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下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稿

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走向完善,皇权大大加强的一个重要时期。
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专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
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
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陈桥驿兵变及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作用和影响,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为立足点,以史导论,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三、说重点难点本课重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本课难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影响。
四、说教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五、说学法学生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意义容易理解,措施和带来的利弊不易理解,教师要逐条分析讲解举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隋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特点,联系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入本课。
2.讲授新课(一).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并局部统一中原及南方地区。
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北宋形势图》讲清,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的五代十国范围,并未统一全国,当时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讲述此节内容时要注意分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课件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

教学重点
重文轻武政策
教学难点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但是他们比较擅长形象思维,而分析、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本课教学中采用列表归纳、材料分析,加深学生对宋朝采取的各项措施及影响的理解。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知道北宋建立和统一的概况,知道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史料实证:通过多种史料的研读,学会运用史料分析和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内容以及带来的影响。历史解释:在研读史料的过程中,学生能理解历史评价会受到角度、立场等影响,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家国情怀:通过范仲淹、王安石等北宋士人的事迹,学习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通过王安石变法,体会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目录contents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教材介绍
教学重难点
课标要求:
✮知道北宋的建立和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
教材介绍: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王安石变法。依次讲述了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同时采取了重文轻武政策,这些集权措施和重文轻武政策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使得北宋出现了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为此进行了王安石变法。 本课内容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结构完整。
第二部分:集权安天下
措施
作用
弊端
集中 ①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XXX,是一名初中历史教师,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给大家讲解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
本课时主要是以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为主线,为学生介绍北宋的政治形势、政治制度、政治改革和科举制度。
通过学习本课,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课目标1.知道北宋时期的政治形势和主要特点;2.能够阐述北宋的皇帝制度和监察制度;3.了解北宋时期推行的多项政治改革;4.掌握科举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二、说课重难点1.重点:掌握北宋的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制度、监察制度、政治改革和科举制度;2.难点: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改革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三、说课内容和教学安排一、政治形势和主要特点本课的教学开始,我将通过图片和文字梳理北宋时期的政治形势。
北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整个朝代的政治和经济格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们需要知道北宋时期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时期,并进行串讲和互动讨论。
我将课程内容安排在10分钟左右。
二、北宋的皇帝制度和监察制度北宋的皇帝制度和监察制度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将通过讲解、图文并茂、互动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1.皇帝制度皇帝制度是指在一定的国家范围内,由皇帝统治并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皇帝在朝廷中地位非常高,是朝代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决策者和执行者。
北宋时期的皇帝制度不同于前朝,下面介绍以下主要特点:(1)传承制度:在北宋时期,皇帝制度采取了传承制,即皇帝的儿子首先继承皇位,如果没有儿子,则由皇帝亲自选定继承人,这也是后来的垂帘听政制度的基础。
(2)垂帘听政:北宋时期皇帝年幼或有疾病时,由大臣辅佐行政,组成宰相、吏部尚书、少傅、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常少卿六部官员的内阁来管理国家事务。
当皇帝年满十四岁后,大臣们再由皇帝亲自任命,组成内阁,以垂帘听政的方式来辅佐皇帝等等。
2.监察制度监察制度是指为约束官员,检查并纠正他们在行政、财务和治理方面的不当行为而设立的制度。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3一. 教材分析《北宋的政治》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北宋建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宗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及其特点,以及北宋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对北宋政治制度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措施。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
同时,学生对于北宋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可能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权的措施,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北宋时期政治制度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权的措施,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情况。
2.教学难点: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景教学法: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图片等手段,再现北宋政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展示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3.图片: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宋政治制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如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然后提问:“北宋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它是如何实现国家统一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北宋的政治》,主要内容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太宗统治、真宗统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状况,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北宋的政治状况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2.教学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引出北宋的建立。
提问:北宋建立后,政治状况如何?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学生可通过讨论、举例等方式进行阐述。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课件(共31张PPT)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 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 簇。……书中自有颜如玉…… ————宋真宗《励学篇》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赐进士及第;二等 赐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录取名额成 倍增加。只要考中一般都授予官职。 北宋共开科举考试81榜,期间所取文士合 计60035人,平均每年360人。 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共取士868人, 武举人数年均5人。
三、目标定位
1、知识与能力:知道北宋的建立和统一;了 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重文轻武的 政策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图表归纳、 合作探究等方法,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的意识,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 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 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通过分析北宋重文 轻武政策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 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
四、教法学法
教法
◎多媒体教学法, 图片、视频辅助 ◎史料教学法 ◎图表教学法 ◎情景教学、问题 探究法
学法
◎阅读材料,归纳总结 材料信息; ◎图片解读,图表归纳; ◎知识迁移,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北宋的建立及统一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3、重文轻武的政策
(三)课堂小结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内容 内容:本节课讲述了北宋的建立、宋太 祖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所采取的一系列加 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总结出北宋政治重文 轻武的特点。与旧教材相比,2016版部编教 材加入了一些新的内容,如宋朝加强中央集 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政策,这些内容有利于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上皇权与相权、中央 与地方的矛盾,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自秦至 明清,专制皇权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历史 趋势。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宋的政治》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宋的政治体制、政治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如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宋朝的建立等。
但学生对于北宋政治体制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状况。
2.掌握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北宋的政治制度。
2.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状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2.相关的历史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引出北宋的建立。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状况,让学生对北宋的政治有直观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宋太宗的“潜龙勿用”等,让学生深入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北宋政治制度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北宋政治制度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8.板书(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以上是本课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在教学《北宋的政治》这一课时,我深感教学设计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稿)

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是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新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宋元时期》中的第6课《北宋的政治》。
接下来我从这四大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课。
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一、说教材(教材分析)(一)本课的地位和作用:《北宋的政治》一课主要讲述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这是对原川教版(老版)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措施及其影响。
这是对原川教版(老版)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看,北宋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既是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强化,也为后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所借鉴和继承。
承。
从本单元来看,从本单元来看,北宋通过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唐朝北宋通过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唐朝北宋通过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唐朝“安史之乱”以来到五代“安史之乱”以来到五代十国的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顽疾被革除,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同时,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的,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
这为后面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基本国策的,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
这为后面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城市生活、城市生活、城市生活、领先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的学习做好了背景和原因的铺垫。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带来了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财政负担沉重、财政负担沉重、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下降等社会弊端,军队战斗力下降等社会弊端,军队战斗力下降等社会弊端,这也为民族政权对峙这也为民族政权对峙过程中,两宋未处于优势埋下了伏笔。
过程中,两宋未处于优势埋下了伏笔。
因此本课无论从整个古代史体系还是本单元知识体系来看,都是知识完整性和承上启下的连贯性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的连贯性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根据2011版初中新课程标准和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确定了三维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说课稿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
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专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
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
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能力目标: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归纳北宋政治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隋唐以来的,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风气。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
认识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与执政者的政策紧密相关。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影响。
本课难点:重文轻武政策的出现原因和影响。
二、说教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三、说学法
学生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意义容易理解,措施和带来的利弊不易理解,教师要逐条分析讲解举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毛泽东得眼里,他最佩服的五位帝王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其中宋太祖就和我们今天要讲的北宋政治有着密切关系。
宋太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防止了以后的分裂割据,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也带了军队战斗力弱,使拥有强大综合国力的北宋王朝始终未能完成中国的统一,在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战中处于不利地位,从此兵威不振成为中原王朝顽疾,正是功也千秋,罪也千秋。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功罪千秋的伟人做了那些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第六课
2.阅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回答下列为题
(一)北宋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事件
(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必然性有哪些
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杯酒释兵权)
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再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
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三)宋初的统治者从哪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起到了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和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四)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起到了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和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并举例说明北宋的哪些措施产生了这样的影响。
北宋通过一些措施强化了中央集权。
也带来了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措施(1)、集中军权
A、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杯酒释兵权
B、削弱节度使实权,使其徒有虚名”
C、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
D、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权”(军队战斗力削弱)
(2)集中行政权
A、在中央,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
B、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
(政府效率低下官僚机构臃肿)
(3)集中财权在各路设立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
”(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
(4)集中司法权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和核准”(政府效率低下)
3.阅读重文轻武政策一目回答下列问题
(一)北宋为什么会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难道北宋不重视军队防卫吗?
(二)学生阅读课件“为什么?”回答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三)北宋的科举制度有了哪些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四)怎样评价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的发展?
4.总结: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将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柄双刃剑,它所导致的
“冗官、冗费、冗兵”现象,也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五、说板书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总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
2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