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合集下载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结论: 国家衰落决定文化衰落
(2)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 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A .振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根本因素 B .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正确 方向 C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然要求
(3)中华传统文化应与当代社会相适 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
方法:全面认识祖国传 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源远 流长 的中 华文 化
辉煌历程
文字

史书

原因
典籍
包容性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中华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 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充满智慧的哲学思想; 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富有魅力的古典戏曲; 不可思议的中华气功; 手到病除的中医药、蒙医药、藏医药; 意蕴丰富的书法艺术……
故宫
明十三陵总神道
客家土楼
天坛 中国四大古桥赵州桥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其原因是在于它具有的包容性。
谈谈你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理解?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表现
中华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如:
*汉代北方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京都 贵戚皆竞为之”; *魏晋南北朝时期,充满生机的北方民族文化, 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盛唐时期,“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 泊”;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 胸怀,扬弃吸收。如:
苏州古典园林
(清)粉彩九桃天球瓶

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新必修

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新必修
第二十五页,共26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2)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jīnglì)了衰微的过程(中国封建统治 的日渐衰落+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文化内容的优秀与独特性体现文化的博
No 大精深)。(文化的民族性体现文化的博大精深)。B.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
第二十一页,共26页。
2、近年来,台湾岛内局势发生了重大、复杂的 变化,“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不断加剧,给两岸 关系和平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台湾当局不断在台 湾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进行“台独正名(zhènɡ mínɡ)”“去中国化”等推行“文化台独”活动, 此举遭到台湾民众的强烈反对。
为什么要反对“文化台独”?
C.意义: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 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判断:科学技术是文化的基本载体,中国古代科学技 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第十二页,共26页。
陶刻 画 (kè huà) 猪纹 钵 河姆 渡文 彩化陶
(cǎit áo) 叶纹 钵
仰韶 文化
第十三页,共26页。
第十八页,共26页。
如何(rúhé)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其中,我国的文学艺术, 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 风格,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古代、中国的科 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作 出了巨大贡献。(独特性)
第六课 我们(wǒ men)的 中华文化
一、源远流长(yuán yuǎn liú cháng)的中华文化
二、博大精深(bó dà jīng shēn)的中华文化
第一页,共26页。
阅读(yuèdú) 思考: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千年岁月,体味中华文化的源远
流长
圆明园
见证
感悟分享
身体力行
穿越五千年岁月,体味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思考感悟: 圆明园惨遭洗劫并被焚毁的背后反映了什么? 这说明文化的兴衰主要与什么有关?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通过唐山皮影的发展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弘扬中华文化我们能做些什么?
书写规范汉字,传承文明。
诵读经书典籍,吸取精华。 学习文明礼仪,怡情养性。
了解民风习俗,重视传统。
继 往 开 来 铸 丹 青 。
吾 辈 自 当 荷 重 任 ,
兼 收 并 蓄 存 异 同 。
绵 延 不 绝 奈 何 故 ?
文 字 典 籍 作 见 证 。
隶书
楷书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唐山皮影的剧目内容是深层剖析当地社会 民俗民风、宗教心理的重要材料。历代唐 山皮影艺人对唱腔表演、舞台道具的材料 和技艺的改良与创新从未间断过,他在继 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皮影制作 工艺已经由传统的手工制作刻样,发展到 如今的机械化批量化生产,刻影素材也是 千变万化。
沧 海 沉 浮 看 兴 衰 ,
源 远 流 长 的 传 美 名 。
中 华 文 化 五 千 载 ,
文·洪志 制作·Tavis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黑 格 尔
规模之大,存 第世界一各 种部水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实历 在史
第各一学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是》作
说 :
第国一问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任》家
第中,一中 ,部浪漫主义留神话之小说丰——,为吴承世恩的《西游何民记’的》
界所仅有! 第惟一惟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族》层
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比较
国家 产生时间 发展
结果
古巴比伦
公元前 3500年
公元前539年波
斯入侵,巴比伦 王国灭亡
烟消云散
古印度
公元前 3000年
公元前1500年雅
利安人入侵,印 雅利安化
度文化雅利安化
古埃及 古代中国
公元前 3000年
公元前 2100年
先后希腊化、罗 面目全非
马化、伊斯兰化
夏商周秦汉三国
赫哲族节日—跳路神节
中华文化之 民族文化篇
蒙 古 的 舞 蹈 奔 放 、 豪 情 、 爽 朗 流 畅
苗 族 的 舞 蹈 质 朴 、 浓 郁 、 具 有 热 烈 的 风 情
侗族文化三样宝: 鼓楼、大歌和花桥入 选《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名录》 。
被称为“歌舞的民族”。 朝鲜族舞蹈的特点是动律 优美、细腻、柔和而悠长, 动中有静。
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西域文化

藏文化
关 中 文 化
滇 黔 文 化
齐鲁文化
江 南 水 乡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区域性)
1.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各地区受到不同的 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当堂检测】1.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2.“甜粽子、咸粽子哪个更正宗?”成了今年端午期间网友的热议话题。

总的来说,南方人更偏爱咸粽子,北方人则青睐甜粽子。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A.独特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民族性2012年,我国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走红荧屏,韩国歌曲《江南Style》风靡全球。

这些现象给人们带来了超越美食、超越国界的文化思考。

据此回答题。

3.中国的美食因地而异,各具特色。

《舌尖上的中国》按照所处的地缘环境,讲述了中国大江南北的各色原生态美食,充满着浓郁而迷人的地方特色,让人仿佛嗅到了家的味道、童年的味道、故乡的味道。

这说明()①中华文化深远持久、源远流长②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③一定的文化源于一定的社会生活④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江南Style》描绘了韩国江南区的风土人情,以其简单、欢快的旋律,跳着模仿骑马动作的滑稽舞步,火速成为全球Style,76天网络点击数破3亿,被誉为 2012年“神曲”。

这主要表明()A.科技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C.世界各国的文化在交流中渐趋一致D.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5.中国古代建筑强调群体结构,小至四合院,大至皇宫、皇城,都有一道墙,形成一种封闭自足、自成一统的意蕴。

同时,无论是园林,还是四合院、宫殿,群体结构的屋与屋之间,总有很多“空”,有条件就一定要辅以亭池草木,显出实中之虚,使人不出户,不出园,就可以与自然交流,悟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外向开放的。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pptx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pptx

先后希腊化、罗 马化、伊斯兰化
夏商周秦汉三国 两晋南北朝隋唐 五代十国宋元明 清
结果 烟消云散 雅利安化 面目全非 源远流长
1、古代辉煌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古代文明的唯一延续 (2)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 了自己独特的辉煌历程
萌芽
诞生 发展
强势
殷周→ 春秋战国→ 秦 → 汉 → 隋唐 → 宋元明 →明清
埃世及纪的伊文斯只化兰有渊 化中源 ,甚 已华古与文,古但代明历面是经目希全世腊非界化;上、玛罗雅唯马的一化 天, 文没直 数有到 学无17 与中伦比断,而可延这盛续极至一时今的的文化古早老已文被湮明没.,留给后人千
古不解之谜。这些古代文明由于外族入侵相继衰落.中 断.湮灭;它们都曾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都因历 史的中断没能延续至今,成为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中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课 外 作 业
探究:美国前国务卿 基幸格曾三次参观秦 佣博物馆,叹:‘‘ 能创造这个灿烂历史 的民族,一定能创造
出光辉的未来.’’
你能为这个结论作出
进一步论证吗?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自强不息
的风貌,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能创造 辉煌过去,也是一定能创造辉煌未来.
扩展
延续
冲击
发展 殷周 春秋 秦 汉 隋唐 宋元
时期 时期 战国
时期 明时 清

古代中华 延续隋唐
文化
天命神权 诸子蜂起 促进了统 敬德保民 百家争鸣 一的民族
儒家学说 文化高速 文化的辉 近代西方 确立至尊 发展并吸 煌,并产 文化传入
思想 思想
文化的发 地位 收外域文 生宋明理



在中 对早 逐渐形 华文 期中 成了古 在中华 儒家 化发 华文 代中华 文化史 思想 展史 化产 文化思 上具有 成为 上的 生了 想的雏 划时代 正统 影响、 深刻 形 的意义 思想 作用 的影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ppt课件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ppt课件
①表现
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 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 其它文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 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始 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②见证:汉字和史学典籍
汉字
作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 用 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
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 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 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发展时 殷商 春秋 期 时期 战国


隋唐
宋元 明
明清
文化
天命 神权
诸子蜂 起、百
促进统 一的民
独 尊
思想
“敬 德保 民”
家争鸣 族文化 发展
儒 术
思想
在中华 文化发 展史上 的影响
▪ 2、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中华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4)意义
台湾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怎样? 对祖国统一大业有何启示?
▪ 关系:①台湾文化是由于历史、地理原因而 形成的具有台湾区域特征的地方文化,它是 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
▪ ②台湾文化根源于中华文化,它与中华文化 之间是个性与共性、叶与根的关系。台湾文 化具有明显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中华文化的 共性。
作用
对早期 中华文 化产生 深刻影 响
形成古 代中华 文化思 想的雏 形
具有 儒家
划时 思想
代意
成为 正统ຫໍສະໝຸດ 义 思想古代 中华 文化 高度 发展
进入 气度 恢弘 的全 盛时 代
产生 宋明 理学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为什么中华文化 历经沧桑,饱受磨 难,却绵延不绝, 历久弥新?
一、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2、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
绵延不绝的原因在于文化的力
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 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吃一堑长一智 车到山前必有路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上面这些话对我们为人做事有 的学生们,英语极佳,英文的 流行歌曲也唱的比中文好,却 常常看不起自己所在的国家, 一开口就是批判,还未毕业, 就在香港的外资机构四处觅职, 且非外资不去。
1.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这些人丢掉了自己的文化根,迷失了自己的文 化与传统,他们注定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2.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中华文化?
追求精神境界和向往理想人格的崇高 道德理想。 以集体为本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 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礼之用,和为贵。
捍卫道德尊严,“守死善道”的精神 气节。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 及。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志存高远。 崇尚人伦和谐的道德传统。 自胜者强。 注重道德内省和躬行践履的道德传统。 君子强学而力行。
灿烂的中国文化
【活动一】讲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 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标志?
中国旗袍别致新颖
中国民族服饰文化
京 剧
感受中华文化
戏 剧 脸 谱
中华文化
• 文学艺术
唐诗、宋词
汉字:千变万化的“龙”
一场中国5千年灿烂文明的文化盛宴
“孔门弟子”出现了,他们褒 襟广袖,峨冠博带,人手一册 竹简,且舞且吟,曳着长调, 在“孔子周游列国图”的背景 下,将先师的《论语》念诵得 沉稳庄重而又神采飞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2012年8月18日,以“艺术创意,点亮生活”为主题的第15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开幕。

博览会注重艺术推广和学术交流并重,热烈欢迎世界各国来北京,你的参与是我们不懈的动力!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有巨大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巨大包容性的积极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②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③使中华文化始终处于世界文化的最前列,在世界文化中居于统率地位④同化了其他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更加发扬光大A.②③B.②④C.①②D.①③2.海峡两岸同宗同源,但在语言文字的具体使用和外来词语的翻译使用上,出现了部分字词在字形、发音、含义等方面的差异。

对此,两岸共同努力,编撰中华语文工具书,台湾旅游管理部门专门制作了大陆和台湾用语对照表,《两岸常用词典》大陆版已完稿。

这些努力有助于( )①展示特色,提升两岸文明程度②彼此融合,消除两岸文化差异③增强认同,共同弘扬中华文化④增进了解,促进两岸交流合作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3.文化部确定了宋刻《三国志》《春秋经传集解》等4 478部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以及甘肃拉卜楞寺、浙江瑞安玉海楼等62家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这是推动我国古籍保护深入开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国家重视保护古籍,这是因为( )①古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古籍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民族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③古籍具有重要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④保护古籍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4.(2012·宁夏银川模拟)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黄河流域80万平方千米,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千米,而当时世界上所有文明流域加起来的面积也只是中国的1/15。

所以,气魄、宏伟的统一文明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由此可见( )①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文明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④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原创)2012年2月10日,第五届“汉语桥”中学生中文比赛英国赛区决赛在大英博物馆举行。

“汉语桥”中学生中文比赛为全球汉语学习者们搭起了交流经验、促进友谊的桥梁,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创造了崭新平台,展示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效推动了全球汉语热。

下列能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是( )①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②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都是用汉字记录的③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6.《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

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

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

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

上述材料说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③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7.汉语言文字能够得到不断发展并成为中华民族通用语言,其中重要原因是汉语言文字吸收了许多词汇,而这些词汇又多源于少数民族语言。

如,“胡同”来自于蒙古语,“妞儿”来自于满语,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称谓上也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谐音。

这说明( )A.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首先是语言文字的交融B.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C.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D.不同民族的语言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8.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

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B.②③ C.①④ D.③④9.(2012·贵州贵阳模拟)岭南文化是指岭南地区的地域文化。

它以本土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

岭南文化的形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C.不同地区的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10.(原创)2012年5月25日结束的贵州少数民族服饰展,展出了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7个少数民族的服饰。

丰富的款式、精美的花纹、精湛的工艺,让广大群众领略了贵州省众多少数民族的风采,了解到贵州少数民族和谐自然、勤劳淳朴的劳作生活,以及神秘而深厚的文化古风,从中得到有益的体验和审美的愉悦享受。

由此可见(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②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④各民族的文化繁荣是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1.(2012·福建泉州模拟)中华世纪坛序写道:朗朗乾坤,堂堂中华。

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

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

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

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

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下列选项中对于中华文化“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 )①既求同存异又兼收并蓄②能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各种文化③能与其他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和睦相处④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12.白胡子圣诞老人和五光十色的圣诞树之间,装饰着大红的中国结或喜庆的红灯笼——每年岁末,走在上海热闹繁华的商业街区,类似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的“圣诞装饰”令人眼花缭乱。

“中国式圣诞节”体现了(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D.中华文化的继承性13.中秋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人们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但中国各地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如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等。

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③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④文化的丰富多彩反映了经济的繁荣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③④14.舞蹈是我国古代“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南北,把以前的乐舞聚在一起分为雅俗两部,又收集了波斯、中亚诸民族和东亚邻邦的乐舞,共为七部。

后来又增加为九部。

这一历史事实表明( ) A.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比汉族发展得早B.中华民族的乐舞带有很强的包容性C.乐舞是从隋朝开始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D.乐舞是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15.教育部、国家语委一直主张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和汉字书写能力,并在全国举办了一系列活动。

这是基于(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③汉字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④汉字书写能力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A.①② B.②③ C.①④D.③④16.齐长城西起黄河,东至黄海,建筑在泰沂山脉分水岭之上,成为山东大地的脊梁、齐鲁文化的代表。

今天的齐长城已成为融黄河、泰山、大海为一体的风景线,是齐鲁大地继一山、一水、一圣人之后的第四大游览胜地。

这体现了文化具有( )①历史继承性②鲜明的时代性③独特的地域性④丰富的多样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7.清明祭祖在中华民族中已绵延两千余年。

2010年4月5日,海内外炎黄子孙汇聚黄帝陵,祭奠共同的人文初祖黄帝,表达中华儿女对先祖的缅怀和共谋国家繁荣昌盛的心愿。

这表明( )①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③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④我国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8.孔子崇尚“述而不作”的原则,他的弟子曾参将其主要言论集结编纂成《论语》,从而将孔子的思想记诸文字。

如果不是他的弟子的努力,孔子的思想就可能因为缺少文本而不易广泛传播和发扬光大。

这说明A.孔子的言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B.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会消亡C.文字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发挥着巨大作用D.儒家思想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19.春节是我国几十个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但各民族过春节的形式各有不同,如汉族在除夕夜要合家吃年夜饭,长辈给未成年的孩童“压岁钱”;布依族的除夕夜,全家人同坐在火炉旁,整夜守岁;藏族则在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等等。

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③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④文化的丰富多彩反映了经济的繁荣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②③20.圆明园的皇家庙会、琉璃厂的笔墨纸砚、大栅栏的百年老号、大观园里游红楼赏民俗……一场场具有特色的庙会在兔年春节开启,庙会如今渐渐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体味中华文化的途径之一。

这表明()。

A.文化通过传播得以创新B.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C.中华文化具有自己的文化个性与特征D.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21.一弹戏牡丹/ 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 /一竖字铿锵/一画碟成双 /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体现了()。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③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纽带④一方水土孕育了一方文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2.在不同情境下发展的海峡两岸文化,虽然具有不同的差异和特色,但是以同根同祖同文的亲情为纽带,存在着如两岸人民通用闽南语、共同供奉妈祖等割不断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这表明()。

A.世界各国文化具有多样性B.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C.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D.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23.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②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③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并与之和谐相处④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中国古纸科学价值挖掘研究”项目,于2011年12月底启动,这是国家文物局的“指南针计划——中国古代发明创造价值挖掘与展示”的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