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数学六上《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新课标数学六上《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新课标数学六上《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解决问题”的概念和重要性。

2.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脑、思维敏捷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2.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各类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指运用数学知识和技巧,按照一定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问题。

2. 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检验答案。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展示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购物打折、出行路程计算等。

四、教学过程1. 概念讲解•在课堂上详细讲解“解决问题”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兴趣。

2. 例题演练•结合课本中的例题,带领学生逐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 课堂练习•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加深对解决问题方法的理解。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个复杂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反馈•课堂结束前,进行一次简单的回顾和总结,让学生及时检查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延伸•鼓励学生主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反馈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七、教学评价•通过作业、小测验等形式对学生掌握解决问题方法的程度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帮助。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熟练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解决问题(乘法和除法)》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乘法和除法)》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乘法和除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会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
分析问题,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如买东西、分东西等,引出问题。

(2)让学生说说在这些场景中可能会遇到哪些数学问题。

2.探究新知
(1)乘法问题
①出示问题:一个文具盒8元,买3个文具盒需要多少钱?
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用乘法计算,8×3=24(元)。

(2)除法问题
①出示问题:有24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苹果?
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用除法计算,24÷6=4(个)。

3.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用乘法和除法解决。

4.课堂总结
(1)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强调要认真分析问题,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

5.布置作业
(1)自己编一道乘法和一道除法问题,并解答。

(2)在生活中找一找用乘法和除法解决的问题。

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教科书20页,解决问题例5教学目标:1、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解决含有多与条件的实际问题。

2、经历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进一步熟悉画图的策略。

3、感受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解决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选择相关的信息。

教学过程(一)回顾经验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教师: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

看下图,你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教师:怎么计算还有几只小鸡?你会解答吗?教师:你解答得正确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全面收集信息,选择有效信息,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1明确条件和问题,理解题意(1)收集信息。

教师出示情境图教师:请你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教师:发线了哪些数学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问题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2)利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选择有效信息。

想一想——让学生先想一想:题目中呈现的信息中,哪两个信息由联系?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需要哪两个条件?摆一摆——将条件和问题制成的纸条。

让学生把有联系的条件和问题摆放在一起,不用的条件放在一旁。

读一读——让学生将有联系的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读一读。

教师小结:“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在解决问题时没有用,是多余条件。

2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1)培养学生画图的意识,明确问题结构,帮助学生进行解答。

教师:你能把用文字表示的条件和问题,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而且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吗?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呈现学生不同的画图策略,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基本的数量关系和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已经熟练掌握。

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会遇到思路不清晰、运算方法不当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际问题,用于导入和巩固环节。

2.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环节。

3.准备练习题,用于家庭作业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类问题。

例如:小明买了一支铅笔花了3元,他还有8元钱,问他还能买些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如:一个水果店进了10斤苹果,每斤苹果3元,卖掉8斤后,剩下的苹果怎么卖?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例如:小红有10元钱,她想买一本书花了4元,她还剩多少钱?4.巩固(10分钟)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6课时解决问题(合理分配)》(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6课时解决问题(合理分配)》(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6课时解决问题(合理分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合理分配)》主要让学生学会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合理分配资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合理分配的意义,掌握简单的合理分配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运用加减法和简单的逻辑推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学生在解决涉及资源分配的问题时,还缺乏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掌握合理分配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合理分配的意义,掌握简单的合理分配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态度,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合理分配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合理分配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验和理解合理分配的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实物模型等。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相关知识,了解合理分配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如:“小明有10个苹果,他想把这10个苹果分给他的2个朋友,每个朋友应该分得几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尝试解答。

一上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一上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一上数学解决问题教案引言数学是一门需要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学科。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教案旨在帮助一年级学生培养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一、教学目标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兴趣和能力;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3. 通过数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4. 建立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行抽象和推广。

二、教学内容1. 基本问题解决策略的引入: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规律、尝试解决、总结反思;2. 引导学生应用基本的问题解决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3. 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集体合作解决难题;4. 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和方法,进行数学推理和判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一盒饼干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多少块饼干?”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

2. 问题分析和规律寻找:给学生提供一系列有关分数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或数字的规律,通过分析来解决问题。

3. 尝试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观察和规律寻找,引导学生尝试解决问题,鼓励他们试验不同的方法和思路。

4. 总结反思:在学生完成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并从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技巧。

5. 提升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些类似的问题,让他们独立或小组合作解决。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思维和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2. 分析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和策略;3. 评价学生运用数学概念和方法的准确性和熟练度;4. 鼓励学生在评价中体现积极的思考和反思能力。

五、教学延伸1. 在日常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问题解决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 设计更加复杂的问题,提供给有能力的学生进行挑战,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3. 引导学生将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2. 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
•教师:熟悉《解决问题》这一章节的内容,准备好板书、教具等;
•学生:准备好笔记本和铅笔。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可准备一些与解决问题相关的生活例子,让学生发表看法,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概念讲解
教师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包括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

3. 分组活动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解决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找出多种解决方法。

4. 整合讨论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法,其他小组可以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5. 拓展练习
教师出一些拓展练习题,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能够灵活运用到新的问题中。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善于解决各种问题。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思考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尝试用所学方法解决,并写下过程和感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相关推荐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精选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篇1设计说明例5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寻找最佳方案才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及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思考过程,在比较中寻找最佳解题策略。

1.注重审题,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犯低级错误,没有认真审题就稀里糊涂做题。

比如例5情境图就隐含着两条数学信息,如果不认真整体观察就很难发现,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观察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和数学思考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全员参与。

这里的参与并不是简单的行动上的参与,而是思维的参与。

在本节课中,学生审清题意之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再在小组内交流,不仅避免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再随波逐流。

在交流中让思维得到碰撞,在碰撞中提升数学思考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教学过程⊙激趣引入,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中央3套有一档娱乐节目叫《开门大吉》,大家知道吗?课前,我们也来玩一把《开门大吉》考考大家的耳力,看看谁反应最快。

(播放歌曲伴奏)预设生: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同学们猜得真准,《让我们荡起双桨》是老师儿时流行的歌曲,几十年来经久不衰。

你知道这首歌描写的是什么情景吗?预设生:北海划船。

师:大家想象一下,和风旭日,杨柳如茵,轻摇橹桨,泛舟河中,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别光美,你知道吗?这划船里也有不少学问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租船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之间关系的含义。

2、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数量关系解答一些实际的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4、向学生渗透节约的好习惯,以及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数学关系解答应用题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
春天到了,同学们是不是都想出去春游?老师准备带我们班的同学到野外玩,准备带一些食品。

为了便于方便,每人购买其中一种食品几件,你能为我们同学算一算购物的帐吗?(媒体出示一些常见食品的价格。


二、展开活动,探究新知
(一)、组织活动,初步领悟
1、每个小组的每位同学购买一种食品,预算各需多少钱。

2、展示部分小组的学习成果,并让学生用学过的数量关系说一说自己的如何计算出来的。

3、老师出外最怕渴,因此我想多买几瓶水,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媒体出示)⑴每瓶矿泉水2元,买5瓶矿泉水要用多少元?⑵买5瓶矿泉水用了10元钱,每瓶矿泉水多少元?⑶每瓶矿泉水2元,10元钱可以买多少瓶矿泉水?
4、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⑴每一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数量?要求的又是什么数量?⑵每道题你能否运用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5、交流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6、引导学生进一步比较以上各题中的数量关系,从中引出:只要知道总价、单价、数量中的任意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二)、类推延伸,形成认知1、老师准备进行的春游活动,在路线安排上还有些问题,如何安排好行程,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
⑴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从学校到达风景区需要2小时,两地之间有多少千米?⑵从风景区到学校有8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几小时到达?⑶从风景区到学校有80千米,2小时到达,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及时组织评议。

3、议一议:同学们能不能仿照总价、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写出每一题中的数量关系,小组内可以互相交流、讨论。

4、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及时组织评议。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三)、归纳小结,深化理解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不论是单价、数量、总价之间,还是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三、层次练习,拓展运用
1、反馈练习:填写教材P103的第4题,并及时展示评议学习成果。

2、拓展练习:⑴一种收音机每台售价80元,现在有480元钱,?⑵一列火车每小时行90千米,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3、延伸练习:你能把以上第1题改编成求总价或求单价的应用题吗?第2题能改编成求时间或求速度的应用题吗?
四、总结质疑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