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北宋的政治》教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教案优质范文五篇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教案优质范文五篇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教案优质范文,供大家阅读。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教案优质范文一授课教师何自沛章节内容课题名称:《北宋的政治》共 1 课时时间 2020 月日班级七年级班课程标准内容要点: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
认知提示:理解重文轻武与中央集权强化的关系。
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
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
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
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减弱等社会弊端。
教材内容分析《北宋的政治》是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第1课,主要学习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两方面内容。
本课两方面内容关系如下: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
北宋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自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以来,为加强皇权,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都在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做文章:一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二是军事权力的掌控;三是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基于以上对“课程标准”、“知识点关系””的分析,本课两个知识点都是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本课是政治史,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有限,调动学生兴趣,化难为易才能适应学生认知特点。
但是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宋代著名的人和事,比如一些文学名人,有宋朝腐败和屈膝求和的印象。
教学设计整体思路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原则,结合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学情制定出学习目标,并且制定出相应的评价任务,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再设计教学活动,认真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
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分组讨论,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北宋的政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当上皇帝的赵匡胤当然他希望这个江山,一直是赵氏的江山,所以他自己的成功不可复制,他所采取的改革措施大多数都有他根据自身经历得出历史经验的影子。首先让我们来看,作为后周殿前都点检——禁军首领的他,肯定会想再来一次“黄袍加身”怎么办?赵匡胤又是如何解决的呢?让我们通过一个课本剧来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
师:赵匡胤就是通过“陈桥兵变”的方式“黄袍加身”。他所建立的王朝叫做(学生回答:北宋)我们来一起根据教材P28-29的内容,概括北宋建立的基本信息(板书)
生:
回答问题:宋太祖赵匡胤
聆听、观看视频并思考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经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
都城:开封
黑板、PPT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通过情景创设教学策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宋太祖赵匡胤制定加强中央集权政策的历史必然性;以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和问题探究教学策略等方式,使学生了解“重文轻武”政策的意义,客观评价“重文轻武”政策的历史影响。
媒体选择与设计
PPT、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教学重点: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及其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及其后果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但是他们比较擅长形象思维,而分析、理解能力稍差。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古代史知识,可是不善于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学生此时已经具备对于朝代更迭等问题的理解能力,但是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前后联系,尤其是前朝历史教训对后世统治者制定政策的影响等问题并没有很好的把握能力。具体到本课,即学生较难理解自唐中晚期以来的藩镇格局以及武将擅权局面对于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形成“重文轻武”局面的重要意义。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新)⼈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北宋的政治》教案【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北宋建⽴、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②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③知道宋朝实⾏重⽂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
2.过程与⽅法①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
②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国的分裂局⾯,使学⽣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民的愿望。
②通过深⼈分析、讲解,使学⽣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的措施,导致重⽂轻武的后果【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教学⽅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激趣导⼊“黄袍加⾝”“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
他建⽴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采取了⼀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轻武的政策?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学习(⼀)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PPT播放宋太祖赵匡胤画像)建⽴时间:960年建⽴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开封)2.黄袍加⾝(>>>PPT播放黄袍加⾝视频)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级将领⽯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年正⽉初⼀,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
周军⾏⾄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上,拥⽴他为皇帝。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学科:历史年级:高一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政治的背景和特点;2.理解北宋政治中的制度与改革;3.探究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北宋的政治特点;2.北宋政治体制的制度与改革;3.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分析北宋的政治体制与改革;2.探究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PPT演示文稿、素材图片、课堂小型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北宋政治的相关背景和时代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回想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复习北宋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展示与讲解(25分钟)1.利用PPT展示北宋的政治体制与特点,并向学生解读。
2.讲解北宋政治中的制度与改革的具体过程和内容。
3.通过讲解,重点强调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课堂小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就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讨论。
2.鼓励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3.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
四、总结与延伸(10分钟)1.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出北宋政治的特点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北宋政治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3.布置课后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北宋政治的背景、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课堂小组讨论环节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与思考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北宋的政治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1.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2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3.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两位中外文人英国史学家汤因比、中国作家余秋雨向往宋朝,引入文人向往的宋朝。
二、新课讲授自主学习1.查阅、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2.阅读课本28-32页内容,并完成练习册25-26填空。
3.根据展示的图片以及收集的资料讲一讲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知识点(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1.北宋建立的时间:公元960年开国皇帝:赵匡胤——宋太祖3.都城:开封(东京)统一大业:宋太祖和后继者先南后北统一结束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上: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政治上:1.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2.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知州三年一换制度。
3.各州府设通判分化知州权力;经济上:1.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2.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二)重文轻武政策1.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1)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北宋的政治》参考教案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荔湾实验学校毛姣荣一、教学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内容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开篇之课,与单元内容各课密切联系。
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统一。
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减弱等社会弊端。
本课主要学习两个子目的内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
第一个子目介绍宋朝为了维护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与秦汉唐朝以及后来的明清采取的措施呈现出知识上的连续性,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的体系。
第二个子目介绍宋朝实行重文轻武国策的原因及影响,体现了宋朝政治的特点。
两个子目间有机联系、自成一体,但交叉重叠,需要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
(三)学情分析1.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古代史知识,但他们的分析、理解能力偏弱,也不善于理清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部分学生能够说出北宋时期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有趣的历史故事,但历史叙述不够清晰准确,对宋朝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也比较难以理解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的特点。
教学中需充分利用课本的辅助栏目,适当增加视频、文献等材料,加强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教学目标1.知道北宋建立及统一中原的史实,认识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结合史实说明宋太祖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利用表格归纳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02 教学设计_北宋的政治2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一、查学诊断
复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相关知识
黄袍加身 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二、导学施教
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宋朝的建立: 时间:960 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开
教学 过程
封)。事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2.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
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①军事方面:目的:消除武将专权、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
兵权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定期换防。
影响: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课件 地图册 二次备课
②行政方面:目的:削弱宰相的权利。 措施:分割宰相的民政、军政和财政大权。 影响:加强了皇权,但造成了机构臃肿。 ③地方(财权):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措施: 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2.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 3.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了机构臃肿。 4.影响: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官主持军务。 3.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 了科举制。宋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 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 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 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拓展:重文轻武的弊端: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作用,军队战斗力 减弱,形成士大夫的官僚集团,官僚冗多办事效率下降,财政支出多。 北宋政治的特点:A、重文轻武、文人治国;B、强干弱枝、守内 虚外;C、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三、练测促学 1.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 些措施? ①“权”领兵权;“钱”收税权;“兵”调兵权。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定期换防。 ②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使文臣统兵的格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教案优质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教案优质教学目标:1. 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杯酒释兵权、三冗两积等概念。
2. 通过对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学习,体会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的各种措施。
3. 通过对北宋初年社会状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对杯酒释兵权、三冗两积等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北宋的政治”。
二、讲授新课(32分钟)1. 复习提问:北宋初年统治集团由哪些人组成?重用文臣、杯酒释兵权、派兵戍边等措施分别由哪位宰相提出?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2.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上述问题,教师进行点评补充。
3. 教师讲解: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杯酒释兵权。
开宝九年(976)十月,太祖在当晚设宴,酣饮之际,对石守信等人说道,我当上皇帝,全靠众位之力。
倘若有一天,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也效仿穿戴黄袍,那可就由不得你们了。
于是,石守信等人均表示誓死效忠。
第二天,他们便主动上交兵权,出宫赋闲了。
这就是“杯酒释兵权”。
这一措施的实行,自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至此,北宋中央集权空前加强了。
4. 派兵戍边:宋太祖又以分化事权为由,将统军权和军政权分解,向各级文臣授予节度使头衔。
文臣统军,只能调度周转军费而无调兵权;武将虽有临时派遣征伐之权,但事毕必须解甲归田。
这样文臣统兵与将不专兵的原则,使武将不再掌握一支军队。
同时地方上无权募兵和独立发饷,只能按照朝廷规定使用正规军。
这种做法有利于防止武将专横跋扈、地方割据和削弱地方力量。
同时也有利于政令集中于中央。
5.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鼓励读书人从政。
通过层层选拔,把一批经过科举考试的人选拔到各级政府机构中担任官职。
这些人为北宋新政权服务,成为维护新政权的骨干力量。
6.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为了解决财政困难,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宋初“三冗”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与皇帝们的认识有关;另外也与国家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政治上:
③经济上:
3、影响:宋朝通过从军事、政治和经济等各个方面进行强化中央集权,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重文轻武政策
1、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几位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对于科举制度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朝廷的财政支出。
学生回顾相关知识
学生阅读课本进行归纳
学生结合课本知识点进行思考
学生: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学生:皇权大大加强
学生:重用文官;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本课主要内容。
2.师生共同总结本课主要内容
作业
课后
反思
师: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那么宋太祖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背景
提问: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同时给出什么建议?
原因: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建议: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2、措施
从安史之乱到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到北宋的建立,历史的发展都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统一的历史发展的要求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北宋建立的相关史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提示: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东京(开封)。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3、知识拓展——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知识
4、消除南方割据政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导入新课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学生根据情景内容,各抒己见
讲授新课
一、北宋的建立
1、回顾知识
6.《北宋的政治》 教案
课题
北宋的政治
课时
年级
七年级
备课人
授课人
授课班级
学习
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时间和都城
2、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3、理解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的相关史实
重点
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重文轻武的政策
难点
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评价重文轻武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