台”又称“烽火台”,是古代用来报警的高台建筑,因点燃的烟火远看就像是燃烧的峰火,因此得名。
作为古代防御性设施的峰火台,最早建于春秋时期。
它利用来往使节放烟火传递军情的办法,帮助信使向远方通报敌情,让沿边军民做好迎敌准备。
这种办法慢慢就演变成举火报警了。
后来,人们又利用举火报警的办法来报告农业生产丰收和庆祝节日喜庆的消息。
举火报警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明清。
在古代通讯手段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峰火台的设立成为边防最重要的军事通讯手段。
敌人来犯时,白天燃烟,夜间点火,距离远者几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都能看见,起到通报敌情、上情下达、军情战况及时传达的作用。
为了确保峰火台的报警功能,宋代设立了专门负责点燃烽火的“烽鼓院”,规定平时由驻军把守,有烽鼓昼夜报警;战时,则由地方州县官员率领壮丁防守。
同时,还规定在沿边要地每隔五里左右筑一座城堡,以方便烽鼓手就近居住和报警。
明代时则规定,“每边城堡、墩台、烟墩(烽火台)俱有定数,城堡一十六处,墩台六十六处,烟墩四百九十四处。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报警通讯网。
为了使烽火台的报警准确无误,古人还采取了许多措施。
如明代规定:“每墩台应有人五名,腹心二名专固守望,二名专备盘放(烟火),一名专骑马驰报。
”清朝时则规定:“烽鼓手遇有警时,白天举烟,夜间举火;若与敌人相交及有杀伤贼情者,许即举放,不必传报。
”这些措施保证了烽火台的报警准确及时。
古代的烽火台不仅起到了报警的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政治宣传作用。
每当边境发生战事时,烽鼓手们白天举烟为号,严阵以待;夜间则举火为号,相互通报;一看到点火冒烟的信息便立即报告总指挥部或召集援军驰援。
而老百姓们一看到烟火便知有战事发生而纷纷赶来助战。
古代的烽火台在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如汉代名将李广驻守右北平期间,“闻胡虏人至右北平,奇兵到平陵方口来。
广即留止陵亭守募敢胡骑间行入匈奴营右北平亭鄣留止故敢夜射杀胡骑数百人。
古代烽火台的故事

古代烽火台的故事古代的烽火台是一种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它承载着民族的使命和责任,也记录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
烽火台的建立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国家为了及时传递战争信息,开始在山巅或城堡上建立烽火台。
烽火台通常由木质或石质建造而成,高大的身躯使其在远处就能被看见。
而在烽火台上,总会有一名专门负责守望的守卫,他们时刻准备着点燃烽火,传递重要信息。
在古代,烽火台的故事数不胜数,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
当时,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而曹操派遣大军前来进攻。
在火烧赤壁之战中,周瑜和诸葛亮利用烽火台传递消息,最终成功引燃曹操的船只,使得曹操大军溃败。
这场战役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也展现了烽火台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除了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外,烽火台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古代,烽火台也被用来传递各种信息,比如灾害预警、国家政令等。
而在一些边疆地区,烽火台更是承载着保家卫国的使命,它们时刻散发着烽烟,守护着国家的安全。
烽火台的故事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古代,它在世界各地也有着丰富的传说。
比如,在古希腊,烽火台被用来传递信息,成为了希腊文明的一部分。
在中世纪的欧洲,烽火台也被用来预警外敌的入侵,保护城市的安全。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烽火台已经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留下的故事却永远流传下来。
烽火台见证了古代的战争、传递了许多重要信息,它承载着古代人们对家国的忠诚和热爱。
在这些古老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烽火台的伟大使命,也感受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勇气。
正是因为有了烽火台,古代的信息传递变得更加迅速和高效,也使得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得以发生。
古代烽火台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历史的长河,也照亮了我们对家国的热爱和珍惜。
让我们铭记这些故事,传承古代的智慧和勇气,让烽火台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燃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
一,将你今天学的知识告诉亲朋好友,让更多的 人加入到我们的行列:
保护文物 尊重历史 热爱和平 团结自强 建设祖国源自二,小小设计师 制作资料卡
请你来设计一座烽火台,它会 是……
烽火台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 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东起 鸭绿江, 西达嘉峪关,途经辽宁、河北、天津、 北京、内蒙 古、山西、陕西、宁夏 、 甘肃等省、市、自治区 ,随着不 同的 地形 、山势和地貌而筑 ,大都建在 山 岭最高处 ,全长 7300千米以上,号称 万里长城。初建的是彼此相望的烽火 台,或是连续不断的防御城堡,而后 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便成了长城。
哈密地区的烽火台
据查哈密地区尚存古代烽火台51处, 居新疆之最,巴里坤最多,有28处。 大部分为汉唐所建,但直至清代还在 使用。遍布于哈密、巴里坤、伊吾县 的烽火台,倔强地屹立在古丝绸之路 上,承载着历史的沧桑。烽燧便成了 指引商队和东西方使者穿越丝绸之路 的航塔和指南针。
出了玉门关、阳关进入西域之后,长 城便以烽燧形式逶迤游弋于边陲大地。 烽火台首先出现在了边陲哈密,因而 可以说,“哈密是新疆长城的起点”。 从目前挖掘的程度看,出土的铁器、 铜钱等,可以充分证明汉代这条军事 防御体系的重要性和这条丝绸之路昔 日的繁华。 长城就是以这样的顽强姿态
第五章
边陲烽火---军事遗址
第一节
烽火台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 墩,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 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 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电报。 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 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叫“燧”), 夜间点火(叫“烽” ),台台相连, 传递讯息。
举放烽火的方法,昼夜不同,白天举 烟,夜晚放火,五百以下之敌放一道 烽火,五百以上放两道烽火。烟以黄
烽火台的发展轨迹
西周(诞生)--春秋、战国、秦朝 (过渡)--汉朝(基本完善)
烽燧军事交通信息系统
烽火台上的烽火一经点燃就如山军 令,丝毫不能延误和大意!
故事《烽火戏诸侯》
本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小结
你今天了解到了烽火台的什么知 识?
烽火台是古代最重要的通讯信号、 传递消息的军事设施,是长城防御工 程体系向西的延伸;同时,它也是交 通设施,保护着丝绸之路的畅通安全, 它的历史功迹不可磨灭。今天,烽火 台又是研究古代军事、邮驿的重要资 料和探史访古的一大人文旅游景观。 而现代的人们在凭吊这历经风雨屹立 不倒的一座座烽燧的同时,也会深深 地体会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延伸进西域,它在宣告行使国家主权的同 时,也把贸易的护栏修到了边陲。
吐鲁番残破古老的烽火台,仿佛向 人们诉说着悠久的历史
历史上中央政府经营西域,必是交 通先行。 交通路线和军事防御是必不可分的, 只要在重要的交通路线附近是一定会 有军事设施的,有些地方是馆驿与烽 燧并置的。吐鲁番这些非常重要的交 通路线的客观的历史载体就是耸立在 吐鲁番大地上的座座烽燧。
轮台的烽火台
克孜尔尕哈烽燧位于库车西北13公 里处,是夯土结构,上建望楼,尚 存木栅残迹。它是丝绸之路上时代 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一个汉代烽火 台,其连体双塔式的造型已成为西 域大地上的经典符号。这座巍峨的 古军事建筑,历经2000多年的风风 雨雨,至今依然雄姿犹存。已被列 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羊、骆驼等干粪燃烧为主,但狼粪 最优,故叫狼烟。守护烽火台者如 发现有百敌则举一烟,千敌举三烟, 五千以上便举四烟。
烽火台的建筑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在西北的烽火台多为夯土打筑;山区的 多为石块垒砌;中东部的自明代有用砖石 垒砌的。烽火台的形状因时因地而不同, 大体为方、圆两种。一般上细下粗。通常 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上建立,台子上有 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 卒居住的房屋和羊马圈、仓库等建筑。因 位置、任务的不同,其大小不一,人数各 异,最少的1--2人,最多的有30人,一般 是1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