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第3课时)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一、积累与运用(28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10分)御pìn()滑jī()zhāo()书提xǐ()jiǒng()迫假寐()狡黠()撵走()号叫()勾当()2.选词填空。
(3分)(1)他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一下他的新衣服。
A. 炫耀B. 夸耀C. 显耀D. 显示(2)这些衣服()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
A. 轻软B. 轻盈C. 柔软D. 轻柔(3)非查处那名胆敢()寡人的歹徒不可。
A. 违抗B. 冒犯C. 违逆D. 触犯3.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狼》一文告诉我们狼是一种非常贪婪、凶残和狡猾的动物,人类没有办法战胜他们。
B.《我若为王》中作者认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是消灭了王权思想和奴性思想的“王”。
C.《黑信》一文中警察局长可能是个蠢人,但也可能是个聪明人,不惜以自己下台为代价,让国王丢丑,让全国百姓都知道国王是“世界上最傻的傻瓜,傻瓜中华的傻瓜”。
D.《李寄》一文在热情赞颂李寄不畏凶暴,敢于斗争的同时也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官吏懦弱无能、草菅人命的社会现象。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A.“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个人都随声附和着。
B.那些字词念了五十来遍,早已经能够倒背如流了。
C.我并不以为我的儿子会是无所不至、一无所能的白痴。
D.那帮仗势欺人而又愚蠢可笑的恶少不知是计,果然中了圈套。
5.下列句子冒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A.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分外地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B.“男爵爱卿,”他厉声言道:“朕想卿也明白,‘陛下’这个称呼在全国范围内只属于孤家一人。
”C .双方议定:三盘两胜。
D.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6.文学文化常识:(2分)“唐宋八大家”指韩愈、苏洵、苏轼、王安石、欧阳修、柳宗元、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第3课时)复习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教案第三课时一、复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⑴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⑵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味。
2、中招考点归纳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板块的考题,其常见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实词、文言句式、句子翻译、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者情感、断句、鉴赏拓展。
3 教材分析本文是乐府诗,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文言样式,也是本册第二篇文言文,在中考中也是名篇,重点内容很多。
本篇诗歌采用叙议结合,表现木兰的爱国情怀。
4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虽已经学习过,但部分学生对学习过的文言词汇掌握不牢,不能正确准确地翻译课文,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
二、复习目标:1、通过字词的释义,能说出重点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准确翻译重点语句。
2、通过朗读诗歌,找出本文所用修辞,并分析表达效果。
3、通过诵读诗歌,能说出木兰形象,进而把握文章主题。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 设计两个活动:梳理文言字词;翻译语句大比拼。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朗读诗歌,找出本文所用修辞,分析其表达效果。
并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诗歌,能说出木兰形象,进而把握文章主题。
并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当堂训练:(一)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⑴木兰当户织⑵不闻机杼声⑶惟闻女叹息。
⑷问女何所忆⑸昨夜见军帖⑹军书十二卷⑺愿为市鞍马⑻旦辞爷娘去⑼万里赴戎机⑽关山度若飞⑾朔气传金柝二、一词多义:⑴市①愿为市鞍马⑵机①万里赴戎机⑶买①东市买骏马②东市买骏马②不闻机杼声②欲买舟而下三、划分朗读节奏: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四、默写填空:⑴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⑵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⑶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完整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单元主题:亲情之爱本单元旨在通过对课文情感的把握,激发学生的情感,训练学生语音技能,包括重音、停连、语气与节奏。
同时,利用对细节的分析,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研究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通过对作品构思技巧的研究,学会从小事入手揭示生活哲理的方法。
此外,本单元还将初步掌握研究文言文的方法。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通过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研究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
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本单元为写人记事诗文,学生有较为切实的生活体验,应注重分析与感染教育,主要通过诵读来达到此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研究景物描写的作用,初步掌握研究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如何从细节中挖掘出文章的深意,以及如何理解文言文。
本单元的授课时间为第一课时,授课班级为七年级,课时为一节课。
教学方法采用“三读一批注”,即在阅读课文时,先进行一次整体阅读,然后进行分段阅读,并在每个自然段落后进行批注,最后进行个性化批注。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以家庭生活为例,引领学生复“三读一批注”方法,并重点补充词义可以举例与语境的关系。
在巡视并督促学生完成批注或掌握课文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生字字形,利用工具书、课下注解对生词进行理解、掌握。
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批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亲情,提高语音技能,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以及通过对作品构思技巧的研究,学会从小事入手揭示生活哲理的方法。
秋天的怀念》主旨:表达对母亲的爱和自己的追悔,赞美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第一篇: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一、积累与运用(28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10分)御pìn()滑jī()zhāo()书提xǐ()jiǒng()迫假寐()狡黠()撵走()号叫()勾当()2.选词填空。
(3分)(1)他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一下他的新衣服。
A.炫耀B.夸耀C.显耀D.显示(2)这些衣服()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
A.轻软B.轻盈C.柔软D.轻柔(3)非查处那名胆敢()寡人的歹徒不可。
A.违抗B.冒犯C.违逆D.触犯 3.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狼》一文告诉我们狼是一种非常贪婪、凶残和狡猾的动物,人类没有办法战胜他们。
B.《我若为王》中作者认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是消灭了王权思想和奴性思想的“王”。
C.《黑信》一文中警察局长可能是个蠢人,但也可能是个聪明人,不惜以自己下台为代价,让国王丢丑,让全国百姓都知道国王是“世界上最傻的傻瓜,傻瓜中华的傻瓜”。
D.《李寄》一文在热情赞颂李寄不畏凶暴,敢于斗争的同时也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官吏懦弱无能、草菅人命的社会现象。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A.“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个人都随声附和着。
B.那些字词念了五十来遍,早已经能够倒背如流了。
C.我并不以为我的儿子会是无所不至、一无所能的白痴。
D.那帮仗势欺人而又愚蠢可笑的恶少不知是计,果然中了圈套。
5.下列句子冒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A.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分外地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B.“男爵爱卿,”他厉声言道:“朕想卿也明白,‘陛下’这个称呼在全国范围内只属于孤家一人。
”C.双方议定:三盘两胜。
D.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6.文学文化常识:(2分)“唐宋八大家”指韩愈、苏洵、苏轼、王安石、欧阳修、柳宗元、________、_______。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学案设计 人教版

吴起县第二中学先学后研学案设计七年级()班附:字音字形1.正音字洗濯(zhuó)行(xíng)道树十姊(zǐ)妹) 窖(jiào) 泯(mǐn) 厄(è)运猝(cù)然不亦说(yuè)乎愠(yùn) 曾参(shē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蜕(tuì)作倔强(jué jiànɡ)玷(diàn)污诅(zǔ)咒贪婪(lán)堕(duò)落冉(rǎn)雏(chú) 形丰硕(shuò) 剔(tī)透嬉(xī)戏慷(kānɡ)慨(kǎi) 禀(bǐnɡ)告地窖(jiào) 奢(shē)望蹂(róu)躏(lìn)渲(xuàn)染诲女(rǔ)论lún语讨论lùn 不亦说yuè乎游说shuì不愠yùn三省xǐng吾身省shěng城传chuán不习乎传zhuàn记不思则罔wǎng不学则殆dài 弘hóng毅其恕shù乎诲huì人不倦曾参sēn参cān加是知(zhì)也2.形近字玷(玷污)雏(雏鸟)怡(怡然)暇(闲暇)堕(堕落)缀(点缀)沾(沾染)雉(雉堞)贻(贻赠)遐(遐迩)坠(坠落)辍(辍学)猝(猝然)寥(寂寥)慨(慷慨)撤(撤销)玷(玷污)折(折断)啐(啐了一口)廖(姓廖)溉(灌溉)澈(清澈)拈(拈轻怕重)拆(拆分)3.多音字和:和(hé)平;和(huò)药;和(huó)面;和(hè)诗;和(hú)牌;落:落(luò)地;落(là)在后面;落(lào)枕;给:送给(ɡěi);给(jǐ)予;奇:奇(jī)数;奇(qí)怪折:折(zhé)断;折(shé)本;折(zhē)腾。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13.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16.请你说说对第10段中“这种爱,足以战胜自然的伟力,为生命支撑起一块空间,尽管狭小局促,甚至狼狈,但是无比壮美。”这句话的理解。(4分)
17.读完全文,给文中一位最让你感动的老师或老师群体写一句颁奖词。(要突出人物的特点,有一定的文采,不超过60字)(5分)
教后反思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见成效的方法。我每次进行语文问卷时,都要调查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问题,但每一次的调查都不容人乐观——喜欢课文的学生总是少数,而害怕作文则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呼声,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此,我认为初中语文老师要保证教学质量,必须下大功夫培养和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培养起来了,一切事都好办;兴趣培养不起来,往往会劳而无功。
④《王几何》作者马及时。
⑤《论语十二章》,《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三>课文内容把握。
1、《我的老师》本文通过对蔡老师的回忆,刻画一位温柔慈爱、循循善诱、“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的教师形象,表达作者对蔡老师钦佩崇敬的怀念之情。
15.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1)老师们倒下的姿势,基本上都有“紧紧护住”、“死死护着”、“死死拉着”这样的动作,请你说说这些加点词的作用。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第2课时)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
一、复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对现代文的基本要求有: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
阅读理解是河南中招的必考点,主要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3.中招考点:
阅读短文是中招语文命题的必考点,从近年来河南省中考试题对文字考察的情况来看,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
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
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针对记叙文或记叙性文段的阅读考点,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强化训练。
4.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单元复习时,对阅读理解的重要有一定认识,但对阅读理解的答题方法还掌握不够充分。
二、复习目标:
1.通过解析本单元中的重点片段,能总结出记叙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方法。
三、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设计一个活动,通过阅读理解题的指导与练习,让学生总结出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3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复习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1.概括文意。
2.听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
3.背诵文下注释。
4.现代文阅读《理想》,文言文阅读《<论语>十则》及方法讲解。
5.默写《<论语>十则》。
二、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人生的思想感情。
2.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教学重点1.字词积累。
2.结合课文进行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方法讲解。
第一课时一、知识能力目标:1.复习本单元五篇课文的主旨,要点,主要写作特点。
2.听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
3.背诵文下注释。
二、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人生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进行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方法讲解教学过程一、投影出示复习目标。
教学目标:1.概括本单元五篇课文的主旨,要点,主要写作特点。
2.背诵文下注释。
3.听写生字词。
4.默写《<论语>十则》二、课文复习《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赞美诗,主要借助比喻手法,阐述理想,赞美理想.诗人从不同角度赞美理想,读这首诗,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也要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比喻是这首诗的主要手法,一连串的比喻又是排比,这些修辞法也应该学习.1.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
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
“黎明”指理想境界。
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联系实际,就很好懂。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
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复习内容:第二单元文言文
一、复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⑪诵读古代诗词, 能理解基本内容.
⑫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中招考点
归纳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板块的考题,其常见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实词、文言句式、句子翻译、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者情感、断句、鉴赏拓展。
3 教材分析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籑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4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虽已经学习过,但部分学生对学习过的文言词汇掌握不牢,不能正确准确地翻译课文,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将《论语》中讲述的方法加以运用。
二、复习目标:
1、掌握与《论语》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2、通过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的意义及用法,能会翻译课文。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 设计两个活动:背诵与《论语》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开展比赛活动。
2、针对目标2, 设计一个活动: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学会赏析课文内容,进
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