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
合集下载
第6课-北宋的政治-(共21张ppt)

财政
(三司)
行政
军事 枢
(三衙)
卫 马 军 司
中 书 度 盐 户 门 支 铁 部 下
密 侍 殿 侍 院
前
司
卫 步 军 司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在宋代,普遍受到人们尊重的阶层是 A.士人(即 读书人) B.农民 C.武将 D.商人 [ ]
重文轻武政策:
1、 文臣 统兵,抑制武将。
2、发展文教事业,改革 科举制 。如:提 高进士的地位,增加科举录取人数等。
宋太祖 死后,其弟 赵光义登基 为帝,称宋 太宗。 宋太宗 时,灭吴越、 闽南、北汉, 结束了五代 十国的分裂 割据局面, 基本实现了
局部统一。 P28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 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 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 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皇帝
强化皇权
中央:以 宰相 为首的百官 削弱 相权 总体方法:分化事权 具体措施:
1、设 参政知事 若干 人,位同副相,与宰相 共执行政权。
2、由 政事堂 、 枢密 院 和 三司使 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 财政权。
中央集权
地方:行政权、财权、兵权
皇帝
宋 太 祖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2、设 通判 ,牵制知州。P30“材料研读”
• 制钱谷(财政权):
设 转运使 ,收缴地方财税归 中央 。P30
在 地 方
• 收精兵(兵权): 目的: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P29
1、“杯酒释兵权”,解除大将的兵权。 2、统兵 权与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 枢密院掌调兵权。 3、禁军分 内外 驻屯,将领定期换防。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

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 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 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1、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定都开封
北
军事:“杯酒释兵权”; 统调分离;更戍法
宋
的 强化集权 行政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政
地方:文官任知州,知州三
治
年一换,设通判
财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文臣统兵,压抑武将;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王安石变法 背景,内容,评价
课堂练习
1、“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
武
做铁莫做针。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将
”
——(宋)谚语 (2)起义军在
的率领下,攻入长安,给唐朝以
的打击。
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过:(1)755年,节度使
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
”。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二、重文轻武政策 评价
材料3: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 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 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2)政治方面: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好社会的安定。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续资治通鉴》 1、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定都开封
北
军事:“杯酒释兵权”; 统调分离;更戍法
宋
的 强化集权 行政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政
地方:文官任知州,知州三
治
年一换,设通判
财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文臣统兵,压抑武将;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王安石变法 背景,内容,评价
课堂练习
1、“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
武
做铁莫做针。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将
”
——(宋)谚语 (2)起义军在
的率领下,攻入长安,给唐朝以
的打击。
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过:(1)755年,节度使
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
”。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二、重文轻武政策 评价
材料3: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 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 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2)政治方面: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好社会的安定。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精品课件

(D) ①秦始皇实行郡县制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
令”
③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 ④北宋设立转运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过关训练 12.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 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 矣。”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B ) A.渴望收回幽云地区 B.重文轻武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崇武抑文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首页
末页
过关训练 2.小明是个对联迷,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 王,他写了许多对联,下列哪一副对联是与赵 匡胤有关的( D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周世宗
相关史事
赵匡胤是后周禁 军的统帅,负责防守 京师。960年初,朝廷 派他北上抵抗辽军。 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 陈桥驿时,谋士和诸 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 袍披到赵匡胤身上, 叩头便拜,口称“万 岁”,赵匡胤就这样 当了皇帝。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时间: 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欧阳修
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欧阳修,北宋政 治家、文学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在政治 上负有盛名。天圣八 年进士。
宋英宗时,官至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兵权
行政权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誊录、糊名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 期尚文轻武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 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 社会的安定。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优质课件(共19张PPT)

消极影响:
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办事效率下降;
互相牵制。但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办事效率,
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了“冗官”的弊端。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及高额赔
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
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教参
北宋的政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问题 5:宋太祖是怎样“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 问题 6:这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呢? 精兵”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29-30页内容和材料四 、五、六,小组讨论,分析归纳。
材料四: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 分割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 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即兵将分离局面; 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 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五: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 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 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 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六:财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 给用外,凡缗(min)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 的物质基础。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教参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科技文化方面: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材料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 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 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材料十: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史》中 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 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 文治局面。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26张PPT)

获得功名的人实际也占据了朝中的显要位置。文官制度成功地将大量人才收罗进了政府,同时通过诱人的仕途消除了才俊之士图谋不轨的威胁。1148年至1256年间的进士中,有一半以上三代均为布衣,可见科举制度网罗人才之力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种文官制度的成功,后世再未发生陈桥兵变那样的篡位事件。——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宋太祖的疑惑是什么?目标是什么?
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治动荡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处理?
话说宋太祖黄袍加身之后,忽一日把老战友们召进宫来,把酒言欢。半酣之际,太祖从容坦言,担心诸位可能在下属的邪恶引导之下被迫篡权。功臣宿将慌忙请示该怎么办。太祖说:“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功臣如蒙大赦,双方成交,皆大欢喜。——赵冬梅《法度与人心》
重文轻武文昌盛
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了文臣统兵格局
建立不同于前朝的枢密院制度,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宋太祖为什么要让文官掌握军政大权?
实行了怎样的政策?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的格局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的格局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强化集权固中央
(宋)太祖既得天下,诛李筠、李重进,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戈不自,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为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司马光《涑水纪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31张PPT 含)

精兵,则天下自安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矣.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即夺其政治权、经济权、军事权。
原因
唐末五代,藩镇太重, 1 君弱臣2 强(地方权3力大,
中央势弱)
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 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 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 中央集权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B.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
2.“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D )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重文轻武
3.“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说明宋官员的主
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方式、建立时间、建立者和 都城。 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3.了解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了 解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和作用。 4.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其影 响的学习,培养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 字元朗。军事家,宋朝开国皇帝。赵 匡胤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掌管 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 胤发动陈桥兵变。恭帝被迫禅位,赵 匡胤登基,建立“北宋”。
宋太宗
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 朝廷授予的“阵图” 行军布阵。(受抑制)
这两位皇帝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唐朝受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尚武的风气盛行一时, 唐朝中期以来出现了骄兵悍将飞扬跋扈的局面。
北宋科举制的特点
1.程序严格:州试——省试——殿试; 2.提高进士的地位。 3.方法严密:糊名法,防舞弊; 4.录取名额大增。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地方
投笔从戎 汉
好男不当兵, 好铁不打钉
宋
重荣(五代的一位军 事将领)起于军伍, 暴得富贵,每谓人曰: “天子,兵强马壮者 当为之,宁有种耶!
五代时期,武 将专横跋扈
宋太宗御制 载《武经总要》
宋代,品级一样的文官 和武将,文官地位和权 力要高于武将
武将需要按 照朝廷授予 的“阵图” 行军布阵
轻武
支出(贯)
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财政入不敷出
官僚机构膨胀
军队膨胀
加强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
北宋《流民图》(局部)
土地兼并
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财政入不敷出 社会矛盾加重
王安石变法
?
经济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后汉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936-947年 947-950年
后周 郭威
邺都留守
950-960年
控制兵权
削除大将兵权
削弱中下级将领的兵权
杯酒释兵权
统兵权与调兵权相分离
士兵与将领相分离
中央:
皇帝
宰相
财权
行政
军事
唐末 五代十国
皇帝
财政 三 司 使
行政
宰 相
参 知
政
事
使
军事 枢 密 使
北宋
地方:
B.草木皆兵
C.黄袍加身
D.破釜沉舟
2.(2021·四川成都)北宋建“赵立杯匡酒胤后释为,兵了权解为”除根就禁是军除唐末以来藩
高级将领的兵权而采
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取的了措施一。系列加强专制主
投笔从戎 汉
好男不当兵, 好铁不打钉
宋
重荣(五代的一位军 事将领)起于军伍, 暴得富贵,每谓人曰: “天子,兵强马壮者 当为之,宁有种耶!
五代时期,武 将专横跋扈
宋太宗御制 载《武经总要》
宋代,品级一样的文官 和武将,文官地位和权 力要高于武将
武将需要按 照朝廷授予 的“阵图” 行军布阵
轻武
支出(贯)
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财政入不敷出
官僚机构膨胀
军队膨胀
加强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
北宋《流民图》(局部)
土地兼并
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财政入不敷出 社会矛盾加重
王安石变法
?
经济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后汉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936-947年 947-950年
后周 郭威
邺都留守
950-960年
控制兵权
削除大将兵权
削弱中下级将领的兵权
杯酒释兵权
统兵权与调兵权相分离
士兵与将领相分离
中央:
皇帝
宰相
财权
行政
军事
唐末 五代十国
皇帝
财政 三 司 使
行政
宰 相
参 知
政
事
使
军事 枢 密 使
北宋
地方:
B.草木皆兵
C.黄袍加身
D.破釜沉舟
2.(2021·四川成都)北宋建“赵立杯匡酒胤后释为,兵了权解为”除根就禁是军除唐末以来藩
高级将领的兵权而采
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取的了措施一。系列加强专制主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为防止唐末以来__武_将__专__横__跋__扈_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___文__臣___掌 握军政大权。后继任的__宋__太__宗___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___文_官___地位的政
策,使__文__臣__统_兵__的格局逐渐形成。
2、宋朝注重发展__文__教___事业,改革和发展了__科__举_制____。宋初大幅度增加 科举取士名额,提高___进__士___地位,____进_士____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
中考真题演练
1.(2016·聊城)下面 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
例示意图.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 D)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2. (2015·厦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到北宋时期 B.两宋时期,国家局部统一,有多个民族政权并立 C. 和北宋并存过的民族政权有辽、西夏、金 D. 和南宋并立过的民族政权有西夏、金、蒙古、元
皇帝。
2、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____宋____,以___开_封____为都城,史称 ____北__宋___。赵匡胤就是__宋__太__祖___。 3、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_禁__军__将__领__的兵权,牢牢 控制了__军__队____。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__调__动____,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
合作学习与探究
探究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宋代实行……政策,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 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 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 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 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 例。……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 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 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 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 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 生。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 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王安石任参 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 义、论、策取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握兵之重
有发兵之权
(2)政治上:
①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材料:行政权的集中。在 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 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 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 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 ……
中央 地方
皇帝
宰相
(百官之首)
节度使
(行政权、财权、兵权集一身)
在地方:
①派文臣担任各地长官; ②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度; ③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 权力;
----《包拯集》
材料三:在其他诸方面,北宋非但“不弱”,而且“ 很 强”
--顾全芳《重评北宋中文轻武的影响》
讨论:宋代重文轻武政策有哪些影响?
3、影响
积极: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 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 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官员 制衡,造成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下降,增加朝 廷的财政支出。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 重现
2、表现
(1)文臣统兵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 大权
(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 官地位,使文臣统兵格局形成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 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 八年进士。
宋英宗时,官至 枢密 副使、参知政事。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②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
宋朝把 中央集权强 化到前所未 有的程度, 皇权大大加 强了。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原因
(宋太祖)因谓(赵)普曰: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 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 皆贪浊(贪污受贿),亦未及武臣 一人(的祸害)也。”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三
12 71 71
宋仁宗 41
4561 112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
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陈寅恪先生文集》
——太祖誓碑
材料一:长久以来,人们都将宋代称为“弱宋”,总是 求
和……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较之前
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
960 兴
1、北宋的建立
时间:960年 人物: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东京(开封)
北宋形势图
宋朝建立时,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 面已出现统一的趋 势。宋太祖和他的 后继者,依照 “先 南后北”的策略,
先后消灭了南方割 据政权,完成了中 原和南方的统一。
宋宋
问计赵普
从唐末以来的数十年里,帝王已经换了十个姓氏了, 战争频繁不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什 么原因呢?朕想结束天下的战争,使国家长治久安, 如何才能做到?
宋太祖赵匡胤
安则收制稍巧亦所而君方此 矣天其其夺? 无以已弱镇非
宰 相 赵
? 下精钱其惟他治? 臣太他
普
自兵谷权 奇之今强重故
化中央集权
(1)军事上: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枢密院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
酒兴正“浓时祖,宗宋制太兵祖说之:法“,我当天上下皇之帝兵全靠本你于们枢, 可密现,在有我发整夜兵都之睡权不安而宁无。握”病众将之忙重问;其故京,师宋之太 有防祖你宋受兵上年的的答们太清总下无道也祖福则办于相兵:会指。京要法三维变“身明第城到称如不一二帅,也驻果由条天产为,不。有己生,军粮“有得”一啊路这要的更天。。些握专轮地戍,”宋大兵制流你众太将方法之。们将祖纷到就”重此也知让纷外粮。被道他称而所地部受们病,这无以下到回辞或这种发百黄猜家职边种方袍疑置,兵三境轮法加,产交之十戍身便,出流名权余,请享兵守驻 义。, 上权是。这锻就炼是士“杯兵—酒吃—释苦范兵祖耐权禹”劳故《,事范实。太际史上集》是借着士 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再也不能同士 兵结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 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
②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 赋收归中央。
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条件
措施
军事 上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中央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政治 上
地方
①派文臣担任各地长官; ②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度; ③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经济 上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 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课堂小结
建立
北
宋 政
统治措施
治
特点
960年赵匡胤 军事 政治
经济 重文轻武
、提问 —— 同学们,你们乘坐过火车
、学生回答
、解答并导入新课
—— 这两种重要交
第 一部 分: 第一次 工业革 命
设疑 —— 简要解释何为工业革命之后
解惑 —— 从劳动力、资本、技术、市
和轮船 吗?你 们知道 它们发 明于什 么时候 ?谁为 它们的 发明做 出了重 要贡献 ?
表现: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时进代士地统(位治年。时)间
录取进士 总人数
平均每年 录取人数
唐朝 290 7448
26
影浓就响厚了:的宋读朝对书科宋“呈风技代中 现—气发社国 巅—,达会英科 峰也,产国学 状促文生学者技 态进化了李整昌深术 。约个盛远发 ”瑟社,影《宋 宋 宋展会人响中太 太 真到国文才祖 宗 宗,宋科化辈在学朝素出全技122,质的国715术的文范已史》提治围11高局营1478868,面造70 造。了
“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 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 兵权。”
材料中的“陈桥驿站披旗冕”“杯酒之 间销兵权” 分别指什么事件?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周恭帝 即位。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传闻契丹南下攻周,赵匡胤 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 众9将07以亡 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 皇帝。随后,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 后,改国号为“宋”。
材料一: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 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 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二:《宋史》记载,宋初“始 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 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 否裁决,与守臣(知州)通签书施 行”。
(3))经济上: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 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 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