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抗战桂林文化城木刻版画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抗战初期桂林木刻活动概述

抗战初期桂林木刻活动概述

抗战初期桂林木刻活动概述作者:辛颖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8期摘要:中国抗战前期桂林美术最为活跃的便是木刻和漫画,北平、上海、南京等地相继沦陷后,一大批的文化界人士纷纷来到桂林,文化人汇集桂林,使桂林在一个时期的文化活动占据着全国第一位的领头位置,也使抗战美术宣传活动呈现出热闹的景象。

关键词:抗战;版画;桂林抗战爆发后,随着北平、南京等地的相继沦陷,大多数的美术院校、美术团体、美术家等纷纷迁到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一时间大后方成为美术活动的中心。

美术家主要荟萃在重庆、成都、桂林、贵阳、昆明等地,美术家和美术社团的到来,给这些原本地方稍微闭塞的画坛带来异样的生机,如成都,在抗战前期的画坛原本是比较沉寂的,国画还是模仿和临摹古代的山水和花鸟,油画还是刚刚从外国传进来的静物和人体,“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情景。

抗战爆发后,成都美术活动虽然没有重庆和桂林活跃,相比之前已经有明显的改变。

抗战时期美术活动最为活跃地方的是重庆和桂林,而美术类别中最为活跃的就是木刻和漫画,所以在大后方最为活跃的就是木刻和漫画,视它们为“长枪”和“短剑”,用她们来刺入敌人的心里。

艺术青年用画笔和刻刀书写着这段让人无法释怀的历史,看着一页页褪了色的报纸记载着这些城市轰轰烈烈举办的展览和人民热烈的回应,展览已经是青年艺术家们的战场,画笔和刻刀是他们的武器,用他们的武器深深的刺向敌人的内心,给予他们最为沉重的打击。

广西版画研究会成立于1937年6月,由钟惠若、李漫涛、沙飞、洪雪村等发起,会员有四十多人,直属乐群社文化部领导,7月3日在乐群社召开首届会员大会,选举李漫涛为常务干事,在《广西日报》出版副刊《时代艺术》,后又改为出版《新艺术》,是年7月,邀请李桦到桂林主持木刻讲座,共三个星期,每晚两个小时,并为李桦举办个人展览,出版专刊等,有力地推动了桂林的木刻活动。

此后,多次主办或联合其他艺术团体一起举办抗日救亡的美术展览活动。

抗战时期桂林的美术理论梳理——木刻与漫画理论研究的发展

抗战时期桂林的美术理论梳理——木刻与漫画理论研究的发展

Vol.42/No.12/Westleather 抗战时期桂林的美术理论梳理---木刻与漫画理论研究的发展程馨漫,费梦婷(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0)摘要:抗战时期的桂林,涌入了大量艺术家,进行各种美术活动,各类美术刊物为学术讨论提供平台,美术理论也随之发展,此时的美术理论发展中,战时美术发展与木刻与漫画研究构成了两个重要的部分,通过对抗战时期桂林美术理论的文章进行简单梳理,注意到此时的美术理论主要围绕大众化艺术与为政治服务发展。

关键词:抗战时期;桂林;美术理论中图分类号:J120.9文献标志码:1文章编号:1671-1602(2020)12-0135-02抗战时期,随着文化中心的迁移,桂林成了东南的艺术活动中心,许多艺术家的到来也伴随着各类艺术活动的开展,在这一时期,艺术展览众多;美术社团、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发展,艺术刊物、出版物兴盛,这些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之余,在理论方面也发表了众多论文&学术氛围浓厚,对其进行简单梳理可从中窥得一丝当时的中国美术界环境$首先,“中国艺术的价值与发展”这一主题作为西学东渐以后便一直是艺术界的热点之一,在民国已有众多讨论,陈师曾、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均在这个问题上有自己的见解。

而在抗战时期的桂林,同样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国画改革”也仍然出现在这一时期的论文中。

郭沫若在《中国美术的展望》一文中对于美术发展的叙述表面上带有一丝滕固史学的色彩,但在实质上却与滕固截然不同。

他同样认为美术发展如泉水一样迂回曲折,但其原因却是各时代人类社会的不合理的关系&且在之后重提清代是艺术的后退,而这艺术后退的原因是因为艺术创作脱离自然。

在后文他又提出,“美术脱离了人民大众”①与美术脱离社会生活,到后来的“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为大众服务”②等等均带有浓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色彩&可以说这一篇文章已完全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写出的了,这与民国时从艺术本身或是东西艺术比较角度对中国艺术的发展进行讨论是截然不同的,从艺术的自律发展的内部研究转向了艺术与社会的外部研究$其次,相较之前单纯的关于文人画或是中国画的讨论,与抗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相呼应&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非常时期(或是抗战时期)的艺术家及艺术作品”在此时成为热点之一,张安治、傅思达、张家瑶、黄茅均针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新的认识与讨论$张安治的《画家的正义感及责任》便是其中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几乎是一种呼吁式的,提出艺术家需要有正义感与责任心,并在文中抨击两类画家&一类是仅描写风景静物、不担起救国责任,仍然悠闲度日的画家,他称此类画家史缺少责任心的人;另一类是在此时竭力攻击他人或是乱捧友人的画家,他称此类人是缺乏正义感$在《非常时期的美术》一文中,张家瑶提出艺术要深入民间、面向民众,但同时也要有代表时代的伟大作品产生$莫耀宗同样认为“美术是时代的反映”③,而在非常时期中&最大的任务就是动员群众、鼓舞抗战热情,而此时的宣传效果不足多是因为此时的宣传画夸张、象征性强,对于农民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桂林抗战漫画运动的发展分期及其概况探析

桂林抗战漫画运动的发展分期及其概况探析

Arts circle地方美术研究桂林抗战漫画运动的发展分期及其概况探析吴祖枝【摘要】桂林抗战漫画运动因大批漫画作家、漫画团体的汇集以及与木刻团体的紧密合作而呈现出高潮迭起、波澜壮阔的局面。

桂林抗战漫画运动的发展波澜起伏、五彩纷呈,其大体是随着桂林文化城的发展及抗战形势的变化而前进的,可总结为:兴起——高潮——低潮——复苏这四个时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桂林;漫画运动;发展分期桂林抗战漫画运动作为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一个缩影,其分期是与桂林抗战文化运动大致相同的。

目前学界关于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分期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是以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为界,其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持这种意见的专家学者有魏华龄和杨益群等;第二种意见认为应当划分为三个时期:1938年10月——1941年2月、1941年3月——1942年1月、1942年2月——1944年9月,经历了“高——低——高”三个阶段,持这种意见的专家学者有李建平、林焕平、苏关鑫等。

笔者结合这两种意见,并参考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凌承玮教授对重庆抗战漫画运动做出的阶段分期后,认为桂林抗战漫画运动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分别是:兴起、高潮、低潮、复苏四个阶段。

一、兴起阶段:(1937年——1938年10月)在广州、武汉沦陷,桂林成为抗战文化城之前的这段时间。

在抗战前桂林就有由总政训处举办的多期街头漫画展,如1937年12月由赖少其主办的抗战漫画展和1938年5月1日由五路军总政训处举办的五月街头漫画木刻展以及1938年9月1日由国防艺术社举办的街头漫画展等。

此外,还有两次全国性质的漫画展,如1938年1月1日由全国漫画作家协会在桂林初中举办的第一次全国漫画展和1938年9月2日由梁飞燕在乐群社礼堂主办的全国漫画展览。

此阶段的漫画展览不算多,但桂林的五路军总政训处就举办了至少十几次的街头漫画展,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时有不少关于街头漫画展的评论报道文章,如“十字街头的转角,一簇簇的人在指手画脚,脸上显出各样的情状。

浅析抗战时期桂林的美术刊物

浅析抗战时期桂林的美术刊物

艺术论坛Arts circle美术界ARTS CIRCLE 2010/2浅析抗战时期桂林的美术刊物TEXT/王志风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刊物的繁荣1937年日军全面的侵华战争,尤其是1938年武汉和广州的陷落,打破了战前以上海、北平、杭州等地为美术中心的格局。

华北、东北等沦陷区的大批美术工作者先后汇集桂林,投入抗战救亡文化运动中。

人才的荟萃,在当时的国统区是独一无二的。

正如论者评价:“留桂的文化工作者,无论质和量,有一个时期都占全国第一位。

”[1]“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在桂林较知名的画家就多达二百五十名,几乎集全国美术界高手于一地。

其中,著名的木刻家有:李桦、赖少其、黄新波、刘建庵等;著名的漫画家有:叶浅予、廖冰兄、余所亚、特伟等;著名国画家有:徐悲鸿、丰子恺、张大千、何香凝、马万里、张安治、阳太阳等。

”[2](p3-4)这批文化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影响下,作为桂林文化城的中坚,广泛团结各党派、各阶层人士,成立各种社团和学校,组成一支支强大的抗战宣传队伍,积极开展抗战文化运动。

名画家济济于桂林,大量美术社团的出现,为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刊物的繁荣提供了可能性。

出版印刷事业的繁荣,也促进了美术刊物的兴盛。

“抗战前,桂林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报刊、书店和出版社。

在称之为文化城的期间,报刊、书店和出版社激增猛涨。

据不完全统计,共有书店、出版社一百七十九家;印刷厂一百零九家,每月印刷用纸一万五千多令,每月排字三至四千万。

”[3](p3)当时,广西日报社印刷厂承印《抗战文艺》《音乐与美术》等,科学印刷厂承印《工作与学习·漫画与木刻》。

即使在战时印刷材料供应相当困难时,在印刷行业的支持下,也依然有多种美术刊物发行。

据许志浩《中国美术期刊过眼录1911-1949》的统计,在这期间中国及海外的美术刊物共346种。

其中,上海150种,浙江28种,四川25种,广东24种,北京22种,江苏18种,陕西13种,广西10种,其他57种。

抗战时期的桂林木刻版画

抗战时期的桂林木刻版画

作者: 张明学[1] 潘召[2]
作者机构: [1]广西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2]广西百色学院教育科学系教师
出版物刊名: 美术
页码: 111-11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8期
主题词: 抗战时期 木刻版画 桂林 民族聚居地区 岭南文化 广西文化 中国文化 文化城
摘要:广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自古各种文化相杂糅,以岭南文化著称于世。

至抗战时期,因天时、地利、人和,一时间名家荟萃,短短数年,以桂林为代表的广西文化随即成为抗战时期中国文化的重镇,与重庆、延安一道形成了抗战文化城。

木版画的发展现状

木版画的发展现状

木版年画的发展现状
传统年画随着传统习俗的改变和社会现代变革,出现了濒危局面,传统手工制作的木版年画被机器胶印所取代,现代化的发展,使民居的建筑格局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传统年画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正带着昔日农耕社会田园牧歌的一抹余辉,艰难地行走在仍在城市化着的乡村以及城市中传统文化爱好者和收藏家中间。

仅能够在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陕西凤翔、福建漳州、广东佛山、湖南滩头等地仅存的年画作坊看到这些尚存的年画。

中国政府已经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传统木版年画也和许多其他濒危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一样,被列入了抢救和保护对象。

中国民协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夏挽群说:“木版年画在农耕时期的民俗基础已经消亡,人们已经不再张贴年画,木版年画已经从实用的年画变为收藏的年画。

同时,现代人的审美倾向也在发生变化,如果木版年画不能应世而变,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和市场需求,就会逐渐萎缩、弱化甚至消亡,最后变成博物馆里的标本。


木版年画有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不允许在商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肆意改变的,否则就会丧失了其文化和历史价值;但另一方面,今天传统文化面临着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相协调的问题,面临着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的问题。

如果简单地拒绝市场化、商品化,非遗很可能会失去其现实的生命力。

夏挽群认为,新年画内容的创新要确保在传统年画固有艺术风范、人文内涵、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做自然延伸,更重要的是外在形式上的创新,内容还应该是传统的,所谓“新瓶装旧酒”。

正因为年画在形式上的创新还不够,所以还不能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浅谈抗战时期桂林地区木刻创作与鲁迅左翼文学之关系

浅谈抗战时期桂林地区木刻创作与鲁迅左翼文学之关系

浅谈抗战时期桂林地区木刻创作与鲁迅左翼文学之关系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民族面临亡国灭种,西方各种文化艺术思潮不断涌入中国。

新木刻运动得益于鲁迅先生等人的极力倡导下,迅速发展壮大。

而当时的重庆、桂林和昆明作为国统区三个文化重镇,有着特殊的文化历史背景。

该论文以桂林这一地域性特征,结合鲁迅左翼文学与木刻艺术之间关系进行探讨,以求从一个侧面梳理清晰当时的文艺思想与主张。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木刻创作左翼文学大众化一、鲁迅文艺思想在国统区的传播鲁迅革命文艺思想体现于文学和艺术两方面,影响深远。

其发展扩散是通过文艺青年的不断传播形成,而抗日战争时期的桂林不同程度的受其影响。

鲁迅革命文艺思想又称为左翼文学思潮,早期发起还有沈瑞先和冯乃超等,其思想主张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对现存文学现象批判,强调对社会上存在的黑暗面给予无情暴露与猛烈批判,同时需要强调出作家或艺术家的世界观与作品真实性,鼓励积极推动文艺的大众化运动发展。

鲁迅是新版画木刻的倡导者,早年著作有《近代木刻集》两本、《引玉集》、《死魂灵一百图》、《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辑》、《苏联版画集》,与郑振铎合资编印《北平笺谱》、翻刻《石竹斋笺谱》等。

1931年,在上海创办木刻讲习会,鲁迅邀请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的弟弟内山嘉吉开办学习木刻场所。

这些与鲁迅有过文化思想交流的木刻家,都或多或少传承了鲁迅的革命文艺思想,且不少到过国统区桂林生活与艺术创作。

抗日战争时期爆发后,原先只有几万人的桂林城发展到后来的60多万。

其中就有从上海、北平、南京、武汉、浙江、广州等地迁徙过来的知名文学艺术家多达上千人。

这些文化人早年在沿海接受的思想文化较为先锋,视野更为开阔。

因此,体现在其创作主题与国破家亡的时代精神观念上,手法显得具有独特与新颖性。

落实到绘画艺术思想上则是,主张“大众化”,满足革命需要。

特定时期从事木刻的艺术家几乎都具有文化人应有的历史责任自觉性,这种自觉性与鲁迅的文艺思想是不谋而合的,也可以归纳为特殊环境下的人物典型性格特征。

抗战时期桂林美术盛况与贡献

抗战时期桂林美术盛况与贡献

专题研究抗战时期桂林美术盛况与贡献文►李建平以新兴木刻运动为代表的进步美术活动1936年在广西 出现。

现代木刻会于同年在广西南宁举行的木刻展览会,是 广西艺术界与原版木刻的第一次接触。

李桦、张在民、徐梦 平三人的作品在展览中显得尤为新鲜别致,引人注目。

1937 年1月,李桦的木刻个展在桂林举行。

1936年冬,徐悲鸿邀 请张安治、刘汝醴来桂林,筹建“桂林美术学院”。

这些活 动是全面抗战爆发后桂林进步美术活动得以蓬勃发展的奠基 性工作。

一、庞大的文化抗战队伍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中华民族奋起反抗。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前方军人浴血作战,后方民众踊跃支援前线。

在那个山河变色、铁蹄横行的年代,我们 的民族文化不仅没有被外敌摧毁,反而诞生出新的文化魅力。

文化抗战成为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又一条战线。

1938年10月,华中和华南重镇武汉、广州相继陷落。

由于武汉、广州和江浙一带撤往西南大后方的数百家内迁机 构、工厂和数十万流亡百姓的浦入,桂林从抗战前仅七八万 人口的小城市,转眼成为拥有三四十万人口和数十家报刊社,聚集近万名文化人士的重要文化城市,并在一个时期里成了 中国南方抗战进步文化的中心,出现了“文人荟萃,书店林立, 新作迭出,好戏连台”的文化繁盛景观。

当时先后在桂林活 动的知名作家、艺术家和学者有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柳亚子、何香凝、田汉、欧阳予倩、熊佛西、胡愈之、邵荃麟、盛成、胡风、贺绿汀、张曙、吴晓邦、戴爱莲、范长江、王抗战时明,徐悲鸿在桂林与李济深合影阳朔徐悲'鸿旧居专题研究鲁彦、艾芜、端木蕻良、司马文森、宋云彬、聂绀弩、穆木天、黄药眠、陶行知、梁漱溟、马君武、陈望道、邓初民、沈志远、薛暮桥、雷沛鸿、白鹏飞、张志让、千家驹、金仲华、李四 光、高士其等。

大批美术家也相继来到桂林活动,如徐悲鸿、李桦、何香凝、丰子恺、张安治、张在民、马万里、关山月、尹瘦石、阳太阳、艾青、刘建庵、黄新波、赖少其、廖冰兄、刘元、刘仑、黄茅、黄务、叶浅予、沈同衡、冯法祀、帅立学、帅础坚、龙潜、龙廷坝、周令钊、王羽仪、徐杰民、王渔父、王德威、卢汉宗、卢巨川、张大千、叶侣梅、蔡迪支、丁聪.、方元士、力夫、万昊、万籁天、万籁鸣、朱乃文、孙福熙、孙多慈、阳建德、沈樾、沈士庄、沈逸千、汪子美、李白凤、李铁夫、李铭德、李漫涛、李毅士、杨讷维、杨秋人、余所亚、林半觉、林仰睁、盛此君、盛特伟、温涛、余武章、张一尊、张大林、张正宇、张光宇、张家瑶、陆田、吕枚石、陆地、陆志庠、陆其清、陈公哲、陈仲纲、陈更新、陈雨田、陈海 鹰、陈烟桥、邵一萍、郑可、郑克基、林恒之、郁风、易琼、罗鼎华、周千秋、周公理、周鼐、搦海松、赵少昂、赵延年、胡冰、钟惠若、唐英伟、倪少迂、徐德肀、梁中铭、梁永泰、梁灿缨、梁岵庐、梁鼎铭、黄超、黄苗子、黄荣灿、黄独峰、黄显之、黄养辉、曹若、曹佩圻、曹墨侣、龚绍焜、符罗飞、野夫、滑田友、谢曼萍、傅天仇、傅思达、滕白也、黎冰鸿、黎雄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界 +艺 术 论 坛 I发展 概况
一 TE X T/ 潘 召
桂 林 文化城 的木 刻 家与 他们 的作 品 动 。如 出版 美术 刊 物 , 发 挥木 刻 的作 用 。据史 中华 全 国木 刻 界抗 敌协 会 桂林 办 事处 成 立 , 由 中 国 的新 兴 木 刻 是 在 对 国 外 木 刻 艺 术 的 料 初 步 统 计 , 在 这 六 年 间, 在 桂 林 出版 的美 术 赖 少 其 、 刘建 庵 、 张 在 民负 责 。办 事处 成 立后 , 直 接模 仿 中成 长起 来 的 。抗 E t 战 争前 夕 , 李 桦 刊 物就 有十 几种 , 下 面介 绍几种 影 响较 大 的 。 即举 办全 国性 的木 刻作 品展览 会 , 展 出作 品三 怀 着 开 拓 广 西 木 刻 的强 烈 愿 望 , 多 次 抵 达 桂 1 、 《 救亡木刻 》 是《 救亡 E t 报》 ( 桂 林 版) 的 百 多 幅 , 开 幕不 久 即遭 敌 机 轰 炸 。接 着 , 又 搜 林、 南 宁 等 地 开 办 画展 , 传 授 木 刻 版 画 的 相 关 美 术 副 刊 , 占《 救 亡 日报 》 整 个 第 四版 , 八开 。 出作 品一 百 多 幅 , 于1 9 3 9 年2 月1 9日至 2 1 E t , 知 识, 他本 人 多 次在 桂 林举 办 画 展 。 【 1 】 李 桦 的 由漫 画 科 目社 主办 , 赖少其主编。 《 救亡木刻》 在 桂林 市 中心 十字街 口展 出。 1 O 月1 9日, 正 值 木 刻 把 我 国的 传 统 线 刻 和 欧 洲 的 表 现 主 义 结 的 内容 , 主要 是 木 刻 作 品 、 理论 文章 和全 国 的 鲁 迅 逝世 三周 年 之 际 , 《 鲁 迅纪 念 木刻 展 》 在 桂 合在一起 , 塑 造 了一 系 列 具 有 无 穷 力 量 的 形 漫 画木 刻信 息 。作 品题 材 广泛 , 形式 多 样 。里 林 乐 群 社 礼 堂举 行 , 共 展 出作 品三 百 多 幅 , 连 象, 创立 了 一 种节 奏铿 锵 、 激 情 饱 满 的 艺 术 风 面 收 集 了 多 位木 刻 家 的作 品 。其 中有 强 烈 控 展 5 天 。4 月2 1 E t 在桂 林 乐 群 社 礼 堂举 办 《 木 貌 。他 的版 画 , 刀 法雄 浑 有力 , 构 图别 有风 味 , 斥 日本 侵 略 者 灭 绝 人 性 的 罪 行 的 , 如李 桦 的 刻 十 年 纪 念 展 览会 》 , 共 展 出作 品 四百 九 十 二 民 族 风 格很 强 。如 他 作 于 3 0 年代 的木 刻 作 品 《 血 的舞蹈》 , 赖少其的木刻组画《 母与子》 , 钟 幅 , 还 有 十年 来 木 刻 运 动 的文 献 、 史 料 等 一 百 《 怒 吼吧中国》 , 这件作 品采用象征手法 , 以一 慧 若 的 《 劫后 》 , 等 等 。 还 有 表 现 中 国人 民夺 四十 多 件 。 之后 , 又 先 后 主 办 了《 中国 木 刻 十 个 双 眼被 蒙 住 , 而且 身 体 被 紧 紧捆 绑起 来 的男 取 抗 日战争 胜 利 精 神 的 , 如 赖 少其 的 《 东 北 同 年流动展》 《 全 国木刻展览会》 《 街头木刻展览》 性躯体 , 激 情 的表 现 他 的屈 辱 和 痛 苦 , 预 示着 胞 的怒 吼》 , 刘建 庵 、 赖少其等作的《 誓 死 不 做 等 画 展 。 这 些 画展 使 得 桂 林 的木 刻 版 画得 到 中 华 民族 终 将 反 抗 和 崛 起 。 作 品 通 过 结 构造 亡 国奴 》 等。 迅速 的发 展 。 型 的强 烈 夸 张, 把激 情 遏 制在 简 洁 有力 的线条 2 、 《 工作 与 学习 ・ 漫 画 与木 刻》 , 半 月刊 , 由 2 、 广 西 版 画研究 会 于 1 9 3 6 年 由钟 惠若 、 李 内, 作 品有 强 烈 的视 觉 冲击 力 , 可 以 看 出 李桦 桂 林 工 作 与 学 习 ・ 漫 木 杂 志 社 出版 , 赖 少 其 主 漫 涛 、 沙 飞等 发起 成 立 。直 属乐 群 社文 化 部领 在 木 刻 语 言 实 现 民 族 化 上 的 努 力 。 李桦 善 于 编 。于 1 9 3 9年 4月 创 刊, 共 出6 期。 《 漫 画与 木 导 , 是 年七 月 , 邀 请李 桦 到桂 林 主持 木 刻讲 座 , 运用 “ 表 现 自 己热 情 的 那 种 完 美 的 形 式 与 技 刻 》 分 为文 字 版 和图 画版 两 部 分 。文 字版 主 要 共 三个 星 期 , 每天 晚 上两 个 小 时 。并 为李 桦个 巧, 他 的作 品不 仅 在 今 日可 以作 为 宣 传 画 , 而 刊登 关 于漫 画木 刻 理 论 知 识 。其 中有 赖 少 其 人举 办 画展 , 出版专 刊, 推动 了桂林 的木刻 创作 且 在 明 日可 以作 为艺 术 品而保 留。 ” [ 2 】 的《 艺术家与艺术》 《 木 刻 常识 》 , 李 桦 的《 三 角 活动 。 还 有 一 个 不 得 不 提 的就 是 著 名 书 画 大师 刀 的使用法》 , 等等, 这些对于当时还处于萌芽 3 、 中 国木刻 研 究会 桂林 分 会 。 1 9 4 1 年春 , 赖少其。1 9 3 2 年 赖 少 其 考 入 广 州 市 立美 术 专 状 态 中 的木 刻 工 作 者 提 高 创 作 技 巧 和 欣 赏 能 皖 南 事 变 后 中华 全 国木 刻 界 抗 敌 协会 在重 庆 科学校西画系, 当 时他 的 班 主任 是李 桦 。在李 力 , 大有 裨 益 。 图画 版方 面 能 紧密 配 合形 势 的 被 非 法解 散 , 为 了领 导 、 推 动 国统 区 的 木刻 创 桦 的带 动 下 , 早 就对 下 层 人们 生 活 寄予 深 切 同 需 要 。有 歌 颂 中 国人 民英 勇 抗 争 的 革 命 精 神 作活 动 , 1 9 4 2 年1 月, 由王琦 、 刃锋、 陈 烟桥 等发 情 的 赖 少其 , 与 同班 有 抱 负 的青 年 一 起 , 成 立 的 , 如 赖 少 其 的 连 环 木刻 《 大地的咆哮》 , 周 令 起 在 重 庆 成立 中 国木 刻 研 究 会 。 远在 桂 林 的 了 表 现 社会 、 人 生的“ 现 代 创 作 版 画 研 究 钊 、 刘建庵的木刻《 民族解放的开端》 ; 有号召 刘 建庵 被 任 选 为 理 事 。2 月, 成 立 中国 木刻 研 会” 。他 刻 的抗 战 门神 , 是 典 型 的 既具 有 大众 人 们 奋 起 战 斗 、 坚 信 抗 战 必胜 的 , 如 周 令 钊 的 究会 桂林 分 会 。 1 0 月, 桂林 分会 在 桂林 举 办 了 化 又具 有 民族 形 式 的艺 术 作 品 , 由行 营 印 发 , 《 要抗战到底》 、 刘元的《 胜利的笑》 。 第一 届 全 国双 十木 刻 展览 会 , 展 出 作 品一 百三 颇 得 好 评 。在 1 9 3 9 年春 节被大量印刷 , 被 贴 3 、 《 木艺》 , 月刊, 全国木协编辑 出版, 新知 十 多 幅 。 1 9 4 3 年元 旦 , 协 助 中 国木 刻 研 究 会 、 在桂 林 的 千家 万 户 中 , 营造 了匹 夫有 责 的抗 战 书店 经 售 。 1 9 4 0年 1 2月 创 刊 , 1 9 4 1 年1 月 西南 木 艺合 作 社 在桂 林举 办 《 联 合 木 刻 画 气 氛 。在 赖少 其 的推 动 带 领 下 , 李 桦 和 温 涛也 因皖 南 事变 发 生 而停 刊 , 共 出两 期 。 内容 分 为 展》 。1 0 月 在桂 林举 办 了第 二届 全 国双 十 木刻 相 继在 1 9 4 0 年 各创 作 了 以抗 战 门神 为题 材 的 木 刻艺 术 理 论 和 木 刻 作 品 。理 论 文 章 主 要 有 展览 会 , 展 出作 品二 百六 十 幅 。还 有很 多 木刻 木刻 , 在 当时的湖 南《 开明 E t 报》 印刷 出 版 。 周 钢 鸣 的《 对 木 刻 的 希望 》 , 李桦的《 绘 画 上 的 团体 举 办 的各 种展 览 这 里就 不 一一 列 出来 , 木 这些 都 为抗 战 的胜利 做 好 了广泛 的群众 宣 传 , 现 实 主 义史 的研究 》 、 刘 建庵 的《 对 当前木 运 的 刻 团体 和 木刻 家们 举 办 的 这些 展览 活 动, 都不 无 论 是 形式 与 内 容题 材 创 作 , 都很新颖 , 有 力 几 点 意 见 》 , 等等 , 其中《 对 木 刻 的希 望 》 一文 , 同程 度 地 宣传 了我党 的 抗 日主 张, 极大 地 发挥 度, 真 正 达 到 为 抗 战宣 传 服 务 要 求 , 从 而 获得 高 度 评 价 了鲁 迅在 扶 植 、 培 养 我 国木 刻创 作 队 了 木 刻 版 画打 击 敌 人 、 教 育 人 民群 众 的 作 用 。 民众 普 遍认 可 。 伍 的 巨大 贡 献 。该 刊 的木 刻 作 品富 有 战 斗 性 同 时, 也 推进 了木 刻艺木 自身 的向前发 展 。 此外 , 还 有很 多 是 广 西 本 土 的 木 刻 家 , 如 和 时 代 信 息 , 艺 术 技 巧 也 比 抗 战 前 期 进 步 许 桂 林 抗 战 木 刻 版 画 为 中 国木 刻 的发 展 培 宣 海松 , 广西苍梧县人 , 1 9 4 2 年 毕 业 后 即参 加 多 。艺 术 性 和思 想 性 都 达 到 了 比较 完 整 的 统 养 了一 大批 新 兴木 刻 人 才 , 为木 刻 版 画 的发展 欧 阳予 倩 领导 的广 西省 立 艺 术馆 美 术部 , 在此 主要 有 黄 新波 的《 血衣》 《 捧血者》 《 中 国与 注 入 了 一 大批 新 鲜 血 液 。桂 林 木 刻 界 与外 国 期 间创 作 了不 少 反 映抗 战 的木 刻 , 主要 有 : 《 去 中 国人 民》 、 刘 建庵 的《 永 生 的灵 魂 》 《 马蹄 声 》 、 艺术 界 的 各种 交 流活 动 , 不仅 增 进 了 中 国与其 吧, 孩子 》 《 游 击 队员 》 《 敌 人在 那边 》 , 等 等 。 陈 陈仲 纲 的《 负重 》 《 秋 收》 , 这 些作 品都 生动 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