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时期桂林的抗战文化运动
从《救亡日报》(桂林版)管窥抗战文化城桂林“客居”音乐家的音乐活动

一
新闻决不 辞一切辛劳 !我们永远和大众 同呼吸 , 我 们坚 持 抗 战到 胜 利 的 明朝 !为 着争 取 中国 的 自 由, 也为着争取 自由中国的 自由报 !” 歌 词 中 间 ,孙 师 毅 以一位 新 闻报 人 的身 份 ,
①原 栽于 1 9 3 9 年 5月 2 3日《 救亡日 报》 ( 桂 林版 ) , 第 4版。
所有 同学和干部要 为抗战建 国纲领奋斗 , 要为完 成 四大建 设 献 身 。
孙 师 毅 多 才 多 艺 ,在 艺 术 各 个 领 域 涉 猎 甚
泪》 ( 王 云阶词 、贺绿汀曲 ) 、 《 大大小小齐抗 战》
与聂耳作词作 曲共同完成并广为流传。抗战爆发 后, 积 极 投 身 抗 日救 亡 宣 传 活 动 , 在 武 汉 参 加 国 民政府 军 事 委员 会 政 治 部 第 三 厅 , 任 第 三 厅 机要 秘 书 。武 汉 沦 陷后 , 孙师毅于 1 9 3 8年 1 1月 1 8日 抵达桂林 , 应夏衍总编辑之邀请 , 在桂林版《 救亡 日报》 工作 。作为一名 音乐文学家 、 歌词作者 , 对 于 音 乐 领 域 的 贡 献 方 面 主 要 集 中在 两 大 板 块——歌 曲创作 、 音乐文章写作。《 救亡 日报》 于 1 9 3 9年 5月 1 6日刊载 了 孙 师毅 作 词 的 歌 曲 《 新 闻战士歌》 : “ 站在祖 国的新 闻岗位 ,我们是 民族
文学家。
设新 中国而共 同努力。 这首《 新 闻战士歌》 不只向
大众传达 了抗 战救 国的基本信念 , 更是 团结 了新 闻报 人 , 建 立 起 新 闻界 的抗 日民族 统 一 战线 。另
抗战时期广西文化政策略论

的具体 实施情况深入考 察。本文拟从文化政策 的 体 具 内容入手 ,立足于政策 文本 的考察 ,以期从一个 面 侧
对 抗 战 时 期 广 西 当 局 文 化政 策进 行 历 史 的总 结 。
大体说来 ,广 西新 桂系当局 的文化政 策,主要包
括 以下 几 方面 内容 。
( )战时基本文化政策 一 “ ・ 九 一八 ”事变后 ,中 日矛盾不断激化 ,中华 1 提倡 民族 国家本 位文化的抗战建 国文化 政策 。 .
这 个 时 期 的文 化 政 策把 民 族 国家 放 在 第 一位 , 用 文 化 政 治 上 取 攻势 ” 斗争 策 略 的 同时 ,在 文 化 方 面采 取 了 宣 传 加 强 抗 战 力 量 ,通 过 发 展 新 闻广 播 、 电 影 、 戏 剧
招揽人才 、重用 人才、提倡舆论 自由的政策 。此举虽 等 文化事业提升 民族意 识,为抗战文化发展提 供 了一
小布凳上出大作——桂林抗战文化城中的艾芜

158_2019 / 02◇海英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理学学士、工学硕士。
著有《岭南大儒陈宏谋》(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官箴·陈宏谋从政故事》(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年版)及多篇人物传记文章。
本文选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文化城之魂》。
◎海 英小布凳上出大作——桂林抗战文化城中的艾芜我从六合路往建干路,到金鸡路,寻找观音山脚下26号著名作家艾芜抗战时在桂林的故居。
我在桂林生活了那么多年,却不知道观音山具体的位置。
记得从前读《徐霞客游记》的时候,似乎读到过徐霞客从尧山考察下来,经过一个什么地方,叫作“蚂拜观音”,说那山上有块大石头,像观音菩萨一样,山前也有一块大石头,像伏在地上向观音菩萨叩拜的蚂,这大概就是我要找的观音山了,但问路人,却找不到一个人知道这个“蚂拜观音”的所在。
几经周折,终于问到了观音山,但山周围,已是高楼林立,山下成了某个工厂的一个生产车间,艾芜的故居,当然也就无法寻找到了。
但我知道艾芜,他是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笔耕最勤奋、创作成就最显著的作家之一。
艾芜,原名汤道耕,艾芜是笔名,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张的影响,遂取名“爱吾”,后慢慢衍变为“艾芜”,从此,这一名字就伴了他一生,真名反而鲜为人知了。
艾芜是四川新繁人,祖父设馆教书,父亲是乡村小学教师,家庭贫苦,他小学未毕业,1921年考入免费的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为逃避包办婚姻,于1925年夏天离家南行,这次漂泊,决定了这位“流浪文豪”此后的文学生涯。
以后六年间,他徒步到昆明,做过杂役;流浪缅甸克钦山中,当过马店伙计;·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漂泊东南亚异国山野,与下层劳动者(赶马人、抬滑竿的、鸦片私贩以至偷马贼)朝夕相处。
后来,他到缅甸仰光,当过报社校对、小学教师、报纸副刊编辑。
1930年冬天,因参加缅甸共产主义小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活动被捕,1931年春,艾芜被押送回国。
从政治地位变迁看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图书出版业

抗 战 时期 的 1 3 9 8年 下半年 到 l 4 9 4年 上半 年 , 作
为广 两 省 会 的 桂 林 , 聚 了 国 内 大 批 文 化 界 知 名 人 会
士 。/ t 以中 国文化 人 的 高 度责 任 感 和 饱满 的爱 国  ̄r ] 主义热 情 , 积极开 展抗 日救 亡 文 化运 动 , 后 在 桂林 先 创 办 了大批报 刊和 杂志 , 使得桂 林 的图书 版 事业 如
议会 中新 议员 r 多数 且多 为桂 南籍 的优势 , 中怂 恿 暗
议 员 提 出 迁 省 议 案 , 起 议 会 内 部 革 命 派 和 保 守 派 的 挑 矛 盾 , 后 假 意 提 交 省 议 会 解 决 , 省 议会 为 迁 省 而 当 题 闹 得 沸 沸 扬 扬 的 时 候 , 荣 廷 义 私 自煽 动 桂 南 籍 议 陆
冷 落 , 口亦 锐 减 ” [(。 9 5年 1月 , 两 邮 务 管 人 。 _ 1 1 J 广 理局 迁 南 宁 ; 5月 , 两 电 报 总 局 由 桂 林 迁 到 南 宁 的 广 粤东会 馆 。同年 , 两 官 书局 从 桂林 迁 到南 宁 , 名 广 改
雨 后 春 笋 , 现 m蓬 勃 兴 旺 发 达 的 局 面 。桂 林 冈 此 成 旱
为继 陪都 重庆 之后 的第二 个抗 战文化 运动 的 中心 , 使 得桂 林抗 战文化 城 的 名声 享 誉 中外 。 以往论 者大 多 从 中共 正确 的领 导作用 以及 统战 政策 , 抗战 时期 的蒋
一
、
问题 的 缘 起
通 过相 思棣 运河 , 再经 过 洛清江 才能 到达 。与南 宁 只
有 通过 官马 驿道 建立 陆路联 系 。 冈此 , 为全省 政治 作 中心 的桂林 , 于南 部 广 两 的治 理 有 鞭 长莫 及 之感 。 刘’
抗战时期桂林的教育社团及其活动

广 西省 教育会 成 立于 10 98年 , 名 广西 教 育 总 原
会。至抗战爆发时 , 该会在广西各 县市都成立 了分 会, 有众多团体会员 , 另有个人会员 1 万人以上 。该 会主要成员是李任仁 、 高雁秋 、 朱尧元 、 雷荣珂 、 廖竞 存、 郭任吾 、 李一 尘、 王心恒 、 沛鸿 、 雷 刘善 继、 治 尹 等。13 95年 8月 2 0日 ~ 2日, 2 该会在南 宁召开第
战时教 育 , 动员广 大 师生及 普 通 民众 支 持抗 战 , 极 积
助政府 , 完成建设工作 。 “ ” 一个民族有一个 民族 的文 化, 文化建设 , 首在提高 民族意识 , 本会今后 当以全
力, 协助各 级 教 育 机关 , 扬 民族 精 神 , 进 中 国文 发 增
化, 以赴国难 , 而图民族之生存。 “ ” 国民基础教育为 本 省提高 文化 水准 最有效 的方 法 。本 会 应 协 助政 府 依期 普及 。 …抗 战爆 发后 , 会 多次举 行 会议 , 论 ” 该 讨 教育问题。如 13 97年 8月 1 8日, 在桂林女 中主持
还创办了教育刊物。桂林各教育社 团不仅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 , 也十分关心战争进程和抗 日文化的发展 , 教
育社 团在 抗战 文化运 动 中扮 演 了重要 角 色。
[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桂林 教 育社 团 活动 [ 中图分类号] K 6 [ 24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 9 7 2 1 ) 1 00 0 0 4 6 1 (0 1 1 — 10— 4
召开 “ 育研 究会 ” 讨论 发展 战 时教育及 会 务 问题 ; 教 ,
王鲁彦在桂林的活动及其对抗战文化的贡献

2020年7月Jul.2020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Guilin Normal College第34卷第4期(总第132期)Vol.34No.4(Sum.No.132)王鲁彦在桂林的活动及其对抗战文化的贡献韩瑞(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桂林541006)摘要: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的王鲁彦虽已进入生命的最后阶段,但仍热情地参加抗日战争的实际工作并创办《文艺杂志》,热烈地号召人们起来抗击侵略者。
这期间他的作品在内容上更关注抗日活动,在艺术风格上更注重现实主义。
这些活动和创作为后来的学者和读者了解王鲁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可视为记录抗日战争的历史文献,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整理价值。
关键词:王鲁彦;桂林抗战文化城;抗日活动;创作活动;贡献中图分类号:1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070(2020)04-0011-051938年10月至1944年9月,由于诸多原因桂林的文化繁荣在全国独树一帜,堪称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中心、文化名城,很多文化名人都来到桂林,在此挥洒他们的才情,也留下了抗日战争时期值得重视的文化宝藏,由此形成著名的“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
这段时期也是作家王鲁彦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把生命中最后的热忱都挥洒在桂林抗战文化城之中。
王鲁彦1938年底到达桂林,以后几年,除曾到三江学校任教一年、到湖南养病半年外,一直居住在桂林,1944年8月在桂林病逝。
在这期间,王鲁彦虽贫病交加,但仍为抗战而奋发工作,曾任文协桂林分会主席,以一个组织者的姿态出现在国统区的进步文坛上;他所主编的《文艺杂志》团结了一批进步的文艺青年。
在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王鲁彦几乎在他的全部文学活动中都是热烈地号召人们起来抗击侵略者的,他对抗战文化作出了自己独有的贡献。
他因工作繁忙,又身体多病,在此时期的创作并不多,但各种题材的作品都有少量出版。
有未完稿的长篇小说《春草》、短篇小说《胡蒲妙计收伪军》《陈老奶》《我们的喇叭》《千家村》《破铜烂铁》《樱花时节》等,短篇小说集有《我们的喇叭》,有散文《从灰暗的天空里》《火的记忆》《弹弓》等,还有一些通讯、短评和杂文。
抗战时期桂林的翻译文学

桂林抗战文化城文艺译作的特点一、引言抗战前的南方小城桂林,人口不足五、六万人,只有几所学校,仅有唐文和桂海两个书局,但在抗日战争这一狼烟四起、水深火热的特殊时期却“聚集了全国文化人的三分之一,”[1:305]开设的大小书店、出版社多达180余家,[2:1]“出版发行了国统区80%的书刊,”[3:2]一度以“文化城”蜚声全国。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汇聚在此的文化精英们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抗战文化运动,其中翻译活动,尤其是文艺翻译活动是这场抗战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
翻译工作者同其他文化工作者一样,在动荡艰难的条件下,辛勤耕耘,翻译创作了一大批精品佳作,对于中国投入抗日救亡、民族解放运动起着激励的作用。
二、译作繁荣的历史背景抗战期间,桂林的译作丰富多彩,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音乐、美术、文学等方方面面,其中以文学艺术方面的翻译作品最多。
据不完全统计,桂林抗战时期共出版发行了194部文艺翻译著作,在57种文学期刊上发表了860篇文艺译作,在报纸副刊上刊登的文学译文更是不计其数。
在战火纷飞、交通受阻、物资奇缺的年代,文艺翻译为何还得以繁荣发展,笔者认为在诸多的社会历史因素中,抗战民众对文艺的需求和国民政府对原创的限制之间的矛盾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方面是抗战民众对文艺的需求。
有需求才有存在的必要。
抗日战争是一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全民战争,在战事连绵的年代,民众的生活极不安定,收入微薄,艰难度日,还要面对正面战场上日寇的咄咄逼进和国军的节节败退,抗战民众不免情绪低落,极需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而富于煽动性的文艺作品正好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这点需求。
当年曾在桂林的许觉民先生说,尽管只有微薄的收入,但他们宁愿节衣缩食也要到书店求购一点精神食粮。
一本新刊物或新书出版后,书店就会立即吸引一大批读者[4:4]。
这说明抗战中的民众对文化知识的渴求,说明他们迫切需要文学艺术,需要精神粮食。
另一方面是国民政府对原创的限制。
抗战初期,在北平、上海、武汉、广州文化中心相继沦陷后,桂林因其可进可退的地理优势和相对民主开明的政治氛围,吸引了大批往西南大后方转移的文化工作者和文化机构。
抗战时期旅桂作家的文学创作

抗战时期旅桂作家的文学创作黄伟林**[内容提要]战争背景以及国民党桂系在建设广西方面的励精图治,促成了抗战桂林文化城的诞生。
抗战时期相继出现过三次作家集结桂林的高峰期。
旅桂作家为桂林带来了文学的现代观念,造就了战时桂林文化城文学出版与文学创作的繁荣。
他们的部分作品具有超前的现代性体验,成为战时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容,而且促进了广西本土文学从旧文学向新文学的转型,为八桂大地留下了一笔丰厚而宝贵的文学财富。
[关键词]抗日战争桂林文化城旅桂作家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3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整整持续了14年。
恰恰在这段时间,战争的背景以及当时桂系在建设广西方面的励精图治,造就了广西文学空前的繁荣,这个空前的文学繁荣主要由当时的桂林文化城所呈现。
用文学史家吴福辉的话说:“桂林的地位自然不全在风光的旖旎,而是它正处于抗战政治、文化的缓冲地带。
”“从文学家创作环境看,昆明和桂林的区别是昆明有余裕来沉思、体验战事,桂林却距战火不即不离,好似迫在眼前,又可从容构想。
”正是这种特殊的情势,造就了桂林与文学的因缘,处在连接西南、东南的交通结点上,桂林“成了南北文化流动的理想集散地”。
①在这不算短暂的十四年里,相继出现过三次作家集结桂林的高峰期。
第一次是广西师专成立之后。
1933年8月,广西师专校长杨东莼聘请在上海写作的新文学作家沈起予到*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桂学研究”(12&ZD164)、广西第三批特聘专家“广西抗战文化暨桂林文化城研究”、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基地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与教育实践基地、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桂学研究团队”阶段性研究成果。
*黄伟林(1963-),男,文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桂学研究会副会长,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
①吴福辉:《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386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时期论桂林的抗战文化运动
摘要:
时隔今日,抗战胜利已过了六十多年,随着岁月的推移,当年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是岁月无痕,历史犹存。
虽然抗日战争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灾难,但在烽火连天里,中国大地抗战文化繁荣昌盛,历久不衰。
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而抗战期间的桂林,文化名人云集,各种文化运动空前高涨。
许多抗战文化运动和抗战文化都在这段时期产生了,而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和文化城就是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
桂林的抗战文化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式开始了,从这时候开始,桂林就成了正式的文化抗争和军事战场。
在桂林这块抗战文化胜地,有许多的抗战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他们精彩各异的传奇故事。
都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的民族的抗战事业呕心沥血过,他们的传奇事迹引起了我们对桂林抗战文化的探索和思考。
在抗战文化运动中,桂林有着很强的典型性,它的具体表现就在于文化城。
而这典型桂林文化城是怎样形成的呢?一是抗日战争的大形势所决定的。
抗战爆发后,北平、上海等大城市相继沦陷,大批进步文化人跑到桂林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进占香港,原来逃亡香港的大批进步文化人士又涌到桂林来;二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成功的结果。
中共中央南方局负责人周恩来同志等,以拥护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的大义,对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和桂系元老李济深,开展了巧妙而又成功的统治工作,使桂系相对地保持着民主气氛;三是桂系与蒋介石有尖锐复杂的矛盾。
抗战之前,有过蒋桂大战。
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把桂系的军队调到前方,阴谋借日本军阀的飞机大炮摧毁桂系的军事实力。
可后来万万想不到是台儿庄大捷,反而大大地提高了桂系的威望与实力。
战败后由于人民政府的领袖李济深被蒋介石囚禁在南京砀山好几年。
这样,在蒋介石与桂系之间,经历了团结和分裂,形成了复杂的矛盾斗争关系。
这样,桂林文化城就随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而波浪形的向前发展,而成为文化史上的罕见文化现象。
在那段战火纷飞的日子里,何香凝、柳亚子、夏衍、茅盾……用他们的民族气节勾画出一个个爱国文人的高尚情操。
而他们那抗战时期的动人故事,从此更是流传于世……
抗战时期,著名文学家夏衍,著名画家郁风,著名电影艺术家司徒慧敏、金山,著名编剧蔡楚生等来到了桂林,给桂林的抗战文化带来了空前的发展。
一是兴办刊物,宣传抗日。
夏衍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主办了《救亡日报》、《华商报》。
二是积极开展抗日文化运动。
为了充分发挥文化人士的才能,桂林当局对文化人士的工作进行精心安排。
旅德学者张铁生负责编辑《新建设》杂志;旅美女作家黄庆云恢复期刊《新儿童》。
1942年5月8日,旅港戏剧工作者章泯、司徒慧敏、丁聪、彭凤子等人在桂林中北路大众电影院公演了《北京人》。
香港《天文台报》社长陈孝威,在桂林桂西路广西省立桂林中学大礼堂作“会师东京”的演讲。
写于、出版于桂林的报告文学如夏衍的《走险记》,矛盾的《虚惊》,萨空了的《香港沦陷回忆》等书籍民众踊跃购买,争相传阅。
以柳亚子的《流亡杂诗》、何香凝的《香港沦陷后赴桂林有感》以及《太平洋鼓吹集》中的338人写的441首诗,无不令人传唱。
在此期间,这些文化人士还创作了《走出香港》等50多幅美术作品和《再会吧,香港》、《白云故乡》等深受民众欢迎的话剧和电影主题歌曲。
在由魏华龄、李建平主编的《抗战时期文化名人在桂林》中,我们可以详细地了解到胡愈文、田汉、胡风、吴晓邦、徐铸成等文化名人115人,包括社会活动家、社会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出版家、教育家、自然科学家和新闻工作者。
该书以记传体的形式,对每一位文化名人的姓名、笔名、生卒年月日、籍贯、在文化界的地位、到桂林前的简要学历和经历、到桂林的时间、在桂林的任职,具体活动内容、主要著作、反映当年思想情操和工作作风的生活事例、离桂时间、到何处去等,都作了尽可能准确完备的记载,反映文化人在桂林时期的活动内容和主要成就在各篇中占到主要部分。
五月份我们小组成员花了一下午参观了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刚到门口,我们就深深地感受到了办事处的简陋,进门后,男女同志的宿舍曾经的笔筒和公文包,简陋的会议室,八路军抗战时期的休息处,办事处的简单设施,八路军发电报所,无一不在我们的心中留下深刻映象
办事处的简陋设施,让我们看到了革命先辈们的不易以及他们坚强的革命精神,更是让我们了解到了桂柳地区在历史抗战的重要作用和伟大贡献
而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改扩建再现抗日烽火映桂林
广西桂林市文化局5月10日通报称,经过一年的施工,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红色旅游项目展陈场馆改扩建工程顺利封顶,新展陈场馆的展示面积扩大了近10倍,新场地将通过实物、音视频资料向观众还原当年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风貌,再现“抗日烽火映桂林”的壮丽史诗场景。
感想:
方丽青——调查的路途没有止境,而我们只是迈出了小小的一步,那么,我们期待下一个你,你,还有你,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关注下去。
陈晓娇——在对抗战时期桂林文化的了解当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那些爱国文人们的高尚情操,在此,我仅能表示我对他们深深的敬佩。
钟永强——抗战文化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优秀结晶,在物质横流的今天,我们的物质需求已经可以达到满足,但同时也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抗战时期文化名人在桂林》、《桂林文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