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氏始祖像

合集下载

百家姓江姓起源_百家姓江姓由来

百家姓江姓起源_百家姓江姓由来

百家姓江姓起源_百家姓江姓由来江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姬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

江元仲为得姓始祖。

江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76位。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江姓起源,希望大家喜欢!江姓起源江姓起源有三:1、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乌拉那拉氏,满族姓氏又译乌喇那拉氏,满语,穆麟德转写为UlaNara。

原为明末海西女真四部之一乌拉部的王族姓氏,为满洲八大姓之一。

乌拉满语为江的意思,辛亥革命后改为江姓。

2、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江吉氏,世居布尔哈图城(今吉林延吉),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iyanggiHala。

蒙、满两个民族的江吉氏族人皆隶属于满洲正蓝旗,属于清朝嫡系军制,世出满清大内侍卫,今位于清华园与燕园(即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之间著名的蓝旗营,就是当年该旗主力兵营驻居之地。

蒙古族江吉氏在明朝时期即所冠汉姓为江氏,满族江吉氏则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江氏。

蒙古族、满族江氏读音皆作jiāng(ㄐㄧㄤ)。

3、出自嬴姓,传说是大禹的贤臣伯益的后代。

据唐人林宝所着《元和姓纂》记载:“嬴姓,颛顼元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颛顼,为古帝名,是五帝之一,相传是黄帝之孙;元孙即玄孙,颛顼的玄孙伯益,是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因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让位给他,他避居箕山之北(箕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东南)。

伯益的后代大约于商朝或西周初期受封建立江国。

据考证,古江国的国都位于今河南正阳县附近。

春秋时,江国介于楚、宋、齐三国势力之间,经常受这些大国操纵,加之淮水泛滥,往往淹没江国的中心地带,所以江国一直没能强盛起来,最后被楚国灭掉。

江国灭亡后,其子孙流落各地,并“以国为氏”,将江姓世代承袭了下。

江姓迁徙分布东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楚国灭江国,并将江人强迁至楚国江亭(今湖北)。

姜姓姓氏来源和迁徙分布

姜姓姓氏来源和迁徙分布

姜姓姓氏来源和迁徙分布jiāng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

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

因炎帝生于姜水(今山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

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姜姓迁徙分布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

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立始祖是吕国的吕尚。

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

吕尚,既为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故从封姓改叫吕尚。

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

后来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姜为姓。

这样,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开展,到了汉代已开展成为一大望族。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

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开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

到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

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

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开展繁衍中心。

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方及广东琼山。

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

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

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开展。

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

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江”姓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江”姓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江”姓江姓是中国⼈⼝最多的第七⼗六位姓⽒,在粤闽和皖赣地区最有影响。

当今江姓⼈群⼤约占了全国⼈⼝的0.28%,总⼈⼝⼤约在369万。

江的名义《说⽂》注解的江,是专指长江。

所谓“江河”,实际指长江和黄河,后来也泛指其他河流了。

已经失去了江的本义。

江,也作鸿、邛、和去掉氵的鸿,是⼀种⼤鸟,江⼈是以鸿鸟为其⽒族图腾,以后发展为国家,最早的地⽅应在河北唐县西北,即《⽔经注》上的“鸿上⽔”。

后来分出江⼈,南迁,建⽴江国,出现了江姓。

江姓起源江⽒始祖:伯益江⽒始祖——伯益江姓的起源与演变:⼀、出⾃嬴姓江姓出⾃嬴姓,传说是“五帝”时代⾦天⽒少昊的后裔,少昊⽒族以燕⼦为图腾,嬴是燕的异体字⼜是同⾳,以嬴为姓。

少昊之⼦皋陶在尧舜时代掌管刑法和司法,其族以偃为姓,为燕⽒族的另⼀⼤系统。

皋陶之⼦伯益掌管⽕种和驯养兽鸟,后因助⼤禹治⽔有功,帝舜把“嬴”赐予伯益的⽒族为姓,继承燕⽒族的嬴姓。

⼭东莱芜西南是古嬴地,南临嬴⽔,是东夷族中以鸟为图腾的嬴姓部落主要的活动地区。

江⼈是东夷嬴姓部落⼀⽀,随着东夷部落的强⼤和主宰中原建⽴夏朝,江⼈也⼀路迁徙到河南江汉流域地区,早在商朝,江⼈在江亭,今河南正阳⼤林乡涂店⼀带建⽴了江国。

当时江国弱⼩,其近邻还有息、黄、蒋、蓼、蔡诸国,其中黄国也出⾃嬴姓。

周武王灭商后,南边的楚国逐渐强⼤起来,不断向北扩张势⼒,江国等⼩国纷纷依附于楚国,⼀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23年楚穆王灭了江国,国⼈以江为⽒。

江姓的历史⾄少有3500年以上,江国被灭后正式⼤批使⽤江⽒也有2600多年的历史。

外族基因融⼊江姓的外族的⾎液的融⼊⽐较少,清朝以前,还没发⽣过较⼤规模的外族加⼊江姓⼈群的事件。

直⾄清初,北⽅的满洲⼈中开始出现了江姓,四川的藏⼈⼟司中也⽤汉族的江姓。

江姓分布江姓分布频率图从明朝⾄今600年中江姓⼈⼝由40万增到369万,增长了9倍多,江姓⼈⼝的增加速度远低于全国⼈⼝的增加速度。

宋朝⾄今1000年,江姓⼈⼝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

江姓的由来

江姓的由来

→108江姓,汉族百家大姓之一,其源大多来自江国,系从古老的赢姓分出。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记载:“赢姓颛顼元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元即玄,颛顼的玄孙即伯益,为赢姓始祖。

伯益第三个儿子恩成,约于西周初期受封在“江”地,建立江国。

据史料记载,江国在古代兖州与豫州之间,西临道国(在今河南确山县),东与息国毗连(在今河南息县),北接蔡国(在今河南上蔡县),南滨淮水。

其地当在今河南正阳县,面积相当于正阳县南半部。

河南地处中原,商周时期,这一带农耕发达。

江国地临淮水,其经济以农业和渔猎为主。

到了春秋时期,江国因为地域较小,加以淮水泛滥,往往淹没江国的中心地带,所以江国国力较弱,很难强盛起来。

又因介于楚、宋之间,经常受大国操纵,只有依附大国才能生存。

春秋中期,先依附南方的楚国,后又与北方齐、宋结盟伐楚,与楚成仇。

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楚国息公子朱率师围攻江国,北方大国晋国先仆伐楚救江,驰兵解围。

冬十二月,晋国将江国的危急局势上告周王叔桓公,晋大傅阳处父伐楚以救江国,但在方城(今湖北江陵东)返回。

次年楚国再次趁机出兵,灭掉江国,沦为楚邑。

江国灭亡后,国人大部分迁居外地。

为了逃离楚国的控制,他们前进的路线是从故国向东北迁移,先后到陈留、考城,有一支迁往齐国境内,后又散居于其他诸侯国。

迁出者多以原国名“江”为姓。

因其始祖伯益为赢江姓的由来□胡迎建伯益像姓,故不少江氏家谱记载江氏起源于赢姓。

江国自江济始封于周成公十五年(前1101年),至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被楚国所吞并,历经十七位君主,享国479年。

江姓以济阳、淮阳为堂号。

为什么江姓会使用“济阳”堂号?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迁居到山东滋阳负暇里的一支即江俪所率领的江姓,因有山东济阳郡,故以济阳为堂号。

但是从一些资料来看,南朝时大多江姓名人的郡望作济阳或考城或济阳考城连称来看,上述的说法并不见得可靠。

郡望兴起于汉魏以后,西晋惠帝时分陈留郡一部分置济阳郡,郡治在今河南兰考县东。

婺源的传说

婺源的传说

婺源的传说江湾人说,江姓祖居地原是鲍家洲。

许久以前是鲍家住在现在的江湾村。

后来,萧何的儿子萧祯做了江南节度使后,定居现在的安徽歙县,易姓为江。

八世祖任迚贤县尉,开始迁居江湾,住迚鲍家洲。

又由于江姓人勤劳聪慧,不久就住上了砖瓦房,而鲍姓人家还是住在茅草棚里。

有一年春节,有江姓孩子跑到鲍姓家放鞭炮,不小心烧掉了茅屋,鲍家人索赔,于是两姓人家互换地盘,即鲍姓人住迚了江姓人家的砖瓦房,江姓人只好在鲍姓家草屋场上重建家业。

斗转星移,重建家园的江姓人再度发达,成为江湾望族。

婺源人告诉记者:历代婺源人在饱读诗书之后,顺着这一条古驿道走出去,走出婺源去寻找他们的仕宦之途和经商之路。

婺源的浙岭是春秋吴楚分界地,“吴楚分源”这块界碑是历代学子的必经之地。

当他们成功地获取功名和财富之后,又从这里返回故乡,修建居所,兴建祠堂,为后代留下了许多宝贵古建筑。

江湾最著名的数“一府六院”。

这是一座典型的徽式建筑,由六部分组成,每部分有天井、厢房,自成一家,六家之间又有小门相通。

光影离合使这宅院看上去仿佛是一座迷宫。

今日记者能看到的只有示意图,听到的只是故事。

江湾人说主人是哪位富商或显贵,至今是个谜。

一腾家宅子,触目的是每块砖头上都凸着一个拳头般大的“腾”字。

记者惊叹不已,江湾人却不以为然。

他们说:“藤(腾)叶虽好,网不过江”。

又说江湾人一向谦恭礼让,即使富甲一地,业振四方,也不至于把炫耀写在自家的堂上。

这就是先辈为什么将祠堂命名为“永思堂”,意在要后辈“一日三省”。

另一所老宅子堂前挂了一块“墩崇堂”匾,江湾人告诉记者,这幢房子独特之处在大门上,两扇门永进关不拢。

传说这幢房子要出一个大人物,须等这大人物回乡将一块门板削去一点,门方可合上。

江湾人对后代的殷盼尽在这古老的传说中。

资料 江石溪

资料 江石溪

资料江石溪江石溪,清安徽省旌德县白地镇江村人,出生后跟随父亲迁至江苏省江都县仙女庙(原江都市仙女镇,今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

自幼聪颖好学,早年曾随姐丈朱右村赴皖南应试秀才,后至江都丁沟镇名医周云溪处学习中医,6年业成,悬壶于头桥(今属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仙女庙。

由于医术精湛,且常为贫苦病人送医施药,深受病家称道。

基本综述江石溪(63岁,1870-1933),清江都县仙女庙(今江都市仙女镇)人。

自幼聪颖好学,早年曾随姐丈朱右村赴皖南应试秀才,后至江都丁沟镇名医周云溪处学习中医,6年业成,悬壶于头桥(今属扬州市邗江区)、仙女庙。

由于医术精湛,且常为贫苦病人送医施药,深受病家称道。

医德尤隆,为左邻右舍及饥寒穷苦者治病疗疾,予之以买药,从不收取分文,众口呼之为:“江神仙”(江石溪谐音,江都话谐音)、“救命人”。

扬州吴道台宅第内的扬州中医博物馆内有关于他的介绍。

辛亥革命后,在仙女庙内河轮船公司任职,具有爱国民主思想。

在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款”时,他曾撰小曲多支,教唱乡里,以示反抗。

1915年后,他受聘为南通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协理,迁居扬州。

他擅长诗文、书画、音乐,尤精箫笛、昆曲、山水画,曾参加扬州“冶春后社”,诗风受冶春后社祭酒臧宜孙影响,近于白居易、陆游,著有《梦笔生花馆诗集》,惜已散佚,现仅存《除夕》、《五十述怀》等零星诗篇;山水画宗十三峰,用笔浑厚古逸,得者珍之。

1933年9月病故于扬州,归葬仙女庙之郊大王庄(今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二站东侧),民国志士韩国钧挽联云:“向秀赋方成,惊闻笛声到邗上;江郎才未尽,尚留诗卷在人间”。

1994年,江都市政府在江都水利枢纽二站东侧建碑亭1座,以示纪念。

江石溪(1870—1933),原名汉,石溪乃其名医。

江都文化名流。

江石溪是济阳江氏的后代。

其祖上曾生活于安徽旌德县白地乡江家村(2001年5月21日,江泽民亲临江村,瞻仰祖居,并题字留念)。

而在旌德江村之前,则世居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原为安徽管辖)。

浙江江氏朝六公后裔族谱

浙江江氏朝六公后裔族谱

江氏族谱给谱字号
始祖元仲郡都济阳前代英豪后裔贤良耕读传家勤俭为尚人才辈出吾族兴旺繁荣昌盛万载流长
一世始祖元仲公
江国侯像
友善堂
一世祖逢辰公
朝六公支下自诚公股一坤公世系
江氏宗派
朝志自永子,伯文东之一。

世守汝嘉猷,福庆从天锡。

续派
忠厚贻谋远,诗书引泽长。

以斯绵历代,继绪俞遐昌。

再续派
秩纪在敦伦,承宗惟积德。

修齐可法传,咸曰增鸿业.
又续派<2003年>
家胜兴万代,孝义喜善良.
国泰民安乐,柱峰大显扬.
浙江安吉二十三世孙
贻杰。

《江氏家谱》序

《江氏家谱》序

《江氏家谱》序1 江氏家谱月炤波心诗七言得「秋」字。

寒潭练净水光浮炤彻波心月色秋。

高挂冰轮铺素魄光穿水底印情流。

桂香如逐江头篆兰艇浑疑镜里游。

景仰圣心明月共澄澄辉炤海山陬。

甲午科应试解元江贵公题。

江氏家谱序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所以志其世系之所自出与夫祖宗积庆之所从来使世世子孙由此考证以无坠其香火也。

夫水之流必有源不可不知其所自出。

人之生本乎祖不可不知其所由来。

我江之有姓十世于兹矣。

始祖黎朝神武卫尉号德骈公二世祖秀林局号介翁公三世祖儒生中式号润甫先生积功累仁笃生四世祖探花公始以吾族大。

公令胤钦刑司郎中公、乂安宪察使公支派日以昌大遂为甲、乙二支。

世大愈远支叶愈蕃苟不总其世系则同姓之所出亲从何以辨是故族之有谱焉。

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视之有如指掌。

世系明而彝伦正我祖宗之庆泽其传於无穷矣。

仍据历代旧编上自始祖下逮诸支派列先名谥、位号与诸忌日、坟墓、葬处脚注详白并将各支苗裔名字附录于宗图以昭层次而寿其传云。

2皇朝嗣德贰年岁在戊申春正月谷旦。

乙支九世孙江文清、江文皖字德洽奉考。

乙支十世孙甲午科解元诰授奉议大夫都察院京畿道掌印监察御史江文显奉撰。

乙支十世孙江文著奉登录。

附录祖姑三位江氏号贞节主娘五月十六日忌。

江氏号静节主娘乃探花相公之女二位十月十一日忌。

江氏号桂花主娘乃昭文馆公江文惨字德重之女三位早没常有灵应。

江文皖本夫设盘奉事。

五月十二日本支男女均给忌礼。

甲乙二支祖考妣坟墓忌辰日具列于后始祖考忌辰二月十六日葬附祖在盖度处。

长男江辰、江浓以下。

始祖妣忌辰六月初一日葬在马令处。

二世祖考忌辰二月二十二日葬在三山社望朝处。

二世祖妣忌辰七月初七日葬在三山社望朝处。

三世祖考忌辰十二月初九日葬在马楚处。

三世祖妣忌辰十二月二十三日葬在前勋社台瑶处。

四世先祖考探花匀忌辰六月初二日葬在厨董处。

长男江辰、江浓以下。

四世先祖妣忌辰五月二十一日合葬在厨董处。

五世甲支祖考郎中公忌辰五月十六日葬在兑上甲颓羝处。

长男江辰、江浓以下。

五世甲支祖妣忌辰十一月初九日葬在兑上甲盖捧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氏始祖像
江氏得姓始祖像
名恩成,字元仲。

舜帝时为伯益之三子,受封于江邑,并建立了江国。

江国后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江姓。

故江氏后人尊江元仲为江姓的得姓始祖。

江姓是以国名为姓氏。

济阳江氏一始祖
江氏始祖始于江氏第71世江革(大约2000 - 1600年前)。

江革,齐国临淄人,一生事母至孝,人称“江巨孝”。

东汉时。

曾举孝廉为郎,补楚国太仆,继升五官中郎将,谏议大夫。

所生三子皆同朝为官。

因其巨孝的家声和显赫的地位,赢得族人敬重,被后来历代《济阳江氏宗谱》尊为一世始祖。

南方江氏统祖像
南方江氏统祖像
生于世宦之家,成年后继承其父江祚之爵位,被任命为山阴县令。

后改任太子洗马,后任齐王司马芃冏参军,。

继任廷尉正、成都王司马颍记室,政绩显著。

后任左长史、他因荐贤举能有功,被提升为散骑常侍、黄门侍郎兼国子博士。

统公率子裔与家属南迁,被后代尊称为南方江氏之统祖
江逌,字道载,陈留圉人。

约晋惠帝永宁中,至哀帝兴宁末年间在世,年五十八岁。

曾祖蕤,谯郡太守。

祖允,芜湖令。

父济,安东参军。

避苏峻之乱,屏居临海,绝弃人事,翦茅结宇,耽玩载籍,有终焉之志。

本州辟从事,除佐著作郎,并不就。

征北将军蔡谟命为参军,何充复引为骠骑功曹。

子蔚,吴兴太守。

江淹(443~505),字文通,南朝济阳考城(今民权县)人。

中国南朝文学家。

20岁左右教宋始安王刘子真读“五经”,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

晚年他仍担任齐、梁朝的高官。

江淹小时家境贫寒,但他读书刻苦,经多年的发愤努力,不仅官至光禄大夫,而且成为一个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江淹以诗文见称于世,世称江郎。

江氏晚辈为纪念他他笔下生花的出众才华,将宗氏堂号命名为“笔花堂”。

北湖西江氏宗谱堂号“笔花堂”由此而来。

江氏近祖万里公像
江万里(1198——1275),名临,字子远,号古心,南宋著名爱国丞相,与弟江万载、江万顷被时人和后世雅称为江氏“三古”或江氏“三昆玉”。

创办的白鹭洲书书院,千年来培养出文天祥等十七位状元,2700多名进士。

“兄宰相,弟尚书,联璧文章天下少;父成仁,子取义,一门忠孝世间稀”,正是对一代名相最客观、真实的评价,也体现了后人对他的无限崇敬和怀念之情。

由此被后代尊称为江氏之祖先。

历任知吉州、建鹭州书院、知隆兴建宗濂书院、宣抚司参谋、刑部侍郎兼国子祭酒、吏部尚书、右相、文殿大学士、应太子宾客、左臣相、兼枢密使。

与贾似道不合,退隐鄱阳,凿池芝山。

徳佑乙亥,公元一二七五年二月廿一曰,元人攻陷饶州,率全家十七口,赴止水池殉国,侄六峰収敛浅塌芝山。

享年七十八秋,历官九十一任,
本村始迁祖
像赞始祖博学扬澄江,桃李天下美名扬!高风亮节远流芳,百年余荫子孙旺。

大约1415年(明永乐13年)——1430(明宣德5年)万里公次子鑑公第八世孙肇基公由武进郑陆百丈桥迁至我村做私塾先生,因其良好的执教水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赢得了村民尊重和喜爱,纷纷要求其留下而定居,从此繁衍生息成为我村始迁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